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

参考: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子宫颈癌 , 子宫肉瘤 , 良性卵巢肿瘤 , 恶性卵巢肿瘤 , 肝血瘀滞 , 肝豆状核变性 , 胰腺癌 , 胃内异物和结块 , 结核性腹膜炎 , 直肠癌 , 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 , 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 , 粘连性肠梗阻 , 肠套叠 , 肝血管瘤

“积聚” 相关论述

积聚是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它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的,以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为基本病机,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积聚是涉及腹腔脏器多种疾病,而在临床又比较常见的一类病证。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学积聚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认识,尤其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疗思想及有关的一系列方药,对减轻甚至治愈积聚病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弱,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内经》里还有伏梁息贲肥气奔豚等病名,亦皆属积聚范畴。在治疗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等原则,具有一般的指导作用。《难经》对积聚作了明确的区别,并对五脏的主要症状作了具体描述。《金匮要略·病脉证并治》将疟疾引起的症瘕称为疟母,并以鳖甲煎丸治之。《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机有较详细的论述,并认为积聚一般有一个渐成病的过程,“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证治准绳·积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张。
景岳全书·积聚》则对攻补法的应用作了很好的概括,“治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医宗必读·积聚》把攻补两大治法与积聚病程中初中末三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指出治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颇受后世医家的重视。《医林改错》则强调瘀血积聚病机中的重要作用,对活血化瘀方药的应用有突出的贡献。
中医文献中的症瘕痃癖以及伏梁肥气息贲疾病,皆属积聚的范畴。根据积聚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西医的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疾病,当这些疾病出现类似积聚的证候时,可参阅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情志抑郁,气滞血瘀正如《济生方·积聚论治》所说:“忧、思、喜、怒之气,人之所不能无者,过则伤乎五脏,……留结而为五积。”情志致病,首先病及气分,使肝气不舒脾气郁结,导致肝脾气机阻滞。继则由气及血,使血行不畅,经隧不利,脉络瘀阻。若偏重于影响气机的运行,则为聚;气血瘀滞,日积月累,凝结成块则为
2.酒食内伤,滋生痰浊由于饮酒过度,或嗜食肥甘厚味、煎撙辛辣之品;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以致湿浊内停,甚至凝结成痰。痰浊阻滞之后,又会进一步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形成气机郁滞,血脉瘀阻,气、血、痰互相搏结,而引起积聚。亦有因饮食不调,因食遇气,食气交阻,气机不畅而成聚证者。
3.邪毒侵袭,留着不去寒、湿、热等多种外邪及邪毒如果长时间地作用于人体,或侵袭人体之后留着不去,均可导致受病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内生,气滞血瘀痰凝,日久形成积聚。正如《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说:“诸脏受邪,初未能成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4.它病转归,日久咸黄疸病后,或黄疸经久不退,湿邪留恋,阻滞气血;或久疟不愈;湿痰凝滞,脉络阻;或感染血吸虫,虫阻脉道,肝脾气血不畅,脉络瘀阻。以上几种病证,日久不愈,均可转归演变为积证
情志抑郁,饮食损伤,感受邪毒及它病转归是引起积聚的主要原因。其中,情志、饮食、邪毒等致病原因常交错夹杂,混合致病。
正气亏虚则是积聚发病的内在因素,积聚的形成及演变,均与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正如《医宗必读·积聚》说:“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景岳全书·积聚》亦说:“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即是说,积聚是正虚感邪、正邪斗争而正不胜邪的情况下,邪气踞之,逐渐发展而成。积聚发生主要关系到肝、脾两脏;气滞血瘀痰结是形成积聚的主要病理变化。其中聚证以气机阻滞为主,积证气滞血瘀痰结三者均有,而以血瘀为主。
【临床表现】
积聚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和聚又分别有不同的临床特征,积证大多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积块出现之前,相应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恶心呕吐腹胀,以及倦怠乏力,胃纳减退等症状。作为积证特征的腹内结块,表现为由小渐大,由软渐硬,固定不移,初觉胀痛,继则疼痛逐渐加剧。一般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腹内病变的同时,常出现饮食减少,倦怠乏力,病情较重者甚至面色萎黄形体日渐消瘦。而积证的后期,一般虚损症状较为突出。
聚证则表现为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或有如条状物聚起在腹部。一般病程较短,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亦不如积证明显。正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说:“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景岳全书·积聚》亦将两者的特征概括为:“者,积累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诊断】
1.积证以腹部可扪及或大或小、质地或软或硬的包块,部位固定不移,并有胀痛或刺痛为临床特征。随着积块的出现及增大,相应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恶心呕吐腹胀,以及倦怠乏力、胃纳减退等症状。而积证的后期,除上述症状加剧外,虚损症状也较为突出。
2.聚证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临床特征。其发作时可见病变部位有气聚胀满的现象,但一般扪不到包块;缓解时则气聚胀满的现象消失。聚证发作之时,以实证的表现为主,反复发作,常出现倦怠乏力、纳差、便溏等脾胃虚弱的证候。
结合病史,作b超、cr、胃肠钡餐x线检查及纤维内窥镜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痞满痞满以患者自觉脘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为主要症状,但在检查时,腹部无气聚胀急之形可见,更不能扪及包块,临床上以此和积聚相区别。
2.鼓胀鼓胀以肚腹胀大、鼓之如鼓为临床特征。其与积聚相同的是腹内均有积块,但鼓胀积块多位于胁肋部,且鼓胀除腹内积块外,更有水液停聚,肚腹胀大。而积证腹内无水液停聚,肚腹一般不胀大,腹内积块的部位亦不局限于胁肋部。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与聚积与聚虽合称为一个病证,但两者是有明显区较别的。积证具有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程较长,多属血分,病情较重,治疗较难等特点;聚证则无积块,腹中气时聚时散,发有休止,痛无定处,病程较短,多属气分,一般病情较轻,相对地治疗亦较易。至于古代文献以积为脏病,聚为腑病,则不可拘泥,实际上不少积证积块发生在胃、肠。
2.辨部位积块的部位不同,标志着所病的脏腑不同,临床症状、治疗方药也不尽相同,故有必要加以鉴别。从大量的临床观察来看,在内科范围的脘腹部积块主要见于胃和肝的病变。右胁腹内积块,伴见胁肋刺痛、黄疸、纳差、腹胀等症状者,病在肝;胃脘积块伴见反胃呕吐呕血便血等症状者,病在胃;右腹积块腹泻便秘、消瘦乏力,以及左腹积块大便次数增多、便下脓血者,病在肠。
3.辨虚实积证大体可分为初、中、末三期,一般初期正气未至大虚,邪气虽实而不甚,表现为积块较小、质地较软,虽有胀痛不适,而一般情况尚可。中期正气渐衰而邪气渐甚,表现为积块增大、质地较硬、疼痛持续,并有饮食日少,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症。末期正气大虚而邪气实甚,表现为积块较大、质地坚硬,疼痛剧烈,并有饮食大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黧黑,明显消瘦等症。
治疗原则
聚证重调气积证重活血。聚证病在气分,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治则,重在调气积证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重在活血。要注意区分不同阶段,掌握攻补分寸。积证初期,积块不大,软而不坚,正气尚可,治疗以攻邪为主,予以行气活血、软坚消中期积块渐大,质渐坚硬,而正气渐伤,邪盛正虚,治宜攻补兼施;末期积块坚硬,形瘦神疲,正气伤残,治宜扶正培本为主,酌加理气、化瘀、消之晶,切忌攻伐太过。
积证的治疗中,应注意处理好攻法与补法的关系,正如《景岳全书·积聚》所说:“治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在治疗中应注意“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可根据具体情况,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寓补于攻,或寓攻于补
分证论治
『聚证』
·肝气郁滞
症状: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或不适,病情常随情绪而起伏,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散。;
本方具有行气温中、散寒化湿疏肝解郁的功效。适用于气机郁滞、寒湿中阻及伴有肝郁症象者。方中以木香砂仁苍术厚朴甘草(即香砂平胃散)行气温中,散寒化湿;配伍台乌药生姜枳壳以增强温中理气的作用;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
若寒甚,腹痛较剧,得温症减,肢冷者,可加高良姜肉桂温中理气止痛。若兼有热象,口苦舌质红者,去台乌药苍术,加吴茱萸黄连(即左金丸)泄肝清热。老年体虚,或兼见神疲、乏力、便溏者,可加党参、白术益气健脾
本证攻窜胀痛之症缓解后,可以疏肝理脾的逍遥散调理善后。
·食浊阻滞
症状:腹胀或痛,便秘,纳呆,时有如条状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浊,导滞通腑。
方药:六磨汤
方中以沉香木香、台乌药理气宽中大黄槟榔枳实通腑导滞。
可加山楂莱菔子以增强健胃消食的作用。痰浊中阻,呕恶苔腻者,可加半夏陈皮生姜化痰降逆。:若因于蛔虫结聚,阻于肠道而引起者,可加服驱蛔方药及酌情配用乌梅丸
聚证发作之时以实证表现为主,但若反复发作,常导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以致更易发生气聚腹痛,对这类病人,平时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运脾胃,调理气机
积证
·气滞血阻
症状:积证初起,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
方药:荆蓬煎丸
本方以木香青皮茴香枳壳槟榔理气散结,三棱莪术活血消
可合用失笑散蒲黄五灵脂)或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以增强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的作用。
·气结血瘀
症状:腹部积块渐大,按之较硬,痛处不移,饮食减少,体倦乏力,面黯消瘦,时有寒热,女子或见经闭不行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滑或细涩。
治法:祛瘀软坚,补益脾胃。
方药: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
方中以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五灵脂延胡索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香附乌药枳壳行气止痛,甘草益气缓中。,
可酌加丹参莪术三棱鳖甲、煅瓦楞等,以增强活血消的作用。或配合服用鳖甲煎丸化症回生丹消症散
在使用膈下逐瘀汤治疗的同时,间服具有补益脾胃、扶助正气六君子汤,以共同组成攻补兼施之法。
·正虚瘀结
症状: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饮食大减,面色萎黄黧黑,消瘦脱形,舌质色淡或紫,舌苔灰糙或舌光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补益气血,化瘀消
方药:八珍汤化积丸
八珍汤为补益气血的常用效方。气虚甚者,可加黄芪淮山药、苡仁益气健脾舌质光红无苔、脉象细数者,为阴液大伤,可加生地、玄参麦冬玉竹等养阴生津。
化积丸中以三棱莪术香附苏木五灵脂·、瓦楞子活血祛瘀、软坚散结阿魏消痞海浮石化痰软坚散结槟榔理气泻下(便溏或腹泻者宜去)。可酌加丹参鳖甲活血软坚散结
上述二方可间服,并可根据病情采用补一攻一,或补二攻一等治法。
在对积证的治疗中,以下二法可结合辨证方药同时应用:1.积证不论初起或久,均可配合外治法,如敷贴阿魏膏、水红花膏等,有助于活血散结、软坚消;2.对病属积证,而西医诊断为肿瘤的患者,除按上述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外,可酌情选加一些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的中草药,其中相当部分属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药物,如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蚤休夏枯草垂盆草菝葜虎杖等。
【转归预后】
聚证的预后一般较好,而积证的预后一般较差。正如《景岳全书·积聚》所说:“无形之聚其散易,有形之其破难。”一般的聚证,若治疗得当,解除了病因,可望治愈。但亦有部分反复发作,或先因气聚,日久则血瘀者。积证在腹部扪到积块之前,大多已经历了一段病程,所以当发展成为积证时,·治疗比较困难。早在唐代《外台秘要·卷十二》就谈到:“凡症坚之起,多以渐生,而有觉便牢大者,自难疗也。”现在由于医学的进展,积证的预后已有了很大的好转,可以使患者的症状有所减轻,生存时间延长,部分患者甚至可望获得治愈。积证后期,因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而出现黄疸;水液内聚而成为鼓胀;火热灼伤脉络,或气虚不能摄血,血液外溢?,而致吐血便血衄血等,均为病情重笃,预后不良之象,当积极救治。
【预防与调摄】
积聚之病,起于情志失和者不少,故正确对待各种事物,解除忧虑、紧张,避免情志内伤,对防与治均很重要。饮食上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晶,多吃新鲜蔬菜。注意劳逸适度,避免过劳。如有胃脘痛胁痛泄泻便血等病证,应及早检查治疗。
【结语】
积聚是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情志抑郁,酒食内伤,邪毒内侵及它病转归是引起积聚的主要原因,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痰结正气亏虚。聚证以气滞为主要病变,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积证血瘀为主要病变,以腹内结块、固定不移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聚证,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原则;治疗积证,则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原则,并应注意攻补兼施,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对病属积证而西医诊断为肿瘤的患者,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情选用抗肿瘤的中草药。
【文献摘要】
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难经·五十五》:“故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诸病源候沦·症瘕病诸候》:“盘牢不移动者是症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瘕,痛随气移动是也,言其虚假不牢,故谓之为瘕也”;“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
圣济总录·积聚门》:“症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
医宗必读·积聚》:“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之为义,日积月累,非伊朝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太亟伤正气正气伤则不能运化也,而邪反固矣。”
金匮翼·积聚统论》:“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然痰、食、气、血,非得风寒,未必成风寒之邪,不遇痰、食、气、血,亦未必成。”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壮盛之人,必无积聚。必其人正气不足,邪气留着,而后患此。”
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现代研究】
·积聚治法的研究
祛邪和扶正是治疗积证的两大基本原则。祛邪主要包括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清热解毒;扶正主要包括益气、养阴、补血温阳。近年来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及扶正培本方药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1.活血化瘀据现代研究,活血化瘀对积聚的治疗作用;在于改善结缔组织代谢。活血化瘀药能抑制纤维母细胞合成胶原,使肥大细胞增多,使病变的胶原纤维变细、疏松化,对增生性病变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和吸收作用。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患者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其中以养血活血和活血化瘀类作用更为明显。其抗血栓形成的主要作用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纤溶酶活性,改善微循环,改善病变局部微血流、微血管形态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流动力学。使病变区血流量增加,流出阻力减少;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病变组织的吸收、消散。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动物实验初步证实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血化瘀药有赤芍川芎红花郁金延胡索当归丹参水蛭虻虫、廑虫、三棱莪术水红花子等,其中尤以对莪术丹参的研究较多[中药药理学1988][中医杂志1988;(5):61]。
2.清热解毒邪毒凝聚是导致积证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气滞痰浊瘀血等病邪,蕴积日久,也会化热,所以清热解毒也是治疗积证的一个重要治则清热解毒药有较广的抗菌谱,能抑制病毒,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近10余年来,经过实验筛选及临床应用证实有一定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其中相当部分属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药物。如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肿节风青黛蒲公英夏枯草垂盆草龙葵蛇莓菝葜藤梨根虎杖苦参等,都是可以治疗腹部肿瘤清热解毒药。
3.扶正培本扶正培本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升高外周白细胞,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影响特异性免疫等。还具有改善物质代谢,增强内分泌,改善骨髓功能,增强机体抗害能力,抗肿瘤,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的研究
近几年来,经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发现,活血化瘀药物方剂丹参川芎赤芍桃仁当归三棱莪术鳖甲散、大黄廑虫丸等,能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降低纤维细胞活性,减轻门脉压力等,从而可使肝脾回缩变软[中医杂志1993;(1):53]。张氏以活血祛风法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70例,其中肝肿大32例,脾肿大19例,总有效率达95.7%[中医杂志1993;(9):547)。高氏报道以黄芪莪术汤黄芪莪术白术红花柴胡地鳖虫甘草等)治疗早期肝硬化,并与常规西药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在肝脾回缩、肝功能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中医杂志1990;(7):31]。蒋氏以乙肝工号和乙肝Ⅱ号分别治疗慢性活动性乙肝26例,慢性迁延性肝炎39例,两组共65例中,肝大者52例,脾大者32例。肝大、脾大回缩至正常分别占69%、86%,中药改善主要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使i-msag转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中医杂志1987;(12):904)。李氏以疏肝理气软坚散瘀法(柴胡白花蛇舌草黄芪山楂鳖甲丹参、建曲、芍药水蛭茯苓莪术甘草)加减治疗早期肝硬化24例,经1-3个月治疗,总有效率为91.6%[四川中医1999;(9):20)。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
脂肪肝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其中部分病人尤其是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者,多表现为肝脏肿大,此时即可归屈积证范畴。
一些研究表明,浑泻、首乌黄精柴胡郁金山楂草决明连翘白矾等中药具有抗脂肪变性的作用。宋氏用逍遥散三棱莪术等治疗45例脂肪肝,疗效较好[黑龙江中医药1991;(4):37]。郑氏以海藻昆布白花蛇舌草郁金贝母丹参等煎服,配合生首乌决明子、生山楂开水冲泡代茶,治疗脂肪肝98例,均获较好的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92;(4):153]。蒋氏以降脂益肝汤泽泻、生首乌草决明丹参山楂黄精虎杖荷叶)治疗脂肪肝38例,并用常规西药对照治疗29’例,治疗组在改善血脂异常,使肝脏回缩及肝功恢复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中医杂志1989;(4):216]。
·中医药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
肠梗阻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中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腹中气聚、攻窜胀痛等症与聚证有类似之处。采用以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常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霍氏以口服务急丸,配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治疗肠梗阻21例,18例痊愈,3例无效转手术治疗[中医杂志1993;(11):484]。薛氏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以温脾汤为主,随证加减,治疗9例小儿麻痹性肠梗阻,7例治愈[中医杂志1993;(1):24l李氏用丁香30-60g研成细末,加75%酒精调和,对酒精过敏者以温水调和,敷于脐及脐周,治疗20例麻痹肠梗阻,均获良效.[中医杂志1988;(11):55]。
·中医药治疗胃石症
胃石症可由多种原因造成,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积聚范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重用鸡内金可起消化滞、安胃排石作用。高氏等用自拟安胃排石汤鸡内金、姜半夏、茯苓麦芽神曲砂仁莱菔子青皮陈皮芒硝大黄白芍甘草)治疗胃石症46例,本组疗程最短7天,最长34天。20天后复查,临床症状消失,经胃钡餐透视或纤维胃镜、,b超复查,胃石已经排出44例,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胃石未排出,好转1例。疗效良好[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1):19]。

宿食停伤脾胃中,是名食积法宜攻,
必询原物分寒热,莫犯虚虚可立功。
按;东垣云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其次莫若消之,不止则攻之。此治初伤乳食之法也。只因不早治之或治之晚,以致陈莝菀聚,乃成也。小儿病者多,其候面黄色白,腹大或紧,食少,或腹作痛,无时发作,发作则数日不止。治其者,若不问平日所伤之物是寒是热,观儿之形或虚或实,一概用偏寒偏热峻下之剂,而犯虚虚之戒,其害大矣。如曾伤乳热食热者,则为热积;如伤冷乳冷食者,则为冷积。伤五谷者,则为食积。伤五畜肉者,则为肉积热积。伤五果之类者,则为果子生冷。伤五菜之类者,则为。有冷有热。冷积宜丁香脾积丸下之,以原食生冷之物作汤。热积丁香槟榔丸下之,以原伤谷肉之物作汤;谓之溯源汤。

凡用攻下取之药,必先补其胃气,如导功散之类,而后下之。所谓补而泻之,勿犯胃气也。
家传丁香脾积丸:治冷腹痛,又治伤食积泻,效。
丁香木香良姜清油炒),各一钱。青皮皂角烧存性),槟榔,各二钱。三棱、煨,莪术(煨),各三钱。巴豆,四十九粒。去壳、膜,另研如泥。
上前八味细末,入巴豆泥,研令匀,用醋煮面糊丸,麻子大,每五丸,原物汤下。

如取虫,苦楝根皮下。
木香槟榔丸:治热痰腹痛,又治痢疾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枳壳(炒),莪术黄连黄柏,各一两。香附大黄,各三面。黑牵牛(取头末),三两。
上细末,滴水为丸,麻子大,每服十丸,原物汤下。

原物汤取原日所伤之物,用韭菜捣烂捏成饼子,烧存性,研细煎汤送下,名取丸。
如素弱者,不可轻下,当以补药去之。用钱氏益黄散,加莪术木香黄连(炒),共细末,水煎,神曲糊丸,黍米大,服二三十丸,米汤下。

症瘕积聚,都是腹内积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症。症和是有形的,而且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脏,属血分,瘕和聚是无形的,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腑,属气分积聚中焦病变为多,症瘕下焦病变及妇科疾患为多,因而有不同名称。症瘕积聚发生,多因情志抑郁,饮食内伤等,致使肝脾受伤,脏腑失调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渐而成。而正气不足,更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问曰:病有、有聚、有系气(系一作谷,下同),何谓也?
师曰: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系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愈复发为系气。夫病已愈,不得复发,今病复发,即为系气也。
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也(细,一作结)。寸口胸中。微出寸口在喉中。关上,在脐旁。上关上,在心下。微下关少腹。尺,气街。脉出在左,在左,脉出在右,在右,脉两出,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诊得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皮肤寒,秋瘥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虱缘之状,甚者如针刺,时痒,其色白。
诊得心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嗌干心烦掌中热,甚即唾血,主身螈,主血厥,夏瘥冬剧,其色赤。
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其色黄。
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肿寒,胁痛少腹,男子疝,女子瘕淋,身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其色青。
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痛,饥则见,饱则减,少腹里急口干咽肿伤烂,盳盳,骨中寒,主髓厥,善忘,其色黑。
寸口脉沉而横者,胁下及腹中有横痛,其脉弦,腹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脉弦紧而微细,也。
寒痹、瘕、积聚之脉,皆弦紧。若在心下,即寸弦紧;在胃脘,即关弦紧;在脐下,即尺弦紧。(一曰:关脉弦长,有在脐左右上下也)又脉法,左手脉横,在左,右手脉横,在右;脉头大者在上,头小者在下。
又法:横脉见左,在右,见右在左。偏得洪实而滑,亦为。弦紧亦为,为寒痹,为疝痛。内有不见脉,难治,见一脉(一作胁)相应,为易治,诸不相应,为不治。左手脉大,右手脉小,上病在左胁,下病在左足。右手脉大,左手脉小,上病在右胁,下病在右足。
脉弦而伏者,腹中有,不可转也。必死不治。
脉来细而沉,时直者,身有痈肿,若腹中有伏梁
脉来小沉而实者,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即吐。

(论二首 脉证十七条 方二首)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中寒,吐浊涕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肝中风者,头目闰,两胁痛,行带伛,令人嗜甘。
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族复花汤方;皆同)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口敢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心死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阳气衰者为狂。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闰 而短气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臣亿等:详五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它可以补缀也)。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右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渐加,以知为度。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加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
问曰:病有、有聚、有馨气,何谓也?师曰: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馨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馨气。诸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也。寸口胸中;微出寸口在喉中;关上在脐旁;上关上,在心下;微下关少腹。尺中,气冲;脉出左,在左;脉出*右,在右;脉两出,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病源》夫积聚者,由寒气在内所生也,血气虚弱,风邪搏于腑脏,寒多则气涩,气涩则生积聚也。者,阴气五脏所生,始发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也,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但诸脏腑受邪,初未能为积聚邪气留滞不去,乃成积聚。其为病也,或左右胁下如覆杯,或脐上下如臂,或胃管间覆大如盘,羸瘦少气,或洒浙寒热,四肢不收,饮食不为肌肤,或累累如桃李,或腹满呕泄,寒则痛,故云寒疝积聚也。
其脉 (所吏反)而紧,积聚浮而牢,积聚牢强急者生,虚弱急者死。(出第二十卷中。通按,脉数为 ,脉迟为驶)《深师》破丸 疗寒疝积聚,周走动摇,大者如鳖,小者如杯,乍来乍去,在于胃管大肠胀满不通,风寒肠鸣,心下寒气上抢,胸胁支满芫花丸方。
芫花(一分) 蜀椒(一分汗) 大黄(六分) 细辛(六分) 桔梗(五分) 乌头(四分炮)
上十一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五丸,日三,当下如泥,病愈。忌猪羊肉、饧、酢物、生菜等。
当归丸 疗心腹劳强,寒疝邪气往来,坚固结聚,苦寒烦 (于缘切,下同),不得卧桔梗(二分) 葶苈子(熬五分) 藜芦(炙二分) 浓朴(炙五分) 杏仁(五十枚去尖、皮)附子(炮五分) 桂心 人参(各三分) 沙参(三分) 特生 石(一两烧半日)
上十味,捣筛,蜜和如梧子。饮服三丸,日三,稍加之。忌猪肉、生葱、冷水。(出第二十二卷中)
古今录验》疗久寒三十岁心腹疝,症瘕积聚邪气往来,厥逆心痛,久羸瘦少气,妇人产乳余疾,胸胁支满不嗜食,手足 烦,月水不通,时时便血,名曰破积聚乌头续命丸方。
食茱萸(十分) 芍药(五分) 细辛(五分) 前胡(五分一云柴胡干姜(十分)乌头(十分炮) 紫菀黄芩白术白薇(各三分) 芎 人参干地黄(各五分) 蜀椒(十分汗) 桂心
上十五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忌生菜、生葱、猪肉、冷水、桃、李、雀肉、芜荑等。(《范汪》同,出第十卷中)
《集验》疗肾冷及疼,疝气滞后,灌方。
盐花(一大合) 浆水(半大升)
上二味,和暖灌下部,少间即下脓,日一度,再灌之,即止。

《救急》疗肺气积聚,心肋下满,急发即咳逆上气方。
麻黄(三两去节) 杏仁(去双仁、尖、皮) 柴胡生姜半夏(洗十遍) 葶苈子(熬,研如脂各四两) 干枣(十二枚擘) 槟榔(十枚)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八合,去滓,分温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八九里久。
七日忌食生冷、猪、鱼、羊肉。此方服一剂讫,将息满七日,则服后方。忌羊肉、饧。
又方:茯苓 干苏茎菜 橘皮麻黄(各三两) 杏仁(去尖、皮、两仁者) 柴胡生姜(各四两)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八九里久。禁酢物、蒜、热面、猪肉。五日服一剂。(并出第六卷中)

病源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腑者阳也。脏者也。阳浮而动。阴沉而伏。阴气五脏所生。始发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肝之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 连岁月不已。以季夏戊巳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当传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欲复还肺。
肺心之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当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欲复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也。
脾之名曰痞气。在胃管。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当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欲复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也。肺之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洒浙寒热喘咳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当传肺。
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欲复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肾之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贲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邪。肾欲复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也。此为五积。诊其脉而紧积聚。脉浮而牢积聚。脉横者胁下有积聚。脉来小沉实者。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即吐出。脉来细kt 附骨者也。脉出在左。在左。脉出在右。在右。脉两出。在中央。以部皮肤寒。秋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悸腹中热面赤咽干烦。掌中热。甚即唾血。主身螈 。主血厥
夏瘥冬剧。色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手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色黄也。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胫寒。胁痛少腹。男子疝也。女子病淋也。身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色青也。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饥则见。饱则减。病腰痛少腹里急口干咽肿伤烂。 。骨中寒。主髓厥。喜忘。色黑也。诊得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以左足践右足上。除心下
又云∶病心下积聚。端坐柱腰。向日仰头。徐以口内气因而咽之。三十过而止。开。又云∶左胁侧举右手极形。除及老血。又云∶闭口微息。正坐向王气。张鼻取气。逼置脐下。小口微出十二通气。以除结聚。低头不息十二通。以消饮食。令人轻强。行之冬月。令人不寒。又云∶端坐拄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又云∶向晨去桃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不息极。张腹两足。再息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
息微定。复为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病积聚者。张吸其腹。热乃止。症瘕散破。即愈矣。(出范汪破丸。疗积聚坚症方。
大黄(一斤) 牡蛎(三两) 凝水石(一两) 石膏(一两) 石钟乳(一两) 理石(一两)
上六味捣合下筛。和以蜜丸如梧子。先食服。酒饮任下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又顺逆丸。主久寒积聚气逆不能食方
大黄(十分) 黄芩(四分) 浓朴(四分炙) 干地黄(四分) 桂心(四分) 滑石(四分)杏子(二分) 黄连(四分) 麦门冬(四分去心)
上九味捣合下筛。和以蜜。丸如梧子。服十丸。日再服。后食。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芜荑生葱猪肉
捶凿丸疗腹中积聚邪气寒热消谷方。
甘遂(一分) 荛花(一分) 芫花(一分) 桂心(一分) 巴豆(一分) 杏仁(一分) 桔梗(一分)
上七味。荛花芫花熬令香。巴豆杏仁去皮熬令变色已。各异捣。下细筛捣合丸。以白蜜捣万杵。服如小豆一丸。日三行。长将服之。伤寒增服。膈上吐。膈下利。小儿亦服妇人兼身亦服。名曰捶凿。以消息之。忌猪肉芦笋生葱。(并出第十三卷中)
延年疗腹内积聚。癖气冲心。肋急满。时吐水不能食。兼恶寒方。
鳖甲(六分炙) 防葵(四分) 人参(四分) 前胡(四分) 桔梗(四分) 槟榔(八分) 白术(八分) 大黄(八分)分炮) 干姜(四分) 甘草(五分炙) 吴茱萸(三分)
上十五味捣筛。蜜和为丸梧子大。一服十五丸。酒下。日再服。加至三十丸。忌苋菜猪肉生冷鱼蒜。
白术丸。主积聚癖气不能食。心肋下满。四肢骨节酸疼。盗汗不绝方。
白术(六分) 黄 (六分) 牡蛎(四分熬) 人参(六分) 茯苓(六分) 乌头(六分炮)干姜(六分) 芍药(四(五分) 前胡(四分) 甘草(六分炙) 防葵(三分) 鳖甲(四分炙) 紫菀(三分炙) 槟榔(六分) 桔梗(三分)
上十九味捣筛。蜜和为丸。空肚酒下二十丸。日再。加至三十丸。忌苋菜桃李大醋猪肉生葱。(并出第十六卷中)

病源者。阴气五脏所生。其痛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此皆由寒气搏于脏腑。与阴阳气相击下上。故心腹痛也。诊其寸口之脉。沉而横。胁下有。腹中有横积聚痛。又寸口脉细沉滑者。有积聚在胁下。左右皆满。与背相引痛。又云∶寸口脉紧而牢者。胁下腹中有横结。痛而泄痢。脉微细者生。浮者死。(出第十九卷中)
范汪通命丸。疗心腹积聚寒中 痛。又心胸满。胁下急绕脐痛方。
大黄(四分) 远志(四分去心) 黄 (四分) 麻黄(四分去节) 甘遂(四分) 鹿茸(四分炙) 杏仁(六十枚) 豉(一合巴豆(五十枚) 芒硝(三分)
上十味捣合下筛。和以蜜。丸如小豆。先食服三丸。日再。忌芦笋野猪肉。(一方无鹿茸黄 用黄芩出第十四卷中)
又疗心腹积聚。食苦不消。胸胁满除。去五脏邪气。四物丸方。
大戟(五分 咀熬令色变) 芫花(四分熬) 杏仁(一分) 巴豆(一百枚去皮心熬)右药捣合下细筛。以鸡子中黄亦可。以蜜和丸如小豆。日三。日增一丸。觉勿复益。欲下顿服七丸。下如清漆陈宿水。妇人乳有余疾。留饮者下水之后。养之勿饮冷水。长壮者服五丸。先食。忌野猪肉芦笋。(出第十三卷中)
古今录验匈奴露宿丸。疗心腹积聚。膈上下有宿食留饮神方。(出僧深)甘草(三分炙) 大黄(二分) 甘遂(二分) 芫花(二分熬) 大戟(二分炙) 葶苈子(二分熬) 苦参(一分) 硝石(一分) 巴豆(半分去心皮熬)
上九味细捣。合蜜和丸如小豆。服三丸当吐下。不吐下。稍益至五六丸。以知为度。先少起。忌海藻芦笋菘菜野猪肉。(范汪同出第十卷中)

病源积聚成病。蕴结在内。则气行不宣通。还搏于腑脏故心腹胀满。则烦闷而短气也。
(出第十九卷中)
深师乌头丸。疗心腹积聚胀满。少食多厌。绕脐痛。按之排手。寒中有水上气。女人产后余疾。大人风癫。少小风惊痫百病者。元嘉中用疗数人皆良。有一人服五服药。即出虫长一尺余三枚。复出如牛胆黑坚四枚。中皆有饭食。病即愈方。
乌头(七枚炮) 干姜(五分) 皂荚(五分炙兼皮子) 菖蒲(三分) 桂心(四分)柴胡(三分) 附子(三分炮) 人参(三分) 浓朴(三分炙) 黄连(三分) 茯苓(三分) 蜀椒(五分汗) 吴茱萸(四分) 桔梗(三分)
上十四味捣筛。蜜和为丸。服如梧子二丸。日三。稍加至十五丸。忌猪肉冷水醋物生葱羊肉饧。(出第二十三卷中)

病源积聚而宿食不消者。由腑脏为寒气所乘。脾胃虚冷。故不能消化。留为宿食也。诊其脉来实。心腹积聚。饮食不消。胃中冷故也。(出第十九卷中)
千金翼三台丸。疗五脏寒热积聚胪胀肠鸣而噫。食不作肌肤。甚者呕逆。若伤寒寒疟已愈。令不复发。食后服五丸。饮多者吞十丸。长服令人大小便调和长肌肉方。
大黄(二两熬) 熟硝石(一升) 葶苈(一升熬) 前胡(二两) 浓朴(一两炙) 附子(一两炮) 茯苓(半两) 半夏(一两洗) 杏仁(一升去尖皮熬) 细辛(一两)
上十味捣筛。蜜和捣五千杵。酒服如梧子五丸。稍加。以知为度。忌猪羊肉饧生菜酢物。(深师同出第二十卷中)
古今录验气痞丸。疗寒气痞积。聚结不通。绕脐切痛。腹中胀满。胸逼满。风入脏。忧恚。用力不节。筋脉伤。羸瘦。不能食饮。此药令人强嗜食益气力方。
乌头(二分炮) 甘草(二分炙) 葶苈子(二分熬) 大黄(二分) 芎 (二分) 芍药(二分) 甘皮(二分炙)
上七味下筛。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再不知。渐至五丸七丸。一方桂心二分。去甘皮。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等。(一方有通草无甘皮)又小乌头丸疗久寒积聚心腹。绕脐切痛。食饮不下方。
乌头(三两炮) 甘草(三两炙) 茱萸(半两) 细辛(二两) 半夏(二两) 附子(二两炮)
上七味下筛。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再。不知。稍增之。忌羊猪肉冷水。
五通丸。主积聚留饮宿食。寒热烦结。长肌肤补不足方。
椒目(一两) 附子(一两炮) 浓朴(一两炙) 杏仁(三两) 半夏(一两) 葶苈(三两熬)
上八味捣。葶苈子杏仁使熟。和诸药末。和以蜜。捣五千杵。吞如梧子二丸。忌猪羊肉饧冷水。(出第十卷中)

方一十三首
牡蒙
主男子疝瘕,女子血瘕,心腹坚,积聚产乳余疾,小腹坚满贯脐痛,热中腰背痛小便不利大便难,不下食,有伏蛊胪胀肿,久寒热胃管邪气方∶牡蒙苁蓉乌喙(炮去皮) 石膏(研) 藜芦(各三分) 巴豆(六十枚,去心皮,熬)干姜 桂心(各二两) 半夏(五分,洗)
上九味,捣筛为末,别捣巴豆如膏,合诸药,令调和,捣至熟。以饮服如小豆二丸,日三.如不相得,入少蜜。
乌头丸
主心腹积聚膈中气闷胀满,疝瘕内伤瘀血产乳众病及诸不足方∶乌头(炮去皮) 巴豆(去心皮,熬,各半两) 人参硝石(各一两) 大黄(二两)戎盐(一两半) 苦参黄芩 虫(熬) 半夏(洗) 桂心(各三分)
上一十一味,捣筛为末,纳蜜、青牛胆汁拌和,捣三千杵,丸如梧桐子大。宿不食,酒服五丸。卧须臾当下,黄者心腹也,青如粥汁者,膈上邪气也,下崩血如腐肉者,内伤也。
赤如血者,乳余疾也。如蛊刺者,虫也,下已必渴,渴饮粥,饥食苏糜,三日后当温食,食必肥浓,四十日平复。
干姜丸
治妇人瘕结胁肋下疾干姜(一两半) 芎 芍药(各二两) 前胡(熬) 干地黄(熬) 桃仁(熬,去皮尖两仁者) 茯苓(各一两) 人参当归(各三两) 杏仁(熬,去皮尖,两仁者) 朴硝蜀椒(汗)蛴螬
上二十六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未食以饮服三丸,可增至十丸。(《千金》用大黄柴胡各二两,无前胡地黄。)
生地黄丸
主妇人脐下结坚,大如杯升,月经不通发热往来,下痢羸瘦,此为气瘕也。若生肉症不可瘥,未生症者可疗方。
生地黄(三十斤,捣绞取汁) 干漆(一斤,熬,捣节为末)
上二味,相和微火煎,令可丸药成丸,如梧桐子,食后以酒服五丸。(《千金》云)服三丸,《集验方》至七八丸止。
辽东都尉所上丸
主脐下坚癖,无所不疗。
恒山巴豆(去心皮,熬) 大黄(各一分) 天雄(二枚,大者炮) 芦(一两半,一方
二两) 干姜人参苦参丹参沙参玄参细辛白薇(各三分) 龙胆牡蒙(各一两) 芍
上二十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宿勿食,酒服五丸,日三。主大羸瘦而黄,月水不调,当十五日服之,下长虫,或下种种病出。二十五日腹中所苦悉愈,肌肤充盛,五十日万病除矣,断绪者,皆有子也。
五京丸
主妇人腹中积聚九痛七害,久寒腰中冷引小腹,害食苦下,或热痢,得冷便干姜(三两) 黄芩(一两) 吴茱萸(一升) 附子(炮去皮) 野狼毒当归牡蛎(各二两,熬)
上七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日服五丸,加至十丸。此出京氏五君,故名五京丸。久患冷困,当服之。
鸡鸣紫丸
主妇人腹中症瘕积聚
大黄(二两) 前胡人参(各四两) 皂荚(炙去皮子) 藜芦巴豆 (去皮心熬)石(炼) 乌喙(炮去皮,各半两) 代赭(五分) 阿胶(一两半,炙) 桂心(一分) 杏仁(去皮尖,熬) 干姜甘草(各三分)
上一十四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鸡鸣时饮服一丸,如梧桐子,日益一丸,至五丸止仍从一丸起。下白者风也,赤者症瘕也,青者疝也,黄者心腹病也,如白泔烂腐者水也。
炭皮丸
主妇人忧恚,心下支满,膈气腹热,月经不利,血气上抢心,欲呕不可眠,懈炭皮 芎 (各一分) 桂心 干姜干漆(熬) 白术(各一分半) 蜀椒(汗) 黄芩芍药土瓜根大黄(炙令烟出) 虻虫(各半两,去翅足,熬)
上一十二味,捣筛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之。
七气
主妇人劳气、食气胸满气、吐逆大下气,其病短气胸胁满气结痛,小便赤黄,头重方葶苈子(熬) 半夏(各一两,洗) 大黄玄参人参苦参麦门冬(去心) 黄芩干姜芎 远志(去心,各一两半) 硝石(一两) 瞿麦(一两半)
上一十三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以酒服六丸,日一服,亦理呕逆,破积聚
半夏汤
主妇人胸满心下坚,咽中贴贴,如有炙腐,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方∶半夏(一升,洗) 生姜(五两) 茯苓 浓朴(各四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有苏叶二两)
浓朴汤
主妇人下焦劳冷,膀胱肾气损弱,白汁与小便俱出。
浓朴如手大四寸,去皮炙,削,以酒五升煮两沸,去滓,取桂心一尺绢筛,纳汁中调和。
宿勿食,晓顿服之。
温经汤
主妇人小腹痛
茯苓(六两) 芍药土瓜根(各三两) 薏苡仁(半升)
上四味, 咀,以酒三升,渍一宿,晓加三升,水煎取二升,分再服之。
大补内黄汤
主妇人七伤骨髓疼,小腹急满,面目黄黑,不能食饮,并诸虚不足,黄 半夏(各三两,洗) 大枣(三十枚) 干地黄 桂心 人参茯苓远志(去心)芍药泽泻五味子麦门冬(去心) 白术甘草(各二两,炙) 干姜(四两)
上一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二升,一服五合,日三夜一。

治腹中冷癖,水谷?结,心下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
取大蟾蜍一枚,去皮及腹中物,支解之,芒硝,大人一升,中人七合,瘦弱人五合,以水六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一服后,未得下,更一升,得下则九日十日一作。
又方,茱萸八两,硝石一升,生姜一斤,以酒五升,合煮,取四升,先服一服一升。不痛者止,勿再服之,下病后,好将养之。
又方,大黄八两,葶苈四两,并熬芒硝四两,熬令汁尽,热捣蜜和丸,丸如梧子大,食后服三丸,稍增五丸。
又方,野狼毒三两,附子一两,旋复花三两,捣,蜜丸服。如梧子大,食前三丸,日三服。
又方,巴豆三十枚,去心,杏仁二十枚,并熬,桔梗六分,藜芦四分,皂荚三分,并炙之。捣蜜和丸,如胡豆大,未食服一丸,日二。欲下病者,服二丸,长将息,百日都好,瘥。
又方,贝母二两,桔梗二两,矾石一两,巴豆一两,去心皮生用,捣千杵,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二丸,病后少少减服。
又方,茯苓一两,茱萸三两,捣,蜜丸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服。
又治暴宿食留饮不除,腹中为患方。
大黄茯苓芒硝各三两,巴豆一分,捣,蜜丸如梧子大,一服二丸,不痛止。
又方,椒目二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捣,以枣膏,丸如麻子,服二丸,下痛止。
又方,巴豆一枚,去心皮熬之,椒目十四枚,豉十六粒,合捣为丸,服二丸,当吐利吐利不尽,更服二丸,服四神丸。下之,亦佳。
中候黑丸治诸癖结痰?第一良。
桔梗四分,桂四分,巴豆八分,去心皮,杏仁五分,去皮,芫花十二分,并熬。令紫色,先捣三味药,成末,又捣巴豆杏仁如膏,合和,又捣二千杵。丸如胡豆大,服一丸取利,至二三丸,儿生十日欲痫,皆与一二丸如粟粒大,诸腹内不便,体中觉患,便服得一两,行利则好也。
硫黄丸,至热,治人之大冷,夏月温饮食,不解衣者。
硫黄矾石干姜,茱萸,桂,乌头附子,椒,人参细辛皂荚当归,十二种分等。随人多少,捣,蜜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丸至二十丸,日三服,若冷痢者,加赤石脂龙骨,即便愈也。
露宿丸,治大寒冷积聚方。
矾石干姜,桂,桔梗附子,炮,皂荚各三两,捣,筛,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加至一十五丸。
附方《外台秘要》,疗癖方。
大黄十两,杵,筛,醋三升,和匀,白蜜两匙,煎。堪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三十丸。生姜汤吞下,以利为度,小者减之。
圣惠方》,治伏梁气,在心下结聚不散。
桃奴二两,为末,空心温酒调二钱匕。
《简要济众》,治久冷,不下食,呕吐不止,冷在胃中。
半夏五两,洗过为末,每服二钱,白面一两,以水和搜,切作棋子,水煮面熟为度。用生姜醋调和,服之。

论曰五脏所生,气之所名曰,其始发有根本,其痛不离其部,由阴气所生也,聚者六腑所成,气之所聚名曰聚,其始发无根本,其痛无常处,由阳气所生也,然又有症瘕癖且症者为隐见腹内,按之形证可验也。瘕者为瘕聚推之流移不定也,癖者僻侧在于胁肋。结者沉伏结强于内,然有得之于食,有得之于水,有得之于忧思,有得之于风寒,凡使血气沉滞留结而为病者,治渐磨溃削,使血气流通,则病可愈矣。

论曰经曰病有有聚,何以别之,阴气也,聚者阳气也,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名曰,气之所聚名曰聚,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生,之为病,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之为病。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病无常处,此积聚之别也。
治腹内积聚,心肋急满,时吐清水不能食,时恶寒鳖甲丸
鳖甲(去裙 醋炙一两半) 防葵(锉) 人参前胡(去芦头桔梗(炒) 枳壳(去瓤麸炒) 当归(切焙) 附子(炮裂去皮脐) 干姜(炮) 白术(各一两) 槟榔(锉) 大黄(锉炒各二两)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食茱萸(各三两) 甘草(炙锉一两一分)
上一十五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九,温酒下,早晚各一服,渐加至三十丸。
积聚结实,腹满刺痛,泄利不止,槟榔汤方
槟榔细辛(去苗叶各一两) 半夏(陈者汤洗七遍焙干五两) 紫苏甘草(炙锉) 大黄(锉炒)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二两) 生姜(切焙) 紫菀(去苗土) 柴胡(去苗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脐)
上一十二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若有症瘕癖结
鳖甲去裙 醋炙,并防葵各二两,上气桑根白皮锉三两。枳壳去瓤麸炒,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二两。
五脏积聚癖气。或有坠损腹满,大黄丸方
大黄(锉炒) 槟榔( 锉)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研如膏各三两) 鳖甲(去裙 醋炙) 京三棱(煨锉) 干姜(炮) 乌头(炮裂去皮脐各二两) 桂(去粗皮) 吴茱萸(陈者汤洗炒干各一两)
上九味,捣罗八味为末。与桃仁膏研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日午夜卧,煎橘皮汤下。
五脏寒热积聚腹胀肠鸣而噫,食不作肌肤,甚者呕逆,若伤寒疟状已愈,令不复发。
三合丸方
大黄(锉炒) 硝石(研)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如膏) 葶苈子(隔纸炒) 前胡(去芦头各二两) 半夏(汤洗七遍焙)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赤茯苓(去黑皮半两) 细辛(去苗叶一两半)
上九味除研外,捣罗为末,与硝石杏仁研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食后米饮下,常服令人大便调和,长肌肉
积聚留饮宿食,寒热烦结,长肌肤,补不足。通神丸方
蜀椒(去并闭口炒出汗) 附子(炮裂去皮脐)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半夏(汤洗七遍焙各一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如膏) 葶苈子(纸上炒各三两) 芒硝(研五两) 大黄(锉炒九两)
上八味除研外,捣罗为末。与杏仁芒硝研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治积聚,暖血海,女子诸疾。补益桑黄丸
桑黄(半斤) 牛膝(酒浸切焙一斤)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研如膏) 麦 (炒) 白术陈曲(炒) 当归(切焙) 大黄(锉炒各半斤) 生地黄(十斤绞自然汁) 生姜(十斤绞自然汁)
上一十味,捣罗七味为末,与桃仁膏同入二汁内拌匀,瓷器盛,甑内蒸一日,取出焙干。
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温酒下。渐加至三十丸。
治心腹积聚胀满,绕脐疼痛,按之有形,寒中有水。上气,女人产后余病,大人风癫,小儿惊痫百病,乌头丸
乌头(炮裂去皮脐) 菖蒲(米泔浸一宿切焙) 柴胡(去苗) 人参桔梗(炒) 黄连(去)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赤茯苓(去黑皮各三两) 蜀椒(去并闭口炒出汗) 干姜(炮) 桂(去粗皮) 吴茱萸
上一十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日午晡时米饮下,渐加至十五丸。
积聚癖气,不能饮食,心肋下满,四肢骨节酸疼,盗汗不绝,白术丸
白术 黄 (锉) 人参赤茯苓(去黑皮) 乌头(炮裂去皮脐) 干姜(炮) 当归(切焙) 甘草(炙锉) 槟榔(锉各一两半) 牡蛎(熬) 芍药麦门冬(去心焙) 细辛(去苗叶) 前胡(去芦头鳖甲(去裙 醋炙各一两) 防葵(锉) 紫菀(去苗土)桔梗(炒) 桂(去粗皮各三分)
上一十九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晚温酒下,渐加至三十丸。
积聚不消,累有伤滞,食已腹痛,饮食不化,呕哕恶心胸胁胀闷,大便秘利不定,磨滞丸方
木香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桂(去粗皮各一两)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三两)砂(醋熬成霜研
上六味,捣罗四味为细末,入 砂巴豆霜拌匀。醋煮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早晚食后临寝服,大便溏利,即减丸数。
积聚不消,心腹胀满,化气消, 砂丸方
砂(一分别研) 没药(别研) 桂(去粗皮) 当归(切焙) 乌头(去皮脐) 大黄(锉炒各半两) 干漆(炒烟出) 青橘皮(去白焙) 芫花(别捣末)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尽) 芎 京三棱(煨锉) 蓬莪术(煨
上一十四味,捣罗十味为末,用酽醋半升。于铜石器内。下芫花巴豆三味,慢火熬。
渐添醋一升。即入十味,并没药末,同熬成膏放冷,别入陈曲末一两半拌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茶酒生姜汤任下。
五积气,心腹胀闷,噫气吞酸,不思饮食,五积丸
酸石榴(二枚) 巴豆(和皮椎碎) 甘遂大戟芫花(各半两) 京三棱大黄杏仁(去皮尖双
上一十二味细锉,用水一升,煮令水尽,炒过勿太焦,捣为细末,醋煮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食后温水下。
治一切滞,痰逆恶心霍乱吐泻,膈气痞满,胁肋积块,胸膈膨闷,呕哕心疼。泄利不止,积气丸
代赭石( 醋淬研) 礞石(研各一两) 桂(去粗皮) 砂(研) 赤茯苓(去黑皮) 青橘皮(去白焙各
上八味,捣罗四味为末,与四味研者和匀。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三丸,食后木香汤下。
积聚留结,心腹胀满,胸膈痞闷。丁香丸
丁香木香沉香(锉) 安息香乳香(净帛裹用沸汤急漉过研) 砂 丹砂肉豆蔻(去壳) 桂(去粗皮) 京三棱(煨锉) 当归(切焙) 陈橘皮(去白焙) 槟榔(锉) 荜澄茄(各一分) 附子(炮裂去
上一十六味,先将安息香乳香三味细研。用少许酒浸良久,别研巴豆丹砂并十一味。
捣罗为末,合研令匀。用前三味酒煮面糊,丸如麻子大。常服五丸至七丸。熟水下。若气痛甚,即加至十丸,生姜汤下亦得。
积聚。透膜丸方
硝石礞石(各一分二味同研匀细熔作汁用皂子三枚旋旋入烟绝为度放冷研每料用末三钱) 砂 乳香粉霜硫黄腻粉白丁香蜜陀僧京三棱末(各一钱) 巴豆(二十一粒去皮
上一十一味为末,研令匀,用枣肉丸绿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煎生姜橘皮汤下。小儿皂子汤下。
积聚留滞,胸膈痞闷,呕哕吐逆,心腹刺痛,胁肋胀满。噫气吞酸,宿食不消。 癖结块,四肢倦怠,不思饮食,妙香丸方
槟榔(一分锉) 桂(去粗皮) 丹砂(研)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研各半两) 麝香(半两研) 巴豆(二十
上七味捣研为末,汤浸炊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食后温米汤下,生姜汤亦得,更量虚实加减。
积聚滞气,胸膈痞闷,心腹刺痛,万灵丸
雄黄(研) 大黄(锉炒) 陈橘皮(去白焙) 白牵牛末(各一两) 京三棱(煨锉)肉苁蓉(酒浸切焙)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 干漆(炒烟出)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各半两) 诃黎勒(炮去核三分) 木香藿香白术天南星(炮各一分) 胡椒(半分)
上一十六味。捣研为末。用薄荷汁煮面糊。丸如绿豆大,伤饮食生姜汤下三丸至五丸。
伤酒嚼烧生姜下十丸。妇人血气心痛,酒煎当归没药末一钱匕,下十丸。
五积气,胸膈痞闷,腹胁胀满,宿饮不消,气成块,心腹 痛,不能饮食。大五积丸
芫花干漆(炒出烟各一两) 巴豆(半两去皮心膜研出油) 猪牙皂荚(去皮子炙) 乌头(炮裂去皮脐各三分以上六味捣罗四味为末入 砂巴豆拌匀用米醋三升于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大黄(蒸熟焙锉) 鳖甲(去裙 醋炙)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京三棱(煨锉) 陈曲(炒) 当归(切焙各
上一十四味。捣罗八味为末。入前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丸至三丸。茶酒任下。如要取,量虚实加减服。
五积气结面色萎黄,心腹疼痛,口吐酸水,发歇有时,积年不已。沉香丸
沉香(锉) 丁香木香(各半两) 砂(一分研) 巴豆霜(半钱) 蓬莪术(煨锉) 桂(去粗皮) 干漆(炒烟出) 干姜(炮) 青橘皮(去白焙) 京三棱(煨锉) 白豆蔻(去皮各一两) 大黄(一两生为末用醋一
上一十三味,捣研十二味为末,入大黄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食后临卧生姜汤下。
五积气,呕吐酸水,心腹胀闷,不思饮食,十味五积丸
沉香(锉) 青橘皮(去白焙) 京三棱(煨锉) 甘松(各半两) 姜黄木香 甘遂炒 芫花(醋炒焦)
上一十味,捣罗为末,汤浸炊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食后临卧橘皮汤下。
滞,宽利膈脘,思饮食,消积丸
牵牛子(一两取末半两) 青橘皮(去白焙一两) 丁香木香 砂(研) 沉香(锉各一两) 槟榔(二枚锉) 桂(去粗皮) 干姜(炮各半两) 巴豆(十粒去皮心膜出油研)
上一十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至二丸。食后临卧橘皮汤下。
五积六聚血瘕气块,聚散不定,及一切气疾,京三棱煎丸
京三棱(煨锉) 蓬莪术(煨锉) 芫花(醋炒焦) 半夏(汤洗七遍焙) 青橘皮(去白焙各一两) 砂(去石研) 附子(炮裂去皮脐) 桂(去粗皮) 延胡索(醋炒) 大戟腻粉调酒
上一十三味,捣研为末。用好醋三升,入药二停,熬成膏。再入一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食后生姜汤下。
治冷滞气,心胸痞闷,冷气上攻,脏腑疼痛,木香丸
木香 桂(去粗皮) 京三棱(煨锉) 蓬莪术(煨锉) 胡椒(炒) 青橘皮(去白焙各一两) 槟榔(锉) 诃黎勒(炮去核) 大黄(锉炒各半两) 白牵牛(炒一两取末半两)
上一十味。捣罗为末,醋煮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治一切滞,痰逆恶心,吐泻霍乱膈气痞满,胁肋积块,胸膈膨闷,呕哕心疼,泄泻下痢。积气丸
大戟龙胆木香(各半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 代赭( 醋淬) 赤石脂(水飞研各一两)
上七味,捣研为末,合研极细,以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阴干经十日方可服,每服三丸至五丸,木香汤下,温汤熟水亦得。
食积隐见时作,攻心胁 刺疼痛,乙丑丸方
砂细研汤内飞过去沙石熬取霜 乌头生去皮脐为末各一两 沉香五灵脂末 桂去粗皮为末 胡椒末 干姜末 巴豆去皮心膜研各半两 干漆末三分
上九味。除巴豆外,同研匀,次入巴豆,再研极细,取熟枣肉和作一块,用湿纸裹三五重,用纸筋黄土泥固济,约浓半指许 干,用熟炭火十斤,于乙丑日早。渐进火烧令香为度,以新盆器合,候冷取出,去泥及焦纸灰不用,捣烂看硬软,再入熟枣肉和捣千余杵得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温木瓜酒下,木瓜汤下亦得,不计时候服,如大段癖积块及诸冷气刺疼痛,或泄痢脓血,食前服五丸至七丸,看虚实加减。
治腑脏积聚,症癖气块,腹多 痛,按或有形,肢节烦热,腰脚酸疼,及妇人血癖,经候不调,赤白带下等疾,温白丸
柴胡(去苗) 紫菀(去苗土)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 菖蒲桔梗(锉炒) 京三棱(煨锉) 赤茯苓(去黑皮) 人参黄连(去炒) 干姜(炮) 桂(去粗皮) 蜀椒(去并合口者炒出汗) 巴豆(去皮心膜研出油尽) 皂荚(去皮炙黄) 鳖甲去(裙醋炙各一两)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当归(切焙) 乌头(炮裂去皮脐) 黄 (锉各二两)
上一十九味,捣研为末,炼蜜和捣一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丸,加至三四丸,温酒下,利下恶物为度。
治五种积聚成块,木香丸
木香诃黎勒(炮用皮) 人参槟榔(锉) 大黄(锉炒) 郁李仁(生研仁各三两)赤茯苓(去黑皮) 枳壳(去瓤麸炒) 芍药硝石(碎) 紫苏子(微炒) 干姜炮(各二两)
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密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下三十丸,至四十丸,通利则减丸数。
治症癖积聚牛膝丸
牛膝(酒浸切焙) 芍药桔梗(炒)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香熟) 赤茯苓(去黑皮) 大黄(锉炒) 柴胡(去苗) 诃黎勒皮(各三两) 枳壳*去瓤麸炒一两一分) 陈橘皮(去白焙) 槟榔(锉各一两)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枣汤下,加至三十丸,通利为度。
治一切积聚,心腹疼痛,年月深久者,皆治,老少并可服,百当膏
丹砂(研) 腻粉(研各半两) 水银 铅各(一分二味结成沙子) 牛黄龙脑(研)铅霜(研各二钱) 粉霜(研) 阳起石(研各一分) 黄蜡(半两) 巴豆(肥者一百二十粒去皮心膜研出油取霜用) 蝎梢
上一十三味,合研极匀,熔蜡并熟蜜少许,同和成膏,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量大小虚实加减服,吐逆藿香汤下,取热积生姜蜜水下,取冷乳香汤下,风涎薄荷汤下,便痢米饮下。

论曰腑脏不和,则气血留滞而成积聚,其积聚蕴结,气不宣通,与脏气相搏。故令人心腹胀满,烦闷短气,若为寒邪所并,则搏于脏腑阴阳相击而致心腹疼痛,甚则泄利也。
积聚心腹胀满,食已腹痛,饮食不化,呕哕恶心胸胁胀闷,大便秘利不定,磨滞丸方
木香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桂(去粗皮各一两)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三两)砂(醋熬成霜研
上六味,捣罗四味为末,与 砂巴豆霜同拌匀,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加至五丸,早晚食后临寝服,大便溏利时减丸数。
积聚不散,心腹胀满,呕吐酸水,恶闻食气脏腑不调,或秘或泄, 砂丸方
砂(一两以醋一盏半同化入面一匙煮成糊) 乌梅(去核炒三两) 巴豆霜(一钱匕)没药(研)
上九味。捣研八味为末,令匀,以 砂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丸至三丸,煎丁香乌梅汤下,食后服,更量虚实加减。
积聚心腹胀满,宿食不消, 刺疼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积气丸
桂(去粗皮二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 丹砂(研四两)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一两半) 巴豆去皮(心膜压出油一百枚) 京三棱(煨锉) 干漆(炒烟出) 鳖甲(去裙 醋炙各一两) 砂(研二两) 大黄(生用一两) 麝香(研一两) 木香(一两)
上一十二味,捣研为末,先以好醋一升,熬成膏,和前件药,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五丸,量虚实加减,煎木香汤下、食后。
积聚心腹胀满,不思饮食,沉香煎丸
沉香木香胡椒青橘皮(去白焙) 阿魏(醋化面和作饼炙) 没药(研) 槟榔(锉) 丹砂(研硫黄研) 砂(研) 高良姜(各一两) 巴豆霜(二钱匕) 丁香(半两)
上一十三味,除研外,捣罗为末,一处研匀,用重汤煮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煎橘皮汤下。
积聚不消,心腹满, 刺疼痛,呕逆醋心,不思饮食,代赭丸
代赭(研) 木香 桂(去粗皮) 丹砂(研各半两) 京三棱(煨锉一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一分
上八味,捣研为末,以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食后温橘皮汤,或生姜汤下。
积聚不消,心腹胀满。醋心呕逆,不思饮食,木香三棱丸
木香京三棱(煨锉) 槟榔(锉各半两) 乌梅肉(炒二两) 缩砂仁(一两) 青橘皮(去白焙一两半
上七味,捣研为末,用醋煮面糊,丸如麻子大,阴干丹砂为衣,每服二十丸,食前生姜米饮下。
积聚心腹胀满,利胸膈,散滞气,消宿食,木香干漆丸方
木香(半两) 干漆(炒烟出三分) 肉豆蔻(去壳) 京三棱(煨)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桂(去粗皮各一两) 槟榔(锉) 补骨脂(炒各半两) 拙 仍 北海 枳壳(去瓤麸炒)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木香槟榔(锉各一两) 干姜(炮半两) 桂(去粗皮一两) 甘草(二两炙锉)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积聚不消,心腹胀满。金翼丸
沉香木香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京三棱(煨锉) 五灵脂(各半两) 芫花(醋炒焦色) 干漆(炒烟出各一分) 寒食面(炒三分) 墨(烧研,每服二钱匕,新汲水调下。
积聚胀闷,减食黄瘦。参苓丸
人参赤茯苓(去黑皮) 细辛(去苗土) 枳壳(去瓤麸炒) 熟干地黄(焙) 当归(切焙) 麦门冬(去心焙) 附子(炮裂去皮脐) 干姜(炮) 大黄(锉炒) 浓朴(研一两) 牛黄(研) 龙脑(研) 麝香(研各一分) 金薄(十四片) 粉霜腻粉(各一钱) 巴豆(去
上九味研细,丸如弹丸,量虚实加减,夜半后,龙脑浆水下,藏虚即旋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龙脑米饮下,疾坚者、加至十丸,皆以针刺作数孔,以行药力,小儿取。丸如绿豆,每服三丸,又治小儿吐逆,并米饮下。
气胀心腹满闷,胸胁痛,气壅不通,沉香散
沉香(锉) 青木香(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半两) 郁李仁(汤浸去皮别研) 大黄(煨锉各一两) 桂(去粗皮半两) 枳壳(去瓤麸炒) 槟榔(半生半熟) 诃黎勒皮(各三分)
上九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炒生姜酒调下。
积聚心腹胀满,痞塞不通,大肠燥结,腰腹 痛,面赤口干。香桂汤方
桂(去粗皮) 陈橘皮(去白焙炒) 槟榔生(锉) 当归(切焙) 甘草(炙锉) 木香芍药枳壳(去瓤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治久气不散,心膈满闷,四肢不收,痞塞不通,枳实丸
枳实(去瓤麸炒一两) 白术槟榔(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三分) 甘草(炙锉) 生姜(切炒各一分) 赤茯苓(去黑皮) 青木香 桂(去粗皮) 昆布(洗去咸焙)诃黎勒皮 大黄(煨锉各半两) 草
上一十三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木瓜汤下。

论曰饮食入胃,脾脏化之,若腹内素有积聚,摄养乖度,食饮不时,则脾胃愈弱,饮食迟化,故为宿食不消之病,其状噫气食臭胃胀烦满是也。
积聚宿食不消,中脘痞滞,烦满气促,腹内刺痛,噫气不思饮食,木香丸
木香(半两) 槟榔(锉一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丁香(一分) 京三棱(煨一两 干姜(炮一分) 蓬莪术(煨半两)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半钱 砂水飞研半两)
上九味,除研外,捣罗为末,入巴豆 砂研令匀,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丸至三丸,温生姜橘皮汤下,食后服
积聚宿食不消,胸膈痞闷,腹肚胀满 痛不食丁香丸
丁香(一两)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二两) 桂(去粗皮) 干姜(炮)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蓬莪术(煨锉京三棱煨锉) 干漆(炒烟出各二两) 猪牙皂荚(酥炙去皮子) 木香(各一两) 牵牛子(细末二两) 墨(一两十二味别捣罗为细末) 砂(醋研) 大黄(生为末各二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膜研如膏
上一十五味,先将后三味,于石锅内,醋煎 砂令热,先下巴豆霜,煎三两沸,次下大黄末,熬成膏,和前一十二味药末熟杵,丸如绿豆大,常服一丸二丸,茶汤任下。如要取生姜汤下七丸,更量力加减。
积聚宿食不化,留滞成块,心腹疼痛,疲倦多困,日渐黄瘦,木香丸
木香(三分) 蓬莪术京三棱(二味煨锉各一两) 巴豆(去皮心膜研出油二十粒) 丹砂(研三分
五味,将前三味捣罗为末,入巴豆丹砂同研令匀,醋煮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生姜橘皮汤下,食后临卧服。
治久气块,宿食不消,胸膈痞闷,痰逆恶心,不思饮食,脐腹刺痛,醋心噎塞。小分气丸
木香(一两) 槟榔(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楝实(锉炒) 干姜(炮) 青橘皮汤(浸去白炒各半两) 蓬莪术(醋浸一宿煨一两) 巴豆(去皮心膜研出油)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焙) 大黄(煨锉各一分)
上一十一味,捣研为末,醋煮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七丸,温生姜汤下,食后临卧服。
滞,化宿食,利胸膈。宽中丸
乌头(炮裂去皮脐) 吴茱萸(汤浸焙炒) 高良姜甘遂(麸炒) 大黄栀子仁(各半两) 巴豆(去
上七味,捣研为末,用枣肉丸如小绿豆大,每服一丸,生姜橘皮汤下。
化气,温胃思食,治食后心膈妨闷,如意丸
威灵仙(去苗土) 附子(生去皮脐二味各半两同为末用好醋半盏浸一宿) 砂(细研一分) 巴豆(二十一粒去皮心膜出油二味同研用酒半升醋半升同煎与前二味同熬成膏蓬莪术(煨锉) 木香(各半两) 青橘皮(汤浸去白炒一两) 大黄(锉炒三分) 陈曲(炒半两) 丁香(一分)
上一十味,将后六味为末,以前四味膏和,更别熬醋少许,研墨汁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生姜汤下。
滞,化宿食、痰饮,治胸膈痞闷,桂香匀气丸
桂(去粗皮) 丁香皮缩砂仁益智(去皮炒)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槟榔(锉木香蓬莪术(煨各一两) 乌梅(和核一两半) 巴豆(去皮心膜研出油六十四粒)
上一十一味。除巴豆外,捣罗为末。和匀,煮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茶酒任下,食后服
治一切滞,宿食不消,痰逆恶心,吐泻霍乱膈气痞满,胁肋膨闷,呕哕心疼泄痢
宜服积气丸
代赭(研) 赤石脂(研各一分) 大戟木香龙胆(各半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四十九粒) 巴豆
上七味,除别研外。捣罗为末,入杏仁巴豆霜同研匀,用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食后临卧木香汤下。
治久伏滞,胸膈膨胀,心腹刺痛,不化饮食,及妇人血气疼痛,紫沉消积丸
沉香(锉) 阿魏(醋化研) 巴豆霜(各一两) 砂(研四两四味同研匀用蜜一斤酒二盏共熬成膏以瓷合盛丹砂研二两) 硫黄(研)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高良姜槟榔(锉) 木香人参 桂(去粗
上一十五味,将前四味蜜酒熬成膏,余并捣罗为末,用膏和捣千百杵。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七丸,温橘皮汤下,如心痛温酒下,妇人血气当归汤下。
化气、进食。黑神丸
木香 砂(研) 蓬莪术(煨锉) 京三棱(煨锉各半两) 桂(去粗皮) 附子(炮裂去脐皮) 干姜(炮) 干漆(捣碎炒烟出) 大黄(煨别为末)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墨(烧过) 巴豆(去皮心膜细研出油各
上一十二味,以好醋一大碗,先熬 砂令沸,入巴豆又熬数沸,次又入大黄末。熬成膏,余药并捣罗为末,以膏杵和丸,如莱菔子大,每服三丸五丸,茶酒任下,如消食化气生姜橘皮汤下,小肠疝气, 香酒,妇人血气,当归酒下。
积聚、宿食留饮不消,丁香丸
丁香木香沉香(锉) 安息香乳香 砂(别研) 肉豆蔻(去壳) 桂(去粗皮) 京三棱(煨) 当归(切焙)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槟榔(锉) 荜澄茄(各一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 巴豆(十枚于
上一十五味,先将安息香乳香 砂三味,用少许酒浸良久,别研如膏,更与巴豆研匀,余药并捣罗为末,同用酒煮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熟水下,若大段气痛,加至十丸,用生姜汤下。
积聚气滞,胸膈满闷,心腹 痛,不化饮食,乳香丸
乳香(研) 丁香木香(各一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 五灵脂(为末) 干姜(炮各半两) 桂(去粗皮) 芫花(醋拌炒焦黄) 青橘皮(汤浸去白炒各三分) 猪牙皂荚(去皮酥炙一两) 巴豆(去皮心膜别研如膏新瓦内摊去油取霜一钱)
上一十一味。除乳香五灵脂巴豆霜外,八味捣罗为末,入上三味拌匀,煮陈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丸三丸,温生姜汤下,量虚实加减,食后临卧服。
积聚癖块,一切所伤,吃食减少,日渐黄瘦,如圣丸
巴豆(去皮心膜研出油一两) 丁香(三钱) 乌梅(去核一两半) 干漆(捣碎炒烟出一两) 滑石(一
五味。先捣罗四味为末,然后入巴豆同研匀,用粳米饭同烂捣,丸如粟米大,每服二丸至三丸,随所伤物下,更量虚实加减。
消食化气,利胸膈,及积聚凝滞,脏腑刺痛,饮食减少,木香丸
木香(为末) 丁香(为末) 巴豆(去皮心膜研出油各半两) 砂(研半两) 大枣(去皮核) 乌梅(去
上六味,先将水拌白面,作一薄饼,以枣肉铺饼上,次以前四味药末和匀,复上铺枣肉。
作馒头,裹就用炭火四围炙 ,候面焦黑约药透取出。地面上出火毒,候冷打破去焦面不用,将药与乌梅末同捣,稀面糊丸如黄米大,每服二丸三丸,食后生姜汤下,或随所伤物汤消食化气,破积聚,治心腹胀满,噫醋恶心八仙丸
京三棱(煨锉) 蓬莪术(煨锉) 五灵脂(各一两) 乌梅(六十枚和核用) 缩砂(一百枚去皮) 干漆(半两炒烟出) 巴豆(四十粒去皮不出油研) 木香(一分)
上八味、捣罗为末,用酸粟米饭三两匙,同入臼,杵五七百下,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生姜汤下,小儿一丸,如耍宣转,十五丸,更量虚实加减。
积聚,消宿食,槟榔丸
槟榔(生锉两枚) 巴豆(去皮心膜麸炒二十一粒)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牵牛子(炒) 大黄
上七味,捣研罗为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以丹砂为衣,每服一丸二丸。温水下,如耍宣转取食积,三五丸或七丸十丸,量虚实,空心煎葱白汤下,宣后、服和气人参汤
和气人参汤方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甘草(炙) 肉豆蔻(去壳) 陈橘皮(去白麸炒)
上一十味,捣为粗末,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劈,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治脾胃虚冷,积聚沉结,宿食不消,益智散
益智(去皮炒) 蓬莪术(煨锉) 京三棱(煨锉) 青橘皮 陈橘皮(二味并汤浸去白炒) 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 人参甘草(炙锉各半两) 木香(一分)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一分)
上一十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入盐少许,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治久积聚宿滞不消,或翻胃吐逆,恶心干哕,及脾寒等疾,藿香煮散
藿香木香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肉豆蔻(去壳) 诃黎勒皮 人参白茯苓(去粗皮) 甘草(炙) 草豆蔻(去皮) 麦 (炒) 陈曲(炒各一两) 干姜(炮) 高良姜(锉炒各半两) 浓朴(去粗皮生姜
上一十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生姜一块,拍破,同煎至七分,入盐一捻热服水泻肠风藏毒,热陈米饮调下。
治诸积宿食不消,黑虎丸
芫花(炒) 甘遂(炒) 乌头(炮裂去皮脐) 大戟(炒锉) 京三棱(煨锉) 牵牛子(炒) 干姜(炮) 陈橘
上九味,捣罗为末,以醋煮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丸,消食化气温水下,取滞米汤下,温病伤寒姜醋汤下,气痛艾汤下,本脏气虚炒 香子酒下,疟疾桃枝汤下,妇人血气劳气醋汤下,寸白虫煎牛肉汤下。
治一切滞,化气消食,补益真气,逐产后败血,补虚损, 砂煎丸方
砂(拣通明无石者别研如粉) 当归(酒浸一宿去芦头切焙) 肉苁蓉(酒浸一宿薄切作片焙干一宿候软以刀子刮下瓤去裂去皮脐) 天雄(用酒煮五七百沸候软刮
上一十二味,捣研为细末,以无灰酒煮白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温酒下,尝有妇人病蓐中下痢日久,甚困笃,百方不瘥,医曰、蓐中痢与他痢不同。常痢可用苦涩药止之,蓐中痢生于血不足,投涩药则血愈不行,痢当愈甚,产后痢者,宜投 砂丸,日三服,痢顿减半,次日遂愈,此药产后虽无病,亦宜服之,能养血去滞。
积聚宿食不消,胁肋坚硬,及心腹刺痛诸病。礞石丸方
礞石(研半两) 砂(一两米醋三升化) 巴豆霜(一两半) 京三棱(醋浸一宿煨一两) 大黄(煨锉一两半) 木香槟榔(锉) 肉豆蔻(去核) 猪牙皂荚(去皮炒) 桂(去粗皮) 干姜(炮) 丁香芫花(醋浸一宿炒微有烟) 蓬莪术(炮各一两) 青橘皮(去白焙) 白豆蔻(去皮) 墨(烧八分过各半两) 胡椒粉霜(研各一分) 白面(二两酒半升化)
上二十味,捣研各为末,先以 砂合巴豆醋煮两食久,投礞石三棱,又投酒面,又投大黄,相去皆半食久,乃入众药,熬成稠膏,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酒饮下,凡坚积饮食所伤,皆能愈。
治肋下结块,连心腹痛,食冷物即剧。鳖甲散
鳖甲(去裙 醋炙) 蒺藜子(炒去角各二两) 黄芩(去黑心半两) 桂(去粗皮一两) 柴胡(去苗) 桔梗(炒) 当归(切焙) 牛膝(酒浸切焙) 芍药赤茯苓(去黑心) 大黄(锉醋拌炒) 人参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槟榔(锉) 诃黎勒(煨去核各二分)
上一十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煮枣汤调下。

论曰气之所名曰,其本在脏,阴气所生也,气之所聚名曰聚,其本在腑,阳之所生也,脏病止而不移,腑病无所留止,是为积聚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涩滞。不能宣通,各随其腑脏之气而留结,故成积聚之病。
虚劳心腹积聚,胁肋刺痛,肌体羸瘦,不欲饮食,及八风十二,气血不荣,久服身体润泽,大通丸
干地黄(焙半斤) 天门冬(去心焙) 白术(锉) 干姜(炮) 当归(切焙) 石槲(去根)菀(洗各一两半)(生研各三分) 白芷(半两)
上一十八味,捣罗为末,炼蜜煮枣肉合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日三治虚劳心腹积聚,及百病邪气往来,厥逆抢心,羸瘦不能食,破积聚乌头丸
乌头(炮裂去皮脐一两) 前胡(去芦头蜀椒(去并闭口者炒出汗) 黄芩(去黑心)黄连(去)朴(去粗皮姜汁炙)
上二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下,日午临卧再服。
治虚劳坚癖,腹胀羸瘦,食久不消,面色萎黄,四肢少力,陈橘皮丸
陈橘皮(汤浸去白炒) 木香 浓朴(去粗皮姜汁浸) 槟榔(生锉) 硫黄(细研) 大黄
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或米饮下。
虚劳羸瘦,癖块不消,鳖甲丸
鳖甲(去裙 醋炙) 枳壳(去瓤麸炒各三两) 大黄(锉炒一两) 白芍药(一两半)
上四味,捣罗为末,米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温酒下、日再。
虚劳积聚,心腹胀满,喘促气逆面色萎黄痰嗽心忪,不思饮食,大鳖甲丸
鳖甲(一枚重二两去裙 醋炙) 柴胡(去苗) 大黄(湿纸裹煨) 熟干地黄(焙) 乌梅茯苓(去(焙) 京三棱(炮黑心) 陈橘皮(汤浸去白
上二十六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酒下、日三.治脾肾虚劳,心腹气,面色萎黄,不思饮食,胸膈满闷,橘皮煎丸
青橘皮(二两麸炒黄捣罗为末醋一盏半于银石器属性武火成膏木香 桂(去粗皮)人参 诃黎勒皮(炒) 京三棱(炮锉) 藿香(去茎)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 当归(切焙) 萆
上一十二味,捣罗十一味为末,入橘皮煎内,捣三二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温米饮下。
冷劳心腹积聚,羸瘦盗汗,不思饮食,腹胀下痢,四肢无力,补真丸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 苍术(去皮米泔浸切焙各四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石斛(去两) 丁香 鳖归(切焙) 草豆蔻(茱萸 杜仲(去粗皮炙锉) 补骨脂(炒各一两) 黄 (锉二两) 吴茱萸(半两汤洗三遍焙干炒)
上二十五味,捣罗为末,煮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日三。
治虚劳心下积聚,元气虚惫,脐下冷疼,绿云丸方
砂(研) 硫黄(研) 木香槟榔(锉各半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二两) 京三棱(煨锉
上七味,捣研为末,合研匀,酒煮面糊和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炒生姜酒下,日午夜卧服,妇人血气,当归酒下。
虚劳积聚不消,心腹妨闷,脾胃气滞,不思饮食,青金煮散
青橘皮(汤浸去白炒) 白术木香姜黄槟榔(锉)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 楝实(锉炒) 香子(炒) 人参益智(去皮炒) 赤茯苓(去黑皮) 白牵牛(微炒各半两)
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二片,盐一字,煎至七分。去滓稍热空心服。
虚劳积聚,满闷疼痛,及一切风劳冷气,积年不瘥,攻击四肢,遍体酸疼,面无颜色,或即浮肿,脚膝虚肿,行步无力,大肠秘涩,常有结粪,膝冷腰疼,吃食无味。兼治妇人虚冷血气,年深不愈,气攻四肢,心膈刺痛,经脉不调,面如蜡色,手足虚肿等,韭子丸方
韭子(二两以醋汤煮后炒令如油麻者) 牛膝(酒浸切焙) 当归(切焙) 桂(去粗皮) 干姜(炮裂) 人参大黄(各半两) 巴豆(九十粒去皮心麸炒别研出油)
上九味,将八味捣罗为末,入巴豆旋旋调和令匀,次下熟蜜,和杵数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二丸至三丸,取溏利为度。
虚劳积聚,腹胁坚满,男子妇人,一切风劳冷气头旋眼疼,手脚 血风劳气,攻击五脏四肢,筋脉掉动,面上习习似虫行,遍生疮,心膈烦闷,腹痛虚鸣,腰疼膝冷,手足或冷或热。诸气刺痛,呕逆醋心肠胃秘涩,肺气发动,耳复虚鸣,脚膝无力,仍治妇人诸病,冷血劳气,发损面黄,气刺心腹,骨筋酸痛,经脉不调,经年逾月,或下过多,不定,兼治冷热诸痢,香港脚水肿等,灵感丸
柴胡(去苗) 防风(去叉) 紫菀(去苗土) 当归(切焙) 人参赤茯苓(去黑皮) 干姜(炮裂) 桔梗(炒) 菖蒲乌头(炮裂去皮脐)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 大黄吴茱萸(汤洗焙干) 皂荚(去皮子酥炙) 蜀椒(去并闭口炒出汗) 陈橘皮(去白炒) 郁李仁(别研) 黄连(去炒) 巴豆(各半两去油研)
上一十九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酒饮任下五丸,取微利为度,如风冷气人,长服此药最佳,又宜夜服。
虚劳滞,槟榔大黄汤方
槟榔(四枚锉) 大黄(锉) 甘草(各一两) 皂荚(一梃不 者)
上四味,俱生用,粗捣筛,用童子小便五盏,煎至三盏,去滓露一宿,分为三服,空心一服,至日午不动再服,至申时不动更一服,皆冷服之,动利后,将药滓焙干。入木香半两,捣为末,每服一钱,温米饮调下,不计时候,日服三服。

论曰气之所名曰,气之所聚名曰聚,盖积者也,阴沉而伏,发则不离其部,聚者阳也,阳浮而动,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定处,令人洒淅恶寒,饮食不为肌肤,或吐利胀满,或心下如复杯,腹中如人臂所横,皆寒疝积聚之证也。
寒疝邪气往来,坚固积聚不散,多寒不得卧,苦汗出,大小便不利,桔梗丸
桔梗(锉炒半两) 葶苈子(纸上熬一两一分) 藜芦(去芦头炙半两)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涂炙锉一两一分)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五十枚) 桂(去粗皮) 人参沙参(各三分)特生石(一两烧半日许)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一分)
上一十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或七丸,米饮或温酒下,日三治寒疝积聚,大如鳖形,小如杯状,乍来乍去,肠胃胀满,寒则肠鸣,心下寒,气上抢,胸胁支满芫花丸方
芫花(醋炒) 蜀椒(去并闭口炒出汗各一分) 大黄(锉炒一两半) 细辛(去苗叶一两半) 桔梗(炒一两一分) 乌头(炮裂去皮脐一两)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 芍药白茯苓(去黑皮各三分) 龙胆(半两)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一分)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饮或温酒下、日三,利下毒物为效。
寒疝积聚邪气往来,厥逆心痛,羸瘦少气胸胁满不嗜食,绩命丸方
食茱萸(二两半炒) 芍药细辛(去苗叶) 前胡(去芦头各一两一分) 干姜(炮)乌头(炮裂去皮脐各二两半) 紫菀(去苗土) 黄芩(去黑心) 白术白薇人参干地黄(焙各一两一分) 蜀椒(去并闭口炒出汗) 桂(去粗皮各二两半)
上一十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饮或温酒下,食前服
寒疝积聚,来去攻击疼痛,不欲饮食,木香汤方
木香 诃黎勒皮(炮) 槟榔(锉)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锉)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各半两) 白术人参 桂(去粗皮各一分) 赤茯苓(去黑皮三分)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寒疝积聚,胸腹坚急胀满不食槟榔汤方
槟榔(生锉)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 郁李仁(炒去皮) 木香京三棱(炮各一两)桂(去粗皮)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各半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寒疝积聚,心腹结痛,饮食不下,鳖甲汤方
鳖甲(醋炙去裙 ) 京三棱(炮锉) 大黄(锉炒各一两) 当归(切焙) 桂(去粗皮) 赤芍药木香枳壳(去瓤麸炒) 诃黎勒(炮取皮) 槟榔(锉各半两)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寒疝凝结,积聚不散,攻注腹内疼痛,不下饮食,白术汤
白术(二两) 赤茯苓(去黑皮) 枳壳(去瓤麸炒) 人参桔梗(锉炒) 桂(去粗皮) 京三棱(炮锉) 槟榔(锉各一两)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寒疝积聚,结块攻注,心腹胀满,槟榔汤方
槟榔(生锉) 芎 桔梗(锉炒) 当归(切焙) 桂(去粗皮) 赤芍药白术木香(各半两) 大黄(锉碎微炒一两)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寒疝积聚,心腹疼痛,结块不消,桂心汤
桂(去粗皮) 大黄(略炮) 桔梗(锉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木香白术当归(切焙)
上一十二味, 咀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寒疝积聚,脐腹疼痛,两胁胀满, 香子散方
香子(炒) 槟榔(炮锉) 京三棱(炮锉) 青橘皮(汤浸去白盐炒黄各半两) 木香(一分)
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入盐少许,沸汤点服,不计时候。

经义
百病始生篇》∶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遇疾风豪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
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募原,上达于缓筋邪气淫 ,不可胜论。其着孙络之脉而成者,其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 胀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饱食则痛,饥则安。其着于肠胃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见,饱则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帝曰∶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也。帝曰∶其成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 , 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 胀, 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皆成矣。
《奇病论》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邪气脏腑形篇》曰∶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
肾脉微急为奔豚
五脏生成论》曰∶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气在心下支,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气在小腹,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平人气象论》曰∶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腹中有横痛。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结而横,有矣。
《大奇论》曰∶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三阳急为瘕。
《刺热篇》曰∶颊下迎颧为大瘕。
气厥论》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
《骨空论》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卫气篇》曰∶新,痛可移者,易已也;不痛,难已也。
《腹中论》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帝曰∶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六元正纪大论》帝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论证(共四条)
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但曰曰聚,当详辩也。盖者,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诸有形者,或以饮食之滞,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 块者,皆聚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
诸无形者,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凡随触随发,时来时往者,皆聚之类,其病多在气分,气无形而动也。故《难经》以积为阴气,聚为阳气,其义即此。凡无形之聚其散易,有形之其破难,临此证者,但当辩其有形无形,在气在血,而治治聚,自可得其梗概矣。
饮食之,凡暂者,不过以饮食偶伤,必在肠胃之内,故可行可逐,治无难也。
惟饮食无节,以渐留滞者,多成痞积于左胁膈膜之外。盖以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此阳明宗气所出之道也。若饥饱无伦,饮食迭进,以致阳明胃气一有所逆,则阴寒之气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余滞未消,乃并肠外汁沫搏聚不散,渐成 矣。然其初起甚微,人多不觉,及其既久,则根深蒂固,而药饵难及。今西北小儿多有此疾,而尤于食面之乡为最,正以面性多滞,而留疾于皮里膜外,所以不易治也。即如妇人血气痞,或上或下者,亦多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故当以渐消磨,求法治之,慎毋孟浪欲速,妄行攻击,徒致胃气受伤,而仍未及,反以速其危也。
风寒外感之邪,亦能成。如经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息而成。又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由此观之,凡今人以后成痞者,是即风寒之属,类可推矣。但风寒,固易知也,而诸积于风,若不相涉。不知饮食之滞,非寒未必成,而风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或表邪未清,过于饮食,邪食相搏,而斯成矣。经曰∶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信乎致之由,多由于此,即血 气痞之由,亦无出于此。然以寒留,留久则寒多为热,风以致成则证已非风,故治此者,亦但当治其所留,不可发散,以再伤其真气也。惟慎疾者,能知所由而虑之于始,则可为保脾之良策。
痞之,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本无定所,大都血积多在下,而气积食积,则上自胃脘,下自小腹,凡有留滞,无处不可停蓄。余尝治一食 结痛者,乃在小腹下右角尖处,自后屡见此证,方知食道之行,必由小腹下右以入广肠,此实人所不知也,别有食停治按在心腹痛门可考。故凡治积聚者,必当详审所因,庶得其确。尝见丹溪之论曰∶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块,其不能作块,或聚或散者,气也;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愚谓可聚可散者,此气聚无疑也;若以左为血积,右为食积,中为痰饮,则凿矣。即如小儿多有患痞者,必在左肋之下,此无非纵食所致,岂因其在左即为血积,而可攻其血乎?若为左血右食,则右岂无血,而左岂无食乎?不可以为法也。此仍有论在诸风门论丹溪条下,当并阅之。
论治(共十一条)
经曰∶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详列如下。
凡积坚气实者,非攻不能去,如《秘方》化滞丸化铁丹遇仙丹感应丸、大硝石丸、三花神佑丸赤金豆百顺丸之类,皆攻剂之峻者也。又如三棱丸胜红丸阿魏丸、助气丸、红丸子温白丸之属,皆攻剂之次者也。
凡不堪攻击,止宜消导渐磨者,如和中丸草豆蔻丸保和丸、大小和中饮之类是也。若积聚下之不退,而元气未亏者,但当以行气开滞等剂,融化而潜消之。
无形气聚,宜散而愈者,如排气饮神香散、《指迷》七气汤十香丸四磨饮之属是也。
痞势缓而攻补俱有未便者,当专以调理脾胃为主,如洁古之枳术丸乃其宜也。
余复因其方而推展之,近制芍药枳术丸,兼肝脾以消膨胀,除积聚,止腹痛,进饮食,用收缓功,其效殊胜于彼。再如大健脾丸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皆调补脾胃之妙剂,所当择用者也。
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盖脾虚中焦不运,肾虚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滞得以居之。若此辈者,无论其有形无形,但当察其缓急,皆以正气为主。凡虚在脾胃者,宜五味异功散,或养中煎温胃饮归脾汤之类主之。虚在肝肾者,宜理阴煎肾气丸暖肝煎之类酌而用之。此所谓养正积自除也。其或虚中有滞者,则不妨少加佐使。
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辩之。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治不宜缓,盖缓之则养成其势,反以难制,此其所急在,速攻可也。若积聚渐久,元气日虚,此而攻之,则气本远,攻不易及,胃气切近,先受其伤,愈攻愈虚,则不死于而死于攻矣。此其所重在命,不在乎病,所当察也。故凡治虚邪者,当从缓治,只宜专培脾胃以固其本,或灸或膏,以疏其经,但使主气日强,经气日通,则痞自消。斯缓急之机,即万全之策也,不独治,诸病亦然。
凡坚硬之,必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原非药力所能猝至,宜用阿魏膏琥珀膏,或水红花膏。三圣膏之类以攻其外,再用长桑君针法以攻其内。然此坚顽之,非用火攻,终难消散,故莫妙于灸。余在燕都,尝治愈痞块在左胁者数人,则皆以灸法收功也。
积久成,乃其经络壅滞,致动肝脾阳明之火,故为颊肿、口糜牙龈臭烂之证。
此其在外当用膏药、艾火以破坚顽,在内当用芦荟等丸以清热。
妇人血 气聚论治,详妇人门。
述古(共六条)
难经》曰∶病有有聚,何以别之?然∶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名曰,气之所聚名曰聚,故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又曰∶肝之,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 ,连岁不已。心之,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脾之,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肺之,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肾之,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仲景曰∶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诸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也。寸口胸中。微出寸口在喉中。关上,在脐旁。上关上,在心下。微下关少腹。尺中,气冲。脉出左,在左。脉出右,在右。脉两出,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愚按∶仲景此说固详而善,虽亦疑其太凿,然于理则通,故述于此,亦可以资意见。若以余之历验,则凡病证癖者,脉必沉紧而疾,如《内经》曰微急、小急者,即其脉也。若诊见和缓,则胃气本无恙,终非癖块之脉。
许学士曰∶大抵治,或以所恶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诱之,则易愈。如 砂、水银肉积神曲麦芽酒积水蛭虻虫血积木香槟榔气积牵牛甘遂治水雄黄腻粉涎积礞石巴豆食积,各从其类也。若用群队之药,分其药势,则难取效。须要认得分明是何积聚,兼见何证,然后增减斟量使之,不尔反有所损,要在临时通变也。
洁古云∶壮人无,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若遽以磨坚破结之药治之,疾去而人已衰矣。干漆、 砂、三棱大黄牵牛之类,用时则暂快,药过则依然,气愈消,疾愈大,竟何益哉。故治者,当先养正,则自除,譬如满座皆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去,但令其真气实,胃气强,自消矣。实中有大毒之剂治之尚不可过,况虚而有者乎?此治之一端也,邪正盛衰,固宜详审。
张子和曰∶之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或伤酸甘辛咸之味,或停温凉寒热之饮,或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导,方寸大而去之,故不难也。若久而延之,留滞不去,遂成五积
徐东皋曰∶养正积除,此之微者也;如脾胃失于健运,而气积食积之不疏导者,惟养脾胃之正气,而滞积自疏矣。若夫大大聚,如五积之久而成 病,坚固不移者,若非攻击悍利之药,岂能推逐之乎?惟虚弱之人,必用攻补兼施之法也。
针灸法
长桑君针积块 瘕法∶先于块上针之,甚者,又于块首一针,块尾一针,讫,以艾灸之,立应。
一法曰∶凡灸痞者,痞根,无有不效。其法在脊背十三椎下,当脊中点墨记之,此非灸穴,却于墨之两旁各开三寸半,以指揣摸,觉微有动脉,即点穴灸之,大约穴与脐平。
多灸左边,或左右俱灸,此即痞根也。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亦效。
灸穴法∶中脘期门章门脾俞三焦俞通谷,此诸痞所宜灸者。
痞在上者,宜灸∶上脘中脘期门章门之类。积块在下者,宜灸∶天枢章门肾俞气海关元中极水道之类。凡灸之法,宜先上而后下,脐腹之壮用宜稍大,皆先灸七壮,或十四壮,以后渐次增加,愈多愈妙。以上诸穴皆能治痞,宜择而用之。然犹有不可按穴者,如痞之最坚处,或头、或尾、或突、或动处,但察其脉络所由者,皆当按其处而通灸之,火力所到,则其坚聚之气自然以渐解散,有神化之妙也。第灸痞之法,非一次便能必效,务须或彼或此,择其要者,至再至三,连次陆续灸之,无有不愈者。
积聚论列方
排气饮(新和六) 养中煎(新热四) 温胃饮(新热五) 归脾汤(补三二) 枳术丸(和七九) 芍药枳术丸(新和十六) 四磨饮(和五二) 十香丸(新和十五) 木香人参枳术丸(和八二) 理阴煎(新热三) 神香散(新和二十) 暖肝煎(新热十五) 五味异功散(补四) 肾气丸(补百二十) 保和丸(小三五) 《指迷》七气汤(和五一) 温白丸(攻六一) 和中丸(和八七) 秘方化滞丸(攻五八) 助气丸(攻六七) 三棱丸(攻六十) 大健脾丸(和八五) 胜红丸(攻六六) 《三因红丸子(攻九六) 大和中饮(新和七) 感应丸(攻五四) 遇仙丹(攻五一) 小和中饮(新和八) 赤金豆(新攻二) 神佑丸(攻四八) 草豆蔻丸(和一六七)百顺丸(新攻六) 阿魏丸(攻六四) 阿魏膏(外三一二) 大硝石丸(攻五六) 琥珀膏(外三一七) 三圣膏(攻三八) 化铁丹(攻五九) 水红花膏(外三一九) 芦荟等丸(寒一六八后)
论外备用方
消食丸(和九十 行滞) 枳实丸(和八四 食癖) 木香槟榔丸(攻五十 火盛积坚) 曲术丸(和百十 宿食) 法制陈皮(和七十) 香砂枳术丸(和八十 气积白术丸(和三七八息积陈曲丸(热一六三 冷积泻痢) 曲 枳术丸(和八一 食积流气丸(和一五五逐寒滞) 桃仁煎(攻三九 血瘕枳实导滞丸(攻五七 湿热食积安脾散(热六七 冷三棱散(攻三六 痞) 雄黄圣饼子(攻六九 去三棱丸(攻三七、六十 血 食积神保丸(攻五三 寒积痛) 穿山甲散(攻四十 血 ) 备急丸(攻五二 寒积消痞核桃(攻八七) 守病丸(攻六五) 红丸子(热百九十 寒食积) 熨痞方(攻八八) 大异香散(攻四四 胀满) 加减四物汤(妇百十二 血积

积聚症瘕、杂虫者,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久之不除也。或或聚,或症或瘕,或变为虫,其状各异。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有为病缓者,有为病速者,有疼者,有痒者,有生头足者,有如杯块者,势类不同。盖因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气血熏抟,交合而成也。
者,系于脏也;聚者,系于腑也;症者,系于气也;瘕者,系于血也;虫者,乃血气食物相感而化也。故有五,聚有六,症有十二,瘕有八,虫有九,其名各不同也。
有心肝脾肺肾也,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症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十二名也,瘕有青黄燥血脂狐鳖之八名也,虫有伏蛇白肉肺胃赤弱蛲之九名也。为病之说,出于诸论,治疗之法,皆具于后。

轻粉 粉霜 朱砂[各半两] 硼砂[研] 巴豆霜[二钱半] 
右同研匀,炼蜜作剂旋圆,如麻子大,生姜汤下三圆,量虚实加减。

病名。病与聚病的合称。见《灵枢·五变》。《难经·五十五难》:“病有有聚,何以别之?然。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名曰,气之所聚名曰聚,故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积为脏病,聚为腑病,故有五积六聚之名。积聚症瘕痃癖等证相类似。《圣济总录·积聚门》:“症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症状不一,原其病本大略相似。”《医学入门》等以积聚为男子病,症瘕为女子病。又有以部位区分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痞源流》:“痞癖见于胸膈间,是上焦之病;痃积聚滞见于腹内,是中焦之病;癥瘕见于脐下,是下焦之病。”详见、聚有关条。


百药不效.惟服桃仁
桃仁
桃仁(一千二百粒) 去皮尖.共炒黄色.研细末加好酒(一斗) 入桃仁研末.分三四次入瓦瓶中.密封口.以面封固.放热汤中.煮一日以瓶口有热汤气出为度.收藏.不时温服


空青(《本经》寒,《别录》大寒)
朴硝(《本经》寒,《别录》大寒)
芒硝(《别录》大寒)
石硫黄(《本经》温,《别录》大热)
粉锡(《本经》寒)
大黄(《本经》寒,《别录》大寒)
狼毒(《本经》平)
巴豆(《本经》温,《别录》生温、熟寒)
附子(《本经》温,《别录》大热)
乌头(《本经》温,《别录》大热)
苦参(《本经》寒)
柴胡(《本经》平,《别录》微寒)
鳖甲(《本经》平)
蜈蚣(《本经》温)
赭魁(《别录》平)
白马溺(《别录》微寒)
甲(《本经》微温)
石(《本经》大热,《别录》生温、熟热)
荛华(《本经》温,《别录》微温)


气块冷气、一切气痰气海
心气痛连胁∶百会上脘支沟大陵三里
心下如杯∶中脘百会
气上喘及伏梁气∶中脘
胁下气∶期门
血结如杯∶关元
奔豚气章门期门中脘巨阙气海(百壮)
气逆尺泽商丘太白三阴交
喘逆神门 阴陵 昆仑足临泣
气上逆∶太渊神门
咳逆支沟前谷大陵曲泉三里陷谷然谷行间临泣肺俞
咳逆无所出者∶先取三里,后取太白三里鱼际太溪窍阴肝俞
咳逆振寒少商天突(灸三壮)
久病咳∶少商天突(灸三壮)
气冲腹∶解溪天突
短气大陵尺泽
少气间使神门大陵少冲三里下廉行间然谷至阴肝俞气海
欠气∶通里内庭
三里阴谷解溪通谷上脘肺俞膈俞脾俞三焦俞
中气块∶块头上一穴,针二寸半,灸二七壮;块中一穴,针一、二寸,灸三七壮;块尾一穴,针三寸半,灸七壮。
胸腹膨胀气喘合谷三里期门乳根
灸哮法∶天突 尾窍骨尖
又背上一穴,其法以线一条套颈上,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往后脊骨上,线头尽处是穴。灸七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