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

( tianzhu )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眼睛疼痛;眩晕;嗅觉丧失;颈部肿胀;喉咙痛;肩背部疼痛;颈部僵硬;头痛;脖子痛;躁狂症;头顶疼痛;失眠;鼻塞.
功效:驱除头部表里风邪; 化淤通络;祛寒;健脑;明目;强健腰背;放松肌肉;抑制肝阳上亢而导致的头疼.
针灸方法:针法平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释义:天,一指穴内物质为天部阳气,二指穴内气血作用于人的头颈天部.
柱,支柱也,支承重物的坚实之物,在此喻意穴内气血饱满坚实也.
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为坚实饱满之状.本穴气血乃汇聚膀胱经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阳气所成,其气强劲,充盈头颈交接之处,颈项受其气乃可承受头部重量,如头之支柱一般,故名.
备注:天窗类穴之一(译者注:天窗穴位-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第二章 本输中所讲的十个穴位,详见si 16-天窗注释 ,因未找到合适专业名词,暂时如此翻译。);四个海穴中的气穴

“天柱” 相关论述

[定位]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解剖] 在斜方肌起部,深层为头半棘肌:有枕动、静脉干;布有枕大神经干。
[主治] 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热病
[配伍] 配大椎头痛项强
[刺灸法] 直刺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颈项软弱无力,头向下垂的体征,多见于小儿发育不全.或年老体弱者。若见于病久,是肾气大虚,精神气血俱衰之侯。


①人体部位名。鼻柱骨之别名。即鼻中膈。详鼻条。
②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布有枕大神经干和枕动、静脉干。主治头痛项强目赤痛,咽喉肿痛鼻塞肩背痛,小儿惊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部位名。见《幼科推拿秘书》。位于项部正中线,自枕骨下方至第七颈椎棘突一线。《幼科推拿秘书》:“天柱,即颈骨也。”治发热等症。

王先生云∶小儿久患疳疾体虚,久不进饮食,患来日久,诸候退,只是天柱骨倒,医者不识,谓之五软候。金灵散生筋散。《形证论》歌∶天柱才倒道难医,算来此病非心脾,若患先因吐泻,不曾调气至 羸,大患伤寒无汗脉(凤髓经此一句云∶却被伤寒浮脉),定应妙药疗他迟,无此卒然生此患,又兼不辨四肢肥,身软难堪头似石,面红唇赤脸如绯,此病多应伤肾热,后来因热病相随(此两句在凤髓经即云∶此患只应伤胆热,后来伏热又相随。)肝受热风天柱倒,但将凉药与维持,贴须性热筋方缓,立见温和请莫疑,吐泻项软调气伤寒柱倒不须医。此或伤寒或吐或泻,乘虚邪毒透入肝脉,热邪所侵,是致令筋软长,或手足软而不解举,或项颈软而不解举,若有前证,即须凉膈,若吐泻,则先调胃气,贴项并服凉肝胆药,不可太热,亦恐过冷。
金灵散
上,用白僵蚕不拘多少,直者,去丝炒,为末。每服半钱一钱,薄荷酒调下,一日三服。更须用生筋散贴之。
生筋散
木鳖子(三个) 蓖麻子(三十个)
上各取肉同研。每用一钱许,津唾调贴,急抱揩项上令热,贴之。
四十八候贴项药方川乌头白芷地龙五灵脂赤小豆(各等分
上末,生姜自然汁与酒同调贴在项上。更服竹茹散
竹茹散
菊花(三钱) 黄芩人参(各一钱) 大黄(半两) 甘草(二钱)
上为末,竹叶煎汤下。
三十六种贴项药方草乌头赤小豆(各等分
上为末,姜汁调摊帛子上,贴经宿,项立起。
贴头起项膏(吉氏) 治小儿肝热胆冷,头项软倒。
川乌(末) 肉桂(末) 芸苔子天南星蓖麻子(各一钱) 黄丹(炒,一钱匕)
大蒜一头,煨熟去皮,乳钵内研和,药细,每用一钱,入米醋和匀,贴项上一日许。
狼毒丸(吉氏) 治小儿胆热肝风天柱倒折,宜服此药,更用前起头贴项药。
狼毒(酒浸,焙) 白附子大附子(尖) 天麻防风羌活(以上各一分) 朱砂地龙(去土。各一钱) 麝香(半字)
上为细末,法酒煮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五丸,用黑豆薄荷汤入酒一滴,吞下。

忽然天柱倒何如,此病皆因肝肾虚,外有风邪容易袭,故传项软不相随。

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明堂》针二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下经》灸三壮。《素注》针二分,留六呼。
主足不任身体,肩背痛欲折。目瞑视,头旋脑痛头风,鼻不知香臭,脑重如脱,顶如拔,项强不可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