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姜

参考:土良姜 , 大良姜 , 大高良姜 , 滇高良姜 , 蘘荷 , 高良姜

“良姜” 相关论述

原料:藿香5g、高良姜2g、绿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和中胜湿。
用途:疟疾寒热并作。
来源:《鸡峰普济方》。

原料:肉桂3g、高良姜2g、当归1g、厚朴2g、人参1g、花茶3g。
用法:用前几味药的煎煮液350泡茶,冲饮至味淡。
功能:温中散寒。
用途:冷气攻心腹痛、多呕、不思饮食。
来源:《圣惠方》。


味辛,温,无毒。主胃中冷逆,霍乱腹痛,解酒毒。


气热,味辛,纯阳。
本草》云∶治胃中冷逆,霍乱腹痛反胃呕食,转筋泻痢下气,消宿食。
《心》云∶健脾胃。


炒用。子名红豆蔻
辛,苦,大温,无毒,性浮。入足太阴、阳明经。消食醒酒,下气健脾。解心腹之冷痛,降胃脘之呕恶。治霍乱而疗泻痢,兼治转筋,破冷癖而除瘴疟,并宽噎膈
出高良郡。春月采。今岭南、黔、蜀皆有之。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红紫花。

芳草)温胃除泄
良姜(专入胃)。气味辛热。治无他属。凡因客寒(客寒为外至寒邪。)胃脘。而见食积不消。绞痛殆甚。暨霍乱泻痢。吐恶噎膈瘴疟冷癖。皆能温胃却病。故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心口痛方云。凡男女心口一点痛者。乃胃脘有滞或有虫也。多因怒极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俗言心气痛者非也!用高良姜酒洗七次。同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各记收之。因寒加姜末为君。附末佐之。因怒附末为君。姜末佐之。寒怒兼有平用。以米饮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捻服之。宜止。)子名红豆蔻气味辛甘而温。炒过入药。亦是燥湿醒脾温肺之味。且善解酒余。并治风寒牙痛。与良姜性同。然有火服之。伤致衄。不可不知。

宣、燥、暖胃散寒.
辛热.暖胃散寒.消食醒酒.治胃脘冷痛.(凡心口一点痛、俗言心痛、非也、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及因怒因寒而起、以良姜酒洗七次、香附醋洗七次、焙研、因寒者、姜二钱、附一钱、因怒者、附二钱、姜一钱、寒怒兼者、每一钱五分、米饮加姜汁一匙、盐少许服.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寒者用之至二钱、热者亦用四五分、于清火剂中、取其辛温下气、止痛有神耳.)岚瘴疟疾霍乱泻痢.吐恶.噎膈冷癖.虚人与参术同行.若单用多用.恐犯冲和之气.出岭南高州.东壁土拌炒用.
红豆蔻(即良姜子、宣、燥、温肺醒脾.)温肺散寒醒脾燥湿.消食.解酒.禁忌制用.同上.

良姜(图缺)
除寒止心腹之疼.辛温有效.散逆治清涎之呕.脾胃偏宜.(良姜辛温入脾胃.逐寒邪.止腹疼.虽燥而无香烈之性.其所以平呕吐.治清涎.温脾暖胃四字足以尽之.)

辛热,暖胃散寒,下气止痛。子温肺醒脾,能散寒燥湿

(东壁土炒过.入药用.)
气味
辛大温无毒.纯阳而浮.入足太阴阳明经.
【主治】
胃中冷逆.霍乱腹痛.噫逆胃寒者宜之.人参茯苓佐之.解散胃中之风邪.

味辛气温.入足太阴阳明经.功专温中下气.得茯苓胃寒噫逆.得粳米霍乱腹痛.并主治暖痢冷癖.肺胃热者忌之.子名红豆蔻.并用东壁土炒用.

良姜(图缺),味辛,性温。入脾、胃二经。治胃气疼、面寒疼、胸腹背寒疼痛、积食气胀

辛热。
胃脘冷痛。虚者可与参、术同行。
出岭南高州。
土拌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