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

( tongfeng )

别名: 痛风性关节炎 , 痹证

中医

简介:
本病是以拇趾、跖趾关节、足背、足跟、踝、指、腕等小关节红肿剧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形成“痛风石”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疾病
病因: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可分为外因内因两个方面。
1. 外因 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经络
(1)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居处或劳动环境寒冷潮湿,或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气候剧变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而发病。
(2)风湿热邪侵袭人体:外感风热,与湿相并,导致风湿热合邪为患;或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郁而化热,经络关节而发病。
2.内因正气不足或劳倦过度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或汗出当风,外邪乘虚而入,以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而成怔。
(2)体质亏虚:(济生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也”。素体虚弱,或病后等气血不足,腠理空虚,卫气不固外邪乘虚而入。痹证日久不愈,血脉瘀阻,津聚痰凝。由经络脏腑,导致脏腑
病机:
本病主要病机为外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以致关节肌肉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而形成痹证,由于感受外邪的性质不同,或有偏胜,临床表现亦不同,风邪偏胜者为行痹,风邪善行而数变,故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寒邪偏胜者为痛痹,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关节疼痛有定位;湿邪偏胜者为着,湿性重着粘腻,故关节肌肉麻木重着肿胀;热偏胜者为热痹经络蓄热,故见关节红肿灼热,痛不可近。
痹证初起属实证,久则正虚邪实虚实挟杂。痹证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理变化。一是痹证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血脉瘀阻,津液凝聚,以致瘀血痰浊经络,出现关节肿大,关节周围瘀斑结节,屈伸不利等证。二是病久气血耗伤,呈现气血双亏或肝肾亏损的证候。三是痹证不愈,由经络脏腑,出现脏腑
诊断:
一、辨证:
1、湿热
证: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瘀热内郁
证: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晴,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3、痰湿阻滞:
证: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瘰"硬结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闷,舌胖质黯,苔白腻,脉缓或弦滑。
4、肝肾阴虚
证: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5、风寒湿痹型: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或呈游走性痛,或呈关节剧痛,痛处不移,或肢体关节重着肿痛,肌肤麻木。于阴雨天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紧或濡缓。
证候分析:风寒湿三气杂至,侵袭机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肢体、关节疼痛。风邪偏胜者则关节呈游走性痛;寒偏胜者则见关节剧痛,痛有定处;湿邪偏胜者则以关节重着肿痛,肌肤麻木为主,寒湿之邪均为阴邪,故见阴雨天加重。
6、风湿热型:
证候: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触,得冷则舒,病势较急,伴发热,口渴,烦躁不安,汗出不解,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风湿与热相搏,流走关节,气血不能流通,故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近,热邪炽盛则见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实热之征。
7、痰瘀阻型:
证候:痹症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关节疼痛时轻时重,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舌淡体胖或舌有瘀斑舌苔白腻,脉细涩。
证候分析:痹证失治,经久不愈,气血凝滞,经络不通,故见关节疼痛、关节肿大;经络运行不畅,饮凝痰聚,聚于皮下可见结节,聚于筋膜关节屈伸不利,舌淡体胖苔白腻为痰浊之象,舌有瘀斑,脉细涩,为血瘀之征。
8、肝肾亏损型:
证候:久不愈,反复发作,或呈游走性疼痛,或呈酸楚重着,甚则关节变形,活动不利,不仁腰脊酸痛,神疲乏力,气短自汗,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或细弱。
证候分析:久不愈,气血亏损,可见神疲乏力,气短自汗,面色无华;筋痹不已,内舍于肝,以致肝血不足,筋膜失养,则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关节变形;骨痹不已,内舍于肾,腰府失养,故见腰脊酸痛。舌淡脉细弱为虚证之象。
类证:
1.三:为大关节游走性红肿热痛,无痛风石,抗“0”升高,而血尿酸不高,病愈后关节不遗留强直变形。
2.尪痹:多见于青年女性,虽好发于小关节,但非突起,表现为游走性对称性多关节肿痛,常有晨僵,类风湿因子阳性,血尿酸不高。
3.热痹:无拇趾、跖趾关节起病的特点,无痛风石,血尿酸、尿尿酸不高,关节液内含大量白细胞,培养可查出致病菌。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
治宜清热化湿、宣止痛。
药用白虎桂枝汤加薏苡仁防己黄柏牛膝等。
2.瘀热内郁证
治宜清热化瘀通络。
药用凉血四物汤加减。
3.痰湿阻滞证:
治宜化痰除湿、舒筋通络。
药用六君子汤加味。
4.肝肾阴虚证
治宜滋补肝肾、舒筋通络。
药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5、风寒湿痹型: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薏苡仁汤加味,方中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薏苡仁、苍术健脾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若风邪偏胜,以上肢游走痛为主者可重用羌活达30g,并加桑枝30g、片姜黄10~159祛风胜湿;寒邪偏胜,痛处不移,得温则减者可加细辛1.5~3g、草乌10g,温经散寒;湿邪偏胜,关节肿胀,重着不利,以下肢为主者酌加防己10~15g、土茯苓15~30g、木爪10~20g、萆薢15~30g,以利水胜湿。
6、风湿热型: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胜湿。
方药:白虎桂枝汤化裁,方中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热除烦;桂枝疏风通络。若发热,口渴、苔黄、脉数者可加银花连翘、黄柏各10~15g以清热解毒关节肿大者可加桑枝30g,姜黄威灵仙各10~15g活血通络,祛风除湿关节周围出现红斑者,可加丹皮、生地、赤芍各10~15g,凉血解毒邪热伤阴出现低热、口干五心烦热者,酌加青蒿秦艽功劳叶各10~20g,以养阴清热,疏通经络
7、痰瘀阻型:
治法: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方药:桃红饮加味。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威灵仙通行十二经络,可导可宣,驱风化湿。若有皮下结节者加白芥子10~20g、僵蚕5~10g,以祛痰散结;痰瘀久留者加用虫类药,如乌梢蛇5~10g、全蝎3~5g,以祛瘀搜风。
8、肝肾亏损型:
治法: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味。方中熟地黄杜仲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当归川芎芍药养血和营;独活防风秦艽细辛桂枝祛风散寒,除湿蠲
若腰膝酸软无力甚者,可加黄芪30g、川续断15g益气补肾关节冷痛明显者可加附子5~10g、肉桂3~6g温阳散寒;肌肤不仁者加用鸡血藤30g、络石藤20g养血通络。
二、其他治疗:
(1)雷公藤根去皮15g、生甘草5g,煎水服用,每日1剂,  14天为1疗程,适用于风寒湿痹
(2)稀莶草臭梧桐各15g,煎水服用,每日1剂,  14天为1疗程,适用于风寒湿痹
三、非药物治疗:气功对于本病的治疗可辅以气功调理,如练习放松功内养功,以帮助疏通经络,活血通脉,平衡阴阳,以平为期。
中药:
(1)尪痹冲剂: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每次1袋,日2~3次。适用于风寒湿痹痛风
(2)益肾蠲冲剂:补肾壮骨,疏筋蠲。每次1袋,日2~3次。适用于肝肾亏损型痛风
(3)舒筋活血片:活血通络,舒筋止痛。每次5片,日3次,适用于痰瘀阻型。
针灸:
一般风寒湿痹宜针灸并用;风寒热则宜针不宜灸;正虚久以灸为宜。常用取穴,肩痛取肩。肩贞及压痛点;腕痛取阳池外关合谷;肘痛取合谷手三里、曲他;膝痛膝眼阳陵泉;踝痛取中封昆仑解溪丘墟等。

西医

简介:
痛风(gout)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特点,根据血液中尿酸增高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是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继发性痛风是由于其它疾病药物等引起尿酸生成增多或排出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而致。本条主要讨论原发性痛风
病因:
根据血尿酸增高的原因,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常因肾脏疾病高血压骨髓增生及血液病、恶性肿瘤、多种药物等引起。
1.尿酸生成增多 人体的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尿酸是核酸的组成部分,即腺嘌呤与鸟嘌呤在人体内进行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是尿酸的直接前体,在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下,次黄嘌呤氧化为黄嘌呤,黄嘌呤氧化为尿酸。在嘌呤合成和代谢过程中,首步反应是磷酸核糖焦磷酸由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所催化,腺苷酸、鸟苷酸和次黄嘌呤对它有抑制作用,是负反馈调节之一。谷胺酸同系物——重氮丝胺酸对该反应也有抑制作用。次黄嘌呤苷酸经次黄嘌呤苷酸磷酸脱氢酶作用转变为黄苷酸以及次黄嘌苓苷酸经腺嘌呤琥珀酸合成酶催化转变为腺苷酸的反应,也受腺苷酸和鸟苷酸的负反馈控制。因此嘌呤的合成和代谢速度是受合成嘌呤核酸所必需的基质——磷酸核糖焦磷酸和谷酰胺的量以及上述的负反馈来调节。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及谷酰胺的量增加,或腺苷酸、鸟背酸或次黄嘌呤苷酸不足,不能对嘌呤代谢起反馈控制;或由于遗传缺陷而致酶的缺乏或活性改变均可使嘌呤合成加速,尿酸合成增加。
2.尿酸排泄减少 人体的尿酸主要通过肾小球滤出、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来实现。许多原发性痛风病者高尿酸血症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尿酸排泄不足,其主要是由于肾小管分泌减少所致,可能属多基因遗传缺陷,但确切机理未明。
因此血液中尿酸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的生成和排泄之间的平衡。如尿酸的生成增多、增速或排泄减少、减慢;或虽已排出较正常人为多的量,但尿酸生成量超出排泄的速度,均可使血液中尿酸浓度增高,成为痛风发病的主要环节。
人群:
大多在30-40岁以后发病,男性约占95%,女性多发生于绝经期后;但由特异酶缺陷所致者可在青少年发病。
病理:
急性关节炎期,尿酸沉积于关节组织内,尿酸盐被白细胞所吞噬,引起细胞死亡而释放溶酶体酶类,导致急性关节炎症。慢性关节炎期,尿酸盐沿软骨面、滑囊周围、筋膜表面及皮下结缔组织等处沉积形成痛风石,导致慢性炎症,滑囊增厚,血管翳形成,软骨退行性变,骨质侵蚀而缺损,尤以髓骨部为多见。骨边缘增生,关节周围纤维化,以致骨关节畸形。尿酸盐沉积于肾小管,引起henle袢萎缩变化,管腔扩张,附近间质组织中有巨细胞炎症反应,相应肾小球纤维化,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以髓质及锥体部最明显。
诊断标准:
原发性痛风的诊断标准:
1. 反复发作的关节红、肿、热、痛,典型部位为足跖趾关节,其它包括踝、膝、腕、肘、掌指关节等。病程长者可有关节畸形、关节腔积液、关节周围或耳廓痛风石形成,结石破溃后可溢出白色尿酸盐结晶,关节积液中亦可检出尿酸盐结晶。发作时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2.多见于中、老年男性,超重或肥胖者居多。
3.血尿酸一般大于380μmol/l(6.4mg/dl)。
4.尿中尿酸排量增加,易形成尿酸结石及痛风性肾病,病程久者导致肾功能减退。
5.病变关节x线摄片可见关节面呈圆形或不规则之穿凿样缺损区,局部骨质可有骨质疏松改变。肾盂造影或b型超声波检查提示肾结石存在。
6.排除其他原因的关节炎及继发性痛风

附: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协会,  1977)
1.急性关节炎发作次一次以上,并在一天内达到高潮;
2.急性关节炎局限于个别关节
3.整个关节呈暗红色;
4.第1跖趾或及姆趾关节肿痛;
5.单侧跗关节急性发炎;
6.有可疑或证实的痛风结节
7.高尿酸血症
8.非对称性关节肿胀;
9.发作可自行终止。
具备三条以上并除外继发性痛风可确诊。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的关节炎发作表现,诱发因素、家族史、发病年龄、性别以及泌尿系统尿酸结石的病史,可以考虑痛风。血液中尿酸增高,或滑囊液检查找到尿酸盐结晶即可确立诊断。急性期诊断有困难时,可用秋水仙碱诊断性治疗,若为痛风,用秋水仙碱后症状迅速缓解。
病史:
可有痛风家庭史。
症状:
本病有家族遗传史。临床可分为三期。
1.无症状期 患者仅有高尿酸血症而无临床症状。血液中尿酸增高至出现症状可以长达数年至数十年,有些甚至终身不出现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症状的比率逐渐增高;血尿酸浓度愈高,时间愈长,发生痛风尿路结石的机会也就愈多。
2.急性关节炎期 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进食高嘌呤饮食、关节损伤、手术、感染等为常见诱因。起病急骤,多数患者在半夜突感关节剧痛而惊醒,伴以发热等全身症状。早期表现为单关节炎,以第一跖趾及胟趾关节为多见,其次为踝、手、腕、膝、肘及足部其它关节。若病情反复发作,则可发展为多关节炎,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大关节受累时常有渗液。伴有发热,体温可达38~39℃,有时出现寒战、倦怠、厌食头痛等症状。一般历时1~2周症状缓解。关节炎消退,活动完全恢复,局部皮肤由红肿转为棕红色而逐渐完全消去。有时可出现脱屑和瘙痒,为本病特有的症状。间歇期可数月或数年,有的患者终身仅发生1次,但多数患者在1年内复发,每年发作1次或发作数次。
3.慢性关节炎期 由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而来,表现为多个关节受累,发作频繁,间歇期缩短,疼痛加剧,甚至发作后肿痛亦不完全消失,出现下列慢性期表现:
痛风石形成:由尿酸盐沉积增多而成,除中枢神经系统外,痛风石可沉积在身体任何组织,而以关节和肾脏最为多见。一般以外耳的耳轮,跖趾,指间和掌指关节等处的痛风石易被发现。痛风石可经皮肤溃破而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其形成的疹管不易愈合。
关节畸形僵硬:由于痛风石增大以及关节结构及周围组织破坏,纤维组织及骨质增生,导致关节肥大、畸形、僵硬及活动受限。
③肾脏病变:大约有20%~25%的原发性痛风患者合并肾结石,其中约85%属于尿酸结石。结石较大时可有肾绞痛、血尿。由于尿酸结石可透过x线,因此需通过肾孟造影才能发现。约有20%~40%的患者早期可有间歇性少量蛋白尿。晚期常因间质性肾炎肾结石而导致肾功能不全。此外痛风患者常伴高血压肥胖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
体征:
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覆发作、痛风石形成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肾尿酸结石。为主要的临床表现。起病初时可仅有血尿酸持续性或波动性增高,随年龄增长症状出现率逐渐增高,但亦有终身不出现症状者。急性关节炎为常见症状,典型表现是:夜间突然发病。初期单关节受累,以mu趾及第一跖趾关节为多见,其次为踝、足跟、膝、腕、指和时;肩、胸锁、下颌、脊椎、骶骼和髓等处偶可受累。患病关节红、肿、热、痛,关节腔渗液;常伴有寒战发热、血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速等。经1-2d至1-2周可自然缓解;缓解期可全无症状,称发作问期,长短不一。可因受寒、感染、劳累、创伤、手术、饮酒、食物过敏;或进高嘌呤饮食、精神因素、服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等可诱使再发。反覆发作可发展为多关节受累,从急性关节肿胀发展至慢性期骨质缺损、关节畸形和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是由尿酸钠结晶沉积而成,以耳廓、对耳屏、跖趾、指间、掌指等处易见。尿酸排出量多者易发生肾结石,可有肾绞痛、血尿、排出结石。纯尿酸结石x线能透过,不能在普通x线平片中发现;但可因其含钙形成的复合结石而显影。痛风性肾病颇多见,其严重性更大于关节炎,是由尿酸钠结晶在肾间质沉积及阻塞肾集合管所致。早期可间歇出现蛋白尿、尿比重降低、良性高血压;其后尿素氮升高;缓慢发展,最后可导致肾功能不全而威胁生命。
影响诊断:
x线摄片检查 在受累关节,可发现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圆形或不整齐的穿凿样透亮缺损区,系由尿酸盐侵蚀骨质所致,为痛风的x线特征。早期可无异常发现。
实验室诊断:
1.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血沉加快。晚期尿中常有蛋白,血中非蛋白氮升高。
2.x线摄片检查:早期可示关节内非对称性肿胀,后期见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3.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肾病变情况。
尿:
尿液尿酸:对急性关节炎诊断意义不大,因1/2的痛风患者小便尿酸排出正常,但通过尿液检查了解尿酸排泄情况,对选择药物及鉴别尿路结石是否尿酸增高引起有所帮助。正常饮食24小时尿酸排出量在600mg以下。
组织学检验:
1.急性发作期关节腔穿刺 取滑囊液进行旋光显微镜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内有双折光现象的针形尿酸盐结晶。
2.痛风石特殊检查 对痛风结节可作活组织检查,或特殊化学检查(murexide)鉴定,还可作紫外线分光光度计测定及尿酸酶分解测定。
鉴别诊断:
本病急性关节炎期应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相鉴别。风湿性关节炎多发于大关节,呈游走痛,抗链“o”常增高。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年轻女性,好发于手足近端小关节关节肿胀呈梭形,对称性,类风湿因子阳除。慢性关节炎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假性痛风相鉴别。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x线可见关节面狭窄不平,骨质缺损及骨质疏松假性痛风发病年龄较大,以膝关节最多累及,关节滑囊中含焦磷酸钙结晶或磷灰白,x线示软骨骨化,血液中尿酸不高。
疗效评定标准:
1. 治愈:
(1)临床症状消失。
(2)血及尿液中尿酸含量正常,肾功能正常。
(3)连续随访两年以上无复发。
2. 好转:
(1)在服药情况下,症状缓解。
(2)血及尿液中尿酸含量接近正常,肾功能好转。
预后:
原发性痛风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但对症状及病程进展能加以控制和使之逆转。
治疗:
急性发作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可热敷受累关节,以便消炎止痛。一般应休息至关节疼痛缓解72小时后才可开始活动。注意保暖。饮食要以素食为主。
1.急性期治疗
(1)秋水仙碱:为本病急性发作的特效药,其主要作用机理为阻碍白细胞的化学趋向性,减轻炎症反应。首次剂量lmg,口服,以后每小时0.5mg,直至疼痛缓解,或出现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时停用。缓解症状所需剂量一般为4~8mg。症状可在6~12小时减轻,24~48小时控制。以后可给维持量0.5mg,每日1~2次。有胃肠道反应者可给予1~2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用5~10分钟缓慢静脉注射,视病情需要6~8小时后可再用,但24小时不宜超过5mg,有肾功能不全者则24小时以不超过3mg为宜。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血常规,以防白细胞减少。
(2)保泰松或羟保泰松: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且能促使尿酸排出,对发病数日者仍有效。首次剂量200~400mg,以后每4~6小时100~200mg,症状好转后减为100mg,每日3次,连服3日。本药可引起胃炎和水钠潴留。
(3)消炎痛,药效与保泰松相仿,每次50mg,每日3次,连服3日。副作用有胃肠道刺激、头痛头晕、皮疹等。
(4)布洛芬:为非固醇类消炎止痛药,0.2~0.4g,每日2~3次,可使急性症状在2~3 天内迅速控制,副作用较小,偶有胃肠道反应。
(5)萘普生:亦为非固醇类消炎止痛药,抗炎作用为保泰松的11倍,镇痛作用为阿司匹林的7倍,  250~350mg,每日二次。
(6)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能够迅速缓解急性发作,但停药后易有反跳。因此只有在上述药物效果不佳时采用。
2.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
(1)排尿酸药物:适用于血液中尿酸增高、肾功能尚好、血尿素氮在14.3mmol/l(39.2mg/dl)以下者。
①羧苯磺胺(丙磺舒):主要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从小剂量0.25g,每日2次开始,两周内递增至0.5g。每日2~3次,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2g。副作用有胃肠道刺激、皮疹、药物热等。
②苯磺唑酮:作用机理同上,但排尿酸作用较羧苯磺胺强。从每次50mg,每日2次开始,10天内逐步递增到每次100mg,每日3次。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600mg。副作用有胃肠道刺激、皮疹等。
③苯溴马龙:为强有力的利尿酸药,每日一次,  25~100mg,毒性作用轻微,偶有胃肠道反应及肾绞痛。
(2)抑制尿酸合成药物: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血尿酸显著升高,对排尿酸药物过敏或无效,肾功能不全,血尿素氮在14.3mmol/l  (39.2mg/dl)以上者。别嘌呤醇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每次100mg,每日2~4次。可根据用药后血液中尿酸浓度的反应决定适当的剂量。副作用有皮疹、腹痛腹泻、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甚至肝肿大和骨髓损害。用药期间可发生尿酸转移性痛风发作,可辅以秋水仙碱治疗。
3.其他  对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尿路感染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者,进行对症治疗。痛风石溃破成瘘管者应予以手术刮除。
中西医结合:
临床常见的上述四种证型,前两型多见于急性关节炎和慢性关节炎发作期,后两型常见于慢性关节炎及间歇期。临床上治疗本病应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方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以辨证用药为主,配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的具有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黄柏、生牡蛎茯苓泽泻车前子地龙秦艽山慈菇等药。急性期以用秋水仙碱为主配合清热通络的中药治疗,常用方为白虎加桂枝汤化裁。慢性期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在选用丙磺舒或别嘌苓醇的同时,结合辨证选方遣药,既可减少西药的用量,还可减少其副作用,临床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用西药及单纯用中药者有效率明显提高。

“痛风” 相关论述

痛风是一种家族性尿酸代谢失调疾病。以血清尿酸增高,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痛风石逐渐形成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的发病年龄一般在30~60岁之间,大多有家族史,以中年以上男性为主,女性很少患此病。
[发病原因]
痛风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明确的:
1.尿酸代谢失调。绝大多数病人血清尿酸高于正常水平,正常人全身尿酸总量约1克,而痛风病人全身尿酸总量可达30克之多。
2.遗传因素。痛风有很明显的家族史,绝大部分患者可以追踪数代人发生本病的情况。痛风病人的近亲属绝大多数血清尿酸水平偏高。
3.其它因素,本病还好发于贪吃肥胖之人,经常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心脏病糖尿病等伴发。此外,暴食、酗酒、创伤、手术以及服用某些药物,也常为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的诱发因素。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过食膏梁厚味,湿热内蕴,风邪外袭,湿热风邪留滞于肢体、经络,使气血郁滞不通所致。
[临床表现]
发作期:常于夜间突然发病,关节剧烈疼痛,关节皮肤局部红肿灼痛,肤色暗红、压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以大拇趾蹠趾关节为特别好发部位,其它如手脚小关节、踝、膝关节次之,肩及髋关节甚少波及。发作时可伴有发热,畏寒,倦怠无力,头痛,食欲不振,脉搏加快等全身症状。急性发作症状一般持续几天至几星期,然后逐渐消退。
间歇期:症状消失后关节局部皮肤出现脱皮发痒。一般第一次急性发作静息后,无症状期可能很长,若干月或好几年后,才又出现第二次发作。也可以在第一次急性发作之后不久就复发。
慢性期:关节疼痛反复发作,间歇期逐渐缩短而成为慢性痛风。表现为病变关节逐渐破坏变形,失去运动功能。痛风石(为尿酸盐结晶沉着物,大、小不一,小如米粒,大如绿豆)逐渐形成。痛风石的好发部位为耳壳上耳轮或对耳轮部、手脚小关节周围、肘后或髌前。小痛风石一般无症状,大痛风石周围有炎性反应,也可能破溃,经久不愈。此外,晚期痛风病人往往同时存在一系列合并症,如肥胖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脑血管病以及糖尿病。多数病人是死于冠心病、脑溢血、动脉硬化性肾硬化、恶性肿瘤、急性感染等合并症。
[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调理。饮食宜以素食为主。尽量少食肥脂油腻(如肉类、鱼类)、辛辣、动物内脏、海味发物、豆类制品及酒类。尤其是有痛风家族史者,更宜如此。
2.注意生活起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劳逸适中,起居有常。避免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及受寒,以免诱发痛风的发作。
3.慎用某些药物。酵母、水杨酸、利尿酸类等药物均能诱发本病,故宜慎用。
4.平素多饮水。
5.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在发作间隙,更宜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和肢体功能的锻炼,以促进肢体关节机能的恢复。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急性发作时患者应卧床休息,并可用热或冷湿毛巾外敷患肢。饮食方面要注意限制蛋白质的进量,不吃肝肾胰脾等嘌呤多的脏器食品,绝对禁酒和服食麻醉止痛剂。
2.药物治疗。在急性发作期,首选的药物是秋水仙碱,此药对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具有特效,首剂口服1毫克,以后每小时服0.5毫克,直到疼痛缓解或出现恶心腹泻等副作用时,应即刻停药;其次可选用保泰松,首剂口服400毫克,以后每6小时服200毫克,最好在饭后服用,一般服3天即停药,肝、肾功能不好者要慎用,有消化性溃疡的病人不宜使用;此外,还有消炎痛、可的松、强的松、地塞米松等亦能有效地缓解急性发作,可视病情选择应用。
在发作间期,可长期每天服小剂量秋水仙碱0.5毫克,每日1~3次,如病者同时有痛风石,还可加用别嘌呤醇100毫克,每日3次,以预防痛风发作。
在慢性痛风期,其药物也主要依靠每天小剂量秋水仙碱预防和控制发作症状。其它还可用丙磺舒0.25克,每日2次,逐渐增至维持量0.5克,每日2~3次;苯磺唑酮50毫克,每日2次,逐渐增至100毫克,每日3~4次。
3.中医辨证论治风湿热,表现为急性发作性关节红肿热痛及发热头痛口干苦者,可选用白虎桂枝汤加减(石膏15克、知母9克、桂枝9克、赤、白芍各9克、银花藤20克、防己12克、木通9克、甘草6克、海桐皮35克),或用四妙散加味(苍术12克、黄柏10克、苡仁15克、防己12克、银花藤20克、晚蚕砂9克、牛膝15克、甘草3克),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风寒湿痹,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关节痛,病程长者关节呈畸形、形寒畏冷、得暖则舒者、可用羌活9克、川芎6克、防风9克、泰艽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当归尾10克、威灵仙10克、黄芪20克、牛膝15克、地龙12克,以祛风散寒,泄浊化瘀,温经通络。
4.外治法。初起用玉露膏掺红灵丹外敷;后期可用回阳玉龙膏外敷。亦可用中医辨证处方用药煎汤浸洗关节


病名。古籍另有历节白虎历节白虎风等名,或认为痛风痹证范畴,与痛痹风痹关系密切。关于此病病因。《明医指掌》卷六:“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涉冷受湿取凉,热血得寒则污浊凝泣,不得运行,所以作痛。”或因内伤、气血亏损、外感风寒湿痰阴火流滞经络。症见四肢,或腰背剧痛,又以指趾关节肿痛、畸形为多见。《张氏医通》:“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金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医略六书·痛风》阐述此病证治谓:“轻则骨节疼痛,走注四肢,难以转侧,肢节或红或肿;甚则遍体瘰块,或肿如匏,或痛如掣,昼静夜剧。……主以四物汤加秦艽威灵仙。在上加桂枝羌活;在下加牛膝防己湿痰南星半夏血瘀桃仁红花湿热苍术黄柏气虚人参黄芪血虚阿胶黄明胶阴虚加生地、龟板;阳虚加虎骨鹿茸。”寒甚者,用乌头汤仓公当归汤化热者,可用《千金犀角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或清热定痛汤(林开燧《杂症会心录》方)。参见历节风白虎历节风风痹寒痹等条。


风热风湿血虚、有痰。
发散仙术南星川芎白芷当归(酒炒、)黄芩防己、桂、甘草。在上,加羌活威灵仙;在下,加牛膝木通、炒柏。寒∶小续命汤;风∶天麻防风散
调理骨散∶虎骨(酥炙二两) 花蛇(酒浸取肉) 天麻防风川牛膝僵蚕(炒) 归(酒浸) 乳香(另研) 桂心(各二两) 炙草 全蝎(半两) 麝香(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豆淋酒调下。
补血 多用芎、归,佐以桃仁红花
疏风胜湿南星仙术、炒柏为主,佐以台芎白芷、桂、桃仁防己。有湿胜一身尽痛,小胃丹浚川散
导痰青州白丸子
百会环跳

即《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也。虽言寒为痛痹,然三者皆能作痛,但寒胜者痛甚如掣,湿者痛着如肿,风者其痛行动无常处,悉因凝滞之与流行荣卫真气相击搏,则作痛痹,若不干其流行出入之道,则不痛但痿耳!随其所在,或阳多阴少则为痹热,或多阳少则为寒,或骨重,或筋挛不伸,肌肉不仁,或血脉凝而不流,或在皮则寒,或逢热则纵。后人就中摘出为痛者分六条,具数百方。夫药在乎明道,不在多言。苟明其道,虽一言一方亦可类推;道若不明,奚适于用而取择焉?今六条中,有谓由风寒湿气,则血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历节痛者;有谓风百节痛者;有谓风气走注,痛无常处者,有谓白虎风者,或在骨节,或走四肢,昼静夜发,发则痛彻入骨;有风腰痛者∶岂非悉是风寒湿气痹而痛乎?曰∶《论》止言寒为痛痹,未闻行痹亦痛。曰∶《灵枢·周痹篇》有众痹,有周痹,即此云也。又《内经·四时刺逆从论篇》于六经皆云有余不足悉为。注曰∶,痛也。
此非人气之邪亦作痛耶?今以一条而举众病何也?盖因是集有所未备耳!且人身体痛,在外有皮肉脉筋骨之异,由病有不同之邪,亦各欲正其名,名不正将何以施治?如邪是六淫者,便须治邪;是人气者,便补泻其气;病在六经四属者,各从其气。故制方须宜分别药之轻重缓急,适当其所,庶得经意。

痛风者.遍身疼痛.昼减夜甚.痛彻筋骨.有若虎咬之状.故又名为白虎历节风.有痛而不肿者.有肿而且痛者.或头生红点.指肿如捶者.皆由肝经血少火盛.热极生风.非是外来风邪.古今诸书.皆以风湿为言.疑误舛谬.害人不浅.素邮袁体庵先生出.改正其非.讲明其理.始知痛风.由于风热血燥也.所制逍遥散一方.每使病者.连服百剂.不终其剂者.日后变为疠风.屡试屡验者也.识者珍焉.(按袁氏心传世乏刊本展转抄缮错谬甚多惟其中名言阐发启迪后进匪浅)
加减逍遥散
当归白芍熟地川芎柴胡防风薄荷连翘山栀麦冬甘菊丹皮

气行脉外,血行脉内,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二十五度,此平人之造化也。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行速而太过。内伤七情外伤六气,则血气之运或迟或速而病作矣。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也。治法以辛热之剂。
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数种治法稍异,谨书一二,以证予言。
东阳傅文,年逾六十,性急作劳,患两腿痛甚,动则甚痛。予视之曰∶此兼虚证,当补血温血,病当自安。遂与四物汤加桃仁陈皮牛膝、生甘草,煎入生姜,研潜行散,热饮三、四十帖而安。
又朱宅阃内,年近三十,食味甚浓,性躁急,患痛风,挛缩数月,医祷不应。予视之曰∶此挟痰与气证,当和血疏气导痰,病自安。遂以潜行散入生甘草、牛膝、炒枳壳通草陈皮桃仁、姜汁,煎服半年而安。
又邻鲍六,年二十余,因患血痢,用涩药取效,后患痛风,叫号撼邻。予视之曰∶此恶血经络证。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经久不治,恐成偏枯。遂与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生甘草,煎入生姜,研潜行散,入少酒饮之数十帖。又与刺委中,出黑血近三合而安。
或曰∶比见邻人用草药研酒饮之不过数帖,亦有安者,如子之言,类皆经久取效,无乃太迂缓乎?予曰∶此劫病草药,石上采石丝为之君,过山龙等佐之,皆性热而燥者,不能养阴却能燥湿。病之浅者,湿痰得燥则开,热血得热则行,亦可取效。彼病深而血少者,愈劫愈虚,愈劫愈深,若朱之病是也。子以我为迂缓乎?!


〔丹〕痛风论 气行脉外,血行脉内,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二十五度,此平人之造化也。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行速而太过。内伤七情外伤六气,则气血之运或迟或速,而疾作矣。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涉于冷水,或立湿地,或扇风取凉,或坐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也。治法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数种,治法各异,谨书一二,以证予言。一治东阳傅丈腿痛,一治朱宅阃内痛挛,一治邻鲍子痢后风,皆数十帖半年安(详见后丹溪先治内热条)。或问∶比见邻人,用草药研酒饮之,不过数帖,亦有安者,如子之言,类皆经久取效,无乃太缓乎?予曰∶此劫病草药,石上采丝为之君,过山龙等佐之,皆性热而燥者,不能养阴,却能燥湿。病之浅者,湿疾得燥则开,热血得热则行,亦可取效。彼病深而血少者,愈劫愈虚,愈劫愈深,若朱之病是也。子以我为迂缓乎!(朱之病,即朱阃挛痛医十月不应,而丹溪起之也)
潜行散痛风黄柏一味,酒浸焙干,为末。生姜汁和酒调服,必兼四物等汤相间服之妙。
二妙散 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如有气加气药;如血虚加补血药;如痛甚以姜汁热辣服之。
黄柏(炒) 苍术(炒制,去皮)
上为粗末。生姜研入,汤煎沸,调服。此二物皆有雄壮之气,如表实气实者,少酒佐之。一法,二妙为君,加甘草羌活各二钱,陈皮芍药各一钱,酒炒威灵仙半钱,为末服之佳。
一男子,家贫多劳,秋凉忽浑身发热,两臂膊及腕,两足及胯,皆疼痛如锻,昼轻夜剧。医与风药则愈痛,与血药则不效,惟待毙而已。予脉之,两手俱涩而数,右甚于左。问其饮食,则如平时。形瘦则如削尽,盖大痛而瘦,非病也。用苍术一钱半,酒黄柏一钱半,生附一片,生甘草三分,麻黄五分,研桃仁九个,作一帖煎,入姜汁些少令辣,热服。至四帖后,去附子,加牛膝一钱。至八帖后,来告急云∶气上喘促不得睡,痛似微减。此时昏黑不能前去诊视,予意其血虚,因服麻黄过剂,阳虚被发动而上奔,当与补血镇坠带味酸之药以收之。遂以四物汤加川芎芍药人参二钱,五味子十二粒,作一帖。与二帖服之,喘促随定,是夜遂安。三日脉之,数减大半,涩脉如旧。问其痛,则曰不减,然呻吟之声却无。察其起居,则疲弱无力,病患却自谓不弱。遂以四物汤加牛膝白术人参桃仁陈皮甘草槟榔,入姜三片煎服。如此药与五十帖而安。一月后,因负重担,痛复作,饮食亦少,再与此药,每帖加黄 三分,又二十帖方全愈。东阳傅丈,年逾六十,性急作劳,患两腿痛,动作则痛甚。予视之曰∶此兼虚证,当补血虚,病自安。遂与四物汤加桃仁陈皮牛膝、生甘草,煎入生姜,研潜行散,热饮,三四十帖而安。
何县长,年四十余,形瘦性急,因作劳背疼,臂痛骨节疼,足心发热,可与四物汤
带热,下大补丸保和丸共六十粒,食前服
妇人脚疼,脚怕冷,夜剧日轻。
生地 白芍 归尾(各五钱) 黄柏(炒) 黄芩白术陈皮(各三钱) 牛膝(二钱) 苍术(三钱)甘草梢(一钱)
上分六帖,煎服。食前热饮之。
邻人鲍子,年二十余,因患血痢,用涩药取效。后患痛风,号叫撼邻里。予视之曰∶此恶血经络证,血受湿热,久为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经久不治,恐成枯细。遂与四物汤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甘草,煎生姜汁,研潜行散,入少酒饮之,数十帖。又与刺委中,出黑血近三合而安。
痢后风,系血入腑腑,下未尽,复还经络,不得行故也。松明节一两,以乳香一钱,炒焦存性,苍术一两,紫葳一两半,甘草半两,黄柏一两,桃仁去皮不去尖一两,俱为末。每服三钱,生姜同杵细,水荡起二三沸服。
朱宅阃内,年三十,食味甚浓,性亦躁急,患痛风挛缩数月,医不应。予视之曰∶此挟痰与气症,当和血疏痰导气,病自安。遂以潜行散,入生甘草、牛膝枳壳通草陈皮桃仁、姜汁煎饮半年而安。
陆郎左腿ht 骨旧痛,小便赤少,此忧痰涎所为。
白术枳壳赤芍(一钱) 条芩连翘通草甘草梢(三分)
六安人脚ht 骨痛
苍术白术陈皮芍药(三分) 木通(二钱) 甘草(五分)
分四帖煎下大补丸四十粒。
上丹溪治痛风法,主于血热血虚、血污,或挟痰,皆不离四物、潜行、黄柏牛膝、生甘草、桃仁陈皮苍术生姜汁,而随症加减,发前人之所未发,医世俗之所不医,其有功于世也大矣。

〔《本》〕王检正患鼻额间痛,或麻痹不仁,如是数年。忽一日,连口唇颊车发际皆痛,不开口,虽言语饮食,亦妨,在额与颊上常如糊,手触之则痛。予作足阳明经络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症。或者以排风、小续命、透髓丹之类与之,皆不效。制此
犀角升麻汤赠之,数日而愈。
犀角(一两一钱) 升麻防风羌活(各三两) 川芎 白附 白芷黄芩(各半两) 甘草(一分)
上粗末。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通口食后服,临卧一服,日三四服。足阳明,胃也。经云∶肠胃为市。又云∶阳明多血多气。
胃之中,腥膻五味,无所不纳,如市廛无所不有也。六经之中,血气俱多,腐熟饮食,故饮食之毒,聚于胃。此方以犀角为主,解饮食之毒也。阳明经络环唇挟舌,起于鼻合中,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额颅。王公所患,皆一经络也,故以升麻佐之。余药皆涤除风热升麻黄芩,专入胃经,稍通者自能晓。

〔海〕四物苍术各半汤肢肿,不能举动。四物汤苍术各半两,同煎服效(与活血丹表里)。
活血丹 与四物苍术各半汤相表里,治遍身骨节疼痛如神。
熟地黄(三两) 当归白术白芍续断人参(各一两)
上细末。酒糊丸,如桐子大。

〔东垣〕苍术复煎散寒湿相合,脑户痛恶寒,项筋脊强,肩背胛卵痛膝膑痛,无力行步,能食,身沉重,其脉沉缓洪上急。
苍术(四两,水二碗煎至二大盏,去渣,入下药) 羌活(一钱) 升麻柴胡泽泻白术(各五分) 黄柏(三分) 红花(少许)
上为粗末。用苍术汤二盏,煎至一大盏,去渣温服,空心,微汗为效。忌酒面。
缓筋汤如火肿痛,两足及伏兔骨筋痛,膝少力,身重腰痛,夜恶寒痰嗽,项颈筋骨皆急痛,眵泪,食不下。
羌活(二钱) 独活(二钱) 本(三分) 麻黄(三分) 苏木(一分) 升麻(三分) 甘草(炙,二分) 草蔻(三分) 生地 黄芩黄柏(各三分) 苍术(五分) 归身(三分) 柴胡(三分) 熟地(二分) 生甘草根(二分)
上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食远。

〔仲〕桂枝芍药知母汤
〔河间〕防风汤。(以上二方治痛风神妙,并见行痹表条)

〔世〕治痛风
草乌(四两,去尖) 木鳖子(三两,去壳) 自然铜(一两, ) 香白芷(三两) 没药(二两,另研)南星(二两) 威灵仙(二两) 地龙(三两)
糊为丸。每服十五粒。

〔罗〕活血应痛丸风湿客于肾经血脉凝滞,腰背肿疼,不能转侧,皮肤不仁,遍身麻木,上攻头目虚肿,耳内常鸣,下注脚膝重痛少力,行履艰难,项背拘急,不得舒畅。常服和血脉,壮筋骨,使气脉宣通。
狗脊(去毛,六两) 苍术(泔浸一宿,十两) 香附(炒,十二两) 陈皮(九两) 没药(一两二钱)草乌(二两半,炮) 威灵仙(三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或热汤送下,不拘时候。久服。忌桃李雀鸽诸血物。

〔丹〕八珍汤 治一切痛风,香港脚头风
乳香没药代赭石穿山甲(生用,三钱) 川乌(不去皮尖,生用,一两) 草乌(不去皮尖,生用,五钱) 羌活(半两) 全蝎(二十一个,用头尾全者)
上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一丸。

〔罗〕乌灵丸 治久患风寒麻木痛,行步艰难。
五灵脂(二两) 川乌(一两,炮,去皮脐)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忌一切冷物。
史丞相遇仙方 治诸般痛风,手足艰难,筋骨疼痛,口眼 斜,言语謇涩。
附子(炮,去皮脐) 川乌(炮,去皮脐) 当归(酒浸,焙) 川芎羌活肉苁蓉(酒浸,炮) 杜仲(去皮,炒去丝,姜汁制) 黄 白蒺藜(炒,去刺) 白术人参川牛膝(酒浸,焙去芦) 防风天麻(去苗) 白茯苓狗脊(炒,去毛) 续断独活肉桂(去粗皮) 赤芍(各一两) 虎胫骨 (二两半,酥炙)
上二十二味,切细,以生绢袋盛之,用无灰酒浸,密封瓶口,春三日,夏二日,秋七日,冬十日,取出晒,焙干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用浸药酒一盏,送下五十丸,空心服。
忌生冷油腻豆腐面食发风之物。

〔世〕五加皮酒风湿遍身疼痛,俗名痛风,或肿或瘫,或香港脚不能步履者。
五加皮,不拘多少,入白曲内,同酿白酒饮之,或入在曲内,造好酒尤妙。

〔丹〕治环跳痛不已,防生附骨痈方。以苍术佐黄柏之辛,行以青皮,冬加桂枝,夏加黄芩;体虚者,加杜仲牛膝,以甘草为使,大料煎入酒。深者恐术、柏、桂枝十数帖发不动,以少麻黄一二帖又不动者,恐将成。撅地成坑,以火 红,沃以小便,赤体坐其上,以被席围抱下体,使热蒸腠理间,血气畅而愈。
时行热毒,攻手足大痛欲死,作地坑,深三尺,可容则止。却烧令热,以酒沃之,乘热着履,坐其上,包裹勿泄气,立安。若手痛者,暖酒浸之。(《伤寒类要》)

〔《衍》〕用三升醇酒,拌蚕屎五升,甑蒸热,于暖室中铺于油单上,令患风冷气闭及近感风人,就所患一边卧着温热处,浓盖覆,汗出为度。若虚人,在左右防大热昏冒,仍令头面壅覆。未全愈,间再作。

〔《外》〕治风痛肿,白虎病。以三年酽醋五升,热煎三四沸,切葱白二三升,煮一沸滤出。布帛热裹,当病上熨之,瘥为度。

〔《灵》〕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醇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纳酒中,置酒马矢 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之,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其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内,音纳。寿夭刚柔篇)

〔罗〕拈痛散肢节疼痛,熨烙药。
羌活独活细辛肉桂防风白术良姜麻黄(不去节) 天麻(去苗) 川乌(生,去皮) 吴茱萸乳香(研) 小椒(去全蝎(生) 当归(各一两) 川姜(五钱) 葛根(一两)
上为粗末。入乳香研匀,每抄药一十钱,甚者十五钱,同细盐一升,炒令极热,绢袋盛熨烙痛处,不拘早晚频用,药冷再炒一次,用毕甚妙。

〔仲〕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红蓝花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顷之,再服。

〔《济》〕虚骨丸经络凝滞,骨节疼痛,筋脉挛急,遇阴寒愈痛。
乳香没药(各另研) 赤芍熟地胫骨(酥炙黄) 当归(各一两) 血竭(五钱)
上为末。用木瓜一枚,切破去子,入乳香末在内,以麻线缠定,勿令透气,好酒六升煮,酒尽取木瓜,去皮研和泥,更入熟蜜少许,杵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病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温酒下。

〔罗〕木瓜虎骨丸风寒湿合而成,脚重不仁,疼痛少力,足下痛,不能踏地,脚膝筋拳,不能屈伸,及项背拘急,手足无力,耳内蝉鸣,头眩运诸证。香港脚行步艰难,并皆治之。
木瓜麒麟竭(研) 虎胫骨(酒炙) 木香自然铜(醋淬七次) 枫香脂龟板(醋炙)骨碎补(去毛) 甜瓜子桂皮当归没药(各一两) 乳香(研,半两) 地龙(去土) 安息香重汤酒煮入药,各二两)
上件十五味,除没药外,为细末,拌匀,酒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煎木瓜汤送下亦得;渐加至五十丸,空心食前服

〔《济》〕麒麟竭散寒湿传于经络,疼痛不可忍。
血竭乳香没药白芍当归(各六钱) 水蛭(杵碎,炒令烟尽) 麝香(各三钱) 虎胫骨(酥炙黄,五钱)
上八味,为细末。和匀,每服三钱,食前温酒下。

〔丹〕趁痛散
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当归地龙五灵脂牛膝(酒浸) 羌活(酒浸) 香附(便浸) 生甘草
如痰热,加酒芩、酒柏。
痛风大法,苍术南星川芎白芷当归、酒芩。在上者,加羌活威灵仙桂枝;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薄桂,治痛风。无味而薄者,独此能横行手臂,领南星苍术等至痛处。
上中下痛风
南星(二两) 台芎(一两) 白芷(五钱) 桃仁(五钱) 桂枝(三钱,横行手臂) 汉防己(半两,下行)龙胆草(半两,下行) 苍术(米泔浸一宿二两) 黄柏(二两,酒炒) 红花(一钱半,酒洗) 神曲(一两,炒) 羌活(三钱,通身走骨节威灵仙(二钱,去芦,上下行)
上为末,面糊丸。食前服一百丸。

〔世〕茯苓丸臂痛如神(方见补遗)。控涎丹治肩背臂痛如神(方见行痹)。
控涎丹去油木鳖子一两,桂五钱,治臂痛,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妙。

〔丹〕治臂痛
半夏(一钱) 陈皮(半钱) 茯苓(五分) 苍术(二钱) 威灵仙(三分) 酒芩(一钱) 白术(一钱) 南星(一钱) 香附(一钱) 甘草(少许)

〔世〕治臂痛
红花(炒) 神曲(炒黄)俱为末。调服之。
姜黄散臂痛非风非痰。
姜黄(四两) 甘草羌活(各一两) 白术(二两)
腰以下痛者,加海桐皮、当归芍药

〔垣〕∶臂痛有六道经络,究其痛在何经络之间,以行本经药行其气血,血气通则愈矣。若表上诸疼痛,便下之则不可,当详细辨之。
上东垣云∶臂痛有六道经络,以行本经药行其气血者,盖以两手伸直,其臂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而其臂 之前廉痛者,属阳明经,以升麻白芷、干葛行之。后廉痛者,属太阳经,以 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属少阳,以柴胡行之。内廉痛者,属厥阴,以柴胡、青皮行之。内前廉痛者,属太阴,以升麻白芷葱白行之。内后廉痛者,属少阴,以细辛独活行之。并用针灸法,视其何经而取之也。
足痛,新病以痛风法治之,久病非香港脚,以鹤膝风治之,各自有门。痛风多属血虚,然后寒热得以侵之。(治法并见血热血虚条)

〔丹〕张子元气血虚有痰,小便白浊阴火间起,痛风时作。
人参(一两) 白术(二两) 熟地(二两) 川黄柏(炒,各二两) 山药海石(好者,一两,炒) 锁阳干姜(煨,半两) 南星(一两) 败龟板(二两,炙)
上粥为丸,如梧子大。淡盐汤下。
痛风,有痰带热,先以舟车丸导水丸神芎丸下之,后以趁痛散调血。如痰热,趁痛散加酒芩、酒柏。治痛风糯米(一盏) 黄踯躅根(一把) 黑豆(半盏)
上件用酒水各一碗,煎半干,徐徐服之。大吐大泻,一服住,便能行动。

〔子和〕一男子六十余,病腰尻脊胯皆痛,数岁不愈,昼静夜躁,大痛往来,屡求自尽,天旦则定,夕则痛作,必令人手槌击,至五更鸡鸣则渐减,向曙则痛止。戴人诊其脉,两手皆沉滑坚劲有力,如张弓弦。谓之曰∶病虽瘦,难任。然腰尻脊胯皆痛者,必大便坚燥。其左右曰∶有五七日,或八九日,见燥屎一两块,如弹丸,结硬不可言,浑身燥痒,皮肤皱揭枯涩如麸片。戴人既得病之虚实用大承气,以姜枣前之,加牵牛头末二钱,不敢言是泻剂。盖病者闻暖则悦,闻寒则惧,说补则从,说泻则逆,此弊非一日也,而况一齐众楚。于是药煎成,使稍热咽之,从少至多,累至三日,天且晚,脏腑下泄四五行,约半盆,以灯视之,皆燥屎硬块,及瘀血脏腑,秽不可近,须臾痛减九分,昏睡,鼻息调如常人。睡至明日,始觉饥而索粥,温凉与之,又困睡一二日,其痛尽去。次令饮食调养,日服导饮丸甘露散滑利便溺之药,四十余日及复。常仲明之妻,每遇冬寒两手热痛。戴人曰∶四肢诸阳之本也,当时散越而不痛,及乎秋冬收敛则痛。以三花神 丸大下之,热遂去。

运气有二∶
一曰湿。经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病 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治以苦热是也。
二曰燥。经曰∶阳明所至,为尻阴股膝髀 足痛。又云∶岁金太过,燥气流行,甚则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是也。

〔《内经》〕刺灸诸痛法,先明经脉,次别浅深。盖经脉者,为手足十二经脉也。
手前廉痛,属阴明。经云∶手阳明脉所生,病者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后廉痛属太阳。经云∶手太阳脉是动,则病肩似拔, 似折。所生病者,肩 肘臂外后廉痛。外廉痛,取少阳。经云∶手少阳脉所生病者,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又云∶邪客手少阳之络,令人臂外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 ,左取右,右取左。内廉痛,取厥阴。经云∶手厥阴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经云∶足阳明脉所生病者,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伏兔外廉跗上皆痛,中指不用。后廉痛,属太阳。经云∶足太阳脉是动,则病头痛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谓踝厥,所生病者,项背腰尻 脚背痛,小指不用。外廉痛,属少阳。经云∶足少阳所生病者,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又云∶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又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内廉痛,属太阴。经云∶足太阴脉所生病者,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内后廉痛,属少阴。经云∶足少阴脉所生病者,脊股内后廉痛,足下热而痛。内前廉痛,属厥阴。经云∶足厥阴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此十二经手足脉痛,皆视虚实寒热陷下,而施补泻疾留灸之法也。(以上全文,并见针灸门十二经条。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也)浅深者,谓皮脉内筋骨之浅深也。病在皮,调之皮,盖取血络也。病在脉,调之脉,即取前手足十二经之血脉也。病在肉,调之分肉。《内经》云∶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为热故,无伤筋骨,伤筋骨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病在筋,调之筋。经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在骨,调之骨。经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骨,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又云∶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取之涌泉昆仑。有血者,尽取之。又云∶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阳之经补之(一作三阴)。
此皮脉肉筋骨之浅深,随其处取之也。
又久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痛痹久,而入脏腑为病,刺法见诸条。

〔《玉》〕浑身疼痛,但于痛处针,不拘经穴避筋骨,穴名天应穴

〔《撮》〕臂膊疼痛∶肩 手三里外关

〔《摘》〕臂膊疼痛,并麻痹∶肩 肩井曲池

〔《集》〕臂膊麻痹疼痛∶肩 曲池手上廉合谷 不应再取∶肩井列缺

〔《玉》〕臂痛连腕∶液门(沿皮向后透阳池泻) 中渚(沿皮透腕骨泻)

〔《撮》〕臂内廉痛∶经渠(一分,忌灸) 灵道(一分,卧针,向前三分) 少海(五分)

〔东〕臂酸挛∶肘 窍阴尺泽前谷后溪

〔《甲》〕手臂不得上头,尺泽主之。臂不可举,头项痛咽肿不可咽,前谷主之。肘臂腕中痛,颈肿不可以顾,头项急痛眩,淫泺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肘痛不能自带衣起,头眩颔痛,面黑恶风肩痛不可顾,关冲主之。肘痛引肩,不可屈伸,寒热颈项肩背痛,痿不仁天井主之(《千金》云∶肩肉麻木)。肘中濯濯,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外关主之。肘痛,尺泽主之。

〔《撮》〕腕痛∶阳溪曲池

〔《玉》〕腕无力并痛∶腕骨(横针入三分,痛则泻,无力则补) 曲池(补泻同上)

〔《撮》〕五指拘挛三间(一分,先泻后补炙之) 前谷(一分,泻之,灸) 五指皆痛∶阳池外关合谷 胯痛腿支风∶环跳(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方可针。可入三寸半,补少泻多,留八吸) 居 (一寸二分,留八吸,泻之) 委中出血

〔《标幽》〕胯痛蹶足∶环跳悬钟(《摘英》作丘墟,针五分,留三呼,灸三壮)

〔《集》〕胯痛腿支风,不能转侧,举动艰难∶环跳(三寸半灸七七壮) 风市(灸二七壮)、居 (三寸半灸,五七壮) 委中昆仑三里阳陵泉;不已取下穴∶五枢阳辅腰脚痛委中昆仑人中

〔桑〕侧脚风∶绝骨太冲

〔东〕脾枢痛,足胫寒热,足外廉骨痛临泣(一分) 足三阴(寸半),阳辅

〔《甲》〕髀枢中痛,不可举,以毫针寒留之,以月死生为 数,(一作息数)立已,长针亦可。腰胁相引痛急,筋 胫痛,不可屈伸,不仁环跳主之。

〔东〕髀筋急胫痛,纵缓痿, 疼膝冷,外廉不可屈伸,湿痹流肿∶风市中渎阳关悬钟腿痛阳陵泉三里伏兔阴市 腿膝拘挛,痛引胁,或青或焦,或黧,或枯如腐木状∶风市(灸) 阳陵泉曲泉昆仑 腿膝外廉痛,股肿 酸,转痿,或膝胫热,不能行动∶侠溪(五分) 髀关光明(各一寸) 髀引膝股外廉急痛,胫酸,摇动有声,诸节酸不能行∶阴陵泉绝骨中封

〔《甲》〕膝外廉痛,热病汗不出,外 赤痛,头眩两额痛,逆寒泣出,耳鸣多汗目痒胸中痛不可反侧,痛无常处,侠溪主之∶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胫不仁阳关主之;髀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膝内廉痛引髌,不可屈伸,连腹,引咽喉痛,膝关主之。

〔东〕腿膝内廉痛引髌,不可屈伸,连腹,引咽喉痛∶太冲(五分) 中封膝关 胫酸寒,足下热,不能久立,湿痹不仁中都冲阳承山承筋 胫寒四肢重,少气难言,不得卧至阳三阴交

〔《甲》〕胫重,足 不收,跟痛,巨虚不廉主之。胫痛,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条口主之。胫苕苕苦,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梁丘主之。

〔《玉》〕草鞋风,昆仑(泻,留六呼) 太溪(泻,留六呼) 申脉(五分,补少泻多,留二吸,忌灸)

〔《撮》〕草鞋风,足腕痛∶昆仑(透太溪丘墟商丘(各寸半,泻,灸)

〔《集》〕又法∶昆仑丘墟商丘照海(不已取后穴) 太冲解溪 足腕不用痿 ,坐不起,髀脚痛∶光明(沿皮五分) 丘墟(直五分) 腕缓不收,覆足不任胫酸∶然谷浮白昆仑

〔《撮》〕外踝红肿痛∶申脉(半寸泻。)

〔《摘》〕绕踝风∶曲池(如绕外踝痛,兼刺孙络足少阳小指间三分。如绕内踝痛,兼刺大都三分。如腕前廉痛,刺行间六分)

〔《集》〕又法∶太冲临泣行间内庭 不已。取下穴∶昆仑丘墟

〔《撮》〕大拇指本节前骨疼∶太冲(弹针出血) 足五指尽痛,不得践地∶涌泉(二分) 然谷(一分)

〔《甲》〕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至阴主之。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骨痹烦满商丘主之。肤痛痿,外丘主之。寒气分肉间痛,上下不仁中渎主之。

《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也。风气胜者为行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今称为走注疼痛,俗名流火历节风寒气胜者为痛痹痛痹者,疼痛苦楚,关节浮肿,世称为痛风及白虎飞尸。湿气胜者为着着痹者留着其处而不移,世称为麻木不仁,或痛着一处,始终不移者是也。凡风则阳受之,故为行,寒则受之,湿则皮肉筋骨受之,故为着而不去,皮肤不仁,是以夫风寒湿之所生也。
《经》又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此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命名。以时令五脏所合而言也,至阴者六月也。又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又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痛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盖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皮则寒,故此五者则不痛也。凡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皆由内虚为本,可以风名,不可以作风治也。
统旨曰∶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也。寒痹者四肢挛痛,关节浮肿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热痹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故ht 然而闷,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受。(《经》言∶止有风寒湿三痹,此更有热者,盖郁久成热,热在三气之内变生者耳。)三气合而为,则皮肤顽浓或肌肉酸痛,此为邪中,周身搏于血脉,积年不已则成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头发脱落,治宜疏风凉血。
总由营卫舍虚,外邪留居,血气凝结而成也,太抵湿多则肿,热多则痛,阴虚则脉弦数,而重在夜,阳虚则脉虚大则重在日。
者,闭也。五脏六腑正气,为邪气所闭,则不仁虽有五,多由体虚之人,腠理空疏,为风寒湿三气侵入于皮脉肌筋骨,不能随时驱散,留滞于内,久而为。其为病也,寒多则掣痛,风多则引注,湿多则重着。然风寒湿三气客于经络,为病不一,或为痛或为痒,或为麻痹不仁,或为手足缓弱,所以然者,有新久轻重之分,有湿痰死血之异耳。治以攻补兼施,而标本兼顾也。薄桂味薄,能横行手臂∶领南星苍术等药至痛处成功;葳灵仙治上体痛风汉防己治下体痛风。然虚弱人并当以气血药兼之。方能有力营运药势。
痛风者,古名痛痹,俗谓之白虎历节风,即四肢骨节走症也。夫气行脉外,血行脉内,昼行阳,夜行,各二十五度,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行速而太过,内伤外感则疾作矣。彼痛风者,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再涉冷受湿取凉,热血得寒,污浊碍涩,荣卫难行,坚牢闭碍,邪正交战,所以作痛,夜痛甚者,行于也。治当以辛烈暴悍之剂,流散寒湿开郁行气,破瘀豁痰,舒风和血,开发腠理,则怫郁开,而血行气和自愈,大约有余则发散攻邪,不足则补养气血,然亦有数种治法不能无异。或因风热,或因痰,或在风湿,或因血虚,或湿痰浊血,流注为病,在下焦而道路远者,非乌附气壮者不能行,故用为引经。若以为主治,非徒无益也,总肢节肿痛,因经络感受风寒,郁久成为湿热流注,肢节之内痛者火也。肿者,湿也。其治宜疏风燥湿,佐以调补气血以助药力营运,终以滋养肝肾,以壮筋骨坚强,此其治也。然痛要在势如刀割,尚属邪正相争之象,若至全然不痛,则邪正混为一家,相安于无事矣。
内经》论,四时之令,皆能为邪,五脏之气,各能受病,六气之中,风寒湿居其半,所谓杂至与合,则知非偏受一气,可以致。又云∶风胜寒胜湿胜者,则知但分邪有轻重耳。皮肉筋骨脉各有五脏之合,初病在外,久而不去,则各因其合,而内舍于脏,在外者祛之犹易,入脏者攻之实难,治外者散邪为亟,治脏者养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燥湿仍不可废,大抵必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必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必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病退之后,内节欲以保精髓,慎寒冷以祛外邪,戒酒面以杜湿热,服补养以生气血,则病不复发矣。
之为证,有筋挛不伸,肌肉不仁,与风症相似,但风则阳受之,受之,故多重着沉痛。其三气之中,风气者为行痹,故走而不守,不拘上下,左右关节之间,流走而痛,或三日五日,又移一处,俗名流火,又名白虎风,言其往来而痛,一如虎咬之状,日轻夜重也。寒气胜者为痛痹,因血脉寒凝,痛在一处而不移,俗名白虎飞尸。
湿气胜者为着,上下脉理滞塞不通,致令肌肉先麻而后木,木而不知痛痒,即所谓不仁,《经》又以所遇之时,所客筋骨皮肉脉之处而命名,非行痛着三者之外,另有骨筋之诸也。崔紫虚曰∶风寒湿气合而为,浮紧兼涩,三脉乃药,则紧涩之脉,重痛沉着之症,皆纯也。当助阳温散之剂,方为对病。
灵枢》曰∶卫气不行,则为麻木。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分而为二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湿,麻木并作者。又有因虚而感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后补也。当以类而推治,然麻木者,不仁之渐也。麻为木之微,木为麻之甚,古方名为麻痹。《原病式》曰∶麻者亦犹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血壅滞而不得滑泽通行,气强攻冲而为麻也,俗方治麻多用乌附者,令气行之暴甚,冲开道路,得以通利,则中气行而麻自愈也。然乌附止能温行,更必须兼以补益,盖麻木未有不由于气血两虚也。或谓麻木为风,虽三尺之童,皆以为然,然如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假如以绳缚系释之,亦觉麻木,久则自已者,此非因风邪,乃气不行也,故不须治风,当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亦有因阴火乘其阳分,火动于中而麻木者,当兼治阴火则愈,不必去火补阴,而火自息也。大抵诸脉有余,在表,诸脉不足在里。
风者四时八方之气,从鼻而入乃天之气也。痰者五谷百物之味,从口而入,脾胃之湿所结乃地之气也。故风胜者先治其风,痰胜者先治其痰,风与疾相等,则治风兼治痰,此定法也,《经》云∶风之伤人也,先从皮毛而入,次传肌肉,次传筋脉,次传骨髓,故善治者,先治皮毛,次治肌肉,由此观之。乃从右而渐入于左也。皮毛者右肺主之,肌肉者右胃主之,筋脉者左肝主之,骨髓者左肾主之,从外入者转入转深,故治皮毛肌肉不使其深入也。又曰∶湿之伤人也,先从足始,此则自下而之上,无分左右者也。从外入者,以渐而驱之于外,从下上者,以渐而驱之于下,此其治也。
十指麻木,丹溪云∶是乃胃中有湿痰死血,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桃仁红花附子
有或腿足或肩背,一块肌肉木者,此阳气不足,不能周及,以致阴寒凝泣也。
身上虚痒者,是血不荣于腠理也。用四物汤加黄芩煎,调浮萍末服之。

林氏曰∶或问痛风一证,系血虚耶?血热耶?热极生风耶?抑风邪客于经络为痛耶?其证与痛痹同耶?异耶?其痛流走不定者风耶?火耶?其痛多在经络关节之间者,筋病耶?骨病耶?死血为病耶?痛甚于夜,而减于昼者,何也?轻则三日一移动,重则七日一移动者,何也?甚有痛久而传为痿者,又何也?答曰∶痛者气滞血凝,经络为之阻塞而不通也。风者善行而数变,乃流走不定之义也。盖风寒湿三气客于经络血脉之中,未经疏散,则郁久生热,热极化火,而更兼风变,其性流走不定,伏行于周身经络血脉之间,是为病原。自后或因营卫之气血,偶有阻滞于经络关节之处,则此风热亦因之停阻,欲行不行,遂至浮肿而痛,屈伸亦为之不利,或两三日,或五七日,此处气血已通,而别处复有稽留,则痛亦移换。至于卫气昼则行于阳分之表,而营气亦易运,故痛缓。夜则卫气营气不行,其血脉凝涩而痛甚,故此证当责之肝家血少血热,木燥火炎,而虚风复从火化也。盖肝藏血肝主筋,凡关节经脉之总会,血虚既不能滋养筋脉,而风火反因之阻于脉络,于是浮肿面热,浮属风,热属火,肿为气血阻碍,每逢湿热盛行则发,实非筋骨与死血为痛也。若云筋骨死血,其痛定在一处,焉能三日七日移换哉?此实肝经无形之风热为病,盖风热属火,所以善走,若寒与湿,则又当始终痛于一处矣。虽云风热每得暖气而痛缓者,则虚火之本固寒,其性喜暖,再则治病之法,用甚寒甚热之药,当以从治,从治不已,又当求其属以衰之,从与属者,正热痹得暖而易散之义也。若痛久则饮食起居必废,精神气血亦必因病而虚,所以筋骨无力,关节不利,而成痿也。(《活人录》)
又曰∶或问痛风形证与无异,如何不附于痹证之末,而又别立一门也?答曰∶痛痹本乎寒,痛风属乎风,血脉得暖则行,得寒则凝,寒留脉中,久成痛痹。况者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所以始终痛在一处,非若风之善行而数变者也。盖风气胜者为行痹,故痛风者即门之行痹也,然其义相似而实不同者,乃受病有深浅,相沿有新久,而病之愈也亦有难易。大约风痛每得之于暑湿盛行之时,气血沸腾之际,或衣汗衣,或卧湿地,或汗出迎风,或贪凉熟寝于漆器、竹席、石床之上,致暑热之气得寒而凝,因湿而着,遇风而闭,由是热淫所胜反兼风化,行于经络血脉之中,移动不定,痛止非常,非若痹证之为病深久而难愈也。又曰∶形神如故,饮食如常,脉来洪滑浮弦,急数有力而痛甚者实也;形神萎弱,饮食减少,其脉虚弦涩数,或微弱无神,或虚搏空弦,酸痛无力,二便不调者虚也。又曰∶治痛风当分别新久虚实,及属风属火,或有湿热亦能流注经络关节为痛,新者营卫之气血未亏,当以治病为主;若痛久而精神不足者,以清补兼之。湿热甚者,宜燥湿清热;风火甚者,宜滋燥养血,大补肝阴。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或过用风药及寒燥之剂,反有耗血遏火之患矣。
钱青抡曰∶痛风者,遍身骨节走注疼痛也,谓之白虎历节。风都是血气风湿痰火,皆令作痛,或劳力寒水相搏,或酒色醉卧,当风取凉,或卧卑湿之地,或雨汗湿衣蒸体而成。痛风在上者,多属风,在下者多属湿,治当活血疏风,消痰去湿,羌活汤加减。凡治痛风,用苍术羌活、酒芩三味,散风行湿之妙药耳。(《经验》)
又曰∶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不可食肉,肉属阳火,能助火,食则下遗、遗溺,内生痞块,虽油炒炙,热物鱼面,切宜戒之。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 ,酒肉热物蒸脏腑,故患痛风恶毒痈疽者最多,肥人多是湿痰,瘦人多是痰火。
周鹤仙曰∶痛风,风入骨中,轻则隐隐骨内痛,重则遍身骨皆痛也。亦有走来走去,在骨节间作痛不可忍者,此等病虽邪入在骨髓,而骨髓属肾,似宜治肾,然不可徒治肾也,必须治阳明始效,阳明经胃经也,大肠亦阳明经也,论理去阳明之风宜用干葛,去阳明之火宜用石膏知母,然邪终在骨髓,必须用气分药提出气分,然后以补肾药补骨髓,始能去病,宜用黄 汤主之。
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也,风气胜者为行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今称为走注疼痛,俗名流火历节风)。寒气胜者为痛痹,(痛痹者,疼痛苦楚,关节浮肿,世称为痛风及白虎飞尸。)湿气胜者为着。(着痹者,留着其处而不移,世称为麻木不仁,或痛着一处,始终不移音是也。凡风则阳受之,故为,行寒则受之,湿则皮肉筋骨受之,故为着而不去,皮肤不仁,是以风寒湿之所生也。)
经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此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命名,以时令五脏所合而言也。至阴者,六月也。)又曰∶其入脏者死,其留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又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痛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盖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皮则寒,故此五者则不痛也。凡之类,逢寒则急,热则纵,皆由内虚为本,可以风名,不可以作风治也。
《统旨》曰∶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也。寒痹者,四肢挛痛,关节浮肿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热痹者,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故 然而闷,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变,(经言止有风寒湿三痹,此更有热者,盖郁久成热,热在三气之内变生者耳。)三气合而为,则皮肤顽浓,或肌肉酸痛,此为邪中周身,搏于血脉,积年不已,则成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头发脱落,治宜疏风凉血,总由荣卫舍虚,外邪留居,血气凝结而成也。大抵湿多则肿,热多则痛,阴虚则脉弦数而重在夜,阳虚则脉虚大而重在日。
冯鲁瞻曰∶者闭也,五脏六腑正气邪所闭,则不仁虽有五,多由体虚之人,腠理空疏,为风寒湿三气侵入于皮脉肌筋骨,不能随时驱散,留滞于内,久而为。其为病也,寒多则掣痛,风多则引注,湿多则重着,然风寒湿三气客于经络,为病不一,或为痛,或为痒,或为麻痹不仁,或为手足缓弱,所以然者,有新久轻重之分,有湿痰死血之异耳。治以攻补兼施,而标本兼顾也。薄桂味薄,能横行手臂,领南星、苍术群药至痛处成功,威灵仙治上体痛风汉防己治下体痛风,然虚弱人并当以气血药兼之,方能有力营运药力。
又曰∶痛风者,古名痛痹,俗谓之白虎历节风,即四肢骨节走痛也。夫气行脉外,血行脉内,昼行阳,夜行,各二十五度,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行速而太过,内伤外感则疾作矣。彼痛风者,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再陟冷,受湿取凉,热血得寒污浊凝涩,荣卫难行,坚牢阻碍,邪正交战,所以作痛,夜痛甚者,行于也。治当以辛烈暴悍之剂,流散寒湿,开郁行气,破瘀豁痰,舒风和血,开发腠理,则怫郁开而血行气和自愈。大约有余则发散攻邪,不足则补养气血,然亦有数种治法,不能无异,或因风热,或因痰,或因风湿,或因血虚,若湿痰浊血流注为病,在下焦而道路远者,非乌附气壮者不能行,故用为引经,若以为主治,非徒无益也,总肢节肿痛,因经络感受风寒,郁久成为湿热,流注肢节之内,痛者火也,肿者湿也,其治宜疏风燥湿,佐以调补气血,以助药力营运,终以滋养肝肾,以壮筋骨坚强,此其治也。然痛要在势如刀割,尚属邪正相争之象,若至全然不痛,则邪正混为一家,相安于无事矣。
内经》论,四时之令,皆能为邪,五脏之气,各能受病,六气之中,风寒湿居其半,所谓杂至与合,则知非偏受一气,可以致。又云∶风胜、寒胜、湿胜者,则知但分邪有轻重耳,皮肉筋骨脉,各有五脏之合,初病在外,多而不去,则各因其合而内舍于脏,在外者祛之犹易,入脏者攻之实难,治外者散邪为亟,治脏者养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必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必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必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病退之后,内节欲以保精髓,慎寒冷以却外邪,戒酒面以杜湿热,服补养以生气血,则病不复发矣。
又曰∶之为证,有筋挛不伸,肌肉不仁,与风证相似。但风则阳受之,受之,故多重着沉痛,其三气之中,风气者为行痹,故走而不留,不拘上下左右,关节之间流走而痛,或三日五日又移一处,俗名流火,又名白虎风,言其往来而痛,一如虎咬之状,日轻夜重也。寒气胜者为痛痹,因血脉寒凝,痛在一处而不移,俗名白虎飞尸。湿气胜者为着,上下脉理滞塞不通,致令肌肉先麻而后木,木而不知痛痒,即所谓不仁,经又以所遇之时,所客筋骨皮肉脉之处而命名,非行痛着之外,另有骨筋之诸也。崔紫虚曰∶风寒湿气合而为,浮紧兼涩,三脉乃惫,则紧涩之脉,重痛沉着之证,皆纯也,当助阳温散之药,方为对证。
灵枢》曰∶卫气不行则为麻木。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分而为二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虚而感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后补也,当以类而推治。然麻木不仁之渐也,麻为木之微,木乃麻之甚,古方名为麻痹。《原病式》曰∶麻者亦犹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湿,气血壅滞而不得滑泽通行,气强攻卫,而为麻也。俗方治麻多用乌附者,令气行之暴甚,冲开道路,得以通利,则中气行而麻自愈矣。然乌附止能温行,更必须兼以补养,盖麻木未有不由于气血两虚也,或谓麻木为风,虽三尺之童,皆以为然,然如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假如以绳缚紧,释之亦觉麻木,久则自己者,此非因风邪,乃气不行也,故不须治风,当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亦有因阴火乘其阳分,火动于中为麻木者,当兼治阴火则愈,不必去火,补阴而火息也。大抵诸脉有余在表,诸脉不足在里。
又曰∶风者四时八方之气从鼻而入,乃天之气也,痰者五谷百物之味,从口而入,脾胃之湿所结,乃地之气也。故风胜者先治其风,痰胜者先治其痰,风与痰相等,则治风先治痰,此定法也。经云∶风之伤人也,先从皮毛而入,次传肌肉,次传筋脉,次传骨髓,故善治者先治皮毛,次治肌肉。由此观之,乃从右而渐入于左也。皮毛者,右肺主之,肌肉者,右胃主之,筋脉者,左肝主之,骨髓者,左肾主之,从外入者转入转深,故治皮毛,治肌肉,不使其深入也。又曰∶湿之伤人也,先从足始,此则自下而之上,无分左右者也。从外入者,以渐而驱之于外,从下上者,以渐而驱之于下,此其治也。
十指麻木,丹溪曰∶是乃胃中有湿痰死血,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桃仁红花附子
有或腿足或肩背一块肌肉木者,此阳气不足,不能周及,以致阴寒凝泣也。
身上虚痒者,是血不荣于腠理也,用四物汤加黄芩煎,调浮萍末服之。

通治痛风主方(《活人录》)
当归(三钱) 秦艽(二钱) 防风(一钱五分) 川芎羌活(各一钱) 车前子黄芩枳壳(各五分)
水煎。午后临睡服。(治痛不外乎顺气,治风必先于凉血,气顺则血活而脉络通,血凉则火清而风息,痛则不治而自治。如重感风寒使内之湿火郁而不散者,加羌活桂枝各五分,去黄芩车前,服芎苏散。如外复感暑湿,加苍术一钱五分,白术泽泻、黄柏各一钱,去川芎黄芩枳壳,服胜湿丹。血脉凝闭不通而痛甚者,加红花一钱五分,桃仁一钱,桂枝五分,去黄芩车前,服祛风越婢酒及活络丹。病久血枯者,加牛膝一钱五分,制首乌二钱,服活络丹,或加味史国公药酒。病久气虚者,加白术三钱,人参一钱五分,减当归一钱五分,去黄芩枳壳,服祛风越婢酒,兼加味虎潜丸。如劳倦内伤及房劳体虚之人,加人参三钱,知母一钱五分,牛膝一钱,去羌活黄芩,服滋阴百补丸,及滋阴百补酒,或加味史国公药酒。如寒湿风湿之痰,其脉濡软而微滑者,加白术一钱五分,半夏二钱,陈皮、苍术各一钱,去当归黄芩车前,服祛风越婢酒,或加味史国公药酒,及四妙散活络丹、 丸。血虚血热风热内盛者,服凉血省风药酒,若大便秘结淋利者,服搜风顺气丸。)
痛风药酒方(钱青抡)。(昔窦中书方中年患此,四肢不举者五载,累医罔效,偶遇李让有此秘方,修合服之,半月身轻自清,病遂除,因求此方。《江西淮王传》)
鳖甲(七轮者醋炙) 甘菊花(净) 防风杜仲人参 甘枸杞 粉丹皮石菖蒲(去芦根秦艽虎骨(酒炙) 川羌活油松节牛蒡子(各一两) 白术远志(去心,甘草汁煮) 山萸肉桔梗苍耳子僵蚕白茯苓牛膝 川萆 石蟹天花粉熟地明天麻白芍白附子独活天南星(姜汁泡) 荆芥广陈皮白芷茅苍术(米泔浸炒) 川芎川当归(各五钱)
用无灰酒二斗浸之,春夏二七,秋冬三七封固无泄气。每日空心三次,各饮一杯。药渣焙干研细,好酒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好酒送下。
骨节风疼。(《赤水玄珠》)
川乌(三枚,生用) 全蝎(二十一个,生用) 生黑豆(二十一粒) 地龙(去泥土、酒洗净,五钱)
上为末。入麝香一分,糯米饭和丸绿豆大,每服七丸,夜卧酒下微出冷汗,一二服便瘥。
五汁膏(抄本。)
白萝卜 姜 葱 韭(各五斤,捣汁) 菜子(半斤,取汁)
五汁煎成膏,滴水成珠,外加麻油东丹锻石收炼,如汁多加多,汁少加少,做膏药贴,不拘久近,立时见效。
左经丸(《赤水玄珠》)治手足不随,筋骨诸痛,遍身风疮
大草乌(去皮、脐) 木鳖子(去壳) 白胶香五灵脂(各三两五钱) 斑蝥(五枚,去头、足、翅,醋炒)
上磨细。用生黑豆去皮为末一升,醋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温酒磨下,治筋骨痛未经针刺者,三五服见效。(此方曾医一人,软瘫风不能行,不十日见效,大为奇妙。)
风气肌肤不能近衣被者。(《纲目》)
生姜,葱(各半斤,捣汁熬稠。)
水胶三条切断,投下熔化搅匀,敷痛处,用桑皮纸大针戳眼,扯碎粘贴,其痛即止。
又方
老姜 凤仙叶 川椒末 香油
共捣擦痛处,或凤仙子煎汤洗,亦效。
又方
鱼胶(四两) 姜汁(一碗)
同熬膏摊布上贴痛处,即止。
痛风遍身骨节走痛。
油松节晚蚕砂
浸酒煮饮,每日常服。
风湿臂痛
秦艽(一钱) 全当归防风(各二钱) 草 木瓜海风藤 白茄根(各三钱) 麻黄(五钱)
酒二斤,砂锅内煎四五滚,在臂上熏洗,每日二次,不可忽略。(钱青抡云∶家慈尝患此证,视试立效,后治他人,无不附应。)
又方 白凤仙花浸烧酒饮亦效。
周鹤仙黄 汤
嫩黄 (三两) 白术(二两) 生地黄元参(各一两) 甘菊花(五钱)
水煎服。服一剂少止痛,二剂痛除,三剂痊愈,加防风一两更妙。
风痰麻木风湿药酒(江仍度)
大生地(十两) 酸枣仁(炒) 当归海桐皮羌活 川萆 (风湿加此味,各二两) 地骨皮川牛膝(各一两五钱) 桂枝甘草(各五钱)
火酒二十斤,窨七日后即可服。每饮二三小杯,不宜过多,久服壮筋骨,健步履,并治筋骨疼痛。
万应膏(江仍度。)
松香(十斤) 生大黄黄柏甘草苦参(各二两) 苍术(一两) 生姜汁葱汁(各二斤)
共入锅内熬化,升尽水气滤清,复入净锅内,入真麻油三斤,熬至滴水不散,即火候已到,用棍搅匀。预将 缸一只,贮水大半缸,将水把缸周遭泼湿,以免膏药沾在缸上,贮水已毕,即将麻布一方,将膏过入缸内,略温复取起,以手捏去水头,再入锅内化开,加去油乳香没药各六两,黄蜡八两,熬化搅匀撤去火,用筛加研细百草霜四五两,旋入旋搅,又以麻布过入水内,捏成团,平日俱浸水中,用若干只取若干,顿化摊贴,一切痛风湿痹麻木痛楚,筋骨疼痛如神。如膏老量加麻油化匀摊用可也。
除湿固本膏(袁鼎臣卖三两一张)。贴一切风湿,筋骨疼痛,立刻止痛。
人参(另研) 大熟地五加皮(去粗皮,各五钱) 大附子(去皮、脐) 当归川续断川牛膝 尺桂(如无,浓桂代,各三钱) 杏仁(去皮、尖) 白芷(去梢,各一钱五分)
上药同麻油一斤,熬至药枯,滤清去渣,将油复入净锅内,入人参文火熬至滴水成珠不散,入炒锅飞黄丹七两收之,倾入水内,拔去火毒,瓷罐密贮,临用摊贴。
临河风气药酒
当归身(一两五钱) 白芍药薏苡仁 生地(各一两) 香附杜仲(各八钱) 虎骨(酥炙)秦艽(各六钱) 真川芎(七钱) 川续断羌活五加皮(各五钱)
上用头生酒三十斤,封固煮三炷香,放土地上退火气一七,每晚温饮一杯。
紫金锭 治周身风湿,筋骨疼痛,三服痊愈。
罂粟壳(净末,六两) 闹阳花(火酒拌,晒干) 麻黄(去节炒,各四两) 自然铜( ,一两五钱) 寒水石( ,一两) 草乌黑豆同煮,去豆) 乳香去油全蝎(水洗焙干) 川芎当归白芷甘草(各五钱)
上为细末,瓷瓶密贮,或用陈老米糊和捣为饼,重二三钱阴干密贮,每用量人老弱壮实,用酒磨化三四五分为率,热酒和服,取汗避风要紧。
走注风毒疼痛,小芥子研末,和鸡子清调敷。
诸般皮里痛 何首乌末用生姜汁成膏,敷痛处,以帛裹用,火烘鞋底熨之。
太乙神针《(集验》)治一切痛风寒湿,筋骨疼痛。
人参麝香(各四两) 山羊血(二两) 广三七(八两) 千年健肉桂乳香苍术小茴香钻地风 真川椒 没药(各一斤) 防风蕲艾(各四斤) 穿山甲(八两)
共为细末。用棉纸一层,高方纸二层,宽裁一尺二寸五分,长裁一尺二寸,将药薄薄铺匀在上,一针约用药七八钱,紧卷如花爆式,务要紧实,两头用纸封固,外用印花布包,面亦要整齐好看。用时将针以火 着,或按穴道,或在痛处,下衬以方寸新红布数层,将针按上,若火旺布薄觉疼,可加垫布数层,但针必须三四枝点着,一针 熄,又换一针,连进七针,无不立愈。近日亦有用粗纸衬患上针者亦效。但衬纸衬布,俱要垫得平稳,若垫得有皱折,便要走泄火气,至伤良肉,起泡成灸疮矣。脐间少腹非多衬红布不可轻试,若衬得不浓,怕灸疮溃烂误事。(太乙神针其功甚巨,极有奇验,只恐施之不善,适足误事。澄曾见用此针隔皮袍针左臂麻木者,孰知持针重按,而皮袍袖口折叠,火气蒸伤臂肉成为害,六十余日始愈,此其小误也。又见一张姓妇,年三十余,患腹痛理中汤未愈,一医用太乙神针针脐下丹田,一针其痛稍止,次日又针,而其腹痛更甚,岂知妇女皮肤被药针火气走散,灸疮大作,溃烂钟口一块,洞腹透肠,无法补救而死。嗟乎!腹痛未必即亡,而医之用针不善,致戕其生,岂可归咎于太乙神针乎!故不得不详述其误,以诫后之用此针者留意焉。)

痛风历节分怯勇,
形怯瘦者,多内因血虚有火;形肥勇者,多外因风湿生痰。以其循历遍身,曰历节风。甚如虎咬,曰白虎风。痛必夜甚者,血行于也。
痛多兼肿或不肿。
痛多痰火,肿多风湿。然痰火虽内因六欲七情,或病后亡津血热已自沸滕,亦必略感外邪,而后发动,骨节痛极,久则手足蜷挛;风湿外因涉冷从湿,当风取凉,然亦必血热而后凝滞污浊,所以作痛,甚则身体块瘰。痰火、风湿全者,古龙虎丹主之。
详分上下与周身,
伤寒周身节痛,乃风寒侵入肌骨。杂病周身痛者,乃风痰壅滞,二陈汤加南星羌活苍术白芷、酒芩、竹沥、姜汁,或挟瘀血者,再加桃仁红花湿痰瘀血,周身两胁走痛者,控涎丹桃仁泥为丸,或小胃丹下之。如半身不遂,及左右手足蜷挛者,乌头汤微汗之。虚者,地仙丹(详中风门)。上体痛者,宜祛风热豁痰,二陈汤主之。痰热客太阳颈项强,动则微痛者,加酒芩、羌活红花湿痰钻注肢节痛者,加二术、威灵仙干姜黄柏羌活白芍结阳肢肿者,倍加黄芩湿痰横行,手臂痛,加南星苍术、酒芩、香附威灵仙;臂重难举者,加二术、羌活桂枝威灵仙黄芩;臂软难举者,加南星枳实木香姜黄。如臂痛不能举,或连指掌肿痛者,舒经汤。肩忽痛者,小柴胡汤半夏,加防风当归、生地、大黄黄连滑石肩背痛,因食积者,单龟板为丸,姜汤下。肩腿痛者,用龟板一两,侧柏叶香附各五钱,白芥子凌霄花各一钱半,为末,酒糊丸,四物汤加甘草陈皮煎汤下。背心常一片冰冷者,导痰汤苏子降气汤。下体痛者,宜流湿行气,四物汤主之。阴虚臀尖痛者,膀胱有火,加知母黄柏及桂少许;有痰合二陈汤加泽泻前胡木香为引;痛甚,加乳香没药;热者,合大承气汤下之。两腿痛者,加牛膝陈皮,吞加味三妙丸;两腿痛甚,素虚性急,或痢后血流经络作痛者,加桃仁牛膝陈皮甘草、姜汁,煎熟调潜行散。如两腿间,忽一二点痛入骨不可忍者,用芫花根为末,醋调敷痛处,以帕紧扎,产后有此疾者亦宜。两足痛者,当归拈痛汤。凡痛风丸散佐使,在上,加羌活威灵仙;在下,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在手臂,加桂枝,引至痛处。如遍身痛者,则问所起处加之。
风毒髓痛共一种。
痛风百节酸疼无定处,久则变成风毒,痛入骨髓,不移其处,虎骨散麝香丸。如赤肿灼热者,败毒散肢节肿痛,挟湿热者,麻黄赤芍汤主之。
湿痛如脱风汗黄,
外因湿证,肿满身痛如脱者,除湿汤寒湿者,附子六物汤捉虎丸湿热者,五苓散苍术防风羌活白芷黄柏竹沥、姜汁;走注者,四妙散肢节肿、脉滑者,加南星木香槟榔苍术黄柏防己湿气背伛偻,足挛成废者,用甘遂一钱为末,入猪腰内煨食之,上吐下泻。风证黄汗出,面微红,掣痛热者,防风通圣散,或小续命汤附子,加羌活黄芩;虚者,乌药顺气散独活寄生汤。上体,金枣丹;下体,换腿丸风中肩背,太阳气郁不可回顾,或肺气郁热,小便数而欠伸,宜通气防风汤羌活胜湿汤风湿相搏痛者,甜瓜子丸、神仙飞步丹龙虎丹活络丹乳香黑虎丹活血应痛丸风湿毒生疮,单苍耳羌活防风十分之二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百丸酒下,或单丸一斤,加四物汤料各五钱,防风羌活各三钱,川乌一钱半,为末蜜丸,空心茶、酒任下。风寒湿热,臂髀腰脚骨热肿痛,行步艰难者,二妙苍柏散等分,加虎胫骨减半,为末,水调服
暑热烦疼寒掣(骨)髓。
暑湿相搏,面赤尿赤者,五苓散败毒散,加当归赤芍,或复元通圣散结阳肢肿热毒流注大便闭者,犀角汤。寒证肢节掣痛,小筋急者,五积散顺元散,加麝一厘。鹤膝痛者,五积散松节杉节骨髓痛者,虎骨散
七情刺痛食停痰,
内因七情肢节胸胁刺痛,初必眩晕自汗,二陈汤加香附枳壳木香。如腰背气动发痛者,枳甘散、流气饮子,俱加葱白煎服,后卧少时。如思虑伤心,痛从背起至胸胁者,用人参四分,木通二分,煎汤,吞当归龙荟丸。饮食痛风。初必胸满呕吐,二陈汤加乌药枳壳,或单苍耳丸。因食浓味,痰脾胃,髀枢左右发痛一点,延及膝肿大,恶寒夜剧者,潜行散为主,加甘草梢苍术犀角川芎陈皮牛膝木通白芍,入姜汁煎服,病稍减,去犀角,加牛膝龟板、归身尾,冬月加桂,夏加黄芩。又有遍身游走,痒痛状如虫啮,遇痒而进饮食,则虫亦餍饫其间,庶不致频频啮也,宜麝香丸留饮四肢历节,气短脉沉,久则令人骨节蹉跌,恐为癫痫,宜导痰汤加减。痰饮者,古半硝丸。气短倦怠者,六君子汤加南星。酒湿痛者,用黄柏威灵仙各五分,苍术二钱,陈皮芍药各一钱,甘草三分,羌活二分,水煎服。
气虚劳不荣(养关节腠)理。
血虚,四物汤加龟板秦艽;有火者,调潜行散;有瘀血者,加大黄、桃仁红花微利之;性急发热者,加酒芩、黄柏肢节肿痛,脉涩者,加桃仁;历年不愈者,倍加木通。出汗或发红丹即愈,若不愈者,痛风丸二妙苍柏散三妙丸气虚历节痛如捶锻者,四君子汤加桂、附、白芍。血气俱虚,挟痰火者,八物汤加羌活防风黄柏龟板。劳伤者,趁痛散、血风丸劫劳散;阴虚者,虎潜丸补阴丸
治外流湿与疏风
痛风,因外风热风湿得者,初起与伤寒相似,宜分表里治之。表证九味羌活汤气虚表实骨节痛者,六一散香附黄芩,水煎或姜汁糊丸服。里证五积交加散加大黄。痰湿热者,导水丸。病愈后,大便闭稍虚者,麻子仁丸。骤痛不可忍者,用枫寄生焙干浸酒,常服微醉。通用史国公浸酒方万应膏
调内活血和气尔。
内因者,宜消瘀血,养新血,兼理痰火,则血自活,气自和,痛无不止。又不愈者,间用升降之剂,或专养血补脾。如久病及亡血、产后病此者,俱不宜纯用风药燥血。

灵枢云。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金匮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并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
乌头汤治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复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二者之病。皆是风寒伤于筋。麻黄开汗孔。
腠理。散寒邪。解风痹芍药以理血痹甘草经脉以和药。黄 益卫气。气壮则邪退。乌头善走。入肝逐风寒。故筋脉之急者。必以乌头治之。然以蜜煎。取缓其性。使之留连筋骨。以利其屈伸。且蜜之润又可益血养筋。兼制乌头燥热之毒。丹溪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外搏热。血得风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也。治法。以辛热之剂疏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然有数种。治法稍异。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上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宜败毒散。如肢节痛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痰饮流注。宜导痰汤。瘦人股节痛。是血枯。宜四物加羌、防。老人性急作劳。患两腿痛。动则痛甚。或血痢用涩药。恶血流入经络隧道而变痛风。并宜四物加桃仁陈皮牛膝、生甘草。煎入生姜。研潜行散。有瘀积者。加酒热服。并刺委中出血。然非二三十帖不效。壮年人性躁。兼嗜浓味。患痛风挛缩。此挟痰与气证。导痰汤加牛膝枳壳通草桃仁。煎入生姜。研潜行散热服。亦须多服乃效。按湿热痰火死血郁经络。四肢麻痹。或痛或痒。轻而新者。可以缓治。久而重者。必加乌、附驱逐痰湿壮气行经大便阻滞。必用大黄。昧者畏其峻攻。多致狐疑。不知邪毒流满经络。非乌、附岂能散结。燥热结滞肠胃。非硝、黄岂能润燥。要在合宜耳。
历节景岳全书曰。历节风痛。以其痛无定所。即行痹之属也。病源云。历节风痛是气血本虚。或因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或因劳倦。调护不谨。以致三气之邪。遍历关节。与气血相搏。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故又有白虎历节之名。中藏经曰。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此其概也。大都痛痹之证。多有昼轻而夜重者。正阴邪之在阴分也。其有遇风雨阴晦而甚者。此正阴邪侮阳之证也。或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有火者宜从清凉。有寒者宜从温热。若筋脉拘滞。伸缩不利者。此血虚血燥证也。非养血养气不可。遍身骨节疼痛。肢节如槌。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乃痛风之甚者也。必饮酒当风。汗出入水。遂成斯疾。寒则仓公当归汤千金大枣汤防己汤选用。热则千金犀角汤当归拈痛汤加姜汁炒黄柏。掣者为寒。肿者为湿。汗者为风。三气杂至。伤于血脉之中。营卫涩滞不行。故痛。用虎骨犀角沉香青木香当归羌活桂枝秦艽牛膝骨碎补桃仁甘草。水煎入麝少许。历节风毒攻注。骨节疼痛。发作不定。乌药顺气散。不应。五积散。四肢历节疼。其人短气脉沉。为留饮。导痰汤加减。身体肿痛。一味木通。用二两煎服。身必发出红丹。汗出至足。顷时即愈。外治之法。以蕲艾斤许。先以一半焙干。摊痛处。外铺灯心草一层。以指甲在痛傍。不时攒之。冷则更递焙用。三次少歇。又顷如前再用。自四五度效。不可抚摩。抚摩则七窍闭郁也。又法。好陈醋五大碗。煎沸。入葱白一斤。将葱裹痛处熨之。着即麻木也。
石顽曰。按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金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多由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近世邪说盛行。而名之曰箭风风毒肿溃。乃谓之曰箭袋。禁绝一切汤药。恣行艾熨针挑。此虽灵枢刺布衣之法。而药熨之方。世绝不闻。使既病之肌肉。复受无辜之痛楚。奈何懵懂无知。甘受其惑。良可慨夫。

痛风者。皆因气体虚弱。调理失宜。受风寒暑湿之毒。而四肢之内。肉色不变。其病昼静夜剧。其痛如割者。为寒多。肿满如剜者。为湿多。或汗出入水。遂成斯疾。久而不愈。令人骨节蹉跌。股胫消瘦者。为难疗矣。予考痛风。脉理多端。有旦定而夜甚。脉弦而紧者。
痛风也。脉沉而伏。中气也。不可一例而治。临症当审辨矣。经曰。者。谓风寒湿气合而成。故曰痛痹。筋骨掣痛也。曰着痹。着而不行也。曰行痹。走而不定也。曰周痹。周身疼痛也。皆邪气有余之候耳。
一论痛风。腰背手足肢节疼痛。乃血虚气弱。经络枯涩。寒滞而然也。午后夜甚者。血弱
参五秦艽汤
当归(三钱) 赤芍(酒炒七分) 苍术(童便浸一钱) 生地黄(酒浸一钱) 萆 (一钱)黑狗脊(去毛根二钱) 川芎(七分) 羌活(一钱五分) 秦艽(去芦一钱五分) 川独活(一钱)五加皮(二钱) 黄连(姜汁炒一钱) 黄柏(酒炒一钱) 红花(酒洗八分) 黄芩(酒炒一钱五分)黄 (酒炒二钱) 人参(二钱) 牛膝(去芦酒浸一钱五分) 杜仲(每一两用茴香一钱盐一钱水二钟拌炒此用二钱) 生甘草(二分)
上锉。桃枝七根。每长一寸半。灯心七根。水煎。临服入童便、好酒各一盏。空心温服渣再煎服。忌酒面鲤鱼湿热羊鹅。
如天将作雨。阴晦时日。而预先觉痛甚者。加防风天麻升麻。午后夜甚者。血弱阴虚。加升麻五分。牡丹皮一钱。早上午前甚者。气滞阳弱。加连翘沉香竹沥、乳汁。痛甚者。倍羌活红花、酒炒黄芩凉血则痛止。此症乃筋与骨症患者乃外淫侵入日久。及年近衰者。不善养而得。盖筋属肝血。骨属肾水内损所致耳。
一论湿热作痛。不拘上下用之。苍术妙于燥湿。黄柏妙于去热。二物皆有雄壮之性。亦简易之方也。加牛膝则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燎之热者。
二妙散
苍术(米泔浸) 黄柏(乳汁浸透)
上为末。每服三钱。用酒调下。痛甚。加生姜汁热服
一论血脉凝滞。筋络拘挛肢节疼痛。行步艰难。活血理气。第一品也。
舒筋散
元胡索(炒) 当归辣桂(各等分
上为丸。每服二钱。用酒调下。
十全大补汤劳倦遍身疼痛。加半夏姜制。倍佳。
一妇人年七十余。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屈伸。遍身作痒如虫行。口干目赤头晕痰涌。胸膈不利小便短赤。夜间殊甚。用六味地黄丸料。加山栀柴胡。水煎服。
一论瘀血湿痰。蓄于肢节之间筋骨之会。空窍之所而作痛也。肢节沉重者。是湿痰。晚间病重者。是瘀血也。
赶痛汤
乳香没药地龙(酒炒) 香附(童便浸) 桃仁红花甘草节牛膝(酒浸) 当归羌活五灵脂(酒淘去土)
上锉。水煎。温服
一论寒湿之气。关节麻木疼痛。
续断丸
黄 (一两) 人参(七钱) 白茯苓(一两) 山茱萸肉(一两) 薏苡仁(一两) 续断(一两)防风(七钱) 桂心(一两) 山药(一两) 白术(七钱) 熟地黄(二两) 牡丹皮(一两) 麦门冬(一两) 石斛(一两) 鹿角胶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一论人手足不能屈伸。周身疼痛。
消风饮 临川徐培鸿试验。
陈皮白术(去芦) 当归(酒洗) 白茯苓(去皮各一钱) 防己独活木瓜 (四分)秦各三分) 防风(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不拘时服。气虚。加人参八分。
一论一切遍身骨节疼痛。或流注作痛。不可忍者。立见神效。
人参白术(去芦) 白茯苓当归川芎天麻陈皮甘草赤芍防风生地黄羌活独活南星黄芩
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风湿相搏。周身尽痛。以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本、苍术治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诸风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一男子两胯痛不可忍者。临川徐扩吾试效。
黄 (蜜炒一两) 参(二钱) 苍术(米泔制一钱五分) 当归身(酒洗一两五钱) 秦艽两) 牛膝(去芦酒洗一两) 独活(一两) 杜仲(酒炒一两五钱) 熟地黄(一两) 桑寄生(一两五钱) 官桂(二钱) 木瓜(五钱) 小茴香(盐酒炒五钱)
上为细末。酒打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酒下。
一论雷火针
苍术(五钱) 川芎(三钱) 硫黄(二钱半) 穿山甲(三钱炒) 蔓荆子(三钱) 皂角(三钱) 麝香(五分) 雄黄(二钱) 艾叶(三钱)
上为末。纸卷如指大。以草纸七层贴患处。将药然起淬之。知痛则止。
一论熨法。治诸风恶毒。冷痹麻木肿痛。或遍身骨痛。始觉肿痛。熨之无不即效。
苍术(二两) 羌活(一两) 独活(五钱) 蛇床子(五钱) 蔓荆子(五钱) 穿山甲(五钱土炒) 雄黄(三钱) 硫黄(三钱) 麝香(三分)
上为末。炒热。以绢包熨患处。一法。以醋拌炒作饼。用绢包。烧秤锤放饼上。熨之。
一人每劳。肢体时痛。或用清痰理气之剂。反不劳常痛。加以导湿。臂痛漫肿。形体倦怠。
内热盗汗。脉浮大。按之微细。此阳气虚寒。用补中益气加附子一钱。人参五钱。肿痛俱愈又以十全大补百余剂而愈。
一人形体丰浓。筋骨软痛。痰盛作渴。喜饮冷水。或用愈风汤天麻丸等药。痰热益盛服牛黄清心丸。更加肢体麻痹。余以为脾肾俱虚。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三月余而痊。
寿跻七旬。
一治白虎历节风走注疼痛。两膝热肿。
胫骨(酥炙) 黑附子炮制去皮脐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七日再服。

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其痛有常处。掣者为寒,肿者为湿,汗者为风,三气入于经络营卫不行,正邪交战,故痛不止。《灵枢》谓之贱风,《素问》谓之痛痹,《金匮》谓之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风,近世俗名箭风。初因寒湿风郁分,久则化热攻痛,至夜更剧。治以辛温,疏散寒湿风邪,开发腠理,宜十生丹。若痛处赤肿 热,将成风毒,宜败毒散。如风湿攻注肢节疼痛,大羌活汤。其历节风,痛无定所,遍历骨节,痛如虎啮。又名白虎历节,盖痛风之甚者也。
或饮酒当风,汗出浴水,因醉犯房,皆能致之。其手指挛曲,身多 ,其肿如脱,渐至摧落,其痛如掣,不可屈伸,大作汤丸,不可例以常剂治。乌头汤主之。因于寒,宜从温散。防风天麻汤。因于火,宜从清凉。
犀角散加减。若筋脉挛痛,伸缩不利,系血虚燥。四物汤加木瓜何首乌、甘杞子。肢节酸痛,脉沉短气,系有留饮半夏芩术汤,或导痰汤加减。肢节注痛,得捶摩而缓者,系风湿在经。灵仙除痛饮肢节肿痛,遇阴雨而甚者,系风湿入络。虎骨丸没药散、或虎骨散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者,系湿热相搏。当归拈痛散
肢节刺痛,停着不移者,系瘀血阻隧。趁痛散肢节热痛者,系阴火灼筋。加味二妙散,或潜行散,用四物汤间服。周身麻痛者,系气血凝滞。五灵丸。历节久痛者,系邪毒停留。乳香定痛丸活络丹肥人肢节痛,多风湿痰饮流注。宜导痰汤。瘦人肢节痛,是血枯。宜四物汤加羌活防风。老人性急作劳,患腿痛。宜四物汤加桃仁牛膝陈皮、生甘草,煎成,入姜汁,或潜行散,有瘀积者,加热酒服,并刺委中穴出血。
风气游行,痛无常处,如虫行遍体,日静夜剧者,麝香丸主之。痛风历节二症,宜参酌治之。
东垣以痛风多属血虚,主用芎归,佐以桃仁红花、薄桂、威灵仙,或趁痛散。丹溪以痛风先由血□□主用四物黄芩白芷。在上加羌活桂枝威灵仙桔梗。在下加牛膝防己黄柏木通。石顽以湿热挟痰挟血入络痛,症重日久,必加乌、附,驱逐痰湿,壮气行经,便阻必用大黄,或畏峻攻,不知邪毒流注经络,非乌附不能散结,燥热结滞肠胃,非硝黄岂能润燥乎?

金匮》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历节黄汗出,故名历节

房弟 胫膝痛肿,流走不定,筋惕足酸,风湿,都从热化矣。古谓风从阳受,受。始由络失宣,十数年忽止忽发。今秋痛自右移左,行立颇难,阴络受病。诊脉下元先虚,搜理络邪,宜兼滋化源,为有年阴虚痹症治法。熟地(水煮)、杞子当归牛膝茯苓木瓜威灵仙桑寄生玉竹独活杜仲(生)、薏苡地骨皮同熬膏,以虎胫骨胶收,开水化服,痛止。
族某 水湿与气互搏,走注上下表里经络不定。其走注处必略肿,肤热如芒刺,前自耳项,直下胸乡,走肠,别注茎囊;后自背膂,走腰注臀,行髀膝,至右 ,肿重。手按不即起,口燥咽痛,溺少便艰,此湿饮为风气鼓动,溢于支络,游走升降,肠腑郁,针刺罔效。治用表里宣泄。杏仁石膏山栀赤苓木通秦艽黑豆皮大腹皮黄柏(酒炒),二服痛减,二便爽。再用宣理行钩藤薏苡(各三钱)、山栀杏仁车前(各一钱)、茯苓腹皮川楝子桑寄生(各二钱)、牛膝狗脊防己(各钱半),四服诸症平。再去牛膝狗脊、川楝等,加神曲半夏椒目以运水湿,而肿退。
张 长夏历节痛痹身重肢软,风湿淫注,血脉失于宣通,治用驱风逐湿,通调血脉独活川乌(制)、当归牛膝(蒸)、姜黄威灵仙防己松节乳香、桑枝寻骨风,水酒各半煎,外用风药煎汤熏洗而康。
族女 风湿走注骨节痛痹,四肢筋掣,脉沉,由产后血虚留邪。当归木瓜秦艽杞子钩藤茯苓牛膝薏苡蚕砂姜黄桑枝,外用防风、 、苍耳子菖蒲根、葱、姜煎汤,浴取汗,六七次痛止如常。

(古名痛痹

内经》曰∶诸风掉眩强直支痛, 戾里急筋缩,皆足厥阴风木之位,肝胆之气也。又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以冬遇此为骨痹,以春遇此为筋痹,以夏遇此为脉痹,以至(六月也)遇此为肌痹,以秋遇此为皮痹。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诸方书又谓之白虎历节风,以其走痛于四肢骨节,如虎咬之状,而以其名名之耳。丹溪曰∶大率因血虚受热,其血已自沸腾,或加之以涉水受湿,热血得寒,污浊凝滞,不得营运,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也。治以辛温,监以辛凉,流散寒湿,开通郁结,使血行气和,更能慎口节欲,无有不安者也。
脉法
脉经》曰∶脉涩而紧者。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则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也。
寸口脉沉而弦,沉则主骨,弦则主筋,沉则为肾,弦则为肝,汗出入水中,因水伤心,历节痛而黄汗出,故曰历节风也。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味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变为历节风,疼痛不可屈伸。
方法
丹溪曰∶因湿痰浊血流注为病,以其在下焦道路远,非乌附气壮不能行,故用为引经,若以为主治之,非惟无益而有杀人之毒。此病必行气流湿舒风,导滞血,补新血,降阳升,治有先后,须明分肿与不肿可也。不可食肉,肉属阳,大能助火。素有火盛者,小水不能制,若食肉浓味,下有遗溺,上有痞闷,将鱼腥、面酱、酒醋皆断去之。先以二陈汤加酒浸白芍药,少佐以黄连心火,看作何应又为区处也。
大法用苍术南星川芎白芷当归、酒芩,在上者加羌活桂枝桔梗葳灵仙,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
加味四物汤白虎历节风证。
本方加∶桃仁(煮数次,去皮尖) 牛膝(酒浸) 陈皮茯苓甘草白芷草龙胆(各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渣温服。如痛在上者属风,加羌活桂枝葳灵仙。在下者属湿,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气虚者,加人参白术龟板。有痰者,加南星半夏生姜血虚者,倍川归、川芎,佐以桃仁红花,水煎服之。
因痰者,二陈汤加酒洗黄芩羌活苍术
因湿者,用苍术白术,佐以竹沥、姜汁及行气之药。
或曰∶有湿郁而周身走痛,或关节间痛,遇阴寒即发,当作湿郁治(或用白术一味,酒煎服之,其痛立愈)。
肥人多是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脉必滑);瘦人多是血虚与热(脉必涩)。
下部有湿肿痛,用防己龙胆草黄柏知母,固是捷药。若肥人病此,宜苍术、白术南星滑石茯苓之类;瘦人,宜用当归红花桃仁牛膝槟榔等药。
薄桂味淡者,能横行手臂,领南星苍术等药至痛处。
葳灵仙治上体痛风,人虚弱勿用。
一方 治上中下痛风
黄柏(酒炒) 苍术(米泔浸一、二宿) 南星(各二两) 神曲(炒) 台芎(各一两) 防风白芷桃仁(各五钱) 葳灵仙(酒炒) 桂枝(横行手臂) 羌活(各二钱) 草龙胆(一钱五分) 酒红花(五分)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腹服
大羌活汤风湿相搏,肢节疼痛。
羌活升麻(各一钱) 独活(七分) 苍术防己葳灵仙 川归 白术茯苓泽泻(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四妙散走注疼痛。
葳灵仙(酒浸焙干,五钱) 羯羊角灰(三钱) 苍耳子(一钱五分) 白芥子(一钱半,炒)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姜汤调下。
一方 治饮酒湿痰痛风
黄柏(酒炒) 葳灵仙(酒炒,各五钱) 苍术(米泔浸一宿) 羌活(各三钱) 甘草(炙,三钱) 陈皮(去白) 芍药(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生姜汤调下。
凡因久痢后,两脚酸软疼痛,或膝肿如鼓捶者,此亡阴也,宜以芎、归、熟地黄等补血药治之自愈。挟气虚者,加参、 。挟风湿者,加羌活防风白术之类。切不可纯作风治,反燥其血,终不能愈。
气血两虚,有痰浊阴火痛风
人参山药海石南星(各一两) 白术熟地黄黄柏(酒炒褐色) 龟板(酥炙,各二两) 干姜烧存性
琐阳(各五钱)
上为末,酒糊为丸服。
肢节肿痛,痛属火,肿属湿,兼受风寒而发动于经络之中,湿热流注于肢节之间而无已也。
麻黄(去根节) 赤芍药(各一钱) 防风荆芥羌活独活白芷苍术葳灵仙 片芩(酒浸) 枳实桔梗葛根川芎(各五分) 甘草当归升麻(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服。下焦加酒黄柏,妇人加酒红花,肿多加槟榔大腹皮泽泻,更加没药一钱定痛尤妙。一云∶脉涩数者有瘀血,宜用桃仁红花、芎、归加大黄微利之。
二妙散 治脚膝下湿热成痛。
黄柏(酒浸焙干,二两) 苍术(米泔浸,春秋二宿,冬三宿,夏一宿,四两)
上为细末,沸汤入姜汁调服。或用蒸饼为丸,姜、盐汤送下。二味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有气加气药,血虚加补血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服
潜行散
黄柏一味酒浸,曝干为细末,每服方寸匕,煎四物汤调下,治血虚阴火痛风药也,多服帖数取效。
手臂痛,是上焦湿痰,横行经络中作痛也。
半夏 酒芩 白术南星香附(各一钱) 陈皮茯苓(各五分) 苍术(一钱半) 葳灵仙(三钱) 甘草(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服
加味二陈汤臂痛
本方加酒芩、羌活葳灵仙、入姜水煎,食后温服
一方痛风神效。
赤芍药青皮(各一钱半) 紫葳台芎(各七分半) 葳灵仙木鳖子(各一钱半) 防风(七分半) 甘草(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酒煎服之。
治妇人胸背胁走痛。
赤芍药(一钱) 桂枝苍术(各五分) 香附黄柏(各一钱) 甘草(五分) 葳灵仙(七钱半,酒拌湿炒)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服。
走注疼痛方。
葳灵仙苍术(米泔浸) 桂枝 川归(酒洗) 桃仁(去皮尖,炒,各一钱) 生桃仁(七个) 甘草(二钱) 川芎(一钱半)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水二盏,煎至一盏,入童便、竹沥各半盏,再煎至一盏,热服。忌猪、羊、鸡肉,鱼腥、湿面。
定痛丸风湿一切痛。
乳香没药金星草地龙(去土炒) 五灵脂木鳖子(去壳)
上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磨化下。或只作小丸,温酒送下亦可。
世俗有用草药而获速效者,如用石丝以为之君,过山龙等以为之佐,皆性热而燥者,不能养筋滋阴,但能燥湿病之浅者,湿痰得燥而开,瘀血得热而行,故有速效。若病之深而血少者,愈劫愈虚而病愈深矣,戒之戒之!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十六条)

黄 酒局方) 治风寒湿痹,身体顽麻,皮肤燥庠,筋脉挛急语言蹇涩,手足不遂等证。
防风桂枝天麻石斛胫骨(酥炙) 白芍药当归 云母粉 白术芋叶木香仙灵脾甘草川续断(各一两)
上细切,以生绢袋盛,用无灰好酒一斗,以瓷罐浸之,包封罐口,勿令泄气,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服一盏,温饮之,不拘时候。
独活寄生汤局方) 治肝肾虚弱,感冒风湿,致痿,两足缓纵,软弱不仁。(方见腰痛门。)
防风天麻散风湿麻痹肢节走注疼痛,中风偏枯,或暴喑不语,内外风热壅滞昏眩。
防风天麻川芎羌活白芷草乌头白附子荆芥当归甘草(炙,各五钱) 白滑石(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加至一钱,热酒化蜜少许调下,觉药力营运微麻为度。或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热酒化下,白汤亦可。此药散郁干结、宣风通气之妙剂也。
舒筋局方) 治臂痛不能举,盖是气血凝滞经络不行所致。一名通气饮子,一名五痹汤,其效如神。
片子姜黄(二钱) 甘草(炙) 羌活(各五分) 海桐皮(去外皮) 当归(去头) 赤芍药白术(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磨沉香水少许入内温服,凡腰以上痛食后,腰以下痛食前服

(祖传方)
九藤酒 治远年痛风,及中风左瘫右痪筋脉拘急,日夜作痛,叫呼不已等证,其功甚速。
青藤钓钩藤红藤(即理省藤也) 丁公藤(又名风藤) 桑络藤 菟丝藤(即无根藤天仙藤(即青木香也)
阴地蕨(名地茶,取根,各四两) 忍冬藤五味子藤(俗名红内消,各二两)
上细切,以无灰老酒一大斗,用瓷罐一个盛酒,其药用真绵包裹,放酒中浸之,密封罐口,不可泄气,春秋七日,冬十日,夏五日,每服一盏,日三服,病在上食后及卧后服,病在下空心食前服
加味三妙丸 治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从足附热起,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皆是湿为病,此药主之。
苍术(四两,米泔浸) 黄柏(二两,酒浸日干) 川牛膝(一两,去芦) 当归尾(一两,酒洗) 川萆 (一两) 防己(一两) 龟板(酥炙,一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姜盐汤下。
川木通汤
一男子年四十岁,因感风湿,得白虎历节风证,遍身抽掣疼痛,足不能履地者三年,百方不效,身体羸瘦骨立,自分于死。一日梦与木通汤服愈,遂以四物汤加木通服,不效,后以木通二两锉细,长流水煎汁顿服,服后一时许,遍身痒甚,上体发红丹如小豆大粒,举家惊惶,随手没去,出汗至腰而止,上体不痛矣。次日又如前煎服,下体又发红丹,方出汗至足底,汗干后通身舒畅而无痛矣。一月后,人壮气复,步履如初。后以此法治数人皆验。故录于此,以示后学。
熏洗痛风 治手足冷痛如虎咬者。
樟木屑一斗,以急流水一担熬沸,以樟木屑置于大桶内,桶边放一兀凳,用前沸汤泡之,桶内安一矮凳子,令人坐桶边,放一脚在内,外以草荐一领围之,勿令汤气入眼,恐坏眼,其功甚捷。

脉∶痛风沉弦,肝肾被湿;少阴弱浮,风血掣急;或涩而小,酒后风袭;风寒湿气,合而为,浮涩而紧,三脉乃备。
痛风者,遍身骨节走注疼痛也。谓之白虎历节风,都是血气、风湿、痰火,皆令作痛。或劳力,寒水相搏;
或酒色醉卧,当风取凉;或卧卑湿之地;或雨、汗湿衣蒸体而成。痛风在上者,多属风;在下者,多属湿。治用活血疏风、消痰去湿,羌活汤加减。凡治痛风,用苍术羌活、酒芩三味散风行湿之妙药耳。

遍身骨节疼痛者,皆是血气、风湿、痰火也。
羌活汤痛风症。
羌活苍术(米泔浸) 黄芩(酒炒) 当归芍药(炒) 茯苓(去皮) 半夏(姜汁炒) 香附(各一钱半) 木香(另研) 陈皮(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水煎服。风痛加防风;湿痛加苍术热痰痛倍酒芩、栝蒌、枳实竹沥血虚痛加生地黄;上痛加白芷威灵仙;下痛加黄柏、牛膝;痛甚加乳香发热柴胡;小水短涩加木通,手臂痛加薄桂。
骨节疼痛,如寒热发肿块者,是湿痰流注经络,与痛风同治法。若医迟不散,则成脓矣,外用敷药。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不可食肉。肉属阳火,能助火,食则下有遗溺,内有痞块,虽油炒热物鱼面,切以戒之。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爆、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毒、痈疽者最多。肥人多是湿痰,瘦人多是痰火。

遍身壮热骨节疼痛者,是风寒也。
解表升麻汤 治遍身壮热骨节疼痛。
柴胡升麻羌活防风麻黄苍术陈皮甘草当归
上锉一剂,姜葱水煎,热服,出微汗。

遍身疼痛属虚寒者,宜温散也。
加味五积散 治四肢骨节痛,因虚寒者宜之。
当归川芎白芍(酒炒) 陈皮半夏(姜炒) 苍术(米泔浸) 茯苓(去皮) 浓朴(姜汁炒)羌活独活枳壳(麸炒) 桔梗白芷(各八分) 干姜肉桂麻黄甘草(各五分) 穿山甲(随所痛取甲,烧灰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麝香少许,水煎温服
乳香定痛丸 治诸风,遍身骨节疼痛,或腿膝痛及筋骨风。
苍术(米泔浸,二两) 川乌(泡去皮) 当归川芎(各一两) 乳香没药(各三钱) 丁香(五分)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黄酒送下。

遍身疼痛属湿痰者,宜除湿化痰也。
清湿化痰 治周身、四肢骨节走注疼痛,牵引胸背,亦作寒热喘咳烦闷,或作肿块,痛难转侧,或四肢麻痹不仁,或背心一点如冰冷,脉滑,乃是湿痰流注经络关节不利故也。
南星(姜制) 半夏(姜制) 陈皮茯苓(去皮) 苍术(米泔浸) 羌活 片芩(酒炒) 白芷白芥子(各一钱) 甘草(三分) 木香(五分,另研)
上锉一剂,入竹沥、姜汁同服。骨体痛甚及有肿块作痛者,名曰痰块,加乳香没药海石朴硝;头项痛川芎威灵仙;手臂痛加薄桂,引南星等药至痛处;脚痛加牛膝黄柏防己龙胆草木瓜

遍身走痛,日轻夜重者,是血虚也。
硫经活血汤 治遍身走痛如刺,左足痛尤甚。左属血,多因酒色损伤,筋脉虚空,被风寒湿热感于内,热包于寒,则痛伤筋络,是以昼轻夜重。宜以疏经活血行湿。此非白虎历节风也。
当归(酒洗,一钱二分) 白芍(酒炒,钱半) 生地(酒洗) 苍术(米泔浸) 牛膝(去芦,酒洗)陈皮(去白) 桃仁(去皮,煎炒) 威灵仙(酒洗,各一钱) 川芎草(六分) 汉防己(酒洗) 羌活防风(去芦) 白芷(各六分) 龙胆草(六分) 茯苓(去皮,七分) 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空心温服。忌生冷湿物。有痰加南星、半夏各一钱;如身上及臂痛加薄桂三分;如下体并足痛加木瓜木通。盐炒黄柏薏苡仁各一钱;如气虚人参白术龟板各七分;如血虚四物汤,以姜汁酒浸炒,用红花一钱。

肢节肿痛者,肿是湿、痛是火也。
灵仙除痛饮 治诸节肿痛,痛属火、肿属湿,兼受风寒而发动于经络之中,湿热流注于肢节之间而无已也。
麻黄赤芍(各一钱) 防风荆芥羌活独活白芷苍术威灵仙黄芩枳实桔梗葛根川芎(各五钱) 归尾 升麻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在下焦加酒炒黄柏;妇人加红花;肿多加槟榔大腹皮泽泻没药。一云脉涩数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芍、归及酒大黄微利之。

四肢百节痛如虎咬者,名白虎历节风也。
舒筋立安散 治四肢百节疼痛。
防风羌活独活茯苓(去皮) 川芎白芷 生地 苍术(米泔浸) 红花桃仁(去皮)南星(姜炒) 陈皮半夏(姜炒) 白芍(去芦) 威灵仙牛膝(去芦) 木瓜防己 酒芩 连翘木通龙胆草附子(少许) 甘草
上锉剂,水煎,入姜汁、竹沥腹痛甚加乳香没药为末调服
独活寄生汤白虎历节风神效。(方见中湿门。)
两手疼痛、麻痹者,是风痰也。治两手疼痛麻木当归川芎白芷 片芩(酒炒) 黄连羌活苍术(米泔制) 防风桔梗南星(姜制) 半夏(姜汁炒) 桂枝甘草
上锉,生姜煎服。

两足疼痛麻木者,是湿热也。
治两足疼痛麻木当归白芍(酒炒) 白术(去芦) 苍术(米泔浸)半夏(姜炒) 陈皮茯苓(去皮) 黄柏(酒炒) 威灵仙川牛膝(去芦酒洗) 桃仁(去皮) 红花甘草
上锉剂,生姜五片,水煎,入竹沥服。
加味二妙丸 治两足麻木疼痛,如火之热。(方见香港脚。)

一切筋骨疼痛者,宜外贴也。
神应膏骨节疼痛。
乳香没药(各一两为末)胶(三两) 生姜(二斤,取自然汁) 先将生姜汁以砂锅内煎数沸,入皮胶化开,将锅取下坐灰上,方入乳、没末,搅匀成膏。用不见烟的狗皮摊膏药,贴患处。仍用鞋底炙热,时时在膏药上运动熨之神效。勿犯铁器。

一妇人,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屈伸,口干目赤头眩,痰壅胸膈不利小便赤短,夜间殊甚,遍身作痒如虫行,此属肝肾气虚而热也。用六味丸料加山栀柴胡而愈。(方见补益。)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者,补中益气汤加羌活升麻防风、 本、苍术治之。如病去再服,以消风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也。(方见补益。)
太仆睛岩张公,每患天阴则遍身痛如锥刺,已经数年。予诊左脉微数,右脉洪数,乃血虚湿热也。以当归拈痛汤加生地黄白芍黄柏,去人参,数剂而痊。

手阳明、足阳明之脉,并入于齿风气入其经脉,与血气相搏,齿即肿痛,脓汁出,谓

大意
痛风内经痛痹也.因气血亏损.湿痰浊血.流滞经络.注而为病.或客四肢.或客腰背百节.走痛攻刺.如风之善动.故曰痛风.(汇补)
内因
热盛则痛.湿胜则肿.(经文)大率痰火多痛.风湿多肿.内因六欲七情.或病后亡津血热沸腾.亦必外感六淫.而后骨节钻痛.久则手足蜷挛.外因涉冷坐湿当风.亦必血热而凝滞污浊.所以作痛.甚则身体块瘰.
痛必夜甚者.血行于也.(丹溪)
外候
轻则骨节疼痛.走注四肢.难以转移.肢节或红或肿.甚则遍体瘰块.或肿如匏.或痛如掣.昼静夜剧.以其痛循历节.曰历节风.甚如虎咬.曰白虎风.(丹溪)
痛分肥瘦
瘦人多阴虚火旺.血不荣筋.肥人风湿生痰.流注经络.(丹溪)
上下昼夜
上体.宜祛风豁痰.散热微汗.下体.宜流湿行气.和血舒风.阴虚则脉弦散.而重在夜.阳虚则脉虚大.而重在昼.(三锡)
脉法分辨
寸口脉沉而弦.或六脉涩小.皆为痛风.因火作痛.口干燥渴.脉来洪数.因湿作痛.恶心肿满.脉必沉滑.湿热相兼者.身重而痛.脉必沉濡而带数急.血虚痛者.四肢软弱.而痛甚于夜.脉来芤大无力.血瘀痛者.隐隐然痛在一处而不移.脉现涩滞.(汇补)
证候分辨
凡流走不定.久则变成风毒.痛入骨髓.不移其处.或痛处肿热.或浑身壮热.若劳役而痛者.元气虚也.恼怒而痛者.肝火盛也.阴寒而痛者.湿郁也.饮食失宜而痛者.脾郁也.大约按之痛甚者.邪气实.按之痛缓者.正气虚.又肿满重着者.湿也.面红掣痛汗黄者.风也.肩背头项不可回顾者.风入太阳气郁也.小便数而欠呻者.肺气郁热也.臂髀腰脚骨热肿痛.行步艰难者.湿热也.面赤尿赤者.暑湿相搏也.结阳肢肿大便秘结者.热毒流注也.肢节掣痛.小筋急者.寒也.初起眩晕自汗肢节胸胁刺痛者.气也.痛从背起至胸胁者.思虑伤心也.初起胸满呕吐者.食积也.髀枢左右一点痛起.延至膝 肿大.恶寒.夜剧者.
痰也.四肢历节走痛.气短脉沉者.留饮也.遍身痒痛如虫啮.遇痒即食.不致频啮者.虫也.亦有气血两虚.
阴火作痛者.既属虚症.而似实症.最宜详辨.(汇补)
痢后作痛
血痢兜早.恶血留于经络作痛者.此瘀血也.有痢久两脚酸软疼痛.或膝肿如鼓捶.此亡阴也.血瘀逐瘀阴虚补阴.切不可兼用风药.反燥其血.若足膝枯细而肿大者.名鹤膝风症.(汇补)
痛风禁忌
肉属阳.性能助火.如素多痰火而痛者.因少水不能灭盛火.若食浓味.必加燥渴.上为痞闷.下必遗溺.故禁之.
治分始末
初起因风湿热者.当流动机关.不可遽补.病久则宜消瘀血.养新血.兼理痰火.则血自活.气自和.痛无不愈.久不止者.间用升降之剂.或专主补脾.如久病及亡血产后.俱不可纯用风药燥血.如年高举动则筋痛者.是血不能养筋.名曰筋枯.难治.(汇补)
用药
主以四物汤.加秦艽、桑枝红花桂枝.上痛.加羌活灵仙.下痛.加萆 、防己木通牛膝湿痰.加南星半夏血瘀.加桃仁红花牛膝湿热.加苍术黄柏气虚.加参、 .血虚.加龟板牛膝.如周身关节痛
逢阴寒则发者.为湿郁.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风毒痛.用败毒散治之.鹤膝风.用大防风汤
【附:鬼箭辨】
俗以遍身作痛.呼为鬼箭.夫鬼神无形.乌能有箭.所以然者.其人卫气空虚.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入.客于经络.荣卫不通则痛.南人称为鬼箭.北人称为羊毛疔.就其痛处按之.用针挑出.形如羊毛.故名.南人亦就此毛为箭.其实闭塞结硬之络脉也.若真以为箭为疔.不亦冤乎.世之治此者.或挑以泄其气.或燃麻油灯以粹之.或用艾叶温散.锻石炒熨.或用白芥子调之外敷.或用金银花内服取效.从无一定之方.
尝见挑时暂快.过则依然.甚至挑断络脉.终成痿废.良可惜哉.(汇补)
痛风选方
丹溪方 治气血两虚.浊痰阴火痛风
人参山药海石南星(各二两) 白术熟地黄柏(酒炒) 龟板(炙各二两) 干姜(炮) 锁阳(各五钱)
酒糊丸.
丹溪曰.肢节肿痛.痛属火.肿属湿.盖为阴寒所郁而发动于经络之中.湿热流注于肢节之内.先宜微汗以散之.
麻黄(上) 赤芍(上) 防风(中) 荆芥(中) 羌活(中) 独活(中) 白芷(中)
桔梗(中) 葛根(中) 川芎(中) 甘草(下) 归尾(下) 升麻(下)
妇人.加酒红花.肿甚.加槟榔腹皮泽泻.更加没药一钱定痛.尤妙.下焦.加酒炒黄柏.脉涩滞.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甚者.加大黄微利之.
加味二妙丸 治两足湿热疼痛.或如火燎.从足跗热气.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
苍术(上) 黄柏(中) 牛膝(下) 归尾(下) 防己(下) 萆 (下) 龟板(下)
酒糊丸.
蠲痹汤风痰湿火.郁于四肢.手足顽痹
羌活赤芍姜黄当归(各一钱半) 甘草(五分)
姜枣煎.
大防风汤人参(上) 附子(下) 白术(上) 羌活(上) 川芎(中) 防风(上) 甘草(上) 牛膝(下) 当归(上) 黄 (上) 白芍(上) 杜仲(上) 生地 生姜
附俗用鬼箭
木龙藤子.名鬼馒头.焙干酒服.或用羌活防风木瓜钩藤.同煎服.
又用五灵脂红花.酒煎服.亦妙.

【歌】遍体烦疼曰痛风湿痰风热苦相攻。或因血弱寒凝涩,流注浑身骨节中。
【论】夫痛风者,遍身骨节走痛是也,古人谓之白虎历节风。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涉冷受湿取凉,热血得寒则污浊凝涩,不得营运,所以作痛。夜痛甚者,行于分也。亦有阴湿与痰流注为痛者,有因痰与热者。盖肥人多是湿痰流注经络,瘦人多是血虚与热。大法以行气流湿疏风,导滞血,养新血,降阳升。治有先后,验肿与不肿,及上下部分,引而导之。

叙曰∶风者,百病之长,以其善行而数变也。痛风有寒、有湿、有痰、有血,而惟以风名者,得非以其善行数变,长于诸邪之故乎?今考名方五首,而痛风之情状见矣。

(附肢节痛
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因于续命汤;因于湿者,苍术白术之类,佐以竹沥;因于痰者,二陈汤加酒炒黄芩羌活、术;因于血虚者,用芎、归之类,佐以红花桃仁。大法之方,苍术川芎白芷南星当归、酒黄芩。在上者,加羌活威灵仙桂枝;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血虚,《格致余论》详言,多用川芎当归,佐以桃红花、薄桂、威灵仙。治痛风,取薄桂味淡者,独此能横行手臂,领南星苍术等药至痛
又方 治上中下疼痛
南星(姜制) 苍术(泔浸) 黄柏(酒炒,各二两) 川芎(一两) 白芷(半两) 神曲(炒,一两)桃仁(半两)
行臂) 红花(酒洗,一钱半) 草龙胆(半钱,下行)
上为末,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
张子元,血气虚有痰,白浊阴火痛风
人参(一两) 白术熟地黄黄柏(炒黑,各二两) 山药海石南星(各一两) 锁阳(半两)干姜(烧灰,半两,取其不走) 败龟板(酒炙,二两)
上为末,粥丸。一云酒糊丸。
臂痛
苍术(一钱半)半夏南星白术 酒芩(炒) 香附(各一钱) 陈皮茯苓(各半钱) 威灵仙(三钱) 甘草(少许,别本加羌活一钱)
上 咀。作一服,入生姜二三片。
二妙散 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有气加气药,血虚者加补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辣服黄柏(炒) 苍术(米泔浸炒)
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二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若痰带热者,先以舟车丸,或导水丸神芎丸下伐,后以趁痛散服之。
趁痛散
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当归地龙(酒炒) 牛膝(酒浸) 羌活甘草五灵脂(酒淘) 香附(童便浸) 或加酒芩 炒酒柏
上为末。酒调二钱服。
八珍丸痛风走注,脚疾。
乳香没药代赭石穿山甲(生用,各三钱) 羌活草乌(生用,各五钱) 全蝎(二十一个炒) 川乌(生用,一两,不去皮尖)
上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二十一丸,温酒送下。
四妙散痛风走注
威灵仙(酒浸,五钱) 羊角灰(三钱) 白芥子(一钱) 苍耳(一钱半,一云苍术)
上为末。每服一钱,生姜一大片,擂汁,入汤调服,及二妙散同调服。
又方 治酒湿痰痛风
黄柏(酒炒) 威灵仙(酒炒,各五钱) 苍术羌活甘草(三钱) 陈皮(一钱) 芍药(一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或二钱,沸汤入姜汁调下。
治气实表实骨节痛方。
滑石(六钱) 甘草(一钱) 香附 片芩(各三钱)
上为末,姜汁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吞下。
又方
糯米(一盏) 黄踯躅根(一握) 黑豆(半合)
上用酒水和一碗煎,徐徐服之。大吐大泻,一服便能行动。
食积腿痛
龟板(酒浸,一两) 酒柏叶香附(半两) 辣芥子凌霄花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煎四物汤加陈皮甘草汤下。
【附方】
控涎丹 治一身及两胁走痛,痰挟死血者。
甘遂(面裹煨) 大戟(制) 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
上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渐加至十丸,临卧姜汤下。
龙虎丹走注疼痛,或麻木不遂,或半身痛。
草乌苍术白芷(各一两,碾粗末拌发酵, 过入后药) 乳香没药(各二钱,另研) 当归牛膝(各五钱)
上为末,酒糊丸如弹大。每服一丸,温酒化下。
【附录】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名曰白虎历节风,并宜加减地仙丹,或青龙丸乳香丸等服之。
又有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宜败毒散。凡治臂痛以二陈汤加酒炒黄芩苍术羌活
肢节痛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如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痰饮流注经络而宜南星、半夏;如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宜四物加防风羌活;如瘦人性急燥而肢节痛发,是血热,宜四物汤加黄芩、酒炒黄柏;如肢节肿痛脉滑者,当用燥湿,宜苍术、南星行气木香枳壳槟榔,在下者加汉防己;若肢节肿痛脉涩数者,此是瘀血,宜桃仁、花、当归川芎大黄微利之;如倦怠无力而肢节痛,此是气虚,兼有痰饮流注,宜参、术、星、半。丹溪无肢节痛条,此文又纯似丹溪语,姑书以俟知者。
小续命汤地仙丹 并见中风类。
舟车丸中湿类。
导水丸 见痢类。
神芎丸发热类。
败毒散瘟疫类。
乳香丸
白附子(炮) 南星白芷没药赤小豆荆芥藿香(去土) 骨碎补(去毛) 乳香(,各一两) 五灵脂川乌(炮,去皮脐尖) 糯米(炒,各二两) 草乌头(炮,去皮尖) 京墨(,各五两) 松脂(半两,研)
上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冷酒吞下,茶亦得,不拘时。忌热物。

吴江孙质庵老先生行人,时患痛风,两手自肩 及曲池,以至手梢,两足自膝及跟尻,肿痛更甚,痛处热,饮食少,请告南还,而伏蓐者三年。里有吴君九宜者,沈考功西席也。
见予起后渠疾,因语行人逆予。诊其脉,皆弦细而数,面青肌瘦,大小腿肉皆削。予与言∶此病得之禀气弱,下虚多内,以伤其也。在燕地又多寒。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今血虚,则筋失养,故营不营于中;气为寒束,百骸拘挛,故卫不卫于外。营卫不行,故肢节肿而痛,痛而热,病名周痹是也。治当养血舒筋,疏湿润躁,使经络通畅,则肿消热退,而痛止矣。痛止,即以大补阴血之剂实其下元,则腿肉复生。稍愈之后,愿加珍重,年余始可出户。行人闻而喜曰∶果如公言,是起白骨而肉之也。吾即未药,病似半去,惟公命剂。予先以五加皮苍术黄柏苍耳子当归红花苡仁羌活防风秦艽紫荆皮。服之二十剂,而筋渐舒,肿渐消,痛减大半。更以生地、龟板牛膝苍术黄柏晚蚕砂苍耳子苡仁海桐皮当归秦艽,三十剂而肿痛全减。行人公益喜。予曰∶病加于小愈,公下元虚惫,非岁月不能充实。古谓难足而易败者,也。痛戒洒色,自培根本,斯饮药有效,而沉 可除。据公六脉轻清流利,官必腰金,愿葆真以俟之,万毋自轻,来春气和,可北上也。乃用仙茅为君,枸杞子牛膝鹿角胶虎骨人参为臣,熟地黄黄柏晚蚕砂茯苓苍耳子为佐,桂心、秦艽泽泻为使,蜜丸服,百日腿肉长完,精神复旧。又喜语予曰∶贫官何以称报,撰次公济人泽物盛德于沈考功册后,以彰盛美云。后十年,行人官至江西副宪。

嘉善之妓李双,号素琴,体虽肥,而性冲澹,态度闲雅端重,歌调娼家推其擅场,与予邑程芹溪处浓,患痛风,自二月起至仲冬,诸治不效。鸨母悭毒,遂视为痼疾,不为治。而芹溪固恳予诊之,六脉大而无力,手足肢节肿痛,两跨亦痛,不能起止,肌肉消其半,日仅进粥二碗,月汛两月一行,甚少。予曰∶此行也。芹溪问∶病可治否?予笑而应曰∶君能娶,予能治之。芹溪曰∶嫁娶乃风月中套语,公长者,乃亦此言。予曰∶观此子虽堕风尘,实有良家风度,予故怜之。且君断弦未续,而彼有心于君,或天缘也。芹溪曰∶诚吾素愿,恐鸨母高其价而难与言。予谓∶乘其病而盟之,易与耳。芹溪以予言为然,乞为治之。以人参白术苡仁各三钱,当归、枸杞、杜仲龟板苍耳子各二钱,晚蚕砂秦艽防风各一钱,大附子甘草桂枝、黄柏各五分,十帖而痛止肿消。改用归芍六君子,加苡仁、丹参红花石斛紫荆皮,三十帖而痊愈。芹溪娶之,善持家,举族称贤,而亦羡予知人焉。

闵文学蜃楼,患虚损咳嗽,昼轻夜重。乃政丁氏,长兴富翁女也。躯甚肥,性甚躁,患痛风,手不能沐栉,足不能履地,凡痛处略肿,呻吟喊叫。比有朱远斋氏,为时推重,夫好倚朱治者七越月,纤毫不减。吴九宜翁乃举予治。至其家,蜃楼大兄岳楼,旦暮与偕。诊毕,语岳楼曰∶令弟之症,虽易见功,然非百日不能断根。丁氏症,十日便可刈其根,但恐不能尽五剂,奈何!岳楼曰∶何谓也?予曰∶令弟咳嗽,由肺火未清,误服参术太过而然。但为清肺利肺,咳可立止,止后以补心安神之剂养之,则万全矣。药用麦门冬桑白皮白药子贝母桔梗甘草黄芩枳壳,十帖咳嗽全止。惟心血不足,神不固精,以酸枣仁远志麦冬莲花心、丹参,调养百日,果能出户肄业。丁症乃湿痰凝滞经络作痛,朱公作血虚而投以地黄芍药当归人参牛膝之类,宜其痛愈加而病愈久也。今必须燥湿流动之剂,疏决一番,庶经络通畅,虽不服补剂,而五谷精华足以自充。但疏决之剂,不能止痛,恐其不信余而中止也。岳楼曰∶先生既已言明,惟命是听。用二陈汤加乌药叶苍术僵蚕海桐皮南星,服至五帖,果不怿而欲止药。岳楼曰∶孙君已先言十帖见功,今过半,何不勉强而使功亏一篑哉?又服一帖而止,百般强之不从。乃扬言曰∶请医疗痛而反加痛,吾何药为,后四剂断断乎不敢奉命矣。时巳申刻,予知其富家娇态,亦不强服。随以芫花醋炒过三分,海金沙一分为末,白汤调下。至晚泻一次,下稠痰半盆。足痛减大半,稍能动止。初更后吾辈酒犹未散,忽服云腹中大痛,促予进看。行至后堂,内中人出而止曰∶病者卒矣,不劳进看。予曰∶此必痛厥,非长逝也,乌可不进一看。至即冷汗淋漓,兀坐溺器,面青息断。执而诊之,手冷如冰,但六脉俱在,惟沉伏耳。知其为痛极使然,用生姜汤灌之而苏。徐语近侍女使曰∶适来腹中痛甚耳。后火光溅出,肛门如焚,大响一声,不知泻下何物。众看之,乃血一条,长六寸,阔半寸余,鳞俱在,盆中尚能游动,众皆悚骇。岳楼问曰∶此下可好否?予应之曰∶此尤物也,得下岂不好,但丁症实由痰作,予特为行痰,初不知其有虫,如是第药中有芫花,乃杀虫之物,故偶中,亦令弟之福也。次日手足皆能动,仍以二陈汤加苡仁红花五加皮,四帖,脱然如故。闵宅以予不矜功而益重予。

梓林兄令眷,右手痛风,小水频迫,起身稍迟,即出不禁,足有浮气。年过六十,右寸关脉濡弱,左手和。此脾虚停湿之症。近且咳嗽,用六君子汤加苍术石菖蒲远志大附子晚蚕砂,倍加薏苡仁,缓治而平。

历节风者,血气衰弱,风寒袭入关节,不得流通,真邪相攻,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谓历历节肿痛,的是湿病。由饮酒当风,或汗出入水所致。经云∶湿流关节是也。挟寒者,其痛
没药散
没药(研,半两) 虎胫骨(酥炙,三两)
二味捣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
大枣汤
大枣(十五枚) 附子(一枚) 甘草(一尺) 黄 (四两) 麻黄(五两) 生姜(二
水七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
白头翁酒 治诸风攻痛四肢百节
白头翁草一握,捣,以醇酒投之,顿服。
又方
黑豆(炒,半升) 威灵仙(二两) 桑根白皮(一两)
三味用醇酒一升半,煎取八合,去滓,顿服之。桑皮桑枝佳。张杲尝患两臂痛,服诸药无效。一医教取桑枝一小升,切细,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尽无时,数剂而愈
犀角汤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千金》)
犀角(二两) 羚羊角(一两) 前胡黄芩栀子射干(各三两) 大黄升麻(各四两) 豆豉(一两)
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一方有独活一两半,元参、生干地黄各一两,牛蒡根半两至于攻走骨节,则独活牛蒡根尤有专长也。
白花蛇散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二两) 何首乌(去黑皮) 蔓荆实牛膝(酒浸,各四两)威灵仙荆芥旋复花(各二两)
上七味捣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空心临卧服。
牛膝汤
牛膝(酒浸) 当归赤芍(各一两) 虎骨(酥炙令黄,二两) 芒硝(别研) 芎(各半两) 桃仁(去皮光,双仁勿用,二两)
上七味为散,每服空心温酒调下一钱至二钱。
抵圣散
胫骨(不计多少,打破,酒浸,蘸酒旋炙令黄脆为度。)
上一味为散,每服半钱,入薄荷末一钱,人参末半钱,煎乳香酒调下。
仁斋云∶虎骨酥炙黄捶碎如米,每骨一升,以酒三升,浸五日,空心服一盏,冷则暖之
麝香丸白虎历节,诸风疼痛,游走无定,状如虫啮,昼静夜剧,及一切手足大川乌八角者三个,生用) 全蝎(三十一个,生用) 黑豆(二十一粒,生用) 地龙
上为细末,入麝香半字约三分,同研匀,糯米饮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甚者十丸,夜卧令膈空,温酒下,微出冷汗一身便瘥。
许叔微云∶予得此方,凡是历节及不测疼痛,一二服便瘥。在歙州日,有一贵家妇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则发,如虫啮其肌,多作鬼邪治。予曰∶此正历节痛,三服愈。

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有痰,有风热,有风湿,有血虚。又有痹病相类,行痹走注疼痛,痛痹痛风着痹即麻木不仁。类痿,痛为,不痛者痿。
治方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黄芩(酒炒) 羌活苍术白芷川芎当归香附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服。在臂痛加薄桂、威灵仙。在腿加牛膝防己肥人因痰者加南星,瘦人血虚者加黄柏、生地、芍药,湿者加白术肢节痛脉涩数者,是瘀血,加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大黄,微利之。因于风者,用续命汤
一方 鸡爪风,手足摇动,不能举物。
五加皮海桐皮川乌(炮) 牡丹皮川芎赤芍(各五钱) 干姜肉桂(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用古铜钱一文,香油浸入药,同煎服。
一方 十指痛,或麻木
大附子广木香(各等分) 足弱去附子加川乌(炮)。
上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