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脓肿

( yanpangnongzhong )

别名: 猛疽 , 喉痈 , 咽喉生痈疮 , 颌下痈 , 马喉痹

西医

简介:
咽旁脓肿为咽旁间隙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并形成脓肿
病因:
致病菌多为链球菌,葡萄球菌或肺炎球菌等。
发病机理:
咽旁间隙位于咽后间隙的两侧,顶部在颅底近颈静脉孔,下端位于舌骨大角水平,内侧壁为咽上缩肌筋膜,外侧壁为翼内肌和腮腺被膜。茎突及其附着的肌肉将其分为前后两个间隙。内侧隔咽上缩肌为扁桃体窝,因此扁桃体周围脓肿最易侵及此间隙;咽侧壁刺伤,手术创伤、拔牙等均可引起咽旁间隙感染。邻近组织脓肿可溃破或蔓延至咽旁间隙,如咽后脓肿、腮腺脓肿,颌下间隙脓肿、耳源性颈深部脓肿等。
诊断标准:
1.多由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直接蔓延所致。
2.咽痛、颈侧痛,吞咽困难、寒颤、发热头痛、食欲不振。
3.茎突前间隙脓肿:扁桃体不充血,突向咽腔,张口困难,腮腺区肿胀。茎突后间隙脓肿:咽侧壁及咽腭弓肿胀,而扁桃体不被推移,也无张口困难。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5.x线颈侧位片示气管向前移位。
6.穿刺作脓液细菌培养。
7.应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肿瘤等鉴别。
体征:
起病急,全身症状明显,高热,可有寒战咽痛,吞咽时加剧;反射性耳痛,部分病人可出现张口困难。
体检:
1.咽部检查:前间隙感染时,患侧扁桃体及咽侧壁被推向咽中线,扁桃体及舌腭弓可无红肿,但软腭、咽腭弓及悬壅垂多呈水肿。若后间隙感染,则同侧咽侧壁隆起,扁桃体不被推移。
2.患侧颈部肿胀,淋巴结肿大、压痛,早期触之软,有波动感。严重者可沿胸锁乳突肌向下蔓延。若颈交感神经和迷走伸经受累时,可出现horner综合征及喉痉挛。
鉴别诊断:
应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及腮腺炎等相鉴别。必要时可于患侧脓肿处穿刺抽脓以明确诊断。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咽痛除,体温正常,脓肿消失,创口愈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无异常。
2.好转:咽痛减轻,体温有所下降,脓肿缩小,脓腔引流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实验室各项检查均有改善。
3.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咽痛加剧,高热不退,感染扩展,引起严重并发症。实验室各项检查均异常。
预后:
颌下痈因蓄脓较深,易于归其他部位扩散蔓延,预后较差。
治疗:
1.应用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病情严重者应给予输血、补液等支持疗法。
2.脓肿形成,应切开排脓。
(1)咽内切开引流:如脓肿向咽内明显隆起,可作一垂直切口约2cm长,切开脓肿后,用血管钳伸入扩张。
(2)预测切开引流:若脓肿较深,颌下及颈部肿胀明显或有波动感者,应在局麻下,行颈侧切开排脓,于下颌下缘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弧形或"t"开切门,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浅筋膜和颈阔肌,用血管钳伸入扩张,可引流排脓。如仍未探及脓肿,可用手指紧贴颌下腺深面,沿二腹肌后腹及至突舌骨肌伸向茎突,在其外侧弓可探到咽旁脓肿,排脓后,置凡士林纱条引流,换药。
中西医结合:
咽旁脓肿是咽旁间隙的化脓性炎症。因其借薄层筋膜与咽后隙相隔,内侧与扁桃体毗邻,故咽后、扁桃体、牙槽脓肿等皆可侵入咽旁间隙。因此积极治疗这些部位的化脓感染,防止侵入咽旁隙是重要的。西医治疗在脓肿形成前应用大量抗生素控制感染,一旦脓肿形成须经颈外径路切开排脓,以防侵蚀颈内动脉及静脉,发生严重出血及血栓性静脉炎、脓毒败血症等。中医治则与咽后脓肿相同,主要在于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活血排脓。中医治疗起效较缓慢,为了更有效的治疗此症,防止合并症发生,施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手术切开、支持疗法、抗生素、中药协同应用,将有益疗效提高,达到全身局部兼治的目的。

“咽旁脓肿” 相关论述

咽旁隙形似漏斗,底为颅底与颈静脉孔区,尖在舌骨大角水平,内为咽上缩肌、颊咽筋膜和扁桃体相邻,外有下颌骨升支、翼内肌和腮腺,后藉椎前筋膜及翼筋膜和咽后隙相隔。茎突及其附丽肌肉分间隙为:(1)前室,内为蜂窝组织及少许淋巴结;(2)后室,有颈内动脉、舌咽、迷走和副神经,副交感神经和颈淋巴结。本隙感染多由扁桃体周脓肿咽后脓肿,腮腺、牙、耳感染扩散,或外伤或手术损伤引起。多发生于成人或较大儿童。
【诊断】
1.全身有脓毒性症状,局部咽痛和吞咽困难,颈侧肿胀压痛,或有张口困难。
2.体征区别:前室①扁桃体和咽侧壁同时突向咽腔;②牙关紧闭;③腮腺区明显肿胀,颌下区丰满伴压痛。后室①咽侧壁隆起伴咽弓和软腭水肿;②胸锁乳突肌后区肿胀;③可有血管侵蚀性出血;④颈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受累产生霍纳氏征及喉痉挛。
3.脓腔穿刺诊断,需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鉴别。
4.x线片、ct扫描或核磁共振检查有助于确定脓肿部位、大小及最佳引流途径选择。
5.咽旁脓肿侵蚀血管破裂先兆有:抽脓内混有血液,咽或耳出血和隆出的咽侧壁有搏动。本隙感染可向邻近间隙扩散,亦可沿大血管鞘上行颅内或下达纵隔蔓延,诊断时宜注意。
【治疗】
1.蜂窝炎期:应用抗生素及止痛剂,补液和颈部热敷。
2.脓肿形成期:及时作脓腔引流,颈侧皮表凹陷性水肿出现,多提示脓肿已形成,常用颈侧途径切开引流,此路便于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多适于:①颈外有明显肿胀者;②咽、耳有出血者;③经口内切开引流仍有脓毒性症状者。若在咽腭弓和咽侧壁隆出明显,穿刺有脓可作口内途径切开,在扁桃体下极水平作垂直切口,穿过咽上缩肌可达脓腔。

咽旁脓肿(parapharyngeal abscess)系咽旁间隙化脓性炎症所形成的脓肿。咽旁间隙为颊咽筋膜和椎前筋膜间的潜在性间隙,上起颅底,下达舌骨大角,内则为咽上缩肌及颊咽筋膜,外侧为腮腺,前外方为下颌骨升支及翼内肌,后为椎前筋膜。咽旁间隙由茎突及其附着肌肉又分为茎突前及后间隙。咽旁间隙内充满疏松结缔组织及少数淋巴结,前与腭扁桃体相邻,内与咽后间隙相隔。
【病因】
(一)由邻近组织化脓性炎症扩展而发生,如扁桃体周围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腮腺脓肿、磨牙脓肿、贝佐耳德脓肿等。
(二)因外伤引起,如鱼刺刺伤及手术外伤,细菌直接进入致感染化脓而成脓肿
(三)经淋巴系感染而发生,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冠周炎等。
(四)经血行感染而来,但临床少见。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较重,有发热寒战、体温呈弛张热型、出汗、头痛、食欲不振、甚至虚脱。
咽旁和颈侧剧烈疼痛,吞咽困难,发音不清,有时张口困难。
【检查】
患侧颈部颌下区及下颌角后肿胀,触之坚硬、压痛,严重者上达腮腺、下达胸锁乳突肌及锁骨上窝皆有肿胀。由于感染位于颈深部,故表面皮肤无充血,也触不到波动感。咽侧壁隆起并稍充血,扁桃体本身有或无病变并可被推向内侧。
【诊断】
根据症状和体征诊断不难。必要时穿刺抽脓,即可确诊。但需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下颌淋巴结炎及腮腺炎相鉴别。
【并发症】
常见者为颈动脉鞘感染使颈内动脉壁糜烂,向咽部穿破发生致命出血,或未穿破形成假性动脉瘤,故作咽内切开排脓时务必谨慎。如颈内静脉感染,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脓毒血症。感染向下扩散可发生纵隔炎。
【治疗】
积极抗感染,适当补血补液和加强支持疗法。脓肿形成及时切开排脓。
(一)经咽部引流:在咽部肿胀最明显处切开排脓。
(二)经颈部引流:以下颌角为中点,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纵切口,亦可于下颌骨下缘平行在其他下方约1cm处作一横切口。皮肤切开后,用血管钳纯性分离软组织直至脓肿,排脓后置引流条。创口可部分缝合。

咽旁脓肿咽喉两侧的颈淋巴结化脓性感染性疾病
脓肿常继发于咽炎或扁桃体炎,但咽喉部可能并无明显炎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颈部可能有明显肿胀。治疗应静脉给予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