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防风

( Shí Fánɡ Fēnɡ )

别名: 前胡 , 珊瑚菜 , 山葖

石防风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散风清热;降气祛痰。主感冒咳嗽痰喘;头风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
性味:
苦辛;凉味苦;辛;性微寒
归经:
归肺;肝经
各家论述:
1.《本草图经》:疗头风眩痛。
2.《陕西中草药》:降气祛痰,发散风热。治感昌,咳嗽支气管炎,胸肋胀满,喘息
化学成分:
根中含异环氧布特雷辛(isoepoxybuteri-xin)[1]。果实中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mgasterol),紫花前胡素(decursin),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2]。另含德尔妥因(deltoin)[3].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状或类纺锤形,有的分枝。外表灰黄色或黑褐色,接近根头部有环状横纹,以下具纵纹及横裂皮孔;顶部有茎基残留。断面类白色,纤维性强,有放射状的轮层。气味微香。
以干燥、质实、气香者为佳。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林下、林缘及山地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东。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120cm。根颈稍粗,残存棕褐色叶鞘纤维;根长圆锥形,径0.5-1.2cm,表皮灰褐色。茎睦立,具纵条纹,下部光没无毛,上部时有微细柔毛。基生叶叶柄长8-20cm;叶片轮廓椭圆形至三角状卵形,长6-18cm,宽5-15cm,二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楔形,边浅裂或具2-3锯齿,长0.8-1.2cm,两面均无毛或仅叶脉基部有糙毛;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但较小,无叶柄,仅有抱茎的宽阔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花序梗长3-15cm;伞辐8-20,带棱角近方形;总苞片0-2,线状披针形;小总苞片6-10,线形;花白色;萼齿细长锥形;花瓣倒心形;花柱基圆锥形,花柱向下弯曲。分生果卵状椭圆形,长3-4mm,宽2-3mm,背棱和中棱线形突起,侧棱翅状;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花期7-9月,果期9-10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石防风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ucedanum terebinthaceum (fisch.) fisch. ex turcz. [selinum terebinthaceum fisch. ex trevir.]
采收和储藏:秋了采挖根,洗净晒干。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石防风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治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咳喘妊娠咳嗽
①《本草图经》:"疗头风眩痛。"
②《陕西中草药》:"降气祛痰,发散风热,治感冒,咳嗽支气管炎胸胁胀满,喘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性味:
苦辛,凉。
①《纲目》:"辛甘。"
②《陕西中草药》:"味苦辛,性微寒。"
化学成分:
根和果实中分离到前胡甙元。
附方:
①治感冒,咳嗽气喘石防风苦杏仁各三钱,紫苏子桔梗各二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②治孕妇咳嗽石防风当归各三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性状:
干燥根呈圆柱状或类纺锤形,有的分枝。外表灰黄色或黑褐色,接近根头部有环状横纹,以下具纵纹及横列皮孔;顶部有茎基残留。断面类白色,有放射状的轮层。气味微香。以干燥、质实、气香者为佳。
本品在陕西、山东、河北、河南、广西等地亦作前胡使用。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缘。分布东北、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等地。主产陕西、河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或近纺锤形,灰黄色或黑褐色。茎圆柱状,高30~80厘米,有分枝,无毛。叶互生;基出叶及茎下部叶具柄,基部鞘状抱茎;叶片2回3出式羽状全裂,1回裂片卵形至披针形,最终裂片披针形,边缘有缺刻状牙齿;茎上部叶简单,鞘狭倒卵形,不膨大。复伞形花序,有小伞形花序10~15个。小伞形花序柄长1~2.5厘米,含花20~30朵;总1~2片或缺如,小总苞片数片,丝状线形;较花梗稍短或同长;花瓣5,白色,先端弯向内方。双悬果卵状椭圆形,长3~4毫米,无毛,背棱中棱肋状,侧棱稍广。花期夏、秋季。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石防风。秋、冬采挖根部,洗净晒干。
出处:
本草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