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痔

( erzhi )

别名: 外耳道或中耳肉芽 , 息肉

中医

简介:
本病是以耳内赘生蕈状小肉团,不痛,无化脓溃烂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疾病
病机:
耳痔是因湿热痰火上逆,气血瘀滞耳道所致。

“耳痔” 相关论述

凡外耳道内长出小肿块者,统称“耳痔”。多由于肝、肾、胃三经火酿成,患耳有胀塞,听力减退,耳鸣作痒等感觉。本病类似外耳道乳头状瘤。依肿块形状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其中如樱桃桑椹的,称为“耳痔”,状如枣核的称为“耳挺”,头大蒂小如蘑菇的称为耳蕈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三。本病多由肝、肾、胃三经湿火结聚而成。生耳孔内,黄豆粒大小,或形如鼠乳,红肿微痛。《外科证治准绳》:“耳痔,则不作脓,亦不作寒热,外无壅肿,但耳塞不通,缠绵不已,令人耳聋。”《外科理例》:“治以栀子清肝汤,外以白降丹或线蘸药插入。”点上,化尽自愈。本病类今之外耳道乳头状瘤

【方歌】耳痔蕈挺耳窍生,肝肾胃火凝结成,微肿闷疼皮损破,塞久令人必重听
【注】此三证皆生耳内,耳痔形如樱桃,亦有形如羊奶者;耳蕈形类初生麻菇,头大蒂小;耳挺形若枣核细条而长,努出耳外。俱由肝经怒火、肾经相火胃经火凝结而成。微肿闷疼,色红皮破,不当触犯偶犯之,痛引脑巅。皆宜服栀子清肝汤,外用硵砂散点之,渐渐消化。
方剂栀子清肝汤
组成:栀子(生研)川芎当归柴胡白芍(酒炒)丹皮(各一钱)
甘草(生,五分)石膏(〔火段〕)
牛蒡子(炒,研,各一钱)黄芩黄连(各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
【方歌】栀子清肝蕈挺,肾肝胃火忿怒成,芎归柴芍丹皮草,膏蒡芩连用有功。
又方:硵砂散
组成:硵砂(一钱)轻粉雄黄(各三钱)冰片(五
共研细末,水调浓,用谷草细梗咬毛,蘸点上。
【方歌】硵砂散实有奇功,蕈挺在耳内生,轻片硵雄研为末,水调点消缩形。

王肯堂曰∶耳蕈耳痔,则不作脓,亦不作寒热,外无壅肿。但耳塞不通,缠绵不已,令人耳聋。(《准绳》)
陈实功曰∶又有耳挺,结于窍内,气脉不通,疼痛不止,当用白降丹点之,化尽乃愈。(《正宗》)
窦汉卿曰∶耳痔耳蕈,先用针刺破,用红玉膏点之,耳胀痛,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内,痛即止。
汪省之曰∶耳挺治以栀子清肝汤,外以白降丹或线蘸药插入挺肉缝内,化尽自愈。(《理例》)
耳蕈耳痔(图缺)

耳痔蕈挺耳窍生,肝肾胃火凝结成,微肿闷疼皮损破,塞久令人必重听
【注】此三证皆生耳内,耳痔形如樱桃,亦有形如羊奶者;耳蕈形类初生蘑菇,头大蒂小;耳挺形若枣核细条而长,努出耳外。俱由肝经怒火、肾经相火胃经火凝结而成。微肿闷疼,色红皮破,不当触犯偶犯之,痛引脑巅。皆宜服栀子清肝汤,外用 砂散点之,渐渐消化。
耳部六证图(图缺)
栀子清肝汤
栀子(生研) 川芎当归柴胡白芍(酒炒) 丹皮(各一钱) 甘草(生,五分) 石膏( )牛蒡子(炒,研,各一钱) 黄芩黄连(各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
【方歌】栀子清肝蕈挺,肾肝胃火忿怒成,芎归柴芍丹皮草,膏蒡芩连用有功。
砂散
砂(一钱) 轻粉雄黄(各三分) 冰片(五
共研细末,水调浓,有谷草细梗咬毛,蘸点上。
【方歌】 砂散实有奇功,蕈挺在耳内生,轻片雄黄研为末,水调点消缩形。

耳痔耳挺耳蕈.俱结于耳之窍内.不肿不 不痛.塞久令人重听.宜栀子清肝汤.兼外插药线于缝内.化尽自愈.
栀子清肝汤
牛蒡子柴胡川芎白芍石膏当归栀子丹皮(各一钱) 黄芩黄连甘草(各五分)
用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

砂一钱 轻粉雄黄各三钱 龙脑
研细和匀,水调浓,用谷草细根咬细如毛,蘸点患处。并用∶
栀子川芎 熟石膏 当归牛蒡子柴胡白芍(酒炒) 丹皮甘草各二钱 黄芩黄连各五钱
水煎,食后服。二剂当愈。

肾与三焦湿火上腾,使耳中气脉阻闭,或先干痒有日,继而 疼异常,初生小红肉,逐渐塞满窍内,甚至拖出耳外,时流臭血水,名曰耳痔。正如湿地热蒸而生菌也。宜针刺出污血水,搽 砂散(方见后),内服龙胆泻肝汤(方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