眼睑带状疱疹

( yanjiandaizhuangpaozhen )

中医

简介:
眼睑病毒性感染属于祖国医学“实热生疮”的范畴。
病因:
多因外感风热湿热蕴脾,客于肌腠,郁遏熏蒸胞睑而成。
诊断:
辩证论治:
初起眼睑红赤、刺痒、灼痛,继则出现透明群集的水泡,瘙破后湿烂流水,轻者很快结痂而愈,重者水泡如串珠状,延及前额,大小如椒粒或黄豆,疼痛剧烈,水泡逐渐混浊化脓,数周内结痂脱落,留下轻微瘢痕。失治误治,可变生睑弦赤烂、聚星障等。
1.脾经风热
证候:胞睑灼痒微疼,皮色红赤,起泡,渗出粘液,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黄,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以胞睑灼痒,皮色红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经郁热,复受风邪,风热上攻胞睑,故红赤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热外袭之征。
2.脾胃湿热
证候:胞睑红赤较重,疼痛剧烈,水泡成串,甚则化脓,伴胸脘痞满,纳差便溏,舌红苔黄,脉濡数。
辨析:①辨证:以胞睑红肿疼痛,水泡,脓泡较多,舌红苔黄,脉濡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胃湿热,循经熏蒸胞睑,发于肌腠,故红赤疼痛,湿盛则水泡成串,热盛则化脓;湿热蕴脾,中焦升降失司,故脘痞纳差便溏,舌红苔黄,脉濡数皆为湿热之征。
治疗:
1.脾经风热
治法:清脾热,除风邪。
方药:除风清脾饮(《审视瑶函》)加减。广陈皮15g,知母10g,元明粉9g,黄芩15g,元参15g,黄连10g,荆芥10g,大黄9g,桔梗15g,生地10g。无便秘者可去大黄元明粉,加赤芍凉血散结。
2.脾胃湿热
治法:清脾热,利湿邪。
方药:清脾散(《审视瑶函》)加减。栀子10g,黄芩10g,藿香10g,陈皮6g,石膏包煎)209,防风10g,枳壳10g,升麻6g,薄荷6g,甘草3g。水泡累累,渗出黄水,加地肤子白鲜皮;若出现化脓,灼热疼痛,可加黄连苦参
其他治疗可参见风赤疮痍

西医

简介:
眼睑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是一种性质较严重的睑皮肤病变。其特征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第1支,少见第3支分布区的皮肤发生伴有炎症的群集性泡疹。多发生于老年人及体弱者。本病按病因可分为两型。①流行型:发生于半月神经节,愈后不复发。②症候型:系半月神经节或三叉神经的某一支以往曾患过病毒感染而伏下隐患,免疫功能低下时隐患重新活跃起来。故此型易复发,多见于青年人。
病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人群:
发生于老年人及体弱者。
诊断标准:
眼睑带状疱疹
[诊断标准]
1.首先怕光、流泪、神经痛、皮肤红肿及全身不适。
2.沿着三叉神经第一支及第二支在颜面的分布区出现类似热性群集性水泡,但不越过眼睑及鼻部中界线,仅限一侧。
3.疱疹在1~2周内消退,也有因化脓形成溃疡,伴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
4.若并发结膜炎、角膜炎及虹膜炎,则刺激症状更为严重。
具备第1~4项即可诊断。
诊断依据:
1.起病初期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发生剧烈疼痛,数日后该区的皮肤肿胀,潮红,出现红斑,继而出现多数成簇的粟粒大丘疹,迅速变为水疱,大小不一。病初疱内含清亮的黄色液体,日后混浊或破溃形成糜烂面,最终干燥结痂,痂皮脱落后可留有瘢痕并有色素沉着。
2.水疱沿着三叉神经某一支(第一或第二支)分布。若病变侵及第一支(眼神经支),则疱疹分布于前头部、额部及上睑皮肤,若侵及第二支(眶下神经支),则分布于下睑、颊部及上唇皮肤。也可二支同时侵及,但病变不超过正中线,由正中线分界鲜明。
3.同侧眼的角膜、虹膜可同时受累。累及浅层角膜,角膜知觉减退,致浅层角膜炎。也可发生虹膜睫状体炎疱疹消退后,巩膜炎、眼肌麻痹视神经萎缩等常见发生
症状:
怕光、流泪、神经痛、皮肤红肿及全身不适。
体检:
沿着三叉神经第一支及第二支在颜面的分布区出现类似热性群集性水泡,但不越过眼睑及鼻部中界线,仅限一侧。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炎症消失,疱疹消退或结疤愈合。
治疗:
(一)局部治疗
1.局部给予龙胆紫液涂抹,或0.1%~0.2%疱疹净溶液湿敷。
2.用0.1%碘酒消毒疱壁,再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液,将双黄连3g溶于0.9%生理盐水20ml中,均匀涂于水疱部位,再用无菌纱布敷盖其上,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日2次,1周内可痊愈。
3.局部继发感染时,选用抗生素溶液湿敷。常用庆大霉素溶液湿敷,每日2次。
(二)全身治疗
1.止痛剂及镇静剂应用: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光。如疼痛剧烈可给予适量的止痛剂或镇静剂。
2.增强免疫力:肌肉注射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维生素b1、b12。也可注射恢复期血清或全血、聚肌胞,隔日1次,肌注。合并感染时,全身给予抗生素。
(三)眼部治疗累及角膜时,可给予复方庆大霉素眼药水、环丙沙星眼药水、0.1%可的松眼药水、0.025%地塞米松眼药水等频滴。聚肌胞原液点眼,每日5~6次;必要时给予1ml结膜下原液注射,隔日一次。并发虹膜睫状体炎时,应及早散瞳,局部热敷。
治疗提示:
1.病变范围大而症状较剧者,应静脉点滴头孢霉素v,每日6g,分2次滴注(每3g用100m1生理盐水稀释)
2.局部用药因各人习惯而不尽相同,但其总的目的为止痛、收敛,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