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

( yizhuangnurou )

别名: 胬肉攀睛 , 攀睛 , 攀睛眼

中医

简介:
翼状胬肉祖国医学称之谓“胬肉攀睛”,俗称“攀睛眼”。以目中瘀肉由内眦角横贯白睛,侵攀黑睛为特征。
审视瑶函》曰:“此症多起气轮,有眼如肉,或如黄油,至后,渐渐厚而长,赤瘀胬起,故曰胬肉。”
病因:
烟尘风沙及阳光刺激,为诱发和加速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病机:
起于血轮,横贯气轮,止于风轮,属多轮之病。病机多为心肺二经风热壅盛;或脾胃积热,上攻于,或劳神伤,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致使脉络瘀滞,血壅于眼而发病。
诊断:
本病辨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体厚、头尖色赤,眵泪多,发展迅速,每可侵及黑睛,影响视力,为进行性胬肉虚证多头园体薄,红赤涩痒不显著,发展缓慢;若体薄如笺,头圆钝,无其他伴随症状,则为静止性胬肉
1.心肺风热
证候:胬肉初生,头尖体厚,红赤涩痒,眵泪俱多,口干尿黄,舌尖红,苔薄黄。
辨析:①辨证:以胬肉体厚头尖,红赤涩痒,舌尖红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心肺风热壅盛,故多眵多泪,红赤涩痒;邪客经络经络瘀滞,则胬肉体厚头尖,心经火热上炎,则舌红口干,下移小肠则尿黄。
2.脾胃实热
证候:胬肉头尖高起,体厚而大,赤瘀如肉,痒涩不舒,眵多粘结,口渴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洪数。
辨析:①辨证:以胬肉头尖体厚大,赤瘀如肉,便秘溲赤,苔黄脉洪大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胃积热邪热上攻,壅滞眼络,故胬肉高起体厚大,赤瘀如肉;邪热内盛,灼伤津液,则口渴便秘溲赤,眵多粘着;苔黄脉洪大均为内热炽盛之征。
3.阴虚火旺
证候:胬肉红赤不著,涩痒间作,时轻时重,烦热,口舌干燥。
辨析:①辨证:以胬肉红赤,涩痒不著,时轻时重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过度劳欲,伤阴耗精,水不制火,虚火上炎,则胬肉红赤涩痒不著;虚热内扰心神,放心烦;耗灼津液则口舌干燥。
治疗:
本病为纯热之证,有虚实之分。实热宜清,虚热滋阴,兼风邪者,宜祛风清热。发展迅速,药物治疗无效者,宜手术治疗。无论虚实,均应配合局部点眼
(一)辨证选方
1.心肺风热
治法:祛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栀子胜奇散(《原机启微》)加减。白蒺藜(炒)12g,蝉蜕12g,谷精草12g,甘草12g,木贼草12g,黄芩12g,菊花12g,草决明12g,山栀12g,川芎12g,荆芥税12g,羌活12g,密蒙花12g,防风12g,蔓荆子12g,若眵多便秘者,去密蒙花羌活加大黄。
2.脾胃实热
治法:泻热通腑。
方药:泻脾除热饮(《银海精微》)加减。黄芪10g,防风9g,茺蔚子12g,桔梗6g,大黄10g,黄芩12g,黄连6g,车前子15(包),芒硝10(冲)。体不虚者去黄芪,加玄参夏枯草,以加强泻热散结之功。
3.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知母12g,黄柏12g,熟地15g,山萸肉10g,山药15g,丹皮12g,泽泻12g,云苓12g。或兼服甘露饮(《和剂局方》)。生地15g,熟地15g,茵陈12g,黄芩12g,枳壳10g,石斛12g,枇杷叶10g,甘草3g,天冬15g,麦冬15g。若心烦失眠重者,可加酸枣仁夜交藤五味子等。
(二)点眼疗法:用于胬肉无须手术或术后防其复发者。除前述外用药物外,下列药物可选用。
(1)使君子藤:以刀劈开,取流出汁点胬肉,每日2次。
(2)鲜鹅不食草适量,捣汁澄汁煮沸加冰片,少许,调匀后点胬肉上。每日1~2次。
(3)乌梅一只,轻粉冰片各少许,共研极细未,点胬肉上,日1~3次。
(4)杏仁去皮尖,白蜜各适量,共研膏,少许点胬肉上,日1~2次。
(5)浮萍适量,冰片少许,共研极细,点胬肉上,日1~2次。
(6)硼砂3g,冰片少许,共研极细,点眼日1~2次。或加胆矾3g,制法如上。
(7)葳蕤仁6g,青盐3g,猪胰30g,捣研极烂,少许点眼,日1~2次。
(8)磠砂风化硝冰片各6g共研极细未,少许点胬肉上,痛甚者以生理盐水冲之。
中药:
1.三黄片:每服4~6片,每日3次。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功。用于胬肉红赤,而邪热内盛,大使秘结者。
2.防风通圣丸:每服6g,日服3次。具有清热疏风通便之功。用于胬肉红赤痒涩,表里俱实者。
针灸:
(1)体针点刺胬肉法:主穴:睛明瞳子髎。配穴:少泽太阳合谷。用毫针胬肉头部至根部轻划或点刺数次,至少量出血,然后针主穴配穴各一,取少泽穴时,应点刺放血。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前3~5天轻划点刺胬肉,后5-7天仅取穴针刺。治疗期间应配合点眼
(2)耳针:取眼、神门、肝、肺等穴,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10~15分钟;适用于胬肉明显红赤者。
湿敷法:黄柏白及各等份,水煎,冷敷眼部,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用于胬肉红赤较甚者。

西医

简介:
翼状胬肉结膜变性疾患中的常见病,俗称“攀睛”。为睑裂部位球结膜上的一种翼片状赘生组织,病变处充血增厚,并向角膜中央蔓延翼状胬肉常呈三角形,尖端朝向角膜,形似昆虫翅膀故名。通常双眼患病,鼻侧睑裂部更为多见。
病因:
可为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自身因素要考虑到遗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及解剖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眼部长期受到风沙、烟尘热,日光、花粉等过度刺激,使角膜缘部结膜血管或结膜上皮组织发生非感染性慢性炎症,组织增生,纤维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一系列过程。
诊断标准:
翼状胬肉诊断标准:
1.睑裂部球结膜长期的暴露及老年性变性,由于外来刺激引起黄斑部结膜的上皮组织逐渐向角膜中央伸展,血管充血,肥厚隆起,形成一片三角形称体部,胬肉尖端向角膜中央伸展呈灰白状隆起称头部,跨骑角膜缘处称颈部。
2.胬肉多从鼻侧进入瞳孔区则影响视力。
3.头部向角膜表面伸展过程中,呈现灰白色隆起,体部及颈部血管扩张充血,组织肥厚是进行型的特点。
4.体部无明显充血,组织菲薄,头部平坦,其前方角膜透明清亮是静止型的特点。
凡具备1~2项兼有第3~4项之一即可诊断。
体征:
1.症状: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在胬肉伸展至角膜时,由于牵拉而产生散光;或因胬肉伸入角膜表面生长遮盖瞳孔而造成视力障碍,严重病例则不同程度地影响眼球运动。
2.体征:单侧胬肉多见于鼻侧,双侧者则分别在角膜的鼻颞两侧。初期时角膜缘发生灰色混浊,球结膜充血肥厚,以后发展为三角形的血管性组织。它可分为头、颈、体三部分,尖端为头部,角膜缘处为颈部,球结膜部为体部。
3.胬肉按其病变进展情况可分为进行期或静止期。进行期胬肉的头部稍隆起,结膜充血明显且肥厚,表面不平,有粗大而扩张的血管。静止期的胬肉头部平坦,角膜浸润吸收,体部不充血或轻度充血,表面光滑呈薄膜状。
鉴别诊断:
1.假性翼状胬肉:为结膜和角膜问任何炎症或损伤所引起的粘连,而将结膜拉入角膜内。它的生长部位不定,并不限于3点或9点角膜缘,而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在角膜缘处结膜下有一隧道可通过探针,而真性翼状胬肉该处紧密相连,假性胬肉永远静止而无任何进展。
2·睑裂黄斑:是由睑裂部球结膜长期暴露及老年变性所致。黄斑居于睑裂部角膜缘内、外侧的球结膜上,为黄色三角形隆起,其基底朝向角膜缘,和翼状胬肉的情况相反,病变静止,不影响角膜,无需治疗。
3.角膜缘恶性肿瘤:可发生在角膜缘任何部位,向四周浸润生长而并不只是向角膜中央生长,形态不为三角形而为类圆形,表面不是囊肿改变而是高低粗糙不平,甚至有出血和溃烂。
具有囊样变性的胬肉,虽高低不平,但它仍具有翼状胬肉的基本特征。
疗效评定标准:
好转,切除区无残迹遗留,创口愈合,局部反应消失。半年后未复发。
治疗:
1.用0.25%~0,3%硫酸锌或其它抗生素眼药水以控制结膜炎症,减轻充血。在充血加重时可加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为减少外界刺激,可戴适当的变色镜。
2.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无需治疗。对不愿意接受手术的病人可用2000~3000u/ml的争光霉素液0.3ml作胬肉下注射,每周一次,3~6次为一疗程。注射后可使胬肉变白萎缩,停止进行。
3.冷冻疗法:用一40c的冷冻头接触胬肉头部及颈部,破坏其新生血管并使之萎缩。用于较小和较薄的胬肉
4.手术治疗:对于翼状胬肉为进行性,肥厚且充血,胬肉已侵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者则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①翼状胬肉头部转移法;②暴露巩膜法;③结膜移植术;④口腔粘膜移植术;⑤丰厚皮肤移植术;③角膜移植术。
5.术后药物治疗:虽然翼状胬肉在手术方法上曾进行多次改进,但仍不能避免复发。为降低复发率,常采用适当的辅助治疗。
(1)噻替哌:用1:2000的噻替哌眼液,在术后5天开始应用,每3小时一次,连续8周。
(2)皮质类固酶:可在角膜上皮缺损修复后开始点用0.5%可的松眼药水,或0.025%氟美松眼药水,每天四次,持续6周。
6.物理疗法
(1)b射线照射:术后b射线照射对防止复发有显著疗效。常采用pos1b射线。采用的照射总量为2.600伦琴,分为术后第二天,拆线时及术后8~10日3次照射。
(2)激光治疗:用氖激光对准胬肉颈部血管进行光凝固,压强200~400mw,时间0.2~1.0秒,直径20um,每次凝固点100~200个,凝毕用0.5%可的松点眼
由于角膜表面及结膜下胬肉残存组织是形成胬肉术后复发的基础,而巩膜表层新生血管进入角膜创面是胬肉复发的根本原因,因此对术后的病人应定期复查,随访以观察有无复发体征。
根据各种治疗方法和不同术式所得结果:对于处于静止期的胬肉病变仅达角膜缘1~2mm,可不必手术或行简单的手术切除;如胬肉为进行性、肥厚、又有丰富血管,且胬肉已侵入瞳孔区,则可采用胬肉切除,兼游离结膜瓣或自身转位结膜瓣手术,如胬肉已侵入瞳孔区或多发翼状胬肉经多次手术无效者,考虑行胬肉切除兼并板层角膜移植。
中西医结合:
翼状胬肉结膜变性病变中的常见病。静止期如无刺激症状,一般无须治疗。但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外来刺激,积极治疗沙眼结膜炎等并发症,防止本病发展。若为进行性胬肉,如未侵及角膜影响视力,可局部点用抗生素眼药水,0.5%的可的松眼药水,或炉硝散等中药外用药。并根据病证辨证选方,内服中药;若已侵及角膜,影响视力或眼球运动,应在消炎后,局部炎症消退或减轻再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应症应严格掌握。对于复发性胬肉的处理,更应慎重。术中务必彻底清除裔肉组织,必要时,结合1:2000的噻替哌眼水点眼或b射线放疗,以防复发。近年来,本病的治疗有局部应用抗肿痛药物,干扰胬肉组织代谢,使血管萎缩,胬肉缺血退变萎缩;有从免疫学角度出发,局部单纯或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以抑制其免疫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施行胬肉切除后行角膜上皮或板层移植等改良手术者;更有中药联合手术者;均取得了一定效果,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但本病复发率高,故宜采取中西医结合,以图较好疗效。术后应外点眼药,内服中药泻肺法瘀,养阴清心之中药。

“翼状胬肉” 相关论述

翼状胬肉是一种因球结膜增生变性所致的慢性眼病,临床以眦部有一三角形肉膜横侵角膜为特征,中医称之为“胬肉攀睛”。
本病多见于鼻侧,也有在颞侧或两侧发生者,不仅影响外观,而且沙涩不舒,甚至胬肉可遮盖瞳孔,影响视力。本病以中老年人较为多见。
[发病措施]
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外界刺激。本病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如农民、渔民、船员、地质工作人员等,可能与长期日光照射,风尘刺激有关。
2.生活习惯。不少胬肉病人有嗜好辛辣食品,抽烟饮酒的习惯,故生活习惯,饮食嗜好也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3.遗传因素。有文献报道,部分胬肉病人有家族史,三代数人均患此病。
中医认为本病因心肺两经风热壅盛;或恣嗜五辛酒浆,脾胃蕴积湿热,上蒸于;或心肾阴虚虚火上炎,均可导致脉络瘀滞,血壅于眼,变生胬肉
[临床表现]
本病初起多无明显症状,或仅微痒微涩。检查眼部:内眦部或外眦部球结膜增殖变厚,形成一三角形肉膜,侵袭角膜,并向角膜中央发展。其尖部称为头,角膜缘处为颈,球结膜上为体。胬肉上有水平走行的血管。
临床上本病分为进行性胬肉与静止性胬肉,前者头尖体厚,充血明显,发展迅速,可侵入角膜中央,遮蔽瞳孔,影响视力;后者胬肉头钝圆,色白而菲薄如蝇翅,生长极慢,可持续十多年无进展,一般停留在角膜缘,不影响视力。
翼状胬肉与假性胬肉和睑裂斑鉴别。
1.假性胬肉:球结膜与角膜间因炎症或损伤而形成的粘连,分不出头颈体部,可以发生在角膜任何部位,呈膜状或条索状粘连,不红不肿,无进展趋势。
2.睑裂斑:因睑裂部球结膜长期暴露,经受外界一些理化刺激,而使局部增厚变性,形成近似三角形的黄色隆起,但基底朝向角膜,并不侵犯角膜。
[预防措施]
1.减少理化刺激。长期在户外工作者应配带防护用具,如太阳帽,有色眼镜或变色镜,避免强光照射,减少风沙烟尘的刺激。
2.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中老年人饮食以清淡为宜,不要过食辛辣煎燥食品,不要饮烈性酒。抽烟者要戒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节制房事。中医认为房事过度,可耗损肾精,致虚火上炎,而生胬肉,故中老年人要注意节制房事,保养肾精
4.凡胬肉初起,即应引起重视,早期用药治疗,控制其发展。如属进行性胬肉,则宜手术治之,以免其遮盖瞳孔,影响视力。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①眼部点用0.5%醋酸可的松眼药水,或熊胆眼药水、三黄眼药水,涂入四环素可的松眼膏,以消除或减轻结膜炎症,抑制胬肉的生长,或术后控制复发。甚者,也可用氢化泼尼松0.5毫升直接注射于胬肉体部。②中药可用加味导赤散(生地15克、木通10克、淡竹叶6克、黄芩10克、黄连6克、连翘10克、银花15克、蝉蜕6克、白蒺藜10克、赤芍10克、甘草3克)以清心泻热,散瘀通络。若胬肉充血严重者,也可用中成药黄连上清丸,每次6~9克,1日2次。
2.手术治疗。凡进行性胬肉,头部侵入角膜内2mm以上,或胬肉严重影响外观者,均需手术治疗。目前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如下五种:①胬肉单纯切除术。适用于静止性胬肉和年龄较大患者,复发趋向较低者。②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瓣移植术。适宜于进行性胬肉和术后复发者。③胬肉头部转向术。适宜于胬肉宽大且进行性者。④角膜部分板层移植术。适宜于多次手术后复发和角膜受累严重者。⑤胬肉割烙术。适宜于各类胬肉。此手术切除范围较大,暴露区巩膜表面血管被烧灼,术后复发率较其它术式明显降低,但手术者的熟练程度和技能要求较高。
3.冷冻疗法。对于反复发作的胬肉药物不能控制,手术不能根除者,可用冷冻疗法,使其萎缩变薄,由进行性胬肉转变为静止性胬肉

此病可在单眼或双眼发病。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了,也许与户外工作有关,风沙、尘埃、太阳光线等可能为刺激因子。
胬肉好发于双眼角膜(俗称黑眼珠)的内侧(鼻侧)。胬肉呈三角形侵入,三角形尖端向角膜生长,表面有新生血管,病人往往有异物感。有的生长缓慢,本人不易察觉,有的生长迅速,胬肉尖端很快长入角膜,直逼瞳孔,从而影响视力和容貌。
一般不需要做手术,当胬肉侵及瞳孔区将影响视力时,应作手术,但无论何种切除术均会使胬肉再发,术后再发率为5%~20%。目前尚无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