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

参考:寒湿凝滞筋骨

“化脓性骨髓炎” 相关论述

化脓性细菌侵入骨质,引起炎性反应,即为化脓性骨髓炎。病变可侵及骨组织各部分,但主要为骨髓腔感染。致病菌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其它如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也可引起。细菌侵入途径大多为血源性,但也可从外界直接侵入。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大多是因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没有得到及时、正确、彻底治疗而转变的。少数低毒性细菌感染,如局限性骨脓肿等,一开始就是慢性发病,急性症状多不明显。如急性期经过及时适当处理,可能痊愈而不形成慢性炎症。

(一)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hematogenous pyogenicosteomyelitis)
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血行感染所引起。细菌常停留在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引起炎性改变,逐渐形成许多小脓肿,破坏骨小梁。脓液可突破骨皮质而在骨外膜下扩散,还可向骨髓蔓延并在该处形成脓肿。脓液对骨膜有刺激及破坏作用而产生骨膜反应,由于炎症使血管栓塞或脓液将骨膜抬起,都可使所供应骨质的血液断绝而坏死,形成死骨。骨膜反应虽然可使骨膜增厚,但仍可被脓液侵蚀、破坏、形成窦道,小死骨及脓液都可经窦道排出(图2-49)。总之,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过程中,骨质破坏与增生同时存在,急性期以骨质破坏为主,慢性期则以骨质增生为主。
[imgz]fangshezhenduanxue051.jpg[alt]化脓性骨髓炎蔓延途径示意图[/alt][/img]
图2-49 化脓性骨髓炎蔓延途径示意图
x线表现:
1.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acute hematogenous pyogenicosteomyelitis)
(1)早期:约24h内,仅见患处软组织肿胀,即皮下脂肪与肌肉层间界线模糊并有许多白线贯穿两层之间。当骨骼表现正常时,常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图2-50)
[imgz]fangshezhenduanxue052.jpg[alt]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软组织肿胀[/alt][/img]
图2-50 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软组织肿胀
(2)发展期:约在发病后10d左右,在干骺端内见骨小梁轮廓模糊或由脓肿造成的许多小而不规则的透光区。破坏区逐渐扩大,累及骨干甚至另一干骺端,在骨皮质及骨松质内造成多数不规则的破坏区。严重者可产生病理性骨折。在骨内病变发展的同时,可见骨皮质外面散在的平行型骨膜反应,并逐渐在患区周围形成一完整的厚度不均匀的包壳、密度仍低于骨皮质。有时可形成死骨,长条形骨块与周围骨质分界清楚,密度较高(图2-51)
[imgz]fangshezhenduanxue053.jpg[alt]股骨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程各阶段改变[/alt][/img]
图2-51 股骨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程各阶段改变
a.股骨下端干骺端内病灶 b.病变扩展到全骨干有平型骨膜反应 c.骨膜增生明显骨破坏更多 d.骨膜增生更多,形成包壳,骨干出现大块死骨
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是急性期的延续。两期间无明显分界。临床上已无急性表现,病变也由破坏为主转变为增生为主。
(1)骨质增生及破坏同时存在,以增生为主。骨内密度不规则地增高,骨髓腔变窄甚至消失。在骨质增生中,常有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骨质破坏区。
(2)骨膜增殖,骨(包壳)的密度较急性期时更大,厚薄不一或呈不规则形,最后与骨皮质融合,致使患骨增粗,轮廓不整齐。
(3)死骨存留。死骨的特点是大而表浅,多为长条形,其长轴与骨干平行。小的死骨可经窦道排出体外;大的则需手术摘除。
(二)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traumatic pyogenic osteomyelitis)
凡因外伤,细菌直接侵入骨内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统称之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其病理变化与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相似。由于伤口的引流作用,使骨内感染不致在骨内及骨膜下广为扩散。x线片上可见病变范围小,包壳的长度及厚度都比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小,骨内的坏死及增生程度也轻。病变部位可有死骨及金属异物(图2-52)。
[imgz]fangshezhenduanxue054.jpg[alt]肱骨火器性骨髓炎。有局限性骨质增生[/alt][/img]
图2-52 肱骨火器性骨髓炎。有局限性骨质增生1.金属异物 2.死骨
(三)慢性骨脓肿(brodie氏脓肿)(chronic abscess ,brodie’s abscess)
是一种局限性的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在儿童及青年较为常见。脓肿大都局限于长骨的干骺端,以胫骨上下端及桡骨的下端多见。脓腔逐渐为肉芽组织所代替。一般是由于致病菌的毒力小或是机体的敏感性不高所致。其x线再现为长骨干骺端中心部位的圆形骨质破坏区,边缘较整齐,周围有一环形骨质硬化带。破坏区中很少有死骨,偶尔可见有小死骨。由于脓肿一般位于骨的深部,所以附近无骨膜反应,亦无周围软组织肿胀或窦道形成。
(四)化脓性关节炎(pyogenic arthritis)
为化脓性细菌侵犯关节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多为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经血液进入关节所致,也可由外伤、软组织感染及化脓性骨髓炎蔓延而来。其x线表现为:
1. 早期关节内有化脓性炎症时,关节周围软组织常有充血及水肿,表现为软组织厚于健侧,层次不清。关节囊因关节内积液而膨胀,脂肪层被推移呈弧形。偶尔可见关节间隙轻微增宽,应与健侧对照,才不会漏诊。
2.关节间隙狭窄化脓性细菌进入关节后首先引起的滑膜炎。渗出液内含有大量中性白细胞。白细胞死亡后所释放出的大量溶蛋白酶、很快地溶解关节软骨。根据关节软骨被破坏的程度,常于发病后短期内出现关节间隙狭窄,甚至完全消失。
3.关节面改变关节软骨被破坏后,即可进一步破坏软骨下骨质。最早出现在关节面的相互接触部分,即负重部分。表现为关节面模糊和不规则。继而形成较大的破坏区,形成死骨。由于机体的修复作用,破坏区周围因骨质增生而密度增大,关节边缘有唇样骨质增生。当骨小梁贯穿关节间隙以联接两侧骨关节面时称之骨性强直
4.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严重时可引起脱位或半脱位

化脓性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往往反复发作,多年不愈,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本病的感染有三种途径:
(1)细菌从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经血流传播至骨骼,称血运性骨髓炎;
(2)由创口感染引起,如开放性骨折感染后所发生的骨髓炎;
(3)由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如脓性指头炎引起指骨骨髓炎,牙根脓肿蔓延而成上颌骨或下颌骨骨髓炎。
80%的急性骨髓炎发生于12岁以下的儿童。男女之比为4∶1,下肢发病较上肢多见。最多见于大腿的下方和小腿的上方。发病前往往有、扁桃腺炎、咽喉炎或中耳炎等。细菌进入骨头后可形成脓肿,破坏骨组织,形成死骨。起病初期往往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烦躁不安、头痛发热,体温常在39℃以上,有时伴寒战、脉快、口干呕吐和惊厥。患儿常哭叫、肌肉痉挛,不让人活动其肢体。3~5天后感染的地方才会出现红、肿、热和压痛。因此,出现以上情况后,家长应引起警惕,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以免漏诊。在医院手术治疗并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全身营养支持十分重要。应给予富含维生素的高蛋白饮食。手术后肢体要作固定,不能让患儿任意乱动。
急性骨髓炎有可能转为慢性骨髓炎,治疗比较困难,多需住院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