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疽

参考:动脉粥样硬化

“坏疽” 相关论述

引起气性坏疽的病菌大多数在泥土中,故本病多见于战伤或被泥土污染的农业劳动时所受损伤。
伤口突然有剧烈的“胀裂样”疼痛,而又无一般红、热等感染表现,局部迅速肿胀是气性坏疽的早发症状。晚期则伤口周围水肿,皮肤苍白,紧张和发亮,随后皮肤色泽转为紫红色,最后变成灰黑色,并出现内有暗红色液体的水泡,轻压伤口周围皮肤可得“捻发”音,并可见气泡逸出;同时,患者感到极度软弱,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出冷汗;有时烦躁不安,但神志清醒;有时出现昏迷休克
由于气性坏疽病情发展迅速,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待出现局部典型表现和毒血症状时,诊断虽不难,但病情已往往较晚。因此,在发现早期症状后,就应积极到医院谋求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主要发生在肌组织广泛损伤的病人,少数发生在腹部或会阴部手术后的伤口处。伤口周围皮肤有捻发音,伤口内的分泌物中找到大量革兰氏阳性杆菌,白细胞计数很少,x线检查伤口肌群有气体,是诊断气性坏疽的三个重要依据。
基本方药。石菖蒲30克、郁金30克、黄芩30克、黄连10克、黄柏30克、玄参30克、升麻20克、生甘草30克、栀子15克、土茯苓5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鸡血藤30克、金银花50~100克、忍冬藤30克、建曲20克,1日1剂,水煎服。

【病因】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梭状芽胞杆菌为革阳性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要,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所以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气性坏疽发生,并不单纯地决定于气性坏疽杆菌的存在,而更决定于人体抵抗力和伤口的情况,即需要一个利于气性坏疽杆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因此,失水、大量失血休克,而又有伤口大片组织坏死、深层肌肉损毁,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损伤,弹片存留、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情况,容易发生气性坏疽
【病理生理】
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产气夹膜杆菌产生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尿少、肾组织坏死、水肿、液化,肌肉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的分解和明胶的液化,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生恶臭。由于局部缺血,血浆渗出,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和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
【临床表现】
潜伏期可短至6~8h,但一般为1~4天。
局部表现病人自觉患部沉重,有包扎过紧感。以后,突然出现患部“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患部肿胀明显,压痛剧烈。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紧张,苍白、发亮,很快变为紫红色,进而变为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犹如煮熟的肉。伤口周围常扪到捻发音,表示组织间有气体存在。轻轻挤压患部,常有气泡从伤口逸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
全身症状早期病人表情淡漠,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快速(100~120次/min),呼吸迫促,并有进行性贫血。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谵妄昏迷
【诊断和鉴别】
诊断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保存伤肢和挽救生命的关键。所以,要尽早作出诊断。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伤口分泌物检查和x线检查,如损伤或手术后,伤口出现不寻常的疼痛,局部肿胀迅速加剧,伤口周围皮肤有捻发音,并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脉搏加速、烦躁不安进行性贫血,即应考虑有气性坏疽的可能;伤口内的分泌物涂片检查有大量革染色阳性杆菌,x线检查伤口肌群间有气体,是诊断气性坏疽的三个重要依据。厌氧细菌培养和病理活检虽可肯定诊断,但需一定时间,故不能等待其结果,以免延误治疗。
气性坏疽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芽胞菌性蜂窝织炎感染局限于皮下蜂窝组织,沿筋膜间隙迅速扩散,但不侵犯肌肉。一般起病较慢,潜伏期为3~5天。虽然也以伤口疼痛开始,伤口周围也有捻发音,但局部疼痛和全身症状较轻,皮肤很少变色,水肿也很轻。
2.厌氧性链球菌性蜂窝织炎发病较缓慢,往往在伤后3天才出现症状。毒血症、疼痛、局部肿胀和皮肤改变均较轻。有气肿和捻发音出现,但气肿仅局限于皮下组织和筋膜。伤口周围有一般的炎性表现。渗出液呈浆液脓性,涂片检查有链球菌。
3.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可出现组织间气肿,且有高热和谵妄等毒血症状。但局部肿胀发展较慢,脓液具有大肠杆菌感染的脓液特征,即脓液稀薄,呈浆液性。脓液涂片检查可发现革染色阴性杆菌。
【预防】
彻底清创是预防创伤后发生气性坏疽的最可靠方法。在伤后6h内清创,几乎可完全防止气性坏疽发生。即使受伤已超过6h,在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下,清创术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故对一切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有泥土污染和损伤严重、无生活力的肌肉者,都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术,战伤伤口,在清创后,一般应敞开引流,不作缝合。
对疑有气性坏疽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或1:1000高锰酸钾等溶液冲洗、湿敷;对已缝合的伤口,应将缝线拆去,敞开伤口。
青霉素和四环素族抗菌素在预防气性坏疽方面有较好的作用,可根据创伤情况在清创前后应用。但不能代替清创术。
应将病人隔离,病人用过的一切衣物、敷料、器材均应单独收集,进行消毒。煮沸消毒应在1h以上,最好用高压蒸气灭菌,换下的敷料应行销毁,以防交叉感染。
【治疗】
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常丧失肢体,甚至死亡。故一旦确诊,应立即积极治疗。
1.紧急手术处理在抢救严重休克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同时,紧急进行局部手术处理,手术前静脉滴注青霉素200万u和四环素0.5g。一般应采用全身麻醉,不用止血带。术中应注意给氧,继续输血,输液和应用抗生素。在病变区作广泛、多处切开(包括伤口及其周围水肿或皮下气肿区),切除已无生活力的肌组织,直到具有正常颜色、弹性和能流出新鲜血的肌肉为止。敞开伤口用大量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术后保持伤口开放,用过氧化氢液湿敷,每日更换敷料数次。
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截肢:a、伤肢各层组织均已受累且发展迅速;b、肢体损伤严重,合并粉碎性开放骨折或伴大血管损伤;c、经清创处理感染仍不能控制,有严重毒血症者。截肢部位应在肌肉未受累的健康组织处。截肢残端不缝合,用过氧化氢液湿敷,待伤口愈合后再修整。
2.高压氧疗法 在3个大气压纯氧下,以物理状态溶解在血内的氧比平时增加20倍左右,可提高组织的氧含量,抑制气性坏疽杆菌的生长繁殖,并使其停止产生α毒素,一般在3天内进行7次治疗,1次/2h,间隔6~8h。其中第一天作3次,第二、第三天各2次,在第1次治疗后,检查伤口,并将已坏死的组织切除,但不作广泛的清创或切除至健康组织。以后,根据病情需要,可重复进行清创。通过这种治疗方法,不少患肢的功能可得以保留。还观察到,凡能完成最初48h内5次高压氧治疗的病人,几乎都能存活,但需要有高压氧舱的设备,野战条件下难于应用。
3.抗生素 大剂量使用青霉素(1000万u/d)和四环素(2g/d),兼可控制化脓性感染,减少伤处因其他细菌繁殖消耗氧气所造成的缺氧环境。待毒血症状和局部情况好转后,即可减少剂量或停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1.5~1.8g/d,静脉滴注。
4.全身支持疗法少量多次输血,纠正水与电解质代谢失调,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止痛、镇静、退热等。
气性坏疽抗毒血清对气性坏疽的防治效果不佳,仅能起到暂时缓解毒血症的作用,而且还有使病人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现已很少应用。

1 试剂
1.1标准抗毒素
气性坏疽(威氏、水肿、脓毒、溶组织)标准抗毒素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按期分发,所标单位应与国际单位等值,标准抗毒素应保存于2~8℃。
1.2毒素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亦可自备,但其制法(包括菌种、培养基、培养条件及干燥方法等)应与检定所分发者相同。试验用的毒素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的标准抗毒素准确标定其试验量(见一览表),并每3个月复检1次。使用干燥毒素时,以精确的分析天平称取,每次称取量不得少于10mg,溶解后应一次用完。余存之干燥毒素应封存于装有干燥剂之真空器皿中。亦可用干燥毒素制成液体甘油毒素,即干燥毒素生理盐水溶解液与中性甘油(经116℃10分钟高压蒸汽灭菌)等量混合,每ml至少含50个试验量。毒素应保存于2~8℃暗处。
1.3稀释液
硼酸盐缓冲盐水,灭菌后ph值应为7.0~7.4。配方为:
氯化钠8.5g
硼酸4.5g
硼砂0.5g
蒸馏水加至1000ml,过滤。
2 用具
吸管、容量瓶、注射器应经标化(用双蒸馏水称量法或其他准确方法)。吸管、试管、容量瓶应洁净干燥,注射器及针头应煮沸消毒。
3 试验动物
体重17~19g健康小白鼠。
4 试验方法
4.1标准抗毒素之稀释
用稀释液稀释标准抗毒素,使每ml含一览表所示单位。标准抗毒素原液的一次吸取量不应少于0.5ml。
4.2毒素之稀释
用稀释液稀释毒素,使每ml含5个(水肿:20个)毒素试验量,如一览表所示。
4.3待检抗毒素之稀释
用稀释液将待检抗毒素稀释成数个稀释度,使每ml约含一览表所示单位或其上下。稀释度之间隔约为5%~10%。
4.4混合
4.4.1标准抗毒素对照组
吸取已稀释之标准抗毒素0.9、1.0、1.1ml分别装入小试管中,再依次分别补加稀释液0.6、0.5、0.4ml(可在抗毒素之前加入)。
4.4.2待检抗毒素试验组
吸取不同稀释度之待检抗毒素各1.0ml分别装入小试管中,每管补加稀释液0.5ml(可在抗毒素之前加入)。
以上各管分别加入稀释毒素1.0ml(水肿:0.5ml),混合均匀,加塞,20~25℃结合1个小时,立即注射。
混合时,吸取标准抗毒素、待检抗毒素及毒素的吸管不得混用(若不得不用同1支吸管吸取待检抗毒素,则应由高稀释度向低稀释度依次吸取,每更换1稀释度之前将吸管内的剩余液吹净,将吸管外部所沾残液拭净,吸取下1稀释度液到前次吸取的最高处,废弃之,再于该管内连续吸吹3次,但1支吸管只得用于1份样品)。
4.5注射
按一览表所示剂量与余径,每1稀释度注射小白鼠4只。
4.6观察
每天上、下午各观察试验动物1次,并记录发病及死亡情况,连续3天。
4.7结果判定
4.7.1对照动物在3天之内,至少是抗毒素量最少(即0.9ml)的4只中应有2只以上死亡。以对照组动物死亡情况比较待检抗毒素试验组动物死亡情况推算待抗毒素的效价。
4.7.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重试:
(1)对照组动物在3天之内全部死亡或者全无死亡,或者抗毒素量最少的4只动物死亡不足半数,抗毒素量最多的4只动物死亡超过半数。
(2)待检组动物在3天内全部死亡或者全无死亡。
(3)动物死亡数极不规则,以致无法进行判定。
(4)在一稀释度的动物中有2只以上属非特异死亡。
气性坏疽抗毒素效价测定法一览表

抗毒素种类毒素试验量稀释混合注射
抗毒素(iu/ml)毒素(试验量/ml)抗毒素(ml)毒素(ml)稀释液(ml)剂量(ml)抗毒素(iu)毒素(试验量)动物只数途径
威氏l[xb]+[/xb]/51.051.01.00.50.51/514静脉
脓毒l[xb]+[/xb]5.051.01.00.50.5114静脉
溶组织l[xb]+[/xb]/22.551.00.50.50.51/214静脉
水肿l[xb]+[/xb]/500.2201.00.50.50.21/5014肌内

本品系气性坏疽(威氏、水肿、脓毒、溶组织)免疫马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用盐析法制得的并按一定的抗毒素单位比例(威氏∶水肿∶脓毒∶溶组织=2∶2∶1∶1)混合而成的液体或冻干四价抗毒素球蛋白制剂。用于预防及治疗气性坏疽
液体制剂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澄明液体,含防腐剂,久置可析出少量能摇散的沉淀。冻干制剂为白色或乳白色疏松体,按标签规定量加灭菌注射用水溶化后呈无色或淡黄色的澄明液体。
用法
1.当受严重外伤,认为有发生气性坏疽的危险或不能及时施行外科处置时,应及时注射本品预防。一旦病症出现,除及时采取其他措施外,要尽速使用大量抗毒素进行治疗。
2.皮下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部位分开。肌内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中部或臀大肌外上部。只有经过皮下或肌内注射未发生异常反应者方可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应缓慢,开始每分钟不超过1ml,以后每分钟亦不宜超过4ml。一次静脉注射不应超过40ml,儿童每kg体重不应超过0.8ml。亦可将抗毒素加入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等输液中静脉点滴。静脉注射前应将安瓿在温水中加温至接近体温,注射中如发生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
3.剂量
预防:1次皮下或肌内注射10000iu(混合)左右。在紧急情况下,可酌增用量,亦可采用静脉注射。伤口感染的危险未消除者,可每隔5~6天反复注射一次。
治疗:第1次注射30000~500000iu(混合)于静脉内,同时注射适量于伤口周围健康组织内。以后可根据病情,经适当的间隔时间(如4~6或12小时)反应注射。病情开始好转后,可酌情减量(例如减半)或延长间隔时间(例如24~48小时)直到确认无需继续注射时为止。
注意事项
1.本品有液体及冻干两种剂型
2.制品混浊、有摇不散的沉淀、异物或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过期失效者均不可使用。安瓿打开后应一次用完。冻干制品应按标签上规定的量加入灭菌注射用水,轻摇使完全溶解。
3.每次注射保存详细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注射次数、上次注射后反应情况、本次过敏试验结果及注射后反应情况、所用抗毒素的生产单位名称及批号等。
4.注射用具及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注射器宜专用。如不能专用,用后应彻底洗净处理,最好干烤或高压蒸汽灭菌。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器分开。
5.使用抗毒素特别注意防止过敏反应。注射前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曾有支气管哮喘枯草热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本人过去曾注射过马血清制剂者,均须特别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注射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
过敏试验: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10倍(0.1ml抗毒素加0.9ml氯化钠注射液),在前臂掌侧皮内注射0.05ml,观察30分钟,注射部位无明显反应者,即为阴性,可在严密观察下直接注射抗毒素。如注射局部出现皮丘增大、红肿、浸润、特别是形似伪足或有痒感者,为阳性反应,必须用脱敏法进行注射。如注射局部反应特别严重或除局部反应外并伴有全身症状,如荨麻疹、鼻咽刺痒、喷嚏等,则为强阳性反应,应尽量避免使用抗毒素。如必须使用时,则应采用脱敏注射并做好一切准备,一旦发生过敏休克,立即抢救。
无过敏史或过敏反应阴性者,也并非没有发生过敏休克的可能。为慎重起见,可先注射小量于皮下进行试验,观察30分钟,无异常反应,再将全量注射于皮下或肌内。
脱敏注射法:在一般情况下,可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10倍,分小量数次作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30分钟。第1次可注射10倍稀释的抗毒素0.2ml,观察无紫绀、气喘或显著呼吸短促、脉搏加速时,邓可注射第2次0.4ml,如仍无反应则可注射第3次0.8ml,如仍无反应即可将安瓿中未稀释的抗毒素全量作皮下或肌内注射。有过敏史或过敏试验强阳性者,即应将第1次注射量和以后的递增量适当减少,分多次注射,以免发生剧裂反应。
门诊病人注射抗毒素后观察至少30分钟始可离开。
过敏反应的处理
1.过敏休克:可在注射中或注射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突然发生。患者突然表现沉郁或烦躁、脸色苍白或潮红、胸闷或气喘、出冷汗、恶心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者神志昏迷或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以迅速死亡。轻者注射肾上腺素后即可缓解;重者输液输氧,使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并使用抗过敏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抢救。
2.血清病: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局部浮肿,偶有蛋白尿、呕吐关节痛,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搔痒及水肿,一般系在注射后7~14天发病,称为延缓型。亦有在注射后2~4天发病,称为加速型。对血清病应进行对症疗法,可使用钙剂或抗组织胺药物,一般数日至十数日即可痊愈。
保存
保存于2~8℃暗处。

坏疽性溃疡是出现在口腔内的小而疼痛的溃疡
病因还不清楚,但精神紧张看来起到一定作用。例如,大学生在期末考试期间可以患坏疽性溃疡。这种溃疡呈白色斑点,四周带一圈红色。坏疽性溃疡几乎总是在松软组织内发生,特别是唇、颊粘膜内;在舌和软腭,偶尔出现在口咽部。直径小于12mm的小溃疡常常三三两两成群出现。一般可在10天内自行消失而且不留下瘢痕。大的坏疽性溃疡并不常见,其形状不规则。可能要几周后才能愈合,而且常会留下瘢痕。
【症状】
坏疽性溃疡的主要症状是疼痛,痛的程度往往超过所预料的疼痛。这种疼痛持续4~10天,如果患者在吃热食或辛辣的食物,或者因舌和溃疡发生摩擦均会加重疼痛。严重的坏疽性溃疡能引起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全身虚弱感。患过这种溃疡的许多人都可能反复发生,大约每年好几次。
【诊断和治疗】
口腔科医生通过其外观和引起的疼痛可确诊坏疽性溃疡。但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溃疡可与坏疽性溃疡相类似。
治疗包括减轻疼痛直至溃疡自行愈合。麻醉剂,如冻胶状的利多卡因可涂抹在溃疡表面,或者用作口腔漱口液。这种麻醉剂可缓解疼痛且维持好几分钟。尽管麻醉药可降低人的胃口,但能减轻进食时的疼痛。牙齿表面防护剂羧基纤维素也可以减轻疼痛。如果一个人患有多处坏疽性溃疡,可以给予四环素漱口液。易反复发生较重的坏疽性溃疡的人,一旦有新的溃疡出现,也可使用这种濑口液。其他的治疗方式可用硝酸银烧灼,以破坏溃疡深面的神经末梢。有时,也使用皮质类固醇软膏,直接涂于溃疡面。地塞米松漱口液或强的松片也适用较重的病例。

坏疽就是组织的死亡,常常伴有病变区域血供中止和细菌的入侵。
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感染,有时也由其他细菌引起。梭状芽胞杆菌是一种厌氧类型的细菌,它只在缺氧状况下生长(见第180节)。在它生长时同时产气,故这种感染有时称之为气性坏疽
严重的创伤例如下肢压碎伤能阻断受伤区域的血和氧的供应,创造适合于梭状芽胞杆菌生长的环境。感染在受伤的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坏疽亦可发生外科伤口上,特别是当到达伤口的血供很差时。循环不好的病人有特别的危险发生坏疽
【症状】
皮肤开始出现苍白,但很快变红或古铜色,最终呈绿色。梭状芽胞杆菌感染也使皮肤发热和肿胀。感染可在皮下广泛扩散,常出现大的液性水疱(大疱),疱液呈棕色,具恶臭味。由梭状芽胞杆菌产生的气体常在疱液中起泡。当触摸时,泡沫可使皮肤有破裂感。
数日内,感染可从非常轻的蜂窝织炎进展到广泛的坏疽,引起休克、肾衰竭、胡言乱语、谵妄和死亡,感染甚至可以在数小时内急剧地发展,破坏大量的皮肤和肌肉
【诊断】
病人的症状常使医生足以怀疑坏疽的诊断。x线检查可在皮下显示有气体。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可帮助确定气体的量和组织被破坏的程度。从伤口取液做培养可以确定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是梭状芽胞杆菌。然而,在医生能确定引起感染的微生物前,常需要外科切除坏死的组织或截肢。
【治疗和预后】
当怀疑有坏疽时,抗生素常需在从伤口取完渗液标本但实验结果尚未回来前尽快应用。通常应选广谱抗生素,虽然青霉素对清除梭状芽胞杆菌已足够需要。
在给予抗生素的情况下,应由外科切除坏死组织。有时特别当循环不好时,部分或全部肢体截除应予执行以防止感染的扩散。
高压氧治疗也可用于治疗广泛的皮肤坏疽,此时,病人被放置在一个有高压氧气的舱内以帮助杀死梭状芽胞杆菌。
即使进行上述治疗,仍有超过1/5的皮肤坏疽病人死亡。

是由一类能产生气体的厌氧性细菌(如产气荚膜梭菌、败血杆菌、水肿杆菌)所引起的一种迅速发展的严重感染,它们多生存在泥土中,必须在缺氧条件下才能繁殖。因此,气性坏疽发生在开放性骨折、大块肌肉撕裂伤或脏而深的伤口。这些细菌侵入伤口后,在缺血缺氧的肌肉中迅速繁殖,并很快向邻近的肌肉扩散,产生大量气体和毒素,使肌肉其他组织破坏以至坏死。气体中含有硫化氢,故使伤口有特殊臭味。受伤部位明显肿胀,如在小腿,很快向上发展,有胀裂样疼痛。按压时伤口有血性混浊液体流出,伴有气泡。伤口周围由于存在气体,触之有捻发样感觉。病人很快出现高热、呼吸和脉搏加快等中毒症状。此病发展迅猛,应速送医院。一经确诊,立即手术,切除坏死组织,敞开伤口,用双氧水冲洗,抑制厌氧菌生长。大量青霉素注射有效,及时处理可以减少截肢率。如有高压氧舱设备,置病人于舱内,吸入高压纯氧,可以提高疗效。
凡有深的伤口,特别在肌肉丰满的部位,必须进行彻底的清创手术,以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