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子

( Shí Lónɡ Zǐ )

别名: 蜥易 , 易蜴 , 猪蛇婆 , 草龙 , 蜥蜴 , 山龙子 , 守宫 , 石蜴 , 泉龙 , 猪婆蛇 , 五寸棍 , 四脚蛇

石龙子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利水通淋;破结散瘀解毒。主癃闭石淋小便不利恶疮臁疮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1.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熬膏涂;或研末调敷。
性味:
味咸;性寒;小毒
各家论述:
1.《本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2.《纲目》:消水饮,滑窍破血
3.《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4.《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毒。
用药禁忌:
孕妇禁服。
药理作用:
本品有抗癌作用,其醇提取物能抑制人肝癌细胞的呼吸;体内试验,可延长移植肿瘤动物的寿命。
炮制:
捕得后处死,割除内脏,洗净,置通风处干燥,或晒干。
栽培:
本品野生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海拔200-1000m的山区、平原耕作区、开阔地、住宅、路旁杂草乱石堆中捕食昆虫。
2.生活于海拔600-1500m左右山间路旁杂草间。捕食昆虫。
资源分布:1.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2.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原形态:
1.石龙子,头体头103-125mm,尾长144-189mm。眶上鳞第2枚显着大于第1枚;额顶鳞发达,彼此相切,有上鼻鳞;无后鼻鳞;第2列下颞鳞楔形,后颏鳞前、后2枚。耳孔前缘有2-3个瓣突,鼓膜深陷。体较粗壮,环体中段鳞22-24行;肛前具1对大鳞;尾下正中行鳞扩大。前、后肢贴体相向时不相遇,指、趾侧扁掌足冰粒鳞大、小不一。背面灰橄榄色;头部棕色;颈侧及体侧红棕色,雄性更为显着,体侧有分散的黑斑点;腹面白色。幼体背面黑灰色,有3条浅黄色纵纹向后直达尾部,随个体成长而消失或隐约可见。雄性颞部显着隆肿。
2.蓝尾石龙子,头体长70-90mm,尾长130-160mm,吻端顿圆;上鼻鳞1对,左右相切,无后鼻鳞,前额鳞1对,不相切;额鼻鳞与额鳞相接,左右顶鳞为间顶鳞所隔开,颊鳞2,眶上鳞4,耳孔前缘有2-3枚锥状鳞,上唇鳞7,后颏鳞1枚,体鳞平滑,环体中段鳞26-28;肛前鳞2,股后缘有1簇大鳞,雄性肛侧各有1棱鳞。背面深黑色,有5条黄色纵纹,正中条在顶鳞分叉向前达吻部,其余分别在眼上方和眼下方向后沿体侧达尾部,在尾后端浅纵纹消失。尾部为蓝色,腹面色浅。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umeces chinensis(gray)2.eumeceselegans boulenger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捕捉,处死,除内脏,置通风处干燥。
出处:
出自1.《本经》。
2.陶弘景石龙子,其类有四种,一大形纯黄色为医母,亦名舅母,不入药。次似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名断蜴,并不螫人。一种喜缘篱壁,名yan,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尝闻中人。
2.《纲目》:诸说不定,大抵是水旱二种,有山石、草泽、屋壁三者之异,《本经》惟用石龙,后人但称蜥蜴,实一物也。且生山石间,正与石龙、山龙之名相合

石龙子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解毒消肿,镇痉祛风。用于淋巴结结核乳癌肺痈癫痫风湿皮肤发痒及毒。
用法用量:
0.5~1钱。作散剂或熬膏。
性味:
咸,寒。
来源: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sphenomorphus indicus (gray)或同属其它种石龙子的活体或干燥全体。春夏秋皆可捕,晒干或烘干。
备注:
(1)同属动物花楔蜥sphenomorphus maculatus (blyth)。亦同供药用。

石龙子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破结,行水。治小便不利石淋恶疮瘰疬臁疮
①《本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②《纲目》:"消水饮癀,滑窍破血。"
③《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④《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毒。"
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熬膏或研末调敷。
性味:
咸,寒,有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有小毒。"
③《本经逢原》:"咸,温,小毒。"
用药禁忌:
①《本草经集注》:"恶硫黄、斑苗(蝥)、无夷。"
②《纲目》:"娠妇忌用。"
附方:
①治小儿颓:蜥蜴一枚,烧灰,末,以酒服之。(《备急方》)
②治诸瘘不愈:蜥蜴(炙)三枚,地胆(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汤下。(《刘涓子鬼遗方》)
③治久年不愈的臁疮九子烂疡及一切无名肿毒石龙子壁虎千脚虫滚山珠、娱蚣虫、铧头尖等分。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搽。(《四川中药志》)
生境分布:
栖于山野草丛中,爬行迅速。分布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
原形态:
全长约21厘米。周身被有覆瓦状排列的角质细鳞,鳞下分布骨片;鳞片质薄,光滑,鳞列24~26行。吻端圆凸,鼻孔1对,鼻后鳞缺如;眼分列于头部两侧,眼间距宽;舌短,稍分叉。体背面粘土色,一般有3条纵走的淡灰色线;鳞片周缘淡灰色,因而呈现网状斑纹。四肢发达,前肢5指,后肢5趾,指、趾端均有钩爪。尾细长,末端尖锐,易断,断后能再生。
石龙子种类很多,分布较广的尚有蓝尾石龙子(长江流域以南)、铜石龙子(华南、华中)等。
来源: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全体
出处:
本经

“石龙子” 相关论述

味咸寒。
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一名蜥易。生川谷。
吴普》曰:石龙子,一名守宫,一名石蜴,一名石龙子,(《御览》)。
《名医》曰:一名山龙子,一名守宫,一石石蜴,生平阳及荆山石间,五月取着石上令干。
案《说文》云:蜥、虫之蜥易也,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蝘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易,或作蝘,蚖、荣蚖,医以注鸣者。《广雅》云:蛤蚧,(口卢)(虫),蚵(虫龙),蜥蜴也。《尔雅》云: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
《毛诗》云:胡为虺蜴,《传》云蜴,螈也。陆玑云:虺蜴,一名蝾螈,蜴也,或谓之医,如蜥蜴,青绿色,大如指,形状可恶。方言云:守宫,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口卢)蜥(虫),或谓之蜥易,其在泽中者,谓之易锡,南楚谓之医,或谓之蝾螈,东齐,海岱谓之蝾螈,北燕谓之祝蜓,桂林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蚧

释名山龙子泉龙石蜴、晰蜴、猪婆蛇守宫
气味」咸、寒、有小毒
「主治」
1、小儿阴肿。用晰蜴一具,烧成灰,酒送服。
2、诸瘘不愈。用晰蜴(炙)三个、地胆(炒)三二具、斑蝥(炒)四十个。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服二丸,开水送下。
3、药物流产。用晰蜴肝、脱皮等分苦酒均匀,擦妊发脐上及左右,令温暖,能使生胎产下。

味咸,寒,有小毒。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利水道。一名蜥蜴,一名山龙子,一名守宫,一名石蜴。生平阳川谷及荆山山石间,五月取,着石上令干。


味咸,寒,有小毒。主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一名蜥蜴,一名山龙子,一名守宫,一名石蜴。生平阳川谷,及荆山石间。五月取,着石上令干。(恶硫黄斑蝥芜荑。)
其类有四种∶一大形,纯黄色,为医母,亦名舅母,不入药;次似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名断蜴,并不螫人;一种喜缘篱壁,名蜓,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常闻中人。案东方朔云∶“若非守宫蜥蜴”。如此蜓名守宫矣。以朱饲之,满三斤,杀,干末以涂女子身,有交接事便脱,不尔如赤志,故谓守宫。今此一名守宫,犹如野葛鬼臼之义也,殊难分别。(《大观》卷二十一,《政和》
四三二页)


味咸,寒,有小毒。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一名蜥蜴,一名山龙子,一名守宫,一名石蜴
生平阳川谷,及荆山石间。五月取,着石上令干。
硫黄斑蝥芜荑。其类有四种∶一大形,纯黄色,为医母,亦名舅母,不入药;次似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名断蜴,并不螫人;一种喜缘篱壁,名 蜓,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常闻中人。案东方朔云∶若非守宫,则蜥蜴是,如此 蜓名守宫矣。以朱饲之,满三斤,杀,干末以涂女子身,有交接事便脱,不尔如赤志,故谓守宫。今此一名守宫,犹如野葛鬼臼之义也,殊难分别。
〔谨案〕
此言四种者∶师,生山谷,头大尾短小,青黄或白斑者是; 蜓,似师,不生山谷,在人家屋壁间,荆楚及江淮人名 蜓,河济之间名守宫,亦名荣螈,又名蝎虎,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宫,亦名壁宫,未必如术饲朱点妇人也,此皆假释尔。其名龙子及五色者,并名蜥蜴,以五色者为雄而良,色不备者为雌,劣尔,形皆细长,尾与身相类,似,着四足,去足便直蛇形也。医则不然。案《尔雅》亦互言之,并非真说。又云朱饲满三斤,殊为谬矣。


《御览》卷九百四十六
一名守宫,一名石蜴,一名山龙子。


蜥蜴也,今人但呼为蜴蜥。大者长七八寸,身有金碧色。仁庙朝,有一蜥蜴在右掖门西浚沟庙中,此真是蜥蜴也,郑状元有诗。有樵者于涧下行,见一蜥蜴自石罅中出,饮水讫而入。良久,凡百十次,尚不已。樵者疑不免,翻石视之,有冰雹一二升。樵人讶而去,行方三五里,大雨至。良久,风雹暴作。今之州县依法用此祈雨。经云∶治五癃,破石淋,利水道。亦此义乎。

生石涧中,形似龙而小。《衍义》云∶能至风雨,故利水道,通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有四种∶在草泽者,名蝾螈、蜥蜴;在壁者,名 守宫。以五色具者为雄而良,色不具者为雌乃劣耳。入药当用草泽中者。五月采,去腹中物,火干用之。恶硫黄斑蝥芜荑

石龙子_图缺)
味咸,寒,有小毒。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一名蜥(音锡)蜴(音亦),一名山龙子,一名守宫,一名石蜴。生平阳川谷及荆山石间。五月取,着石上令干。(恶硫黄斑蝥芜荑。)
陶隐居云∶其类有四种,一大形,纯黄色,为医母,亦名舅母,不入药;次似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名蜥蜴,并不螫人;一种喜缘篱壁,名 (音偃)蜓(音电),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常闻中人。按∶东方朔云∶是非守宫,则蜥蜴,如此 蜓名守宫矣。以朱饲之,满三斤,杀,干末。以涂女子身,有交接事便脱,不尔如赤志,故谓守宫。今此一名守宫,犹如野葛鬼臼之义也,殊难分别。唐本注云∶此言四种者,师,生山谷,头大尾短小,青黄或白斑者是。 蜓,似师,不生山谷,在人家屋壁间,荆楚及江淮人名 蜓,河济之间名守宫,亦名荣螈(音元),又名蝎虎,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宫,亦名壁宫,未必如术饲朱点妇人也,此皆假释尔。其名龙子及五色者,并名蜥蜴,以五色者为雄而良,色不备者为雌,劣尔,形皆细长,尾与身相类,似着四足,去足便直蛇形也。医则不然。按《尔雅》∶亦互言之,并非真说。又云朱饲满三斤,四月、八月、九月采,去腹中物,火干之。
图经曰∶石龙子,生平阳川谷及荆山山石间,今处处有之。一名蜥(音锡)蜴(音亦)。
谨按《尔雅》云∶蝾螈,蜥蜴蜥蜴,蜥蜓。 蜓,守宫也。疏释曰∶《诗·小雅·正月》云∶胡为虺蜴,蜴为此也。四者一物,形状相类而四名也。《字林》云∶蝾螈,医也。《说文》云∶在草曰蜥蜴,在壁曰 蜓。《方∶言》云∶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 (音卢)
kt(音廛),或谓之刺易,南阳人呼 蜓,其在泽中者,谓之易蜥,楚谓之医,或谓之螈蝾。
又东方朔云∶非守宫,即蜥蜴。按此诸文,即是在草泽中者,名蝾螈、蜥蜴,在壁者,名 蜓、守宫也。然则入药当用草泽者,以五色具者为雄而良,色不具者为雌,乃劣耳。五月取,着衍义曰∶石龙子蜥蜴也,今人但呼为蜴蜥,大者长七、八寸,身有金碧色。仁庙朝,有一蜥中出,饮水讫而入。良久,凡百十次,尚不已。樵者疑不免翻石视之,有冰雹一、二升。樵人讶而去,行为三、五里,大雨至,良久风雹暴作。今之州县根据法,用此祈雨。《经》云∶治五癃,破石淋,利水道,亦此义乎。

咸温小毒。《纲目》作咸寒,误。产平阳山谷荆襄等处,其类有四。一种生岩石间,头扁身长,尾与身等,长七八寸,大者尺余,其状若。而脚似梅花,鳞五色者为雄,色黄身短者为雌。此物最惜鳞甲,故见人不动,捕之亦不螫人,以其生岩石间。故《本经》谓之石龙子,以其善于变易吞霾吐雹,有阴阳析易之义,故《字林》谓之蜥蜴,楚人名为蝾螈,实一物也。入药雌雄并用,去头足酒浸酥炙用之。入传尸药醋炙用之。一种生草泽间,头大尾短身粗,其色青黄,有伤则衔草自敷,故谓之医母,能入水与石斑鱼合,故又名水蜥蜴,不入药用。一种生人家屋壁,形小身细,长三四寸,色褐斑黑者谓之 蜓,吴俗名为壁虎,以其居壁而善捕蝎蝇也。或云,饲之以朱,点宫娥臂,故名守宫。一种似守宫而头圆身细,长五六寸,色白如银,通身细鳞,雌雄上下相应而鸣,情洽乃交者,蛤蚧也。荆襄岭泽皆有,而西川产者最胜。捕得成对线缠,炙干卷榕树皮中者是也。以此明辨,方无误用之失。
发明石龙子为《本经中品,而《纲目》主治中有《别录》,而无《本经》,岂《本经》之文有所残缺欤,抑《本经》之文误注《别录》欤?其治五癃邪结气,利小便水道,破石淋下血者,以蜥蜴能吐雹祈雨,故治癃淋利水道,是其本性。《千金》治症结水肿尸疰留饮,有蜥蜴丸,《外台》治 方用之,皆取其长于利水道耳。按∶蜥蜴即是石龙。今房术药中用之,以其兴发助阳而无止涩之患也。

小毒.一名山龙子,一名守宫,一名石蜴.生平阳及荆山山石间.五月取,着石干.(恶硫黄斑蝥芜荑.)
本经》原文∶石龙子,味咸,寒.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一名蜥蜴.生川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