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疮

( lianchuang )

别名: 小腿慢性溃疡 , 深脓疤疮

中医

简介:
发于小腿下三分之一处的皮肤和肌肉间,经久不易收口,既敛又每因碰撞而复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疮疡疾病
病机:
臁疮指因小腿皮肤破损染毒,湿热下注,或瘀久化热等所致。
类证:
1.胫疽:发于小腿胫骨,形成溃疡后易成窦道,反复溃流脓液或有朽骨排出,x线摄影可有骨质破坏。臁疮可并发胫疽
2,湿疮[疡]:多发于小腿足弯部,分布常对称,皮疹呈多形性,反复发作,一般不形成溃疡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
证:色灰暗,脓水浸淫臭秽,四周漫肿灼热,痛痒时作,甚者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濡数。清热利湿三妙丸萆薢渗湿汤加减。
2.脾虚湿盛
证:病程日久,面色暗,黄水浸淫,或有湿疹,患肢浮肿,纳呆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沉无力。健脾渗湿参苓白术散加减
3.气虚血瘀
证:溃烂经年,面肉色苍白板滞,沿高起如缸口,四周肤色暗黑,小腿静脉曲张,舌质淡紫,苔白腻,脉细涩。益气祛瘀。内补黄芪汤合桂枝汤加减。
4。肝肾阴虚
证:溃烂经年,面潮红灼热痒痛,或有渗血,咽干少津,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滋补肝肾。六味地黄丸加减。
(二)外治其他治疗:
1.初期:局部红痛,可用金黄膏;红肿作痒,伴发湿疹,用青黛膏青黛散、凡士林);破烂渗水,脓腐不净,可用九一丹外掺,再用以上药膏盖贴。
2.后期,面清洁,肉芽红活,掺生肌散,外以生肌白玉膏盖贴以生肌敛口溃疡久不收口,皮肤乌黑,疮口凹陷,时流污水,用夹纸膏东方一号膏
中药:
中成药:初期可用三妙丸4.5克,2次/日,或清解片5片,2次/日。后期可选用补中益气丸当归丸、附桂八味丸等。
针灸:
溃疡后期面组织清冷、苍白,可用温灸疗法照射以辅助治疗。

西医

简介:
臁疮(ecthyma)又名深脓疤疮,是一种皮肤化脓性感染。基本损害为脓疱及被粘着性痂所覆盖的溃疡
病因:
致病菌为b溶血性链球菌,此外,皮损处常能培养出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本病常为继发感染所致,如虫咬皮炎、疥疮、轻微外伤瘙痒性皮肤病,偶可继发于水痘带状疱疹牛痘等病毒感染后。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为其诱因。
人群:
本病多见于成人。
病理:
组织病理为非特异性溃疡。真皮内及溃疡基底浆液渗出物内均有中性粒细胞。
体征:
1.好发于小腿下三分一的内侧或外侧,内侧多于外侧。其次为大腿、臀部。
2.原发损害为红斑基础上的水疤或脓疤,不久被渗出物干燥后形成的硬痂所覆盖,周围绕以水肿性红晕。重者痂皮呈蛎壳状,不易剥去,去痂后可见不规则溃疡溃疡呈圆形或不规则,大小不一,边沿坚硬,腔浅,创面肉芽多黯滞或灰白,有脓性分泌物。3-4d后溃疡可以愈合,遗留疤痕。
3.多有小腿静脉曲张,站立时可见小腿浅静脉隆起、弯曲、蜷曲成团,卧位时消失。
4.疮口周围常有湿疹或潮红,有色素沉着伴水肿
5.患处溃烂经久难愈,或虽敛口,每易破撞而复发。由于自我接种,不断产生新的损害,致使病程迁延不愈,个别患者发生坏死性溃疡。自觉症状有疼痛或烧灼感,局部可有淋巴结肿大。少数可并发胫疽溃疡恶变。
治疗:
在防治方面要注意改善营养及卫生状况,治疗各种诱发本病的慢性疾病瘙痒性皮肤病。内服鱼肝油、维生素bl、维生素c等。损害广泛时加用抗生素,内用半合成青霉素有良效。局部可用4%硼酸溶液热敷或1:5000的热高锰酸钾液浸泡后去痂,再外用抗生素软膏。
抬高患肢,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有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等,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病因。面过大,肉芽健康者,可考虑手术植皮
溃疡后期面组织清冷、苍白,可用红外线照射以辅助治疗。

“臁疮” 相关论述

臁疮是指发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溃疡:又称裤口毒、裙边疮。相当于西医的小腿慢性溃疡。本病多继发于恶脉下肢静脉曲张)和丹毒等病。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前内外侧,溃疡发生前患部长期皮肤瘀斑、粗糙,溃烂后疮口经久不愈或虽已经收口,每易因局部损伤而复发。此病俗称老烂腿
[病因病机]
多因久立或负重远行,过度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以致下肢气血运行不畅,或形成恶脉气血瘀滞于肌肤肌肤失养,复因损伤(蚊虫叮咬,湿疮,碰伤等),湿热之邪乘虚而人,发为疮疡肌肤溃烂,经久不愈。
[诊断]
好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踝骨上9cm)之内外侧,患者多有下肢恶脉(静脉曲张)、慢性丹毒等病史,或久站久立工作史。多发于中老年人。依据发病过程,其临床表现可分三期。
溃疡前期:小腿下段轻度肿胀,内臁或外臁处皮肤青紫瘀斑或红褐色,渐至皮肤粗糙,脱屑,色素沉着,苔藓样变,轻微瘙痒
溃疡期:皮肤破溃、糜烂、渗液,若合并感染则渗流脓液,溃疡周围皮肤红肿坏死,当溃疡到一定程度,溃疡边界渐稳定,溃疡大小固定,周围皮肤红仲消退。有色素沉着,日久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创面肉色灰白,渗流恶臭脓水,面容易出血,病程较长,溃疡深度可达胫骨骨膜。
溃疡愈合期:若溃疡周围皮肤黑褐、粗糙苔藓样变逐步改善,面干净,出现鲜红色,则溃疡可逐渐愈合,形成疤痕。但周围皮肤仍干燥,粗糙,脱屑,色素沉着,青筋显露,如遇损伤仍会复发。
辅助检查:溃疡合并急性感染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面分泌物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正确选用抗生素。
[鉴别诊断]
一、小腿结核性溃疡多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史,皮损初起为红褐色丘疹,中央坏死,溃疡较深,呈潜行性,溃疡边缘呈锯齿状,溃疡内流出稀薄脓液,周围皮色紫暗,长期难愈。面分泌物涂片检查结核杆菌阳性,亦可培养出结核杆菌,有助于鉴别。
二、小腿癌性溃疡可为原发性皮肤癌,可由臁疮经久不愈,恶变而来。疮口状如火山,边缘卷起,不规则,质硬,呈浅灰白色,溃疡面易出血。溃疡面活体组织切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气滞血瘀局部瘙痒不适,皮肤褐色红斑,粗糙,继而紫暗肿胀,或青筋显露,状如蚯蚓,或有皮肤破损,有少许渗液;舌边有瘀点,苔薄黄或白,脉弦涩。
辨证分析:久站远行,气血瘀滞,或气血不足,气虚无力行血,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则皮肤褐色,粗糙;气血瘀滞日久,则青筋显露,状如蚯蚓,紫暗肿胀;肌肤失养,则皮肤易于破损,瘙痒不适;舌边有瘀点、脉弦涩乃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二)湿热下注疮面色暗或上附脓苔,脓水浸淫,秽臭难闻,四周漫肿灼热,或伴湿疮痒痛相兼;甚者恶寒发热舌边瘀斑,苔黄腻,脉细数。
辨证分析:本有局部气血瘀滞,复因破损,湿热毒邪入侵,日久热胜肉腐,则面脓水浸淫,秽臭难闻;湿热为患则漫肿灼热,或发湿疮,痒痛相兼;严重者正邪交争,则恶寒发热舌边瘀斑为气血瘀滞所致;苔黄腻、脉细数为湿热为患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方药:三妙散合萆藓渗湿汤加减。
(三)脾虚湿盛病程日久,面色暗,有少许渗液,患肢浮肿;食纳欠佳,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腻,脉沉无力。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湿邪久恋,损伤脾胃,脾气亏虚,运化无力,湿邪内生,则面色暗,少许渗液;脾虚湿困,则患肢浮肿脾虚运化无力,则食纳欠佳,腹胀便溏;脾虚则气血化生乏源,故面色少华;舌淡苔腻、脉沉无力为脾虚湿困之象。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三妙散加减。
二、外治法
(一)敷药疗法面脓液腐肉较多时,宜用红油膏,或九一丹油膏外敷;若面脓水已尽,新肉难生时,宜用生肌白玉膏象皮生肌散油纱条外敷,若周有湿疮者,周可外敷青黛膏。每日换药一次。
(二)浸洗疗法局部红肿,渗液较多时,宜先用马齿苋60s,黄柏30g,败酱草30g,公英30g,煎水外洗湿敷,再用其他疗法。
(三)缚扎疗法用药同上,每次换药后再用宽弹力绷带缠缚整个小腿。
(四)胶布粘贴法将胶布剪成宽为2cm、长为超过溃疡直径两边各3cm之的胶布若干条。先用等渗盐水清洗患部,胶布粘贴从溃疡上3cm开始,第二条胶布宽度的一半贴在第一条胶布上,另一半贴在面上,如叠瓦状将面封住,直至超过面下缘2cm为止。注意,包扎时面边缘稍用力向中间固定,面渗出少时每3—5天更换贴一次,面渗出较多时1一2天更换一次。对伴有湿疮和对胶布过敏者不宜使用本法。使用本法时,面完全愈合后方能停止,否则面又会扩大。
[其他疗法]
下肢静脉曲张者,可行下肢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离术。
[预防与调摄]
1.患下肢恶脉(静脉曲张)者,宜尽早治疗,注意保护患肢,避免破损,如抓伤碰破、蚊虫叮咬等,宜穿弹力袜。
2.宜抬高患肢,减少走动以利静脉回流,减少水肿,促使溃疡早日愈合。
3.局部慎用腐蚀性强的药物,以免损伤筋骨。
[结语]
是指发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溃疡。相当于西医的小腿慢性溃疡。其临床特点:多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的前内外侧,溃疡发生前患部皮肤瘀斑、粗糙,溃疡形成后经久不愈,易于复发。本病的发生多因下肢恶脉不愈,复因局部皮肤破损染毒所致。气滞瘀证,治宜理气活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湿热下注证,治宜清利湿热、和营消肿,方用三妙散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脾虚湿盛证,治宜健脾利湿,方用参苓白术散三妙散加减。正确的外治疗法是本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如浸洗法、敷药法、缚扎法等。

指生于小腿臁骨(胫骨)部位的溃疡。在外侧的叫“外臁疮”;在内侧的叫“内臁疮”。外臁疮足三阳经湿热结聚而;内臁疮属三阴经蕴湿,兼血分虚热而成,局部常有破损或湿疹等病史。患处初起痒痛红肿,搔破则流水成脓,甚则腐烂,严重者也累及骨质,不久收口。《外科大成》认为外臁疮“易治”,内臁疮“难瘥”。今统称下肢溃疡

余素习中医内科,旁及女科及针灸,通常不治外科病。然亦常有外科小恙前来索方者,盖图便利也。一日有黄姓翁前来就诊。翁患臁疮,病灶位于左足胫骨前面下三分之一处,溃疡面约1.5cm×1.5cm,稍凹陷,滋水流溢,其色黑浊腥臭。溃面周围掀红漫肿,有6cm×6cm大小。患者系两月前被摩托车撞伤胫部而病。病发后辗展医治,耗资千元有余而病足依然。余偶发遐想,不受常规之法约束,处方用药一随己意,内服外敷双管齐下。内服用四妙汤加味,以清利湿毒兼以益气活血。方为:
黄芪30g、金银花30g、全当归15g、生甘草6g、地榆15g、炒黄柏9g、赤芍9g、每日一剂,水煎服。
外用地榆粉撒掺溃疡面,以敷料包扎,一日一换。经治六日后红肿显著消退,面滋水渐干,溃面收敛近半。遂停止内服,专事外敷。不意连敷旬日,病灶虽敛而终不愈合。患者有一友人忽至病家探望,嘱以鸡蛋煮熟取黄,以文火熬取蛋黄油,以此油调地榆粉外敷患处。黄翁依法施行,不数日疮口平敛.肌肤完好,惟病灶处皮肤尚留褐色未褪,然已得临床治愈之效矣。
臁疮虽非大病,常多久治不痊,耗伤气血,抑郁精神,损人真元。少数毒力强盛,尚有恶变可能,因而切莫以病小而掉以轻心,致遗祸殃。此病成因,总由湿热下注瘀血凝聚而成。故无论内治外治,须以清热利湿、活血行瘀为大法。前用四妙汤,方中银花、甘草地榆黄柏解毒利湿清热;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黄芪益气扶元、内托敛。全方药仅七味而方意周匝,是故能见速效。
治疗药中地榆鸡蛋黄油为关键之品。地榆昧苦酸,性寒,入肝与大肠经。具凉血止血、泻火解毒之功。地榆炒研成粉,外敷烫火伤效验卓著即是其例。用以敷治臁疮效果亦佳。鸡子黄性味甘平,人心肾两经。功能滋阴养血、润燥熄风。因而鸡蛋黄油既可内服以治肺结核之类消耗性疾病,外敷善治烫火伤及热、湿疱疹、皮肤溃疡,因秉滋养之质,利于改善病灶局部营养条件,故用以收敛溃疡,功效独特,与地榆粉相须为用,则相得益彰。
[附]鸡蛋黄油制取法
取鲜鸡蛋数枚,以红皮者为佳。煮熟,去壳及蛋白将蛋黄置金属勺内,以文火加热,并时时翻动勺内蛋黄。约十分钟左右即可出油,此时蛋黄渐变黑褐色。及时将油倾人盛器内,继续煎熬,直至蛋黄焦枯。一枚蛋黄约可出油2ml,收储备用。


病名。指生于小腿部之慢性溃疡。亦名裙边疮烂腿。见《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多因湿热下注瘀血凝滞经络所致。常因局部破损、湿疹及虫咬等原因而诱发。本病生于小腿下三分之一处臁骨(胫骨)部位。症见初起痒痛红肿,破流脂水,甚则腐烂,皮肉灰暗,脓水清稀,久不收口。应以外治为主,用金黄膏掺九一丹外贴。久不收口者,用夹纸膏加缠缚法,或用细白砂糖撒满,胶布牢贴。如有急性继发感染者,宜清热利湿,用萆薢渗湿汤。相当于下肢慢性溃疡

余素习中医内科,旁及女科及针灸,通常不治外科病。然亦常有外科小恙前来索方者,盖图便利也。
一日有黄姓翁前来就诊。翁患臁疮,病灶位于左足胫骨前面下三分之一处,溃疡面约1.5cm×1.5cm,稍凹陷,滋水流溢,其色黑浊腥臭。溃面周围掀红漫肿,有6cm×6cm大小。患者系两月前被摩托车撞伤胫部而病。病发后辗展医治,耗资千元有余而病足依然。余偶发遐想,不受常规之法约束,处方用药一随己意,内服外敷双管齐下。内服用四妙汤加味,以清利湿毒兼以益气活血。方为:
黄芪30g 金银花30g 全当归15g 生甘草6g 地榆15g 炒黄柏9g 赤芍9g 每日一剂,水煎服。
外用地榆粉撒掺溃疡面,以敷料包扎,一日一换。经治六日后红肿显著消退,面滋水渐干,溃面收敛近半。遂停止内服,专事外敷。不意连敷旬日,病灶虽敛而终不愈合。患者有一友人忽至病家探望,嘱以鸡蛋煮熟取黄,以文火熬取蛋黄油,以此油调地榆粉外敷患处。黄翁依法施行,不数日疮口平敛.肌肤完好,惟病灶处皮肤尚留褐色未褪,然已得临床治愈之效矣。
臁疮虽非大病,常多久治不痊,耗伤气血,抑郁精神,损人真元。少数毒力强盛,尚有恶变可能,因而切莫以病小而掉以轻心,致遗祸殃。此病成因,总由湿热下注瘀血凝聚而成。故无论内治外治,须以清热利湿、活血行瘀为大法。前用四妙汤,方中银花、甘草地榆黄柏解毒利湿清热;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黄芪益气扶元、内托敛。全方药仅七味而方意周匝,是故能见速效。
治疗药中地榆鸡蛋黄油为关键之品。地榆昧苦酸,性寒,入肝与大肠经。具凉血止血、泻火解毒之功。地榆炒研成粉,外敷烫火伤效验卓著即是其例。用以敷治臁疮效果亦佳。鸡子黄性味甘平,人心肾两经。功能滋阴养血、润燥熄风。因而鸡蛋黄油既可内服以治肺结核之类消耗性疾病,外敷善治烫火伤及热、湿疱疹、皮肤溃疡,因秉滋养之质,利于改善病灶局部营养条件,故用以收敛溃疡,功效独特,与地榆粉相须为用,则相得益彰。

先将棉纸看大小裁成块,十二张,四角以纸捻钉住,听用。再以麻油二两,川椒四十九粒,入铜杓内煎黑色取起;次入槐枝一寸长者四十九根,再煎枯黑色取起,次入黄蜡一两,加轻粉二分,枯矾一钱,俟溶化,即以前纸入油内少煎即取起,但令油掺透,勿使纸焦黄色。
贴时先将槐枝葱椒煎汤洗,用绢拭净后,将所制纸齐沓贴之,面加油纸一张,用红绢紧缚,每周时去纸一张,待纸取尽,则自愈矣。

鳝鱼数条打死,香油抹腹蟠上,系足顷,则痛不可忍,然后取下,看腹有针眼者虫也。未尽再作,后以人胫骨灰油调擦之。

小虾三十尾去头足壳,糯米饭研烂,隔纱贴上,别以纱罩之,一夜解下挂看,是小赤虫,即以葱椒汤洗净,用旧笼内白竹叶随大小剪贴,一日二换,待汁出尽,逐日煎苦楝根汤洗之,以好膏贴之,将生肉勿换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