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病

( jiebing )

中医

简介:
以身体一定部位或多处、同时或反复发生多个,此起彼伏,不易痊愈为特点的疖病疾病
病机:
疖病是因风火湿热邪毒蕴于肌肤所致。
类证:
疖病与(肺风粉刺的鉴别点为:肺风粉刺好发于面颊及背部,初起为坚实之丘疹,挤之有米粒样的白色粉质,由于反复挤压,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病程更长。
治疗:
总由热毒引起,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正虚应分气血阴阳,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补阳法。
一、辨证选方
1.暑疖
治法:清暑利湿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15g,厚朴15g,制半夏12g,云苓15g,银花15g,连翘15g,青蒿20g,丹皮12g,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蝼蛄疖
治法:健脾养血,解毒化瘀。
方药:四君子汤合清瘟败毒散加减:党参15g,白术12g,云苓15g,银花15g,连翘15g,赤芍15g,淡竹叶15g,牡丹皮15g,当归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疖病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12g,薄荷后下)10g,连翘20g,赤芍15g,生山楂15g,生石膏(打碎)60g,黄芩15g,泽泻15g,生大黄后下)15g,白花蛇舌草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
服。
二、外治法
1.初起:用金黄散玉露散。也可用金银花露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三黄洗剂外搽。脓成宜切开排脓。溃后用九一丹太乙膏盖贴,一日换2~3次。
2.蝼蛄疖用扩创手术,将相互窜通的空壳作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缚扎法压迫止血
3.疖病用于捶膏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亦可用稀碘酊搽患部及附近皮肤消毒。

西医

简介:
(furuncle)是由葡萄球菌侵入毛囊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多发性称为疖病(furunculosis)。
病因:
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亦有少数为表皮葡萄球菌。机体抵抗力减弱及皮肤破损起一定作用。皮肤擦伤(如硬领、腰带)糜烂均易使细菌侵入而繁殖,故湿疹痱子、瘙痒症及虱病患者易生营养不良、恶病质、贫血糖尿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也有继发本病的倾向。
人群:
好发于青壮年或抵抗力差、营养不良的儿童、消渴病患者。
病理:
组织病理表现为深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有密集的中性粒细胞和少数淋巴细胞浸润,继之坏死。毛发、毛囊和皮脂腺均被损毁。
诊断标准:
疖病诊断标准:
1.初起为红色锥状之痛性丘疹,逐渐增大成结节,触之痛、硬,以后顶端化脓,中心有脓栓,破溃排出脓液后逐渐愈合。
2.好发于头面、颈项、腋、臀等处。
3.未成脓前疼痛较剧,溃后痛减。
4.附近淋巴结常肿大,有时有全身不适。
5.慢性多发生疖病,反复发作,此愈彼起,经久不愈。
体征:
初起为鲜红色圆锥状高起的毛囊丘疹,中心贯穿毳毛,逐渐增大成呈鲜红色或暗红色炎性小结节,表面光泽、紧张,触之质坚,有压痛,单发或数个散发,此后,结节顶端产生小脓疱,中心形成脓栓、坏死,如火山口状,破溃时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炎症逐步消失,形成紫红斑,最后留下持久瘢痕,每个发展的速度不一,中心坏死可发生在两天内或2一3周后,急性和较大的损害可有跳痛,重者发热,全身不适,伴附近淋巴结肿大,营养不良者可能导致脓毒血症可成批发生,每批之间可有或没有间歇期,有的可持续成批的发生达数月到数年之久,称为慢性疖病。通常发病部位为面、颈、臂、腕和手指,臀部和生殖器区域亦为好发部位,上唇、鼻孔、外耳道等处亦可累及。上唇和鼻孔的静脉和筛窦吻合,故该处的有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形成,应谨慎。
疖病好发于青壮年或抵抗力差、营养不良的儿童、消渴病患者。往往散发全身,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多发于颈、背、臀部,疖肿此起彼伏,缠绵难愈。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疖肿消散或溃后伤口愈合,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
2.好转:疖病患者发作次数减少,或病灶数量减少,易于消退。
治疗:
局部疗法,主要是抗菌消炎,促进早期化脓,排脓,外敷可用硫磺鱼石脂软膏,三圣散。当脓肿形成后,可切开排脓。病情较重者或有发热者可考虑全身用磺胺药或抗生素。如复方磺胺甲噁唑(复方smz一tmp)或苯唑西林、麦迪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等。其他如对顽固者用红斑量紫外线或红外线照射。慢性疖病治疗较困难者可考虑作脓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或可用自身菌苗疗法。也有主张用丙种球蛋白肌注,每周一次连续数周取得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