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 liuxingxingchuxuexingjiemoyan )

别名: 天行赤目 ,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天行赤眼 , 天行暴赤 , 天行赤热 , 天行气运 , 暴赤肿痛眼 , 红眼病

中医

简介: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天行赤目”、“天行赤眼”、“天行暴赤”、“天行赤热”、“天行气运”、“暴赤肿痛眼”,俗称红眼病
病机:
本病为天地之气亢和,外感疫宿之气而致。或兼肺胃积热内外合邪,交攻于而发;或由患者眵泪秽汁相互传染而得。
诊断:
本病辨证,以实证为主。发病之初,风热在表,白睛红赤,而无明显的全身兼症;若患者内有积热内外合邪,交攻于,则局部与全身症状较重,证见眼灼热而痛,胞睑红肿,白睛红赤,眵泪粘稠;重者白睛或睑内有点、片状出血。
1.初感疠气
证候:初起白睛红赤,沙涩刺痒交作,眵多稀薄,泪热而清,胞睑肿赤。“全身症状不显著,或见恶寒发热鼻塞涕清。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以病初白睛胞睑红赤,沙涩刺痒、泪热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疫疠邪毒伤人,从表而入,侵犯肺经,上攻于,则见白睛红赤,沙涩刺痒;热毒尚轻,则眵泪稀薄病及胞睑,则胞睑赤肿。
2.肺胃积热
证候:胞睑肿痛,白睛红赤较甚,沙涩羞明热泪濒流,眵多胶粘,或流淡血水,伴头痛身热烦躁口渴,便秘溲赤,鼻塞涕稠,舌红,苔薄黄,脉数。
辨析:①辨证:以胞睑肿痛,白睛红赤较甚,沙涩羞明热泪濒流,舌红,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疫毒外袭,肺胃热毒炽盛,内外合邪,交攻于胞睑白睛病变加重,热泪濒流;舌脉之象均为内热之征。
3.疫毒入血
证候:白睛暴赤,浮哟壅高起,或白睛点、片状出血,胞肿如桃,刺痛羞明热泪如汤,眵多胶粘,兼头痛身热,耳前生肿核,尿赤便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有力。
辨析:①辨证:以白睛或睑内点片状出血,自觉症状重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疫毒入血,热郁血壅,故胞睑肿胀较甚,刺痛;热毒灼伤血络,则见睑内或白睛出血,余症均为热毒炽盛之征。
治疗:
本病治疗应分清肺胃积热轻重。局部症状轻者,外治为主;局部症状及全身症状重者,应内外兼治。内治以清热泻火解毒为要。因时邪外袭,故应适当配合疏散之剂;并根据病情,给予扶正、通腑、凉血之品。
(一)辨证选方
1.初感疠气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驱风散热饮子(《审视瑶函》)加减。连翘10g,牛蒡子5g,羌活3g,薄荷3g,大黄3g,赤芍10g,防风5g,当归6g,甘草3g,川芎3g,栀子6g。
2.肺胃积热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热。
方药:泻肺饮(《眼科纂要》)加减。石膏15g,赤芍10g,黄芩10g,桑白皮10g,枳壳3g,木通3g,连翘6g,荆芥3g,防风3g,栀子6g,大黄3g,二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
3.疫毒入血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方药。泻肺饮(《眼科篡要》)加减。二花2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连翘10g,桑皮10g,黄芩10g,石膏15g,栀子6g,赤芍10g,丹皮10g,益母草10g,紫草15g,甘草5g。若白睛溢血日久不消,加桃仁红花白睛水肿明显者加白茅根
(二)专方验方 
1.双解汤(见暴风容热)用于本病初感疫气。
2.黄芩10g,银花15g,大青叶15g,公英15g,桑叶10g,野菊花10g,板蓝根15g。水煎服,二煎加白矾15g洗眼,每日2~3次。用于本病各期。
3.菊花夏枯草桑叶大青叶等,水煎代茶,用于流行季节的防治。
(三)其他疗法
1.点眼法:有以下几种。
(1)千里光眼药水,点眼,每日4~6次。
(2)黄连西瓜霜眼药水点眼,每日4~6次。
(3)0.5%熊胆眼药水,点眼每日4~6次。
2.熏洗法:有以下几种。
(1)大青叶板蓝根菊花金银花蒲公英薄荷等煎汤熏洗,每日1~2次。
(2)鱼腥草20g,水煎洗眼。用于本病各型。
(3)菊花薄荷各30g,鲜品加倍,洗净粉碎,装入纱布袋内,置500ml瓷缸内,加入沸水浸泡数分钟,用此药液熏洗。用于本病初起。
3.水罐疗法:将未去铝盖的青霉素瓶磨掉瓶底备用,将太阳穴常规消毒,针刺太阳穴,将盛有少量75%酒精的小瓶置于太阳穴,以注射器将瓶内空气抽出,形成负压,可见瓶内皮肤高起,同时有血液流入瓶内,瓶吸牢固后出针。一般病人取坐位或平卧位,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
中药:
中成药
1.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解毒,用于本病初期。10~20ml口服,每日3次。
2.抗病毒口服液: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本病各期。10~20ml口服,每日3次、
3.牛黄解毒片(丸):清热解毒泻火。适用于本病各期。4片口服,每天3次。
4.三黄片:清泄三焦热邪。适用于本病实热证。每服4片,每日3次。
针灸:
体针:取合谷攒竹丝竹空睛明瞳子髎曲池等穴。
放血疗法:点刺耳尖、眉弓、眉尖、太阳穴放血。

西医

简介: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亦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引起过暴发流行的急性结膜炎
病因:
本病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0型,为一种微小型核糖核酸病毒。偶尔可由柯萨奇病毒a24型引起。本病为接触性传染。主要传染途径为患眼-水-健眼,或患者-水或物-健眼。多见于成年人,小儿较少。绝大多数人对本病有易感性,感染后形成的免疫力时间很短,因此易导致重复感染。
季节:
多发于夏秋季节。
人群:
多见于成年人,小儿较少。
诊断标准:
1.潜伏期短,2~24小时,传染性强,夏秋季暴发流行。
2.通过患眼-水-健眼,或患者-水或物-健眼,接触传播。
3.临床症状似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但分泌物不呈浆液性。眼睑红肿,球结膜下出血,呈片状,点状或全结膜为特点。
4.有的伴角膜浸润、点状剥脱、荧光染色着色。在瞳孔区影响视力。
5.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头痛咽痛、伴耳前淋巴结肿大。
6.病毒分离为肠道腺病毒。
具备1~5项即可诊断,并有第6项即确诊。
诊断依据:
1.本病起病急剧,潜伏期最短约2~3小时,一般为12~24小时,常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夏秋季节暴发流行。
2.症状:自觉症状显著,异物感、畏光、流泪并急剧加重。眼部磨痛、刺痛或眼球触痛,分泌物呈水样、粘液、浆液性。
3.体征:患眼眼睑红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常伴有结膜下点、片状出血,多自上方开始,严重者可遍及全部球结膜。睑结膜有滤泡增生或伪膜形成。常见的角膜并发症是角膜上皮多发性点状剥脱,病程早期即可出现,发生率较高。点状剥脱形态多样,裂隙灯下荧光素染色可见点状、条状或片状剥脱,严重者出现上皮下及实质浅层混浊,甚至出现轻度前色素膜炎,可反复出现,顽固性角膜上皮剥脱,持续数年之久,多不影响视力。病程约7日,重者可2周或更长。
4.患者可有发热、乏力、咽痛及耳前淋巴结肿大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个别病人结膜炎发病1~8周合并下肢运动麻痹
5.病毒分离为肠道病毒。
症状:
自觉症状显著,异物感、畏光、流泪并急剧加重。眼部磨痛、刺痛或眼球触痛,分泌物呈水样、粘液、浆液性。
患者可有发热、乏力、咽痛及耳前淋巴结肿大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个别病人结膜炎发病1~8周合并下肢运动麻痹
体征:
患眼眼睑红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常伴有结膜下点、片状出血,多自上方开始,严重者可遍及全部球结膜。睑结膜有滤泡增生或伪膜形成。常见的角膜并发症是角膜上皮多发性点状剥脱,病程早期即可出现,发生率较高。点状剥脱形态多样,裂隙灯下荧光素染色可见点状、条状或片状剥脱,严重者出现上皮下及实质浅层混浊,甚至出现轻度前色素膜炎,可反复出现,顽固性角膜上皮剥脱,持续数年之久,多不影响视力。
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为肠道病毒。
鉴别诊断:
1.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眼病。主要特征为结膜明显充血,脓性或粘液性分泌物,有时分泌物附于角膜表面瞳孔区而影响视力,角膜并发症常为卡他性角膜边缘浸润。耳前淋巴结多不受累,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则以水样分泌物角膜上皮点状剥脱,耳前淋巴结肿大、球结膜下出血为特征。
2.流行性角结膜炎:本病为腺病毒8型引起,潜伏期较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长。滤泡主要发生下睑结膜下出血较少,发病1~2周后角膜出现上皮下园形浸润为其特征,病毒分离为腺病毒8型。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局部炎症消退。角膜上皮病变痊愈,荧光素不着色。
2.好转:症状消失,局部炎症消退。角膜上皮荧光素着色,但数量较前减少。
预后:
绝大多数人对本病有易感性,感染后形成的免疫力时间很短,因此易导致重复感染。
治疗:
1.本病无特效药物,在本病流行期间,治疗必须强调动员群众,中西结合,如用1%~2%冷盐水洗眼,日可数次。
2.局部抗病毒滴剂为0.1%吗啉双胍眼液、0.1%病毒唑眼药水、羟苄唑眼药水,每1~2小时一次,配合干扰素的应用以期达到对于病毒的控制。病情严重者,配合全身抗病毒药物
3.配合滴用抗生素眼药水可防止继发感染多选用广谱抗生素,每2小时一次。
4.当合并虹膜炎者,或角膜上皮点状剥脱的病例,可予以散瞳,并适当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0.025%氟美松眼药水滴眼,肌肉注射恢复期全血或血清,能缩短病情,并可预防角膜炎发生
中西医结合:
本病为病毒感染,传染性极强,因此,要注意预防隔离,切断传染途径。发病后,局部选用病毒灵、无环鸟苷、泡疹净等眼药水点眼,每日4~6次,口服清热解毒、抗病毒口服液,或用大青叶板蓝根菊花地丁等制成煎剂熏洗;全身症状显著者,可辨证选方,配合外治,亦可用各种抗病毒眼药进行眼部电离子导入治疗。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相关论述

为一种新型结膜角膜炎,1969年开始流行于东南亚,1971年传到我国,为暴发流行,传染性极强,儿童比成人为轻,婴幼儿很少患本病。常发生于夏秋季节 。
(一)病因
由微小核糖病毒(picorna virus)组中的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type 70)引起。
(二)临床表现
与一般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相同,但较为严重。
1.潜伏期短,约为8~48小时,多数在接触后24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有较重的怕光、流泪、异物感,甚至眼部有磨痒,刺痛或眼球触痛。
2.分泌物少,为水样或浆液性。
3.眼睑高度水肿
4.球结膜下出血:发病后2~3天内即见球结膜下有点状、片状出血,重者波及整个球结膜,7~14天后消失,尢以青年人多见。
5.角膜上皮点状剥脱:起病时即发生,用荧光素染色,在裂隙灯下可见角膜有弥漫细小的点状着色,约一周后,随结膜炎的痊愈而消失。愈后不留痕迹,不影响视力。
6.耳前淋巴结肿大。
极少数病人在结膜炎症消退后一周发生下肢运动麻痹
(三)治疗
1.4~5%吗啉双胍(abob)点眼,每1~2小时一次。抗生素点眼可帮助抑制细菌感染。
2.结膜炎症状消退后,角膜上皮剥脱未愈者,可加点0.5%醋酸可的松眼液或0.05%地塞米松液,每日3~4次。
(四)预防
此病常在医院内流行,病人所用的物品要严格消毒。

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ahc)为一传染性很强、容易引起暴发性流行的急性结膜炎。1969年于加纳首先报道ahc的流行。
一、病原学
ahc的致病菌为肠道病毒70型(ev70)和考克萨基病毒a24型变异型(coxsackievir-us a24,ca24),是微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ev70和ca24的特点是对乙醚、氯仿和酸(ph[xb]3[/xb])有抵抗力,在培养基中不能被碘苷抑制,经1m氯化镁热失活1h仍稳定。
二、流行病学
1969~1972年发生了东半球ahc的流行,致病菌为ev70。1970年亚洲流行的ahc于新加坡证实为ev70和ca24的混合感染。我国1974年有ahc的报道。回顾20余年来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每3年有一次暴发性流行,分别为1971、1974、1977和1980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周期性的流行,其原因不明,有可能与人群中体内的抗体水平有关。位于沿海、热带、湿度大和人口稠密的城市更容易造成暴发性流行。
三、临床表现
ahc 的潜伏期为12~48h。一眼突然发生急性结膜炎,1~2日后另眼亦发病。主要表现为轻度刺激症状,畏光、流泪和异物感。眼睑轻度肿胀,结膜明显充血,有淋巴样滤泡和乳头。球结膜初期有点状出血,很快融合为片状,因球结膜出血为本病的特点,故而命名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通常急性结膜炎症持续3~5天。部分病人还伴有浅层点状角膜病变,上皮下点状混浊,非肉芽肿性葡萄膜炎,视网膜出血。分泌物为水性,如果有脓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则为继发感染。耳前腺肿大多见了。
除上述局部症状和体征外,有25%病人合并合身症状,如疲乏无力、肌肉充痠痛,上呼吸道感染。当ahc1~8周后,可发生脊髓灰质炎麻痹,其发生率为1/2万~1/1万。
四、诊断
ahc的发病急,传播快,因此必须及时诊断。我国已采用肠道病毒70型原型株病毒免疫鼠,以间接免疫荧光法作ahc的快速诊断。
五、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局部滴用抗生素(0.25%氯霉素,0.3%庆大霉素)每日3~4次,防止继发感染。皮质类固醇滴眼,每日2~3次,可以减轻症状。
中医辨证其病因、病机为风热毒邪外袭,上犯白睛治则祛风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减:双花连翘牛蒡子荆芥薄荷豆豉桔梗竹叶甘草黄芩石膏丹皮赤芍、生地。如果有角膜炎时,应加石决明,青葙子密蒙花
六、预防
ahc的传染性很强,为接触传染。多在夏秋季节流行,特点是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方,更应注意,以防暴发性流行。对患者可隔离,患者的用具、医院的眼药及眼科器械应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