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茅
( Xiānɡ Máo )
别名: 茅香 , 香麻 , 风茅 , 大风茅 , 柠檬茅 , 柠檬草 , 茅草茶 , 姜巴茅 , 姜草 , 香巴茅 , 香茅草 , 风茅草 , 姜巴草
香茅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祛风通络;温中止痛;止泻。主感冒头身疼痛;风寒湿痹;脘腹冷痛;泄泻;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水煎洗或研末敷。 |
性味: |
辛;温;甘 |
各家论述: |
1.《岭南采药录》:散跌打伤瘀血,通经络。头风痛,以之煎水洗。将香茅与米同炒,加水煎饮,止水泻。煎水洗身,可祛风消肿,解腥臭。提取其油,可止腹痛。 2.《陆川本草》:发表退热,消肿止痛。主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感冒身热。 3.《四川中药志》:祛风湿,散凉寒。治筋骨疼痛及半身麻木。 4.《广东中药》Ⅱ:治头晕,头风,风痰,鹤膝症;煎水饮可以止心痛。 5.《贵州草药》:补虚,止咳,镇痛,宁心。 |
药理作用: |
香茅的挥发油有抗真菌(如委内瑞拉链丝菌等)作用。曾有报告,叶、根中含胰岛素样物质,为灰白色、无臭微苦的粉末,非生物碱或甙,亦非鞣质;其胰岛素效价为:口服lg相当440单位,皮下注射相当880单位。香茅醛及牻牛儿醇皆有特异气味,可作香料;无特殊药理作用。与香茅醇化学结构相近的香茅酸(citronellic acid,rhodinic acid,本品中并无其自然存在)对小鼠皮下注射,有麻痹作用;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强心作用,大剂量可致收缩期停止。注射于家兔可使血压下降,呼吸增大。蟾蜍下肢灌流可使血管扩张。在离体兔肠标本上,有抑制平滑肌的作用。对兔有溶血作用。 |
化学成分: |
叶含茅素(cymbopogne),香茅甾醇(cymbopogonol),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草素-6-c-葡萄糖甙(luteolin-6-c-glucoside),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甙(luteolin-7-o-β-glucoside),木犀草素-7-o-新橙皮糖甙(luteolin-7-o-neohesperoside),异荭草素(homoorientin),2′-(·)-鼠李糖异荭草素(2′-o-rhamnosyl-homoorient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二十八醇(octacosanol),三十醇(triacontanol),三十二醇(dotriacontanokl),二十六醇(hexacosanol)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单糖(fructose),蔗糖(sucrose)。 另含挥发油,内有β-柠檬醛(citral)即橙花醇(neral),香茅醛(citrcnellal),牻牛儿醇(geraniol),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one),二戊烯(dipentene),月桂烯(myrcene)等。 |
附方: |
①治风寒湿全身疼痛:香茅一斤。煎水洗澡。(《四川中药志》)②治骨节疼痛:茅草茶、石错(即辣子青药)、土荆芥各一两。捣绒加酒少许,炒热包痛处。(《贵州草药》)③治心气病,胃病,肺病:茅草茶,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④治虚弱咳嗽:茅草茶二两。煎水当茶服。(《贵州民间药物》) |
性状: |
性状鉴别 全草长可达2m,秆粗壮,节处常被蜡粉。叶片条形,宽约15mm,长可达1m,基部抱茎;两面粗糙,均呈灰白色;叶鞘光滑;叶舌厚,鳞片状。全体具柠檬香气。 |
栽培: |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旱,不耐荫蔽。地土壤要求不严,但宜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栽培为佳。 栽培技术 用分株繁殖法。3-4月,将2年以上的老株挖起,分成数兜,按行株距60cm×50cm开穴。每穴栽2-3棵苗,盖土压紧。 田间管理 栽后每年中耕除草2-3次,并追施人畜粪水。冬季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壅兜。旱季,注意灌水。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枯病,可用1:1:100波尔多液防治,虫害有螟虫、蚜虫等,可用化学药剂防治。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我国华南、西南、福建、台湾地区有栽培。 资源分布:我国华南、西南、福建、台湾地区有栽培。 |
原形态: |
香茅,多年生草本。秆粗壮,高达2m。含有柠檬香味。叶片长达1m,宽15mm,两面均呈灰白色而粗糙。佛焰苞披针形,狭窄,长1.5-2cm,红色或淡黄褐色,3至5倍长于总梗;伪圆锥花序线形至长圆形,疏散,具三回分枝,基部间断,其分枝细弱而下倾或稍弯曲以至弓形弯曲。第一回分枝具5至7节,第二回或第三回分枝具2至3节而单纯。总状花序孪生,长1.5-2cm,具4节;穗轴节间长2-3mm,具稍长之柔毛,但其毛并不遮蔽小穗,无柄小穗两性,线形或披针状线形,无芒,锐尖;第1颖先端具2微齿,脊上具狭翼,背面微凹而在下部凹陷;脊间无脉,第2外稃先端浅裂,具短尖头,无芒,有柄小穗暗紫色。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香茅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mbopon citratus(d c.) stapf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晒干。 |
出处: |
出自《岭南采药录》 |
香茅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香茅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疏风解表,祛瘀通络。治感冒头痛,胃痛,泄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①《岭南采药录》:"散跌打伤瘀血,通经络。头风痛,以之煎水洗。将香茅与米同炒,加水煎饮,止水泻。煎水洗身,可祛风消肿,解腥臭。提取其油,可止腹痛。" ②《陆川本草》:"发表退热,消肿止痛。主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感冒身热。" ③《四川中药志》:"祛风湿,散凉寒。治筋骨疼痛及半身麻木。" ④《广东中药》Ⅱ:"治头晕,头风,风痰,鹤膝症;煎水饮可以止心痛。" ⑤《贵州草药》;"补虚,止咳,镇痛,宁心。"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2钱;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
性味: |
辛,温。 ①《岭南采药录》:"味辛。" ②《陆川本草》:"辛,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辣,无毒。" |
药理作用: |
香茅的挥发油有抗真菌(如委内瑞拉链丝菌等)作用。曾有报告,叶、根中含胰岛素样物质,为灰白色、无臭微苦的粉末,非生物碱或甙,亦非鞣质;其胰岛素效价为:口服1克相当440单位,皮下注射相当880单位。香茅醛及牻牛儿醇皆有特异气味,可作香料;无特殊药理作用。与香茅醇化学结构相近的香茅酸对小鼠皮下注射,有麻痹作用;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强心作用,大剂量可致收缩期停止。注射于家兔可使血压下降,呼吸增大。蟾蜍下肢灌流可使血管扩张。在离体兔肠标本上,有抑制平滑肌的作用。对兔有溶血作用。 |
化学成分: |
茎叶含挥发油0.4~0.8%,其中主要成分柠檬醛,含量达75~85%。又含少量香茅醛、牻牛儿醇和甲基庚烯酮。 |
附方: |
①治风寒湿全身疼痛:香茅一斤。煎水洗澡。(《四川中药志》) ②治骨节疼痛:茅草茶、石错(即辣子膏药)、土荆芥各一两。捣绒加酒少许,炒热包痛处。(《贵州草药》) ③治心气痛,胃痛,肺病:茅草茶,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④治虚弱咳嗽:茅草茶二两。煎水当茶服。(《贵州民间药物》) |
生境分布: |
栽植于耕地、园中或坡地。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台湾、浙江、上海等地均有。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全体带有柠檬香。秆粗壮,高达2米,节常具蜡粉。叶片长达1米,宽15毫米,两面均粗糙,呈灰白色。佛焰苞披针形,狭窄,长1.5~2厘米,红色或淡黄色,比总梗长3~5倍;伪圆锥花序线形至长圆形,疏散,具3回分枝,基部间断,其分枝细弱而下倾或稍弯曲以至弓形弯曲,第1回分枝具5~10节,第2回和第3回分枝具2~3节而单纯;总状花序孪生,长1.5~2厘米,具4节;穗轴节间长2~3毫米,具稍长之柔毛,但其毛并不遮蔽小穗;无柄小穗两性,线形或披针状线形,无芒,尖锐;第1颖先端具2微齿,脊上具狭翼,背面微凹而在下部凹陷,脊间无脉;第2外稃先端浅裂,具短尖头而无芒;有柄小穗铅紫色。 本植物的根(香茅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
来源: |
为禾本科植物香茅的全草。全年可采,采得后洗净,晒干。 |
出处: |
《岭南采药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