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历

( pianli )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主治:目赤耳鸣耳聋胳膊和手部疼痛,咳嗽有血痰,鼻出血(鼻衄),面部水肿咽喉痛,上髁炎; 气胀;瘫痪。。
功效:增强肺气肃降; 通调肺部水路; 清除经脉淤阻、通络。
针灸方法:针法直刺斜刺 0.5 - 0.8寸。灸法艾炷灸 3 - 5 壮或艾条灸5 - 10 分钟。
释义:〖名解〗偏,与正相对,偏离之意。历,经历。偏历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偏离大肠正经而行。本穴物质为阳溪穴传来的炎上之气,行至本穴后因进一步受热膨胀并向外扩散,而由于肺经所处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气不足,所以本穴的膨胀扩散之气偏行肺经,故名偏历
备注:手阳明经之络穴

“偏历” 相关论述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腕横纹上3寸处。
[解剖] 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 目赤耳鸣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肿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斜刺0.5~0.8寸。
[附注] 手阳明经络穴。


穴名。出《灵枢·经脉》。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之络穴。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上,腕横纹上3寸;或以两手虎口交叉,当中指尽处是穴。其桡侧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尺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及头静脉。主治鼻衄耳聋耳鸣目赤齿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水肿,腕臂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部位 在腕后三寸.手阳明络也.别走太阴
证治寒热.风汗不出.目视kt kt .癫疾多言.耳鸣.口 .齿龋喉痹嗌干鼻鼽衄血
针灸 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按∶列缺偏历乃手太阴手阳明阴交阳阳交.横斜而行之两别络穴列缺在两手指交叉.食指尽处.以爪甲切之.若呈列一缺点在此.故名列缺.特殊人有现反关脉者.其脉不行寸口之中.由尺中斜上列缺.入阳溪穴而上食指.大渊经渠正关脉之位不动.而动列缺之上.故名反关.有一手反关.有两手反关.数百人中有其一.此得于有生之初.非为受病而有此脉也.列缺内通任脉.为灵龟八穴之一.待时而取之.作用最大.卧针.斜向内.久留其针.补泻寒热升降.各种手法.皆可取用.列缺上一寸半.腕后上三寸.即偏历穴.乃大肠手阳明经脉行至阳溪上.偏向臂内.别阳经脉.而历络于手太阴之经.故曰偏历.其十二经所行之次序.肺寅.大卯.胃辰.脾巳.手阳明从手走头.交足阳明胃.精专营气.一日一夜一周于身.只走列缺.不走偏历.只走丰隆.不走公孙.偏历公孙等别络.乃二十八脉.男女不同.左升右降.右升左降.阴阳互相交错.脉度十六丈二尺.乃行于偏历公孙等交错之别络也.

腕中后三寸。手阳明络脉,别走太阴。《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灸五壮。
肩膊肘腕酸疼,瞇佴佴,齿痛鼻衄寒热癫疾多言,咽喉干,喉痹耳鸣,风汗不出,利小便。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