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

( jixingganyan )

别名: 黄疸

西医

简介:
甲、乙、丙、戊4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急性肝炎急性肝炎分为黄疸与无黄疸两型。
病因:
病因主要是感染肝炎病毒,其传播途径因病毒而异(详见病毒性肝炎概述)。
发病机理:
hav进入人体后,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然后汇集于肝脏,繁殖致病,最后被清除,疾病恢复、痊愈。
病理:
急性肝炎主要病变位于小叶内,表现为肝细胞肿胀(水肿)、嗜酸性变,脂肪变(主要见于丙肝),有点状、灶状坏死,嗜酸性小体、肝窦内单核细胞浸润,窦壁细胞增生(丙肝较明显),有的可见某种程度的小叶内胆汁淤积,肝毛细胆管内有胆栓、坏死灶及窦内有小团含色素吞噬细胞聚集。急性黄疸型肝炎,这种改变较明显。有的持续时间较长。汇管区炎症在乙肝时常不显著,而其它各型比较明显。甲、戊肝汇管区常见较多的浆细胞浸润;甲肝常可见到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于肝小叶周围,甚至出现肝细胞脱落,类似碎屑样坏死。丙肝汇管区炎症较明显,有时呈滤泡样淋巴聚集,小胆管上皮细胞损伤。
诊断依据:
诊断本病典型病例诊断不难,非典型病例常诊断为感冒、胃肠道疾病等而延误治疗。故应对非典型病例高度重视,早作血液生化及病原学检测,以期早诊断、早治疗。
发病:
多数起病缓慢。
症状:
急性肝炎典型病例,初期类似感冒,有发烧、头身痛、乏力;继则出现厌油、恶心,乃至呕吐,尿黄而量少,大便于或色浅。亚临床或非典型病例,常常症状不明显,或仅有右上腹不适、乏力,进食量少,其它症状不明显。
体征:
急性肝炎  可分黄疸型与无黄疸型肝炎两种。
(1)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2-3个月,病程早期称黄疸前期。多数起病缓慢。本期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大多数病人尿色加深,继而巩膜及皮肤先后出现黄疸。病程进入黄疸期时消化道症状加重,黄疸日益加深,皮肤瘙痒大便呈淡灰白色,尿如红茶色。大多数病人有肝脏肿大,并有压痛、叩击痛,约10%-20%的病人脾肿大。抽血查肝功能有明显异常,黄疸期病程约2-6周。当起病后1-1.5月时大多病人症状逐渐消退,精神和食欲明显好转,肝脾逐渐回缩,肝功能逐渐正常。极少数病人黄疸可持续3-5个月后才消退。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本病大多缓慢起病。多数病人肝肿大、压痛、叩击痛,偶有脾大。肝功能损害不如黄疸型显著。一部分病人并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时发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或hbv标志阳性等。本型病程长短不一,大多于3个月内恢复健康,但部分病人病情迁延,转为慢性,尤见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检测甲、乙、丙、戊肝炎病毒标记物。
2、b型超声波探测肝脾。
尿:
尿常规和查尿胆红素、尿胆原。
鉴别诊断:
多种疾病均可引起类似急性肝炎的症状,如伤寒副伤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均可引起alt活性增高,甚至出现黄疸,应通过多方面的检测,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疗效评定标准:
(1)基本治愈:①该证候中的主次证消失;②肝脏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③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④对乙性肝炎病人要求hbsag转;⑤以上各项随访半年无复发者。
(2)治愈:除要求随访1年无异常改变外,其余各项与基本治愈标准相同。
预后:
本病大都在病程6~8周各项生化指标复常,但肝脏病理尚需6~12个月方可恢复。因此在临床基本治愈后6~12个月内应定期随访。在此期间不宜过劳。饮酒及防止发生其它重大疾病,以免导致肝炎复发。
治疗:
急性肝炎,不必多用药,口服维生素、肝泰乐即可,消化道症状较重者可由静脉补液;若黄疸较重,可用门冬氨酸钾镁、强力宁(甘利欣)、清开灵、茵栀黄等注射液静点。若为无黄疸型,单项alt升高,可用肝炎灵肌注。
中西医结合:
(1)消化道症状严重而有频繁恶心、呕吐者,可用2~4天激素治疗,以改善症状,同时静脉补液(含葡萄糖和电解质),静脉输入茵栀黄注射液、甘利欣等;症状改善后,加服辨证中药。
(2)若症状不很重,而有多项指标异常,则可选择消退黄疸,降alt等中西药物并用。
(3)若有残留黄疸(bil 17.1~51.μmol/l),如结合性/总胆红素比例60%,可重用葛根丹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