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节
( Shā Mù Jié )
别名: 杉节
杉木节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祛风止痛;散湿毒。主风湿骨节疼痛;胃痛;脚气肿痛;带下;跌打损伤;臁疮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30g;或为散,或酒浸。外用:适量,煎水浸泡;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
性味: |
辛;性微温 |
各家论述: |
1.《本草图经》:煮汁,浸捋脚气。 2.《生草药性备要》:浸酒,祛风止痛。 3.《岭南采药录》:治诸疮,心气痛,骨节疼痛。 |
生境分布: |
广泛栽培于我国长江流域及秦岭以南地区。 |
原形态: |
常绿乔木,高达30m,胸围达2.5-3m。幼树树冠尖塔形,大树树冠圆锥形。树皮灰褐色,裂成长条片脱落。大枝平展,小枝近对生或轮生。叶在主枝上辐射伸展,在侧枝上排成二列状,条状披针形,革质,微弯,坚硬,长2-6cm,边缘有细齿,上面中脉两侧有窄气孔带、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1条白粉气孔带。雌雄同株;雄球花圆锥状,簇生枝顶;雌球花单生或2-4个集生枝顶,卵圆形,苞鳞与珠鳞结合而生,珠鳞先端3裂,腹面具3胚珠。球果近球形或卵圆形,长2.5-5m,径3-4cm,苞鳞三角状宽卵形,宿存。种子长卵形,扁平,长6-8mm,宽约5mm,暗褐色,两侧有窄翅。花期4月,球果10月下旬成熟。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杉科植物杉木枝干上的结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pinus lanceolata lam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
出处: |
出自《本草图经》。 |
杉木节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治脚气,痞块,骨节疼痛,带下,跌扑血瘀。 ①《本草图经》:"煮汁,浸捋脚气。" ②《生草药性备要》:"浸酒,祛风止痛。" ③《岭南采药录》:"治诸疮,心气痛,骨节疼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入散剂或浸酒。外用:煎水浸渍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
附方: |
①治脚气,胁有块:杉木节一大升,橘叶(切)一大升(北地无叶,可以皮代之),大腹槟榔七枚(合子碎之),童子小便三大升。共煮取一大升半,分两服。若一服得快利,即停后服。(柳宗元杉木汤) ②治血伤兼带下不止:杉木节(烧灰存性)、楮皮纸(烧灰)各等分。研令匀细,每服二钱匕,米次调下。(《圣济总录》杉节散) ③治从高坠损,心胸恶血不散:杉木节(细锉)七两,苏枋木五两(细锉,以水一斗。煎取一升,去滓),醋五合(入于苏枋木汁内)。将杉木于一砂盆内,以慢火炒,旋旋滴苏枋木醋汁相和,炒令汁尽,停冷,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童子热小便调下三钱,日三、四取,化下恶血。(《圣惠方》杉木节散) ④臁疮黑烂:多年老杉木节烧灰,麻油调敷,箬叶隔之,绢帛包定。(《救急方》) |
来源: |
为杉科植物杉枝干上的结节。 |
出处: |
《本草图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