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

参考: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 痰火扰心 , 肝阳虚 , 胆气虚 , 神经症

“郁证” 相关论述

郜某,62岁。46岁闭经,今见红20余日,时多时少,少腹隐痛,两胁胀满,腰脊酸困,体倦神疲,饮食不思,大便艰涩。视其面黄神疲,舌质淡红无苔,诊得脉细无力,左关呈弦。
妇人以血为本,由脾统摄,藏血靠肝。年迈脉细,脾虚可知。两胁胀满,关脉见弦,乃肝郁之象。今脾虚不统,肝郁失藏,故而下血。或疑年老下血为子宫癌肿,遂按迹寻踪,细察详审,知其非也。以少腹虽痛而不拒压,血虽下而不臭秽,脉虽弦而不洪大。虽然如此,仍以谨慎为是,转请妇科检查,排除癌肿后,采用补脾舒肝法治之。拟安老汤加减:
党参10g 黄芪15g 白术15g 熟地10g 当归10g 阿胶10g 黑芥穗10g 香附10g 白芍15甘草6g 二剂
二诊:血止,诸症减,原方继服三剂。
按: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年逾花甲,经断复来民间谓之倒开花也。本案属脾不统血,肝不藏血,故投傅青主安老汤而愈。

经义
六元正纪大论》帝曰∶五运之气,亦复岁乎?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达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王太仆曰∶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调达。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
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
滑氏曰∶木性本条达,火性本发扬,土性本冲和,金性本整肃,水性本流通,五者一有所郁,斯失其性矣。达、发、夺、泄、折,将以治其郁而遂其性也。
王安道释此曰∶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本气自病而郁者,皆郁也,岂惟五运之变能使然哉。郁既非五运之变可拘,则达、发、夺、泄、折等法,固可扩而充之,可扩而充,其应变不穷之理也欤。且夫达者,通畅之也。
如肝性急,怒气逆, 胁或胀,火时上炎,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者,则用升发之药,加以厥阴报使而从治之。又如久风入中为飧泄,及不因外风之入,而清气在下为飧泄,则以轻扬之剂举而散之。凡此之类,皆达之之法也。王氏以吐训达,不能使人无疑,以其肺金盛而抑制肝木欤,则泻肺气肝气可矣,不必吐也;以为脾胃浊气下流而少阳清气不升欤,则益胃升阳可矣,不必吐也。虽然,木郁固有吐之之理,今以吐字总该达字,则凡木郁皆当用吐矣,其可乎哉?至于东垣所谓食塞肺分,为金与土旺于上而克木,夫金之克木,乃五行之常道,固不待物伤而后能也,且为物所伤,岂有反旺之理?若曰吐去其物以伸木气,乃是反为木郁而施治,非为食伤而施治矣。夫食塞胸中而用吐,正《内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义耳,不劳引木郁之说以及之也。四郁皆然。又曰∶夫五郁为病,故有法以治之,然邪气久实,正气必损,今邪气虽去,正气岂能遽平乎?苟不平调正气,使各安其位,复其常,于治郁之余,则犹未足以尽治法之妙。故又曰∶然调其气。苟调之气犹未服而或过,则当益其所不胜以制之,如木过者当益金,金能制木,则木斯服矣。所不胜者,所畏者也,故曰过者折之,以其畏也。夫制物者,物之所欲也,制于物者,物之所不欲也,顺其欲则喜,逆其欲则恶,今逆之以所恶,故曰所谓泄之。
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南方生热,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中央生湿,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西方生燥,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北方生寒,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在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胆为怒。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阳入之阴则静,出之阳则怒。
《玉机真藏论》曰∶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
本神篇》曰∶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 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当人阴缩筋挛,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寿夭刚柔篇》曰∶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本病篇》曰∶忧愁思虑即伤心。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
《痿论》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口问篇》曰∶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行针篇》曰∶多阳者多喜,多者多怒。
调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本神篇》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疏五过论》曰∶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逆上行,脉满去形。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 为挛。
《通评虚实论》曰∶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五变篇》曰∶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
论《内经》五郁之治
经言五郁者,言五行之化也,气运有乖和,则五郁之病生矣。其在于人,则凡气血一有不调而致病者,皆得谓之郁证,亦无非五气之化耳。故以人之脏腑,则木应肝胆,木主风邪,畏其滞抑,故宜达之,或表或里,但使经络通行,则木郁自散,是即谓之达也。火应心与小肠,火主热邪,畏其陷伏,故宜发之,或虚或实,但使气得升扬,则火郁自解,是即谓之发也。土应脾胃,土主湿邪,畏其壅淤,故宜夺之,或上或下,但使浊秽得净,则土郁可平,是即谓之夺也。金应肺与大肠,金主燥邪,畏其秘塞,故宜泄之,或清或浊,但使气液得行,则金郁可除,是即谓之泄也。水应肾与膀胱,水主寒邪,畏其凝溢,故宜折之,或或阳,但使精从气化,则水郁可清,是即谓之折也。
虽然,夫论治之法固当辩此五者,而不知经语之玄,本非凿也,亦非专治实邪虚邪不在是也。即如木郁之治,宜于达矣,若气陷不举者,发即达也;气壅不开者,夺即达也;气秘不行者,泄亦达也;气乱不调者,折亦达也。又如火郁之治,当用发矣。若元阳被抑,则达非发乎?脏腑留结,则夺非发乎?肤窍闭塞,则泄非发乎?津液不化,则折非发乎?且夺者挽回之谓,大实非大攻不足以荡邪,大虚非大补不足以夺命,是皆所谓夺也。折者折中之谓,火实则阳亢阴虚,火虚则气不化水,制作随宜,是皆所谓折也。由是观之,可见五者之中,皆有通融圆活之道,第《内经》欲言五法,不得不借五气以发明其用,但使人知此义,则五行之中各具五法,而用有无穷之妙矣,安得凿训其说,以隘人神思耶?学人于此,当默会其意,勿使胶柱,则心灵智能而无有不通矣。
论脉
凡郁证之脉,在古人皆以结促止节为郁脉,使必待结促止节而后为郁,则郁证不多见矣,故凡诊郁证,但见血气不顺而脉不和平者,其中皆有郁也。惟情志之郁,则如弦紧、沉涩、迟细、短数之类皆能为之。至若结促之脉,虽为郁病所常有,然病郁者未必皆结促也,惟血气内亏,则脉多间断;若平素不结而因病忽结者,此以不相接续,尤属内虚。故凡辩结促者,又当以有神无神辩之,其或来去有力,犹可以郁证论;若以无力之结促,而悉认为气逆痰滞,妄行消散,则十误其九矣。
论情志三郁证治(共四条)
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第自古言郁者,但知解郁顺气,通作实邪论治,不无失矣。兹予辩其三证,庶可无误,盖一曰怒郁,二曰思郁,三曰忧郁。如怒郁者,方其大怒气逆之时,则实邪在肝,多见气满腹胀,所当平也。及其怒后而逆气已去,惟中气受伤矣,既无胀满疼痛等证,而或为倦怠,或为少食,此以木邪克土,损在脾矣,是可不知培养而仍在消伐,则所伐者其谁乎?此怒郁之有先后,亦有虚实,所当辩治者如此。又若思郁者,则惟旷女嫠妇,及灯窗困厄,疑任怨者皆有之。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及其既甚,则上连肺胃而为咳喘,为失血,为膈噎,为呕吐;下连肝肾,则为带浊,为崩淋,为不月,为劳损。若初病而气结为滞者,宜顺宜开;久病而损及中气者,宜修宜补。然以情病者,非情不解,其在女子,必得愿遂而后可释,或以怒胜思,亦可暂解;其在男子,使非有能屈能伸,达观上智者,终不易却也。若病已既成,损伤必甚,而再行消伐,其不明也亦甚矣。又若忧郁病者,则全属大虚,本无邪实,此多以衣食之累,利害之牵,及悲忧惊恐而致郁者,总皆受郁之类。盖悲则气消,忧则气沉,必伤脾肺;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必伤肝肾,此其戚戚悠悠,精气但有消索,神志不振,心脾日以耗伤。凡此之辈,皆阳消证也,尚何实邪?使不知培养真元,而再加解散,真与鹭鸶脚上割股者何异?是不可不详加审察,以济人之危也。
怒郁之治∶若暴怒伤肝,逆气未解,而为胀满或疼痛者,宜解肝煎神香散,或六郁汤,或越鞠丸。若怒气伤肝,因而动火,以致烦热胁痛胀满或动血者,宜化肝煎。若怒郁不解或生痰者,宜温胆汤。若怒后逆气既散,肝脾受伤,而致倦怠食少者,宜五味异功散,或五君子煎,或大营煎归脾汤之类调养之。
思郁之治∶若初有郁结滞逆不开者,宜和胃煎加减主之,或二陈汤,或沉香降气散,或启脾丸皆可择用。凡妇人思郁不解,致伤冲任之源,而血气日亏,渐至经脉不调,或短少渐闭者,宜逍遥饮,或大营煎。若思忆不遂,以致遗精带浊,病在心肺不摄者,宜秘元煎。若思虑过度,以致遗精滑泄经脉错乱,病在肝肾不固者,宜固阴煎。若思郁动火,以致崩淋失血赤带内热经脉错乱者,宜保阴煎。若思郁动火,阴虚肺热,烦渴,咳嗽见血,或骨蒸夜热者,宜四阴煎,或一阴煎酌宜用之。若生儒蹇厄,思结枯肠,及任劳任怨,心脾受伤,以致怔忡健忘,倦怠食少,渐至消瘦,或为膈噎呕吐者,宜寿脾煎,或七福饮;若心膈气有不顺或微见疼痛者,宜归脾汤,或加砂仁白豆蔻丁香之类以微顺之。
忧郁内伤之治∶若初郁不开,未至内伤,而胸膈痞闷者,宜二陈汤平胃散,或和胃煎,或调气平胃散,或神香散、或六君子汤之类以调之。若忧郁伤脾而吞酸呕恶者,宜温胃饮,或神香散。若忧郁伤脾肺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者,宜归脾汤,或寿脾煎。若忧思伤心脾,以致气血日消,饮食日减,肌肉日削者,宜五福饮七福饮,甚者大补元煎
诸郁滞治法
凡诸郁滞,如气、血、食、痰、风、湿、寒、热,或表或里,或脏或腑,一有滞逆,皆为之郁,当各求其属,分微甚而开之,自无不愈。气郁者,宜木香沉香香附乌药藿香丁香青皮枳壳茴香、浓朴、抚芎槟榔砂仁皂角之类。血郁者,宜桃仁红花苏木肉桂延胡五灵脂牡丹皮川芎当归大黄朴硝之类。食郁者,宜山楂麦芽神曲枳实三棱蓬术大蒜萝卜,或生韭饮之类。痰郁者,宜半夏南星海石、栝蒌、前胡贝母陈皮白芥子玄明粉海藻皂角牛黄天竺黄竹沥之类。风郁者,宜麻黄桂枝柴胡升麻干葛紫苏细辛防风荆芥薄荷生姜之类。湿郁者,宜苍术白术茯苓泽泻猪苓羌活独活之类。寒郁者,宜干姜肉桂附子吴茱萸荜茇胡椒花椒之类。热郁者,宜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石膏知母龙胆草地骨皮石斛连翘天花粉玄参犀角、童便、绿豆之类。以上诸郁治法,皆所以治实邪也。若阳虚则气不能行,阴虚则血不能行,气血不行,无非郁证,若用前法则愈虚愈郁矣,当知所辩,而参以三法如前,庶无误也。
述古(共二条)
丹溪曰∶郁病大率有六,曰∶气郁者,胸胁疼痛,脉沉而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疼痛,遇则发,脉沉而细。热郁者,瞀闷烦心,尿赤,脉沉而数。痰郁者,动则喘息,脉沉而滑。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血,脉沉而芤。食郁者,嗳酸腹饱,不喜饮食。或七情之邪郁,或寒热之交侵,或九气怫郁,或两湿之侵凌,或酒浆之积聚,故为留饮湿郁之疾。又如热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郁而成瘕,食郁而成痞满,此必然之理也。
戴氏曰∶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不得变化,故传化失常而郁病作矣。大抵诸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用药杂乱而成郁,故凡病必参郁治。
附按
丹溪治一室女因事忤意,郁结在脾,半年不食,但日食熟菱枣数枚,遇喜,食馒头弹子大,深恶粥饭。予意脾气实,非枳实不能散,以温胆汤竹茹与之,数十帖而愈。一女许婚后,夫经商二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无他病,多向里床坐。此思想气结也,药难独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使其木气升发,而脾气自开,木能制土故也。因自往激之,大怒而哭,良久,令解之,与药一帖,即求食矣。予曰∶病虽愈,必得喜方已。乃 以夫回,既而果然,病遂不举。
郁证论列方
六郁汤(和一四九) 解肝煎(新和十一) 化肝煎(新寒十) 越鞠丸(和一五四) 二陈汤(和一) 异功散(补四) 和胃饮(新和五) 温胃饮(新热五) 逍遥饮(新因一) 温胆汤(和一五二) 归脾汤(补三二) 五君子煎(新热六) 五福饮(新补六) 七福饮(新补七) 六君子汤(补五) 一阴煎(新补八) 四阴煎(新补十二) 大补元煎(新补一) 固阴煎(新固二)秘元煎(新固一) 启脾丸(和八六) 生韭饮(和一五一) 平胃散(和十七) 调气平胃散(和十八) 寿脾煎(新热十六) 保阴煎(新寒一) 沉香降气散(和四十) 大营煎(新补十四)神香散(新和二十)
论外备用方
逍遥散(补九二) 三和散(和六十 气郁加味二陈汤(和三 郁) 七气汤(和四七伤气加味四七汤(和九八) 《局方七气汤(和五十 七情郁)

郁证先兆既要重视七情精神因素,更要注意来自躯体方面的报标症。因郁证不仅为外源性郁,还包括内源性郁,而内源性郁的先兆主要披露于躯体……
一、概述
郁证,是七情六欲不节,导致气机郁滞的疾病。主要因于肝郁,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如情志不舒致肝木不条达,则可产生郁证,故郁证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外,郁证与心脾也极为相关,因心藏神、脾主思。所愿不遂皆可导致气郁病,故《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郁证,是以气郁为先,然后发展为湿、痰、热、血、食六郁郁证不仅与心脾肝有关连,而且可波及五脏六腑。故《灵枢·口问》曰:“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故郁证对人体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并非局限于气机,最终必将导致气血紊乱,脏腑阴阳失调
郁证初起,病在肝,以气分郁结为主,日久则向阴虚内热阳虚气衰两个方向发展。如气郁化火,阴火灼,致虚热浮,或忧思劳暗耗心神、损伤心脾,则导致心脾气衰。渐之,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升降失序,如《金匮钩玄》曰:“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也。”反过来又加重了情志的失调。如《灵枢·本神》曰:“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此为因郁而病,逆之,又导致因病而郁,如《景岳全书》:“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终致气血紊乱、脏气耗竭。
郁证的危害性还不仅仅在于它的本身,郁证是导致形神具损、未老先衰、工作力下降的病因之一,也是自杀的常见因素。尤其郁证还能继发产生多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等,危害更大的是,郁证还常以肝脾不和的形式存在,患者长期处于不明原因的食欲不振、失眠、头昏乏力、情绪低落、淡漠消极。日久形成形与神病理之间的恶性循环。脏腑功能日见衰落,而致正气不足、变生疾病,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研究及揭示郁病的先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郁证先兆
郁证分为内源性郁及外源性郁两类。精神和躯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精神症状只是躯体症状的一部分,精神疾病可导致躯体疾病,躯体疾病可引起精神疾病。内源性郁证为躯体疾病引起精神疾病,外源性郁为精神疾病引起躯体疾病
(一)内源性郁病先兆(因病而郁)
此型郁证发生机制因于脏虚,如《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郁证发生机制与心、肝、脾关系尤其密切,盖肝主疏泄升发,如素禀肝虚胆薄,或后天失养致肝胆精血受损,肝的疏泄升发功能减弱,不能调畅及推动全身气血,导致气机郁结,使心情抑郁。正常的情志活动有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气机不畅,必然导致情志郁结。
1.肝胆虚郁证先兆潜证 即见面色微暗,胁肋不舒,头晕雀目,头昏乏力,失眠梦多,食欲下降,性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等症。
先兆报标
乏力 因“肝为罢极之本”,肝藏血,主疏泄,《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肝有贮藏及调节血量的作用。如肝郁,因上述功能失职,则机体供血不足而易疲乏,故乏力为内源性郁证的首要先兆。
食欲不振 肝郁则木不疏土,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脾才能正常运化。若肝郁失于疏泄则脾的运化失常,从而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呃逆等肝脾不和症状,为内源性郁证的重要先兆。
多疑寡断 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即言胆有决断作用,如胆虚则多疑善虑、忧柔寡断,故多疑寡断是郁证的先兆证之一。
性欲减退 肝主筋肝经环绕阴器阴器宗筋之所聚,肝郁则宗筋不起,性欲减退。
总之,肝胆虚型郁证先兆,以肝不疏土,胆虚不宁为主要特点。
阻截治则 根据《内经》“木郁达之”,以疏肝温胆为治,方用逍遥散合温胆汤化裁: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法夏、陈皮枳实竹茹甘草
2.心脾两虚郁证先兆潜证 该型证见面色黄白,神痨乏力,心慌心烦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
先兆报标
心慌心烦 心藏神心虚神不守舍心烦心虚,心脉失养则心慌,该症为心脾两虚型先兆潜证的主要前症。
失眠多梦 心主神明心虚心神得不到阴血的濡养,故致心神不宁,失眠多梦,为心脾两虚郁证的主要先兆症。
食欲不振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运化失健,故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概言之,心脾两虚型先兆潜证以心神失养,心神不宁为主要特点。
阻截治则 健脾养心,舒肝调气,方用归脾汤党参黄芪当归白术茯神远志木香枣仁、元肉酌加柴胡佛手紫苏厚朴等。
3.痰气郁结先兆潜证 此型人素脾虚运化失职,致湿痰内生,加之肝郁,气血失于疏泄,则易气滞津凝,聚而成痰。痰气交阻,故常感胸闷,泛恶,咽中如阻,脉弦滑,舌质淡苔腻。报标症为胸窒咽梗。
阻截治则 舒郁化痰,方用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苏叶生姜)。
以上三型先兆潜证,如失治,则出现精神抑郁,多疑善虑,心惊胆怯胸胁胀痛,失眠多梦,喜哭善悲,乏力倦怠,甚至精神恍惚,悲观欲绝等典型郁病征兆。又当舒肝解郁、养心缓急,予甘麦大枣汤炙甘草麦冬大枣柴胡舒肝散柴胡枳壳白芍甘草川芎香附陈皮
内源性郁病属躯体疾患致精神障碍,病因病机为躯体疾患,而非情志为病,因此主要症状为躯体症状,而非精神症状。故本病非是精神症状被掩盖,其实精神症状本来就是继发的,原发的是内脏症状,故病症表现当然应以躯体症状为主。西医的所谓隐匿性抑郁症,即相当于内源性郁病,前躯症状以植物神经紊乱,如失眠厌食、多疑、头痛、早醒为主,并无精神创伤史。发病早期亦无精神七情症状,该病和内源性郁病相似。现代医学注意到隐匿性忧郁病人。占人口的3~5%,其特点为,忧郁病证在躯体病症的掩盖下,潜在地进展着。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失眠头痛、心跳、肢麻、恶心、食欲减退、反应迟钝、性欲减退等症,掩盖了情绪抑郁。此外,现代医学还认为反应性抑郁症抑郁症不同,主要在于,前者为突然的精神刺激致心理突然失去平衡,刺激排除后心理平衡恢复,抑郁亦随之消失,为一过性精神抑郁症。而抑郁症则为长期刺激后,量变到质变,大脑已形成固定的病变,病程长而顽固,忧郁或焦虑等精神障碍较为明显。可为研究郁病的参考。
(二)外源性郁病先兆(因郁而病)
外源性郁病,病因为情志过极所致,有精神创伤史,是因郁致病,亦即是由精神创伤导致内脏失调。故先兆证以七情不节为原发证,内脏失调为继发证,日久,精神因素与躯体因素互为因果关系,构成病理恶性循环。
外源性郁病,先兆潜证主要为肝气不舒先兆潜证。郁证初起以气郁为先,正如《杂病广要·诸气病》所曰:“郁之为病,气郁为最。”主要表现为:心情不畅,抑郁寡欢,食欲不振,眠少梦多,舌苔薄白,脉弦,继而渐见情绪低落,精神痿靡,喜哭善悲,多疑善妒,或郁怒憋闷,坐卧不宁,恚满欲舒,胸胁胀痛,食少纳呆,苔白薄,脉弦。以后逐渐由气郁发展为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亦即由精神疾患向躯体疾患演变。
外源性郁证的特点是先出现情志症状,并且比较明显,以后才逐渐出现躯体症状,情志症状是主要矛盾。
阻截治则 舒肝解郁顺气化痰,方用朱丹溪越鞠丸香附苍术川芎神曲栀子或《医学正传》久郁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苍术川芎栀子香附砂仁
郁病亦包括现代医学的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抑郁状态。凡神经衰弱,反应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癫痫性病理性心境恶劣,风湿性脑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老年性精神病,退休病等疾患均属此列。


证名。郁滞不得发越之证的总称。简称郁。见《赤水玄珠·郁证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属五气之郁,后世合称五郁。《丹溪心法》分为气郁血郁湿郁热郁痰郁食郁、总称六郁。《张氏医通》卷三:“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七情郁证多因情志不畅所致,有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惊郁恐郁、称内郁六气郁证风郁寒郁湿郁热郁等,称外郁。辨证有虚实之分。实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等数种。肝气郁结者,证见精神抑郁,或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脉弦细。治宜疏肝理气,用四逆散。气郁化火上逆者,证见头痛头晕,胸闷胁胀,口苦口干,苔黄舌红,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用加味逍遥散。痰气郁结者,证见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治宜利气化痰,选用半夏厚朴汤归脾汤等方。虚证分为久郁伤神和阴虚火旺两类。久郁伤神者,证见精神恍惚,悲忧善哭,疲乏无力,治宜养心安神,用甘麦大枣汤阴虚火旺者,证见眩晕心悸心烦易怒,失眠,治宜滋阴清火,养血柔肝,用滋水清肝饮等方。参见有关各条。


士人陈彦夫病伤寒八九日.身热无汗.喜饮.时时谵语.因下利后.大便不通三日.非烦非躁.非寒非痛.终夜不得眠.但心没晓会处.或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医者不晓是何证.但以宁心宽膈等药.不效.召予诊视.两手关脉长.按之有力.乃曰懊 怫郁证也.此胃中有燥屎.宜与承气汤.服之.下燥屎二十枚.次复下溏粪.得利而解.论曰.仲景云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微烦.胃中有燥屎.可攻.宜承气汤.又云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怫郁不得眠者.有燥屎也.承气汤主之.盖屎在胃则胃不和素问曰.胃不和卧不安.此所以夜不得眠也.仲景云胃中燥.大便坚者.必谵语.此所以时时谵言也.非烦非躁.非寒非痛.所谓心中懊 也.声口叹息.而时发一声.所谓水气怫郁也.燥屎得除.大便通利.阴阳交和.是以其病得除.


内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张子和曰∶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
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也。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此治五郁之大要耳。我丹溪先生触类而长之,而又着为六郁之证,所谓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此发前人之所未发者也。夫所谓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六者是也。或七情之抑遏,或寒热之交侵,故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湿之侵凌,或酒浆之积聚,故为留饮湿郁之疾。又如热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郁而成 ,食郁而成痞满,此必然之理也。又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此六者皆相因而为病者也。是以治法皆当以顺气为先,消次之,故药中多用香附抚芎之类,至理存焉,学人宜知此意。
脉法
脉多沉伏,气郁则必沉而涩,湿郁则脉必沉而缓,热郁脉必沉数,痰郁脉必弦滑,血郁脉必芤而结促,食郁脉必滑而紧盛,郁在上则见于寸,郁在中则见于关,郁在下则见于尺,左右亦然。
脉或结,或促,或代。
滑氏《诊家枢要》曰∶气血食积痰饮,一有留滞于其间,脉必因之而止节矣,但当求其有神,何害之有。夫所谓有神者,即经所谓有中气也。
方法
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其证有六∶曰气郁,曰湿郁,曰热郁,曰痰郁,曰血郁,曰食郁气郁(戴氏曰∶胸胁痛,脉沉)∶香附(此味而能横行胸臆间,必用童便浸,焙干用,否则燥)、苍术(米泔浸五、七次)、抚芎(即蘼芜芎 苗头小块,气脉上行,故能散郁也)。湿郁(戴氏曰∶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苍术白芷川芎茯苓热郁(戴氏曰∶目瞀小便赤,脉沉散)∶栀子青黛香附苍术抚芎痰郁(戴氏曰∶动则喘,寸口脉沉滑)∶海石香附南星、栝蒌子。血郁(戴氏曰∶四肢无力,大便红,脉沉)∶桃仁红花青黛川芎香附食郁(戴氏曰∶咽酸腹闷,不能食,左寸脉平和,右寸脉紧盛)∶香附苍术山楂神曲针砂(醋炒)或保和丸
诸郁药,春加防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
凡药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假令食在气上,气升则食降。余仿此。
越鞠丸(一名芎术丸。)
神曲(炒) 香附(童便浸一宿) 苍术川芎栀子(炒)
上为细末,水丸绿豆大,每服五、七十丸,温水下。
生韭饮 治食郁久则胃脘瘀血作痛,大能开提气血。
生韭叶(一握,捣取自然汁一盏)
上先以生桃仁连皮细嚼十数个,后以韭汁送下。
六郁汤 解诸郁。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汤泡七次) 苍术(米泔浸) 抚芎(各一钱) 赤茯苓栀子(炒,各七分) 香附(二钱) 甘草(炙,五分) 砂仁(研细,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如气郁,加乌药木香槟榔紫苏干姜,倍香附砂仁。如湿郁,加白术,倍苍术。如热郁,加黄连,倍栀子。如痰郁,加南星枳壳小皂荚。如血郁,加桃仁红花牡丹皮。如食郁,加山楂神曲、麦 面。
升发二陈汤痰郁火邪在下焦,大小便不利。此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抚芎(一钱) 升麻防风柴胡(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条)


升阳散火汤(东垣) 治热郁
火郁汤(东垣,二方并见火门。)

医案
一男子,年二十九岁,三月间,房事后骑马渡溪,遇深渊沉没,幸得马健无事,连湿衣行十五里抵家。次日憎寒壮热,肢节烦疼,似之状。一医作虚证治,而用补气血药,服月余不效。又易一医,作劳瘵治,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地骨皮,及丹溪大补阴丸倍加紫河车服至九月,反加满闷不食。乃顾倩有乳妇人在家,止吃人乳汁四、五杯,不吃米粒。召予诊视,六脉皆洪缓,重按若牢,右手为甚。予作湿郁处治,用平胃散,倍苍术,加半夏茯苓白术川芎香附木通砂仁防风羌活,加姜煎服。黄昏服一帖,一更时又进一帖,至半夜,遍身发红丹如瘾疹,片时遂没而大汗。索粥,与稀粥二碗。由是诸病皆减,能食。仍与前方,服三帖。后以茯苓渗湿汤倍加白术,服二十余帖平安。


脉多沉伏,或涩或芤。

内经》曰∶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此治五郁之大要。盖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是也。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郁胸胁痛,脉沉涩,用香附(童便浸炒)、苍术抚芎
湿郁,周身走痛,或关节病,遇阴寒则发,脉沉缓,用苍术川芎白芷茯苓羌活防风柴胡
热郁目瞀小便赤,脉沉数,用栀子青黛香附苍术抚芎黄芩天花粉
痰郁,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用海石南星香附、栝蒌仁、贝母竹沥、姜汁。
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红或黑,脉沉而涩,用桃仁泥、红花牡丹皮延胡索川芎香附
食郁,嗳酸,饱闷,畏闻食气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用苍术香附山楂神曲枳实

六郁汤 开诸郁之总司也。
香附(童便浸炒) 苍术(米泔浸炒) 神曲(炒) 山栀仁(炒黑) 连翘陈皮抚芎贝母(去心) 枳壳(炒) 白茯苓苏梗(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有痰,加南星、半夏。有热,加柴胡黄芩血郁,加桃仁泥、红花湿郁,加白术羌活气郁,加木香槟榔食郁,加山楂砂仁
加味越鞠丸 解诸郁火痰气,开胸膈,进饮食。
苍术(米泔浸,姜汁炒,四两) 抚芎(四两) 香附(童便浸炒,四两) 神曲(炒,四两) 栀子(炒黑,四两) 橘红(一两五钱) 白术(炒,一两半) 黄芩(炒,一两半)山楂(去核,蒸熟,一两半)
上为末,稀糊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汤下。
越鞠保和丸〔批〕(按此方治诸郁之妙剂也) 扶脾开郁,行气消食,清热化痰
苍术(米泔浸三宿,炒,一两) 抚芎(酒洗,一两) 神曲(炒,一两) 香附(童便浸炒,一两) 栀子(炒,五钱) 陈皮(一两) 半夏(炮,一两) 白茯苓(一两) 连翘(五钱) 莱菔子(炒,五钱) 枳实(麸炒,一两) 白术(三两) 黄连(酒炒,一两) 山楂(去核,二两) 木香(五钱) 当归(酒洗,一两)
上为末,姜汁泡,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姜汤下,或酒下亦可。

脉:多沉伏。郁证者,郁结而不散也。人之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郁结,诸病生焉。五郁者,金水木火土,泄折达发夺之义是也。六郁者,气血痰湿热食结聚而不得发越也。气郁者,腹胁胀满、刺痛不舒、脉沉也。
木香调气散 治气郁证
木香(另研,五分) 乌药香附枳壳(麸炒) 青皮(去穣。各一钱) 砂仁(五分) 浓朴(姜炒)陈皮(各一钱) 官桂(二分) 抚芎苍术(米泔浸。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磨木香同服。

血郁者,能食、便红,或暴吐紫血、病不移处,脉数涩也。
当归活血汤 治血郁证
当归芍药抚芎桃仁(去皮尖。各一钱) 红花(五分) 牡丹皮香附乌药枳壳(去穣) 青皮(各三分) 官桂 干姜(炒黑) 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服。血结硬痛加大黄。

食郁者,嗳气作酸、胸腹饱闷作痛、恶食不思,右关脉紧盛也。
香砂平胃散 治食郁证
苍术(米泔制) 浓朴(姜汁炒) 陈皮(各二钱) 香附(童便炒,一钱) 砂仁(五分) 枳壳(麸炒)
山楂(去子) 麦芽(炒) 神曲(炒) 干姜(各三分) 木香(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萝卜子一撮,水煎,磨木香同服。食郁久成块去干姜、加大黄。
一方食郁久,胃脘瘀血作痛。
用生桃仁连皮细嚼,以生韭菜捣自然汁一盏送下,大能开提气血。

痰郁者,动则喘满气急,痰嗽不出、胸胁痛、脉沉滑也。
栝蒌枳壳汤 治痰郁症
栝蒌(去壳) 枳实(麸炒) 桔梗抚芎苍术(米泔浸) 香附杏仁(去皮尖) 片芩(去朽)
贝母(去心。各一钱) 砂仁(五分) 陈皮(一钱) 木香(另研,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入竹沥、姜汁少许,磨木香调服

热郁者,即火郁也,小便赤涩五心烦热口苦舌干、脉数也。
火郁汤 治火郁症
山栀柴胡干葛抚芎白芍连翘地骨皮(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湿郁者,周身骨节走注疼痛,遇阴雨即发,脉沉细而濡也,渗湿汤。(方见湿门。)
六郁越鞠者,解诸郁之总司也。
六郁汤 治诸郁,清火化痰顺气开胸膈。
香附(童便制) 苍术(米泔制) 神曲山栀连翘陈皮川芎贝母(去心) 枳壳(炒) 苏梗甘草(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有痰加南星、半夏;有热加柴胡黄芩血郁桃仁红花;湿加白术羌活;气加木香槟榔食积山楂砂仁
越鞠丸 解诸郁火、化痰气、开胸膈。
神曲(炒) 香附(童便浸一宿) 苍术(米泔浸) 川芎山栀(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丸绿豆大。每服五六十九,空心温水送下。
【补遗方】
解郁调胃汤胃脘血液耗损,痰火内郁,水浆易下而食物难消,若噎膈之症,或气分之火壅遏于中而时作刺痛者,皆由怒、忧、思、虑、劳心所致也。
白术(一钱) 陈皮(盐水洗,一钱) 白茯苓(去皮,一两) 归尾(酒洗,一钱二分) 赤芍(酒浸,八分) 川芎(六分) 生地黄(酒洗,姜汁拌,晒干,八分) 香附米(八分) 神曲(炒,七分) 栀子仁(盐水炒,一钱二分) 麦芽(炒,七分) 桃仁(去皮,四两) 生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若胸膈刺痛加姜黄酒炒八分,若胸噎闷加枳壳麸炒七分,胸内烦热加黄连六分;大便不利加酒蒸大黄二钱二分,有痰加半夏姜汁炒八分,去地黄,饮食不美去地黄,加白术五分;呕吐藿香一钱,去地黄川芎桃仁

【歌】气血冲和安有患,若还抑郁病相寻。湿痰气血热兼食,六郁形体认真。
【论】夫人之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抑郁,诸病生焉。故人之诸病,多生于六郁。盖郁者,结聚而不发越之谓。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不得变化,所以传化失常而六郁之病生焉。六郁者,气、血、湿、热、食、痰所郁也,而其状不一,开具于左∶盖诸郁之脉皆沉,沉则为郁故也,但其兼芤、涩、数、紧、滑、缓之不同耳。丹溪云∶病之属郁者常八、九,看所挟,以开导之可也,故制越鞠丸通疗之。
越鞠丸(一名芎术丸
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
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温水下,每服五钱。
气郁
其状胸满胁肋胀痛,脉沉而涩,用二陈汤加香附抚芎苍术。气实者,加枳实、浓朴、砂仁山栀青皮木香之类。
二陈汤(方见痰证条。)
湿郁
其状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而细缓,身体重,头重痛是也。白芷苍术川芎茯苓香附,或升阳除湿汤主之。
升阳除湿汤(方见湿证条。)
血郁
其状四肢无力,能食,便血,脉涩而芤,四物汤加桃仁红花青黛抚芎香附,或子和越鞠丸合四物汤治之。
四物汤(方见血证条。)
子和越鞠丸桃仁(去皮尖) 红花香附(醋制) 抚芎青黛(各等分
上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汤送下。
痰郁
其状动则喘,寸口脉沉而滑,二陈汤加海石南星香附、栝蒌仁、半夏,或王汝言化痰丸润下丸
二陈汤(方见痰证条。)
王汝言化痰丸(方见痰证条。)
润下丸(方见痰证条。)
火郁
其状瞀闷小便赤涩,脉沉而数,骨髓中热,肌痹热,扪之烙手,逍遥散山栀香附青黛抚芎贝母、苍木,或火郁汤
逍遥散(方见火证条。)
火郁汤(方见火证条。)
食郁
其状嗳酸,胸满腹胀不能食,或呕酸水,恶闻食气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或沉缓而大,保和丸枳实麦芽砂仁香附之类。
保和丸(方见伤食条。)
达按∶气、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成郁。虽则气用四君,血用四物,痰用二陈,必以开郁药佐之,是得治法之大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