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

( xietong )

中医

简介:
本病是胁痛是指自觉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的症状。胁痛可归属于广义的胸痛范畴。
病因:
胁痛为肝胆、胁肋部病变的常见症状之一,如肝癌肝痈、肝热病、肝著、鼓胀胆瘅胆胀悬饮肥气干胁痛、胁肋痛等病均可导致。
病机:
病机特点为气机郁滞,脉络失和,疏泄不利。
诊断:
临床若对导致胁痛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胁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胁指胸壁两侧,其下界为肋缘尽处,故胁痛一般应与胸痛胃脘痛腹痛肩背痛腰痛相区别。
2.肝胆病变一般都可见右胁痛,然其确切痛位多在胁之内,体表肌肤一般无压痛等表现。
(1)肝痈、肝热病、肝瘟等之胁痛,常有急起发热,多见黄瘅等症。
(2)肝癌、胆癌出现右胁痛时,多已进入晚期,通过b超、ct等检查能发现肝胆占位性病变。
(3)胆瘅胆胀、胆石之胁痛,常可触及肿大之胆囊,压痛明显,并有呕恶等症。
(4)肝积胁痛,右胁下可有较平滑而坚硬的肿块。
(5)有痨病史,或有盗汗、潮热等症者,其右胁痛可能是肝痨所致。
(6)小儿或青年突起胃脘偏右部位阵发剧痛,而压痛等体征不明显,伴呕吐等症者,应考虑蛔厥之可能。
(7)肝著有肝热病病史,以右胁长期隐痛等为特点。
3.非肝胆病变出现胁痛,其常见者有:
(1)胸胁饱满,支撑作痛,检查发现胸腔有积液者,为悬饮
(2)胸胁刺痛,干咳,有胸膜摩擦音者,为干胁痛
(3)肌肤沿肋骨相引掣痛者,为胁肋痛。
(4)有疟疾蛊虫病等病史,左胁下有较大肿块者,为肥气
(5)胸胁外伤所致胁痛,有明显的外伤史及局部青紫、压痛等症。
4.除询问病史、症状及作体检外,一般应作肝功能、b超、x线等检查,以鉴别病种。
治疗:
辨证论治
1.肝气郁滞证: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饮食减少,嗳气频作,苔薄,脉弦。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当归郁金川楝子之类。
2.瘀滞肝络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痛处拒按,胁下或见痞块舌质紫黯,脉弦或沉涩。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3.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甚则剧痛而拒按,痛引肩背,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或有目黄、身黄、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清利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4.虫扰胆膈证:突发脘胁痛剧,攻撑及背,呕吐蛔虫口苦舌苔黄腻,脉弦。安蛔定痛。乌梅丸加减。
5.肝阴虚证:胁肋灼痛或隐痛,痛喜揉按,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而数。滋阴柔肝。一贯煎白芍白蒺藜玫瑰花之类。
常用止胁痛中药:郁金白芍金铃子枳壳柴胡、玄胡等,可在辨病、辨证
的基础上选用。
中药:
香附丸元胡止痛片等。
针灸:
对症处理:针刺常用支沟丘墟照海肝俞,用泻法。肝郁加太冲;血瘀期门湿热加阳陵泉、三阴交阴虚加泻行间,补复溜肾俞。或用皮肤针叩刺痛处加拔火罐,适用于劳伤瘀血作痛。

“胁痛” 相关论述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明确指出:“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医方考·胁痛门》又谓:“胁者,肝胆之区也。”且肝胆经脉布于两胁,故“胁”现代又指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肝胆胰所居之处。
胁痛是肝胆疾病中常见之证,临床有许多病证都是依据胁痛来判断其为肝胆病或系与肝胆有关的疾病
本病证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并明确指出胁痛发生主要是肝胆的病变。如《素问·热论篇》曰:“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耳聋。”《素问·刺热论篇》谓:“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其后,历代医家对胁痛病因的认识,在《内经》的基础上,逐步有了发展。《景岳全书·胁痛》将胁痛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并提出以内伤为多见。《临证指南医案·胁痛》对胁痛之属久病人络者,善用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泄祛瘀等法,立方遣药,颇为实用,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类证治裁·胁痛》在叶氏的基础上将胁痛分为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肝虚诸类,对胁痛的分类与辨证论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胁痛病证,可与西医多种疾病相联系,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胁肋外伤以及肋间神经痛等。以上疾病若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时皆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因为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循行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两胁。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而用阳。若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等病因,累及于肝胆,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即可引起胁痛。其具体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肝气郁结若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肝气郁结胁痛,日久有化火伤阴血瘀之变。故《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又说:“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肤胁肋痛。”
2.瘀血络气行则血行,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可以及血,久则引起血行不畅而瘀血停留,或跌仆闪挫,恶血不化,均可致瘀血阻滞胁络,不通则痛,而成胁痛。故《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曰:“久病在络,气血皆窒。”《类证治裁·胁痛》谓:“血瘀者,跌仆闪挫,恶血停留,按之痛甚。”
3.湿热蕴结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素问·刺热论篇》说:‘‘肝热病者,……胁满痛。”《证治汇补·胁痛》也曾谓:胁痛“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
4.肝阴不足素体肾虚,或久病耗伤,或劳欲过度,均可使精血亏损,导致水不涵木,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而成胁痛。正如《金匮翼·胁痛统论》所说:“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
总之,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病机转化较为复杂,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而成虚实并见之证;既可气滞及血,又可血瘀阻气,以致气血同病。胁痛的基本病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致肝胆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
【临床表现】
本病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特征。其痛或发于一侧,或同时发于两胁。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间有喜按者。常反复发作,一般初起疼痛较重,久之则胁肋部隐痛时发。
【诊断】
1.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特征。
2.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间有喜按者。
3.反复发作的病史。
4.血常规、肝功能、胆囊造影、b超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胸痛胸痛胁痛均可表现为胸部的疼痛,故二者需鉴别。不过胁痛部位在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而胸痛部位则在整个胸部,1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等检;查多可查见心肺疾病的证据。
2.胃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如有胃痛连胁也是以胃痛为主,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胁痛是由湿热外邪侵袭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致,伴有寒;热表证,且起病急骤,同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发黄,苔黄腻等肝胆湿热症状;内伤胁痛则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肝阴不足所引起,不伴恶寒发热表证,且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2.辨在气在血一般说来,气滞以账痛为主,且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的轻重每与情绪变化有关;血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
3.辨虚实实证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外感湿热邪所致,起病急,病程短,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由肝阴不足络脉失养所引起,常因劳累而诱发,起病缓,病程长,疼痛隐隐,悠悠不休而喜按,脉虚无力。
治疗原则
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实证理气、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虚证滋阴养血柔肝。临床上还应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理气,利胆通络之品。
分证论治
·肝气郁结
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枳壳陈皮理气除胀,川芎活血行气通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若气滞及血,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若兼见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气郁化火之象,酌加栀子黄芩胆草等清肝之晶;若伴胁痛肠鸣腹泻者。为肝气横逆,脾失健运之证,酌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健脾止泻;若伴有恶心呕吐,是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酌加半夏陈皮藿香生姜等以和胃降逆止呕。
·瘀血阻络
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方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而养血,柴胡行气疏肝桔梗肺气枳壳行气宽中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若瘀血严重,有明显外伤史者,应以逐瘀为主,方选复元活血汤。方以大黄桃仁红花穿山甲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当归养血祛瘀,柴胡疏肝理气天花粉消肿化痰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还可加三七粉另服,以助祛瘀生新之效。
·湿热蕴结
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肝泄火,柴胡疏肝理气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养血清热益肝。可酌加郁金半夏青皮、川栋子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若便秘,腹胀满者为热重于湿,肠中津液耗伤,可加大黄、芒硝以泄热通便存。若白睛发黄,尿黄,发热口渴者,可加茵陈黄柏金钱草以清热除湿,利胆退黄。久延不愈者,可加三棱莪术丹参当归尾等活血化瘀。对于湿热蕴结的胁痛,祛邪务必要早,除邪务尽,以防湿热胶固,酿成热毒,导致治疗的困难。
·肝阴不足
症状: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两目干涩,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柔肝,佐以理气通络。
方药:一贯煎
本方为柔肝的著名方剂。组方原则宗叶氏“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之意,在滋阴补血以养肝的基础上少佐疏调气机,通络止痛之晶,宜于肝阴不足,·络脉不荣的胁肋作痛。方中生地、枸杞滋养肝肾沙参麦冬当归滋阴养血柔肝,川栋子疏肝理气止痛。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可加草决明女贞子;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钩藤天麻菊花;若心中烦热口苦甚者,可加栀子丹参。肝阴不足所致胁痛,除久病体虚,失血等原因外,尚有因使用香燥理气之晶太过所致者。一般说来,气滞作胀作痛,病者苦于疼痛胀急,但求一时之快,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获效,以致香燥理气太过而伤肝阴,应引以为戒。
【转归预后】
肝郁胁痛如久延不愈,或治疗不当,日久气滞血瘀,可转化为瘀血胁痛湿热蕴结胁痛日久不愈,热邪伤阴,可转化为肝阴不足胁痛;邪伤正气,久病致虚,各实证胁痛皆可转化为虚实并见之证;而虚证胁痛若情志失调,或重感湿热之邪,也可转化为阴虚气滞,或阴虚湿热虚实并见证。若失治误治,久延不愈,个别病例也可演变为积聚,甚者转为鼓胀重证。
无论外感内伤胁痛,只要调治得法,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当,转为积聚鼓胀者,治疗较为困难。
【预防与调摄】
胁痛皆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有关。所以,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气机条达,对预防与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胁痛属于肝阴不足者,应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多食蔬菜、水果、瘦肉等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胁痛属于湿热蕴结者,尤应注意饮食,要忌酒,忌辛辣肥甘之晶,生冷不洁之品也应注意。
【结语】
胁痛为临床常见病,主要证型有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阴不足等,病位在肝胆,基本病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以辨外感内伤,在气、在血和辨虚、实为辨证要点。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实证理气、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虚证滋阴养血柔肝。临床上还应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利胆,理气通络之品。但应注意,对于香燥理气之晶,不宜过量服用。
【文献摘要】
素问·脏气法时沦篇》:“肝病者,两胁下痛少腹,令人善怒。”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丹溪心法·胁痛》:“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
景岳全书·胁痛》:“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胁痛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症因脉治·胁痛》:“内伤胁痛之因,或痰饮悬饮,凝结两胁,或死血停滞胁肋,或恼怒郁结,肝火攻冲,或肾水不足,……皆成胁肋之痛矣。”
【现代研究】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
1.单味中药及有效单体的研究
五味子乙素、升麻甲醇提取物、·苍术酮、苦参碱及黄芪茯苓三七甘草柴胡郁金等的研究,皆显示出一定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而目前研究最多的当推汉防己甲素、丹参桃仁冬虫夏草等。刘氏等以大剂量丹参为主治疗慢性乙肝患者160例,结果表明,丹参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及消缩肝肿大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3(3):23)。
徐氏等从病理和免疫组化角度探讨桃仁提取物治疗肝纤维化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桃仁提取物通过提高肝组织胶原酶的活性和抑制贮脂细胞的活化有效地抑制了胶原等基质成分的合成代谢,促进其分解代谢,从而使桃仁组肝脏内工、Ⅲ、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大量减少。提示桃仁提取物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比较广泛,对多种类型胶原基质成分的降解均有显效[中国中药杂志1994;19(8):493]
2.复方研究
大量的活血化瘀方药的抗肝纤维化临床和实验研究反复验证了活血化瘀法为抗肝纤维化有效和基础的法则。胡氏等研究大黄廑虫丸对大鼠肝损伤的作用,结果显示:大黄广虫丸能显著降低大鼠肝尿羟脯氨酸含量,减少肝细胞变性,减轻肝内胶原纤维增生,具有一定的抗肝损伤和肝纤维化的作用[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5(3):30)。
傅氏等认为慢性肝炎以至形成肝硬化的主要病机在于气虚血瘀,故以益气活血为法组方(黄芪川芎赤芍等),与单纯活血作平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活血化瘀药对肝纤维化大鼠具有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和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但实验后期反失去护肝降酶作用,也未能降低大鼠病死率,考虑后者与逐瘀过久致伤正气有关;而益气活血剂能使大鼠安然度过实验晚期,明显降低病死率,肝功能接近正常,其抗肝纤维化效果优于单纯活血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4):229]。
朱氏等用补肾方药制成抗纤灵(熟地巴戟天仙灵脾等)治疗慢性乙月于19例,结果表明抗纤灵可改善免疫调节功能,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使透明质酸、纤维连结蛋白降低。提示抗纤灵对肝纤维增生有一定抑制作用[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3):181]。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1.慢性肝炎
李氏重用茜草稀莶草治疗慢性肝炎高丁球蛋白血症,方法是对慢性肝炎alt正常或治疗后降至正常,丁球蛋白仍>22.0%者,以活血化瘀为总治则,以茜草30-60g,稀莶草30-60g为基本方,同时配合辨证用药:兼血热者加赤芍丹参葛根丹皮等,兼脾虚者加黄芪茯苓升麻,兼肝郁者加瓜蒌香附桔梗牛膝,脾肾阴虚型选用白芍牛膝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等,痰湿郁阻型用陈皮半夏泽泻茯苓菖蒲香橼等,寒凝肝脉型加香附炮姜,兼心下停饮者加桂枝茯苓。疗程2—4个月。总有效率56.41%,其中,治疗前丁球蛋白>30.0%者,治疗后2/3病例达到显效或有效,tit与y球蛋白呈同步下降[中医杂志1993;34(10):603]。
在中西医对照观察中伍氏发现慢迁肝中以湿热型、气郁脾虚型多见,占69.4%,慢活肝中以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型多见,占58。5%;刘氏等发现肝郁脾虚型符合慢迁肝者占94.6%,肝肾阴虚型符合慢活肝者占75.5%,气滞血瘀型属慢活肝伴早期肝硬化者占75.0%。王氏等发现肝郁湿热型hbv复制最活跃,肝脾两虚型hbv复制趋于稳定[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2):70]。
刘氏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将其分为气分证血分证阴虚证阳虚证四型论治,分别用柴胡解毒汤柴胡活络汤柴胡止痛汤柴胡鳖甲汤柴胡桂姜汤治疗。柴胡解毒汤柴胡黄芩茵陈土茯苓蚤休草河车苍术炙甘草等组成,主治肝炎气分湿热,转氨酶高,黄疸指数高,以苔腻,尿黄,胁痛,体疲,口苦心烦为辨证要点,转氨酶持续高加垂盆草金钱草蛇舌草(三草解毒汤);湿热毒邪凝滞不化,苔白厚腻而干,肩背酸凝而胀,身沉重,口渴尿黄,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三石解毒汤)。柴胡活络汤柴胡黄芩茵陈土茯苓草河车茜草红花当归白芍炙甘草等组成,主治肝血瘀阻,络脉不通,湿热毒邪进入血分,以苔白腻,舌质暗边有瘀斑,脉弦涩为特点,转氨酶不降,加三草活络汤(三草解毒汤加虎杖)。柴胡止痛汤柴胡、川栋子、延胡索刘寄奴姜黄茜草海螵蛸皂刺甘草等组成,主治邪人血分气血失调,以肝区痛重为特点。柴胡鳖甲汤柴胡鳖甲牡蛎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土元茜草等组成,主治阴虚内热,气血凝滞,以舌红绛少苔,脉弦细数,低热少寐,口燥咽干衄血,胁痞为辨证要点。柴胡桂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肝之余邪未去又发脾阳虚寒证,以口干胁痛背痛腹胀便溏为要点(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6;19(5):46)。
2.乙型肝炎
黄氏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活动期乙型肝炎33例,用清开灵20mi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有关降酶药。1疗程后,除1例无效外,11例sgff恢复正常水平,1例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sgpt平均下降幅度为88~t;hbeag转阴者7例。治疗2-3疗程后,除2例sgpt反跳至2001x而转院,2例sgpt下降不足40g外,其余病例均有效。21例sgpt恢复正常。4例高胆红素血症血清胆红素均正常,7例sgpt在40—72空格之间,hbeag转阴者11例,2例hbsag、hbeag阳性者均转阴,后经益肾解毒法治疗,1个月后复查,无反复[中医杂志1993;34(3):138)。
肖氏等用乙肝康治疗乙肝.31例,方由蜈蚣三七山药郁金白蒺藜大黄鹅不食草等组成,疗程90天,治疗总有效率为83.9%。并观察了此方治疗对乙肝血清学指标的影响,结果hbsag、hbeag转率分别为41:9%、57.91%,hbeab转阴率为48.4%[中医杂志1.993:(6):335)。
王氏等用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54例,疗程为2个月,并与西药治疗组对比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能较快改善慢性乙月千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肝功能,促进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指标的好转(hbsag、hbeag转阴率或滴度下降,抗-hbe或抗-hbs阳转率),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补中益气汤对实验小鼠肝组织dna、rna、蛋白质合成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6):333)信张氏等用参芪四物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5例,总有效率88.9%,其中基本治愈率35.6%,显效率33.3%,有效率20.0%。并对t细胞亚群作了观察,治疗前cd3、cd4的百分率与cd4/cds比值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cds与b细胞的百分率却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cd3、cd4与cd4/cds比值显著回升(p<0,01),cds与b细胞显著下降(p分别<0.01、0.05),提示本药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中医杂志1995;36(9):540)。
3.丙型肝炎
陈氏认为丙型肝炎的特点是毒邪(hcv)直人营血;毒瘀易聚,缠绵难愈;肾虚者易感,中老年多发;易与乙型肝炎合并感染。提出中医治法可采取活血解毒疏肝化瘀,补益肝肾等法。丙型肝炎病毒直人血分,应重用人血分药物。但因其性质凝、毒聚,因此不宜使用过于寒凉·、粘滞、阴柔之药,而应选用动而不守之药,以活血通络为主。其解毒之药亦应选用那些具有解毒与活血通络双重作用者,如紫草虎杖丹皮赤芍麻黄大黄郁金白花蛇舌草之类。hcv也是一种嗜肝性病毒,无论从何途径传人,最终损害肝脏。
临床上肝郁脾虚、肝郁脾湿等以肝脾不和损害为主的占多数,再加上hcv毒邪性主聚敛,热象不显,气滞湿阻、痰凝往往与瘀血阻络并存,形成毒、瘀、痰、湿交阻的病机,使病程迁延难愈。·因此,应采用疏肝理气药物,如柴胡青皮陈皮香附厚朴,化痰药如昆布海藻浙贝母半夏等,与活血化瘀解毒药合理配伍使用,可以防止药性凝粘滞,加重病情。据临床所见,丙型肝炎患者肾气虚、肾阳虚者较肾阴虚者多见,宜选用小剂量的补肾阳药物巴戟天仙灵脾仙茅胡芦巴等药。在助肾阳时还应适当选用滋补肾阴药物,一方面有阴中求阳、阳中求之意,而且还可以防止阳药助火之弊[中医杂志1994;35(10):621)。
邢氏等认为丙型肝炎的病理变化为湿、热、瘀、毒。以活血解毒为主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20例,基本方:苦参丹参赤芍、炙鳖甲穿山甲、制大黄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薏苡仁茯苓、生甘草。并随证加减。均治疗2个疗程,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果:痊愈3例,显效3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治疗后抗hcv转阴2例,转成弱阳性3例[中医杂志1994;35(5):286]。

葛氏,治卒腰痛诸方,不得俯仰方。
正立倚小竹,度其人足下至脐,断竹,及以度后,当脊中,灸竹上头处,随年壮,毕,藏竹,勿令人得矣。
又方,鹿角长六寸,烧,捣,末,酒服之,鹿茸尤佳。
又方,取鳖甲一枚,炙,捣,筛,服方寸匕,食后,日三服。
又方,桂八分,牡丹四分,附子二分,捣,末,酒服一刀圭,日再服。
肾气虚衰,腰脊疼痛,或当风卧湿,为冷所中,不速治,流入腿膝,为偏枯冷痹,缓弱,宜速治之方。
独活四分,附子一枚大者,炮,杜仲茯苓,桂心各八分,牛膝秦艽防风,芎?,芍药六分,细辛五分,干地黄十分,切,水九升,煮取三升,空腹分三服,如行八九里进一服,忌如前顿服三剂。
治诸腰痛,或肾虚冷,腰疼痛萎方。
干漆熬烟绝,巴戟天去心,杜仲牛膝各十二分,桂心,狗脊独活各八分,五加皮山茱萸,干薯蓣,各十分,防风六分,附子四分,炼蜜丸,如梧子大,空腹酒下二十丸。日再加减,以知为度也,大效。
胁痛如打方。
大豆半升,熬令焦,好酒一升,煮之令沸,熟饮取醉。
又方,芫花菊花等分踯躅花半斤,布囊贮,蒸令热,以熨痛处,冷复易之。
又方,去穷骨上一寸,灸七壮,其左右一寸,又灸七壮。
又积年久痛,有时发动方。
干地黄十分,甘草五分,干漆五分,水五分,桂一尺,捣,筛,酒服一匕,日三服。
又方,六七月取地肤子阴干,末,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治反腰有血痛方。
杜仲三升许,以苦酒和涂痛上,干复涂,并灸足踵白肉际,三壮。
治肾腰痛
葛根,嚼之,咽其汁,多多益佳。
又方,生地黄捣,绞取汁三升,煎取二升,纳蜜一升,和一升,日三服,不瘥,则更服之。
又方,灸腰眼中,七壮。
肾腰者,犹如反腰,忽转而?之。
治腰中常冷,如带钱方。
甘草干姜各二两,茯苓,术各四两,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短剧》云温。
治胁卒痛如打方。
以绳横度两乳中间,屈绳从乳横度,以?痛胁下,灸绳下屈处三十壮,便愈,此本在杂治中,隐居效方腰背痛方。
杜仲一斤,切,酒二斗,渍十日,服三合
附方《千金方》,治腰脚疼痛。
胡麻一升新者,熬令香,杵,筛,日服一小升,计服一斗,即永瘥,酒饮蜜汤羹汁,皆可服之,佳。
《续千金方》,治腰膝疼痛伤败。
鹿茸不限多少,涂酥炙,紫色为末,温酒调下一钱匕。
经验方》,治腰脚痛
威灵仙一斤,洗干,好酒浸七日,为末,面糊丸,桐子大,以浸药酒,下二十丸。
《经验后方》,治腰疼神妙。
破故纸为末,温酒下三钱匕。
又方,治肾虚腰脚无力。
生栗袋贮,悬干,每日平明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
又方,治丈夫腰膝冷痛,或顽麻无力。
菟丝子洗秤一两,牛膝一两,同浸于银器内,用酒过一寸,五日曝干,为末,将元浸酒,再入少醇酒作糊,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丸。
外台秘要》,疗腰痛
黄狗皮,炙裹腰痛处,取暖彻为度,频即瘥也,徐伯玉方同。
《斗门方》,治腰痛
大黄半两,更入生姜半两,同切如小豆大,于铛内炒令黄色,投水两碗,至五更初,顿服,天明取下腰间恶血物,用盆器贮,如鸡肝样,即痛止。
又方,治腰重痛。
槟榔为末,酒下一钱。
《梅师方》,治卒腰痛暂转不得。
鹿角一枚,长五寸,酒二升,烧鹿角令赤,纳酒中,浸一宿饮之。
崔元亮《海上方》,治腰脚冷风气
以大黄二大两,切如棋子,和少酥炒,令酥尽入药中,切不得令黄,焦则无力,捣,筛为末,每日空腹以水大三合,入生姜两片如钱,煎十余沸,去姜,取大黄末两钱,别置碗子中,以姜汤调之,空腹顿服,如有余姜汤,徐徐呷之。令尽,当下冷脓多恶物等,病即瘥止。古人用毒药攻病,必随人之虚实而处置,非一切而用也。姚僧垣初仕,梁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僧垣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帝弗从,几至委顿。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室通。僧垣曰,脉洪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无瘥理。帝从而遂愈,以此言之,今医用一毒药而攻众病,其偶中病,便谓此方之神奇,其瘥误乃不言,用药之失,如此者众矣,可不戒哉。
《修真方》,神仙方。
菟丝子一斗,酒一斗,浸良久,漉出曝干,又浸,以酒尽为度,每服二钱,温酒下,日二服,后吃三五匙水饭压之。至三七日加至三钱匕,服之令人光泽。三年老变为少,此药治腰膝去风,久服延年

论曰手少阳三焦之脉,主通行三气,往穷必反,以下为顺者也,其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循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若其经脉虚,风冷乘之,迫于心络,则心气内郁,不得调达,或上攻于胸,或下引于胁,是为胁痛烦满
胁痛烦满,上攻心胸不利。木香汤方
木香(一两) 槟榔(锉二两) 芍药(半两)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桂(去粗皮) 羌活(去芦头京三棱(煨锉) 独活(去芦头) 芎 大黄(锉炒) 干姜(炮) 人参(切各一两)
上一十四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日午夜卧各一。
气滞不匀,胁痛烦满,不思饮食。荜澄茄丸
荜澄茄(炒) 藿香香子(炒) 人参槟榔(锉各一两) 丁香木香(各半两) 甘
上九味,捣罗为末,入麝香一钱匕,研细炼蜜,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细嚼,橘皮生姜汤下,空心食前。
治腹胁痛、胀满烦躁,不思饮食。乌药汤方
乌药(锉) 藿香檀香(锉) 丁香皮(各一两) 木香(半两) 荜澄茄(炒三分) 槟榔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一切冷,心腹胁痛烦满不消。木香丸
木香(一分) 京三棱(煨锉一两) 芫花(醋炒半两) 槟榔(锉)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一两) 干姜(炮) 桂(去粗皮各半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半)
上八味,捣罗为细末,煮枣肉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姜汤下、日三。
治腹胁痛滞不消,烦满痞闷,不思食。白术丸
白术槟榔(锉) 姜黄(炒) 沉香(锉) 京三棱(煨锉各一分) 大腹(锉一半两) 莎草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细末,酒浸炊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嚼破,温水下亦可。
治胁腹痛胀满,上下攻冲烦闷。木香汤方
木香(一分) 桔梗(去芦头炒)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 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桂(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二片,枣一枚去核,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经义
《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少腹,令人善怒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
《大奇论》曰∶肝雍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邪客篇》曰∶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胁。
热论篇》曰∶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耳聋
《刺热篇》曰∶肝热病者,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刺足厥阴少阳。热病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玉机真藏论》曰∶风寒客于人,弗治,则病入舍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名曰肝痹胁痛出食。春脉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
五脏生成篇》曰∶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
《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五邪篇》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咳论》曰∶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 ,立已。
《骨空论》曰∶ 络季胁引小腹而痛胀,刺噫嘻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奇病论》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厥论》曰∶少阳之厥,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不可以运。
《腹中论》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治以乌贼鱼骨丸
《脉解篇》曰∶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气盛,故心胁痛也。
五脏生成篇》曰∶腹满 胀,支膈 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经脉篇》曰∶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心主厥阴心包络也,是动则病手心热,甚则胸胁支满,心中 大动。胆足少阳也,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本藏篇》曰∶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隔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 ,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脾小则脏安。脾大则苦凑 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标本病传论》曰∶夫病传者,心病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肝病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肾病少腹腰脊痛, 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
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民病反胁痛而吐甚。岁火太过,炎暑流行,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胁不可转侧。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 胁痛。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岁土不及,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凋,胸胁暴痛,下引少腹。木不及,其ht 东,其脏肝,其病内舍 胁,外在关节。火不及,其ht 南,其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金不及,其ht 西,其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六元正纪大论》曰∶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金郁之发,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
《至真要大论》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心胁痛不能反侧。厥阴司天,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胸中烦热,右 满。阳明司天,民病左胁痛,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厥阴之胜,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太阴之胜,病在胁。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 胁痛。阳明之复,清气大来,病生 胁,气归于左。
论证(共三条)
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此非诸经皆有此证,但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以次相传,延及少阳、厥阴,乃致胁肋疼痛。故凡以焦劳忧虑而致胁痛者,此心肺之所传也;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以色欲内伤水道壅闭而致胁痛者,此肾与膀胱之所传也,传至本经,则无非肝胆之病矣。至于忿怒疲劳,伤血伤气伤筋,或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此自本经之病。
病在本经者,直取本经,传自他经者,必拔其所病之本,辩得其真,自无不愈矣。
胁痛内伤外感之辩,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胁痛有左右血气之辩,其在诸家之说,有谓肝位于左而藏血,肺位于右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脾气亦系于右,故湿痰流注者,亦在右。若执此说,则左岂无气?右岂无血?食积痰饮,岂必无涉于左乎?古无是说,此实后世之谬谈,不足凭也。
然则,在气在血,何以辩之?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第详察所因,自可识别。
且凡属有形之证,亦无非由气之滞,但得气行,则何聚不散?是以凡治此者,无论是血是痰,必皆兼气为主,而后随宜佐使以治之,庶得肯 之法,无不善矣。
论治(共三条)
一、外感证,邪在少阳,身发寒热胁痛不止者,宜小柴胡汤三柴胡饮,或河间葛根汤之类酌宜用之。若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宜柴胡疏肝散主之。若元气本虚,阴寒外闭,邪不能解而胁痛畏寒者,非大温中饮不可。
内伤肝胆,气逆不顺而胁痛者,宜排气饮推气散沉香降气散木香调气散之类主之。若郁结伤肝,中脘不快,痛连两胁,或多痰者,宜香橘汤。若暴怒伤肝,气逆胀满,胸胁疼痛者,宜解肝煎。若怒气伤肝,因而动火,胁痛、胀满、烦热,或动血者,宜化肝煎。若气滞胸胁,痛而兼喘者,宜分气紫苏饮。若男子忧郁伤肝,两胁疼痛者,宜枳实散。若男妇肝肾气滞,自下而上,痛连两胁者,宜木通散。若悲哀烦恼,肝气受伤,脉紧胁痛者,枳壳煮散。若因惊气逆胁痛不已者,桂枝散。若食积作痛,但痛有一条杠起者是也,大和中饮,或用保和丸。若痰饮停伏胸胁疼痛者,导痰汤加白芥子。若肝火内郁,二便不利,两胁痛甚者,当归龙荟丸,或左金丸。若从高跌坠,血流胁下作痛者,复元活血汤。若妇人血滞,胁腹连痛者,芍药散决津煎。若肝脾血虚,或郁怒伤肝,寒热胁痛者,逍遥散。若肝肾亏损,胁肋作痛,头眩心跳身痛,或妇人经水不调,经后作痛者,补肝散
内伤虚损,胁肋疼痛者,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倘于此证,不知培气血,而但知行滞通经,则愈行愈虚,鲜不殆矣。惟宜左归饮小营煎大补元煎之类主之。或有微滞者,用补肝散亦可。若忧思过度,耗伤心脾气血,病有如前者,宜逍遥饮三阴煎七福饮之类主之,或归脾汤亦可。若以劳倦,过伤肝脾气血而病如前者,宜大营煎大补元煎之类主之。
灸法
治卒胁痛不可忍者,用蜡绳横度两乳中,半屈绳,从乳斜趋痛胁下,绳尽处灸三十壮,更灸章门(七壮)、丘墟(三壮,可针入五分)。
胁痛论列方
三阴煎(新补十一) 七福饮(新补七) 小柴胡汤(散十九) 逍遥散(补九二) 归脾汤(补三二) 三柴胡饮(新散三) 逍遥饮(新因一) 推气散(和三七七) 大温中饮(新散八)枳实散(和三七六) 导痰汤(和九一) 柴胡疏肝散(散百十) 香橘汤(和三七四) 解肝煎(新和十一) 当归龙荟丸(寒一六七) 桂枝散(散百十一) 化肝煎(新寒十) 复元活血汤(外二百四十) 小营煎(新补十五) 决津煎(新因二) 左归饮(新补二) 河间葛根汤(散百十二)大营煎(新补十四) 芍药散(妇百三十) 补肝散(妇九二) 沉香降气散(和四十) 排气饮(新和六) 木通散(攻百十一) 大补元煎(新补一) 木香调气散(和四四) 左金丸(寒一五四) 大和中饮(新和七) 分气紫苏饮(和三七五) 保和丸(小三五) 枳壳煮散(散百九)
论外备用方
柴胡清肝散(寒五九 肝火栀子清肝散(寒六十 风热桃仁承气汤(攻四 瘀血神芎丸(攻七三 风痰神保丸(攻五三 寒气食积大黄附子汤(攻百十二 寒积控涎丹(攻八二 痰) 白术丸(和三七八 息积加味小柴胡汤(散二一 伤寒木香顺气散(和四三 肝气

胆囊或胆道虽位于右胁下,但疼痛常常放射至肩背,因此,注意力不应只局限于右胁下。另外,无论胆囊炎或胆结石,肥胖体质和湿热潜证都有一定的先兆预报价值……
急性胁痛是常见的急腹症,主要包括急性胆囊炎急性胆道感染以及胆绞痛(胆石症、胆道蛔虫)等。
一、急性胆囊炎急性胆道感染先兆
急性胆囊和胆道感染,属中医急性胁病范畴,多由肝火湿热引起,如《灵枢·五邪》:“病在肝,则两胁中痛”,《东医宝鉴·外形篇三·胁》亦曰:“肝火盛、两胁痛不得伸舒”,《万病回春·胁痛》说:“因内有湿热两胁痛甚”。
其先兆症多为肝火湿热证型,呈现目赤善怒口苦喜呕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濡数。如进食肥腻后,感右胁闷胀及隐隐作痛,常为胆道不畅、胆汁浓度过大的警号,总之,湿热内蕴为胆囊疾患的土壤。胆囊和胆道急性炎症时必有发热恶寒口苦胁痛恶心欲呕等征象,且常感腹胀、疼痛并放射至右肩背部,少数有黄疸出现。如疼痛剧烈、全身症状严重的要考虑胆囊穿孔凶兆的可能。而面色苍黄、昏厥、四肢厥冷、汗冷湿漉、脉微欲绝、则为厥脱险讯。另外,右上腹呈绞痛状、程度剧烈、黄疸明显、憎寒壮热、胆囊肿大不明显,应警惕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尤其见高热持续、黄疸加重、神志淡漠或恍惚、烦躁不安、唇紫舌瘀、出血衄血,则为瘀毒热结内陷的险讯,病情危笃,相当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二、胆绞痛(胆石症胆道感染、胆道蛔虫)先兆
胆绞痛包括胆石症、胆道蛔虫及梗阻性胆管炎、梗阻性胆囊炎等疾患,为常见急腹症之一。中医有胆胀胁痛黄疸等记载,如《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素问·刺热论》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千金要方》曰:“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名曰胆实热也。”(卷第十二·胆腑)《景岳全书·胁痛》亦曰:“内伤肝胆气逆不顺而胁痛。”发作的典型征兆为右上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三大特征。
胆石症先兆
胆石症发生于肥胖型妇女,且多为痰热质或肝郁型先兆证的潜在,即素见痰多苔腻、舌质偏红、脉弦或滑数、口粘腹胀大便常秘、尿黄。或常呈右胁时胀痛、情志不舒时加重、食后胃腹饱闷。有上述潜证者如渐感食肥腻后右胁下隐隐作痛,或饱食情志不舒时右胁胀闷者,应警惕胆石症的隐匿。如出现右胁疼痛,甚而寒战高热、黄疸大便白则为胆石症合并感染的征兆。胆总管结石则以腹痛寒热黄疸为典型征象。如出现右胁腹剧痛、呕吐、甚至昏厥、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为厥脱急兆,是胆石嵌顿引起疼痛性休克所致,而症情进一步发展,见面目深黄、神志昏愦、高热不退、四肢厥冷、脉细微无力,又为“热深厥深”毒热内陷险讯,提示胆道梗阻性感染、中毒性休克。再发展下去,出现唇紫喘息冷汗面白则为亡阳危证,相当于西医的呼吸循环衰竭,为生命濒危的信号。
胆道感染先兆
多见于女性,且多呈肥胖型,并素有湿热质先兆证,如舌质红、苔黄腻、腹胀厌油、尿短溲赤、便干脉数等症,尤其进油腻饮食后,常感右胁隐隐作痛,且大便呈黄白色、恶心腹胀等,多为慢性胆囊炎的信号。急性发作时呈现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右上腹痛并向肩背放射。
严重时出现高热持续、恍惚嗜睡、四肢厥冷、舌质红、苔黄燥、血压下降,为热毒炽盛内陷心营、热深厥深的凶兆,相当于现代医学感染中毒性休克。进一步发展,见昏迷息促、衄血便血、皮肤瘀斑、则为瘀热互结、气血凝滞的险证,相当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见唇紫息微、脉微欲绝、无尿、则为阴阳离绝的危象,相当于西医肝肾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衰竭,皆应紧急抢救。
由上述可见,胆道急症是十分凶险的,故掌握其先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胆道蛔虫先兆
胆道蛔虫为常见急腹症之一,中医属急性胁痛,多发生于儿童。先兆证为湿热潜证,表现为虫征兆,即喜食异物,或香甜食物、面黄肌瘦、唇有白斑、腹时作痛、口吐清涎、苔腻舌质偏红。如《灵枢·厥病》曰:“肠中有虫瘕蛟蛕……心肠痛、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胆道蛔虫,中医称为蛔厥,如《金匮要略》载曰:“蛔厥……此为脏寒,蛔上入膈”。
发作征兆为剑突下钻顶痛,腹部症状轻微,并有蛔厥征兆:乍寒乍热,手足时厥,口吐清涎,发作时大汗淋漓,辗转不安等症。如出现腹痛由阵发性转为持续加剧,发热寒战黄疸、脉数,则为毒热壅盛征象(合并胆道感染信号)。而见高热、神昏、面目深黄、四肢厥冷、脉细欲绝,又为热邪内陷热深厥深(相当于西医感染中毒性休克)危兆。

胁痛胁痛系新得之症,指西医之肋膜炎而言,其他若日久之胁痛,(肋间神经痛)肋膜癌肿、肝脏硬化、胆石等症不在此例。
【原因】本症由于感冒外伤肺炎,或其他脏器炎症之波及而发,由于激怒,或抑郁,而致此症者尤多。中医对此症,责之肝胆气滞血瘀,其说皆有至理,故激怒以下数字均采中医说。
【症候】此症分三种:
1.为干性肋膜炎但觉胸胁刺痛,于呼吸时更甚,脉多弦数。
2.为渗出性肋膜炎因恶寒而发中等度之弛热,呼吸困难,胸部刺痛剧烈,干咳、脉弦数,食欲缺损,渗出液潴留过多时,患者能自觉之,听之可微闻振荡声。
3.为化脓性肋膜炎,屡以寒战而发高热,脉多洪大而数,以上诸症皆剧烈,大便多干燥,小便多短赤。
以上三种症候,治不得法,最易诱起肺结核症,化脓性肋膜炎,屡以寒战而发高热,且有性命危险。诱起腹膜炎等则危险。
【治法】渗出性、化脓性二者,以施行西医外科手术为良,用套管针抽除渗出物及脓液。其内服药之有卓效者,则为撒里天尔酸那笃当膜(撒曹)其馀则为下剂,及麻醉止痛剂,最近余子汉真患较重之渗出性肋膜炎,即以撤曹四·○苦丁二·○蒸馏水二○○·○分六次,一日三次服而治愈。亦能有效。然中医治此症,注重肝胆二经,分别气郁血瘀痰饮,及虚、实、寒、热,不但对于新得之胁痛,可以根本治愈,即对于日久之胁痛,神经痛亦能奏效,绝不致演成非用外科手术不可之痛苦,且亦绝无波及其他脏器之虑,此则中医对此症和平有效,可取之方法,不能不表而出之。
中医对干性之肋膜炎,以橘络枳实旋覆花钩藤龙胆草赤芍陈皮青皮、川栋子等药为有效,对渗出性者,则以茯苓橘红半夏中医名此为痰饮加重用之,合前药无不奏效。茯苓用五、六钱以上,半夏二、三钱。至于化脓性之肋膜炎率用柴胡陈皮青皮瓜蒌仁穿山甲蒲公英金银花桃仁、生地、桑叶山栀夏枯草连翘参照中医外科肝痈症治法,以此症近似肝脓疡也。等,消肿退热,更有奇效。他若久病之胁痛,参用红花、归桃仁元胡等,注重在疏通血络,更有精义。而对此症兼发之咳嗽,则加枇杷叶杏仁贝母气逆降香咳血白芍,均甚圆活灵妙,屡试屡验,绝不致酿成危症也。川军亦为有效之品。
【医验】赵君,住北京西四牌楼大拐棒胡同六号,年十八岁,业铁工。因激怒斗殴,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致患胁痛,来诊时已得病四日热度昼夜不退,三十九度六痛不能卧,咳嗽呕恶,患侧高肿隆起,呼吸时痛尤甚,不能手按。恶寒四日不解,大便燥结小便赤短,舌黄,脉左右均洪数,精神不清,呼气有腐败臭味,有化脓嫌疑自觉肋内如有水汁存留,胀满异常。经诊断为肝经瘀热胁痛,防成内痈,急以解毒疏肝,参以外科医理论治,与下方:
第一方连翘六钱、金银花四钱、蒲公英五钱、瓜蒌仁四钱、青皮二钱、陈皮二钱、杏仁二钱、贝母三钱、荆芥一钱、防风一钱、钩藤三钱、丹皮四钱、元胡二钱,水煎服。此方内服,外用冷罨法于肋间高肿处,一日三次施行,中药系于晚间临睡时服下。又用阿斯比林三·○乳糖三·○分六包,一日二次,自上午六点钟至下午六点,分服二包,于三日之间,备用六包。中药则服第一剂取微汗,第二剂已不恶寒,减去荆芥防风,照方再服二剂,计三日之间,病势大减,热度降至摄氏表三十八度强,痛亦减轻,肿亦略退,脉仍洪数有力,患者来诊,深致感谢。但仍不能卧下,呼吸仍痛甚,大便一次,小便仍赤短,乃与下方:阿斯比林并非连日必用,不发热则不用也。
第二方生白芍二钱、竹叶三钱、丹皮三钱、杏仁三钱、青皮二钱、陈皮三钱、大腹皮二钱、元胡二钱、前胡二钱、枳实二钱、龙胆草二钱、贝母二钱、钩藤一钱、连翘四钱,水煎服。仍照前服药法,白日与以撤曹四·○苦丁二·○蒸馏水一○○·○分六次,二日分服,临睡服中药一次,共服二剂,胁痛全止,体温三十八度,脉渐平和,尚有咳嗽,便燥,预防转变肺炎,(肋膜炎诱起肺结核者亦有多例)又与下方:
第三方瓜蒌仁二钱、白芍三钱、金银花四钱、钩藤三钱、杏仁三钱、贝母三钱、丹皮三钱、小青皮二钱、橘红二钱、苏子二钱、寸冬三钱、天冬三钱、桑叶三钱,水煎服。仍照前服药法,白日与以重曹三·○托氏散○·三分六包,二日分服,一日三次。临睡服中药一次,共服二剂,以后减去西药,又服五剂,完全治愈。
此症为较重之肋膜炎,必须中西药互用,方收速效。只用中药,或只用西药,收效均不能迅速,且此数种中西药品之用法,试验四十余年,绝无妨碍也。

【病因】胁痛的原因,虽然有外伤气滞、瘀阻、痰浊以及体质或虚或实等不同,但无不与肝有关,尤其是肝火素旺或肝气抑郁者,易见此症。
【症状】胁助疼痛,有一侧,有两侧,而一侧者为多。
(一)实症:痛势剧烈,甚则咳嗽呼吸不利,若由肝实火旺者,两胁下痛,脉弦口苦。平掌测试检查:胁助部有沉重、阻滞、麻胀气感。
(二)虚症:如肝肾阴亏,或情志抑郁,或失血后所致者,则脉常细弱,或咽喉干燥,或胃纳不甘,发作时常隐隐作痛或刺痛。平掌测试检查:两胁助部有密集、麻、阻滞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按揉膻中期门章门肝俞膈俞支沟阳陵泉以开其穴,疏通肝经之气血。
2.以平掌式,用推拉手法向期门章门及疼痛部位发气,并以引法,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从胸胁部向下肢导引气机
加减:虚症肝肾阴亏者,加点关元,揉肾俞,并以平掌式,用震颤法在小腹部,以关元为中心发气12息或24息。实证,加分推胸部,拿左右血浪(腋窝前后肌肉),点揉肝俞,摇、搓上肢;外伤引起者,加平掌式,推摩患侧胁助部,摇肩关节。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支沟阳陵泉。然后以龙含式、用拉旋手法发气,并右旋导气下行。
(三)辅助练功
1.推胁“嘘”气功:站位或坐位,自然呼吸,排除杂念,全身放松。先叩齿36次,搅津三咽,送入两胁,再引归丹田,两手平掌放于两胁下。然后慢慢吸气,令满口;呼气时口念“嘘”字音,两手同时自上向下轻轻搓摩两胁部7次,共做8息。
2.推胸导气:若左侧胁部疼痛,以右掌放于左胸上,从胸中线向左推,边推边下移7次;再从上向下直推7次;然后揉膻中期门
3.疏肝气功
(1)松静站立:两手自然下垂,掌心向下,五指微翘,微用力下按,并意想气达手心,直至五指尖。
(2)两手顺势提至胸前,掌心向前推至肩、肘、腕平,意存两掌。
(3)两手左右平伸,如鸟舒翼,十指上翘,以掌左右平推,行气至掌心。
(4)两掌顺势收至胸前,指尖相对,掌心向上;再翻掌向下推至耻骨联合处,引气行于丹田,然后两手放在体两侧收功。

胁②痛,即肋痛也。两胁属少阳胆经,其间或痰饮流注,或瘀血,而气不得运行,故作痛也。痰者,脉弦而滑。血者,脉弦而涩。痰者用陈皮茯苓瓜蒌甘草枳壳柴胡白芥子竹沥、姜汁。血用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柴胡、官桂、香附没药。如肝火作痛者,加黄连龙胆草。如食积作痛者,加麦芽砂仁
张从正,字子和,金、雎州考城人。其法宗刘河间,用药多寒凉。对于汗、吐、下三法,研究最精.若有《儒门事亲》。
②胁:xie2(音协)。从腋下肋骨界处的部分叫做胁。

此乃肝病也,故治胁痛,必须平肝,平肝必须补肾肾水足而后肝气有养,不治胁痛,而胁痛自平也,方用肝肾兼资汤
熟地当归( 各壹两) 白芍( 贰两) 黑栀( 壹钱) 山萸( 伍钱) 白芥子甘草( 各叁钱)
水煎服。
[ 每咯血之人,胁涨痛而咯,是经血瘀滞胁下也,两方用时加桃仁柒枚,黑荆芥穗捌分尤效。 ]

乃肝经血气滞之故。气滞,用四君子汤加青皮柴胡血虚,用四物汤加柴胡人参白术。若概用香燥之药,则反伤清和之气,无所生矣。
补肺散:治胁痛
山萸          当归
五味          山药
黄耆          川芎
熟地          木瓜
白术          独活
枣仁(各等分
水煎服。
(一本山萸二钱,当归二钱,五味十粒,黄耆八分,川芎六分,熟地钱半,木瓜、白术各一钱,独活八分,枣仁一钱,姜一片,无山药,存参。)


证名。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出《素问·缪刺论》等篇。《济生方·胁痛》:“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既伤,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赤水玄珠》卷四将胁痛病因分为风寒食积痰饮、死血、虚、气郁、火数种。《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应辨外感内伤。寒邪在少阳经,胁痛耳聋而呕,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医宗必读·心腹诸痛》中以左胁痛留血右胁痛多痰气。肾亏气虚亦可致胁痛,《医碥·胁肋痛》:“房劳伤肾,气虚血滞,胸胁多有隐隐作痛。”他如暑热湿热肝阴虚肝血虚及肝肾不足,均可导致胁痛。详有关各条。


少阳胆经循胁过.邪入此经痛无那.心下坚满引胁痛.十枣医治定可.阳明坚满大便结.项强不食并潮热.因而转入少阳经.惟小柴胡汤最功.


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肝急。
行血 轻者用桃仁红花川芎。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抚芎苍术
龙会丸泻火之要药。木气实者承气。初痛脉气实者十枣汤
和解小柴胡牡蛎
导痰 二陈加南星、川芎苍术柴胡
行气 咳而胁痛,二陈、南星、多加香附青皮青黛、姜汁。木气实,或血气两调
捷嚏不卧散吹之。
丘墟中渎


养生方导引法》云∶卒左胁痛,念肝为青龙,左目中魂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从甲寅直符吏入左胁下,取病去。
又云∶右胁痛,念肺为白帝,右目中魄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从甲申直符吏入右胁下,取病去。胁侧卧伸臂直脚,以鼻内气,以口出之,除胁皮肤痛,七息止。
又云∶端坐生腰,右顾视月,口内气咽之三十,除左胁痛,开
又云∶举手交顶上相握自极,治胁下痛。坐地交两手着不周,遍握当挽,久行实身如金刚,令息调长,如风云如雷。


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可忍.或作奔豚治.予视之曰非也.少阳胆经.循胁入耳.邪在此经.故病心烦喜呕.渴.往来寒热.默不能食胸胁满闷.少阳证也.始太阳传入此经.故有是证.仲景云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胁下满干呕者.小柴胡汤主之.三投而痛止.续得汗解.


毒伏于肾,肾传于腰,腰乃一身之关节也。毒火煎熬,肾水枯槁,水火失济,故腰疼也。初起用败毒散(川羌、独活前胡柴胡川芎桔梗升麻干葛甘草青皮),若外感风寒必兼头痛,亦用此药。两胁疼痛尚有余毒在中,阴阳之气不能升降,故作胁疼治,宜柴胡枳壳桔梗赤茯苓之类,使二便气流通而疼自止矣。

《九灵山房集》云∶昔钟姓者一男子,病胁痛,众医以为也。设诸香、姜、桂之属益甚。
项彦章诊其脉告曰∶此肾邪病,法当先温利而后补之,投神保丸,下黑溲痛止。即令更服神芎丸
若疑其太过。彦章曰∶向用神保丸,以肾邪透膜,非全蝎不能导引,然巴豆性热,非得芒硝大黄荡涤之,后遇热必再作,乃大泄数次病已。项彦章所以知男子之病,以阳脉弦,阴脉微涩,弦者痛也,涩者,肾邪有余也。肾邪上薄于胁不能下,且肾恶燥,热方发之,非得利不愈,经曰∶痛随利减,殆谓此也。房劳过度,肾虚羸怯之人,胸胁之间,每有隐隐微痛,此肾虚不能约,气虚不能生血之故。气与血犹水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既虚则鲜有不滞者。所以作痛,宜用破故纸之类补肾,芎、归之类和血,若作寻常胁痛治,则殆矣。
当辨左右气血而施治,痛在左,肝火挟气也。痛在右,脾火挟痰食也。治从润肺柔肝,而得捷效,乃肝移邪于肺之明证也。


〔丹〕肝木气实,肝火盛而胁痛者,当归龙荟丸,为泻肝火要药。胁痛甚者,用生姜自然汁,吞下龙荟丸,以肝火盛也。(龙荟丸方见治法门肝实条。)
经云∶肝气实则怒。又云∶肝痛者,两胁下痛少腹善怒龙荟丸治肝实胁痛,其人气收者,善怒是也。甚则用姜汁吞下。经云∶风木淫胜,治以辛凉是也。
寿四郎右胁痛小便赤少,脉少弦不数,此内有陈久积痰饮,因外感风寒所遏,不能宣散,所以作痛。与龙荟丸三十五粒,保和丸三十粒,细嚼姜片,以热汤下,服后胁痛已安,小便尚赤少,再与∶
白术(三钱) 陈皮芍药(各二钱) 木通(一钱半) 条芩(一钱) 甘草(五分)
上姜三片,煎热饮之。
一妇人脾疼,带胁痛,口微干,问已多年。时尚秋,用二陈汤加川芎干葛青皮木通,下芦荟丸二十粒。
章宅张郎气痛,自右胁时作时止,脉沉而弦,小便时有赤色,吞酸喜呕,出食,此湿痰在脾肺间,所以肝善乘之。小柴胡汤黄芩,加川芎白术木通芍药滑石生姜煎汤,下保和丸三十五粒。
一妇人气晕,两胁胸背皆痛,口干
青皮半夏(五钱) 白术黄芩川芎(三钱) 木通(二钱半) 陈皮(二钱) 桔梗(二钱)甘草(炙,五分)
上分六帖,煎热服。又∶胁下有食积一条扛起,加吴茱萸、炒黄连

〔《本》〕治因惊伤肝,胁骨里疼痛不已,桂枝散
枳壳(一两,小者) 桂枝(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

〔洁〕匀气散 专治胁痛
山栀熟地茯苓细辛 桂心 川芎(各等分
上研为末,加羊脂煎服。

〔《本》〕治胁下疼痛不可忍,兼治肺弱,芎葛汤
川芎干葛桂枝细辛枳壳人参芍药麻黄防风(各半两) 甘草(二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日三服。有汗避风。
治胁下风气作块寒疝,发则连小腹痛凑心。其属肝,在右胁下,故病发,则右胁手足头面昏痛,不思饮食。
干葛(一两) 麻黄(二分) 附子(一个) 川芎防风当归枳实芍药桂枝羌活甘草(各四钱)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服,日三。有汗避风。
胁痛如前。兼去手足枯悴,薏苡仁丸
薏苡仁(一两) 石斛(用细者,二钱) 附子(半两) 牛膝生地黄(各三钱) 细辛人参枳壳柏子仁川芎当归(各半两) 甘草桃仁(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吞下,食前,日三服。丸子食前,煮散食后,相兼服为佳。
悲哀烦恼伤肝气,至两胁骨疼,筋脉紧,腰脚重滞,两股筋急,两胁牵痛,四肢不能举,渐至脊膂挛急。此药大治胁痛枳壳煮散
枳壳(四两,先煎细辛桔梗防风川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至七分,去渣,空心食前温服
肝虚胁痛,经所谓木不及,病中清, 胁痛是也。中清,谓中有寒也。热实胁痛当归龙荟丸是也。

〔仲〕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钱) 附子(二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更进一服。

〔垣〕神保丸 治心膈痛腹痛血痛,肾气胁下痛大便不通气噎,宿食不消。
木香(二钱半) 胡椒(二钱半) 巴豆(十枚,去皮心膜,研) 干蝎(七枚)
上四味共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亦用朱砂为衣。每服五丸。心膈痛柿蒂灯心汤下。腹痛柿蒂煨姜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一钱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酒任下。
许学士云∶沈存中《良方》载∶顷在建阳,医者王琪言,诸气唯膀胱胁下痛,最难治,谓神保丸能治之。
熙宁中病项筋骨痛,诸医皆作风治之,数月不瘥,乃流入于背膂,又臂挛痛甚苦,忆琪语有证,乃合服之,一服而瘥,再发又一服,立效。

〔洁〕煮黄丸 治胁下 癖痛,如神。(方见内伤饮食。)

〔丹〕控涎丹 治一身气痛及胁走痛。痰挟死血,加桃仁泥。凡胁痛有痰流注,二陈加南星、川芎苍术。实者,控涎丹下之。

〔《本》〕治男子两胁疼痛。枳实散
枳实(一两) 白芍药(炒) 雀脑芎人参(各半两)
上细末,姜枣汤调二钱,酒亦得,食前,日三服。

〔东〕调中顺气丸三焦痞滞,水饮停,胁下虚满,或时刺痛。
木香白豆蔻(去壳) 青皮(炮) 京三棱(炮。各一两) 陈皮大附子(各二两) 半夏(汤炮七次,一两) 缩砂(去壳) 槟榔沉香(各半两)
上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渐加六十丸,食后,陈皮汤送下。
沉香导气散 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痞塞。
沉香(二钱半) 人参(五钱) 槟榔(二钱半) 白术乌药 麦 (炒) 神曲(炒) 紫苏叶大腹皮(炒) 浓朴(制。各一两) 诃子皮(炮,半两) 香附(炮,一两半) 姜黄橘红甘草(各四两)京三棱(二两) 广术(炮,四两) 益智(二两) 红花(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沸汤点服。
丹溪云∶胁痛有死血者,桃仁红花川芎之类是也。若跌扑胁痛者,亦为污血流归胁下而痛,东垣复元活血汤之类是也。治法见 扑伤损门。
运气胁痛者,乡境皆病胁痛也,其证有二∶
其一,风木助肝气实而痛。经云∶厥阴所至为胁痛。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两胁,里急支满。
又云∶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胜乃摇,候乃大温,其病胁痛,治以凉剂得痊也。
其二,燥金攻肝虚而痛。经云∶少阳所至为胁痛。又云∶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胁痛。又云∶少阴司天,地乃燥,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又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 胁痛,治以温剂得痊也。

〔丹〕咳嗽胁痛方。二陈汤加南星,多香附青皮青黛、姜汁。

内经灸刺胁痛三法
其一取肝。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小腹善怒,取其经,厥阴与少阳。又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是也。
其二取胆络。经云∶邪客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其病不已,复刺如法是也。
其三取心。经云∶心手少阴脉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视虚实热寒陷下,施补泻疾留灸之法也。

〔《集》〕胁痛悬钟窍阴(此二穴,左取右,右取左,窍阴出血妙。) 外关三里(此一穴正取。)
又法∶支沟章门中封阳陵泉(治闪挫。) 行间泻肝怒气。) 期门(治伤寒胁痛。)
治胁并胸痛不可忍∶期门(四分。) 章门(六分,灸七壮至七七壮。) 行间丘墟涌泉

〔东〕胸胁痛期门(沿皮三寸。) 支沟胆俞(沿皮半寸。) 胸胁胀满痛∶公孙三里太冲三阴交胁痛环跳至阴太白阳辅

〔《撮》〕胁肋痛∶支沟(透间使,泻之,灸。) 外关(透内关,如取支沟,不必再取外关。)

〔《通》〕胁痛阳陵泉

〔《甲》〕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腹中气胀,嗑嗑不嗜食胁下痛阴陵泉主之。

〔仲〕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灵》〕合腋张胁者肺下,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青色粗理者肝大,肝大则逼胃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
凡胁骨偏举者肝偏倾,肝偏倾则胁下痛揭唇者脾高,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俱见本藏篇。)脾满气逆。(见喘条。)

20。胁痛瘀滞犯肝经,左血右气要分明,血用延胡散可治,气宜四君加柴青,去血过多属虚痛,八珍加桂补其荣。
【注】产后胁痛,因气血瘀滞,干犯肝经。在左多属血,在右多属气。血宜延胡索散气宜四君子汤加柴胡青皮。若因去血过多而痛者,为虚痛,宜八珍汤加肉桂,以补其荣血自愈。
四君子汤 八珍汤方俱见首卷

咳嗽者,痘疹常症也。有寒有热,有实有虚。如自初出而咳嗽,至今未愈者,此肺气不敛也,宜敛之润之。如咳而热,大便难小便赤,或咳出血,肺叶焦举者,此热毒也,宜清利之。如咳而大便溏,小便清,身无大热,而不渴者,此为虚也,宜补益之。若向不咳而今始咳,兼有鼻流清涕等候者,此风寒外感也,宜疏散之。更有咳嗽而两胁疼痛者,是余毒在中而阴阳之气不能升降也。《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两胁之谓也,治宜但为解毒顺气。然亦有气血两亏,阴阳不畅者,则宜调养气血而所苦自己。

朱丹溪曰∶两胁走痛,是痰实者,可用控涎丹左胁痛为肝经受邪,宜柴胡疏肝汤右胁痛肝经移病于肺,宜推气散食积痛,凡痛有一条扛起者是也,宜消。气弱人胁痛,脉细紧而弦,多从劳役怒气得者,八物汤加木香青皮。肥白人气虚,发寒热胁下痛,用参 补气柴胡木香青皮调气。瘦人发寒热胁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大黄滑石。去滞气必用青皮,乃肝胆二经之药,若二经血不足者,先当补血,少加青皮痰饮停伏胁痛,宜导痰汤胁下痛大便秘结者,木香槟榔丸。虚寒胁痛者,必用辛温补剂,加调气药。解痛以琥珀膏贴之,或白芥子研敷之,或吴茱萸醋研敷之,韭菜炒熨亦可。
澄曰∶人有房劳内伤,胁下有一点痛者,名干胁痛,难愈。当大补气血以养肝,大滋肾水以补母。
又曰∶左胁痛胃脘痛二证,妇人多有之。以其忧思忿怒之气,素蓄于中,发则上冲,被湿痰死血阻滞其气,而不得条达,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也。故治妇人诸痛诸疾,必以行气开郁为主,破血散火兼之。谚云∶香附缩砂、妇人之至宝,山药苁蓉,男子之佳珍,此之谓也。

胁痛。(《秘方》)
小茴(一两炒) 枳壳(五钱麸炒)
研末每服二钱盐汤调服
胁痛红及半身甚发水泡者。(《医旨余绪》)
大栝蒌(一个,重一二两,连皮捣烂) 粉甘草(二钱) 红花(五分) 一剂而愈,真神方也。

窦材治一妇人脾气虚,致气留于胁下,两肋常如流水,多服草神丹而愈。(原批∶脾虚,当用温行;水流胁下,当行温化。)
王海藏治一妇人,先病恶寒,手足冷,全不发热,脉八至,两胁微痛。治者从少阳治之。阳在内伏于骨髓在外致使发寒,治当不从内外,从乎中治也。宜以小柴胡调之,倍加姜、枣。
许学士云∶沈存中良方,顷在建阳,医者王琪言∶诸气惟膀胱胁下痛最难治,惟神 丸能治之。熙宁中,予病项骨痛,诸医皆作风治之,数月不瘥,乃流入于背膂,又两臂牵痛甚苦。忆琪语有证,乃令服之,一服而瘥。再发,又一服立效。方用木香胡椒各二钱五分,巴豆十枚去皮心膜研,干蝎七枚。上四味共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用朱砂为衣。每服五丸,视诸经痛,用引送下。心膈痛柿蒂灯心汤下;腹痛柿蒂煨姜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一钱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酒任下。
朱丹溪治一妇人,脾疼带胁痛,口微干,问已多年。时尚秋,用二陈汤加川芎干葛青皮木通,下芦荟丸二十粒。
张宅张郎气痛,起自右胁,时作时止,脉沉而弦,小便时有赤色,吞酸喜呕出食,此湿痰在脾肺间,而肝气乘之。小柴胡汤黄芩川芎白术木通白芍滑石生姜,煎汤下保和丸三十五粒。
一妇人气晕,两胁胸背皆痛,口干,用青皮半夏各一钱,白术黄芩川芎各三钱,木通二钱五分,陈皮桔梗各二钱,甘草炙半钱。上分六帖,煎热服。又胁下有食积一条扛起,加吴茱萸、炒黄连
孙文垣治徐三泉子,每午发热,直至天明,夜热更甚,右胁胀痛,咳嗽则疼痛,坐卧俱疼。医以治罔效,已二十余日。后医谓虚,投以参、术,痛益增。诊之,左弦大,右滑大搏指。经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据脉肝胆之火,为痰所凝,必勉强作文,过思不决,木火之性,不得通达,郁而为痛。夜甚者,肝邪也。初治当通调肝气,一剂可瘳。误以为,燥动其火,补以参、术,闭塞其气。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今汗不出,舌苔沉香色,热郁极矣。不急救,立见凶危。以仲景小陷胸汤为主。大栝蒌一两,黄连三钱,半夏曲二钱,前胡青皮各一钱,水煎服。夜服当归龙荟丸,微下之。医犹争曰∶病久食不进,精神野狼狈若此,宁可下乎?曰∶病属有余,有余者泻之。已误于补,岂容再误哉?服后夜半痛止热退,两帖全安。
虚山内人胸胁胀痛,五更嘈杂,则痛更甚,左寸关脉洪滑。孙谓此肝胆有郁火,胃中有胶痰,乃有余之病。经云∶木郁则达之。又云∶通则不痛。与以当归龙荟丸一钱五分,( 按∶既云木郁达之,却不用达之之药,而用逆折之法,火虽暂泄,而木之本性亦伤矣。此亦劫剂之类也。)大便行一次,痛随止。惟声不开,(却是何故?)以陈皮柴胡贝母茯苓甘草白芍、酒芩、香附杏仁桔梗,调之而安。
学士徐检老体丰浓,善饮,致有肠风,计下血不下数桶,因而委顿。己卯冬,右胁极疼痛,上至耳后,夜分尤甚,左右不能转动,动则痛甚,饮食减,面色青,汗出如雨,湿透衣被,故不敢合睫而睡。族医皆投以香附青皮及辛散之剂,痛愈甚,汗愈多,面愈青。逆予诊之,两寸短弱,左关弦而搏指,右关沉滑,六脉皆近七至。予曰∶据病在少阳经,必始于怒,木火之性上而不下,故上冲耳后而皆痛也。夜痛甚者,盖夜属肝气用事。《内经》云∶司疏泄者肝也。邪在肝胆,故合汗即大出。中焦原有湿痰,(此语凡案必阑入,而前后并不照应。)法当调肝清热,解毒为主,(毒字鹘突之至。)兼利小便。(语亦无因。)不可遽止汗,使邪无出路。逆其木火之性,不惟痛加,且将发肿毒,而害非浅矣。《内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当预防之。(亦非此症真谛。)公曰∶何为敛剂而谓不宜?予曰∶当归六黄汤内有地黄当归、 ,皆滞痰闭气之味,桔梗亦非所宜。经曰下虚者及怒气上升者,皆不可用,故当慎也。(且将发肿以下,皆有心穿插。)因以柴胡黄连为君,白芍甘草天花粉为臣,以前胡、连翘为佐,龙胆草为使。服后汗虽仍旧,痛即减三之一,不妨睡矣。仍用前药,病又减半。第三日又服,左右转动如常,饮食亦加。予未至,公已先迎姑苏盛氏。盛公幼时窗友也,家世授医。公初不急予,日引领期盛到,可刈枯铲朽也。盛至诊毕,遂诘曾用何剂?公予剂示盛,盛大叫称谬。谓当隆冬之候,汗多如此,阳气大泄,何以柴胡为君?喉中痰既未清,又何不用桔梗当归六黄汤?前贤已试之药,置而不用,是舍纪律而务野战也。即以六黄汤加桔梗以进。(据此孙君真是神仙。)公雅信盛,仍倾心以从,速煎服之,未超时而旧病随作,色色加恶,(四字忮甚。)左右复不能转动,自戌至子丑,若不能支持者。语之曰∶服孙君药虽未全可,亦已去泰甚。彼曾言二药不可用,何为轻犯而受此苦?宜取孙君药煎饮,饮下即伏枕,鼾睡达旦始寤。(抑或未必。)
命使速予至,而叩予曰∶人言隆冬汗出,不当用柴胡,而公用为君,何旨?予曰∶胆与肝为表里,肝胆之火郁而不发,故痛。痛极而汗,汗出而痛减者,是火从汗出,盖汗乃邪出之门也,予故曰汗不可敛。本草柴胡泻肝胆火,而以黄连佐之。《内经》云木郁则达,火郁则发,言当顺其性而利导之,势则易克。古人治火之法,轻则正治,重则从其性而升之者。以此,盖医贵变通,如虚火动而汗出者,内无余邪,故以六黄汤敛而降之,常治法也。今内有余邪未出,遽敛降之,邪无从出,势必成毒,故变常而从治者,使邪有出路。木火之性不逆,则毒不成,而痛可减也。公曰∶善哉,孙君之剂,奇正相生,不下孙武子兵法,何轻以无纪律议之?愿投而奏凯也。
予曰∶公数日后疮疡大发,两块且有兴块作痛,此毒出之征,公于时无恐。改用柴胡白芍甘草丹参苦参茯苓瞿麦车前黄柏连翘金银花,三日而痛全减,汗全收,左右不难转动矣。逾日,公谓肌肤痒甚,然似瘾疹,岂出欤?欲以药治之。予曰∶可。再三日,两胯果然发兴块,如棋子大者数枚,且痛。予已制蜡矾丸以待,至是授服之,果遍身大发,两腿为甚,一月余而瘳,公始信予防毒之言不谬,披愫交欢,且作序识胜,(何胜云有?)期与终身不替云。
是案孙君生平得意笔也,然治法非奇,行文颇谬,盈篇猥语,满纸忮心,本不入选,顾集中收彼案微,悉加节略,独于此仍其原本,以见一斑。第亦偶然,非有心吹索前人之短也。
刘默生治诸葛子立,胁痛腰脊,不能转侧,服六味加杜仲续断不效。或者以为不能转侧,必因闪挫,与推气散转剧。刘诊之曰∶脉得弦细乏力,虚寒可知。与生料八味丸茴香,四剂而安。(《医通》。)
李士材治一妇人,受暑胁痛,皮黄发泡,用清肝破气之剂不效。用大栝蒌一个,捣烂,加粉草红花少许,药入而痛止。(《病机沙篆》。)
薛立斋治一妇人,性急,吐血发热,两胁胀痛,日晡益甚,此怒气伤肝,气血俱虚也。朝用逍遥散,倍加炒黑山栀、黄柏贝母桔梗麦冬,夕以归脾汤地黄丸而愈。
龚子材治一妇人,口苦胁胀,此肝火也。用小柴胡黄连栀子少愈,以四君子汤加当归白芍柴胡,调理脾胃而瘥。
吴孚先治蒋氏妇,善怒,两胁作痛,历所医用补脾伐肝不应。脉之,左关细涩,右脉无 。此肝胜则克脾,脾败则自困,补尚嫌缓,何以伐为?乃与四物汤加阿胶玉竹枣仁、枸杞,令服三十剂,胀减七八,丸服全瘳。
柴屿青治侍卫范讳弘宾太夫人,吐痰胁痛,饮食无味。告以肝病一二十年矣,率服平肝之药,凡香附郁金等,各服过数斤,(此二味为治肝病要药,然用之气病则可矣,用之血病,则与干将莫邪无异也。慎之。)今为我理肝气可也。柴曰∶肝脉已虚,理无再用伐肝,况肾肝同治,乙癸同源,自应以滋肾养肝为主。先服加味逍遥散二剂,即以八仙长寿丸进。太夫人曰∶熟地腻膈,恐勿堪用。柴曰∶此方熟地直走肾家,断无腻膈,且风以散之,必需雨以润之。服后果验,调理数月而康。
按∶二地腻膈之说,不知始自何人。二地腻膈之说,何尝无之,此与参、 助热,同一至理。乃好用参、者,必引甘温除大热之语,以为参、 不热,及试之阴虚之人,而其弊立见。盖参、 所去之热,乃脾肺虚乏之热,非肝肾亏损之热也。今玉横又以为二地不腻,不知二地之不腻,乃脾肺火燥之体,非脾肺虚寒之人也。矫枉者必过其正,然哉!文田按∶王氏驳正魏说,真可谓平允通达。致令数百年人皆畏之如虎,俾举世虚火盛之病,至死而不敢一尝。迨已濒危,始进三数钱许,已无及矣,哀哉!
朱丹溪治杨淳三哥,旧有肾疾,上引乳边及右胁痛,多痰,有时膈上痞塞,大便必秘,平时少汗,脉弦甚,与保和、温中各二十丸,研桃仁郁李仁,吞之而愈。(《纲目》。)
陈三农治一人,右胁痛引背,口干舌燥,上身发热,腰以下俱冷,右关尺不起。此血虚气无所附,宜用温药行动其气,使气有所归,水升火自降矣。用干姜肉桂各五分,当归一钱,吴茱萸半分,盐水煎服,上身热退,下体温暖,阳气渐回。但食难消化,些元气未复耳。理脾为主,养血次之,胃气一转,诸病自愈。用参、苓、归、术各一钱,姜、桂各五分,神曲六分,陈皮四分,炙甘草三分,渐愈。
一人遇劳与饥则胁痛,用八珍牛膝木瓜山药石斛苡仁枣仁柏子仁桃仁,数服顿愈。一人同此,医投平肝药,痛甚而殒。谨录之,以为世戒。
一人痛引腰胁,脉弦数有力,知肝火郁结也,投龙荟丸五十粒,顿愈。(《大还》。)
立斋治一男子,脾胃不和。服香燥行气之剂,饮食少思,两胁胀闷;服行气破血之剂,致饮食不入,右胁胀痛,喜手按之。(虚症可知。)曰∶乃肝木脾土,而脾土不能生肺金也。用滋化源之药四剂,诸症顿退。又曰∶火令在迩,当再补脾土,以养肺金。不信,后复作,吐脓而殁。
王肯堂治云中泰语山,掌教平湖,因劳患两胁满痛,清晨并饥时尤甚。书来求方,知其肝虚,当母子兼补。令用黄芩白术当归熟地川芎、山萸、山药柏子仁之类,佐以防风细辛各少许,姜、枣煎服,不数剂而愈。王客长安时,闻魏昆溟吏部之变,因投谒忍饥,归而胁痛,无他苦也。粗工青皮枳壳之类杂投之,遂致纠缠不痊,可不监哉!
朱丹溪治寿四郎,右胁痛小便赤少,脉少弦不数。此内有久痰饮,因为外感风寒所遏,不能宣散,所以作痛。以龙荟丸三十五粒,细嚼姜皮,以热汤下,服后胁痛已安,小便尚赤少。再与白术三钱,陈皮白芍各二钱,木通一钱半,条芩一钱,甘草五分,姜三片,煎热饮之。
方提领年五十六,因饮酒后受怒气,于左胁下与脐平作痛,自此以后渐成小块,或起或不起,起则痛,痛止则伏,面黄口干无力,食少,吃物便嗳,服行气药转恶风寒。脉之,左大于右,弦涩而长,大率左手重取则全弦。此热散太多,以致胃气大伤,阴血下衰。且与和胃汤,以补胃气,滋养阴血,并下保和丸,助其运化。俟胃稍实,阴血稍充,却用消块和胃人参三钱,白术钱半,陈皮一钱,白芍、归身各五分,干葛三分,红花豆大,炙草二钱,作一帖,下保和丸二十五粒龙荟丸十五。
按∶此症全属肝伤,木反克土,其块隐现不常,乃虚气也。时师多以香燥辛热治之,促人年寿。余治此不下数十人,悉用一气汤加川楝、米仁、蒌仁等,不过三五剂,其病如失。若立斋多用加味逍遥散,鼓峰、云峰辈,多用滋水生肝饮,皆不及余法之善。
薛立斋治昆庠马进伯母,左胛连胁作痛。遣人索治,意此郁怒伤肝脾,用六君加桔梗枳壳柴胡升麻。彼别用苍术药,益甚,始请治。其脉右关弦长,按之软弱,左关弦洪,按之涩滞,乃脾土不及,肝木太过,因饮食之毒,七情之火也。遂用前药数剂,脉症悉退。再加芎、归全愈。此等症,误用败毒行气破血导痰,以致不起者多矣。
一治男子因怒,胁下作痛,以小柴胡加四物,加青皮桔梗枳壳,治之而愈。
内翰李蒲汀太夫人,左胁内作痛,牵引胸前。此肝气不和,尚未成,用小柴胡汤加青皮枳壳、四剂少可。再加芎、归,治之愈。
张景岳治一姻家,年力正壮,素饮酒,常失饥伤饱,偶饭后胁肋大痛,自服行气化滞等药,复用吐法,尽出饮食,吐后逆气上升,胁痛虽止而上壅胸膈,胀痛更甚,且加呕吐。张用行气破滞等,(愚哉!)呕痛渐止,而左乳胸胁之下,结聚一块,胀实拒按,脐腹膈间不能下达,每戌亥子丑之时,胀不可当。因呕吐既已,可以用下,凡大黄芒硝三棱巴豆等,及萝卜子朴硝大蒜罨等法,毫不应,愈攻愈胀,(势所必然。)因疑其脾气受伤,用补尤觉不便,(庸极。)汤水不入者二十余日,无计可施。只得用手揉按其处,觉肋下一点,按着痛连胸腹。细为揣摩,正在章门穴。章门为脾之募,为脏之会,且乳下肋间正属虚里大络,乃胃气所出大路,而气实通于章门。因悟其日轻夜重,本非有形之,而按此连彼,则病在气分无疑。(犹属盲猜。)乃用神术散,令日服三四次,兼用艾火灸章门十四壮,以逐散其结滞之胃气,(到底未知为肝病。)不三日胀果渐平,食乃渐进,始得保全。(幸矣。)此其症治俱奇,诚所难测哉。
按∶张君生平于薛氏诸书,似未曾寓目,至胁痛由于肝脉为病,至死不知,良可哀也。此症之愈,全在一灸,与呃逆病诸治不效,灸虚里立止正同。
黄古潭治一人,六月途行受热过劳,性且躁暴,忽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泡三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郁火治,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服,其夜痛极且增热。次早视之,皮肤上红大如盘,水泡又加至三十余粒,医教以水调白矾末敷,仍以前药加青黛、龙胆草进之,夜痛更甚,胁中如钩摘之状。次早视之,红已半身,水泡增之百数,乃载以询黄,为订一方。以大栝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甘草二钱,红花五分,(雄按∶玉横之一贯煎,当是从此案悟出,而更加周到,可谓青出于蓝矣。)进药少顷即得睡,比觉已不痛矣。盖病势已急,而时医执寻常泻肝正治之剂,又多苦寒,益资其燥,故病转增剧。发水泡于外者,肝郁既久,不得发越,仍侮所不胜,故皮肤为之溃也。栝蒌味甘寒,经云泄其肝者缓其中,且其为物柔而滑润,于郁不逆,甘缓润下,又如油之洗物,未尝不洁,此其所以奏功之捷也欤。(同上。)
阐发栝蒌之功,此案为最,然犹未尽其蕴。
吴桥治陈泉,中年两胁极痛楚,冷汗淋漓,伏枕 ,呕逆绝勺饮者六日矣。桥诊之曰∶无伤,此蓄血尔。家人曰∶固也,昔者呕血数升,即有蓄且尽矣。曰∶蓄未尽尔,尽则当瘥。日暮乃投补中行血一剂,饮之仅内其半,中夜尸寝,家人升屋而号。桥曰∶再予之半,阳当回,故寝以需来复,复则败血行矣,第具人参汤待之。鸡鸣而苏,大汗大吐大下,下则垂垂满器,如腐肝败 ,乃进参汤,大汗渐止。又七日乃复。初或问蓄血而腹不鼓,何也?且昔呕血数升,其后何蓄之多也?曰∶病得之怒而伤肝,或以蹶而蓄血伤肝,则血不纳,蓄血则道不通,犹之沟浍塞流,则新故皆壅矣,故多也。(《太函集》。)
汪云程年近七旬,患胸胁痛,转侧滋甚,寒热交作,喘咳烦躁,再信不能伏枕。医下之,病益深。桥诊之,六脉浮滑大而搏指,曰∶病得之过饮,且下,故火上炎。以清凉一服而愈。(《太函集》。)
魏玉横曰∶范康侯年弱冠,患胁痛,已六七年,更医既屡,转益羸瘠,食少而气馁,言懒而神疲,稍远行则心下怦怦然,遇劳则膈间如裂。就予诊,告以初时但腹胁痛,医与逍遥散,暂愈再发,再复不应矣。医投四磨饮,亦暂愈再发,再投亦不应矣。又更医用五香散越鞠丸,则愈而即发,自是腹中忽有块。再更医以为痞积,进青皮、浓朴、五灵脂延胡索之类,块益多,时隐时现,上下左右,约六七枚,如拳如掌,往来牵痛。近有老医谓为虚也,用当归白芍香附郁金之类,服之了无进退。予曰∶似君之疾,遍宇内矣,误治而毙者,可胜道哉。盖古来方书,于此症殊无肯綮,无怪乎世之梦梦也。原其误人之始,只肝无补法四字,遂使千万生灵,衔冤泉壤。或以疏散成劳,香燥成膈,或以攻伐成鼓,或以辛热成,其于变症,笔难尽述。幸子青年,禀赋浓而未婚,故仅若此,否则不可言矣。今据脉已细数弦涩,脏气已亏,幸不数,且无咳嗽夜热,犹可为也。第服余剂,只可希远效,而不可求近功耳。与生熟地沙参麦冬杞子枣仁等剂略安。至数十剂,块渐减。遂以方为丸,服数年益就痊可。今已娶,第能樽节,庶无后患也。盖此症惟两仪膏最妙,然有力者始能用之。
方某年三十余,因析居 墙,胁痛,左胁下有块如 ,按之坚硬,食下则胀,痛甚不能侧卧,百治莫应,枯瘁如柴矣。偶于药肆,遇人谓之曰∶此病惟淳佑桥魏某能治。因就诊。脉之弦且急,曰∶肝举症也。肝叶左三右四,血足则润而下垂。今怒火伤阴,其叶燥硬,故举而不下也。经曰,肝病则迫胃逆咽。故左叶张,则支腋而不可侧卧;右叶张,则侵脘而不能容食。昧者不知,投以香散,则如火上添油耳。与生熟地沙参麦冬、蒌仁、米仁杞子、川楝,十余剂,其病如失。
詹渭丰母年六十余,九月间自汗,余已愈之。至十一月,胁痛大作,医以加味黑逍遥散治之,未为误也。服一剂,至夜分忽晕厥欲脱。盖柴胡白术,皆非虚火盛之人所宜进也。黎明急余治,脉之,两关俱伏,两尺极微,足冷过膝,面如纸灰。云初起左胁痛,服药后忽移于右,遂发厥,厥虽止而痛剧,不可转侧,痛处不可按。察其舌,燥硬如干荔,已危矣。姑与生熟地、杞子各五钱,沙参麦冬各三钱,服下痛略减。前方加倍,再入米仁五钱,蒌仁二钱,其痛乃复归左胁,能转动矣。仍服前方数剂而愈。余常治数贫人,感症后不能进饮食,宛如百合病,脉之或弦或涩,按其胁或左或右,或有块无块,皆曰痛甚。检其方,诸燥药外,有服柴胡至二三两者。察其舌,或中干,或枯燥,或紫赤,是皆诛伐太过,伤其肝肾之害也。悉以前方,相其伤之轻重,为剂之大小,数服而愈。又赵氏子年十六,金氏女年十七,其家皆素封,病胁痛,服逍遥散皆五十余剂,病益困。以前方去熟地与之,皆不服,乃更从香燥而殁。盖地黄杞子,举世咸畏之如虎,缘本草地黄腻而杞子热也,其杀人亦多矣。言医药者可不慎哉。
陈理堂母六旬外,久病胁痛,每发必伏枕经旬。医所与皆香附郁金青皮木香、小茴、延胡索五灵脂龙胆草之类,或配六郁,或偕左金而已。近发则腰背胀痛,呕逆便秘,口燥不眠,脉则两寸搏指,两关弦而乏韵,此将成关格之候。投以滋水养肺金之剂,或入川楝,或入川连,只一二剂即愈。诫以多服,以杜其渐。然性甚畏药,愈即止矣,关格之患,其将来乎。此与膈症门胡氏妇病同。
黄锦芳治刘尚卿,右胁痛咳嗽头痛肝脉微起,右脉沉滑,而脾部有一小珠,嗽必努力,痰则清稀,上有白沫,挑起如藕丝不断。用附子二钱,茯苓二钱,半夏二钱,故纸三分,木香五分,牛膝一钱,嘱其勿食腻滞等物,俾水行痰消,气平而痛自止。病者问痰病自何而来?黄曰∶痰病甚多,五脏各有见症。在脾名湿痰,其候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厌,腹胀食滞,其痰滑而易出,宜二陈、六君之类治之;在肺名气痰,又名燥痰,其候脉涩面白气上喘,洒淅恶寒,悲愁不乐,其痰涩而难出,宜利膈清肺饮加减治之;在肝名风痰,脉弦面青,肢胁满闷,便溺闭涩,时有躁怒,其痰青而多泡,宜十味导痰汤、千缗汤加减治之;在心名热痰,脉洪面赤,烦热心痛口干唇燥,时多喜笑,其痰坚而成块,宜凉膈散加苓、半治之;在肾名寒痰,脉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其痰有黑点而多稀,宜桂苓丸、八味丸加减治之。至论其本,则痰之化在脾,而痰之本在肾。如火不生土者,即火不制水,阳不胜者,必水反侮土,是阴中之火衰也。火盛金燥,则精不守舍,津液枯槁,则金水相残,是阴中之水衰也。寒痰湿痰,本脾家病,然必由于肾水之亏。木郁风生,本肝家病,然必由于肾水之亏。火盛克金,其痰在肺,然必由于肾火之炽。今此症痰虽在胁、在胃、在脾,实因肾火衰微而起,故用附子迅补真火以强土,苓、半以除脾湿,木香以疏滞气牛膝引左气下行归肾,故纸引右气下行归肾,气归则痰清矣。果数剂而愈。

薛立斋治一产妇腰痛腹胀,善噫,诸药皆呕,薛以为脾虚弱,用白术一味炒黄,每剂一两,米泔浸,时饮匙许,四剂后渐安,服百余剂而愈。
产妇因怒,两胁胀痛,吐血甚多,发热恶寒胸胁胀痛。此气血俱虚,用八珍汤加柴胡丹皮炮姜而血顿止,又用十全大补汤寒热退。此病非用姜辛温,助脾肺以行药势,不惟无以施其功,而反补其胀耳。(雄按∶亦须参之以脉,始可用也。)
王时亨室,产后腰间肿痛,两胁尤甚。此由瘀血滞于经络而然也,不早治,必作骨疽,遂与桃仁汤,二剂稍愈。更用没药丸数剂而痊。亦有恶血未尽,脐腹刺痛,或流注于四肢,或注股内,疼如锥刺;或两股肿痛,此由冷热不调;或思虑动作,气所壅遏,血蓄经络而然。宜没药丸治之。亦有经血不行而肿痛者,宜当归丸治之。凡恶血停滞,为患匪轻,治之稍缓,则流注以为骨疽,多致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