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织炎

( fengwozhiyan )

别名: , 发被

西医

简介:
蜂窝织炎是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疏松结缔组织炎症。
病因:
通常认为与链球菌感染有关,但其它细菌如葡萄球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和厌氧杆菌亦可致病,化学刺激或异物存留于软组织中,也可继发感染引起蜂窝织炎。本病常继发于创伤和溃疡,也可发生在正常皮肤,尤其在患有淋巴管性、肾性或坠水肿人中
诊断标准:
急性蜂窝组织炎诊断标准:
1.初起局部呈弥漫性红肿,境界不清,凹陷性水肿,严重者其上可发生水疱,中央炎症显著,病变位置较深者,红肿多不明显,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以后组织逐渐溶解、软化,出现波动,破溃而形成溃疡,2周左右结疤而愈,亦有不破溃者,炎症浸润自然吸收而消退。
2.好发于下肢、足背、颜面、外阴及肛周等部位。
3.局部疼痛剧烈,伴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血中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4.严重者可伴发淋巴管炎、坏疽、转移性脓疡及败血症
体征:
1.局部有红、肿、热、痛,红色较暗,隆起不明显,边界不清,中央处颜色较周围深,有时也可出现捻发音。
2.感染严重者,病变中央区,容易形成坏死,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3.病变部位浅者,组织较疏松,肿胀明显而疼痛较轻。病变部位致密者,则肿胀不明显,疼痛较剧烈,全身症状较重。
4.常并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5.口底部蜂窝织炎,可引起讲话饮食困难,加之喉头水肿,常导致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应引起注意。
鉴别诊断:
应与丹毒鉴别:蜂窝织炎常侵犯皮下筋膜下组织,好发部位为四肢、颈部,色为暗红,中间明显,四周较淡,边缘不清,无复发,无后遗症。丹毒常侵犯皮肤或粘膜内网状淋巴管,好发于小腿及面部,色为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常复发,下肢反复发生可致象皮肿。
疗效评定标准:
急性蜂窝组织炎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局部及全身症状体征消失,破溃者创面愈合。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当休息,局部制动,患处抬高,加强营养。
2.局部可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或用金黄膏外敷,也可作紫外线或超短波治疗。
3.对症处理,剧痛者给止痛剂,如消炎痛25mg/次,3次/日,口服。
4.抗生素,常选青霉素g,560μ/次,1次/日,静滴;或先锋霉素v,5g/次,1次/日,静滴,连用2周。
二、手术治疗
1.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
2.炎症广泛,皮下坏死严重者,应作广泛的多处切开引流。

“蜂窝织炎” 相关论述

口底下颌下隙蜂窝织炎又称卢德维氏颈炎。本病因牙源性或颌下化脓性淋巴结感染引起,多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厌氧菌感染
【诊断】
1.脓毒性症状明显,畏寒,发烧,头痛及全身不适。咽痛,咀嚼及吞咽困难,舌运动不便,溢涎。
2.颏下区脓胀,坚硬,压痛明显,舌底组织肿胀呈双重舌征,舌体向上、向后推移可致气道阻塞,或伴炎症波及喉部发生呼吸困难。
3.可并发喉水肿、颈静脉栓塞、败血症咽旁脓肿或纵隔障炎。
【治疗】
1.早期应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
2.应用解热止痛剂,补液等对症处理。
3.炎症局限间隙穿刺有脓时,宜及早切开引流。沿平行下颌骨下缘作横切口,或颈前颏下作垂直切开并分离引流脓肿

【病因和病理】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其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为厌氧性细菌。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功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蜂窝织炎,由于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的作用,病变扩展迅速,有时能引起败血症。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由比较容易局限为脓肿
【临床表现】常因致病菌的种类、毒性和发病的部位、深浅而不同。表浅的急性蜂窝织炎,局部明显红肿、剧痛,并向四周迅速扩大,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病变中央部位常因缺血发生坏死。如果病变部位组织松弛,如面部、腹壁等处,则疼痛较轻。深在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红肿多不明显,常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但病情严重,全身症状剧烈,有高热、寒战头痛、全身无力、白细胞计数增加等。口底、颌下和颈部的急性蜂窝织炎,可发生喉头水肿和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炎症有时还或蔓延到纵隔。由厌氧性链球菌、拟杆菌和多种肠道杆菌所引起的蜂窝织炎,又称捻发音性蜂窝织炎,可发生在被肠道或沁尿道内容物所污染的会阴部、腹部伤口,局部可检出捻发音,蜂窝组织和筋膜有坏死,且伴有进行性皮肤坏死,脓液恶臭,全身症状严重。
【治疗】患部休息,局部用热敷、中药外敷或理疗。适当加强营养。必要时给止痛、退热药物。应用磺胺药或抗生素。如经上述处理仍不能控制其扩散者,应作广泛的多处切开引流。口底及颌下的急性蜂窝织炎,经短期积极的抗炎治疗无效时,即应及早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压迫气管而窒息致死;手术中有时会发生喉头痉挛,应提高警惕,并做好急救的准备。对捻发音性蜂窝织炎应及早作广泛的切开引流,革除坏死组织,伤口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和湿敷。

感染发生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局部表情肌之间(图3-17)。多来自上颌尖牙等的牙源性感染(如尖周炎等),也可来自上唇或鼻侧的感染。
局部表现为眶下区红肿、疼痛。下眼睑水肿致睁眼困难。上唇肿胀,鼻唇沟消失(附图13)。上颌前牙前庭沟处红肿。常可查见病源牙。
切开引流要点:一般在口内上颌尖牙区的前庭沟底部作横切口,深达骨面,向尖牙凹骨面分离,以达引流(图3-18)。

[img]kouqiangkexue060.jpg[alt]眶下蜂窝织炎发生的部位[/alt][/img][img]kouqiangkexue061.jpg[alt]眶下蜂窝织炎切开引流的切口[/alt][/img]
图3-17 眶下蜂窝织炎发生的部位图3-18 眶下蜂窝织炎切开引流的切口

感染发生在下颌骨升枝外侧骨壁与咬肌之间(图3-19),主要来自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牙的尖周感染。在颌周蜂窝织炎中较为常见。
主要的临床特征是以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腮腺部红肿、疼痛;由于炎症刺激,咬肌处于痉挛状态,致使局部发硬、张口受限甚至牙关紧闭;即使脓肿已经形成,早期时波动也不明显,且不易自行穿破,因此应及时切开引流。如不能确定脓肿是否成熟,穿刺检查有助于诊断。若延误治疗,未能及时切开引流,致使感染扩散,可能引起下颌骨骨髓炎。
切开引流要点:在下颌角下1.5-2cm处作与下颌骨平行的弧形切口长约3-5cm。分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然后向上暴露下颌骨下缘,注意避免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及腮腺。切开下颌骨下缘处的咬肌附着,以长弯血管钳紧贴下颌骨外侧向上分离引出脓液,放置引流(图3-20)。

[img]kouqiangkexue062.jpg[alt]咬肌下蜂窝织发生的部位[/alt][/img][img]kouqiangkexue063.jpg[alt]咬肌下蜂窝织炎切开引流[/alt][/img]
图3-19 咬肌下蜂窝织发生的部位图3-20 咬肌下蜂窝织炎切开引流

临床上较常见。感染发生在颌下三角区。多来自下颌磨牙的感染,亦可由颌下淋巴结炎所引起,后者尤多见于小儿。
局部表现为颌下区红肿、疼痛,皮纹消失、皮肤发亮,下颌下缘可因肿胀而不显(附图14)。严重的颌下蜂窝织炎蔓延至邻近间隙或颈部。

[img]kouqiangkexue064.jpg[alt]眶下蜂窝织炎(左)[/alt][/img][img]kouqiangkexue065.jpg[alt]眶下蜂窝织炎(右)[/alt][/img]
附图13 眶下蜂窝织炎(左)附图14眶下蜂窝织炎(右)

切开引流要点:在下颌骨下缘约2cm处,作与下颌下缘平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后,以血管钳分离引流。注意防止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图3-21)。
[imgz]kouqiangkexue066.jpg[alt]颌下蜂窝织炎切开引流[/alt][/img]
图3-21 颌下蜂窝织炎切开引流

口底蜂窝织炎可由下颌牙齿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下颌骨骨髓炎或口底外伤继发感染而引起。本病虽较少见,却为口腔颌面部严重感染疾病之一。感染侵犯口底多个间隙。临床上分为化脓性和腐败坏死性二种,后者病情更为严重。
炎症一般开始发生于一侧舌下或颌下区,以后迅速扩展至颏下及对侧。当炎症波及口底各间隙时,双侧颌下及颏下区甚至上颈部广泛肿胀。头后仰,口半张。口内可见口底肿胀、舌上抬、舌运动受限。病员语言、吞咽困难。如肿胀向舌根蔓延,可压迫咽部、会厌而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口底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主要由厌气性、腐败坏死性细菌引起,病情发展迅速。全身中毒反应严重,脉搏频弱,呼吸短促,重者可出现体温不升、血压下降。局部明显肿、硬、皮色暗红,触诊可有捻发音。
治疗要点:本病的主要威胁为全身中毒及局部影响呼吸道通畅。如不及时正确治疗可危及病员生命,因此要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全身联合应用大剂量抗菌素,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增强病员抵抗力,局部要及时切开减压、引流,切口一般从一侧颌下到对侧颌下,必要时可作颏部辅助切口,逐层切开,切断部分口底肌肉打通脓腔,放置引流(图3-22)。口底腐败性蜂窝织炎还可以用放氧剂如1-35过氧化氢液或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及湿敷创面。如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应及时作气管切开以保证呼吸通畅。
[imgz]kouqiangkexue067.jpg[alt]口底蜂窝织炎切开引流[/alt][/img]
图3-22 口底蜂窝织炎切开引流

蜂窝织炎是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扩散性细菌感染。
蜂窝织炎可由多种不同的细菌引起,但最常见的是链球菌。链球菌能迅速广泛扩散,因为它能产生一种防止组织使感染局限化的酶。葡萄球菌和其他种类的细菌亦可引起蜂窝织炎,但通常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在某种创伤后其他的细菌亦可引起蜂窝织炎,如动物咬伤,或在淡水或海水中发生的皮肤损伤。
蜂窝织炎最常发生在下肢。通常在皮肤已有创伤、溃疡足癣、或皮炎等损害后发展而来。皮肤肿胀有液体(水肿)区域极为脆弱。蜂窝织炎外科瘢痕或附近区域(如静脉曲张手术后)易于复发。然而,蜂窝织炎亦可出现于未受损伤的皮肤。
感染能迅速扩散并进入淋巴管和血流,一旦发生感染可扩散到全身。
【症状和并发症】
初期症状是皮肤的一个小区域发红和疼痛,受染皮肤部位发热和肿胀,看起来就像橘皮(称为橘皮样变)。蜂窝织炎有一种称做丹毒的类型,感染区域的边缘升高。小红色点(瘀点)常常出现,由皮肤出血引起的大的斑块罕见。充满液体的小水泡(囊泡)或大的水疱(大疱)可在感染部位出现并可能破裂。
当感染扩散到较大范围时,附近的淋巴结肿大,有触痛。下肢感染影响鼠蹊部淋巴结,而上臂的感染则累及腋窝部淋巴结。在感染部位和淋巴结之间的皮肤上可见红线。
蜂窝织炎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心跳快头痛低血压,甚至出现意识不清,有时这些症状在皮肤症状发生后数小时即可出现,但在多数病例可以没有全身症状。
偶尔,蜂窝织炎可以形成脓肿。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有感染在皮下扩散导致组织坏死(如链球菌坏疽,坏死性筋膜炎)和感染经血流扩散(菌血症)(见第176节)到身体其他部位。当蜂窝织炎反复累及皮肤同一部位,邻近的淋巴管可以受损导致受累组织的持续性水肿
【诊断】
蜂窝织炎的病原菌难于确定,即使通过血培养和皮肤活检(用显微镜检查组织标本)。然而取自脓液和开放伤口的标本检查有助于细菌的鉴定。有时,医生需要将蜂窝织炎与下肢深静脉淤血相区别(深静脉血栓形成)(见第30节),因为它们有相似的症状。
【治疗】
当医生诊断为蜂窝织炎后应尽快使用抗生素。受累的部位应制动和抬高以减轻肿胀。感染部位冷湿敷可缓解症状。
由链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通常给予口服青霉素。严重病例青霉素静脉给予并加用克林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轻症患者可用红霉素,克林霉素用于严重病例。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可给予双氯西林,严重感染者给予苯唑西林或萘夫西林。
抗生素治疗数日后,蜂窝织炎的症状常可消失。然而,在获得好转前症状常更加重,这是因为细菌死亡后分解释放出引起组织损伤的酶。
蜂窝织炎在下肢反复发生,治疗皮肤的问题可能有帮助。例如,足癣能引起蜂窝织炎可以用抗真菌药治疗。反复发生蜂窝织炎的患者亦可每月注射青霉素一次或口服青霉素每月1周。

蜂窝织炎是一种皮肤深层或皮下的扩散性感染。
蜂窝织炎常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特别是在皮肤损伤后。很多其他细菌也能引起蜂窝织炎,尤其是在被人或动物咬伤后或在水中受外伤后。感染常发生在腿部,由很小的外伤溃疡或足趾间真菌感染引起。蜂窝织炎可有水肿、触痛、发热、潮红。有些区域像挫伤并出现小水疱。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以及更严重的并发症,如神智不清、低血糖和心跳加快等。诊断蜂窝织炎较容易,但要鉴别引起感染的细菌就困难得多。通常取血液标本(有时还要取皮肤标本)送实验室作细菌培养,并进行菌种鉴定。
【治疗】
及时治疗防止感染迅速扩散到血液或其他器官。蜂窝织炎通常用青霉素或青霉素类药物,如双氯西林进行治疗。轻度蜂窝织炎可口服抗生素;老年人,迅速扩散、高热或有其他严重感染迹象的患者应首先注射抗生素,然后改为口服抗生素。若腿部感染,应抬高患肢,用冷湿敷缓解症状,减轻肿胀。
如果蜂窝织炎复发,引起蜂窝织炎的原发病灶,如足癣,也必须治疗。

蜂窝织炎为一种眼球周围组织的感染。
感染可起源于鼻窦、牙齿病灶,也可由血源性传播或因眼外伤引起。眶蜂窝织炎的症状包括剧烈疼痛,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眼睑红肿,发热。眼球呈肿胀、混浊外观。如果治疗不当,眶蜂窝织炎可导致失明、颅内和脊髓感染以及脑血栓形成
【诊断和治疗】
医生通常仅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眶蜂窝织炎,然而确定眶蜂窝织炎的原因则需进一步检查,包括牙齿、口腔以及鼻窦x线照片和ct检查。医生一般可从结膜、皮肤、血液、咽喉或鼻窦取得标本送实验室培养。这些检验有助于鉴定引起感染的细菌种类和需要何种治疗。
轻病例可口服抗生素,严重病例则需静脉滴注抗生素。如果培养结果提示还有更有效的抗生素,则应及时换药。有时需采用手术引流感染性脓肿或治疗鼻窦感染。

这是溶血性链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的皮下疏松组织处化脓性感染,常由皮肤擦伤或软组织创伤继发感染所致。初起时病灶处红、肿、痛和局部发热,迅速扩大呈片状,边界不清。严重者发生皮下组织坏死,也可沿淋巴管扩展至邻近淋巴结,产生急性淋巴结炎。常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及时处理好皮肤创伤和感染灶,可以减少蜂窝织炎发生。早期可用抗菌药物,红肿区用热敷,每次15~30分钟,每天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