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积

( ganji )

别名: 小儿中度营养不良

中医

简介:
疳病中期虚实错杂,以体瘦显著,面色萎黄腹胀青筋,精神不振为特点的疳病
诊断:
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黄如穗,精神不振,烦躁易激动,睡眠不宁,或伴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减退,或多吃多便,舌红干燥,苔黄白相间而腻,脉弦急。
治疗:
脾虚食积证:补脾健胃消食导滞疳积散加减。

“疳积” 相关论述

本病继发于小儿疳积,是以初起时在暗处不能见物,继而眼珠干燥黑睛混浊,甚至糜烂破损为特征的眼病。《秘传眼科龙木论》对本病记载较早。又名小儿疳眼疳毒眼。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软化症。如不能及早诊治,容易导致失明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食有偏好等损伤脾胃,或久病虚嬴,脾胃虚弱等,皆可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酿成疳积脾病及肝,肝血虚少,窍失养且阴血不足,肝热内生,上攻于,遂发本病。此外,病中无原则地忌口的小儿,及患寄生虫病之类消耗性疾病者易患此病。

[临床表现]
双眼发病,初起症轩.多见夜盲(又称雀目),眼珠干涩羞明,频频眨。继而白睛萎黄,眼珠转动时,白睛表层于环绕黑睛处呈晕状皱起,黑睛失泽,知觉减退。随病情发展,白睛正对睑裂两侧出现略带银灰色之三角形干燥班,基底向着黑睛边缘,不为泪液所湿润;黑睛表面枯晦。甚至混浊如毛玻璃状。严重时,羞明显著,白睛粗厚如皮肤;黑睛知觉丧失,呈灰白色胶冻样混浊,甚至表面糜烂破损,并有黄液上冲等症。愈后往往遗留翳障,影响视力。本病黑睛极易溃破,变为蟹睛、眼珠枯萎等恶候。
全身症:初起常见患儿面色萎黄,身体羸瘦,毛发枯焦,掩面而卧,或烦躁不宁。若见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频频泄泻,胃纳全无,哭声嘶哑而低微,手足俱肿者,病属危重,除可致双眼失明外,尚有生命危险。

[诊断依据]
一、眼部干涩,羞明,频频眨,暗处或入夜视物模糊不清。
二、白睛干燥,少泽,起皱,眦部白睛出现银白色三角斑。
三、黑睛混浊,知觉减退,重者继发凝脂翳黄液上冲,或软腐溃陷,穿破而成蟹睛
四、有喂养不当、营养不良慢性腹泻病史。

[鉴别诊断]
本病早期出现之雀目,称肝虚雀目。在外眼见症不明显时,需与高风雀目相鉴别。高风雀目患者眼无不适,外观端好,眼底变化初起可不明显,随年龄的增长,病变逐渐明显,视野开始缩小,夜盲亦逐年加重,但白睛黑睛及全身无疳积见症。

[辨证论治]
本病是疳积在眼的局部病变,内治常结合全身病情用健脾清热、杀虫消、养肝明目等法。同时,亦可采用针灸及捏脊疗法。此外,还应注意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和改善饮食营养。
一、内治
(一)肝脾亏虚
[主证]小儿食少腹胀,面黄体瘦,夜盲初起,白睛干涩,频频眨
[证候分析]脾胃气虚,失于健运,内有滞,则食少腹胀。气血生化不足,不荣头面及肌肉,故面黄体瘦。血不养,因而在暗光下或黄昏后不辨人物,白睛干涩,频频眨
[治法]健脾消,养肝明目。
[方药]八珍汤加减。原方用于本证可去川芎,加山楂麦芽陈皮夜明砂、鲜猪肝,取其健睥益气消,养肝补血明目。
(二)脾虚肝热
[主证]虫积日久,腹胀便溏,午后潮热,烦躁不宁,黑睛生翳,或糜烂。
[证候分析]虫积日久,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常,则腹胀便溏。气血生化不足,肝失濡养,热自内生,故午后潮热,烦躁不宁。肝热上攻,则黑睛生翳或糜烂。
[治法]健脾清肝,杀虫消
[方药]肥儿丸加减。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楂神曲麦芽脾消黄连胡黄连湿热芦荟使君子清热杀虫消;诸药组方,健脾清肝,杀虫消黑睛翳溃或黄液上冲者,宜选加龙胆草栀子蒲公英白芍之类清肝泻热。
(三)脾虚湿困
[主证]面黄体瘦,精神萎靡,食少腹胀大便溏泻,黑睛生翳或糜烂破溃,舌淡苔白脉濡。
[证候分析]脾胃受损,运化无力,故食少腹胀大便溏泻。脾虚精气不得化生,形神皆失所养,则面黄肌瘦,精神萎靡,黑睛混浊,甚至糜烂破溃。舌淡苔白,脉濡均为脾虚湿困之象。
[治法]健脾气消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原方有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之功。用于脾虚滞者,可加神曲麦芽;有虫积者,可加使君子鹤虱芜荑;湿郁化热者,酌加胡黄连
(四)中焦虚寒
[主证]面色苍白,大便频泻,完谷不化,肢厥脉微,黑睛糜烂或破损,形成蟹睛
[证候分析]中焦虚寒,脾胃运化及升降失职,则自利频频,完谷不化。阳虚无以温煦,故面色苍白,肢厥脉微。精气不足失所养,则黑睛病变日重,甚至溃破,形成蟹睛
[治法]温中散寒,补益脾胃。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原方以附子、干姜温中阳,散寒邪人参大补脾胃元气,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若用于阳虚甚者,可再加肉桂
如果黑睛病变同时,症见全身枯瘦,腹大筋青,便泻不止,口干声哑,手足浮肿,当以挽救生命为要,按儿科疳积之重危症论治。
二、外治
(一)黑睛混浊糜烂或黄液上冲时,用清热解毒眼药水及扩瞳药滴眼。
(二)鱼肝油滴眼。
三、针灸疗法
针刺四缝,灸气海足三里脾俞肝俞肾俞等。
四、其他疗法
(一)捏脊疗法以两手指背横压在长强穴部位,向大椎穴推进。同时以两手拇指与食指将皮肤肌肉捏起,交替向上,直至大椎穴,作为一次,如此连续6次,在扒捏第5、6次时,每次以拇指在腰部用隐力将肌肉提起约4—5下,捏完后,再以两拇指命门肾俞左右推压2—3下。此疗法有调理脾胃、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功效。
(二)鲜猪肝60g剖开,夹苍术末10g以线扎定,人米汤内煮熟,然后将药肝连汤分次服用。每日1剂。年幼小者酌情减量。
(三)应口服或肌肉注射维生素a、d制剂。

[预防调摄]
一、调摄护理
(一)患儿饮食应多进富含营养的鱼、蛋、乳、肝类食品及新鲜蔬菜,如胡萝卜青菜、水果等,以辅助治疗。
(二)黑睛表面若已软化坏死,应约束患儿双手,防止其用手揉擦眼部;医护人员亦应注意,切勿用重力开睑,以免促成眼珠穿孔。
二、预防
(一}对惭乳期的婴儿及发育期的幼儿和儿童,以及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应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及蛋类、鱼类等食物。对婴幼儿,尤应做到合理喂养,防止饮食偏嗜和过食肥甘厚腻之品。
(二)小儿若有疳积见症,应及早治疗,凡患儿频频眨,或闭睑不开,喜伏母怀者,应警惕本病的发生。对麻毒攻目者,亦需注意观察是否合并本病。
(三)讲究卫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避免不必要的“忌口”。

[转归预后]
本病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易致失明。全身若见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频频泄泻,胃纳全无,哭声嘶哑而低微,手足俱肿者,病属重危,不仅可能双眼失明,而且还有生命危险。

[文献摘要]
一、《银海精微·小儿伤》:“小儿伤之症,富贵之家,多生是疾,盖由父母过爱之由也。小儿如草木之萌,难受风日寒露之欺,且小儿五脏六腑未实,气血柔弱,怎禁油腻煎炒及诸般荤腥。或一周半载,纵口味食糖甜之物,及鹅鸭鸡猪牛羊等肉,或饭方了,又哺以乳,或乳方饱又与其饭,……有是症焉。或贫贱之家,亦有是症,何也?一食诸物不消不化,先伤于脾,致腹胀,午后发热,至夜半方退,日久头发稀疏,转作泄泻频频,泻甚则渴,至伤肝胆,眼之白仁鲜红,羞明怕日,渐生翳膜,遮瞒黑珠,或突起如黑豆、如香菰之状。治法先治内,后治外。……若伤肝胆,眼珠突出或瞎尽,为不治之症。不独瞎眼,甚至伤命。若声哑口干,手脚俱肿,十死八九”。
二、《审视瑶函·伤》:“疳眼脾湿热薰,木盛土衰风毒生”。
三、《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小儿疳眼者,初因饮食伤脾,久则肝热上冲”。

亦称“疳积”。好发于幼弱小儿。以面黄肌瘦、肚腹膨胀、营养障碍,伴有慢性消化不良为特征。一般的临床表现为毛发焦稀、易发脾气、吮食手指、嗜异食、大便泄泻、酸臭异常等。致病原因,多与所乳过早,饮食失节,病后失调,以及虫积等因素有关,导致脾胃受伤,营养吸收障碍而得病,久而伤及其它脏腑

小儿疳积续发的一种眼病,起因于脾胃受损,肝热上攻于。主要症状是角膜混浊,视物不清,干涩怕光。如不及时调治,重者可引起黑睛破损,导致失明。本病相当于维生素a缺乏症所致的角膜溃疡病

【概述】
疳积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营养不良相类似。多由饮食不当、营养不足、消化功能不健全、经常呕吐腹泻等多种因素而致。由于脾胃虚损,运化功能失常,致使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津液的功能发生障碍,临床表现形体消瘦、毛发稀疏、气血不荣、肚腹胀大、食欲低下。严重时不仅影响生长发育,而且还易并发其他疾患。故应积极防治。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方法1:
选穴:四缝穴。
操作:取患儿双手,常规皮肤消毒后,医者左手固定患儿四指,用28号毫针,对准穴位直刺1分左右,然后用拇、食指挤尽黄色油珠样液体。隔3~5天再如上法治疗1次。
病例:王××,男,2岁半。半年多来逐渐消瘦,毛发黄且稀疏成穗,面色苍黄垢滞、腹大如鼓、腹皮薄、大便经常稀溏、尿如米汤。其母诉孩子能吃但不长肉,诊为疳积。刺双手四缝穴,挤出较多的黄色油珠样液体。并嘱其家长,适当控制小儿饮食,不吃生冷油腻。二周后来诊,孩子外形如换一个,面色已见红润,腹大已消。再刺1次,如上法,一月后复诊已基本痊愈。
方法2:
选穴:胃肠点。
操作:伸掌,常规消毒后,用28号毫针,选准穴位进针0.3寸左右。患儿可有抽麻感而哭闹。注意不要弯针。每日1次,每次扎一只手,连续治疗5~7日为1疗程。
(二)割治疗法
选穴:鱼际
操作:左手握患儿2~5掌指,并固定拇指呈外翻状,使割治部位充分暴露、消毒。左手持手术刀,刀刃朝上避开血管,迅速戳入穴位,行纵行切口,刀口长约0.4~0.5厘米,深0.3~0.4厘米,此时皮下脂肪溢于皮外,医者易刀换钳,把暴露之脂肪慢慢全部撕掉,用消毒棉垫按压片刻后,用消毒敷料固定。预防感染,7日后如未俞者,再割治另一只手。治疗期间忌肥甘厚味,节制饮食。
按语:鱼际手太阴肺经输穴。肺主一身之气,能使水谷精微布散周身。疳积为营养缺乏、气血虚损。治必治脾,治脾先治肺。故割治肺经鱼际穴可治疳积
(三)手穴推拿疗法
选穴:脾经胃经大肠板门
操作:补脾胃经。两经在拇指螺纹面。旋推或直推300次。(见图4—3);大肠经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向虎口方向直推100次;揉板门30次,自拇指揉向掌根。每周为1疗程。
按语:脾胃经在儿科推拿中最为常用。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万物土中生”,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脾常不足、大凡推必先推脾胃经。《幼科推拿秘书》:“五脏俱能成,先从脾伤而起。”脾家一脏有病不治,日久必有传变,虚损五脏。治疗时可采取多种方法。


疳积一证,因小儿脾胃虚弱,凡食生冷油腻,停滞不化,初起为,积久成,遂致五脏受病,形状难看。初起体实,以集圣五疳丸为主,复载五脏病状,察其虚实阴阳,各自加减。体虚者总以参苓白术散,或肥儿丸调之,以补为消可也。
小儿切牙,舌红舌上生疮,爱饮凉水,唇红面白,喜伏于地,此心疳也。
集圣宁心丸
芦荟灵脂夜明砂使君子(各二钱) 当归洋参(各四钱) 黄连蟾蜍(各一钱) 生地茯苓(各二钱) 胆星朱砂甘草(各七分)
共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二丸,开水化服。末药冲服亦可。
小儿面青白膜,泄泻青粪,此肝疳也。
集圣平肝丸
芦荟灵脂夜明砂使君子(各二钱) 当归川芎党参(各四钱) 黄连蟾蜍胆草栀子防风天麻蝉蜕去头足 青黛(各一钱) 和丸如前。
小儿鼻下赤烂,手足枯细,口中腥臭,或作喘嗽,此肺疳也。
集圣清肺丸
芦荟灵砂夜明砂 广皮 使君子(各二钱) 当归沙参(各四钱) 黄连蟾蜍桑皮桔梗苏叶阿胶(各二钱) 炙草(一钱) 和丸如前。
鼻烂用泽兰、扫粉、铜绿等分,细末调猪油擦之。
小儿耳内生,脚如鹤膝,或齿缝臭烂,变成走马疳者,服∶
集圣补肾丸
芦荟夜明砂使君子当归条参(各四钱) 黄连蟾蜍(各一钱) 熟地(五钱) 茯苓枣仁(各二钱) 粉丹 泽泻(各一钱) 和丸如前。
小儿爱食泥土冷物,饮食无度,身面俱黄,头大项小,腹胀脚弱,间或泄泻,昼凉夜热,不思乳食,此脾疳也。服∶
集圣醒脾
芦荟(酒蒸) 灵脂(炒) 夜明砂(炒) 广皮(各二钱) 青皮莪术(各一钱) 使君肉(二钱) 木香(八分) 当归川芎条参(各四钱) 黄连 西砂(各一钱)
上为细末,用公猪胆一个,取汁将药和匀,粟米糊丸如龙眼大,每服二丸,米饮调服
以下之证以为为主。
食积久而成,其症形瘦腹紧,时发潮热,羞见生人则哭。本方去芦荟灵脂,加党参、黄 、焦术、茯苓、法夏、枳实、紫朴、炙草、神曲麦芽鳖甲三棱各二钱。
久泻不止,胃虚,此疳泻也。本方去芦荟莪术灵脂,加白术茯苓、肉蔻(去油)、诃子条参各二钱。
久痢不止,胃虚,此疳痢也。本方去芦荟莪术青皮灵脂、加诃子、肉蔻、建莲肉各三钱,合为丸。
久不止,胃虚,此必有癖,谓之。本方去芦荟灵脂,加箭 、炙鳖甲柴胡半夏神曲三棱各一钱,党参五钱,和为丸。
余则脑疳脊疳蛔疳、下奚、无辜,无外照经,虚实寒热,用药加减,谅其小儿元气浓薄用之可也。此证悉载《幼幼集成》。
参苓白术散泄泻门。
肥儿丸 治一切久病成,总归虚处,不可以前法治之,只宜以此久服,以补为消,无不愈者。
条参 箭 焦术 茯苓 广皮 当归(各一两) 青皮鳖甲川连木香 使君肉蟾蜍 炙草(各五分)
上为细末,以山药四两,打糊为丸,量小儿大小,加减日日服之,米饮送下,病愈药止。
一方小儿疳积,面黄饮水,久而不愈。可用鸡内金二张,蜗牛五个,焙干细末,以猪贴破开,将末药kt 上菜叶,包好火煨熟,与尔子食之自愈。根据法制食,真有神效。

茅先生∶有小儿中疳积候。面带青黄色,身瘦肚膨胀头发立,浑身或热,肚中微痛。此因盛而传此候。
所治者先用匀气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醒脾散(方见慢脾风门中)调理一日,后下青金丹下疳(方见积聚门中),再下匀气醒脾散补,常服保童丸(方见一切门中)即愈。
玉诀腹胀潮热候∶先与调胃气,后与取虚药,次服药也。
玉诀五积候歌∶
小儿五积病,还因乳母生。生因伤腹肚,以渐面虚盈。多睡舍地,小便带油清。发黄滑泻,吐逆乱交横。
《灵苑独圣》青金丸小儿疳积方。
巴豆(三两,净肉) 硫黄(二两,不研。二味同用生绢袋盛,悬于瓷罐中,不得着底,以水煮三日三夜,如水竭即旋添,熟汤取出,弃硫黄,只用巴豆,去皮、心) 独活柴胡桔梗干姜(炮) 防风五味各一两,生) 青黛(三两)
上件为末及细者,以水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至二丸。食伤虚肿橘皮汤下;霍乱吐泻及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赤白痢干姜甘草汤下;水泻用冷水下;小便不通用灯心汤下;大便不通米饮下;妇人血气当归酒下;元气炒茴香酒下;腰痛茱萸汤下;小儿疳积用米饮下;气疾橘皮汤下;气块症癖用热酒下;伤寒头痛甘草汤下,并用临卧时服。如脏腑实热,临时更加减丸数。
钱乙牛黄丸小儿疳积方。
雄黄(研,水飞天竺黄(各二钱半) 牵牛(末,一钱)
上同再研,面糊为丸粟米大。每服三丸至五丸,食后薄荷水下。兼治,常服尤佳。大者加丸数。
张涣遗方 褐丸子 治小儿气,腹胀如鼓,及奶癖、食癖。
萝卜子(一两半,炒) 黑牵牛(一两,炒) 胡椒(一分半) 木香(一两) 蓬莪术(湿纸裹煨,切作片子,半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粟米大。每服二十丸,煎仙人骨汤下。
《张氏家传》金砂丸 壮元气,治脾胃虚弱,经年冷气,蛊毒诸疾;去久虚气,消食壮气,理诸般风气脱肛下血左瘫右痪;治一切风,筋骨中风气等疾;妇人血风攻赖刺,月候不调,四肢倦怠,头面浮虚气冲喘急;小儿气,头渐无发,腹大,脚小无力,履地不得者,并皆治之。(山长老方。)
针砂(四两,用水淘洗五十余次,用好米醋八盏入熟铁铫内,煮干,以铁匙抄烟尽,水星出,即倾下) 苍术(米泔浸一宿,去粗,秤、切) 木香(面裹煨熟,去面不用) 白术(切。各半两) 附子(炮,去皮尖) 蓬莪术(洗,切) 甘草(切 。各一两) 陈橘皮(米泔浸一宿,去瓤,净取二两)
上件为末,醋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四十丸,常服,米饮下。治脾生姜汤下;治风气酒下;被饮食所伤,用所伤物下;若饮食罢,用所羹汁下三二十丸。解积进食,大有所益,不拘时服。
《庄氏家传》参苓散 治小儿因,久致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方。
人参茯苓川芎(各一两) 甘草(炙) 芍药 黄 (各半两) 青皮(一分,不用白)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三五分,去滓,温服
《庄氏家传》香甲丸 治小儿,潮热盗汗,羸瘦烦渴,手足心热,服之皆效,轻骨长肌方。蔡梦翁、家翁苦黄瘦,不食多汗,喜叫哭,服之效。
木香(一分) 鳖甲(去裙 ,醋炙) 槟榔使君子(用肉) 柴胡(去芦) 黄连(去。各半两)
上为末, 猪胆和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日中临卧米饮下。久发潮热,多汗无力者,服之即效。
《孔氏家传》胡黄连丸 治肌瘦,肥肠,消气方。
黄连(半两) 木香(一分) 麝香(半钱) 槟榔(一个)
上为细末。后入麝香,酒糊为丸如绿豆大。熟水下。
《赵氏家传》治小儿青蒿丸药,偏疗小儿久气,日渐羸瘦,面黄,头发作穗,好食土,咬指甲,捻鼻;兼治骨蒸劳热及取疳虫,退诸脏积热。小儿常服遍身香为效方。
白槟榔(一个) 白芜荑(四十九个) 黄连(去,十四茎) 夜明砂(一分,以上为末) 太阴玄精石麝香小葱子(炒) 朱砂(各半钱) 芦荟天竺黄青黛(各一钱)
上将后七味同研细,与前四味一处再研匀,令极细,取青蒿自然汁半升,慢火熬汁,仍用 猪胆一个,取汁,同搜药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并用米饮下,酽醋汤亦得。取疳虫,煎酸石榴汤下,二十服取尽虫。
换骨丹
粟米一合陈皮青皮黑牵牛(各半两) 巴豆(一分)
一处炒焦黄,去巴豆,入木香半两,为末,糊丸黍大,橘皮汤下十丸。
刘氏∶疳积瘦瘁,项小肚大,脚胫大,行不得。
青黛芜荑青礞石雷丸芦荟使君子黄连
等分,末,雄猪胆盛挂当风处,干焙研,猪胆小豆大或粟米大,量服。惊风薄荷金银汤下十丸。
王氏芦荟丸疳积,长肌。
芦荟胡黄连(各一分) 黄柏(二两) 黄连青皮(各一两) 青黛(半钱) 巴豆(四十九粒)
同炒赤,去巴豆,末,蒸猪胆汁绿豆大,饮量与。吴氏治疳积有虫,常服∶
芦荟(钱半)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 麝(一钱) 芜荑仁(去膜) 使君子(各半两)
芦荟、麝,入巴豆二七粒炒焦黄,去巴豆。罗,猪胆糊丸如麻子。饭饮下一、二十丸,食后临卧服。
吉氏蟾酥丸,消思食。
蟾蜍青黛龙胆草(各一两) 腻粉(半钱) 茴香(一钱) 板青 陈皮木香使君子夜明砂黄连(各半两)
末,粟米粥猪胆丸如粟,饭饮下五七丸。
豆蔻散疳积或冷利,腹大脚小,身热面黄,或惊积
肉豆蔻(二个) 胡黄连(一钱) 使君子(四个) 青黛 楝根 芜荑(各半两) 夜明砂(钱半) 麝(少许)
末,一钱、半钱,蜜、水或粥饮调。一浓朴、甘草各半两。

〔茅〕其候面带青黄色,身瘦,肚膨胀头发立,身热,肚中微痛,此因盛而传为此候,治之先用匀气散醒脾散(二方并见不乳食)调理二日后,下青金丹(癖)取下疳,再下匀气、醒脾散补,常服保童丸(一切)即愈。《玉诀》云∶腹胀潮热,先与调胃气,后与取虚药,次服药。
钱乙牛黄丸小儿疳积
雄黄(研,水飞天竺黄(各二钱) 牵牛(末,一钱)
上同再研,面糊为丸,粟米大。每服三丸至五丸,食后薄荷汤下。兼治,常服尤佳,大者加丸数。
张涣褐丸子 治小儿气,腹胀如鼓,及奶癖食癖。
萝卜子(一两半,炒) 黑牵牛(一两,炒) 胡椒(二钱半) 木香莪术(湿纸裹煨,切作片子。各半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煎仙人骨汤下。
换骨丹
粟米一合) 陈橘皮(锉) 青皮(锉) 黑牵牛(各半两) 巴豆(去壳,二钱半)
上件一处同炒令焦黄色,拣去巴豆不用,却入木香半两,为细末,面糊为丸,黍米大。每服十丸,橘皮汤下。
庄氏参苓散 治小儿因,久致脾胃虚弱,不思饮食。
人参茯苓川芎(各一两) 甘草芍药 黄 (各半两) 青皮(去白,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香甲丸 治小儿,潮热盗汗,羸瘦烦渴,手足心热,服之皆效,轻骨长肌。蔡梦祥家寿翁苦黄瘦不食多汗喜叫哭,服之效。
木香(二钱半) 鳖甲(去裙 ,醋炙) 槟榔使君子柴胡(去芦) 黄连(去。各半两)
上为末, 猪胆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日中、临卧米饮下。久发潮热,多汗无力者服之,即效。
〔赵氏〕青蒿丸 疗小儿久气,日渐羸瘦,面黄头发作穗,好食土、咬指甲、捻鼻,兼治骨蒸劳热,及取疳虫,退诸藏积热,小儿常服,遍身香为效。
白槟榔(一枚) 白芜荑(四十九个) 黄连(去,十四茎) 夜明砂(淘净,二钱半。以上为末) 太阴玄精石麝香小葱子(炒) 朱砂(各半钱) 芦荟天竺黄青黛(各一钱)
上将后七味同研细,与前四味一处再研匀,令极细,取青蒿自然汁慢火熬浓,仍用 猪胆一枚取汁同搜药,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并用米饮下,酽醋汤亦得,取疳虫煎醋石榴汤下,二十服取尽虫。
〔吉氏〕治五疳伤积方芜荑 黄连(各一两) 神曲(半两) 使君子连壳,十四个) 鹤虱(少许)
末之,猪胆调面糊为丸,绿豆大。每服十丸,米饮下。
青金膏疳积青黛朱砂芦荟蟾酥(各一钱) 麝香(半钱) 蜣螂(一枚) 蛇皮(项后,四寸)
上为末,水化酥,丸如粟米大。每服两丸,倒流水送下。又水化一丸注于鼻中,须臾眉上白,虫出便安,青难治。
豆蔻散疳积或冷利,腹大脚小,身热面无颜色。
肉豆蔻(二个) 胡黄连(一钱) 使君子(四枚) 青黛 楝根 芜荑 浓朴(姜汁,炙) 甘草(炙。各半两) 麝香(少许) 夜明砂(一钱半,别研)
上末。每服一钱或半钱,蜜水或粥饮调下。
知母散 治诸般疳积肚胀无时泻痢,或时壮热,状如疟疾,大效。
知母青皮(去白焙干秤) 柴胡(各二钱) 甘草(炙) 紫参(各三钱) 诃子(煨熟用肉,三枚)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五分煎至三分,温服。有热则退,有痢则除,有结则通。
《正传》经验槟榔丸 治小儿疳病气成块,腹大有虫等证。其效如神。
槟榔(一两) 三棱(燎去毛,切,醋炒) 蓬莪术(醋炒) 青皮(去穣,麸炒黄色) 陈皮(去白) 雷丸干漆(炒烟尽) 麦 面(炒) 神曲(炒黄色) 山楂肉(各半两) 鹤虱(略炒) 木香(不见火) 甘草(炙) 胡黄连(各三钱) 芜荑(水洗净,二钱半) 良姜(陈壁土炒,二钱) 砂仁(一钱)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淡姜汤下。

陈孝廉自述云.其子痘疹后.患疳积病.骨瘦如柴.大便不固.偶得市人传一方.用山楂一两.白酒曲一两.取多年瓦夜壶人中白最多者.将二物装内.炭火 存性.研为细末.每服六分.滚水送下.药未完而病愈.
黄上舍瑶台乃郎.患.肚大如箕.足细如管.眼生翳膜遮睛.几不可为.在苏州.得异人传授一方.取鸡蛋七枚.轻去壳.勿损衣膜.以胡黄连一两.川黄连一两.童便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浸透煮熟.令儿服之.遂愈.后以治数儿.无不立效.
江应宿见丁氏儿医.治疳积腹大脚小.翳膜遮睛者.用大虾蟆十数个.打死.置小口缸内.取粪蛆不拘多少.粪清浸养.盛夏三日.春末秋后四五日.以食尽虾蟆为度.为粗麻布袋一方.扎住缸口.倒置活水中.令吐出污秽净.再取新瓦烧红.置蛆于上.烙干.令病儿食之.每服一二钱.后服参苓白术散.而愈.若儿稍大见疑.用炒熟大麦面和少虫作饼或丸看儿大小壮弱.无不验者.

谷气积成,肝强木火炎,烁金而克土,五脏已伤三,腹大肌肤瘦,声干秘结兼,目盲命亦致,医者请详参。
者甘也,盖肥腻美味致病之名。疳积兼寒苦而言。凡小儿并无伤寒疟疾,却发热烦渴,肌肉渐渐消瘦,筋青发竖,腹满不利,白珠带青,或黄,或枯瘁,黑睛混浊,色如死后,抱轮微红,怕亮不睁,眼睫频眨,眵泪如糊,最后风轮上有白膜,膜上旋起黑晕,遂失明。次第如此,疳眼无疑也。病根于土,土燥则郁木,木受郁则风火无从而泄,以故脏腑皆受其害,酿成此祸。先辈谓饮食过倍,即困土,复妨肝,肥儿用神曲芜荑为丸,正恐其成也。若面不甚黄瘦,睑能开合,晕膜浅者,勿治其保婴丸、治中宣化丸竟治其徐瘥。虽然亦难期瘥日,为子也母者,勿以多不为意,毋以少而娇养。为子也父者,不防未然于必然,而以后车蹈前车,致小儿瞽而毕命,全不哀悼,伤哉!
有肥瘦,无分冷热。肥者形气充盈,胸腹不甚热,二便常利;瘦者手足细甚,项小尻削,二便不通。总由脾胃虚败,不能营运饮食,或饮食不常,得损及脾胃,生痰生热,转风转虫。务宜消、消毒、杀虫,循次乘除,间亦有获痊者。方书有冷之名,无肥疳之辨。冷主藏寒,是必热治;肥疑气虚,定忧泄利,既补且固,则助益病,能速其死矣。

小儿症.大抵多是过食甘甜胶腻之物.停于脾.不能消化.则变而为者甘也.脾喜甘.而凡属于甘者.其味皆属于脾.从病从甘.故名曰.其症身体常热.形容黄瘦.小便如泔.肚腹膨胀.毛发黄 .脸多白印.恶心欲吐.饮食不为肌肤.或头面头上多生疮痒而之大概有如此者.此脾之症也.脾先受病.传于他脏.故有五疳之名焉.在心则为惊疳.亦未尽同悉而言之.则浑身壮热.四肢无力.面黄脸赤.怕寒爱暖.口鼻干燥者.因惊扑而成.所谓惊疳是也.摇头揉鼻.白膜缦眼.揩磨多泪.面有青色.体浑.毛发焦竖者.
因感风而成.所谓风疳是也.食物难消.爱食泥土.腹大有筋头发松疏.喘息呵欠.无欢欲啼.痢多酸臭者.因伤食而成.所谓滚是也.多啼嗽逆.鼻颈生疮.昏昏爱睡.体瘦肠滑.四肢软弱.面色带白.泻浓吐血者.因伤气而成.所谓气疳是也.泻痢兼作吐逆.脱肛身体壮热.手足偏冷.饮食不进者.病势已急.所谓急疳是也.五疳之症.惟急疳为难疗.以其肾气不足.土来克水故也.要而言之.总归于脾.脾土一虚.则不能摄五脏之气.故其位至于如此耳.
【立方】
保命丹 治诸般疳积神效.
大蝉(二只剖开.砂仁胡黄连.各五钱.装入缝好.外以泥裹. 红取出.) 皂角(二枚 灰存性) 蛤粉(三钱) 麝香(三分) 使君子肉(一两)
上为末.以神曲打糊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钱.姜汤下.
肥儿丸疳积肌肉消瘦.肚大筋青.饮食不思.或泄泻口渴.
黑蝉(以大者不拘几只.放深缸中.取粪坑内蛆淘净.倒其缸内.任从自食.待五日泻出粪水取起.倒挂阴干.炙脆为末.三两)人参(一两) 白术砂仁使君子山楂肉(各一两五钱) 宣黄连胡黄连白茯苓芦荟莲子(各八钱)
上为末.陈米糊为丸每服一钱.米饮化下.
鸡肉丸疳痨壮热形体羸瘦.眼闭不开.四肢渐小肚腹渐大.
黄连(姜炒) 柴胡鹤虱秦艽知母(酒炒) 黄芩(酒炒) 使君子(炒) 芦荟(各一两) 芜荑(五钱)
共为末.用黄雌鸡一只.以大麻子饲之.七日缢死去毛净.尾上开一孔.取肠洗净拭干.入去骨.捣烂为丸.如干加酒少许.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五岁二十丸.量儿大小加之.白
鸡肝散疳积眼目不明.翳膜朦瞀.
雄鸡肝(一具) 威灵仙白土(各二钱为末.即打米光粉)
鸡肝同二末煮熟.只食肝.每日一个.七个全愈.

脑疳 因儿素受风热,又兼乳哺失调,以致头皮光急,发结如穗,鼻痒黄瘦,腮囟肿硬。用龙脑黄连蜗牛壳(炒黄)、虾蟆灰、瓜蒂细辛桔梗(各等分)、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入瓷盒内贮之。每取少许,吹入鼻中,日二次.(《医宗金鉴》)
耳疳 生于耳后,肾疳也。用地骨皮一味,煎汤洗之。仍于香油调末搽之。(《蓼州闲 》)
耳疳出汁青黛、黄柏末干搽。(《谈野翁方》)
鼻疳热攻肺而成。用青黛(一钱)、熊胆(五分)、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干者,用猪骨髓调贴。湿者,干上。(《古今录验》)
吹鼻蝉壳散蝉壳(微炒) 青黛(研) 蛇蜕皮(灰) 滑石(各等分麝香(少许研) 共为极细末。
每用绿豆大,吹入鼻中,日三用之。(同上)
鼻疳蚀胆矾烧,烟尽,研末掺之。(《集简方》)
一方,用芝麻捣敷之。(《备急方》)
鼻疳久不愈蛇床子(一两) 轻粉(三钱) 研末,香油调搽。(《寿域神方》)
口鼻急疳数日欲死 以蓝敷敷之令遍。日十度,夜四度。(《千金方》)
口疳黄柏(末) 人中白(各一两) 紫甘蔗皮灰(五钱炒过) 文蛤枯矾(各三钱) 青黛(一钱) 冰片(少许) 共为细末,吹之立愈。(《种福堂方》)
鹅口疳 用谷树滋,抹之立愈(《传心 》)
牙疳黄连(一两) 硼砂胆矾(各一钱) 冰片(五) 共为细末搽之。(《夏氏单方》)
三仙散(治牙疳如神) 枯矾(五分) 冰片(二分) 麝香(五) 研细末,吹患处,二次即愈。(《经验广集》)
喉痹牙疳盆砂(即囱砂也) 末吹,并擦之。(《集简方》)
风虫牙 脓血有虫,黄连(一两)、轻粉(一钱) 为末,掺之。(《普济方》)
走马牙疳牙床腐烂,因湿热毒瓦斯,蕴积既久,一时齐发,势莫可遏。患此病者,九死一生。须于初发之时,用针挑破其白点,出血。将薄荷汤磨金墨,涂敷。勿与乳吃,俟睡片时,醒来再与乳。食乳后,仍照前敷之。(《宜良李氏刊方》)
一方,用天南星末醋调,涂足底心。(《抱乙子方》)
一方,用雄黄巴豆霜共研细和丸,如绿豆大,贴两眉中间。一宿,将膏药盖之。(同上)
齿鸭嘴胆矾(一钱),匙上 红,麝香(少许)研匀,敷龈上立效。(《活幼口议》)
猴子疳 是症从肛门阴囊边,红晕烂起,渐至皮肤不结,或眼稍、口旁亦红,若不早治,必至烂死。凡见此症时,切忌洗浴。只用软绵帛蘸甘草汤揩净。用绿豆粉(一两)、轻粉(一钱五分)、标朱(一钱)、冰片(一分或二三分亦可)共为极细末,将金汁调,鹅毛醮敷上。如无金汁,雪水亦可。或用甘草灯心汤亦可。虽蔓延遍身,可保立愈。(《种福堂方》)
珠荟散 治小儿五疳积发热牙疳并花后牙疳 真芦荟 龙脑 薄荷叶 儿茶(各五分) 珍珠(四分,研至无声)
真青黛(三分) 官硼砂(二分) 大冰片(五) 共为极细末,瓷瓶贮好,以腊塞口,勿令泄气,临用吹患处。(同上)
虚热小便处肿韭菜地中蚯蚓火 ,以碗合地上出火气。为末,油调涂。(《敬修斋方》)
天柱骨倒小儿疳疾,及诸病后,天柱骨倒,乃体虚所致。宜用木鳖子(六个去壳)、蓖麻子(六十粒去壳),共研匀。先包头,擦顶上令热,以津调药贴之。(《郑氏小儿方》)

潘见所老先生有一小盛价,年可十六七,发热于午后。城中周友以为阴虚,而为滋阴降火,服三十余剂,热益加,且腹中渐胀,面色清白。仍以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麦冬五味子之类。又三十剂,而腹大如斗,坚如石,饮食大减,发黄成穗,额颅光亮,口渴不可言,两腿大肉消尽,眼大,面肉皆消,肌肤枯燥如松树皮,奄奄一骷髅耳。予观其之神,尚五分存。欲为治剂,潘公门下诸人语予曰∶形症如是,死在目下,尚可服药乎?予曰∶症非死候,为用药者误耳。譬之树木,若根本坏而枝叶枯焦,非力可生;今焦枯乃斧斤伤其枝叶,而根本仍在也。设灌溉有方,犹可冀生,安可遽弃?予以神授丹,日用一丸,煮猪肉四两饲之。十日腹软其半,热亦消其半,神色渐好。潘见老诘余曰∶此何症?公能肉枯骨如此之神。予曰∶此疳积症也。彼误认为肾虚,而用补阴之药,是以滞益滞,腹焉得不大不坚?公曰∶彼纯用寒而热愈炽,君用非寒而热反退,此何说焉?予曰∶此热乃湿热,由脾虚所致,补阴之剂皆湿类,盖脾属土,恶湿喜燥,今以大芦荟丸肥儿丸调理一月,可全瘳矣。公曰∶善,微先生,此仆已为泉下物矣。

又令郎八岁,原有疳积虫痛,因幼科攻克太过,脾气不足,面色青。以启脾丸为主,药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芍药山楂泽泻薏苡仁白扁豆使君子芦荟鸡肫皮,以神曲糊为丸,一料而瘳。

陈荷官,病痞积腹胀发热干呛,善食而黄瘦,便溏溺赤。儿科药广服无功,已将绝望。孟英闻而怜之曰;吾于幼科虽未讨论,姑赠一方,或有生机也。以∶黄连白芍牡蛎鳖甲鸡肫皮木瓜山楂楝实橘皮桔梗霞天曲 旋复 栀子丹皮五谷虫等药,一剂知,旬余愈。

古称儿病.惊疳最大.惊得心肝.得脾胃.脏腑因由.各不相蔽.童稚之时.病则为.弱冠而后.病成痨瘵.同出异名.惟年齿计.元气亏伤.气血虚惫.其原则一.非有他疠.曰惟小儿.脏腑娇脆.饱固易伤.饥亦为害.热则熏蒸.冷则凝滞.故之来.必有伊芳始.或幼阙乳.耗伤形气.此之根.渐生蒂.或两三岁.乳食无制.此由脾.过饱反瘁.或喜生冷.甘肥粘腻.此肠胃气闭.或母自养.一切无忌.喜怒淫劳.即与乳吮.此由母.传气为戾.或因病余.妄行转泄.胃枯液亡.虚热渐炽.此由医.冒昧错治.大抵疳病.缘此等弊.然而古人.五脏分隶.各有症形.各有方剂.肝心肾肺.脾总多累.二十四候.更宜体会.庄氏家传.最为详备.总之候.必先贪嗜.盐酸炭米.好吃泥块.口渴且馋.形体憔悴.潮热肠鸣.面黄便秽.渐渐腹胀.牙干眯.揉鼻 眉.脊高项细.甚至缩腮.头皮光异.肚大筋青.发焦毛萃.龈烂腿枯.周身癞.种种恶候.讵必齐逮.约略形神.实惟危殆.
为语病家.毋徒嗟喟.失治于前.今亦无奈.

【总括】五疳五脏五般看,治法详推事不难;若见面黄肌肉瘦,齿焦发竖即为
又曰∶凡养小儿宜戒谨,酒肉油腻偏生病;生冷硬物凉水浆,不与自无疳癖症。
脉法】脉单细为劳,虎口脉纹白为。气关青如鱼刺,主疳痨;气关赤色如悬针,主疳病,兼肺脏积热
内经》曰∶数食肥,令人内热。数食甘,令人中满,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名曰。若夫小儿乳哺未息,胃气未全,父母不能调摄,惟务姑息,舐犊之爱,遂令恣食肥甘生冷,滞胶固,以致身热体瘦,面色萎黄,或肚大青筋虫痛泻痢,而诸之症作矣。
钱仲阳曰∶诸皆脾胃之病,内亡津液而作也。因大病后,或吐泻后,以药下之。脾胃虚弱,内无津液而成。且小儿病大都庸医之所坏也。小儿身发虚热,皆当根据本脏而补其母,则子自安。假令日中潮热,是心经虚热也。肝为心之母,宜先补肝,肝实而后泻心。心得母气,则内平而潮热愈矣。医见潮热,妄谓其实,乃以诸冷药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约,而精液内亡,即成为也。
又,钱仲阳曰∶肝疳,一名筋疳白膜遮睛,或泻血而瘦,用地黄丸心疳,面黄颊赤,身体壮热,用安神丸脾疳,一名肥疳,体黄瘦削,皮肤干燥,面有,腹大嗜土,用益黄散肾疳,一名骨疳,肢体削瘦,遍生疮,喜卧湿地,用地黄丸肺疳,一名气,喘嗽气促,口鼻生疮,用益黄散。按仲阳此论皆补其母也,亦当参看。
又,仲阳曰∶凡小儿在内,腹胀泻痢青白,体渐瘦弱;在外,鼻下赤烂,频纽鼻耳,或肢体生疮。鼻疮兰香散敷之。用兰香药二钱,烧存性,用青黛轻粉各五钱为细末,干敷之。又白粉散,用乌侧骨末一匙,白及末二匙,轻粉一匙,为末和匀,用冷茶洗,拭干敷之,此医口外疳疮者。
又有小儿幼小缺乳,与食粥饭太早,耗伤真气,亦能成,其病关于五脏。因脾家一脏有不治,传之余脏,而成五疳之疾,故有五疳之分焉。
肝疳风疳,其症摇头揉白膜遮睛面青多泪,头焦发立,遍身是也,宜服天麻丸
心疳惊疳,其症壮热脸红,口舌生疮,五心烦热盗汗发渴,切牙虚惊是也,宜用茯神丸
脾疳即食,其症身面俱黄,肚大脚细,吐逆中满,水谷不消,泄下酸臭,合面困睡,减食吃泥是也,宜用灵脂丸。
肺疳气疳,其症咳嗽喘逆壮热恶寒,皮肤粟生,鼻痒流涕,咽喉不利,颐烂气胀泄泻频,并毛焦吐血是也,宜用化 丸。
肾疳急疳,其症脑热肌削,手足如冰,寒热时来,滑泻肚腹痛,口鼻干渴,齿龈生疮,爪黑面黧,身多是也,宜用地黄丸
大抵之为症,头皮光急,毛发焦稀,面黄唇白,身汗口渴,尿白泻酸,肚胀潮热,皆其候也。
蛔虫者,失乳饭早,或食肉太早,以致停蓄积滞,化而为虫,其症皱眉多啼,呕吐清水,腹中作痛,肚胀青筋,唇口紫黑,肠头湿痒是也,化虫丸主之。
脊疳者,虫蚀脊膂,身热羸黄,中生热,烦渴下利,拍背如鼓鸣,脊骨如锯齿,或十指生疮,频吃爪甲是也,下虫丸主之。
脑疳者,脑中素受风热,生下乳哺失常,头皮光急,头如饼,头热如火,发直如穗,遍身多汗,腮肿囟高是也。
临产多欲亦然,最易损儿眼,龙胆丸主之。
疳肿胀者,虚中,其毒与气并交,故令肚腹紧张,由是脾腹受湿,或冷热不调,虚中不能宣导,故令头面四肢浮肿是也,褐子丸主之。
疳痨者,潮热往来,五心烦热,手足心及胸前热而发盗汗骨蒸,嗽喘枯悴是也。其症渴而复泻,饮水恶食,肚硬如石,面色如银,不可治矣,急服黄 汤。
无辜者,脑后项边有核如弹,按之转动,软而不疼,其间有虫,如米粉,宜速破而去之,免虫随热气流散,淫食脏腑,以致肢体痈疮,便利脓血,壮热羸瘦,头露高骨是也。以针刺破膏药贴之,然后服蚵皮丸。
丁奚者,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痿腹大脐突,号哭胸陷,或生谷 是也。
哺露者,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哕,柴骨瘦露是也。其候皆因脾胃久虚,不能消化水谷,以致精神减损,无以荣其气血,而成此二症也,十全丹主之。
症者,因儿生后周 ,母复有孕,血气所荫,分之两端,是故胚胎渐伤,乳汁成毒,儿吻致疾,敛萃其气,郁伤其神,令儿面黄腹胀,微微下利寒热来去,毛发 ,日渐黄瘦,精神不悦,乃是饮母 乳故也。宜速断乳,平胃气,和血脉可也,服龙胆汤
【附方】
安神丸麦门冬马牙白茯苓山药寒水石甘草朱砂片脑 为丸服。
益黄散陈皮(一钱) 青皮 诃子皮 甘草(各五分) 丁香(二分)
共为末,水煎服,加人参、白术各一钱服,效。
天麻丸青黛黄连天麻芦荟胆草防风川芎蝉壳全蝎麝香五灵脂夜明砂
茯神丸茯神芦荟琥珀赤茯苓钩藤麝香远志虾蟆黄连菖蒲
灵脂丸砂仁白蔻麦芽莪术青皮陈皮使君子虾蟆 五灵指
化 丸芜荑芦荟青黛川芎 白芷梢 虾蟆胡黄连
地黄丸熟地赤茯苓山药丹皮山茱萸 使君肉 当归川芎川楝子
化虫丸芜荑鹤虱槟榔虾蟆芦荟
下虫丸木香桃仁芜荑槟榔鹤虱轻粉虾蟆 使君肉 新苦楝根皮
龙胆丸胆草 生麻 防风赤茯苓 油发 青黛黄连芦荟苦楝
褐子丸 卜子 陈皮青皮槟榔黑丑赤茯苓莪术木香五灵脂 一方用三棱胡椒神曲,无黑丑赤茯苓灵脂
黄 汤当归川芎芍药 生地 虾蟆鳖甲人参茯苓陈皮柴胡半夏使君子
蚵皮丸蟾蜍一个,要腹大不鸣不跳,身多癞者,取粪蛆置桶中,即将虾蟆打杀,放在蛆中,任与之食。一日一夜,以布袋包蛆,置水流急处,浸一宿,取来瓦上炙为末,入麝香一匙,饭糊为丸,每服二十丸。
十全丹陈皮青皮莪术川芎白蔻槟榔芦荟虾蟆五灵脂木香使君子
龙胆汤胆草钩藤柴胡桔梗芍药川芎茯苓人参大黄甘草

(廿岁以下,廿岁以上劳)
脑疳,头皮光急,头发作穗,或有肿至囟,囟肿则多损眼。脑热如火,囟脑高,遍身多汗也。
脊疳,虫蚀脊膂骨如锯齿,拍背如鼓鸣,十指背生疮,频咬爪甲烦热黄瘦也。
走马疳,蚀齿龈,口疮出血,鼻气,齿黑脱落,囟有穴者,名曰走马,盖阳明热气奔如马也。
无辜,脑后有核,初生软而不觉痛,其中有虫如米粉,不速破去,则热气渐长,虫随气血流散,侵蚀脏腑,黄瘦头大,手足细弱,遂至于死也。(古方天有鸟,名曰无辜,昼伏夜游,儿家洗浣衣绷,露天经宿,或遇此鸟飞过,落羽所污,而与儿穿动,令有此疾也)
丁奚疳,腹大颈细,黄瘦是也。丁者,手足与项极小伶仃也。奚者,腹大也。甚者,尻高肉削,脐突胸满,爱吃生米、土炭等物也。
哺露疳虚热往来,头骨分解,反食土虫,烦渴呕哕,骨瘦 露形也。盖诸皆因脾胃久虚,形体瘦削而发也,并宜十全丹。
十全丹
陈皮青皮蓬术(此材太峻,宜去之,代入玄胡索)川芎五灵脂白豆蔻槟榔芦荟(各五钱) 木香使君子(各二钱)
上为末,以猪胆汁浸糕和丸麻子大,米饮下二、三十丸。
如虚甚,加人参一钱。
如冷,至圣丸(方见上)主之,兼治诸泄痢
如热五福化毒丹(方见上)主之。
肥儿丸(此方消,磨癖清热,伐肝补脾,进食杀虫也)
胡黄连(五钱) 使君子(四钱五分) 人参黄连(姜炒) 神曲麦芽(炒) 山楂肉(各二钱半) 白术白茯苓甘草(炙,各三钱) 芦荟(煨,二钱半)
上为末,黄米糊和丸绿豆大,米饮下二、三十丸。
消食丸(通治五疳,杀虫退热,磨进食。五疳,五肠之也)
使君子草龙胆麦芽(炒) 陈皮 芜夷 神曲黄连山楂肉(各等分
陈米饭和丸黍米大,米饮下二、三十丸,或作煎汤亦可。
脯作丸服之最妙,有验。
齿。土鼠干肉作末和清,涂之为妙。
一方∶蛇胆涂之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