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蚕

别名: 石上藕 , 沙虱 , 石蠹虫 , 石下新妇

石蚕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润肺止咳,清热凉血。用于肺结核咳嗽咯血百日咳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
性味:
甘、淡、微涩,凉。
来源:
兰科斑叶兰属植物偏花斑叶兰goodyera secundiflora lind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备注:
(1)本品还可治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筋骨疼痛等症。

石蚕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①《本经》:"主五癃,破石淋堕胎。内解结气,利水道,除热。"
②《别录》:"主石癃,小便不利。"
性味:
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吴普本草》:"雷公:咸,无毒。"
李当之药录》:"味咸微辛。"
④《别录》:"有毒。"
原形态:
体形如蛾,黄褐色,长约2厘米,展翅阔6匣米。头部略星卵形,黄色,头顶密被黄色及白色刚毛。复眼1对,单眼3个。口器退化,小颚与下唇形成短吻管,适于啜吸。触角1对,基节及末端均黄色,其中央则呈黑褐色。前胸短小,前胸背密生黄色及白色刚毛。中胸背大,两侧各有1黑褐纹。翅2对,密生短毛,不透明,后翅大于前翅;前翅的前缘黄褐色,散布有小形的褐纹,中央有1黑色大纵条,内缘及后缘皆灰褐色,有褐色棱纹,后翅深黄色,外缘暗黑色。足3对,黄色,腿节及跗节的大部为黑褐色。尾端有突出的长刺2条。幼虫略似蚕,有胸足3对,腹部有原足1对,并有腮。
成虫多出现于水边的草木上。卵产于水边的石上或草根上,幼虫孵化后入水中,用丝腺的分泌物缀合叶片、木片、砂石等造成各种管状的栖管而藏身其中,露出头,胸及足匍行于水底,食水草或小虫,渐次化蛹而为成虫。
来源:
为石蚕科昆虫石蛾或其近缘昆虫的幼虫
出处:
本经

“石蚕” 相关论述

味咸寒。
五癃,破石淋堕胎,内解结气,利水道,除热。一名沙虱。生池泽。
吴普》曰:石蚕亦名沙虱神农雷公无毒,生汉中,治五淋,破随内结气,利水道,除热(《御览》)。
《名医》曰:生江汉。
案《广雅》云:沙虱,也。淮南万毕术云:沙虱,一名蓬活,一名地脾。
《御览》虫豸部引李当之云:类虫,形如老蚕,生附石。广志云:皆虱,虱色赤,大过虮,在水中,入人皮中,杀人,与李似不同。

味咸,寒,有毒。主五癃,破石淋堕胎

解结气,利水道,除热。一名沙虱。生江汉池泽。


味咸,寒,有毒。主治五癃,破石淋堕胎。肉∶解结气,利水道,除热。一名沙虱
生江汉池泽。
李云江左无识此者,谓为草根,其实类虫,形如老、蚕,生附石。伧人得而食之,味咸而微辛。李之所言有理,但江汉非伧地尔。大都应是生气物,犹如海中蛎蛤辈,附石生不动,亦皆活物也。今世用草根黑色多角节,亦似蚕,恐未是实。方家不用沙虱,自是东间水中细虫。人入水浴,着人略不可见,痛如针刺,挑亦得之。今此名或同尔,非其所称也。(《大观》卷二十二,《政和》四四九页)


味咸,寒,有毒。主五癃,破石淋堕胎。肉,解结气,利水道,除热。一名沙虱。生江汉池泽。
李云江左无识此者,谓为草根,其实类虫,形如老蚕,生附石。伧人得而食之,味咸而微辛。李之所言有理,但江汉非伧地尔,大都应是生气物,犹如海中蛎蛤辈,附石生不动,亦皆活物也。今俗用草根黑色多角节,亦似蚕,恐未是实。方家不用沙虱,自是东间水中细虫。人入水浴,着人略不可见,痛如针刺,挑亦得之。
今此名或同尔,非其所称也。
〔谨案〕石采者遂绝尔。今陇州采送之。


《御览》卷八百二十五
一名沙蚌。神农雷公∶咸,无毒。生汉中,治五淋,破髓肉,解结气,利水道,除热。


谓之为草,则缪矣。经言“肉解结气”,《注》中更辨不定。此物在处有,附生水中石上,作丝茧如钗股,长寸许,以蔽其身,色如泥,蚕在其中。此所以谓之石蚕也。今方家用者绝稀。此亦水中虫耳,山河中多。

在处有之,生水中石上,作茧以蔽其身,蚕在其中。味咸,寒,有毒。主五癃石淋,解结气,利水道,除热,堕胎

无毒。主金疮止血,生肌,破石淋,血结。磨服之,当下碎石。生海岸石旁,状如蚕,其实石也。(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药诀云∶石蚕,味苦,热,有毒。

石蚕_图缺)
味咸,寒,有毒。主五癃,破石淋堕胎
解结气,利水道,除热。一名沙虱。生江汉池泽。
陶隐居云∶李云江左无识此者,谓为草根,其实类虫,形如老蚕,生附石。伧(助庚切)
人得而食之,味咸而微辛。李之所言有理,但江汉非伧地尔,大都应是生气物,犹如海中蛎蛤辈,附石生不动,亦皆活物也。今俗用草根黑色多角节,亦似蚕,恐未是实。方家不用沙虱,自是东间水中细虫。人入水浴,着人略不可见,痛如针刺,挑亦得之。今此名或同尔,非其所称也。唐本注云∶石蚕,形似蚕,细小有角节,青黑色。生江汉侧石穴中,岐陇间亦有,北人不多用,采者遂绝尔。今陇州采送之。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李云江左无识此者,谓是草根,生附石间,其实如老蚕。如此则合在草部矣!今既在虫部,又一名沙虱,则是沙石间所生者一种虫也。陶云犹如蛎蛤辈,附石而生,近之矣。苏亦未识,而云似蚕,有节,青黑,生江汉石穴中。此则半似说虫半似草,更云不采遂绝,妄亦甚也。按此虫所在水石间有之,取以为钩饵者是也。今马湖石间出此最多。彼人好啖之,云咸、微辛。李、苏二说,殆不足凭也。
图经石蚕,生江汉池泽,旧注或以为草根,生石上,似蚕者。或以为生气物,犹如海中蛎蛤辈。又《本经》云∶一名沙虱沙虱自是水中细虫,都无定论。《蜀本草》注云∶此虫所在水石间有之,人取以为钩饵。马湖石间出此最多。彼人亦好啖之,云味咸、小辛。今此类川、广中多有之。草根之似蚕者,亦名石蚕,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时常有,其苗青,亦有节,三月采根。焙干。主走注风,散血,止痛。其节亦堪单用,捣筛取末,酒温服之。
衍义曰石蚕,谓之为草则缪矣。《经》言肉解结气,《注》中更辩不定此物在处。有附生水中石上,作丝茧如钗股,长寸许,以蔽其身,色如泥,蚕在其中,此所以谓之石蚕也。今方

有毒,生江汉.
本经》原文∶石蚕,味咸,寒.主五癃,破石淋堕胎.肉,解结气,利水道,除热.一名沙虱.生池泽

味苦,微凉,入足太阳膀胱经。通淋沥,生肌肉
石蚕清利膀胱,治石淋血结。磨服则下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