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

( shuyi )

别名: 核瘟

中医

简介:
以起病急骤,高热,出血,臖核肿痛,或咯痰、咯血,甚至因厥脱迅即而毙为特点的烈性疫病疾病
病机:
鼠疫是因病鼠的疫毒随疫蚤叮咬而注入人体,内侵肺系血络,迫血成瘀。
诊断:
1、热毒蕴结肌肤证:骤起一侧腹股沟、腋下或颈旁、颌下臖核肿大,皮色焮红热痛,发热,面红目赤,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2.热毒闭肺证:高热,烦躁咳嗽胸痛,呼吸短促,咯痰如泡沫状,咯血鲜红,口唇青紫,舌红苔黄,脉滑数或促。
3.热入营血证身热烦躁,面红目赤神昏谵语斑疹紫黑,鼻衄咯血便血尿血舌绛苔燥,脉细数。
4.竭阳脱证神昏不语,面色苍白,或紫黑,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汗出粘手,唇焦舌燥,脉微欲绝。
类证:
1.股疽:发病前多有足腿部破伤、生疮史,虽有局部红肿、臖核肿大,但病变局限,可化脓溃破,无神昏出血等症,淋巴结穿刺液找不到鼠疫杆菌。
2.腋痈:以腋窝部红肿灼痛、臖核肿大为主,病变局限,可化脓溃破,无神昏出血等症,淋巴结穿刺液找不到鼠疫杆菌。
3.稻瘟病:有疫水接触史,多有黄疸,小腿肌肉疼痛尤甚,目赤及全身浅表臖核肿痛,血中检得钩端螺旋体,血清学检查如凝集溶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均呈阳性。
治疗:
辨证论治
1、热毒蕴结肌肤证:清热解毒消肿。柴胡清肝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2.热毒闭肺证:清肺解毒。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银花野菊花白茅根
3.热入营血证清营凉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加减,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4.竭阳脱证:固阴回阳。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

西医

简介:
鼠疫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鼠疫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毒血症,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肺炎等。临床通常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等类型,以腺鼠疫最为多见,以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预后最为严重。
病因:
鼠疫杆菌(yersiniapes-tis)为卵圆型粗短杆菌,两端染色较深,有3种抗原:①荚膜抗原,为不耐热的蛋白质,特异性较高,有抗感染作用。②v/w 抗原,v为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w 为分子量较大的脂蛋白,均具抗原性,两者混合物具有抑制吞噬细胞的作用。③外毒素性质的毒素,对小鼠有极强毒性,主要作用于全身小血管和淋巴结,引致炎症、坏死和出血。
地区:
发病机理:
病菌侵入人体后偶在局部形成脓疱,大多经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而引起严重炎症反应,附近淋巴结也可被波及。
病理:
鼠疫的基本病变是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急性出血性和坏死性变化,各器官、组织均可有充血、水肿和坏死。淋巴结切面呈暗红色和灰黄色交替,内充塞细菌团块。肺鼠疫病变常呈支气管性或大叶性。
诊断标准:
1、呈区域性流行。鼠间或人间鼠疫流行期;在疫区接触过病人、病鼠、旱獭、疫蚤。
2.流行期疫区内,有不规则发热,骤起单侧腹股沟、腋下、颈部或颌下臖核红肿疼痛或溃烂,肝脾可肿大。
3.流行期疫区内,骤起寒战,高热,面红目赤如酒醉貌,剧烈头痛,神情萎顿,或烦躁谵语,语言含糊,步态瞒跚,或胸痛咳逆气急,口唇青紫,或恶心呕吐,甚者斑疹紫黑,衄血咯血呕血便血尿血
诊断依据:
在流行期间鼠疫,特别是腺鼠疫的诊断一般并无问题,但散发病例的确诊则比较困难,特别是首发病例的诊断必须有细菌学的依据。
体征:
鼠疫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坚硬,有剧烈疼痛,患者被迫处于特殊体位;如不及时治疗,淋巴结很快化脓溃破。细菌并可侵入血循环而引起败血症。肺鼠疫患者起病急骤,伴剧烈胸痛咳嗽、咯痰,痰为泡沫血样;呼吸极度困难而肺部体征不著,皮肤发绀迅速加剧,患者可于2-3d 内因心力衰竭致死,故有“黑死病”之称。败血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的病情极险恶,可因休克心力衰竭而于2一3d 内死亡。除轻型病例(低热、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压痛、无出血现象)外,各型鼠疫均有严重毒血症,伴高热、颜面及眼结膜显著充血、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惊惶、谵妄昏迷等)、呼吸及心率和脉率增快、肝脾肿大、各处出血现象等。皮肤型、脑膜炎型、眼型、肠鼠疫等少见。潜伏期平均为3一5d,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实验室诊断:
病人的淋巴结穿刺液(腺鼠疫)、痰及鼻咽腔分泌物(肺鼠疫)、脑脊液(脑膜炎型)、皮肤分泌物(皮肤型)、粪便(肠鼠疫)、血液(败血型及各型重症)等均含有大量病原菌,可用于分离鼠疫杆菌。病原菌的细菌学诊断至少要经过4个步骤:①涂片染色(包括荧光抗体染色)镜检。②培养观察菌落。③特异性噬菌体裂解试验。④动物试验。动物接种也是分离病原菌的有效方法,无杂菌污染标本可直接进行腹腔接种,腐败脏器标本需采用皮肤涂擦接种。接种后动物常在数天内死亡,剖检可见淋巴结肿大、肝脾充血或有粟粒状结节,及时取病变材料与心血作涂片和培养。鼠疫杆菌是烈性传染菌之一,实验室操作时有严格规程及隔离设施。血、脓、痰、脑脊液、淋巴结穿刺液等作染色涂片镜检或培养,可找到鼠疫杆菌。血清学检验,鼠疫杆菌fi抗体阳性。
免疫学:
检测抗体的血清免疫学试验有间接血凝、补结、spa-ellsa、炭凝等,虽均具有一定特异性和灵敏性,但无助于快速诊断,故一般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间接血凝试验最为常用,用于现症时需有发病初期和恢复期两份血清的对比。反向间接血凝试验也是一种快速、灵敏的血清学诊断方法,特异性高,可用于检查活菌、死菌及可溶性抗原。
鉴别诊断:
鼠疫应与淋巴结炎兔热病性病下疳鉴别;肺鼠疫需与其他细菌性肺炎、肺炭疽等鉴别;皮肤型鼠疫应与皮肤炭疽等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
1.腺型鼠疫: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淋巴结炎症大部吸收,血象恢复正常。淋巴结内容物检菌及培养3次阴性。
2.肺型鼠疫: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象恢复正常,痰液检菌及培养6次阴性。
3.败血症鼠疫: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象恢复正常,血液培养3次阴性。(细菌培养每次均间隔3天)。
治疗:
急性期绝对卧床,按需要静脉内补液。呼吸困难者给氧,严重毒血症患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100一200mg氢可的松静滴,但必须与有效抗菌药物同用。肿大的淋巴结可用抗菌药物如新霉素等外敷,在其周围组织内注入链霉素0.5g。已软化者可切开排脓,但宜在应用足量抗菌药物24h以上后方可进行。眼鼠疫除全身用药外,可用四环素或氯霉素眼药水滴眼。皮肤型鼠疫可用抗菌药物湿敷、冲洗,或抗菌药软膏外敷。氨基糖甙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对鼠疫最为有效,必须争取早期足量和注射给药,轻者可口服四环素、氯霉素或sd;疗程因不同病型而异,热退后继续用药4一5d。庆大霉素成人每日160一320mg,分2一3次静注,疗程7一10d。链霉素宜用于腺鼠疫等病情较轻者,成人每日肌注2g,2一4次分给,热退后改为每日1g,疗程同上。肺鼠疫病例用较大量,如庆大霉素首剂为160mg,继每6h80mg静滴;链霉素首剂为1g, 继每4h0.5g;热退后剂量可酌减,继续用药5一7d。四环素和氯霉素在开始2日宜用较大量,成人每日3一4g,分4次口服。不能口服时改于静脉内滴注;但四环素的每日量不宜超过2g; 热退后即改口服,每日1.5一2.0g,续用6d。sd宜用于轻症腺鼠疫,首剂2g,继每4h 1g,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体温正常后减量,续用3一5d。复方磺胺嘧啶(复方sd-tmp)或复方磺胺甲噁唑(复方smz-tmp)也可采用,每日3一4次,每次2片,热退后改为每日2次。重症鼠疫可联合应用氨基糖甙类和四环素或氯霉素,早日足量给药为成功关键。抗鼠疫血清现已少用。应用抗菌药物后偶有发生赫氏样(herxheimer type)反应的可能。
1.灭蚤,淋浴,隔离治疗。
2.绝对卧床,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臖核肿痛,烦躁不安者,予镇静、止痛药,呼吸困难者,给吸氧,并对厥脱症作相应处理。
4、静脉滴注庆大霉素:肌注链霉素,口服四环素。

“鼠疫” 相关论述

又按痧症,必有时行秽浊之气,夹杂而成,亦瘟疫之类,特其轻焉者耳,至时行极盛,互相传染,比户皆然,便是疫矣。其病亦由表入里,由卫气而入营血。其初起自鼻入者,固得嚏即愈;其气自口入者,用叶天士炒香枇杷叶方饮之;其自皮毛入者,用刮[痧法]最佳,药则芳香逐秽为主,而视其兼症以成方。若病已深入营分,则宜刺委中穴,仅在气分者,不宜刺也。
昔游闽垣,鼠疫盛行,详究其病,由湿热成毒,深入血分壅塞经络,窒不能行,随所窒而结核。明是热病,而用凉则更遏伏,用温则又助毒益剧,惟急刺委中穴出血,再用红花川芎天仙藤等温药以通络活血,即继以犀角紫草丹皮、鲜[生]地、丝瓜络凉药以通络凉血,两方之进相间,不过钟许,庶几有济,否则,初方嫌性温助热矣。余曾用之有验。


病名。疫疠(烈性传染病)之一。一名核瘟。见《鼠疫抉微》。由感染疫鼠之秽气,疫毒侵入血分所致。《鼠疫约编》:“何谓鼠疫,疫将作而鼠先毙,人触其气,遂成为疫。”其疫发病急骤,寒战发热头痛面赤肢节酸痛剧烈,多见在腋、胯部起核块,红肿痛热,或兼见血证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或咳逆上气,或神志昏迷,周身紫赤,唇焦舌黑,当急报卫生防疫部门。治宜清血热、解疫毒,兼以活血化瘀。参见疫、疫疠等条。

(附∶坎离互根汤
鼠疫之证流毒甚烈,医者对于此证未之前闻,即治疗此证未有专方,致患此证者百中难愈二三,良可慨也。不知此证发生之初,原是少阴伤寒中之热证类,至极点始酝酿成毒,互相传染。今欲知此证之原因及治法,须先明少阴伤寒热证
尝读《伤寒论》少阴篇,所载之证有寒有热,论者多谓寒水之气直中于少阴,则为寒证;自三阳传来,则为热证。执斯说也,何以病两三日即有用黄连阿胶汤大承气汤者?盖寒气侵人之重者,若当时窜入为少阴伤寒之寒证。其寒气侵人之轻者,伏于三焦脂膜之中,不能使人即病,而阻塞气化之流通,暗生内热,后因肾脏虚损,则伏气所化之热即可乘虚而入肾。或肾中因虚生热,与伏气所化之热相招引,伏气同气之求,亦易入肾,于斯虚热实热,相助为虐,互伤肾阴,致肾气不能上潮于心,多生烦躁(此少阴病有心中烦躁之理)。再者,心主脉,而属火,必得肾水之上济,然后阴阳互根,跳动常旺;今既肾水不上潮,则阴阳之气不相接续,失其互根之妙用,其脉之跳动多无力(此少阴病无论寒热其脉皆微细之理)。人身之精神与人身之气化原相凭根据,今因阴阳之气不相接续,则精神失其凭根据,遂不能振作而昏昏欲睡(此少阴病但欲寐之理)。且肾阴之气既不能上潮以濡润上焦,则上焦必干而发热,口舌无津,肺脏因干热而咳嗽咽喉因干热而作痛,此皆少阴之兼证,均见于少阴篇者也。《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言伏气化热为病也。然其病未必入少阴也。《内经》又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则多系伏气化热乘虚入少阴之病,因此病较伏气入他脏而为病者难于辨认,且不易治疗,故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外,特为明辨而重申之也。盖同是伏气发动,窜入少阴为病,而有未届春令先发于冬令者,则为少阴伤寒,即系少阴伤寒热证,初得之即宜用凉药者也;其感春阳之萌动而后发,及发于夏,发于秋者,皆可为少阴温病,即温病之中有郁热,其脉象转微细无力者也。其病虽异而治法则同也。既明乎此,试再进而论鼠疫
鼠疫之证初起,其心莫不烦躁也;其脉不但微细,恒至数兼迟(间有初得脉洪数者乃鼠疫之最轻者);
精神颓败异常,闭目昏昏,不但欲睡,且甚厌人呼唤;其口舌不但发干,视其舌上,毫无舌苔,而舌皮干亮如镜;其人不但咳嗽咽痛,其肺燥之极,可至腐烂,呕吐血水(奉天人言辛亥年此证垂危时多呕吐血水)。
由斯而论,鼠疫固少阴热证之至重者也。虽其成鼠疫之后,酿为毒菌,互相传染,变证歧出,有为结核性者,有为败血性者。而当其起点之初,大抵不外上之所述也,然此非愚之凭空拟议也,试举一案以征之∶
一九二一年,黑龙江哈尔滨一带鼠疫盛行,奉天防范甚严,未能传染入境。惟银行之间互相交通,鼠疫之毒菌因之有所传染。有银行施××,年三十余,发生肺炎鼠疫,神识时明时愦,恒作谵语,四肢逆冷,心中发热,思食凉物,小便短赤,大便数日未行。其脉沉细而迟,心虽发热,而周身肌肤之热度无异常人,且闭目昏昏似睡,呼之眼微开,此诚《伤寒论》少阴篇所谓但欲寐之景象也。其舌上无苔,干亮如镜,喉中亦干甚,且微觉疼,时作干咳,此乃因燥生热,肾气不能上达,阴阳不相接续,故证象、脉象如此,其为鼠疫无疑也。此证若燥热至于极点,肺叶腐烂,咳吐血水,则不能治矣。犹幸未至其候,急用药调治,尚可挽回。其治之之法,当以润燥清热为主,又必须助其肾气,使之上达,与上焦之阳分相接续而成坎离相济之实用,则脉变洪大,始为吉兆。爰为疏方于下∶
生石膏(三两捣细) 知母(八钱) 玄参(八钱) 生怀山药(六钱) 野台参(五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三茶盅,分三次温饮下。
∶此方即白虎加人参汤山药粳米,而又加玄参也。方中之意∶用石膏以清外感实热;用山药知母玄参以下滋肾阴、上润肺燥;用人参者,诚以热邪下陷于少阴,遏抑肾气不能上达,而人参补而兼升之力既能助肾气上达,更能助石膏以逐除下陷之热邪,使之上升外散也;且凡阴虚兼有实热者,恒但用白虎汤不能退热,而治以白虎加人参汤始能退热,是人参与石膏并用,原能立复真阴邪热炽盛之时也。
将药三次服完,身热,脉起,舌上微润,精神亦明了,惟大便犹未通下,内蕴之热犹未尽清。俾即原方再服一剂,其大便通下,余热亦遂尽消矣。为此证无结核败血之现象,而有肺燥、舌干、喉疼之征,故可名之为肺炎鼠疫也。
后又治一人,其病之状况大致皆与前证同,惟其脉之沉细及咽喉之干疼则较前尤甚,仍投以前方,俾用鲜白茅根煎汤,以之代水煎药,及将药煎成,又调入生鸡子黄同服。服后效验异常,因名其方为坎离互根汤。爰将其方详细录出,以备医界之采用。
坎离互根汤
生石膏(三两捣细) 知母(八钱) 玄参(八钱) 野台参(五钱)
怀山药(五钱) 甘草(二钱) 鸡子黄(三枚) 鲜茅根(四两切碎)
先将茅根煎数沸,视茅根皆沉水底,取其汤以之代水,煎方中前六味,取汤三盅,分三次温服下。每服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此方比前方多鸡子黄,而又以茅根汤煎药者,因鸡子黄生用善滋肾润肺,而茅根禀少阳最初之气,其性凉而上升,能发起脉象之沉细也。上方,乃取《伤寒论》少阴篇黄连阿胶汤太阳篇白虎加人参汤之义,而合为一方也。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并用。为此时无真阿胶,故以玄参代之;为方中有石膏知母,可以省去黄连黄芩诸药。
西人谓鸡子黄中含有副肾髓质之分泌素,故能大滋肾中真阴,实为黄连阿胶汤中之主药,而不以名汤者,以其宜生调入而不可煎汤也。是以单用此一味,而黄连阿胶汤之功用仍在。至于白虎加人参汤中去粳米,而以生山药代之,以山药之性既能和胃(原方用粳米亦取其和胃),又能助玄参、鸡子黄滋肾也。用白虎汤以解伏气之热,而更加人参者,取人参与石膏并用,最善生津止渴,以解寒温之燥热,而其补益之力,又能入于下焦,以助肾气之上达,俾其阴阳之气相接续,其脉之微细者可变为洪大,而邪可外透矣。
继又服之,脉之洪大者渐臻于和平,而病即全愈矣。
咳嗽者,加川贝母三钱。咽喉疼者,加射干三钱。呕吐血水者,加三七细末二钱,犀角羚羊角细末各一钱,三味和匀,分三次送服,或但用三七亦可。其大便不实者,宜斟酌缓服。若大便滑泻者,非下焦有寒,实因小便不利,宜服拙拟滋阴清燥汤滑泻止后,再服前方,又宜将方中石膏减作二两,生山药倍作一两,缓缓与服。其脉象间有不微细迟缓,而近于洪数者,此乃鼠疫之最轻者,治以此方,一服当即速愈。总之,此证燥热愈甚,则脉愈迟弱,身转不热。若服药后脉起身热,则病机已向愈矣。
愚初治此证时,曾但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生山药粳米,治愈后,拟得此方,奏效尤捷。
或疑寒温之证皆不传染,鼠疫既为少阴寒温证之剧者所成,何以独易传染?不知其传染之毒菌,皆生于病终不愈,甚至脏腑溃败,或因阴阳之气久不接续,血脉之流通可至闭塞,因闭塞而成腐败,此皆足以酿毒以相传染也,少阴寒温之未变鼠疫者,其剧不至此,所以不传染也。至此证之因传染而成者,其毒愈酝酿而愈甚,即病不甚剧而亦可传他人。所以此病偶有见端,即宜严为防范也。
此证之传变,又分数种。后观哈尔滨斯年报告之病状,实甚复杂,今录其原文于下,以备参考。
一九二一年春,哈尔滨报告文。斯年鼠疫之病状∶染后三日至七日,为潜伏期。先有头痛眩晕、食欲不振、倦怠、呕吐等前驱证。或有不发前驱证者。继则恶寒战栗,忽发大热,达39℃一40℃以上,或稽留,或渐次降下,淋巴管发生肿胀。在发热前或发热之一二日内,即发肿块一个,有时一侧同发两个,如左股腺与左腋窝腺而并发是也。该肿块或化脓,或消散,殊不一定。大部沉嗜眠睡(此即少阴证之但欲寐之理),夜间每发谵语。初期多泄泻二三次。尿含蛋白(此伤肾之征)。病后一二日,肝脾常见肥大。轻证三四日体温下降可愈。重证二日至七日多心脏麻痹(其脉象细微同于少阴病脉可知)。
此证可分腺肿性、败血性、肺炎性百斯笃(即鼠疫)三种。腺肿百斯笃最占多数,一处或各处之淋巴管并其周遭组织俱发炎证。其鼠 腺及大腿上三角部之淋巴腺尤易罹之。腋窝腺及头部腺次之。又间侵后头腺、肘前后腺、耳前后腺、膝 腺等。其败血性百斯笃,发大如小豆之斑,疼痛颇甚,且即变为脓 ,或更进而变坏疽性溃疡,又有诱起淋巴腺炎者。肺炎性百斯笃之证,剧烈殊甚,一如加答儿性肺炎或格鲁布肺炎,咯出之痰中含有百斯笃菌,乃最猛恶者也。
上段述鼠疫之情状,可为详悉尽致,而竟未言及治法,想西医对于此证并无确实之治法也。且其谓轻证三四日体温下降可愈;至其重证,体温不下降,岂不可用药使之下降?至言重证垂危,恒至心脏麻痹,推其麻痹之由,即愚所谓肾气不上达于心,其阴阳之气不相接续,心脏遂跳动无力,致脉象沉迟细弱也。此证若当其大热之初,急投以坎离互根汤,既能退热,又能升达肾气,其心脏得肾气之助,不至麻痹,即不难转危为安也。又其谓大部沉嗜眠睡,与愚所经历者之状似昏睡,皆有少阴病但欲寐之现象,亦足征愚谓此证系伏气化热入肾变成者,原非无稽之谈也。特是愚前用之方,因在奉天未见传染之毒,所以治法不备。
后阅《山西医志》,载有厦门吴锡璜鼠疫消弭及疗法》一篇,其用药注重解毒,实能匡愚所不逮,爰详录之于下,以备治斯证者之采取。
原文∶疫菌既染,危险万状。大略分为腺鼠疫、肺鼠疫二种。其为证也,先犯心脏,使心力衰弱;
凡脉搏如丝,即为疫毒侵犯心脏唯一之确据。其次体温速升,头痛眩晕,或作呕吐,渐渐意识朦胧,陷于昏睡谵语,状态痴呆,行步蹒跚,眼结膜强度充血,舌带白色,如锻石撒上,或污紫如熟李,颈腺、腋窝、大腿上近阴处起肿胀疼痛,剧烈者三日即死。其神气清者,可多迁延数日。寻常用方,有效有不效。兹将历试有效者,详细录出,以公诸医界。
【王孟英治结核法】
初起用王孟英治结核方合神犀丹多服累效。方用金银花二两,蒲公英二两,皂刺钱半,粉甘草一钱。
呕者,去甘草,加鲜竹茹一两,若无鲜竹茹,可以净青黛三钱代之。大便秘、热重者,加大黄三钱,水煎合神犀丹服。如仍不止,用藏红花二钱煎汤,送服真熊胆二分,即止。此方用蒲公英金银花皂刺神犀丹,不但解毒,兼能解血热、散血滞,实为治鼠疫结核之圣药。若白泡疔,本方去皂刺,加白菊花一两。兼黑痘,用神犀丹紫金锭间服。
达樵云∶“病者发头疼,四肢倦怠,骨节禁锢,或长红点,或发丹疹,或呕或泻,舌干喉痛,间有猝然神昏、痰涌、窍闭者,此系秽毒内闭,毒瓦斯攻心,宜用芳香辟秽、解毒护心之品,辟秽驱毒饮主之。”
辟秽驱毒饮
西牛黄(八分研冲) 人中黄(三钱) 九节菖蒲(五分) 靛叶(钱半)
忍冬蕊(五钱鲜者蒸露亦可) 野郁金(一钱)
水煎服。如见结核,或发斑,或生疔,加藏红花八分、桃仁三钱、熊胆四分(送服)。大渴引饮,汗多,加犀角、金汁。神昏谵语,宜用至宝丹安宫牛黄丸,开水和服,先开内窍。此证初起,不可即下,审其口燥,神昏,热炽,有下证者,先辟秽解毒,然后议下,每获效。下法大黄煮汤,泡紫雪丹五分良。忌早用大苦大寒,以致冰闭。若脉道阻滞,形容惨淡,神气模糊,恶核痛甚者,宜用解毒活血汤
连翘(三钱) 柴胡(二钱) 葛根(二钱) 生地(五钱)
赤芍(三钱) 红花(五钱) 桃仁(八钱) 川朴(一钱后下
当归(钱半) 甘草(二钱) 苏木(二两)
轻证初起,每三点钟服一次。危证初起,两点钟服一次,或合数剂熬膏,连连服之。或热,或渴,或出汗,或吐血,加生石膏一两,芦根汁一杯,和药膏服,并多服羚羊角犀角所磨之汁。孕妇加桑寄生一两、黄芩一两,略减桃仁红花
热甚口燥无津,脉象洪数,唇焦大渴者,用清瘟败毒饮。项肿者,俗名虾蟆瘟,用普济消毒饮(二方俱见《温热经纬》),多服必效。吐红涎者,鲜芦根取汁和服。便秘者,加大黄三钱。
千金方》曰∶“恶核病者,肉中忽有核,累大如李核,小如豆粒,皮肉 痛,壮热 索,恶寒是也。
与诸根瘰 结筋相似。其根瘰 因而生,似缓无毒恶核病猝然而起,有毒,若不治,入腹烦闷杀人。
皆由冬受温风,至春夏有暴寒相搏气结成此毒也。”观此论所谓恶核,似即系鼠疫恶核。观其所谓冬受温风,至春夏又感寒而发,又似愚所谓伏气化热下陷少阴,由寒温而变鼠疫也。盖伏气化热之后,恒有因薄受外感而后发者。由斯知鼠疫之证,自唐时已有,特无鼠疫之名耳。
汉皋友人冉雪峰鼠疫问题解决》,谓水不济火则为阳燥,火不蒸水则又为阴燥,火衰不交于水固为阴燥,水凝自不与火交亦为阴燥鼠疫之病,阴凝成燥,燥甚化毒之为病也。又谓∶他证以脉洪数为热进,微弱为热退,此证则以微弱为热进,洪数为热退,皆与愚所论少阴证可变鼠疫,其病情脉状莫不吻合。至冉雪峰所着之书,详悉精微,无理不彻,无法不备,洵可为治鼠疫者之金科玉律,而拙论中未采用其方者,正以全书之方皆宜遵用,非仅可采用其一二也。欲研究鼠疫之治法者,取冉雪峰之书与拙论参观可也。
香山友人刘蔚楚,治鼠疫结核之剧者,曾重用麝香六分,作十余次,用解毒活血清火之药煮汤,连连送下而愈。冉雪峰鼠疫方中,亦有用所煮汤药送服麝香,以通络透毒者,又可补吴锡璜方中所未备也。
栾州友人朱钵文告愚曰∶“余有善消鼠疫结核之方,用川大黄五钱,甘草五钱,生牡蛎六钱(捣碎),栝蒌仁四十粒(捣碎),连翘三钱。煎汤服之,其核必消。”∶此方大黄五钱似近猛烈,而与甘草等分并用,其猛烈之性已化为缓和矣,所以能稳善建功也。
绍兴何廉臣所编《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最推重广东罗氏芝园,谓其经验弘富,细心揣摹,剖察病情如老吏断狱,罗列治法如名将谈兵,以活血去瘀之方,划清鼠疫主治界限,允推卓识,爰为节述其因、证、方、药,俾后学有所取法。
【一探原因】城市污秽必多,郁而成 ,其毒先见。乡村污秽较少,郁而成 ,其毒次及。故热毒重蒸,鼠先受之,人随感之,由毛孔气管入达于血管,所以血壅不行也。血已不行,渐红渐肿,微痛微热结核如瘰 ,多见于颈胁腌膀大腿之间,亦见于手足头面腹背,尔时体虽不安,犹可支持,病尚浅也。由浅而深,愈肿愈大,邪气正气相搏,而热作矣。热作而见为头痛,热甚而见为大汗作渴,则病已重矣。
【二辨证候】鼠疫初起,有先恶寒者,有不恶寒者,既热之后即不恶寒,有先核而后热者,有先热而后核者,有热核同见者,有见核不见热者,有见热不见核者,有汗有不汗者,有渴有不渴者,皆无不头痛、身痛、四肢酸,其兼见者疗、 、疹、衄、嗽、咯、吐,甚则烦躁、懊 、昏谵、癫狂痞满腹痛、便结旁流、舌焦起刺、鼻黑如煤、目瞑耳聋骨痿足肿、舌唇裂裂、脉厥体厥,种种恶证,几难悉数,无非热毒迫血成瘀所致。然其间亦有轻重∶核小、色白、不发热,为轻证。核小而红、头微痛、身微热、体微酸,为稍重证。单核红肿、大热、大渴、头痛、身痛、四肢酸,为重证。或陡见热渴痛痹四证,或初恶寒旋见四证,未见结核,及舌黑起刺,循衣摸床,手足摆舞,脉厥体厥,与疫证盛时,忽手足抽搐,不省人事,面身红赤,不见结核,感毒最盛,坏人至速,皆至危证。
【三论治法方药】古方如普济消毒饮、银翘败毒散,近方如银翘散、代赈普济散等,虽皆能清热解毒,而无活血去瘀之药,用之多不效。惟王清任活血解毒汤桃仁八钱去皮尖打,红花五钱,当归钱半,川朴一钱,柴胡一钱,连翘三钱,赤芍三钱,生地五钱,葛根一钱,生甘草一钱。方以桃仁为君,而辅以当归,去瘀而通壅;连、芍为臣,而兼以地,清热而解毒,朴、甘为佐使,疏气而和药,气行则血通;柴、葛以解肌退热而拒邪,邪除则病愈。惟其对证用药,故能投无不效。盖此证热毒本也,瘀血标也,而标实与本同重。故标本未甚者,原方可愈。标本已甚者,传表宜加白虎;传里宜加承气;毒甚宜加羚、犀。如连进后,汗出热清,可减除柴、葛;毒下瘀少,可减轻桃、红;其他当随证加减。轻证照原方一服。稍重证,日夜二服,加金银花竹叶各二钱;如口渴微汗,加石膏五钱,知母三钱。重证、危证、至危证,于初起恶寒,照原方服,柴胡、葛根各加一钱;若见大热,初加金银花竹叶各三钱,西藏红花一钱,危证钱半,或加紫草三钱,苏木三钱。疔疮,加紫花地丁三钱,洋菊叶汁一杯冲。小便不利,加车前子三钱。痰多加川贝母三钱,生莱菔汁两杯冲。若痰壅神昏,又非前药可治,当加鲜石菖蒲汁一瓢冲,鲜竹沥两瓢冲,或礞石滚痰丸三钱包煎。若见癫狂,双剂合服,加重白虎,并竹叶心、羚角、犀角、西藏红花各三钱。血从上逆,见衄咯等证,加犀角丹皮各三钱,鲜茅根、鲜芦根各四两。见 加石膏一两,知母五钱,元参二钱,犀角二钱。见疹加金银花牛蒡子各三钱,竹叶大青叶丹皮各二钱。老弱幼小,急进只用单剂,日夜惟二服,加石膏大黄减半。所加各药,小儿皆宜减半。五、六岁,一剂同煎,分二次服。重危之证,一剂作一服。幼小不能服药,用针刺结核三四刺,以如意油调经验涂核散山慈菇三钱,真青黛一钱,生黄柏钱半,浙贝钱半,赤小豆二钱,共研细末)日夜频涂十余次可愈。妇女同治。惟孕妇加黄芩桑寄生各三钱以安胎。初起即宜急服,热甚尤宜急进,热久胎必坠。若疑桃仁红花坠胎,可改用紫草紫背天葵各三钱。惟宜下者除芒硝。以上诸法,俱从屡次试验得来。证以强壮者为多,故于人属强壮,毒盛热旺,每于重危之证,必加羚角、犀角、西藏红花,取其见效较捷耳。无如人情多俭,富者闻而退缩,贫者更可知矣。
兹为推展,分别热盛毒盛两途,随证加药,亦足以治病。如初系热盛之证,加石膏知母淡竹叶或螺菜(或名雷公根)、龙胆草白茅根之类,便可清热。如兼有毒盛之证,加金银花牛蒡子人中黄之类,便可以解毒。若热毒入心包,羚角、犀角藏红花虽属紧要,然加生竹叶心、生灯心黄芩栀子麦冬心、莲子心元参心之类,便可除心包之热毒。若热毒入里,加大黄、朴硝枳壳以泻之,便可去肠胃热毒
平潭友人李健颐,着有《鼠疫新篇》一书,赠一册。论鼠疫之病,谓系有一种黑蚁传染于鼠,再传于人。其中所载之医案治法,莫不精良,而遇此证之热甚者,恒放胆重用生石膏,有一剂而用至八两者,有治愈一证而用至二斤强者,可为有胆有识。爰录其治愈之案一则,以为治斯病者之标准。
平潭蔡××,年五十八岁,初起恶寒,旋即发热,热甚口渴,手足疼,胯下赘生一核,热痛非常,胸胀呕血目赤神昏,脉数苔黄。因其先触睹死鼠,毛窍大开,毒瓦斯传入血管,潜伏体内;复因外感春阳之气而为引线,是以胃热呕逆肺伤则喷血,热深内窜肺络,肺与心近,影响阻碍,心不守舍,故昏迷谵语
此证涉危笃,急宜清胃、泻肺、攻毒、解热重剂急进,庶能挽救。方拟用加减解毒活血汤加石膏芦根
荆芥穗(三钱) 连翘(三钱) 金银花(五钱) 浙贝母(三钱) 生地黄(五钱) 赤芍药(三钱) 桃仁(五钱) 川红花(三钱) 紫草(三钱) 生石膏(二两捣细) 鲜芦根(一两)
雄黄精(一钱) 冰片(五分)
将前十一味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后二味共研细末,分两次用汤药送服。
将药连服二剂,呕平血止,热退胸舒。将原方减雄黄,加锦纹大黄五钱,以泻胃中余毒,服两剂,诸恙悉解。

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属于耶尔森氏菌属(yersina)。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鼠疫(plague)的病原菌。也是帝国主义使用的致死性细菌战剂。
一、生物学特性
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阳性球杆菌,新分离株以美兰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两端浓染,有荚膜(或称封套)。在病灶标本中及初代培养时,呈卵园形。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呈短链排列。
本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27~28℃,初次分离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动物血液,亚硫酸钠等以促进生长,在血平板上,28℃培养48小时后,长成不透明的,中央隆起,不溶血,边缘呈花边样菌落,这种菌落形态为本菌的特征。在液体培养基中24小时孵育逐渐形成絮状沉淀,48小时在液表面形成薄菌膜,从菌膜向管底生长出垂状菌丝,呈钟乳石状。
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不易死亡,在-30℃仍能存活,于5~10℃条件下尚能生存。可耐直射日光1~4小时,在干燥咯痰和蚤粪中存活数周,在冻尸中能存活4~5个月,但对一般消毒剂、杀菌剂的抵抗力不强。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及四环素敏感。
鼠疫杆菌毒株有下列抗原成份和毒素。
(一)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在荚膜中存在两种抗原成份,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只在37℃培养时产生,有抗御吞噬作用。
(二)毒力v/w(virulcnce)抗原在细菌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有保护作用;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豚鼠获得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因此,与侵袭力有关。
(三)鼠毒素(murine toxin)鼠疫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毒性蛋白质),主要作用是抑制辅酶还原,损害心肌细胞内线粒体呼吸,毒害末稍血管系统及淋巴管内皮细胞,造成血压下降及休克,又可使肝、肾及心肌组织变性、出血、坏死。鼠毒素抗原性强,可制成类毒素。
(四)内毒素与一般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内毒素性质相同,但毒性较强,耐热,能引起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中毒性休克
(五)杀菌素(pesticin i)有杀死其他菌的作用,侵袭力有关,有助于侵袭扩散。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本病为多途经传染,靠荚膜,多种毒性抗原,内毒素及毒性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等致病。
按传播方式不同分为:
1.鼠间的鼠疫一般在人间发生流行之前发生。通过鼠蚤吸血传播。
2.人间的鼠疫人被感染的鼠蚤叮咬而传染。也可因宰杀感染后的动物,由破损创口侵入,或因吸入含本菌的气溶胶感染。临床常见的病型有:
(1)腺鼠疫主要由野鼠传染家鼠,再由家鼠叮咬人时,将鼠疫杆菌注入人体皮下。再进入淋巴结内繁殖侵害,最常侵犯腹腹股沟淋巴结或腋窝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胀化脓及全身中毒,毒死率很高。
(2)败血性鼠疫继发于腺鼠疫之后,这时机体抵抗力极度损害,细菌侵入血流,发生败血症,病死率极高。
(3)肺鼠疫或继发性鼠疫吸入空气中鼠疫杆菌直接引起,传染性极强,在寒冷季节里很容易造成扩大流行,此型病症最危险。继发性肺鼠疫由腺鼠疫败血症鼠疫患者体内细菌侵入自身肺内引起的并发性肺炎,由病人呼吸散播,病死率极高。
(二)免疫性
人体对鼠疫杆菌无天然免疫力,容易感染。患过鼠疫病愈者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验
鼠疫杆菌的检验必须严格执行烈性菌管理规则,注意防止气溶胶感染或防蚤叮咬。动物实验应有防护设备,实验用过培养物及器材应及时消毒。
取检材涂片,用甲醇或酒精乙醚混合液固定5~10分钟,然后进行革氏或美兰染色,镜检观察鼠疫杆菌的形态特征。
将检材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上,龙胆紫血琼脂平板及厚金格尔(hottinger)琼脂平板上。28℃孵育48小时后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必要时,接种厚金格尔斜面和肉汤,作噬菌体裂解、凝集或沉淀试验等进一步鉴定。确诊第一例鼠疫报告时,作豚鼠皮下或擦皮接种试验。
四、特异性防治
预防鼠疫的基本原则:1.严格控制传染源,隔离可疑病人或病人,严格执行检疫制度;2.切断传播途径,灭鼠、灭蚤; 3.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接种鼠疫无毒活疫苗)和个人防护。
高效价鼠免疫血清在治疗上有效,可与抗生素并用。

鼠疫是烈性传染病,快速及时的诊断对于控制流行和救治病人有决定性意义,免疫荧光快速诊断方法是一种特异和敏感的手段。直接法和间接都可应用,以直接法更简便。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解放后,我国国内人间鼠疫已基本消灭,但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霸权主义者把鼠疫杆菌列为生物战剂之一,故防治鼠疫对我军国防和建设事业仍有非常重要意义。

本品系采用鼠疫菌弱毒菌株,经培育后冻干制成。用于预防鼠疫
1 菌种
1.1 菌种来源
用弱毒的ev菌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或经同意。
1.2 菌种检定
冻干菌种在生产前每年需要检查一次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噬菌体裂解试验及安全性。
1.2.1 培养特性
在琼脂平皿上,37℃培育44~48小时之菌落应为粗糙型,在肉汤中液面有薄菌膜,管底有沉淀物,肉汤透明。
1.2.2 生化特性
应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石蕊牛乳轻度变红,在甘油培养基内不产酸不产气。
1.2.3 噬菌体裂解试验
将ev菌种涂于琼脂平皿上,加滴度为10-6以上的鼠疫噬菌体1滴,于28℃培育44~48小时,在噬菌体流过的地方应无本菌生长。
1.2.4 安全试验
体重300~400g豚鼠3只,每只皮下注射120亿菌(28~30℃培育44~48小时的培养物)。在注射后第6天解剖1只,第21天解剖2只,检查注射部位、脾、肝、肺,并用脾、肝、肺及心血进行培育。其中心血和肺培育应无本菌生长。肉眼检查病变,注射部位可见充血,浸润变为脓疡,肝和脾可有丘疹状结节,肺部不应有鼠疫特异病变为安全试验合格。肺部如有显著病变时,应用同量豚鼠复试,若仍有显著病变时,菌种应废弃。
1.2.5 免疫力试验
用体得200~250g的豚鼠10只,每只皮下注射70万菌(28~30℃培育44~48小时的培养物)一次。于20~25天后进行攻击,每只皮下感染鼠疫强毒菌200个mld。。同时用3组豚鼠作对照,每组3只,各组豚鼠皮下分别注射0.5、1及2个mld的毒菌。免疫组及对照组至少观察25天。免疫动物存活不少于8只,而对照动物注射1个及2个mld全部死亡时,免疫力试验为合格。
1.3 菌种保存
菌种应冻干保存,冻干菌种保存于2~8℃暗处。
2 菌苗制造
2.1 制造鼠疫活菌苗之实验室在生产期间应专用,不得作其他细菌工作,绝对禁止保存鼠疫毒菌。
2.2 制造用培养基
制造菌种可用ph6.8~ 7.2的厚氏琼脂培养基或其他适宜的培养基。
2.3 原液制造
2.3.1 第1代菌种
启开干燥菌种加入生理盐水溶解后,接种于厚氏琼脂培养基上,于28~30℃培育44~48小时为第1代。放2~8℃保存可使用半个月。
2.3.2 第2代菌种
用生理盐水将第1工菌种洗下,接种足够量的种子瓶,于28~30℃培育44~48小时为第2代,供大批生产用。不得用第3代菌种生产。
2.3.3 大量接种
第2代菌种经肉眼检查无杂菌后,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洗下菌苔,制成均匀的菌悬液,用此菌悬液接种培养瓶,于28~30℃培育44~48小时后,逐瓶肉眼检查,有杂菌者废弃。
2.3.4 采集
用由蔗糖、明胶、硫脲、味精及尿素组成的保护液洗下菌苔(洗菌前将凝固水倒去)或将菌苔刮入上述保护液内,制成原液。每瓶原液均应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纯菌试验,不得有杂菌生长。
2.3.5 合并、稀释、分装
用4层纱布或绢布将纯菌试验合格之原液过滤合并,按中国细菌浊度标准比浊后用保护液稀释,使稀释后每人份含菌数7亿~9亿。然后按10或20人份分装于安瓿,并进行冻干。采集至冻干,原液不得超过7天,合并后的原液应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纯菌试验。
2.4 菌苗分批
同一日培育的原液于同一次冷冻干燥者为1批。如1批有数瓶,应分亚批。
3 冻干
菌苗分装后应立即在-30℃以下进行冷冻。干燥时间可根据水含量及活菌数来决定。干燥完毕后进行真空封口,亦可充氮封口。
4 成品检定
4.1 物理性状检查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疏松体。用真空测定器检查安瓿应为真空。菌苗水分含量不得超过3%。加入生理盐水后应在半分钟内溶解成均匀悬液。
4.2 浓度测定
菌苗经稀释后,按中国细菌浊度标准(7亿/ml)测定浓度。皮上划痕用菌苗每人份含菌数为7亿~9亿。
4.3 活菌数测定
由生产部门会同质量检定部门进行。每亚批取3支安瓿,加生理盐水溶解后,混匀比浊,稀释至10亿/ml。再按10倍系列稀释至10-6。用10-6稀释度悬液接种5个平皿,每个平皿接种0.1ml。涂匀后放28~30℃培育2~3天,计算活菌数。冻干后活菌率不少于45%为合格。如低于45%时可复试,如仍不合格则该批菌苗应废弃。
4.4 纯菌试验
每批菌苗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5 菌落、菌形检查
应呈典型粗糙型菌落,涂片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4.6 安全试验
由生产部门会同质量检定部门进行。每亚批菌苗取2支安瓿,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体重300~400g豚鼠2只,每只皮下注射120亿菌,第6天称豚鼠体重(不应比原体重减轻1/5以上)并取其中1只解剖,另1只观察到21天解剖。检查项目及要求均同1.2.4项。
4.7 免疫力试验
每10批菌苗抽检,10批以下者每3~5年至少检查1次。由生产部门会同质量检定部门进行。用体重250~300g豚鼠10只,每只皮下注射5000万菌,注射后20~25天以200个mld的鼠疫毒菌进行皮下攻击。同时有3组豚鼠作对照,每组3只,分别于各组豚鼠皮下注射0.5、1和2个mld。各组动物于注射后,观察25天。免疫动物活存不少于8只,而对照动物注射1个和2个mld全部死亡时,免疫力试验为合格。
5 保存与效期
应保存于2~8℃暗处。自冻干后活菌数检定合格之日起效期为1年。

严禁注射!
本品系采用鼠疫菌弱毒菌株经培育后冻干制成。用于预防鼠疫
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的疏松体。另入氯化钠注射液后在半分钟内完全溶解。
接种对象
疫源地或通过疫源地的人员,每年应免疫1次。
用法
1.菌苗按所载人份量加入氯化钠注射液溶解。每安瓿20人份加入1.0ml,10人份加入0.5ml,溶解后应在3小时内用完。
2.在上臂外侧上部皮上划痕接种。在接种处用酒精棉消毒,待酒精干后滴上菌苗(每人份滴0.05ml)。用消毒针划成“井”字。划痕长度约1~1.5cm,应以划破表皮稍见血迹为宜。划痕处用针涂压10余次,使菌液充分进入痕内。接种后局部应裸露至少5分钟。
3.14周岁以下儿童,菌苗滴2处划2个“井”字,14周岁以上者菌苗滴于3处划3个“井”字。“井”字间隔2~3cm。
反应
接种后反应轻微,少数人划痕处出现浸润,一般不影响劳动,个别人体温可能稍有增高。
禁忌
1.患严重疾病、免疫缺陷症者及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2.妊娠期或前6个月授乳期。
注意事项
1.本品仅供皮上划痕用,严禁注射。
2.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制品过期失效者不可使用。
保存
应保存于2~8℃暗处。

鼠疫(黑死病)是由耶尔森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
鼠疫杆菌原本是感染野生啮齿类动物,如大鼠、小鼠、松鼠土拨鼠引起鼠疫。过去,大规模的鼠疫流行,如中世纪的黑死病,曾导致大量人群死亡。近代鼠疫已被控制在偶发的单个病例或少数人群的流行。在美国90%以上感染鼠疫的人发生在西南各州,特别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和新墨西哥州。
鼠疫通常由跳蚤从受染的动物传染给人。咳嗽或打喷嚏时将散布在喷出的分泌物小滴中的病菌能在人与人间传播本病。由家养的动物,特别是猫也能通过被蚤叮咬或吸入飞沫而受染。
【症状和诊断】
鼠疫能以下列形式之一发病——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或轻型鼠疫;其症状亦视不同类型而表现各异。
鼠疫的症状常发生于感染后2~5天,但亦可在从数小时到12日以后的任何时间发生症状。多为骤然起病伴有寒颤,体温可高达41℃。心跳加快心音变弱,血压可下降。与之同时或在症状出现稍前有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部最多),典型病例淋巴结有明显触痛、硬、伴周围组织肿胀。表面皮肤平滑、色红但不发热。病人多有烦躁谵妄、神志不清、共济失调。医生查体时易于触到肿大的肝和脾。淋巴结可以充满脓液,在第二周内溃破流脓。如不治疗,60%以上的病人死亡,死亡多发生在发病的第3和第5天之间。
鼠疫鼠疫杆菌感染肺部引起,症状在受染后2~3天突然发作,包括高热、寒颤、心动过速并常有严重头痛,24小时内出现咳嗽,最初痰为清亮但很快变成带有血斑,然后成为均一的粉红色或鲜红色(像覆盆子浆果)和泡沫状。常有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多数病例在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死亡。
败血性鼠疫为另一种形式的鼠疫,为腺鼠疫扩散入血循环而来,它甚至可在腺鼠疫或肺鼠疫症状出现之前即可引起死亡。
轻型鼠疫鼠疫的一种温和的类型,常仅在某一地理区域内散在发生(地方性流行)。症状为淋巴结肿大、发热头痛和疲乏,一般在一周内消失。
鼠疫的诊断靠实验室培养,标本可取自血液、痰或淋巴结。
【预防和治疗】
预防主要靠控制鼠类和使用防护物品,避免蚤类叮咬。已有鼠疫菌苗可用,但它对多数到有鼠疫病例报告的区域旅行的人并不是都有必要。对有可能被感染危险的旅游者按预防性的剂量服用四环素。
如一病人被认为是患鼠疫,医生应立即开始治疗。败血型和肺型治疗必须在24小时内开始。积极的治疗可将病死率减至5%以下。多数抗生素均对鼠疫有效。
与腺鼠疫不同,肺鼠疫患者必须要隔离,任何人如与肺鼠疫患者接触都必须要进行密切的观察检疫或给予治疗。

冬至前后,气候不寒而反热,发生鼠疫发热神昏,气微,心乱。兼证不一,此为主证。鼠疫者,冬温之死证也。大气冬时主藏,寒则能藏。今寒反成热,已经封藏于土下水中的阳气,发泄出来。阳气拔根,遂病鼠疫。鼠生活于地面之际的土中,今土中无阳,不能生活,是以鼠死。人人于此时,呼吸土中无阳的大气。本身下部,阳气逆腾,无不头晕身乏者。本身的中气,沿能维持圆运动之常,虽身乏尚不致于病倒。一经感受大气的刺激,或为饮食所伤,中气的圆运动分开,遂随阳根发泄的大气以同病。阳根发泄,则下部空虚,阳逆于上,则上部充热,阳逆下虚,所以人死。此时用凉药清热,下咽即死,上部虽热,中下阳虚故也。惟乌梅三豆并用,乌梅一两,黄豆黑豆绿豆各五钱,加白糖二两以补中气,加杏仁泥五钱以降肺气小便不利者,加红饭豆五钱以利小便,无不特效。乌梅能收敛,由右逆升的阳气,降回水中。三豆能清上部的热,不寒中气。阳泄化热,肺气不降,故加杏仁泥以降肺气。中虚脾湿,小便不利,故加饭豆以利尿。惟治救迟延,中气已脱者,已吐血者,则来不及耳。未病时,日日服之,亦可预防。此方曾于丙辰冬绥远鼠疫,经同学实地试验,功效不虚。同学并有用理中汤加天花粉治效者。盖病的名目不同,病的原理则同。所以绥远鼠疫猖獗之时,一降大雪,遂彻底消灭。降雪则大气的阳根回复下降,人身的阳根亦随之回复下降故也。著者曾用西药之稀盐酸葡萄糖先后服下,最效,盐补中气,酸能收敛上部化热阳气,使之下降,复其本位,葡萄糖大补下部肾家阳气,并补中气也。宇宙大气的圆运动,乃大气中的阳气,降于秋,藏于冬,升于春,盛于夏所成。人身的阳气,亦降于右,藏于下,升于左,盛于上。宇宙的冬季,人身的下部,阳气皆宜顺藏,不可逆升。冬季阳升,此之谓逆,阳气逆升,是为拔根。由右降下的阳气,乃万物生命之根,冬季的寒字,即是阳气下藏的事实,不寒反热的热字,即是阳气逆升的事实。阳气逆升,所以热也。并非热而后阳气逆升也。大气的中和,为生物生命的元素,冬季阳气当藏而即藏,即是大气的中和。此中和的力量,地面之际的土中最多。鼠穴地而居,向来在大气中和的中心点生活。今土中的阳气拔根,中和变成毒厉,鼠感受最切,失其生活之常,所以鼠死。人之感受在鼠之后,所以鼠先死,人后死。惟中气充足阳不逆升的人,则不死耳。虽暂时不死,呼吸阳气拔根的大气,终难免死。冬不寒而反热,中和变成毒厉。一降大雪,热降入地,阳仍归根,毒厉仍变中和。此宇宙自然的疗法。乌梅三豆白糖稀盐酸葡萄糖,亦宇宙的自然疗法,降其逆助其藏而已。福建鼠疫盛时,飞机飞过疫地境内,常常自己堕落,有疫的地方,大气的圆运运动含有鼠疫的逆性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