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异物

( waierdaoyiwu )

别名: 异物入耳

西医

简介:
外耳道异物指不应进人而进人外耳道的各种物体,可有动物性、植物性、合成材料和金属类等。
病因:
外耳道是一个狭窄弯屈的管道,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保护耳道,免遭异物侵入。但由于各种原因,外来物体可以保留在外耳道内形成外耳道异物。多见于儿童,因小儿喜将小物体塞入耳内。成年人也偶可发生,多为挖耳或外伤时所遗留,有时活昆虫可以进入外耳道。异物依其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如下三类:①动物类,如蚊蝇、蚂蚁蛾子等;②植物类,如硬壳植物种子、谷粒、豆类和果核等;③非生物类,如石子、铁屑、玻璃珠、小塑料玩具、钮扣以及橡皮等。
体征:
外耳道异物症状不一,视异物种类、大小、停留时间和停留部位而异。小而无刺激性的非生物异物可长期存留于外耳道而不引起症状。一般情况下,异物越大,越接近鼓膜,症状越明显。常出现以下症状,由于异物阻塞外耳道,可引起耳聋耳鸣耳痛。异物较大压迫鼓膜或植物性异物遇水膨胀刺激外耳道可导致耳痛及外耳道炎症。活的昆虫在外耳道内爬行骚动引起剧烈耳痛、噪声、甚至使病人惊恐不安,重者可发生鼓膜外伤。常由于异物刺激外耳道可引起反射性咳嗽,而锐利坚硬的异物亦可损伤鼓膜。根据病人主诉检查时在外耳道可见到相应的异物。儿童无痛楚不适多无诉,仅为家属偶尔发现。
体检:
外耳道皮肤或鼓膜可能有被小虫咬啮或自挖损伤而出现鼓膜或外耳道皮肤渗血或肿胀。
治疗:
根据异物性质、形状和位置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非活动性异物,位置未超越外耳道峡部,未完全阻塞外耳道者,可用盯聍钩直接钩出或用外耳道冲洗法冲出。球形硬性光滑或边圆钝的异物,宜用耵聆钩从异物与耳道壁之间的缝隙中通过,用钩尖贴住异物背面,将其拽出,如用镊子不但不易抓住异物,反而会将异物推向外耳道深部。
2.活动性昆虫类异物,需先用甘油、氯仿、酒精或香油等滴入耳道内,将昆虫麻醉或杀死后,用镊子取出或冲洗排出。
3.植物性异物如豆类遇水膨胀时易嵌顿于外耳道,此时应先用95%酒精滴入外耳道,待异物脱水收缩松动后,再设法取出。
4.含铁异物取出困难时,可考虑先用强磁铁将其吸出。异物较大,且于外耳道深部嵌顿较紧者,用局麻或全身麻醉下行耳内或耳后切口,必要时还须凿除部分骨性外耳道后壁以取出异物。
5.婴幼儿患者为防止术中不合作造成损伤或将异物推向深处,宜在短暂全麻下取出异物为好。
6.有外耳道继发感染者,应先行抗炎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取异物。异物取出后应仔细检查有无外耳道和鼓膜损伤。如有损伤,应做相应治疗。异物取出后应积极治疗外耳道炎

“外耳道异物” 相关论述

外耳道异物以儿童多见,多因玩耍时将异物放入外耳道内。成人亦可因偶然或疏忽造成外耳道异物。异物种类繁多,分为非生物类、植物类或小昆虫类异物。
【诊断】
一、现代医学
1.大部分病例有异物进入外耳道的病史,但有的患者病史遗忘或不明确。小儿外耳道异物常因继发感染或昆虫活动引起耳痛而就诊。
2.可查见外耳道内异物,依其种类、大小、停留部位和时间而具有不同特征。活动昆虫可致耳鸣或疼痛;继发感染者表现出外耳道炎的症状及体征;长期停留的异物被耵聍包裹易误认为耵聍栓塞,并因堵塞而致听力减退;深在异物压迫鼓膜者可引起耳鸣眩晕;小而非活动性异物没有特殊症状,仅在检查外耳道时发现。
二、中医学
外耳道异物属中医“异物入耳”范畴。常见的异物有蚊、蝇、蚂蚁水蛭及豆类、果核、稻谷、砂石、碎玻璃等。如异物损伤耳道肌肤,邪毒乘虚外侵,可致皮肤红肿,疼痛。
1.辨证依据:根据病史及局部检查,发现耳道有异物。
2.临床证型:因异物形态、性质、大小和所在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体小无膨胀无刺激性的异物进入耳中,可无明显症状;形体较大的异物阻塞于耳道内,可引起耳鸣,听力障碍和反射性咳嗽等。吸水性异物遇水则膨胀,刺激和压迫耳道,可引起耳道红肿糜烂。动物性异物,由于爬行、骚动,使患者躁扰不安,耳鸣或疼痛搔痒,甚至出血或损伤耳膜,引起耳膜穿孔。异物嵌顿于耳道峡部则疼痛较剧。异物离耳膜较近,可压迫耳膜发生耳鸣眩晕
【治疗】
一、现代医学
原则为取出异物。根据其性质、大小、形状及停留位置决定取出方式。有继发感染者应先行抗炎处理,炎症消退后再取异物。
1.小而非活动性异物可用耳镊钳取。
2.光滑球形异物易被耳镊推向深部,故宜用适当弯度的耵聍钩或刮匙将其取出。
3.活的小动物,可先用甘油、酒精或乙醚滴入外耳道将其麻醉或杀死,再用合适器械取出。
4.异物过大或嵌顿在骨部不能被取出时,可采用耳内或耳后切口取出。
5.小儿或不合作者,或难取之异物,可酌情用短时全麻。
二、中医学
1.治疗原则:取出异物。
2.治疗方法
(1)外治:植物性及非生物性异物,用耳钩或耳镊取出。圆球形异物用刮匙取出。质轻而细小异物,可用凡士林或胶粘物质涂于棉签头将其粘出。细小能移动的异物,可用冲洗法将其冲出。但遇水膨胀或易起化学变化的异物,以及耳膜有穿孔者禁用此法。动物类异物,用植物油、酒、姜汁等滴入耳内,待虫死后再用镊子取出。对已泡涨之异物,可搅成小块取出,或先用95%酒精滴入使其脱水缩小再行取出。
(2)内治:因异物损伤耳道肌肤而致红肿、焮痛、糜烂者,可用银花15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5g,天葵子15g,栀子10g,黄连10g,赤芍12g、生地15g,木通10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病因及异物种类】
外耳道异物(foreignbody in external auditory meatus)常见于儿童将豆类、小珠粒、火柴棒头等各种小物塞入外耳道。成人可因创伤、弹片、泥土、木块等,或耳病治疗时误留棉花、小纱条于外耳道。其它如夏季昆虫可爬入或飞入外耳道内形成异物。
【临床表现】
因异物种类大小和部位而异。小而无阻塞、无刺激的异物,可长期存留无任何明显症状。较大异物或植物性异物可遇潮湿而膨胀,阻塞外耳道影响听力及耳鸣等。严重者可致外耳道炎,出现耳痛。异物接近鼓膜可压迫鼓膜致耳鸣眩晕,活动昆虫爬行骚动时可引起难以忍受的不适,触及鼓膜可致疼痛、耳鸣、甚至损伤鼓膜。检查可见不同大小的异物存留于外耳道不同的位置。
【治疗】
根据异物大小、性质和部位,采用不同的取出方法。
(一)活动而不膨胀的小异物,可用生理盐水将异物冲出。但外耳道、鼓膜有损伤或穿孔禁用。
(二)植物性异物可在直视下用异物钩或耳刮匙取出,不宜用水冲洗,以免膨胀而取出困难(图11-1)。
(三)活动的昆虫类可先滴入油剂、酒精或乙醚使其死后用镊、钩或冲洗取出(图11-2)。

[img]erbiyanhouwaikexue215.jpg[alt]外耳道异物钩出法[/alt][/img][img]erbiyanhouwaikexue216.jpg[alt]外耳道异物镊取法[/alt][/img]
图11-1 外耳道异物钩出法图11-2 外耳道异物镊取法

注意事项:①并发急性炎症时,可先抗炎治疗后再取出异物,若异物影响炎症消退,可在消炎过程中酌情取出。②取异物时操作必须轻巧熟练,不得盲目强行取出,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及鼓膜.特别对圆形光滑异物如豆类、玻璃珠等,切忌随意用镊、钳夹取,以免将异物推向深部。③异物嵌顿于外耳道不易取出者,如创伤进入弹片等,可从耳后作乳突凿开术之切口,分离外耳道软骨部,然后取出异物。④不合作儿童或异物嵌顿很紧难以取出者,可予以短暂的全身麻醉后取出。

不论什么性质的物质,以什么方式进入外耳道,都称外耳道异物
一、判断
小儿有玩豆类、小玻璃球、砂石、塑料、煤块的可能,成人有用木棒、火柴掏耳的习惯。不论小孩子、大人,一旦出现耳内痛,耳鸣,堵塞感,眩晕,出血,听力下降或反射性咳嗽者,又无耳病史都应想到耳内异物。
二、急救
急救原则是轻轻操作,取出异物和防感染。
1.棉球、火柴棍、纱布、纸团用镊子轻轻夹持取出。
2.小而滑圆的东西用带钩或耵聍钩环容易取出,不宜用镊子夹,否则越夹越深。
3.鼓膜表面异物:①仰头固定,有明视下小心轻巧取出,防损伤鼓膜。②或用注射器吸入生理盐水沿外耳道后壁冲洗,但不要对准异物。嘱病人头向患侧,用盘接水,注视异和是否出来。此法对外耳道、鼓膜病变和遇水起化学反应、遇水膨胀的异物绝对不能用。
4.小儿取异物时常用暂时全身麻醉。
5.外耳有嵌顿于骨中的异物需送医院开刀取出。
6.外耳有植物性异物者,可先滴入95%酒精,使之脱水收缩再取出。
三、预防
1.禁止小儿玩耍可能入耳的东西。
2.不要用木棒、火柴棒掏耳。
3.预防耳部外伤

多见于儿童,成人耳道异物多见于挖耳、外伤或飞虫侵入所致。小儿将异物如豆类塞入耳中,常因怕家长训斥而不敢诉说,时间长了豆类膨胀,引起剧烈耳痛。较大异物堵塞耳道,可引起耳塞耳鸣耳聋等症状。小虫入耳可引起耳部剧烈响声。若异物刺激鼓膜,可出现眩晕
现场急救
能看到的异物可用小镊子夹出。膨胀的豆类异物,可先用95%的酒精滴耳,使其脱水缩小,然后再设法取出。小虫入耳,滴入两滴香油,将小虫淹死,然后晃动患侧头部,驱使小虫掉出。如圆形小球,不能用镊子取之,因其会使异物越夹越深,故即送医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