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依赖

( yaowuyilai )

别名: 药瘾

西医

简介:
药物依赖,目前多数国家采用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概念:由于长期或反覆用药造成的机体精神和躯体改变,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其特征为持续性或周期性强烈要求用药。可分为吗啡类依赖、镇静催眠药依赖、大麻类依赖、可卡因类依赖、兴奋剂依赖、有机溶剂依赖和镇痛药依赖等。
病因:
1.吗啡类依赖
本组药物包括吗啡、鸦片、海洛因、可待因、美沙酮、喷他佐辛(镇痛新)、哌替啶(度冷丁)等。本组药物的依赖性极易产生,常用剂量反覆持续使用2周即可成瘾。其中,以海洛因的致依赖性作用最强,美沙酮的致依赖性作用较弱。
2.镇静催眠药依赖
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包括巴比妥类、非巴比妥类的催眠药和抗焦虑药,都有可能产生依赖性,其中以对巴比妥类、甲丙氨酯(安宁)和甲喹酮(安眠酮)的依赖最为常见。许多抗精神病药与抗忧郁药,也有镇静催眠作用,但一般认为,它们不易导致依赖性的发生。多数患者开始时因睡眠或情绪障碍而求助于药物,日久即可成瘾。本组药物精神和躯体依赖性均颇明显。耐受性的发生较为缓慢,往往在连续或反覆服药数月后,方产生依赖性。交叉耐受性颇为常见。有些患者有多种药物依赖
3.大麻类依赖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已开始应用大麻的花、叶和树脂以止痛、抗痉和松弛肌肉,并发现它们具有致欣快作用,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性,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四氢大麻醇。
4.可卡因类依赖
可卡因是从古柯叶中提取的生物碱。它有中枢兴奋作用和致欣快作用,易产生依赖性。多见于南美各国。
5.兴奋剂依赖
本组药物包括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和其他苯丙胺类衍生物,以及咖啡因等。其共同的药理作用为有一定的致欣快和精神振奋作用,久用可产生依赖性。
6.有机溶剂依赖
甲苯、二甲苯、苯、油漆、汽油、松节油和氯仿等挥发性有机溶剂,也能产生依赖性。患者多数为10余岁的少年,也有力年仅六七岁的小儿。
7.镇痛药依赖
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替比林、保泰松、吲哚美辛(消炎痛)等镇痛药,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性。患者开始时为止痛而服用,因疼痛解除而心情愉快,以后逐渐建立镇痛药与心境愉快的条件联系,而持久服用。
发病机理:
药物依赖发生是个体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①患者往往有个性缺陷,即所谓成瘾性格: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多愁善感、好依赖他人;或情感易冲动、自制能力差、易于焦虑紧张。但亦可发生其他个性类型。②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社会状况、经济地位、风俗习惯、文化条件等。一般而言,青少年的药物依赖与人格不够成熟有关;中老年患者则多数与医源性因素,即因解除某种精神痛苦或躯体不适,而不适当地长期滥用药物有关;医务人员或其他由于职业上原因较易取得药物者,容易罹患本症,称为职业性药物依赖
本症的发生还与药物本身的药理特点有关。多数产生依赖性的药物均具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有的产生欣快、喜悦的精神效应;有的能消除焦虑、失眠等精神痛苦;有的能改变人们的意识、知觉和思维,产生奇特的精神体验。有的药物虽无直接的精神效应,但能通过躯体病痛的减轻,继发地影响精神活动。病人为了追求这类精神上的快感与刺激,反覆用药,久而产生药物精神快感的条件性联系,形成一种“习惯”,这就是药物依赖的条件化假说。
长期持续或反覆用药,可造成躯体生理功能的改变,其中最重要者为耐药性和戒断症状的发生,这已在实验性药物依赖模型中得到证明。其发生机制,以神经递质说最具说服力:这类药物多数具神经递质的阻断或兴奋作用,大量或长期服用,产生化学性去神经或超敏感作用,因而继续使用原先剂量的药物,便不足以产生与以往相等的作用;而停用药物,则由于对递质的阻断或兴奋作用的突然消除,产生戒断症状。
诊断标准:
1.持续地或周期地出现服用某种药物的渴求,甚至不择手段地获取成瘾药物,并自知药物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
2.精神症状:情绪不稳、易激惹、焦虑不安、抑郁、紧张恐惧、严重失眠,重者兴奋躁动、意识障碍、感知综合障碍及幻觉妄想。
3.神经系统:震颤肌肉抽搐、大小便失禁。植物神经症状如流泪、眩晕十无力、头痛、全身不适等。
4.对药物耐受性增强,服药剂量超过治疗量的数倍或数十倍。一旦服用成瘾药物,上述症状迅速减轻或消失。
诊断依据:
1.吗啡类依赖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戒断症状。瞳孔缩小、面部潮红、嗜睡等症状提示病人新近用药;皮肤的注射疤痕,也为诊断提供线索。本组药物有10%以吗啡原形从尿中排出,服药后24h内作尿液分析有助诊断。可疑患者可作纳洛酮诊断试验,肌内注射纳洛酮0.16mg或0.24mg,在20min内出现瞳孔扩大、心悸、出汗、呵欠寒粟者即为阳性。长期用药者常有营养不良肝炎、皮肤感染、肺炎和心内膜炎等并发症。
2.镇静催眠药依赖
戒断症状及血、尿的药物测定,有助于诊断。有些慢性中毒的患者,瞳孔缩小、口齿不清、步态不稳,脑电图检查可见14—28周/s的中幅快波。巴比妥类依赖的患者,还可因疏忽,造成急性中毒,甚至意外死亡。
体征:
可以产生依赖的物质很多,《国际疾病分类》-10(1992)列出了九类:酒类、阿片类、大麻类、镇静催眠药类、可卡因、可卡因以外的中枢神经兴奋剂、致幻剂、烟草、挥发性溶剂。
各类药物依赖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大致有以下共同特征。
(1)精神依赖性:即心理依赖性,为本病最主要的特征。病人在心理上需求这类药物,不顾药物对个人的精神或躯体和对家庭及社会的危害,强烈渴望用药。严重者,嗜药如命,药物已成为第一需要,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甚至不惜以不正当的或非法的手段取得药物
(2)躯体依赖性:即生理依赖性。停用已有依赖性的药物时产生躯体症状,即停药症状或戒断症状,其表现恰与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若继续用药,或应用与其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可使之减轻或消除。这也是许多病人一旦产生依赖性后,不易戒断的原因之一。
(3)耐受性:长期反覆用药,效应逐渐减弱,要取得满意而足够的药理效应,必须增加剂量。因而药量越用越大,可高达常用剂量的数十倍。有时可以利用一定剂量的药物(如催眠药),观察能否达到预期效应(入睡),确定有无耐受性,作为药物依赖性诊断的参考。当对某种药物发生耐受性时,往往对同类药理作用的药物也产生耐受性,如催眠药依赖性者,对乙醇的耐受性也增高,称为交叉耐受性。
(4)对个人及社会的不良影响:长期用药可造成营养不良、代谢障碍、慢性中毒、机体抵抗力削弱,和易于产生各种躯体并发症。同时,还可以造成精神活动的改变,特别是有关伦理道德的高级情感活动的障碍,甚至违反社会法纪。
1.吗啡类依赖
本组药物精神依赖性强烈,躯体依赖性明显,耐受性极易产生。戒断症状在停药4—16h后即出现,第2、3日达高峰,持续1周左右,少数病人症状可迁延数月之久。主要表现为失眠嗜睡、倦怠、食欲不振、忧郁、焦虑、打呵欠、流泪、流涕、流涎、出汗、战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肌肉抽动和皮肤感觉异常等。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失神抽搐发作、循环衰竭或心力衰竭等。
2.镇静催眠药依赖
本组药物的戒断症状大同小异。巴比妥类的戒断症状较严重,抗焦虑药戒断症状较轻,停药后,1日内即开始出现倦怠、乏力、焦虑不安、容易激惹、大汗淋漓、肌肉抽动、食欲不振和心动过速等。第2—3日,可能出现失神癫痫大发作。抗焦虑药因排出缓慢,可能在停药1周后方有癫痫发作。严重的患者,可引起血压下降,直立性虚脱,或出现视、听幻觉的谵妄状态。症状可能持续2周左右。少数病人出现幻觉妄想、恐惧不安、但意识清晰的类精神分裂症症状,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3.大麻类依赖
使用大麻后,常产生一种带情绪欣快的酩酊状态。此时感知特别敏锐:视物形象鲜明、色彩绚丽,听音分外清晰,尤其是乐感强烈,特别悦耳。常伴思维敏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可能出现幻想性错觉和幻觉、性欲亢进、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易哭易笑和梦样体验。上述体验在不用大麻时,可能再现。少数患者在服用大量大麻或长期应用后产生较持久的精神病症状,称为大麻性精神病。
4.可卡因类依赖
本组药物可口服、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其中以静脉注射者产生依赖性可能最大。用药后,口中发麻、情绪高涨、自觉精力旺盛和全身舒适。女性患者可有性欲亢进。过量用药可致瞳孔扩大、心动过速、血压和体温上升、反射亢进和神经过敏。少数病人发生可卡因性精神病,患者精神恍惚、情感淡漠或抑郁、有妄想和幻觉,特别是皮肤有小虫寄生感和蚁走感,曾被认为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本组药物有强烈的精神依赖性,但无躯体依赖性和戒断症状。本症患者的耐受性不随服药时间而增加,常反而产生不耐受性。
5.兴奋剂依赖
临床特点为:精神依赖性强烈,用药者以青少年为多,躯体依赖性不很明显,易产生耐受性。
其中以苯丙胺依赖性较为多见。苯丙胺慢性中毒可能产生苯丙胺性精神病,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障碍、心境恶劣、忧郁、易激惹、冲动伤人,常伴出汗、肢体感觉异常、痉挛性腹痛厌食等。部分病人产生持续数月的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奇特行为和言语性听幻觉。症状酷似精神分裂症,需以抗精神病药治疗。尿苯丙胺测定有助于诊断。
属于本组的咖啡因,应否列为致依赖药物,尚有争议。饮用咖啡者为数甚众,长期应用是否会造成心身健康的损害,也无定论。但一次饮用250mg以上的咖啡因,可致急性中毒,表现为坐立不安、神经过敏、兴奋、面红、尿频、胃肠功能紊乱、肌肉抽动、思维散漫、言语杂乱和精神运动性激越。哌醋甲酯(利他林)和匹莫林等主要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罕见产生依赖性的报道。
6.有机溶剂依赖
患儿以各种方法嗅吸上述液体,以产生欣快、兴奋、飘飘然的体验,偶而可出现视幻觉。产生依赖性后患儿常有性格改变,变得易于冲动,好斗,经常肇事。同时,上述物质常致骨髓抑制,造成脑、肝和肾的损害,过量吸入可能因呼吸抑制而致命。
7.镇痛药依赖
本组药物精神依赖性并不十分强烈,停药后则产生头痛关节酸痛、发热、周身不适和烦躁不安等戒断症状。长期服用还可能造成造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不全和肝、肾损害。过量服用所致的急性中毒可能致死。
8.以上类别并不齐全。如60年代起在某些国家流行的,还有酚环啶及其同类药物。酚环啶是一种已趋淘汰的静脉麻醉药,有致欣快及镇静作用,易致依赖性。吸药后呈欣快和酩酊感,伴视、听幻觉。严重者有类似麻醉过程中的朦胧期,意识混浊,兴奋躁动,可有伤人和自伤行为,常需精神科急诊处理。静脉注射地西泮(安定),有助于急性中毒症状的控制。近年来,对抽烟的健康危害性日益关注,因此有将尼古丁依赖也列为药物依赖的类别,其特点为有一走的精神依赖性,基本上没有躯体依赖性,有耐受性但不显,有关致幻剂依赖,见“致幻剂依赖”条。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精神与躯体症状全部消失,情绪稳定。
2.好转:精神与躯体症状基本缓解,但未完全放弃对药的渴求。
治疗:
1.吗啡类依赖
本类药依赖性强烈,故不易彻底戒断,常有再染的可能,戒断症状可能是严重的,以住院戒药为宜。国外,盛行美沙酮替代戒药法,即以导致依赖作用较弱的同类药物——美沙酮,代替已成的吗啡、海洛因或鸦片。此法的优点为戒断症状较轻,病人易接受;但缺点为美沙酮也可产生依赖性。行为治疗对反覆再染者,可以试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既可减轻戒断症状,又可改善躯体状况,常用作停药时的辅助治疗。
2.镇静催眠药依赖
除抗焦虑药依赖外,均应住院戒药。药物依赖严重者,可考虑递减撤药法,或以氯丙嗪作替代戒药法。苯妥英不一定能预防癫痫发作,但如有发作,静脉注射或滴注此药有助于癫痫控制。本病的再染率颇高,戒断后仍需长期随访。
3.大麻类依赖
本组药物只有精神依赖性,而无躯体依赖性,亦无戒断症状。故较易戒断。
本病的预防,最根本的环节为禁止制造和贩卖毒品。此外,要普及药物知识,合理用药,加强药品管理,以防医源性药物依赖发生
对已产生药物依赖者,治疗的首要目标为戒断药物。轻症患者或无明显躯体依赖性者,应立即停药,依赖已深,药量颇大者,可取逐渐减量、最后停药的递减撤药法;或以一种药理性能相仿但成瘾作用较弱的药物,代替已有依赖性的药物,然后逐渐减量直至停用的替代法。应用后法时,需防止替代药物依赖性的发生。要尽量取得病人的合作,但常需采取隔离措施,住院戒瘾,方能保证完全彻底的戒断。
有些药物的戒断症状颇为严重,应予对症处理。必要时,可临时给予少量原先的药物,以减轻戒断症状。对于各种躯体并发症,如营养不良慢性中毒,继发感染等,亦应充分重视,妥善处理。
药物依赖戒断后颇易复染。为了防止复染,首先要与病人言明药物依赖的危害,动员他们下决心彻底戒断;在戒药后仍需定期随访,予以鼓励,使之树立信心,巩固成效。要了解病人发生药物依赖的社会-生理-心理因素,予以恰当的指导和处理。国外对反覆再染的患者,采取行为治疗,具体方法颇多,总的都是消除药物与机体心理生理的条件性联系,使之厌恶或摆脱药物,或者树立不用药物与良好的心理生理状况的条件性联系。

“药物依赖” 相关论述

一、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于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或崇拜的病人,能在心理上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医务人员可以利用安慰剂,以激发病人的安慰剂效应。当对某种药坚信不移时,就可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当某种新药问世,评价其疗效价值时,要把药物的安慰剂效应估计进去。如果某种新药的疗效与安慰剂的疗效经双盲法试用后,相差不大,没有显著的差异时,这种新药的临床使用价值就不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新药刚刚问世时,人们往往把它们当作灵丹妙药,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其热潮消失、身价下降的原因。安慰剂效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比比皆是。甚至如心绞痛这样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使用安慰剂也有1/3以上的患者获得症状的改善,许多镇痛剂都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还有一些病人,在使用安慰剂时,也可出现恶心头痛头晕嗜睡药物副反应,这也属于安慰剂效应。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可以随疾病的性质、病后的心理状态、不适或病感的程度和自我评价,以及医务人员的言行和环境医疗气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就出现了安慰剂效应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或根本没有的现象。我们应当记住,在病人中安慰剂效应是较易出现的,大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会出现此种效应。也正由于病人有此心理特点,才使江湖医生和巫医术士得以有活动市场,施展其术。
二、药物依赖
医务人员在指导病人使用药物以及药政管理和药物销售部门都要考虑到药物引起的一种严重心理效应即药物依赖癖的出现。为了保护人民健康、社会安定、减少犯罪,医务人员、公安机关和海关等部门都应十分重视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加强对药物的管理。
所谓药物依赖癖,都有对药物和毒物的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一旦突然中止药物或毒物,就会出现戒断反应:焦虑、惶恐、疼痛不适、流涎、无力、疲乏、失眠等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震颤谵妄震颤、大汗、恐怖性幻视、幻听、意识障碍、兴奋、躁动、甚至可以导致虚脱死亡。
(一)引起药物依赖的原因
1.因疾病引起,如由于疼痛、失眠而长期服用止痛片、apc、安乃近、麻黄素及催眠剂等。
2.医师滥用或过度使用某种药物药物选择不严肃。
3.药物销售管理不严。
4.医务人员凭借职务之便,轻易或长期使用某种药物而引起药物依赖
(二)引起
1.疾病或手主后为了止痛,过度使用如吗啡类药物而成瘾。
2.焦虑症抑郁症病人,精神痛苦不能自拔,或借酒消愁或服用抗焦虑、抗抑郁剂而成瘾。
3.精神空虚、无聊、企图寻找刺激,获得暂时欣快,如吸印度大麻、致幻剂药物
4.年幼无知、意志薄弱,为猎奇异,尝试而成瘾。
5.某些病态人格或精神病病人,抱着特殊动机而沉溺于某种毒物而成瘾。
6.文化因素 以酒待客已成为许多活动的必备形式,而且非一醉方休才够朋友,豪饮者才是英雄。在这样的社群中,很易形成酒癖
(三)病人用药依从性
用药依从性(compliance)是指病人是否按医师所嘱用药。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要治好疾病,不仅决定于医师的正确用药,还决定于病人是否合作,严格执行医嘱用药。事实上,据调查约有30~70%的病人没有按医嘱用药,甚至未用药,或中途停药。
病人不依从医嘱的原因有:不信任医师、怕中毒、怕副作用、怕成瘾;有些是自觉病情好转,不愿再服药;用药时出现副作用,不能忍受;用药方式或途径不方便,嫌麻烦;太忙,忘记按时服药,因而时断时续,经济因素,嫌药物太贵,或认为药价太便宜治不了病,等等。当然,也有相反的现象,病人急于求成,滥用、多用药物
因此,医师应郑重用药,耐心地向病人说明必须用药的道理,可能出现的药物副作用,不执行医嘱的危害。尊重病人在用药过程中的反映和意见;与药剂人员及药厂互通信息、加强合作,制备病人乐意使用和能坚持服用的药物制剂,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应。

成瘾是一种强迫性行为,可以是赌博亦可以是涉及到诸如药物等所有物质的滥用。药物可以导致心理依赖或者心理和生理的共同依赖。
心理依赖 主要特点是渴望持续用药以产生愉快或缓解紧张和避免不适,能产生心理依赖的药物往往是作用于大脑,并能引起下列至少一种以上的效应。
·减轻焦虑和紧张。
·引起兴奋、愉悦或其他愉快的心境改变。
·产生心理和躯体功能增强感。
·改变感知觉。
药物产生的心理依赖比较顽固,很难克服,尤其是那些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能够改变感知觉和心境的药物
对成瘾者来说,与药物相关的活动成为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事情,药物成瘾普遍地影响了工作和学习能力以及与朋友和家人的关系。严重的药物依赖者,其所有的思维和行动都集中于获取和服用药物。为了满足其成瘾要求,可以进行欺骗、撒谎,甚至偷窃。成瘾者很难放弃使用药物,并往往在戒断一段时间之后又恢复使用。
躯体依赖 有些药物可以引起躯体依赖,但躯体依赖并非总是伴随于心理依赖。在药物产生躯体依赖过程中,持续用药后,身体产生适应并出现耐受现象,而在停止用药时则会出现戒断症状。耐受是指必须不断地增加药物剂量才能产生与最初剂量同样的药物效应,而在药物停止使用或者药物效应被拮抗剂阻断时产生的症状称为戒断症状。处于戒断状态时,患者觉得痛苦不安,并出现许多症状,如头痛腹泻、或者颤抖(震颤)。戒断可以诱发严重的甚至对生命有威胁的疾病
药物滥用 药物滥用比药物的躯体依赖有更广泛的含义,如癌症患者持续用诸如吗啡等阿片类药物止痛数月或数年后,几乎不会成为麻醉品成瘾者,虽然他们都可以出现躯体依赖。在相当程度上,药物滥用是根据行为学意义来定义的概念,主要是指使用某种药物会导致功能障碍,并不被社会所接受。几乎所有有历史记载的社会都鼓励使用一些精神兴奋性药物,即使知道这些药物对健康有害。改变心境的物质如酒精和致幻性蘑菇,在一些宗教仪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些社会接受另一些社会不允许使用的物质,也有一些社会开始接受使用某些物质,后来又反对使用。
在美国,药物滥用在医学上的含义是指由于使用药物导致功能障碍和适应不良,而不是指依赖。通俗地说,药物滥用常常是尝试性或娱乐性地非法使用药物,或者是合法使用药物减轻疾病或症状但不是医生开的处方,或者使用药物仅仅是依赖的需要。药物依赖可以出现于任何社会经济阶层,如可以发生于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亦可以发生于没有受过教育和失业的人群。
虽然被滥用的药物本身有很强的作用,但滥用者的心情和用药的境遇均会明显地影响药物的效应。例如,一个在饮酒前感觉伤心的人,在饮酒后会更觉悲伤,同样的一个人如果和快乐的朋友一起饮酒,当他饮醉时会出现兴奋。对同一个人在每次使用某种药物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很难作出精确的预测。
发生药物依赖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仍然不清楚,可能与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效应、使用者的人格特征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遗传素质和社会压力等有关。特别是关于从尝试用药到偶尔用药到耐受和依赖的机制,目前知之甚少。具有阳性家族史而被认为是成瘾的高危人群,对药物的反应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虽然有些研究提示酒精中毒者对酒精反应存在遗传上的缺陷。
成瘾性人格特征已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成瘾者往往自信心不足,幼稚,易遭受挫折,在解决个人和与异性关系方面存在困难。他们常常想逃离现实,被认为是胆小、孤僻和忧郁的人,其中有些人既往经常有自杀企图或自伤的历史。成瘾者有时被认为具有依赖性人格,他们想从自己周围的关系中获得支持,很难很好地照料自己。另一些人则是为了表现出公开和潜意识领域以及自己不能控制的性方面的愿望,他们服药是为了控制自己的行为。然而有证据表明这些特征可能是长期成瘾的结果,而不是药物滥用必需的因素。
有时,家庭成员或朋友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成瘾者继续滥用药物或酒精,这些人被称为是协同依赖者(亦称为"纵容者"),协同者可能是需要成瘾者处于病态之中或是为个人某些行为寻找借口。例如,一个朋友可以这样说:"彼得并不是想用拳头砸墙,他仅是因为酒吧卖完了他所喜爱
的啤酒而有点感觉不安"。协同依赖者也可能乞求成瘾者停止使用药物或酒精,但很少采取措施帮助成瘾者改变其行为方式。
家庭成员或者朋友应该鼓励成瘾者停止滥用药物并接受系统治疗,如果成瘾者拒绝寻求帮助,那么家庭成员和朋友可以威胁患者,要中止与他们经常的联系,采取这种方法似乎弊病较多,但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这种措施有可能让成瘾者相信他的行为方式必须改变了。
怀孕的成瘾者会使其胎儿接受药物的影响。成瘾的妊娠妇女往往不会向医生和护士承认她们正在滥用药物,胎儿可能因此产生躯体依赖。在分娩后不久,新生儿会出现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戒断综合征,尤其是医生和护士不知道其母亲是药物成瘾者时。婴儿经历了戒断综合征生存下来后,仍然会产生其他很多问题。
最后,与非法药物相关的主要问题是其药物成分与其说明书并不完全一致,非法药物的质量控制无法得到保证,质量低劣(药物的效应各种各样,变化极大,甚至对药物成分错误地说明)是给药物使用者造成危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可以引起依赖的药物

药物心理依赖躯体依赖
抑制剂++
酒精++
麻醉品++
催眠药++
苯二氮 ●类(抗焦虑剂)++
吸人剂+±
硝化挥发剂±±
兴奋剂
苯丙胺++
甲基苯丙胺++
mdma++
可卡因++
2,5二甲氧基-4-甲基苯异丙胺(dom,stp)++
苯环己哌啶(pcp)++
致幻剂
麦角酰二乙胺(lsd)+±
麻利华纳(大麻)+±
麦斯卡林(南美仙人球毒碱)+±
赛洛西宾(二甲-4-羟色胺磷酸)+±

注:+:有,±可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