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

( Yuān Wěi )

别名: 紫蝴蝶 , 老鸦扇 , 九把刀 , 扁竹兰 , 蒲扇风 , 老君扇 , 扁柄草 , 交剪七 , 鲤鱼尾 , 蛤蟆七 , 青蛙七 , 蜞马七 , 搜山狗 , 豆豉叶 , 扁竹叶 , 燕子花 , 中搜山虎 , 鸭屁股 , 土知母 , 乌园 , 乌鸢 , 扁竹 , 蓝蝴蝶 , 亦利麻 , 扇把草 , 土知母 , 冷水丹 , 蛤蟆跳缺 , 铁扁担

鸢尾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消肿止痛。主咽喉肿痛肝炎;肝肿大;膀胱炎;风湿痛;跌打肿痛;;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绞汁,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性味:
辛;苦;凉;有毒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虫
2.《名医别录》:疗头眩
3.《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臌胀病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疗痔疮狂犬病
5.《中国药植图鉴》:敷肿毒。
6.江西《中草药学》:通便泄热,活血祛瘀。
用药禁忌:
体虚便溏及孕妇禁服。
药理作用:
1.消炎作用:鸢尾黄酮甙,在试管中有抗透明质酸酶的作用,而且不为半胱氨酸所阻断,它还能抑制大鼠的透明质酸性的浮肿而不抑制角叉菜胶性浮肿,对鼠因腹腔注射氮芥引起的腹水渗出亦有抑制作用。
2.其他作用:鸢尾黄酮甙,能促进家兔唾液分泌,注射较口服的作用更快而强。
化学成分:
叶含大量维生素(belamcandaquinone),鸢尾烯(iristectorene)a-h,鸢尾酮(iristectorone)a-h及单环三萜酯类化合物。挥发油含十四酸甲酯(irisquinone),射干醌(belamcandaquinone),鸢尾烯(tetradecanoic acid),5-庚基二氢-2(3h)-呋喃酮[5-heptyldihydro-2(3h)-furanone],6-庚基四氢-2h-吡喃-2-酮(6-heptyltetrahydro-2h-pyran-2-one),二十一烷(heneicosane),3-羟基-苯甲醛肟(3-hydroxyl-benfromoxine)。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向阳,耐半荫,对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各种土壤均能适应。春季旺盛期需湿润。 栽培技术 以分株繁殖为主,也可用种子繁殖。分株繁殖:宜于花后休眠期内即新根萌发前进行,于9月初将一、二年生根茎横切成段,每段带2-3个芽,株距25-30cm,栽时根要压紧,不宜过深,根茎的上部宜暴露于上表以获得充足的阳光。生育期要注意供应充足的水分,4月开花前和6月花凋后各施1次追肥,但花凋后地下部休眠时应暂停浇水。种子繁殖:春、秋均可,于露地冷床中播种,4-6星期出苗,种子发芽不整齐,需细致管理。幼苗4-5片叶带土移栽。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缘、水边湿地及向阳坡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原形态:
鸢尾,多年生草本。高35-80cm。植株基部围有老叶残留的膜质叶鞘及纤维。根茎较短,肥厚,常呈蛇头状,少为不规则的块状,环纹较密。叶基生;叶片剑形,长15-50cm,宽1.5-3.5cm,先端渐尖,基部鞘状,套叠排成2列,有数条不明显的纵脉。花茎高20-40cm,与叶近等长,中下部有1-2片茎生叶,顶端有1-2个分枝;苞片2-3;花梗长1-2cm;花蓝紫色,直径达10cm,花被裂片6,2轮排列,外轮裂片倒卵形或近圆形,外折,中脉具不整齐橘黄色的鸡冠状突起,内轮裂片较小,倒卵形,拱形直立,花被管长3-4cm,雄蕊3,长2.5-3cm,花药黄色;子房下位,3室,花柱分枝3,花瓣状,蓝色,覆盖着雄蕊,先端2裂,边缘流苏状。蒴果,椭圆状至倒卵状,长4-6cm,直径2-2.5cm,有6条明显的肋;种子梨形,黑褐色,种皮皱裼。花期4-5月,果期6-7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鸢尾科植物鸢尾的叶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ris tectorum maxim.[i.chinensis bung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碎鲜用。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唐本草》:鸢尾,叶似射干而阔短,不抽长茎,花紫碧色,根似高良姜,皮黄肉白。有小毒,嚼之戟人咽喉,与射干全别。人家亦种,所在有之,射干花红,抽茎长,根黄有臼。
2.《蜀本草》:此草叶名鸢尾,根名鸢头,亦谓之鸢根
3.《本草图经》:鸢尾布地而生,叶扁,阔于射干。今在处有,大类蛮姜也。

鸢尾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活血祛瘀,祛风利湿解毒,消。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咽喉肿痛食积腹胀疟疾;外用治疖肿毒,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根状茎捣烂外敷,或干品研末敷患处。
性味:
苦、辛,平。有小毒
来源:
鸢尾科鸢尾属植物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的根状茎。全年可采,挖出根状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切段备用。

鸢尾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破瘀,行水解毒。治食滞胀满,症瘕积聚臌胀,肿毒,痔瘘,跌打损伤
①《本经》:"主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虫。"
②《别录》:"疗头眩。"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臌胀病。"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疗痔疮狂犬病。"
⑤《中国药植图鉴》:"敷肿毒。"
江西《中草药学》:"通便泄热,活血法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钱;或研末。外用:捣敷。
性味:
辛苦,寒,有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有毒。"
③《贵阳民间药草》:"辛,寒,微毒。"
用药禁忌:
体虚者慎服。
化学成分:
叶含维生素c很多。花含恩比宁。
根茎含鸢尾黄酮甙、鸢尾黄酮新甙a、b、香荚兰己酮二葡萄糖甙。
附方:
①治食积饱胀:土知母一钱。研细,用白开水或兑酒吞服。(《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喉症、食积血积鸢尾根一至三钱。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③治水道不通:扁竹根(水边生,紫花者为佳)研自然汁一盏服,通即止药。不可便服补药。(《普济方》)
④治跌打损伤鸢尾根一至三钱。研末或磨汁,冷水送服,故又名"冷水丹"。(江西《中草药学》)
性状:
干燥根茎呈扁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有节,节上常有分歧,节间部分一端膨大,另一端缩小,膨大部分密生同心环纹,愈近顶端愈密。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山脚及溪边的潮湿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产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多节,节间短,浅黄色。叶互生,2列,剑形,长约30~45厘米,宽约2厘米。花青紫色,1~3朵排列成总状花序,花柄基部有一佛焰花苞,覆船状,长4~5厘米;远比花柄为长;花被6,2轮,筒部纤弱,长约3厘米,外轮3片圆形,直径可达5厘米,上面有鸡冠状突起,白色或蓝色,内轮3片较小,常为横形;雄蕊3,着生于外轮花被的基部,药线形;雌蕊1,子房下位,3室;花柱3分枝,花瓣状。蒴果长椭圆形,有6棱,长3~4厘米。种子多数,圆形,黑色。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来源:
为鸢尾科植物鸢尾根茎。夏、秋采收。
出处:
本经

“鸢尾” 相关论述

味苦平。
主蛊毒邪气,鬼注,诸毒,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虫。生山谷。
吴普》曰:鸢尾,治蛊毒(《御览》)。
《名医》曰:一名乌园,生九疑山,五月采。
案《广雅》云:鸢尾,乌萐,射干也(疑当作鸢尾乌园也,乌萐射干也,是二物)。《唐本》注云:与射干全别。

味苦,平,有毒。主蛊毒邪气鬼疰诸毒,破症瘕积聚大水,下三虫。疗头眩,杀鬼魅。
一名乌圆。生九疑山谷,五月采。


味苦,平,有毒。主治蛊毒,邪气鬼疰诸毒,破症瘕积聚,大水,下三虫。治头眩,杀鬼魅。一名乌园。生九嶷山谷,五月 。方家皆云,是夜干苗,无鸢尾之名,主治亦异,此当别一种物。方亦有用,鸢头者即应是其根,治体相似,而本草不显之。
(敦煌本《新修》卷十,《大观》卷十,《政和》二四六页)


味苦,平,有毒。主蛊毒,邪气鬼疰诸毒,破症瘕积聚大水,下三虫。疗头眩,杀鬼魅。一名乌园。生九嶷山谷,五月采。
方家皆云,是夜干苗,无鸢尾之名,主疗亦异,此当别一种物。方亦有用,鸢头者即应是其根,疗体相似,而本草不显之。
〔谨案〕此草叶似夜干而阔短,不抽长茎,花紫碧色,根有小毒,嚼之戟人咽喉,与夜干全别。人家亦种,所在有之。夜干花红,抽茎长,根黄有臼。今陶云由跋,正说鸢尾根茎也。


《御览》卷九百八十八
治蛊毒。

叶似射干而阔短,不抽长茎,布地而生。花紫碧色,根似良姜,皮黄肉白。味苦,平,有毒。主飞尸蛊毒,邪气鬼疰诸毒。破 瘕,积聚去水,下三虫,疗头眩,杀鬼魅。十月采根,日干。

味苦,平,有毒,主蛊毒邪气鬼疰诸毒,破症瘕积聚,大水,下三虫,疗头眩,杀鬼魅。一名乌园。生九疑山谷。五月采。
陶隐居云∶方家云是射干苗,无鸢尾之名。主疗亦异,当别一种物。方亦有用鸢头者,即应是其根。疗体相似,而本草不显之。唐本注云∶此草叶似射干而阔短,不抽长茎,花紫碧色。根似高良姜,皮黄肉白,有小毒。嚼之戟人咽喉,与射干全别。人家亦种,所在有之。射干花红,抽茎长,根黄有臼。今陶云由跋,正说鸢尾根、茎。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此草叶名鸢尾,根名鸢头,亦谓之鸢根。又《图经》云∶叶似射干,布地生。黑根高良姜而节大,数个相连。今所在皆有。九月、十月采根,日干。
图经文具射干条下。
陈藏器云∶鸢尾,主飞尸,游蛊着喉中,气欲绝者。以根削去皮,纳喉中,摩病处,令血出为佳。
鸢尾一种,古本所有,政和监本脱漏不载,今照根据嘉 监本补之于此。

味苦,平,有毒。主蛊毒邪气鬼疰诸毒,破症瘕积聚大水,下三虫,疗头眩,杀陈脏器云∶主飞尸游蛊着喉中,气欲绝者。以根削去皮,纳喉中摩病处,血出佳。

有毒.主治头眩,杀鬼魅.一名乌园.生九疑,五月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