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

( tanju )

别名: 鱼脐疔 , 疫疔

中医

简介:
以皮肤溃烂、焦瘕及其周围水肿,偶可见肺、肠、脑病变及毒邪流注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疾病。本病形如脐凹陷,古代文献中称"鱼脐疔"、"疫疔"。
病机:
炭疽是接触患病动物及处理皮毛时,疫毒侵袭皮肤及肺、肠等器官,以致气血凝滞,毒邪蕴结。
诊断:
证治准绳·疔疮》说:"疔疮者,…或感疫死牛、马、猪、羊之毒。"因此,本病的形成是由于感染疫毒,阻于肌肤,以至气血凝滞,毒邪蕴结而成。根据辨证,临床可分初期、后期二型。1.疗初期证候:初起在皮肤上有一个小红色斑丘疹,二日后变水疱,周围肿胀xin热,而后疱干燥,形成中心如脐凹的黑痂,同时局部肿势增剧,伴有明显的发热,全身不适,头痛骨楚,苔黄,脉数等。辨析:①辨证:属初感疫毒,皮损为紫红色水疱,局部肿胀,苔黄,脉数等。②病机疫毒蕴结肌肤气滞血瘀。2.疔疮后期证候:局部肿势继续发展,伴有壮热神昏,痰鸣喘急,身冷脉细等。辨析:①辨证:属疔疮合并走黄,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神昏谵语等。②病机:毒不外泄,反为内攻,疫毒走散,血热火毒所致。
类证:
1.疔疮:虽好发于颜面、四肢,但一般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疔疮脓液涂片找不到炭疽杆菌。
2.丹毒: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若涂丹,灼热肿胀迅速漫延为特征,一般无溃烂、焦痂等病变。
3.:以肌肤患病部位红肿热痛,光软无头,易脓、易溃、易敛为特征,形局部无水泡、焦痂。
4.沙虱病:焦痂溃疡多位于隐蔽部位,形状较小,分泌物等涂片与培养无炭疽杆菌发现。
5.肺炭疽应注意与肺热病肺痈、稻瘟病相鉴别;肠炭疽应与痢疾小肠瘅相鉴别。
治疗:
一、辨证选方
1.疔疮初期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①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5g,半枝莲10g,银花15g,连翘12g,赤芍10g,丹皮10g,黄连10g,黄芩10g,生地10g,草河车15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②另外服蟾酥丸6粒,分2次吞服。
2.疔疮后期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①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合并加减:鲜生地10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5g,银花15g,半枝莲15g,草河车10g,连翘12g,赤芍10g,丹皮10g,黄连10g,生甘草诜;水牛角先煎)30g。水煎服,每日1剂。②另服:紫雪散4.5g,分3次吞服,或安宫牛黄丸2粒,分2次化服。
二、外治法
1.初期:宜消肿解毒,用工露膏掺蟾酥合剂红升丹外敷。
2.后期:腐肉未脱,改掺10%蟾酥合剂。腐脱新生掺生肌散
三、专方验方
1.小金丹:《外科全生集》:白胶香45g,草乌头45g,五灵脂45g,地龙45g,马钱子(制)45g,乳香去油)22.5g,没药去油)22.5g,当归身22.5g,麝香9g,墨炭3.6g。各研细末,用蠕米粉和糊打千锤,待融和后,为丸,如芡实大,每料约250粒左右。每服1丸,每日2次,陈酒送下。孕妇忌服。
功用:破瘀通络,祛痰化湿,消肿止痛。主治疗
2.梅花点舌丹:《外科全生集》:制乳香、制没药硼砂雄黄熊胆血竭葶苈沉香冰片各3g,麝香朱砂、犀牛黄各6g,珍珠9g。各研细末,用人乳汁化开蟾酥6g,充分和匀,捣融作
500丸,如绿豆大,金箔为衣,蜡壳收好。每日2次,每次1粒,开水化服。孕妇忌服。功用:清热解毒。治疗有头疽等。

西医

简介:
炭疽炭疽杆菌所致,人和畜类都可发生急性传染病。可分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三型。皮肤炭疽又称恶性脓疱,主要发生于牧民与皮毛、肉食、畜产等职业有关的职工,初起为坏死性样损害及化脓性淋巴腺炎,进而发生转移性脓疡,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炭疽杆菌为gram阳性有荚膜的粗大杆菌,属芽胞杆菌属。对炭疽杆菌最敏感的是有蹄类动物,因此,受到污染的牧场、牧草和积水如不经过适当的消毒,将成为炭疽的传染源。人类由于受伤的皮肤接触病畜、死畜或含有芽胞的皮毛、土壤等机会较多,所以皮肤炭疽在三型炭疽中发病率最高。吸入带有芽胞的尘埃可能患肺炭疽。喝了污染的水和病畜的奶或吃了病畜或死畜的肉类,就可能患肠炭疽。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的机会极少。
病因:
炭疽杆菌是革阳性大杆菌,两端平削,有芽胞及荚膜,兼性需氧;繁殖体的抵抗力与普通细菌无异,芽胞则需煮沸40min、20%含氯石灰(漂白粉)或石灰乳浸泡48h始被杀死。病原菌有多种抗原和致病因子,保护性抗原有抗吞噬作用并具有免疫原性,荚膜抗原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也能抗吞噬。此外尚有菌体抗原,虽无毒力,但具特异性,且耐热,可用以鉴定皮毛有无炭疽杆菌感染,炭疽杆菌毒素由水肿因子、致死因子及保护性抗原组成,分别注射3种中一种物质对动物无害,但保护性抗原加水肿因子或致死因子则可使动物发生水肿或死亡。病原菌芽胞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因此食草动物如牛、羊、马、骆驼等最易获得感染,是主要传染源。炭疽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传染性。接触病畜皮毛是国内的主要传播途径,吸入带芽胞的尘埃、气溶胶,或进食染菌肉类、饮食等可分别产生肺炭疽或肠炭疽,应用未消毒的毛刷,或被带菌牛虻、草螫虫等叮咬偶可致病。得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人群:
主要发生于牧民与皮毛、肉食、畜产等职业有关的职工。
发病机理:
当一定量的芽胞进入皮肤破裂处、被吞入胃肠道或吸入呼吸道,加上人体抵抗力因营养不良、皮肤裂损、呼吸道并发其他疾病以及慢性疾病等而减弱时,则芽胞即易生发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如人体健康,进入人体的芽胞少或毒力弱,则可不发病或出现隐性感染。病原体从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后,其保护性抗原或荚膜可保护细菌不被吞噬,并在局部生长繁殖后侵入血循环和其他脏器。炭疽杆菌毒素可直接损伤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和有效血容量不足,故dic感染性休克在各型炭疽中均较常见。
病理:
炭疽的主要病变为各脏器、组织的出血性浸润、坏死和水肿溃疡处表皮破损,四周有表皮海绵形成及表皮内水疱。真皮显著水肿,真皮及皮下组织有大量红细胞及嗜中性白细胞,血管扩张。在溃疡表面的坏死组织中及真皮内见有无数的炭疽杆菌。
诊断标准:
炭疽病诊断标准:
1.发病前2周内在流行区旅居,或吃过病死畜肉,有与病畜及其皮毛皮毛制品接触史。
2.皮肤暴露部位,如颈、面、肩、手等有丘疹→疱疹→坏死溃疡→黑色焦痂(皮肤炭疽);有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膜炎(肺炭疽);有剧烈腹痛呕吐腹泻血水样便等,严重胃肠炎症状及腹膜炎(肠炭疽);有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惊厥、项强(脑膜炎型)。
3.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4.根据不同临床类型,取不同标本,如病灶分泌物、痰、呕吐物、粪及脑脊液作涂片培养,易检出炭疽杆菌或作动物接种。
5.有条件者,取上述检材作免疫荧光染色,串珠试验及串珠荧光抗体试验,特异性噬菌体裂解试验。
诊断依据:
病史和职业对诊断有帮助,凡接触牲畜及其产品的工作人员,如身体暴露部位发生无痛丘疹,并迅速形成水疱和黑痂者应考虑皮肤炭疽
临床诊断
1.患者多为从事肉类加工,皮毛、制革等与畜产有关的职业者。
2.潜伏期为2~3日,初于病菌侵入处的皮肤出现一个红色小丘疹,继日变为紫红色血疱,病灶中心形成黑色干痂。周围组织肿胀,浸润显著,伴见严重的全身症状,以及化脓性淋巴腺炎等。
3.皮肤溃疡处涂片检查:有gram阳性炭疽杆菌。
病史:
患者有接触皮毛或病畜史。
体征:
临床表现与分型
1.症状:皮损为红色小丘疹,继发为紫红色血疱,病灶中心有黑色干痂,周围红肿显著,伴有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愈后遗有瘢痕。严重者可发高热,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甚至死亡。
2.体征:有位于病灶中心的黑色干痂以及周围组织红肿显著等特征。
3.临床分型:本病潜伏期为12小时至12天,一般为1~3天。由于感染途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三型:
(1)皮肤炭疽:本型最常见(90%一95%)。
①皮肤损害:通常发生于面、颈、手和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数目往往是单个,但亦有多发的。最初于病菌侵入处的皮肤出现一个红色小丘疹,迅速演变为水疱、周围组织显著肿胀及浸润。一二日后,水疱可以化脓或带血并自然皮裂。由于组织出现坏死,在病灶的中心可形成明显凹陷的黑色干痂,痂的四周皮肤发红肿胀,其上有水疱和脓疱。局部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
②全身症状:有发热呕吐头痛关节痛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大部分病例症状较轻,经1~2周后,黑痂脱落而成溃疡再经1~2周愈合,遗留瘢痕。此外,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二性损害,伴有高热和严重的中毒症状,可在数日内死亡。
(2)肺炭疽:发病急骤,有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肠炭疽:较少见,病人突然发生高热,持续性呕吐腹泻血便等严重肠炎症状,但无里急后重,可因毒血症或衰竭而死亡。
实验室诊断:
细菌学检查为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可取病灶分泌物、渗出物、痰、呕吐物、粪便、血液、脑脊炎等送检。检查必须在有专门防护设施的实验室内进行。先作涂片和革染色,如发现有荚膜的竹节状革阳性大杆菌,结合临床症状即可初步诊断。涂片时应加1:1000升汞固定 5min以破坏芽胞,然后染色;如经特异荧光抗体染色,阳性时即可确诊。检材的分离培养需分别接种各种平板,血标本应先做增菌培养。必要时也可取分泌物、组织液或培养物0.1ml皮下接种小鼠或豚鼠,动物死亡后在其内脏及血液中可发现大量有荚膜的炭疽杆菌。如检材已干涸,或为干的皮毛、严重污染的动物尸体,可作ascoli沉淀试验。
血清免疫学试验有琼脂扩散、间接血凝、酶标法、spa-酶标法、荧光免疫法、补结试验等,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的各种抗体,特别是荚膜抗体,一般供追溯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之用。
鉴别诊断:
需与蜂窝织炎恙虫病兔热病的焦痂等鉴别。肺炭疽的症状与体征不相平行,需与肺鼠疫、原发肺炎兔热病等鉴别。肠炭疽需与急腹症急性胃肠炎等区别。
1.颜面疗形如粟高突,红肿热痛,坚硬根深。
2.丹毒:皮色鲜红,边缘清楚,发热疼痛,发展期间无病灶中心形成的凹陷性黑痂,常有反复发作史。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创面愈合,症状消失;病原菌培养3次阴性。
预后:
预后因不同类型和治疗是否及时而异,皮肤炭疽在未经抗菌药物治疗前的病死率为15%一25%,经青霉素、四环素等治疗后已降至:1%左右,但恶性水肿型仍有较高的病死率。肺炭疽急腹症型肠炭疽炭疽性脑膜炎等患者由于病情发展迅速,而又未能及时确诊和治疗,病死率仍可高达90%以上,常于发病后数日内死亡。
治疗:
炭疽急性期的处理同其他急性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中等量短期应用对控制恶性水肿型和严重毒血症有一定效果,但必须在青霉素等的掩护下采用。dic感染性休克等的处理见有关条目。
一、全身治疗
1.患者应住院治疗,严密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敷料等要进行焚毁。
2.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等广谱抗菌素,以青霉素为首选,疗程7~10天。用长效和速效的青霉素联合治疗,效果更佳。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采用四环素或氯霉素,成人每日量约2g,4次分服。也可于静脉内滴入,四环素的每日量不宜超过1.5g;氨基糖甙类也可合用,链霉素每日成人量为1.5一2.0g肌注,庆大霉素每日为200一240mg,分次肌注或静滴。
3.磺胺类药:选用cosmz、tmp等口服。
4.皮质类固醇激素:全身症状严重时,可配抗生素静脉滴注,以加速治愈。
5.注射抗炭疽血清及新胂凡钠明(914)。用于严重毒血症患者,并与抗菌药物同用;皮试阴性后第1dl00ml,第2、3d各30一50ml,肌注或静注。抗炭疽血清注射量为20~40ml,严重者可注射100~200ml。新胂凡钠明第1天用0.3g,第2天0.45g,必要时隔3~5日再注射0.45g或0.6g。
二、局部治疗
皮肤炭疽局部不可切开引流,可用1:2000高锰酸钾湿敷,涂搽无刺激性软膏或四环素软膏,并以无菌纱布包扎。或用生理盐水湿敷,可外敷磺胺类软膏或降白汞软膏,抗生素软膏等。
三、物理疗法
1.紫外线局部照射:采用zyy-8型,紫外线治疗仪治疗。首次用20个生物剂量,每日照射1次,以后逐渐减少照射剂量,直至痂皮脱落。
2.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直至痊愈。
中西医结合:
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无论是内治还是外用,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急性期(初期)肌注青霉素或链霉素、青霉素40万~80万μ/日,链霉素1g/日,疗程7~10天。同时口服co-smz,每次2片,每日z次。严重时,可静脉滴注青霉素加皮质类固醇激素。此外配合注射抗炭疽血清,局部外用中药玉露膏掺蟾酥合剂,消肿解毒
2.西药外用配合中药内服:后期内服中药汤剂,以清热解毒凉血,使肌体热毒得清,免疫力增加,血脉通畅。从而使全身症状得以缓解。配合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或磺胺类软膏,同时配合物理疗法,以促使疮疡迅速愈合。

“炭疽” 相关论述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属于需氧芽胞杆菌属,能引起羊、牛、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炭疽杆菌曾被帝国主义作为致死战剂之一。平时,牧民、农民、皮毛和屠宰工作者易受感染。皮肤炭疽在我国各地还有散在发生,不就放松警惕。

炭疽也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早期快速诊断对救治病人有决定性意义。免疫荧光检查方法对炭疽杆菌的检出率很高。应用抗夹膜荧光抗体检查炭疽杆菌有十分确定的诊断意义。也可用间接法检测血清中抗夹膜抗体。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原系食草动物(羊、牛、马等)的传染病,人因接触这些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坏死及特异的黑痂,或表现为肺部、肠道及脑膜的急性感染,有时伴有炭疽杆菌性败血症

本品系用弱毒炭疽菌株制成的活芽胞悬液。专供预防炭疽病之用。
1 菌种
1.1 菌种来源
为无荚膜,水肿型,具有一定残余毒力,免疫原性较好的a16r菌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或经同意。
1.2菌种应以冻干法或用50%(ml/ml)甘油保存。每3~5年应全面检定其培养特性、残余毒力、安全性及免疫力,建立种子批。生产前只检查菌形,培养特性及噬菌体特异性。
1.3菌种检定
1.3.1 培养及生化特性
牛肉消化液琼脂或其他适宜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菌落为灰白色,不透明,呈卷发状。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呈链状排列。无运动力。能够形成芽胞。液体培养呈絮状发育,在血清培养基上不形成荚膜。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不分解水杨苷。
1.3.2 残余毒力试验
体重350~400g健康豚鼠5只,各皮下注射0.5亿/ml的牙包悬液1ml。另用体重18~20g小白鼠5只,各皮下注射0.5亿/ml的芽胞悬液0.1ml。观察10天,3只以上动物应出现水肿,可有特异死亡。但脏器涂片只应找到无荚膜的本菌。若全部动物不出现水肿,应重试。重试仍无水肿,菌种不得用于生产。
1.3.3 安全试验
体重2.0~2.5kg分健康家兔10只,各皮下注射2.5亿/ml的芽胞悬液1ml,观察10天,在注射部位可出现水肿,全部动物应活存。如有死亡,应用同数动物重试,重试仍有死亡,菌种不得用于生产。
1.3.4 免疫力试验
上述安全试验动物于注射后18~20天,用炭疽毒菌攻击,各皮下注射20个mld。同时用同体重的健康家兔3只,各皮下注射1个mld作为对照。观察10天,对照动物死亡3只。试验组保护60%;对照组死亡2只,试验组保护80%为合格。对照动物死亡1只或无死亡,为对照不成立,应重试。
2 制造
制造菌苗的工作室及设备应当专用,不得与其他细菌工作混用。生产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非制造菌苗用的其他炭疽菌株不得带到生产工作室内。
2.1 菌种
接种牛肉消化液琼脂或其他适宜固体培养基,于34℃培育18~20小时,经检查为纯菌者,保存于2~8℃,在2周内供作生产种子用。
2.2 培养基
用ph7.2~7.4牛肉消化液琼脂或其他培养基。
2.3 种子
将供制造用菌种,移种于牛肉消化液中。于34℃培育20~24小时,检查其生长特性、菌形及纯度,应符合1.3.1项要求。
2.4 接种
经检查合格之种子培养物,接种于牛肉消化液琼脂上,置33~34℃培育。成熟的典型芽胞达至80%以上、无杂菌者采集。
2.5 采集
将培养物刮入50%(ml/ml)甘油蒸馏水原液瓶内,振摇使成均匀悬液。每瓶取样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纯菌试验。
2.6 合并
将纯菌试验合格之原液进行合并分批,取样做纯菌试验、浓度测定及活菌计数。
2.6.1 纯菌试验
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2.6.2 浓度测定
按中国细菌浊度标准测定浓度。
2.6.3 活菌计数
取0.5亿/ml的菌液1ml,按10倍系列稀释至10[sb]-5[/sb]。取10[sb]-5[/sb]稀释菌液接种5个平皿,每个平皿接种0.1ml。置37℃培育24小时,计算每ml菌苗的芽胞活存率。芽胞活存率在50%以上为合格。
2.7 稀释分装
2.7.1 稀释
用灭菌的50%甘油蒸馏水将原液稀释成每ml含芽胞40亿个,即为皮上划痕用菌苗。同批原液稀释之菌苗为作1批。稀释若干大瓶时,应按瓶号分为亚批。
2.7.2 分装
皮上划痕用菌苗按20人份/ml分装。规格为每安瓿1或2ml,抽样进行成品检定。
3 成品检定
3.1 物理检查
应为灰白色之均匀悬液,无异物及摇不散之菌块。
3.2 纯菌试验
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3.3 浓度测定
按中国细菌浊度标准测定浓度,应为每ml含菌40亿±20%
3.4 活菌计数
按2.6.3项进行。
3.5 安全试验
每批菌苗用体重2.0~2.5kg,健康家兔5只,各皮下注射2.5亿/ml的芽胞悬液1ml。观察10天。可有水肿,全部动物应活存。如有死亡,应用加倍量动物重试。如仍有死亡,判为不合格。
3.6 免疫力试验
每5批菌苗或不足5批者,至少抽检1批(可利用安全试验的动物)按1.3.4项进行。
4 保存与效期
应保存于2~8℃。自检定合格之日起效期为2年。

严禁注射!
本品系用弱毒炭疽菌株制成的50%甘油活芽胞悬液。专供预防炭疽病之用。
本品为灰白色均匀悬液,无异物或摇不散的菌块。
接种对象
炭疽病常发地区人群、皮毛加工与制革工人、放牧员以及其他与牧畜密切接触者,应每半年或1年接种1次。
用法
1.用消毒注射器吸取菌苗,在消毒过的上臂外侧上部滴菌苗两滴,相距3~4cm。划痕时用手将皮肤绷紧,用消毒划痕针在每滴菌苗处作“井”字划前,每条痕长约1~1.5cm。划破表皮以现出间断小血点为度。
2.用同一划痕针反复涂压,使菌苗充分进入划痕处。接种后局部应裸露至少5~10分钟,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
3.接种后24小时划痕部位无任何反应者应重新接种。
禁忌
患严重疾病、免疫缺陷症、严重皮肤病患者,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有严重过敏史者不予接种。
注射事项
1.本品仅供皮上划痕用,严禁注射。
2.凡制品内有摇不散的菌块或安瓿有裂纹、过失效期等均不能使用。
3.用前应将菌苗充分摇匀。消毒皮肤只用酒精,不用碘酒。
4.菌苗安瓿启开后,应于3小时内用完。
5.剩余菌苗,空安瓿及用具,需用3%碱水煮沸消毒30分钟。
保存
应保存于2~8℃。

本品系由炭疽杆菌抗原免疫的马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用硫酸铵盐析法制得的液体或冻干免疫球蛋白制剂。用于炭疽病的治疗和预防。
1 制造
1.1对血浆的要求
用于精制的血浆应符合附录《抗炭疽血清生产用马匹免疫方法》的规定。不得有严重溶血或严重黄疸。投产前混合血浆的效力检定应合格。
1.2 制造程序
按《精制抗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1.2项进行。
1.3 对制造工艺的要求及规定
按《精制抗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1.3项进行。
1.4 半成品检定
由制造部门进行理化检定、无菌试验、安全试验、热原质试验、类a血型物质测定及效力试验。热原质试验、类a血型物质测定及效力试验可与质量检定部门会同进行。检定方法及要求同成品检定。
2 成品检定
由质量检定部门进行全面检定,半成品已会同检定的项目可抽检。
2.1 鉴别试验
按《精制抗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2.1项进行。
2.2 理化检定
2.2.1 外观
液体精制抗炭疽血清为无色或淡黄色澄明液体、不得有异物。长期贮存可有微量可摇散之沉淀物。冻干精制血清加入规定量的蒸馏水后应在15分钟内完全溶解。溶解后的外观应与液体精制血清相同。
2.2.2 蛋白含量应为6%~8%(g/ml);固休总量不超过12%(g/ml)。
2.2.3ph值应为6.0~7.0。
2.2.4氯化钠含量应为0.85%~0.95%(g/ml)。
2.2.5液体血清及冻干血清按规定量溶解后的硫酸铵含量均不得超过0.1%(g/ml)。
2.2.6 液体血清内加三氯甲烷,含量不超过0.5%(ml/ml)。
2.2.7 冻干血清用费休氏水分测定法测定。水分含量不得超过3%。
2.2.8 电泳检查及f(ab)2含量测定按《精制抗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2.2.8及2.2.9项进行。
2.3 无菌试验
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2.4安全试验
体重300~400g的豚鼠2只,各皮下注射精制血清5ml,于第3、5日观察局部反应,除轻度红肿外,无脓肿及坏死,并于第7日局部反应消失,体重不轻于注射前,判为合格。如体重有轻微下降,可继续观察3日,如体重上升且高于注射前可判为合格。
2.5 热原质试验
按《生物制品热原质试验规程》进行。注射剂量为3ml/kg。判定标准按该规程4.1项要求进行。
2.6 类a血型物质测定
按《精制 抗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2.6项进行。
2.7 效力试验
体重350~400g豚鼠8只,各皮下注射精制血清0.5ml,24小时后,攻击1个mld的pno.2标准芽胞液,并用未注射血清的同体重豚鼠4只,各注射1个mld作为对照,观察14天。结果判定:试验组有6/8以上动物活存,对照组至少有3只动物死亡(允许另1只较晚死亡或发病),判为合格。
3 保存与效期
保存地2~8℃。自效力试验合格之日起,液体血清效期为3年,冻干血清效期为5年。

1 马匹
1.1用于免疫采血之马匹必须符合《生物制品生产用马匹检疫及管理规程》的规定。
1.2在检疫期间,马匹先接种炭疽活菌苗1ml(含1000万活芽胞),1个月后进行免疫。
2 抗原及佐剂
2.1制备抗原用菌种,不得少于4株,包括有荚膜与无荚膜菌株、分解与不分解动物蛋白菌株。
2.2使用活菌全培养物抗原,可加适宜佐剂。免疫用佐剂应符合《精制抗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附录1中的有关要求。
3 免疫与采血
3.1基础免疫
根据经验,应适当进行基础免疫。
3.2 超免疫
根据基础免疫情况,制定超免疫计划。
3.3 采血
经试血效力试验合格之马匹可进行采血。分离之血浆加适宜防腐剂(如0.5%苯酚等),并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做无菌试验。
4 效力试验
按《精制抗炭疽血清制造及检定规程》2.7项进行。每只试验动物注射免疫血浆或原血清1ml。

本品系由炭疽杆菌抗原免疫的马血浆经精制而成的冻干或液体免疫球蛋白制剂。用于炭疽病的治疗和预防。
液体制剂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澄明液体,含防腐剂,久置可析出少量能摇散的沉淀。冻干制剂为白色或乳白色的疏松体,按标签规定量加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呈无色或淡黄色的澄明液体。
使用对象
炭疽病人或有炭疽感染危险者。
用法
1.作预防用皮下或肌内注射。作治疗用根据病情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2.剂量
预防:1次20ml。
治疗:原则应是早期给予大剂量,第1天注射20~30ml。待体温恢复正常,水肿消退后,临床医生可根据病情给予维持量。
注意事项
1.制品混浊、有摇不散的沉淀、异物或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过期失效者均不可使用。安瓿打开后应一次用完。冻干制品应按标签上规定的量加入灭菌注射用水,轻摇使完全溶解。
2.每次注射应保存详细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注射次数、上次注射后反应情况、本次过敏试验结果及注射后反应情况、所用血清的生产单位名称及批号等。
3.使用血清特别注意防止过敏反应
注射前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凡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曾有支气管哮喘枯草热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或对某种物质过敏,或本人过去曾注射过马血清制剂者,均须特别提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注射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
过敏试验:用氯化钠注射液将血清稀释10倍(0.1ml血清加0.9ml氯化钠注射液),在前臂掌侧皮内注射0.05ml,观察30分钟,注射部位无明显反应者,即为阴性,可在严密观察下直接注射本血清。如注射局部出现皮丘增大、红肿、浸润、特别是形似伪足或有痒感者,为阳性反应,必须用脱敏法进行注射,并做好一切准备,一旦发生过敏休克,立即抢救。
脱敏注射法:在一般情况下,可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本血清稀释10倍,分小量数次做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30分钟。第1次可注射10倍稀释的血清0.2ml,观察无紫绀、气喘或显著呼吸短促、脉搏加速时,即可注射第2次0.4ml,如仍无反应则可注射第3次0.8ml,如仍无反应即可将安瓿中未稀释的血清全量做皮下或肌内注射。有过敏史或过敏试验强阳性者,即应将第1次注射量和以后的递增量适当减少,分多次注射,以免发生剧裂反应。
门诊病人注射血清后观察至少30分钟始可离开。
过敏反应的处理
1.过敏休克:要在注射中或注射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突然发生,患者突然表现沉郁或烦躁、脸色苍白或潮红、胸闷或气喘、出冷汗、恶心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严重者神志昏迷或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以迅速死亡。轻者注射肾上腺毒后可缓解,重者输液输氧,使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并使用抗过敏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抢救。
2.血清病: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局部浮肿,偶有蛋白尿、呕吐关节痛,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搔痒及水肿。一般系在注射后7~14天发病,称为延缓型。亦有在注射后2~4天发病,称为加速型。对血清病应进行对症疗法,可使用钙剂或抗组织胺药物,一般数日至十数日即可痊愈。
保存
保存于2~8℃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