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香薷

( Tǔ Xiānɡ Rú )

别名: 香草头 , 土薄荷 , 土薷香 , 野上比苏 , 鱼香草 , 水芳药 , 边枝花 , 酒饼叶 , 排香草 , 蜜蜂草 , 山苏子 , 水荆芥 , 野香薷 , 香薷草 , 小叶薄荷 , 满坡香 , 野荆芥 , 白花茵陈 , 香草 , 五香草 , 山薄荷 , 暑草 , 对叶接骨丹 , 土茵陈

土香薷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发汗解暑;化湿利尿。主夏季感冒中暑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湿疹痈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煎水含漱或熏洗。
性味:
味辛;性微温
归经:
归肺;胃经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去皮肤湿热,解表,止痛。治伤风发热,止呕吐。2.《广西药植名录》:治黄疸疳积小儿热泻水肿。3.《陕西中草药》:活血祛瘀,止痛生肌,通窍利膈,调经。4.《贵州草药》:解表,理气利湿
用药禁忌: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热病汗多表虚者忌用”。
药理作用:
酊剂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可使尿量及尿中氯化物排泄增加,民间作为利尿、发汗剂。浸剂可用于肠弛缓,能促进食欲,改善消化。尚有祛痰作用。试管试验具有抗真菌作用。
化学成分:
全草含黄酮类,甾醇类,三萜类,烷烃类及机酸类等化合物。
黄酮类: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dime-thoxyflavone),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5,7-dihydroxy-4-me-thoxyflavone),5-羟基-7,4二甲氧基黄烷醇(5-hydroxy-7,4-di-methoxyflavanonol),5-羟基-6-o-α-d-吡喃半乳糖甙(5-hydroxy-6-methylflavanone-7-o-α-d-galacopyranoside)[1,2],刺槐素-7-o-β-d-葡萄糖甙(acacetin-7-o-β-d-glucoside)[2]。
甾醇类: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β-sitosterol-3-o-β-d-glucoside)[2,3]。
三萜类:熊果酸(ursolic acid)[2,3],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2-α-羟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3]。
烷烃类:6-甲基三十三烷(6-methyl-trtriacontane),13-环已基二十六烷(13-cyclohxyl-bexacosane)[2]。
有机酸类:棕榈酸(palmit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2]。
鉴别: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1)取本品粉末100g,用挥尾油提取器提出挥发油,吸取一定量,用乙醚制成10%深液,作供试品溶液;另取石竹烯为对联照品,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cmc薄板上,以已烷展开15cm,用5%香草醛浓硫酸溶液喷后,于100℃烘5min。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玫瑰紫色斑点。
(2)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另取对聚伞花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f254-cmc薄板上,以已烷展开15cm,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红以斑点。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呈方柱形,多分枝,长30-50cm,表面紫褐色;质脆。叶卷曲皱缩,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9cm,宽1-4cm,上面暗绿色,有疏生硬毛,下面淡绿以,散生多数亮黄色腺点;叶柄长0.5-3cm,有小硬毛。顶生假穗状花序,稍偏向一侧,花淡紫色。揉搓后有特异清香,味辛凉。
以枝嫩、穗多、多香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角质纹理明显,非腺毛单细胞,短小,呈锥形,也有多细胞非腺毛。下表皮叶脉上非腺毛1-4(-6)细胞,表面有疣状突起。上、下表皮均有腺鳞和小腺毛。
茎表面观:表皮细胞多角形,非腺毛5-9细胞,多呈扭曲状,常中部1-2细胞缢缩,壁上有疣状突起。另有腺毛及腺鳞。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可达3400m的山地、林内、河岸和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地区除青海、新疆外、全国各地均有产。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90cm。茎直立,本棱形,紫褐色,多分枝,被疏柔毛。叶对生;叶柄长5-35mm,边缘具狭翅,披毛。叶片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9cm,宽1-4cm,边缘具锯齿,上面被小硬毛,下面叶脉被小硬毛,其余散布腺点;轮伞花序多花密集成假穗状花序,长2-7cm,顶生和腑生;苞片宽卵圆形或扁圆形,先端针芒状,外面近无毛而具腺点,边缘具缘毛;花萼钟形,长约1.5mm,外面有毛和腺点,萼齿5,前2齿较长,先端具针芒状;花冠淡紫色,外面被毛,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半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伸出,花丝无毛,花药2室;雌蕊子房4裂,花柱内蒙古自治区藏,柱头2浅裂。小坚果长圆形,长约1mm,棕黄色。花期7-10月,果期8-10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香薷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and.[si-deritis ciliata thunb.; elsholtzia cristata willd.; e.patrini(lepech.) garck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或鲜用。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土香薷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发汗,解暑,利尿。夏季感冒发热无汗中暑急性胃肠炎,胸闷,口臭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1~3钱。
性味:
辛,微温。
药理作用:
土香薷的挥发油,内服可兴奋延髓,而促进呼吸及血液循环,有发汗与解热的表现;外用时,使局部血管扩张,增进血液循环,缓和肌肉痉挛性疼痛。
化学成分:
茎和叶含有挥发油0.26~0.59%,干茎、叶含量为0.8~2%,油中主要成分为香薷酮(elsholtzia-ketone. c[xb]10[/xb]h[xb]14[/xb]o[xb]2[/xb])、倍半萜类,种子含脂肪油约38~42%。
生境分布:
生于田园边、路旁、山溪边及阴湿草地。分布于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及台湾、陕西、四川、云南及西藏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芳香草本,高达9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紫褐色,多分枝,有短柔毛。叶对生,有细柄,叶片窄卵形或乱撞长圆形,长6~10厘米,边缘有锯齿,叶面有短毛,下面略呈紫色,密生腺点,脉上有短毛。夏末秋初开花,假穗状花序顶生,直立或上部稍弯;花小,密集,偏向花序一侧着生;每花有一明显的大扁圆形、先端有长尖的小苞片;萼上有毛,5裂;花冠二唇形,淡紫色或红紫色;雄蕊4,二强,花丝较花柱微短;花柱细长,柱头2叉。4个小坚果卵形,棕褐色,包围于被毛的宿萼内,萼齿刺状。
来源:
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土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and. [e. patrini (lepech.)garcke],以全草入药。夏、秋抽穗开花时采割,去净杂质晒干或鲜用。
备注:
(1)同属植物萼果香薷elsholtzia calycocarpa diels分布于新疆、西藏等地。西藏地区以全草作土香薷入药。形态描述参阅香薷附注项下。

土香薷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解表,理气化湿。治伤风感冒,发热呕吐,胸膈胀满,腹泻黄疸小儿疳积
①《贵州民间药物》:"去皮肤湿热,解表,止痛,治伤风发热,止呕吐。"
②《广西药植名录》:"治黄疸疳积小儿热泻水肿。"
③《陕西中草药》:"活血祛瘀,止痛生肌,通窍利膈,调经。治跌打损伤骨折,胸膈胀满,崩漏白带。"
④《贵州草药》:"解表,理气利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外用:煎水洗。
性味:
《贵州民间药物》:"性凉,味辛,无毒。"
附方:
①治皮肤湿热瘙痒土香薷(鲜草)半斤,熬水沐浴
②治伤风发热鼻塞咳嗽呕吐满坡香(干)三钱,紫苏二钱,枇杷叶(干)二钱,灯心草一钱。煎服,一日三次,一次二酒杯。
③治气阻食滞:满坡香、阎王刺各四钱,土柴胡走游草土升麻香樟根茴香根各三钱。水煎服,每日三次。(①方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
④治白带五香草硫黄各三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性状:
干燥全草,带根或不带根,长约30~40厘米,茎粗约2~3毫米,表面灰绿色,微显棕紫色,密被毛茸,节明显,节间长2~3厘米;易折断,断面纤维性,黄绿色。叶皱缩,绿色,完整者为卵圆形,表面有短小毛茸。多无花序。气微香。以叶多、色绿,无花序,去根者为佳。
生境分布:
生长于山坡草地、路边或山谷。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江西、湖南、云南、四川。此外,广西、甘肃、贵州,陕西等地亦产。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直立,高25~50厘米,有分枝。茎基部木质化,光滑,呈圆柱形,上部方形,表面浅棕紫色,有细绒毛,具节。叶对生,卵圆形,长1~3厘米,宽6~15毫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两面均有腺点和细毛;叶柄长2~5毫米。花两性,轮生2花,密集成顶生的穗状伞房花序;苞片有短柄,卵圆形,两面均有细毛;花萼圆筒状,长2.3毫米,具5齿和脉纹15条,外面和齿缘上有毛,内有腺点;花冠粉红色,上面有细毛和腺点,2唇,上唇直立,顶端有微凹,下唇3裂;雄蕊4,着生于冠筒喉部;花柱顶端2裂。小坚果4枚,褐色,光滑。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牛至全草。7~8月开花前采收地上部分,晒干或鲜用。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