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花
( Hú Dié Huā )
别名: 凫翳 , 豆豉草 , 开喉箭 , 过山虎 , 搜山虎 , 六角草 , 知母 , 告剪草 , 剑刀草 , 兰花草 , 扁竹 , 金扁担 , 扁竹叶 , 铁扁担 , 燕子花 , 蓝花铰剪 , 紫燕 , 豆豉叶 , 下搜山虎
蝴蝶花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主肝炎;肝肿大;肝区痛;胃痛;咽喉肿痛;便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 |
性味: |
苦;寒;小毒 |
各家论述: |
《上海常用中草药》:解毒,消肿止痛。《上海常用中草药》:解毒,消肿止痛。治肝炎,肝肿大,肝痛,喉痛,胃病。 |
化学成分: |
地上部分含异黄酮类(isoflavones)化合物:蝴蝶花素(irisjaponin)a、b,鸢尾黄酮新甙(iristectorigenin)a、b,鸢尾甙元(tectorigenin),尼泊尔鸢尾黄酮(irisoridon),7-o-甲基香豌豆甙元(7-o-methylorobol),库门鸢尾素甲基醚(iriskumaonin methyl ether),尼鸢尾黄素甲基醚(irisolone methylether),刺柏甙元(junipegenin)b,5,7-二-o-乙酰基-6,2',3',4',5'-五甲氧基异黄酮(5,7-di-o-acetyl-6,2',3',4',5'-pentamethoxyisoflavone),5,7-二-o-乙酰基-6,2',3',4'-四甲氧基异黄酮(5,7-di-o-acetyl-6,2',3',4'-tetramethoxyisoflavone)。 花瓣含恩比宁(embinin),当药素(swertisin)。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较荫蔽而湿润的草地、疏林下或林缘草地。云贵高原一带常生于海拔3000-3300m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原形态: |
蝴蝶花,多年生草本,高40-60cm。根茎横生,竹鞭状。叶基生,套褶成2列;叶片剑形,长25-60cm,宽1.5-3.2cm,先端渐尖,全缘。花芭高出于叶,花多排成疏散的总状聚伞花序,分枝5-12个;苞片2-3枚,内含2-4朵花;花淡紫色或蓝紫色,直径约5cm,外轮花被裂片3,倒卵形或椭圆形,长2.5-3cm,宽1.4-2cm,先端微凹,基部楔形,边缘波状,有细齿裂,中脉上有隆起的黄色鸡冠状附属物,内轮花被裂片先端微凹,边缘有细裂齿;雄蕊3,花丝浅蓝色,花药白色;子房纺锤形,花柱3,分枝扁平,先端2裂。蒴果椭圆形,长2.5-3cm,直径1.2-1.5cm。种子黑褐色,为不规则的多面体。花期3-4月,果期5-6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鸢尾科植物蝴蝶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ris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切段晒干。 |
出处: |
出自《上海常用中草药》 |
蝴蝶花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上海常用中草药》:"解毒,消肿止痛。治肝炎,肝肿大,肝痛,喉痛,胃病。"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5~1两。 |
性味: |
《上海常用中草药》:"苦,寒。" |
生境分布: |
生于林缘、水边等阴湿地。分布四川、贵州、云南、广东、江西、江苏、浙江、湖北、河北等地。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40~55厘米。根茎匍匐,黄褐色,有较密的结节。叶互生,2列,剑形,长30~60厘米,宽25~40毫米,革质。花茎较叶为长,花数朵组成疏松的总状花序;花淡紫蓝色,径约5~6厘米,花被6,2轮,外轮倒阔卵形,先端稍凹,边缘微齿裂,下部淡黄色,中部具鸡冠状突起,内轮狭倒卵形,先端2裂,边缘稍有齿裂;雄蕊3,着生于外转花被的基部;雌蕊1,子房下位,3室,柱头3裂。蒴果有6棱,种子多数。花期4~5月。 |
来源: |
为鸢尾科植物蝴蝶花的全草。全年可采,鲜用或洗净晒干。 |
出处: |
《上海常用中草药》 |
备注: |
本植物的根茎(扁竹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