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海

( zhaohai )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主治:白带月经不调外阴瘙痒子宫脱垂哮喘便秘癫痫;喉咙痛;失眠;食欲不振;眼睛痛;运动失调(肌肉不协调);抑郁;癫痫;发烧;四肢沉重;腹部积块;喉炎;排尿障碍;尿频;尿潴留;疲劳;紧张;悲伤;喉咙干燥;难产
功效:滋补肾阴滋阴;利喉;宁神;壮蹻;凉血;提高子宫机能;开胸;清热;泻火。
针灸方法:针法直刺0.3 - 0.5寸。
灸法艾炷灸3 - 5 壮或艾条灸5 - 10分钟。
释义:〖别名〗蹻,漏阴。〖名解〗照,照射也。海,大水也。照海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本穴物质为水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比水形成为一个较大水域,水域平静如镜,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热能而大量蒸发水液,故名照海
备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蹻脉。【功用】滋阴清热,调经止痛。

“照海” 相关论述

[定位] 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拇趾外展肌止点;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 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配伍] 配列缺天突太冲、廉泉治咽喉病症;配神门风池三阴交阴虚火旺失眠症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蹻。属足少阴肾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蹻。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本干,及胫后动、静脉。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喉闭淋涩与胸肿,膀胱气痛肠鸣,食黄酒腹痛,呕泻胃翻及乳痈,便燥难产昏迷积块肠风下便红,膈中不快梅核气,格主照海针有灵。
【注】●上焦火盛,咽喉闭塞不通,下焦热结膀胱气痛小便淋涩,胸中肿痛;或食积酒积,内蓄伤脾,发黄;或脐腹痛;或呕泻,胃翻吐食,乳痈大便燥结,及妇人生产艰难,瘀血块痛昏迷肠风下血不已;或隔中之气,怏怏不快,如梅核气格塞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疾,急刺照海穴,则诸证自散(图二十一)。

喉闭淋涩与胸肿,膀胱气痛肠鸣,食黄酒腹痛,呕泻胃翻及乳痈,便燥难产昏迷积块肠风下便红,膈中不快梅核气,格主照海针有灵。
〖注〗上焦火盛,咽喉闭塞不通;下焦热结膀胱气痛小便淋涩,胸中肿痛;或食积酒积,内蓄伤脾,发黄;或脐腹痛;或呕泻,胃翻吐食,乳痈大便燥结,及妇人生产艰难,瘀血块痛昏迷肠风下血不已;或膈中之气,怏怏不快,如梅核气格塞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疾,急刺照海穴,则诸证自散。
照海穴图(图缺)

内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阴蹻脉所生。《素注》针四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针三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
咽干,心悲不乐,四肢懈惰久疟卒疝呕吐嗜卧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小腹痛,妇女经逆,四肢淫泺,阴暴跳起或痒,漉清汁,小腹偏痛,淋,阴挺出,月水不调
洁古曰:『痫病夜发灸蹻,照海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