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发性腹痛

( zaifaxingfutong )

别名: 盘肠气痛 , 肠痉挛 , 盘肠气 , 盘肠内吊 , 肠痛 , 肠绞痛

中医

简介:
临床以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为特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云:“发时腹中摄痛,干啼无泪,腰曲背弓,上唇干,额上有汗,此名盘肠内吊之痛。”描述了本病的典型发作特点。
病因:
关于本病的病因,《婴童百问·盘肠气》篇认为是“小肠冷气所搏然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亦云:“由冷气入脏所为也"。均指出本病由腹部中寒寒邪搏结肠间引起。本病亦可由于乳食凝滞,气阻不通所致,或由于蛔虫扰动,刺激肠管而发。病位主要在肠。
诊断:
本病为急性腹痛,多为实证或本虚标实之证。临证时,应根据疼痛的性质,辨明病因、病位、病性,与其他病证引起的腹痛鉴别。
1.腹部中寒
主证:突然腹痛,阵阵发作,得温则舒,遇寒加剧,痛甚则额出冷汗,面色青白,四肢发冷,舌苔薄白,脉弦紧。
分析:本证多为脐腹为寒邪所侵,搏结肠间所致。寒凝气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腹痛阵作。寒凝血泣,气血不畅,而见面青肢冷等阳气被困之象。
2.乳食积滞
主证:腹部胀满疼痛,按之痛甚,频吐酸腐,口气秽臭,大便不通,时转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腻,脉滑。
分析:本证多因小儿饮食不当,食滞蕴热,结于肠胃所致。乳食积滞,不通则痛,而见脐腹疼痛。食停中焦浊气上泛,而见呕吐口臭等症。食积下导,肠胃壅塞暂减,故见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3.虫枳扰肠
主证:绕脐腹痛,时作时止,痛时面色胱白,屈腰翻滚,寐中齘齿,喜好异食,面生白斑,苔薄白,脉弦。
分析:本证多因小儿进食不洁,蛔虫寄于肠内所致。蛔虫滋生繁衍,扰乱气机壅塞不通,而致腹痛。虫聚肠内,脾胃失和,湿热内生,薰蒸于上,可见xie齿、异食、白斑等症。
治疗:
腹部乃六腑所居,"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因此,腹痛的治疗原则应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为主。结合病证的寒热不同,寒则温之,热则寒之,寒热错杂寒温并治。分别采用散寒、清热、导滞、理气等法,使经络通畅。对虫积扰肠而致的腹痛,要配合驱虫,方可提高疗效。
一、辨证选方
1.腹部中寒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养脏散加减。小茴香当归、川楝各10g,川芎沉香木香各6g,槟榔3g。寒甚加附子桂枝;兼呕吐干姜法半夏;兼腹泻炮姜、煨肉豆蔻
2.乳食积滞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方药:香砂平胃散加减。苍术厚朴陈皮各12g,白芍、山馇、神曲各9g,枳壳香附砂仁各6g,甘草3g。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大便不通槟榔大黄
3.虫积扰肠
治法:理气安蛔止痛。
方药:乌梅丸加减。当归黄柏党参各10g,乌梅干姜、川黄连各6g,附子桂枝川椒各3g,细辛2g。若恶寒发热,苔黄腻去附子干姜桂枝,加大黄、枳壳槟榔
二、专方验方
1.钩藤钩膏:钩藤钩茯神云苓川芎当归木香、生甘草、白芍各3g。合为末,姜枣煎服。3岁以下每服3g,3岁以上每服6g。适用于气滞腹痛
2.小茴香散:小茴香6g,丹参12g,木香6g,白芍12g,台乌药6g,党参6g,槟榔6g,沉香3g,蒲黄6g,五灵脂6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寒凝腹痛
3.术附散:苍术香附良姜白芍各1.5g。苍术香附俱用盐炒,与上药共为细末,每服3g,日服2次。适用于寒凝气滞腹痛
4.行气祛寒汤:广木香5g,乌药5g,枳壳4g,槟榔4g,郁金3g,延胡索3g。水煎服,每日1剂,分5~7次服。适用于腹痛气滞夹寒者。
5.槟砂止痛汤槟榔5g,砂仁5g,白芍10g,香附15g,枳壳15g,佛手15g,麦芽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一3次服。可治疗小儿虚寒性腹痛
6.延胡索散延胡索12g,姜黄6g,七叶一枝花18g,枳实6g。共研细末。每服3~6g,日服3次,白开水冲服。适用于腹痛寒凝气滞者。热熨:豆豉生姜(捣烂)、葱白(捣烂)、食盐。同炒热,用细布包褰,温熨脐腹部,同时轻轻揉按,冷后炒热再熨,直至痛止,适用于腹部中寒腹痛者。
中药:
1.小儿消积丸;具有消导滞,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食积气滞腹痛。6个月~1岁每次0.3g,1~3岁每次0.5g,3~6岁每次1g,日服2次。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2.肚痛丸: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寒凝气滞腹痛。1~3岁每次10粒,3~6岁每次20粒,6~9岁每次30粒,日服2次。
3.小儿保安丸:具有化湿行滞,健脾调中之功效。用于食滞腹痛。1~3岁每次1丸,3~6岁每次2丸,日服2次。
4.肥儿丸:具有杀虫消健脾清热的功效。用于小儿虫积腹痛。1~3岁每次1丸,3 ~6岁每次2丸,日服2次。
5.香砂六君丸:具有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用于小儿脾虚气滞腹痛。1~3岁每次1~ 2g,3~6岁每次2~3g,6~9岁每次3~5g,日服2~3次。
针灸:
1.体针:取足三里中脘气海天枢穴,气滞加阳陵泉、太冲穴。婴幼儿不留针,可迅速止痛。属寒证者,配合温灸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内关穴,或配合神阙隔盐灸
2.耳针:取大肠、胃、脾、交感、神门、压痛点。毫针浅刺,不留针,每日1次。
3.穴位注射:取足三里、胃俞穴,用阿托品注射液1~2m1,每穴注射0.2~0.3ml,可止痛。
推拿:
腹部中寒者,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捏揉一窝风、拿肚角乳食积滞者,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揉天枢、分腹阴阳、拿肚角

西医

简介:
再发性腹痛又称肠痉挛肠绞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突发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临床特点是突发突止的剧烈腹痛,不伴特殊体征,发作间歇期一切如常。
病因:
本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体质或对某些食物过敏有关。上呼吸道感染、受凉、大量冷食及寄生虫病等均可诱发发作。本症属功能性改变,无器质性病变。发作持续一段时间,可自然缓解,每遇上述病因或诱因又可反复,随年龄增长,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终至消失。
人群:
本症在小儿时期十分常见,自小婴儿至学龄儿童均可发病。
发病机理:
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肠壁暂时性缺血或副交感神经兴奋而引起一过性肠壁肌肉痉挛,暂时阻断肠内容物通过,近端肠壁收缩进一步加强,而引起腹痛并阵发性加剧。
发病:
突发突止。
病史:
儿童再发性腹痛有反复发作史。
体征:
(一)婴儿肠绞痛
1.发生于6个月以下婴儿
2.阵发性哭闹:表现为突然哭闹不止,与肌饿无关,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排气或排便可终止发作。部分病例发作有特定的时辰,如傍晚或夜间。
3.伴随表现:哭闹时面部潮红,口周苍白,腹部饱胀、紧张,双腿常屈曲于腹部,可伴呕吐。缓解后无任何异常。
(二)儿童再发性腹痛
1.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任何年龄儿童均可发病。有反复发作历史。
2.腹痛:突然发作,阵发性腹痛,持续时间大多十分钟左右,阵发性加重,个别可持续数小时。程度轻重不等。喜揉按或暖敷。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提示为小肠痉挛。部分病例为远端大肠、近端大肠或胃部痉挛,腹痛部位则位于左下腹、右下腹或剑突下。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绞痛常继以排便,便后腹痛缓解。
3.伴随表现:腹痛严重者可伴大汗、面色苍白,手足厥冷等表现。发作期腹肌紧张,但一旦缓解,则全腹柔软,无明显阳性体征。发作时间较长者多伴有呕吐
体检:
未发现异常体征。
实验室诊断:
本症均无异常。但需根据病情选择有关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例如,便常规排除肠炎及寄生虫病;空气灌肠排除肠套叠,腹部x线平片或透视排除急腹症等。
鉴别诊断:
1.急性阑尾炎:常突发腹痛,典型者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早期可表现为阵发性加重,多伴恶心呕吐。但常有发热,症状逐渐加重,右下腹有固定压痛,血白细胞计数常增高。
2.肠套叠:常以阵发性腹痛、哭闹为主要症状。但伴有血便,腹部触诊可及包块。钡或气灌肠检查可以确诊。
3.过敏性紫癜:儿童期多见。常出现阵发性腹痛,如紫癜出现较晚,则易误诊为再发性腹痛。但腹痛较严重且持久,可伴有关节肿痛,大便潜血可为阳性。
预后:
预后良好。一般勿需特殊治疗。
治疗:
一般勿需特殊治疗。疼痛严重难以忍受者可给予解痉药物,或适当给予抗过敏及镇痛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去除诱因:有便秘者可给予开塞露通便,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寄生虫病者给予相应处理。
2.腹部揉按、保暖:可用暖水袋热敷腹部,或揉按脐周,可促进腹痛缓解。
二、对症治疗
常用解痉、镇痛或抗过敏药物。可选用:
1.阿托品类:常用654-2,每次5~10mg口服,或颠茄每次4~8mg口服。严重者可肌注阿托品每次0.01~0.03mg/kg。
2.氯丙嗪、异丙嗪:每次各0.5~1mg/kg,口服或肌肉注射。
三、病因治疗
如有明确病因应给予针对性处理。例如,对牛奶过敏者可改用豆浆等代乳品喂养,对其他食物过敏者应尽量避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