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徐动症

( shouzuxudongzheng )

西医

简介:
手足徐动症属于扭转性肌张力障碍。可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是由纹状体变性所引起的综合征,可见于纹状体大理石样变性、苍白球髓鞘形成障碍、脑炎、出生时窒息、核黄疸肝豆状核变性等。但最常见于围生期和儿童期累及基底节的各种脑部疾病。主要表现为手足缓慢和不规则的扭转运动。
诊断标准:
1. 常见于早产或产后窒息的婴儿(多在出生后短期内发病)。可有智力缺陷。
2.以一侧或两侧手和手指的缓慢而不规则的蠕动样扭转动作为特征。手指常过伸或分开,但较少累及下肢。
3.患肢肌张力时高时低变化无常。肌张力当肌痉挛时增高,肌松弛时正常。
4.可因情绪紧张、精神受刺激或作随意动作时症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时消失。
5.排除因各种急性与慢性脑炎、肝豆状核变性、脑壳核部腔隙性梗塞、一氧化碳、二硫化碳或锰中毒等患者(多在疾病过程中发病)引起的手足徐动症症状。
诊断依据:
因手足呈特殊姿势的不自主运动,故本症的诊断并不困难。
体征:
手足徐动症主要侵犯四肢的远端肌,但四肢的近端肌、面肌、咽喉肌及舌肌亦可受累。不自主运动可于生后即出现,但起初往往不明显,直至生后数月患者能作随意运动时才被发觉。表现为手指不断作出缓慢的、弯弯曲曲的蚯蚓爬行样等奇形怪状的强制运动。掌指关节过度伸展、诸指扭转,可呈“佛手”样特殊姿势。下肢受累时,拇趾常自发的背屈,造成假性巴彬斯基征。有的患者可只有单侧肢体受累。面肌受侵时,病人则挤眉弄眼,扮成各种“鬼脸”。咽喉肌和舌肌受侵时,言语不清、吞咽和构音困难。头部可向左右扭来扭去,躯干亦可绕脊柱作螺旋形运动。这些不自主运动于精神紧张或作随意运动时加重,安静时减轻,人睡后完全停止。肌张力当肌痉挛时增高,停止时正常或降低,变动不已,故又称变动性痉挛。感觉正常,少数患者病情可长期停顿而不进展。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2.好转:症状和体征改善。
治疗:
各种镇静剂如苯巴比妥、地西泮(安定)、硝西泮(硝基安定)以及氟哌啶醇均可使不自主运动暂时缓解。抗胆碱能药亦有一定帮助。地阿诺(deanol),口服每日3次可试用,但疗效不肯定。体疗、理疗等有时也有帮助。智力良好及单侧病变者可用立体定向手术或γ刀破坏丘脑腹外侧核。

“手足徐动症” 相关论述

(一)特发性手足徐动症(idiopathic athetosis)病因不明。其特征是两侧性手足徐动,伴有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增高和智能障碍。多为先天性,在生后数月内发病,于颜面、头部和四肢出现异常运动。智力发育落后,说话较晚或完全不能讲话。步行困难,步行时下肢肌张力增高或呈痉挛性,与little氏病相类似。
(二)症状性手足徐动症(symptomatic athe tosis)
1.脑性小儿麻痹:在胎儿期或分娩时以及产生造成的大脑损害(早产妊娠外伤分娩是脑缺氧,新生儿重度黄疸等)所致,除有手足徐动症状外,尚有各种各处样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在手足徐动侧有轻偏瘫,锥体束损害征。双侧手足徐动伴有四肢痉挛性不全瘫。
2.成人脑卒中后手足徐动:成人脑卒中后出现偏侧手足徐动极为罕见,是丘脑症候群的一部分。其它变性疾患(肝豆状核变性、schilder-foix氏病,进行性苍白球萎缩症等)和炎症性疾病(嗜睡性脑炎百日咳、麻诊、白喉等)均可出现手足徐动症

舞蹈症是一种舞蹈样的、重复而又短暂的抽动。其抽动幅度较大。这是一种不能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常从身体的某一部位开始。抽动来得突然而且速度很快,常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手足徐动症是种缓慢、蜿蜒而扭曲的运动。一般从手、足开始。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可同时发生,这种情况被称为舞蹈手足徐动症
【病因】
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不是独立的疾病,只是症状。这些症状可由数种完全不同的疾病引起。具有上述症状的病人,其大脑的基底节部位常不正常(见第59节)。基底节的功能是协调随意运动。在大多数舞蹈症患者的基底节内,神经递质多巴胺太多,从而影响了基底节的协调功能。当药物疾病改变了多巴胺的水平或影响了大脑识别多巴胺的能力时,舞蹈症状便会加重。
产生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最常见的疾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但此病相当少见,在100万人口中,患病者不到1人。小舞蹈病(西德纳姆舞蹈症)见于儿童,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症状可以持续数月。舞蹈症也可见于老年人,其口唇及口周肌肉特别容易受到累及。怀孕头3个月内的妇女也可患舞蹈症,但症状在分娩后即消失。
【治疗】
如果舞蹈症是由药物引起,停药后症状即减轻,但一般不会完全消失。具有阻断多巴胺作用的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控制这种异常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