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

( Suō Cǎo )

别名: 薃侯 , 莎 , 缩缩草 , 猪毛青 , 三棱草 , 莎随 , 侯莎 , 地毛 , 山莎 , 回头青 , 香头草 , 野韭菜 , 猪荸荠 , 隔夜抽 , 地韭姜 , 地沟草 , 小三棱 , 米珠子 , 绍缩草 , 地贯草 , 猪鬃草 , 地糕草 , 吊马棕 , 土香草

莎草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行气开郁;祛风止痒;宽胞利痰。主胸闷不舒;风疹瘙痒伴随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洗浴。
性味:
味苦;辛;性凉
归经:
肝;肺经
各家论述:
1.《履巉岩本草》:治皮肤瘙痒,遍体生风。
2.《纲目》:煎饮散气郁,利胸隔,降痰热。
附方:
①治痈疽肿毒:鲜莎草洗净,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②治水肿小便短少:鲜莎草捣烂,贴涌泉关元穴。(《泉州本草》)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和潮湿环境,耐寒。宜选疏松的砂培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用种子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4月育苗,按行距5-8cm开浅沟条播上覆一层薄细土。苗高10cm左右,即可按行株距20cm×15cm移植入大田,栽后及时浇水。分株繁殖:时春,将植株挖起穴栽,每穴栽2株,行株距20cm×15cm,栽后浇水。
田间管理,移植成活后应松土除草,追肥,雨季排除积水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耕地、路旁水边潮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原形态:
莎草,多年生草本,高15-95cm。茎直立,三棱形;根状茎匍匐延长,部分膨大呈纹外向型形,有时数个相连。叶丛生于茎基部,叶鞘闭合包于茎上;叶片线形,长20-60cm,2-5mm,先端尖,全缘,具平行脉,主脉于背面隆起。花序复穗状,3-6个在茎顶排成伞状,每个花序具3-10个小穗,线形,长1-3cm,宽约1.5mm;颖2列,紧密排列,卵形至长圆形,长约3mm,膜质两侧紫红色有数脉。基部有叶片状的总2-4片,与花序等长或过之;每颖着生1花,雄蕊3;柱头3,丝状。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三棱状。花期5-8月,果期7-11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莎草料植物莎草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perus rotundus l.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莎草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行气,开郁,祛风。治胸闷不舒,皮肤风痒痈肿
①《履巉岩木草》:"治皮肤瘙痒,遍体生风。"
②《纲目》:"煎饮散气郁,利胸膈,降痰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痈疽肿毒:鲜莎草洗净,捣烂敷患处。(《泉州木草》)
②治水肿小便短少:鲜莎草捣烂,贴涌泉关元穴。(《泉州本草》)
生境分布:
生于田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匍匐根茎长,先端具肥大纺锤形的块茎,外皮紫褐色,有棕毛或黑褐色的毛状物。茎高15~95厘米,锐三棱形,基部呈块茎状。叶窄线形,短于秆,宽2~5毫米;鞘棕色,常裂成纤维状。叶状苞片2~5;长侧枝聚伞花序简单或复出,辐射枝3~10:穗状花序轮廓为陀螺形;小穗3~10,线形,长1~3厘米,具花8~28朵:小穗轴具较宽的、白色透明的翅;鳞片覆瓦状排列,膜质,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约3毫米,中间绿色,两侧紫红色或红棕色,具脉5~7条;雄蕊3,药线形;花柱长,柱头3。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花果期5~11月。
本植物的根茎(香附)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来源:
为莎草科植物莎草茎叶
出处:
别录

“莎草” 相关论述

释名雀头香、草附子、水香棱、水巴戟、水莎、侯莎、莎结,夫、续根草、地毛
气味」(根)甘、微寒、无毒
「主治」
1、未老先衰。用香附子一斤,水浸一夜,取出,擦去毛,炒黄,加茯神(去皮)四两,共研为末,以炼蜜调末为丸,如弹子大。每晨服一丸,降气汤送下。降气汤是用香附子(如上法处理)半两、茯神二两、炙甘草一两半、合煎而成。此方名“交感丹”。除了治未老先衰之外,还能治胸痞、拒食、虚冷遗精等症。
2、偏正头痛热气上攻,头目昏眩。单用香附子一味,经过去皮、煮、捣、晒、焙之后,研为细末,加炼蜜调成丸子,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碗,煎药至八成服下,妇女用醋汤煎服。此方名“一品丸”。
3、一切气病(胸腹胀满、恶心气逆、翻酸、烦闷等)。用香附子一斤、缩砂仁八两、炙甘草四两,共研为末,盐开水送服。或研成粗末煎服亦可。此方名“快气汤”。
4、心腹刺痛。香附子(去毛,焙)二十两、乌药十两、甘草(炒)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盐汤送下。
5、心脾气痛(胸膛软处有一点作痛、俗称心气痛,实乃胃脘有滞所致,或起因于气,或起因于寒)。用香附子醋浸,略炒,研为末;另用高良姜酒洗几次,略炒,也研为末。两工分别收存,治病时,起因于寒者,姜二钱、附一钱;起因于气者,附二钱、姜一钱;起因于气与寒者,姜、附等分。三种情况都以热米汤加一匙姜汁和一小撮盐把药送下。服药七、八次后,病根可除。
6、心腹诸痛(心气痛、腹痛小腹痛、血气痛等)。用香附子二两、艾叶半两,蒸日上在醋汤中蒸煮熟,去艾叶,炒香附子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此方名“艾附丸”。
7、湿肿虚肿。用香附子、艾,加醋煮干,焙三工业区末。以醋、糊调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常服,可使肿水从小便排出。又方:香附子一斤,在童便中浸三日,取出,焙干研细,加糊为丸。每服四、五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8、疝气痛。和香附末二钱,空心服,以海藻一钱,煎酒调下,服药后把海藻也吃下去。
9、月经不调其他妇科病。用大香附子(擦去毛)一斤,分作四份:一份醇酒浸,一份酽醋浸,一份盐水浸,一份童便浸。几日后,取出香附子,洗净,晒士,捣烂,微焙为末,加醋煮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酒送下。瘦人,加泽新天赤茯苓末二两;气虚,加四君子料;血虚,加四物料。此方名“四制香附丸”。
10、重度血崩五色漏带。用香附子去毛炒焦,研为末,热酒冲二钱,立愈。已昏迷者,服三钱,米汤送下。
11、安胎顺气香附子炒后研细,浓煎紫苏汤送服一、二钱。加砂仁亦可。此方名“铁罩散”。
12、妊娠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起坐不便,饮食不进)。用香附子二两,藿香叶、甘草各二钱,共研细。每服二钱,开水加盐送下。此方名“二香散”。
13、临产顺胎(怀胎九月或十月时服此,自然顺产)。香附子四两、缩砂仁(炒)三两、甘草(炙)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14、产后狂言(血晕妄语。烦渴不止)。用生香附子(去毛)研细。每服二钱,姜、枣煎汤送下。
15、气郁吐血。用童便调香附末二钱服。又方:香附子一两、白茯苓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陈粟米汤送下。
16、肺破咯血。用香附子一钱,研细,米汤送服。一天服二次。
17、尿血。用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分另煎汤。先服香附汤在口,后服地榆汤至尽。发吵见效,可照此再服。
18、各种下血。用香附子浸童便中一天,取出捣碎,醋拌,焙干,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又方:香附子以醋酒各半煮熟,焙研为末,加黄秫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香附子末二钱,加百草霜麝香各少许同服,见效很快。
19、脱肛。用香附子荆芥穗,等分为末。每取一匙,加水一碗,煎沸十多次后,淋洗患处。
20、气郁头痛。用香附(炒)四两、川芎二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茶汤调下。常服可防头痛,又可明目。
21、肝虚目痛冷泪羞明)。用香附子一两、夏枯草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送下。
22、突然耳聋。用香附子(瓦炒)研末,早晚各服二钱,萝卜子煎汤送下。药忌铁器。
23、牙痛。和香附子艾叶煎汤漱口,同时用香附子末擦牙。又方:香附子(炒存性)三两,青盐生姜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日擦牙。
24、长期消渴不愈。用香附子一两、白茯苓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陈粟米汤送下。每天服二次。
25、蜈蚣咬伤。嚼香附涂搽,立效。


其根上如枣核者,又谓之香附子,亦入印香中,亦能走气,今人多用。虽生于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无。有薄皲皮,紫黑色,非多毛也。刮去皮则色白。若便以根为之,则误矣。其味苦。

俗呼香附
得芎 、苍术、醋、童便良。
辛、微苦。入足厥阴及手少阳经气分。通行十二经及奇经八脉气分。通两胁,解诸郁,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气滞则血不生,疏之即所以生之。)治一切血凝气滞所致等症。得夏枯草,治睛痛。(肝气疏不痛。)得黑川栀、川连,降郁火。得藿香甘草,治妊娠恶阻。得海藻,治 疝。得参、 ,治虚怯。(补之不滞,则气自生。)得茯神,交心肾。(心肾之气不滞则交。)得川芎苍术,治诸郁头痛。得归、地,补阴血。(气滞则血不生。)得真艾叶,暖子宫,治心腹诸痛。得紫苏,散外邪。配广木香,疏中气。配浓朴、半夏,决壅胀。配沉香,升降诸气。配檀香理气醒脾。配荔枝核,治血气刺痛。配细茶,治头痛
生用,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用,下走肝肾、外彻腰足。解血郁,生用。止血,炒黑。
肾气,青盐水炒。气滞,酒炒。消肝积,醋炒。化痰消核,姜汁炒。散痞,童便炒。润燥,胀,血虚内热,月事先期,精血枯闭,皆禁用。香附川芎薄荷木贼天麻紫草柴胡,皆入肝经以散肝气,而其间亦当分别施治。
柴胡肝经风热川芎肝经之血气,香附肝经之郁结,木贼散肝经寒邪天麻通肝脏之血脉薄荷肝经之风火,紫草败肝中之热毒。治之各有攸当,勿得杂投以伤肝气

(别录中品)
蝼蝈俗名地狗,即以狗姜呼之。部署形层宫城位次,靡不周到诸阳之气起于胸中, 阖则遏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主胸中热,充皮毛,久服令人益气,长须眉。
【核】曰∶别录莎草,不别根苗。后世仅用其根,名香附子,并不知莎草名矣。生田野下湿地,所在都有,唯陇西、涪都、两浙最饶。苗似草而柔,又似细萱而劲。叶心有脊似剑,又似菖蒲吉祥草辈。光泽亦同,嫩绿萧疏,小别异耳。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数叶。开青色花,成穗似黍,中有细子,似葶苈车前子状。根多白须,下另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外裹细黑茸毛,大者似羊枣,两头尖。耐水旱,虽分劈亦不知死。先人云∶多属蝼蝈化生。土人每从沙地荒圃,或麦门冬地上,锄得香附,半存蝼蝈形者,两足为根,头作苗叶,身成香附子,缘缘而生,延蔓可厌。土人患之,其地即改种络麻。麻盛不得雨露,方才闷绝,呼为狗姜,或麦冬余气,幻结所成;或蝼蝈嗜啖麦冬,化生所致。故香附子,气臭颇似麦冬,其非麦冬地者,则不可知,然的是蝼蝈化生为始。楞严经云∶化以离应,即先人云∶胸为肺金之部分,气为肺金之所司,皮毛肺金之所主。香附子功能解表利水,所
【 】曰∶莎品凡三,台、 、 也。尔雅载 。埤雅载台。子虚赋载 。尔雅翼载台、而兼言 。本草混台、 、 为一物。繇辨之当早辨也。 即青 ,一名大莎。说文以为青似 ,但大小有异,生江湖,为雁所食。台即夫,一名莎草,子虚赋所为 ,汉书、音义所谓 ,可以为衣,疏而无温,编之若甲状,毵毵而垂,使雨顺流而下,匹夫所也。
即镐侯,一名侯莎尔雅翼所谓莎,广成颂所谓绿莎,颜师古所谓青莎,晏元献公有庭莎记,言此草耐水旱,乐延蔓,虽技心陨叶,亦弗之绝,茎叶都似三棱图经所谓水香棱,又名水莎、水巴戟广雅所谓地毛。记事珠所谓抱灵居士。此皆指 苗茎叶为名也。根若附子,相附连续,周匝有毛,大者如羊枣,乃子也。另有细根如白发,根上结子二三枚,或有或无,有则转相延蔓者为牝。别录所谓香附子图经所谓草附子,又名莎结、续草根;金光明经所谓日萃哆;唐本所谓雀头香;魏文帝于吴求雀头香,即 根香附子也。用合众香,能发众香臭,是以性专捭阖,开发上焦,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中焦亦得藉之以宣化,下焦亦得藉之以宣渎。又不独仅宣五谷味,并宣诸药味,而为诸药之先聘通使。如上焦阖,则诸阳之气逆胸中,致胸中热,尝日忧愁不乐,心忪少气者,捭阖从开,既顺乃宣矣。则胸热自除,忧愁自释,心忪自平,少气自益,充皮毛,长须眉,诚若雾若露灌溉之休征也。若食饮痞满坚,或霍乱呕逆,或月事不以时下者,此正中焦失于宣化。若膀胱气妨,或崩漏带下,或下血尿血者,此正下焦失于宣渎。
肌肉消削,或疹瘙痒,或皮聚毛折者,此正上焦失于宣发,不熏肤,不充身,不泽毛,熏充灌溉之为用矣。频湖云∶得盐入血;得青盐入肾;得酒行经络;得苦酒积聚;得姜化痰饮;得参、术益气;得归、 补营;得木香疏滞;得檀香醒脾;得沉香升降诸气;得芎、术总解六郁;得茯苓交心肾;得茴香补骨脂引气归元;得浓朴、半夏,决消胀;得葱、苏发越六淫;得棱、莪释磨瘕癖;得艾调暖子宫。及作种种药石之聘使,捭阖揣摩之为用大矣。

莎草(图缺)根,又名香附子,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或云交州者胜,大如枣。近道者如杏仁许。苗、茎、叶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币多毛。今近道生者,苗叶如薤而瘦,根如箸头大。二月、八月采。谨按《天宝单方图》,载水香棱,功状与此颇相类,但味差不同。其方云∶水香棱,味辛,微寒,无毒,性涩。元生博平郡池泽中,苗名香棱,根名莎结,亦名草附子,河南及淮南下湿地即有,名水莎。陇西谓之地 根,蜀郡名续根草,亦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饶,名三棱草。用茎作鞋履,所在皆有。单服疗肺风,又云其药疗丈夫心肺中虚风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时有气妨,皮肤瘙痒瘾疹,饮食不多,日渐瘦损,常有忧愁,心忪少气等。并春收苗及花,阴干,入冬采根,切,贮于风凉处。有患前病者,取苗二十余斤,锉,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石五斗,于浴斛中浸身,令汗出五六度。浸兼浴,其肺中风,皮肤痒即止。每载四时常用,则瘾疹风永瘥。其心中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气妨,常日忧愁不乐,兼心忪者,取根二大斤,切,熬令香,以生绢袋盛,贮于三大斗无灰清酒中,浸之。春三月浸一日即堪服,冬十月后即七日,近暖处乃佳。每空腹服一盏,日夜三、四服之,常令酒气相续,以知为度。若不饮酒,即取根十两,加桂心五两,芜荑三两,和捣为散,以蜜和为丸,捣一千杵,丸如梧子大,每空腹,以酒及姜、蜜汤饮汁等,下二十丸,日再服,渐加至三十丸,以瘥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