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肾病

( tongfengshenbing )

别名: 尿酸肾病

西医

简介:
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可引起体内尿酸积聚,或因肾脏排泄尿酸减少而引起高尿酸血症,尿酸及其盐类沉积于肾脏产生的病变。称尿酸肾病
病因:
痛风肾病由嘌呤代谢紊乱,使尿酸合成过多过快所致。
人群:
痛风肾病一般多见于中老年人。
发病机理:
痛风肾病由嘌呤代谢紊乱,使尿酸合成过多过快所致。嘌呤是核酸的代谢产物。高蛋白膳食是体内嘌呤的来源之一。超高蛋白膳食是引起嘌呤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除饮食因素外由于嘌呤代谢经路中酶活性变化,导致内源性尿酸生成过多的原因,以次黄嘌呤-尿嘌呤磷酸核糖转换酶(hgprt)活性降低、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合成酶和黄 嘌呤氧化酶(xo)活性升高影响较大。
病理:
其病理基础是尿酸盐结晶在肾间质沉积,髓质部沉积较多,乳头高于皮质8倍之多,因乳头部钠离子浓度高,尿酸钠易于沉积。在急性期尿酸盐沉积物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随后可有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及变性,间质血管肥大,从病理来看属于慢性间质性肾炎
诊断依据:
1.病史。长期高蛋白饮食、肿瘤和放疗、化疗史,30岁以上男性常有家族遗传史。
2.关节炎的症状与体征。多在夜间或酒后突发的关节痛以趾关节为著,局部、红、肿、热、痛,功能受限,常伴有发烧。血象增高,血沉加快等。
3.血尿酸检查 血尿酸>360μmol/l (6mg%)。
4.尿检查 尿呈酸性,蛋白尿,血尿,24小时尿酸>1. 5g。
5.肾功能减退。bun、cr、psp试验、莫氏比重试验均可异常,肾图可呈梗阻图形。
6.x线检查。见小关节附近或耳轮多见痛风石,然而多数x线不显影,但邻近骨质可见圆形或不规则缺损。
7.肾活检。肾髓质沉淀集结双折光尿酸盐结晶。
发病:
多在夜间或酒后突发的关节痛以趾关节为著发病,
病史:
长期高蛋白饮食、肿瘤和放疗、化疗史,30岁以上男性常有家族遗传史。
症状:
以跖趾关节为多,其次为踝、手、腕、膝和肘关节,尤以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数小时后出现显著的红、肿、热、痛等过敏症状。
体征:
(一)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肾脓缩功能障碍所致的多尿、夜尿及低渗尿。
(二)临床表现经过
 长期高尿酸血症的后果主要为痛风性关节炎和肾损害,其肾损害仅次于关节病变。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夜间加重,常因疲劳、精神紧张、饱食、酗酒、感染、关节
    外伤等诱发。受累关节以跖趾关节为多,其次为踝、手、腕、膝和肘关节,尤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关节疼痛开始数小时后出现显著的红、肿、热、痛等过敏症状。肩、髋等大关节较少累及,但一旦受累常有渗出液。随病程发展,尿酸盐在关节内沉着逐渐增多,频繁发作后关节肥大,纤维组织增生,关节畸形、僵硬以致活动受限。痛风患者如不及时治疗,在病程各个阶段发生痛风结节(称痛风石),是由于血尿酸过高,尿酸呈过饱和状态沉积所致。可见于任何部位(除中枢神经外),尤以关节附近较显著,可在关节附近腱鞘、滑囊膜、软骨内和耳廓的皮下组织中发现。结节在软骨或骨附近侵蚀骨质,可产生穿凿样骨缺损。在关节面骨缺陷四周皮质向外向上伸延形成火山口样缺陷。
痛风肾病尿液改变主要为轻度蛋白尿和少量的红细胞,早期为肾浓缩功能减退,以后逐渐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通常肾功能减退发展缓慢,当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肾囊肿、淀粉样变等病变同时存在时,则可严重危害肾功能。肾脏的表现错综,可表现轻度尿异常,早期尿浓缩功能减退,继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体检:
受累关节畸形、僵硬以致活动受限,并可有痛风结节(称痛风石)。
影响诊断:
b型超声或尿路造影可确定结石部位。x线检查见小关节附近或耳轮多见痛风石。然
而多数x线不显影(原因是单纯尿酸可透过x线),但邻近骨质可见圆形或不规则缺损。
实验室诊断:
肾功能减退, bun、cr、psp、莫氏比重均可异常,肾图可呈梗阻图形。
尿:
尿液检查可有镜下血尿及蛋白尿,但85%病人蛋白不超过++,且持续或间歇出现,24小时尿尿酸>1.5g。
组织学检验:
肾活检 肾髓质沉淀集结双折光尿酸盐结晶。
鉴别诊断:
1.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高尿酸血症鉴别由于尿液改变,而关节病变较轻时,易误诊为肾炎肾炎病变主要在肾小球,肾功能受损以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为主,尿素氮明显增高,滤过功能障碍,尿酸滤过减少,24小时尿酸排出量减少,血尿酸明显升高。原发性高尿酸血症肾病,主要病变在间质髓质,故以肾小管功能障碍为主,且先于小球功能障碍,故24小时尿酸排出量增加,常伴有肾结石及严重关节病变或痛风石。
2.与肾结石引起继发肾盂肾炎鉴别由于肾盂肾炎症状反复发作,故常误诊为慢性肾盂肾炎,而对尿酸结石引起的肾盂肾炎未作出诊断。应追问患者有无血尿、肾绞痛病史,或测定血尿酸升高,或尿石成分有尿酸盐,可助诊断。
预后:
本病由长期的高尿酸血症引起,病变与血清尿酸水平相关。肾小管和间质都有尿酸结晶沉积,结晶周围有炎症细胞和纤维化。肾功能受损的表现与其他相同,如轻度蛋白尿、浓缩功能丧失,早期gfr正常,但日久会发生肾衰。
治疗:
控制血尿酸是防止尿酸肾病恶化的重要措施。
1.一般治疗  饮食应注意少进含嘌呤高的食物(动物心、肝、肾、脑、沙丁鱼、酵母)的蛋白质食物,这些食物是尿酸外来的主要来源。也应减少吃脂肪,它能使尿酸排泄减少,使血清尿酸上升。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多饮水,以维持足够尿量和碱化尿液十分重要。有利于尿酸排出,碱化尿液可予重碳酸钠或枸橼酸钠,在酸性情况下,尿酸结晶可在过饱和溶液中析出。治疗
尿酸结石适宜的ph范围6~6.4,不要>7。否则又有磷酸盐结石形成的危险。慢性高尿酸血症宜戒酒,啤酒、葡萄酒内也含有嘌呤。
2.增加尿酸排泄药物肾功能正常者,尿酸排泄在正常范围者,可选用:
(1)阿司匹林;  3g/日。(2)丙磺舒(probenecid)  :1~2g/日。
(3)苯磺唑酮:开始50mg,2次/日,以后渐增至200~400mg/日。它能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如肾功能不全则难以奏效。常见副作用力发热、皮疹和白细胞减少等过敏或毒性作用。4)亚磺酸匹拉宗(sulfinpyrazone):其药理作用和羚苯碘胺相似,作用较强,常用量每日为100~400mg。苯溴酮(benzbromaron)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重吸收,以增加尿酸排出。毒性低,对肾功能不全者疗效优于其它排尿酸药,其有效剂量日25~100mg。
3.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  别嘌呤醇(allopurinol)能降低血尿酸。其作用机理为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减少了黄嘌呤和尿酸的合成。且对伴有肾损害者同样有效,所以是痛风的首选药物。近代研究发现使用此药后总的氧化嘌呤量减少,此药可能在hgprt作用下消耗prpp使尿酸合成减少,别嘌呤醇在体内半衰期短仅2~3小时,迅速氧化成别黄嘌呤(oxipurinol),别黄嘌呤半衰期长达18~30小时,它同样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每日服一次即可。常用剂量为300~400mg。副作用有眩晕恶心发热、皮疹、血清转氨酶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