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喑

( houyin )

别名: 急性喉炎 , 慢性喉炎 , 神经官能性失音 , 声带炎

中医

简介:
本病是以声哑咽喉疼痛不适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疾病
病因:
临床分为暴喑久喑以及产后喑等。
病机:
喉喑指因邪犯于喉,或咽喉失养所致。

“喉喑” 相关论述


〔丹〕俞继道遗精,误服参、 及升浮剂,遂气壅于上焦而喑,声不出。用童便浸香附,为末调服,而疏通上焦以治喑。又用蛤粉青黛为君,黄柏知母香附佐之为丸,而填补下焦以治遗,十余日良愈。(本草言童便主久嗽失音,故治喑多用童便,由童便能降火故也。)出声音方。
诃子炮去核,木通各一两,甘草半两,用水三升,煎至升半,入生姜地黄汁一合,再煎数沸,放温,分六服,食后,日作半料。(诃子逆气,破结气。木通通利九窍,治肺痈甚当。)

〔河〕诃子汤失音不能言语。
诃子(四个,半生半炮) 桔梗(一两,半生半炙) 甘草(二寸,半炙半生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童便一盏,水一盏,煎五七沸,温服。甚者不过三服愈。(桔梗通利肺气诃子泄肺导气,童便降火甚速。)
一方 桔梗三两,大诃子四个,甘草二两,炮制皆同。每服一钱匕,入砂糖一小块,不入童便,独用水五盏,煎至三盏,时时细呷,一日服尽,其效甚速。

〔海〕发声散咽喉语声不出。
栝蒌皮(锉) 白僵蚕(去头) 甘草(各等分。俱各炒黄)
上细末,每三钱,温酒调下,或生姜自然汁调下。用五分,绵裹噙化咽津亦得,不拘时候,日两三服。

〔《肘》〕治卒失音咽不出。陈皮五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

〔罗〕玉粉丸 治冬月寒痰结咽喉不利,语声不出。
半夏(洗,五次) 草乌(一字炒) 桂(一字)
上为细末,生姜汁浸饼为丸,如鸡豆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年不愈,亦有效。《黄帝针经》中说,寒气客于会厌,卒然而哑,此药主之。

〔丹〕蛤蚧丸 治肺间邪气胸中积血作痛,失音,并治久咳失音
蛤蚧(一对,去嘴足,温水浸去膜,刮了血脉,用好醋炙) 诃子(煨,去核) 阿胶(炒) 生地 麦门冬(去心) 北细辛(去苗)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枣大。每服一丸,含化,食后。

〔《千》〕治暴嗽失音,语不出方。
杏仁(研如泥) 姜汁 砂糖 白蜜(各一升) 五味紫菀(各三两) 通草贝母(各四两)桑白皮(五两)
上 咀,以水九升,煮五味紫菀通草贝母桑白皮,取三升,去渣,纳杏仁泥,姜汁、蜜糖和搅,微火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后稍加。
通声膏
五味款冬花通草(各三两) 人参细辛 桂心 青竹菖蒲(各二两) 杏仁(一升)白蜜(二斤) 枣膏 姜汁(一升) 酥(五升)
上 咀,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渣,纳姜汁、枣膏、酥、蜜煎令调和,酒服如枣大二丸。

〔丹〕咳嗽声嘶者,此血虚受热也。用青黛蛤粉,蜜调服之。

〔世〕失音槐花,瓦上炒令香熟,于地上出火毒,三更后,床上仰卧,随意服,亦治咯血

〔《千》〕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发,故喑不能言。

〔盂〕人患卒哑。杏仁三分,去皮尖熬,另研桂一分如泥,和取杏核大,绵裹含,细细咽之,日五夜三。

〔丹〕治失音。以桂末着舌下咽津妙。(《千金》、《斗门》、《食忌》、《圣惠方》同。)治风冷失音,以紫梗荆芥根一两,研汁入酒相和,温饮半盏,服无时。(《圣惠方》)

〔《圣》〕治风冷失音咽喉不利。以 荷根二两绞汁,酒一大盏,相和令匀,不计时候,温服半钟。

〔孙〕内侍曹都使,新造一宅落成,迁入经半月,饮酒大醉,卧起失音不能语。召孙至,诊曰∶因新宅故得此疾耳,半月当愈。但服补心气薯蓣丸,治湿用细辛川芎,又十日其病渐减,二十日全愈。曹既安,见上问谁医。曰∶孙兆郎中。上乃召问曰∶曹,何疾也?对曰∶凡新宅,壁土皆湿,地亦多,人乍来阴气未散,曹心气素虚,饮酒至醉,毛窍皆开,阴湿之气从而入乘心经心经既虚,而湿气又乘之,所以不能语,臣先用薯蓣丸使心气壮,然后以川芎细辛,又去湿气,所以能语也。

运气 喑有二∶
一曰热助心实。经云∶少阴之复,暴喑,治以苦寒是也。
二曰寒攻心虚。经云∶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喑,治以咸温是也。
狐惑声哑,其证默默欲眠,不能闭,起居不安是也。(治法见伤寒。)

〔《灵》〕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浓,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夏恚无言篇)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杂病厥气者,逆气也,足少阴脉喉咙,又挟舌本,故取之。)

针灸 喑有三法
其一取足少阴。上二段经文是也。
其二取足阳明。经云∶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取之所别是也。予治一男子四十九岁,久病痰嗽,忽一日感风寒,食酒肉,遂厥气走喉,病暴喑,与灸足阳明丰隆二穴各三壮,足少阴照海穴各一壮,其声立出,信哉圣经之言也。仍用黄芩降火为君,杏仁陈皮桔梗厥气为臣,诃子泄逆,甘草和元气为佐,服之良愈。
其三取手阳明。经云∶暴喑气哽,取扶突舌本出血。舌本廉泉穴也。

〔《甲》〕喑不能言,合谷涌泉阳交主之。

〔桑〕卒暴失音神门涌泉

〔《甲》〕食饮善呕,不能言,通谷主之。暴喑气哽,喉痹咽痛不得息,饮食不下,天鼎主之。喑不能言,期门主之。暴喑不能言,支沟主之。

梅核气者,乃痰气结于喉中如块,咽之不下,吐之不出。《金匮》云∶妇人咽中有如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炙脔者,干肉也。此病不因肠胃,故不碍饮食、二便,不因表邪,故无骨疼、寒热,乃为寒所伤,不与血和,血中之气溢而浮于咽中,得水湿之气凝结难移。
男子亦间有之。药用半夏浓朴汤,乃二陈汤陈皮甘草,加浓朴、紫苏生姜也。专治妇人七情之气,郁滞不散,结成痰涎;或如梅核在咽,咯咽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畅;或痰饮中滞,呕逆恶心,并可取效。盖半夏消痰降逆,浓朴散结,生姜茯苓宣至高之滞而下其湿,苏叶味辛气香、色紫性温,能入和血,则气与血和,不复上浮也。
喉喑者,谓有言而无声。由风火侵肺,误服寒凉生冷。音雌者轻,虚痨肺损音哑者难治。又病患瘥后,气短及声不出者,皆肺气不行,宜服降气汤,多加前胡,临服加姜汁以佐之。又妇人有子喑病,经云∶妇人重身九月而喑者,胞之络脉绝也,无治,当十月复。谓胎至九月,儿体已长,胞宫之络脉,系于肾经者,阻绝不通,故间有是证。盖肾经之脉,上系舌本,脉道阻绝,则不能言,至十月分娩后,而自能言,不必加治,治之当补心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