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炭疽

( yanjiantanju )

别名: 眼痈 , 眼睑疮疡 , 胞肿如桃 , 火胀大头 , 覆杯

中医

简介:
眼睑细菌性感染属于祖国医学的“眼痈”、“眼睑疮疡”、“胞肿如桃”、“火胀大头”、“覆杯”等范畴。
病机:
本病属胞睑疾病胞睑内应脾胃,故本病的形成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凡风热毒邪外袭,恣食高粱厚味,致使肺脾壅热,上攻胞睑;或心火炽盛,复感疫毒内陷营血,火毒上逆,犯,燔灼胞睑,壅滞气血;或胞睑不洁,病后体虚,肺脾气虚之人皆易罹患本病。
诊断:
本病以实热证为主。发病初期,胞睑肿痛焮热刺痒,多属肺胃壅热;胞睑肿胀如桃,壮热,甚则神昏谵语,多为疫毒攻心,内灼营胞睑溃烂,经久不愈,多属正虚邪实
1.肺胃壅热
证候:初起胞睑肿痛,色红或微红,似热刺痒,肿胀迅速聚集成硬结,轻者肿硬变软而消散,重者腐败成脓,溃后脓汁黄稠带血,全身伴有头痛身热,口渴引饮,便秘浸赤,舌红苔黄,脉洪数。
辨析:①辨证:以胞睑红肿痒痛,舌红苔黄,脉洪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胞睑内应脾胃,恣食高粱厚味,胃腑蕴热,复感风热内外合邪,客于胞睑,燔灼脉络,凝滞气血,故胞睑红肿痒痛;热盛阳亢,煎灼津液,故身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洪数为实热之征。
2.热入营血
证候:胞睑肿胀如桃,皮面光亮,紧张,甚则延及眶周颜面,白睛赤肿高起,泪热羞明。伴有头目剧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甚至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燥,脉沉数。
辨析:①辨证:以胞睑肿胀如桃,舌红绛,苔黄燥,脉沉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疫毒攻心,心火炽盛,内迫营血,发于皮肤肌腠,故胞睑肿胀如桃;白睛肺金,火克金,故白睛赤肿;火性上炎故头目剧疼,泪热羞明热入营分灼伤,夜间阴盛,故身热夜甚;热扰心神,故心烦不寐,甚则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燥,脉沉数皆为热入营血之征。
3.正虚邪实
证候:胞睑溃烂,日久不愈,伴有面色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析:①辨证:以胞睑溃烂,经久不愈,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②病机:久病体虚,或病久耗伤气血,正气不足,无力托毒生肌,故溃烂日久不愈;气血不足,肌体失养,故面色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皆为气血亏虚之征。
治疗:
本病多实证热证,故治当以清热立法。视其不同证情,分别合用泻火解毒清营凉血之法,后期正气不足,又当扶正祛邪。同时,局部配合运用有关外治法,以提高疗效。
(一)辨证选方
1.肺胃壅热
治法:清热解毒,泻热通腑。
方药:通脾泻胃汤(《医宗金鉴》)加减。知母9g,大黄9g,黄芩12g,茺蔚子9g,石膏18g,栀子10g,黑参9g,防风9g,银花30g,公英15g,紫花地丁15g。
2.热入营血
治法:清心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生石膏30g,生地15g,犀角9g(冲眼),黄连15g,栀子15g,桔梗12g,黄芩15g,知母15g,赤芍15g,连翘12g,玄参10g,丹皮10g,鲜竹叶15g,甘草3g。
3.正虚邪实
治法: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方药:人参养营汤(《和剂局方》)加减。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2g,炙甘草9g,当归15g,熟地黄12g,白芍12g,肉桂9g,黄芪30g,远志15g,陈皮15g,五味子10g,银花30g,皂角刺15g,制乳没各15g。
(二)其他疗法
1.敷贴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鲜芙蓉花叶洗净捣烂敷患处(切勿入眼内)。用于本病初起。
(2)三白散白矾9g,硼砂6g,冰片1.5g。共研细未,秋梨1个去核,同药捣烂涂患处。适用于胞肿如桃各型。
(3)九一丹煅石膏60g,东丹15g。制法:东丹水飞,石膏火煅,二药各研极细未,用细筛筛过,然后混和均匀,用麻油适量将药粉调和均匀。用法:取少许涂在纱布上,敷贴患处,每日1次。用于本病各型。
2.外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川穹、当归防风赤芍银花野菊花各适量,煎汤熏洗,每日1次。适用于本病初期。
(2)黄连黄柏、生白矾各9g,胶枣1个,煎水洗患处,每日1次。适用于胞肿如桃暴发肿痛者。
(3)透骨草蒲公英白鲜皮地骨皮各30g,苦参18g、蛇床子10g。水煎去渣,趁温闭目外洗,每日数次。用于本病内有湿热者。
中药:
1.防风通圣丸:每次服6g,一日2次。本方疏风解表,泻热通便,用于本病肺胃壅热证
2.龙胆泻肝丸:每次服1丸,每日2次。本方清热泻火,用于肝经实火传于脾土者。
3.牛黄清心丸:每次服2九,每日2次。本方清热解毒开窍安神,用于本病热入营血证
4.紫雪丹:每次服3粒,必要时服。本方清心开窍,镇痉安神,用于热盛神昏重证。
针灸:
针刺疗法:选穴:太阳合谷上星睛明。手法:每日取2个穴,一日针1次,四穴轮换针刺。用于本病各型。
放血疗法:取患侧耳背静脉,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毫针浅刺,出血为度,每次1条。术后用酒精消毒,以防感染。

西医

简介:
眼睑炭疽炭疽杆菌感染所致。由患病的牲畜接触所引起,故本病患者多为畜牧、屠宰场及制革厂等工作者。
病因:
炭疽杆菌感染。
人群:
本病患者多为畜牧、屠宰场及制革厂等工作者。
诊断依据:
1.局部表现:发病急,潜伏期1~3日。眼睑高度水肿发生蜂窝织炎触诊皮下坚硬,皮肤上有大小不同的水泡,继而变成含有脓和血的大泡,切开大泡可见深部组织坏死。
2.全身表现:患者高热,头痛,耳前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发炎,重者2~3日后因败血症或脑膜炎死亡。
症状:
高热,头痛
体征:
眼睑高度水肿触诊皮下坚硬,皮肤上有大小不同的水泡。耳前及颌下淋巴结肿大。
体检:
眼睑高度水肿触诊皮下坚硬,皮肤上有大小不同的水泡。
治疗:
1.卧床休息,隔离治疗,多饮水。
2.局部病灶以双氧水或高锰酸钾水冲洗、清创,涂抗生素眼膏。
3.肌肉注射大剂量青霉素,口服磺胺类药物。
中西医结合:
本病为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慢性炎证。初期,局部可用30%黄柏、50%硫酸镁或温盐水热敷,每日3次,外涂抗生素眼膏,必要时配合全身使用抗生素,同时应用中药内服。若胞睑红肿较轻,多为肺胃蕴热,宜用石膏知母栀子清热解毒;肿势较盛,延及颜面,为热入营血,可用犀角地黄黄连清营凉血解毒;若病程久延,多为正虚邪恋,可用自身疫苗或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之品,共奏扶正法邪,托毒生肌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