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

( gurouliu )

西医

简介:
骨肉瘤属骨源性恶性骨肿瘤,由肉瘤性成骨细胞、骨样组织及新生骨构成。是恶性骨肿瘤中最常见和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具有发展快、转移早、预后差的特点。肉瘤性成骨细胞较成熟,肿瘤内含有大量骨样组织和骨组织,称为硬化型骨肉瘤细胞分化较原始,肿瘤骨较少,肿瘤内富有扩张的血管,称溶骨型骨肉瘤。临床上,在同一肿瘤内,可兼有硬化型和溶骨型。
病因:
放射线(内、外放射)、骨病(骨梗塞等)、样病变(畸形性骨炎等)、骨肿瘤(骨巨细胞瘤等)恶变均可引起,化学物质、病毒均可诱发实验性骨肉瘤
人群:
发生于11-20岁,占2/3,最小者为2.9岁,最大者为70岁。男性患者较女性为多,约为1.8:1。
病理:
骨肉瘤发生在四肢长骨的干能端近骨骺线处,其中以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最为多见,其次为肱骨近端、股骨近端、腓骨两端等处也常发生。偶见于扁平骨以髂骨多见。
①大体病理:肿瘤组织为灰白色,脆弱组织,易出血。肿瘤中可见不同数量的砂粒样骨化及肿瘤骨,并见广泛的坏死,液化及囊腔形成。肿瘤的边缘可见各种骨膜反应;肿瘤沿髓腔内广泛蔓延,与周围正常骨质无明确界线,骨质破坏的范围超过x线片所见。
②显微镜检查:由肉瘤性成骨细胞及其产生的骨样组织,新生骨构成。细胞为大小,形态极不规则的细胞和巨细胞,核分裂,数量多,致密而弥漫,产生骨样组织;细胞含大量碱性磷酸酶、非特异性脂酶及β葡萄糖醛酸酶。肿瘤中央可见新骨生成。肿瘤分化成熟者,肿瘤骨多为硬化型;分化低,肿瘤骨少,为溶骨型;介于二者之间者为混合型。
发病:
发病急,病程短,肿块生长迅速,大多数病人自发病到就诊时间在3~6月,半年到一年的病史极少。
体征:
1.疼痛明显,开始为间歇性隐痛,后转为持续性剧痛,尤以夜间明显,一般止痛药物很难奏效。疼痛常在外伤后的当时或间隔一段时间而引起注意。
2.随着疼痛的出现逐渐出现肿胀,开始时肿胀较弥漫,其后形成肿块,质地坚硬,压痛,邻近的关节活动障碍及放射性疼痛发生,周围软组织(肌肉)萎缩。
3.肿瘤表面皮肤发亮,渐呈紫铜色,皮温升高,表面静脉怒张,有时可触及搏动感或听到血管音,局部淋巴结不肿大。
4.早期全身情况尚可,晚期出现进行性消瘦,恶液质、贫血、有时白细胞增高,体温升高,血沉快。碱性磷酸酶增高。
5.骨肉瘤主要经血行转移至肺,也可转移至其他骨骼,偶可至其他器官和组织。淋巴道转移甚为少见。可在数月内死亡。
影响诊断:
x线表现,肿瘤的类型不同x线表现亦不同。
1.溶骨型,病变多偏于干骺端一例髓腔内,以骨质破坏为主,很少有新骨形成,在髓腔内可见不规则大片斑片状破坏,边缘不清晰。骨皮质在早期就有虫蚀样破坏,或明显广泛破坏甚至完全消失。骨膜反应较少。在干骺端附近的骨肿瘤突出于骨外,肿瘤部位与正常骨干间常可见到三角形骨膜反应阴影,即所谓考得曼(codman)三角
2.硬化型,在干骺端髓腔内呈斑片状骨质广泛硬化,为新骨形成所致,明显者呈大片密度增深如象牙骨样,骨皮质破坏不明显,而骨膜反应明显,呈放射状或骨针样影,软组织内肿块有程度不等的新骨形成。
3.混合型,在干骺端髓腔内有不同程度破坏和硬化,但以硬化为主。破坏区可见散在性边缘不清晰斑片状透明阴影,其周围有硬化现象,骨皮质破坏,多偏向一例,附近有明显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内亦有新骨形成。
鉴别诊断:
1.尤文肉瘤:是原发骨附属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生于骨干髓腔内,沿着骨干长轴发展,呈虫蚀样破坏,骨皮质变薄,骨膜反应呈分层样阴影。
2.慢性骨髓炎及干骺端结核等炎症:有时在临床、x线表现与骨肉瘤出现相似的症状,如肿胀、疼痛、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多。x线表现干骺端破坏及骨膜反应。但炎症产生的骨质破坏及骨膜反应均规则、局部,消炎治疗后症状减轻,碱性磷酸酶正常。
3.疲劳骨折:多发生于青少年,往往在强烈而长时间运动后发生,以股骨胫骨多见,位在骨干或近干骺端处,疼痛压痛明显,肿胀不很明显,休息后疼痛减轻。x线片见骨膜反应规则,附近有不完全骨折骨折线。保守治疗即可治愈。
预后:
目前骨肉瘤的五年存活率,已较原来的10%-30%有所提高。
治疗:
一、手术疗法:
截肢术或关节离断术是治疗骨肉瘤的首选方法,一旦确诊后,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争取早期手术,以便取得较好的疗效。截肢部位由于骨肉瘤很少在截肢残端复发,目前多不强调高位截肢,如腔骨远端肿瘤自小腿、胫骨近端肿瘤自大腿下端、股骨远端自大腿根部截肢即可,股骨近端肿瘤自髋关节离断或半骨盆切除。手术前后配合大剂量化疗及放疗,以提高疗效。
二、放射治疗:
骨肉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使用高电压大剂量(一般均在6,000~8,000拉得以上),在严密观察局部及全身反应变化时,分期放疗。也可以和其他疗法同时使用、如放疗与手术,放疗与化疗并用。
三、化学药物治疗:骨肉瘤对化疗有一定的疗效。对原发肿瘤需进行截肢术,对手术时肺内即已存在而临床上尚未发现的微小转移灶,作化疗。三嗪嘧唑胺与阿霉素并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左旋溶肉瘤素,及间隔使用阿霉素,环磷酰胺及大剂量氨甲喋呤,长春新碱与大剂量氨甲喋呤并用,均有一定疗效。

“骨肉瘤” 相关论述

骨肉瘤发生于骨骼部的恶性肿瘤。好发于15~20岁的青少年。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其临床症状以局部为主,全身症状不明显。首先是疼痛,持续性并在夜间加重,逐渐肿块出现,质硬,表现不规则,常有分叶感,肿块生长迅速,皮温高,有时合并病理性骨折,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而产生麻木、无力,晚期出现恶病质。
中医认为骨肉瘤属于“肾虚劳损”的范围。外因寒湿热毒有关,内与禀赋不足、肾精亏损有关。
(一)起居调养法
(1)卧床休息一段时间。
(2)病情好转后,不要做剧烈运动。
(3)忌推拿按摩
(二)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白芥子方:
白芥子10~15克;②白芥子10克、天南星15克;③白芥子10克、苦参30克;④白芥子10克、葵树子30克。4方交替使用,日服1剂,分二道煎服。
(2)山豆根30克,山慈菇12克,菊花9克,三棱9克,莪术9克,制马钱子6克,皂刺9克,海藻15克。每日1剂,分头道、二道煎服。每周服5日。
2.中成药
(1)加味犀黄丸:每日3次,每次服4~6粒胶囊。
(2)小金丹:口服,每次1~2粒,每日2~3次。用黄酒或温开水送下。
(三)饮食调养法
猪蹄1只,红枣20枚,加水共炖至极烂,每日1次,吃肉饮汤。
(四)其他调养法
三棱9克,莪术9克,麝香0.3克,生半夏9克,地鳖虫9克,生川乌9克,商陆9克,桃仁9克,红花9克,木鳖子0.9克,雄黄3克,斑蝥0.9克,乳香9克,没药9克。各药共研细末,制成外用散剂。外用,撒敷于肿处,或用蜜糖调和后涂敷,隔日1次。

骨肉瘤发病率在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占据首位。该恶性程度甚高,予后极差,可于数月内出现肺部转移,截肢后3~5年存活率仅为5~20%。
发生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的约占所有骨肉瘤的四分之三,其它处如肱骨、股骨上端、腓骨、脊椎、髂骨等亦可发生。多数为溶骨性,也有少数为成骨性,发病年龄: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大多在10~25岁,男性较多。肿瘤多处于骨端,偶发生于骨干或骨骺。
骨肉瘤含有不同成份的软骨,纤维组织及生骨组织。骨膜下骨皮质及髓腔部均可发生浸润扩散。早期肿瘤主要部分在骨膜下,融合于骨皮质,溶骨性组织,软骨成份少,骨破坏较快,循环丰富,骨坏死区可形成包裹,肿瘤向邻近软组织扩散,可发生病理骨折,少数肿瘤骨质坚硬。一般骨肉瘤不侵入关节,偶有破坏皮质或病理骨折后累及关节
由于肿瘤的发展及骨膜反应,常有骨膜高起形成三角通称考德曼(codman)氏三角,并有与骨干呈垂直的阳光样放射骨针
显微镜下可见许多细胞、细胞及细胞核大小,形状不一,有小型多核巨细胞,梭形细胞,不成熟的软骨细胞及恶性成骨细胞,细胞核大,染色很深。
几乎所有转移均经血液转移至肺,少数转移至脑、内脏、肾及经淋巴管至淋巴结。
一、临床表现及诊断
疼痛为早期症状,可发生肿瘤出现以前,起初为间断性疼痛,渐转为持续性剧烈疼痛,尤以夜间为甚。恶性大的肿瘤疼痛发生较早且较剧烈,常有局部创伤史。骨端近关节肿瘤大,硬度不一,有压痛,局部温度高,静脉扩张,有时可摸出搏动,可有病理骨折。全身健康逐渐下降至衰竭,多数病人在一年内有肺部转移。
x线片表现:骨质致密度不一。有不规则的破坏,表面模糊,界限不清,病变多起于骺端,因肿瘤生长及骨膜反应高起形成考德曼氏三角,有与骨干垂直方向的放射形骨针(图3-233)。
[imgz]gukexue238.jpg[alt]股骨下端的骨肉瘤[/alt][/img]
图3-233 股骨下端的骨肉瘤
除骨破坏骨膜增生外,尚可见日光放射状阴影
临床上对青少年有近膝关节的骨端疼痛,肿胀等应认真检查,根据病史、体征及x线片表现,大多可以诊断,必要时作活体组织检查。
应注意与下述病变鉴别:骨化肌炎、掌骨和蹠骨结核性骨炎(此处骨肉瘤极少发生),慢性骨髓炎骨囊肿与巨细胞等。
二、治疗
诊断明确后,应尽早作截肢术或关节离断术,手术前后配合化疗和放疗可能提高疗效,单纯应用化疗或放疗效果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