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
( bingduxingweichangyan )
西医
简介: |
病毒性胃肠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小肠炎症的总称。主要表现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 |
病因: |
在感染性腹泻中,8o%的患者是由病毒所引起的,其中约有50%以上为轮状病毒所致,其他为诺瓦克(norwalk)类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冠状病毒、萼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 |
季节: |
秋季多见。 |
人群: |
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以6个月到1岁为多见。 |
发病机理: |
病毒主要侵犯小肠,小肠粘膜绒毛上部的带刷状缘成熟的上皮细胞,急性期后该处上皮细胞大多脱落,绒毛变短、变钝、不成熟的无刷状缘的立方细胞由粘膜底部上升替代了上述细胞,这些细胞缺乏双糖酶及其他消化酶,造成本糖、乳糖及脂肪吸收不良,使小肠吸收功能下降,导致肠腔渗透压改变,进入肠腔的液体增加而引起腹泻。 |
诊断标准: |
1.温带地区,秋冬季节,婴幼儿多发。 2.突然起病,一般先吐后泻,伴发热,大便黄绿色水样,恶臭。 3.酶联免疫吸附法或核酸凝胶电泳检测粪便确定有轮状病毒抗原或诺瓦克病毒等抗原。 |
诊断依据: |
除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外,须进一步作病原学检查,应用放射免疫、补体结合或酶联免疫吸附等方法检测粪便中的抗原或血清抗体,用免疫电镜、免疫荧光等方法直接查找粪便中的病毒颗粒以确诊病原。 |
体征: |
潜伏期为1-3d起病急,部分病人有呼吸道前庭症状或突起恶心、呕吐、腹泻。呕吐可为首发症状,次数多,可持续数日,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继之为水样,腹泻每日达10-20次,大便为水样,无血及粘液。成人及年长儿诉腹痛,发热不高,一般38℃左右,病情重者可达39℃以上,病程为1周左右,个别可长达2-3周,吐泻后易发生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一般为轻症,如及时治疗可迅速恢复,也有致命的重症,死于重度脱水、休克。 |
粪便: |
大便镜检有极少量白细胞,细菌、真菌培养阴性。电镜或免疫电镜可查见大便中病毒颗粒。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症状消失,特异性病原学试验转阴。 |
治疗: |
病毒性肠炎目前无特殊治疗方法。由于其有自限性,一般不主张应用抗菌药物,而以对症治疗为主,口服思密达(smecta)有一定疗效。吐泻严重时应用止吐剂及镇静剂并及时输液纠正电解质失衡,一般患者可应用口服补液。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配方为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加水至1000ml,可补充腹泻时水和电解质的损失。采用口服补液可随意饮水并适当进食以补充能量,对呕吐频繁不能口服液体者可给静脉输液,并需注意患儿的护理及喂养,在集体及医疗机构中,需对患儿进行隔离,并注意医护人员的双手及食具消毒和排泄物的处理。母乳中存在特异iga,因而母乳喂养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
“病毒性胃肠炎” 相关论述
病毒性胃肠炎是夏秋季节常见病,临床上以恶心、呕吐、腹泻,呈水样便,每日数次或数十次,可伴有腹痛、腹胀,重者可伴有脱水、休克等。
(一)单验方
1.石榴果皮l2~l8克,水煎后加红糖适量,1日分2次服。或市售干燥石榴果皮1000克,加水5000毫升,煮沸半小时过滤。然后再加温水照上法重煎一次,将两次药液混合为2000毫升,冷却后加白糖适量备用。每6小时服药1次。每次服20毫升,疗程7~10天。
2.大米汤500毫升,加半啤酒盖食盐(3~5克)自制为口服补液,频服。
其他参见痢疾的有关治法。
(二)中成药
湿热较重,舌苔黄厚腻者,可选用蓼枫肠胃康颗粒;
伴外感风寒,舌苔白腻者,可选用藿香正气水(胶囊)。
(三)基本方药
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0~15克、黄芩10~12克、黄连10~12克、生甘草3~6克、车前草10~15克、马齿苋10~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病毒性胃肠炎(viral gastroenteritis)又称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待症状,病程短,病死率低。各种病毒所致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
与急性胃肠炎有关的病毒种类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研究较多的是轮状病毒(rotavirus)和诺沃克类病毒(norwsalk-like virus)。此外,嵌杯样病毒(caliclvirus)。肠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星状病毒(astr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冠状病毒(coronavirus)等亦可引起胃肠炎。
(一)肠腺病毒胃肠炎 肠腺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属于普通腺病毒的40、41血清型,外形与普通腺病毒相同,为直径70~80nm的双链dna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通过人与人的接触传播,也可经粪—口途径及呼吸道传播。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夏秋季略多。可呈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为较重的腹泻,稀水样便,每日3~30次不等。常有呼吸道症状。如咽炎、鼻炎、咳嗽等,发热及呕吐较轻,可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征。病程8~12天。多数患儿病后5~7个月内对蔗糖不耐受,并可伴有吸收不良。诊断根据免疫电镜检测粪便中肠腺病毒颗粒或用免疫荧光法等检测粪便中肠腺病毒抗原。
(二)星状病毒胃肠炎 星状病毒为一种直径28~30nm的球形病毒颗粒,表面有5~6个星芒状突起。在健康成人、儿童及婴幼儿粪便均可查见此种病毒。目前认为当星状病毒在肠道内大量繁殖时引起胃肠炎。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一般为散发性,但也可呈暴发流行,无症状而携带病毒的乳儿可引起托儿所哺乳班幼儿胃肠炎的暴发流行。发病以婴儿为多,临床表现类似于轮状病毒胃肠炎,但症状较轻。诊断主要根据大便接种人胚肾细胞培养后免疫电镜或免疫荧光检查结果。
(三)肠道病毒胃肠炎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共71个血清型。肠道病毒胃肠炎并不多见,主要由埃可病毒2,3,6~9,11~14,18~20,22~24型及柯萨奇病毒a组4型、b组3、4型引起。冬夏季均可发生。婴幼儿易感,并可在产婴室、托儿所及家庭内引起流行。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接触经口感染。临床表现为乏力、畏寒、低热、腹泻稀水便,混有少量粘液,无脓血,日排便在10次以内。呕吐较频,有时可伴有腹痛及肌肉疼痛。通常于发病后24小时左右症状好转。确定诊断应根据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四)冠状病毒胃肠炎 冠状病毒为球形rna病毒,直径120~230nm。病毒颗粒表面围有花瓣样突起。本病毒广泛存在于鸟类及哺乳类动物,在非细菌性胃肠炎患者粪便中亦发现了一种冠状病毒样颗粒。成人及小儿均可罹患本病,临床表现为慢性持续性腹泻及吸收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