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

( ganxueguanliu )

别名: 胁痛 , 积聚

西医

简介:
肝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种。前者较小,少见。后者较大,多见。本节重点论述肝海绵状血管瘤(chl)。
病因:
妊娠和口服雌激素可使血管瘤迅速增大,这可能与雌激素的分泌有一定关系。
人群:
性别发病率有差别,女性多于男性,经产妇更为常见。
诊断标准: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标准:
1.可无任何症状,或有上腹部隐痛、纳差、乏力。或上腹部发现一肿块,伴有轻微不适或无不适。症状不进行性加重,无消瘦或恶液质。
2.肝脏正常或肿大。上腹或右上腹有缓慢生长肿块,肿块可有囊性感,并有压缩性,局部有静脉营营音。有的肿块有压痛。偶见肿块体积巨大。
3.肝功能试验及甲胎蛋白含量正常。
4.放射性核素扫描有占位性病变,单发或多发,分布于1叶或各叶,直径小至3cm以下,大至1ocm以上。肝血池扫描阳性。
5. b型超声检查可有以下不同所见:肝内有边界清楚,轮廓规则的强回声区,回声分布均匀,有的有后加强。此型所见可高度提示诊断;有的为边界清楚或增强的弱回声区或等回声区,内回声均匀,以上提示诊断;也有见到强弱回声不等异常区,此种改变仅能提示占位性病变。
6. ct扫描图上可见周围密度增高、边界清晰的圆形区,注射造影剂增强后,周围密度更高,数分钟后,中间也有增强。也有少数为等密度区,注射造影剂后,密度增强。
7. 肝动脉造影:肝动脉主支及分支正常,早期即有血管湖影,造影剂停留时间长,至静脉晚期方消失。也可有肿瘤供血动脉增粗,血管有移位线或扭曲但不增粗。
8. 手术或/及活组织检查证明。对b型超声检查、ct扫描及肝动脉造影所见典型、甲胎蛋白正常、症状不进行性加重且无消瘦或恶液质而可排除肝癌、肝血管肉瘤者也可确诊。
轻或消失。
体征:
一、症状
chl一般无明显症状,大者出现腹围增大、上腹钝痛、餐后饱胀、恶心呕吐或长期低热等,但均无特异性诊断意义。疼痛是最常见的主诉,可呈慢性隐痛,多系体增大、压迫肝包膜或血栓形成所致。当肝包膜发炎时可能引起剧烈疼痛,数天后可以自然缓解。
二、体征
肝脏肿块是chl的主要体征,但肿块很大的才能扪及,可有压缩感。当血管栓塞或纤维化时,质地也随之变硬。因为chl极少和肝硬化同时存在,所以,肝脏质地一般良好。
影响诊断:
影像检查是chl主要的诊断方法。典型者仅此即可确诊。
(一)b-us
b-us是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的首选方法。李波氏报道肝血管瘤b-us分为三型:
1.高回声型:本型约占58.3%,比ashida报道的76.6%略低。其图像为细小光点组成的强回声光团,边缘清晰、锐利,形态为园形或椭圆形。有的有小管道样结构进入病灶中。此型b-us确诊率最高,可达91%。
2.低回声型:占25.9%,与ital报告的21.7%相当。其回声强度略低于肝组织,其形态欠规则,边缘较清楚,周边有较强的细回声光带,呈"花环状"。亦可发现短小管道样结构。此型多见于中小chl。
3.混合型:见于巨大chl,占20.1%,直径6~35cm。其声像表现为典型的蜂窝状结构,网络呈粗线状回声,间以大小一致的液性暗区。
(二)其他影像检查
1. ct:ct平扫为低密度病变,注射造影剂后即在病灶周围出现增强的深环,继之向病灶中心弥散,直至整个病灶呈过度填充状态。其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的肝组织,此即所谓的增强扫描。ct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肯定的意义。
2.mri:mri诊断chl具有特殊的意义,一般不会遗漏小的肿瘤。t2加权时呈高信号密度区,称之为"灯泡征"改变。
3.ect:平扫时病灶呈放射性缺损区,注射???tc-植酸盐后原缺损区呈过度填充状态,对chl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容易遗漏1cm左右的小病灶。
4.肝血管造影:如上述检查仍不能确诊,才考虑行肝血管造影。其特点:肝内动脉分支被病变推向一侧而移位。如病灶中心纤维化时呈"c"形或环形充盈造影剂,大的血管瘤可完全被造影剂填充,很像"鹅毛大雪"状。造影剂在病灶内出现早,但消失延迟,呈"早出晚归"现象。肝血管造影可发现1cm左右的小血管瘤
5.x线拍片可发现软组织影、偶见钙化影、膈肌抬高、胃和结肠移位等。
鉴别诊断:
一、和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
1、肝血管瘤生长慢,肝癌生长快;2、肝血管瘤afp(-),肝癌afp(+);3、肝血管瘤hbv(-),肝癌hbv(+);4、alp:肝血管瘤正常,肝癌升高;5、Υ-gt:肝血管瘤正常,肝癌升高;6、肝硬化肝血管瘤无,肝癌有;7、b-us:肝血管瘤大多数强回声,肝癌大多数低回声:8、ct增强:肝血管瘤过度填充,肝癌无;9、ect血池:肝血管瘤过度填充,肝癌无;10、mrit2加权:肝血管瘤高信号区,肝癌低信号区。
二、和其他肝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1.肝脓疡:无论是细菌性或阿米巴性肝脓疡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史,针吸细菌培养发现:前者细菌生长,后者涂片发现阿米巴滋养体。影像检查均有脓腔,与肝血管瘤不难鉴别。
2.肝囊肿:无论哪一种囊肿影像检查时都有囊性改变,而肝血管瘤是实质性占位。
3.肝腺瘤、肝炎性假、肝增生结节:前两者都罕见。后者都伴有肝硬化,而肝血管瘤极少伴肝硬化,因此不难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手术切除,症状消失。
2.好转:肿瘤部分切除,症状减
治疗:
chl的大小治疗原则不同。而国内对大小chl的概念不一,因此作者认为应按如下划分:肿瘤直径≤5cm者称小chl;6~10cm为中chl;11~15cm为大chl;>15cm为巨大chl。
chl是先天性病变而非后天新生;生长非常缓慢;多数无任何症状,即使有疼痛也多系肝包膜受压或炎症所致,且能自行缓解;chl自发破裂和恶变非常少见。基于上述特点成人chl的治疗分为:①无任何症状的中、小chl可不作任何处理,但要定时复查;②对于大的和巨大的chl,如有症状或不能完全排除肝癌者应手术治疗;③如手术切除困难,而又必须治疗者可考虑非手术疗法。小儿chl为一种特殊的肝血管瘤肿瘤往往合并有动静脉瘘,而引起高排出量心力衰竭,所以一般主张手术治疗。
一、手术切除治疗
(一)包膜外剥离
肝血管瘤绝大部分位于肝表面,且有一层不完整的包膜,从包膜外即可将肿瘤剥脱。如此可不切除正常肝组织,有利术后肝功恢复,其方法:
1.切口、显露、探查同肝癌切除。
2.解剖动脉并暂时结扎,或用无菌绷带裹紧体使内血液排入体循环而缩小,之后用pringl法阻断全部入肝血流,沿体包膜切开肝被膜并向肝实质深处钝性剥离,遇有管道逐一钳夹、切断、结扎直至将肿瘤完整剥除。立即用热盐水纱布垫压迫肝断面2~3分钟后撤
去,如仍有活性出血点,逐一"8"字缝扎,最后缝闭创面。
(二)肝脏楔形切除
肿瘤位于周边、体不大、单发者可行肝楔形切除,断面对拢缝合。
(三)肝叶或半肝切除
肿瘤位于同一肝叶或半肝可考虑行肝叶或半肝切除。肝断面处理:①对拢缝合;②缝合困难者用游离或带蒂大网膜覆盖固定。
二、不能切除chl的治疗
(一)碘化油栓塞
因为chl主要是肝动脉供血,所以经皮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或术中肝动脉插管,用40%碘化油行hae。黎乐群等报道75%的病例肿瘤可缩小80%,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肝动脉插管硬化剂治疗
高寰等用40%脲素溶液,经肝固有动脉插管每次注入7~10ml,每周3次,共20次。或99.8%乙醇每次5ml,共4次,可使血管内膜乃至血管全层发生凝固性坏死,最后导致血管纤维化和管腔闭塞,肿瘤缩小。但此方法有一定并发症,应引起注意。
(三)电化学治疗
剖腹显露肿瘤后,用sdzly-3型生物电场治疗仪连接刺入肿瘤的电极针行电化学治疗。其机理:肿瘤细胞对生存条件变化的反应比正常组织更为敏感,应用单项直流电可使血管-间质闭合电路发生非生理强化激活,在局部形成一定强度的生物电场,通过电解、电渗、电泳等作用,使局部组织(主要是肿瘤组织)发生电化学、电生理变化,导致肿瘤细胞酶的活性被破坏,蛋白质变性、凝固、坏死,最后使肿瘤细胞坏死而达到治疗目的。

“肝血管瘤” 相关论述

肝血管瘤是肝脏血管异常形成的肿瘤
据估计,1%~5%的成人有无症状的肝血管瘤。这些肿瘤通常在病人作超声波或ct扫描时被发现,不需要治疗。在小儿,大的肝血管瘤偶尔引起症状因而被发现,如广泛的血栓形成和心衰。需要手术处理。

b超检查日益普及,常会遇上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肝占位?什么是血管瘤?它与肝癌有什么区别?如果这三个问题弄清了,那么对肝血管瘤疑义也就解决了。
所谓肝占位是指一个实质性的(良性或恶性)病变,长在肝脏中,将正常肝组织排挤出去,称为肝占位。因为大多数为肝癌,因而在人们印象中,肝占位就成了肝癌同义词,但随着科学发展,人们才逐渐知道在肝占位中,除肝癌外,还有一些良性病变,血管瘤就是其中最多见的一种,它的形成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有关。
肝血管瘤大小不一,小至米粒、黄豆,大至数十厘米,因而症状也千差万别,巨大血管瘤在上腹部形成肿块,压迫邻近胆、胃和胰腺,产生上腹胀痛等症状,破裂时出现出血及急性腹痛等症状,故大血管瘤尽早手术,小血管瘤则与正常肝脏“和平共处”,不需治疗。它的主要矛盾是鉴别真假,与早期肝癌等相区别,当然这些病人少不了作ct或磁共振检查。但最好方法还是作ect即放射性胶体显像,在肝癌时可见放射性缺损,而血管瘤则见放射性密集的充填区,一正一反,截然不同,类似的检查还有肝动脉造影,但因为是创伤性检查,不受病人欢迎,它并不优于ect。
一旦诊断明确,就不必再背上肝癌“嫌疑”的包袱,可以正常生活,至今尚无药物预防,但定期复查b超,观其大小变化还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