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半表半里

( shaoyangbanbiaobanli )

别名: 感冒 , 流感 , 肺炎 , 支气管炎 , 胸膜炎 , 肾盂肾炎 , 产后感染 , 败血症

中医

简介: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证候,多由太阳之邪不解,传入少阳所引起,亦可因气血不足,腠理不固,邪气相乘,发自少阳,或厥阴转出少阳所导致。证属正虚邪实之候。
病机: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证候,多由太阳之邪不解,传入少阳所引起,亦可因气血不足,腠理不固,邪气相乘,发自少阳,或厥阴转出少阳所导致。证属正虚邪实之候。正虚是气血虚弱,阳气不能卫外,腠理疏松;邪实则为胆火内郁,或兼挟有气郁邪热,水饮、外感邪气。其病位虽以肝胆为主,然往往波及多个脏腑如脾、胃,肺等,使病情复杂而加重。
治疗:
治疗法则: 和解少阳清解胆热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小柴胡汤柴胡15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本方适用于邪犯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者。以上方药,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2.加减变化:若邪热聚于胸膈,胃气尚未上逆,胸中烦而不呕者,可去人参半夏,加瓜蒌实9克;木火内郁燥热伤律,口渴者,去半夏,加人参3克、瓜蒌根12克;木邪干土,腹中疼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邪聚少阳之经,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12克;三焦决渎失常、水饮蓄而不行,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病未入里,表邪未解,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3克、干姜6克;风寒正疟,定时寒热,可加酒炒常山 9克、草果6克;气滞血瘀少腹满痛者去人参甘草大枣,加当归10克、桃仁9克、元胡索10克、香附6克,并可配合使用玄胡索片、三七片等内服。
(二)饮食疗法
1.饮食宜清淡半流质,多食蔬菜、水果和易消化的食物。
2.忌食辛辣、肥腻、质硬不易消化的食品。
3.呕吐不能进食者,应结合静脉补液。
施治要点:
(一)本证气血不足,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并影响到脾胃的功能。治疗之法,应和解少阳小柴胡汤是其主方。然运用小柴胡汤,关键在于抓住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的病理变化,只要有符合此病理的证候,即可运用此方,而不必寻求全部主证具备。
(二)由于小柴胡汤的作用,能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一般多见于外感发热及某些炎性感染性疾病,其热势一般较高,且较为顽固,故临床在治疗此证时,除常规选用柴胡半夏黄芩人参甘草之类外,尚应酌加银花连翘蒲公英石膏药物,以清热解毒,加强治疗效果。
(三)本证病情复杂、涉及脏腑甚多,故治疗过程中,除运用和解少阳之法为主外,尚应兼顾其他脏腑,随证选用具有疏肝利胆、健脾和胃宣肺化饮、宁心安神、扶正祛邪等作用的药物
(四)本证的治疗方法,以内服药物为主,亦可配台针刺、推拿、饮食调理及其他调护措施等协同使用,以切实提高临床疗效。
针灸:
取穴风池液门膈俞内关上脘梁丘期门等,针用泻法为主,每日l~2次。
推拿:
于肝、胆、胸胁及少阳经脉区轻轻按揉,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以上方法,有退少阳寒热和胃止呕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