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

( ganglie )

别名: 裂肛

中医

简介:
本病是以肛管皮肤及皮下组织裂开或形成溃疡便秘,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部疼痛、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肛门疾病
病机:
嗜食辛辣厚味之人,引起热结肠燥或湿热下注津不足,粪便坚硬干燥,难以排出,强努则损伤肛门
诊断:
一、诊断:
1.排便时肛门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好发于前后正中部位。
2.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一期肛裂
3.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多见于二期肛裂
4.溃疡边缘发硬,基底色紫红,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或有皮下瘘形成,多见于三期肛裂
二、辨证:
本病的辨证,首当辨虚实实证多因风热燥火结于胃肠,灼伤津液,水不行舟,大便坚硬干燥,强努损伤肛门成裂,或因气滞血瘀,结于魄门肠道气化不利大便失于推动,滞而不行,久则干结,用力损伤魄门成裂。证见患者形体健壮,肛门刺痛,脉数有力。虚证多因年老体虚,产后血虚,大量失血血亏虚,肠道失养,津亏肠燥,大便秘结而成本病。证见形体衰弱,面色萎黄,脉细无力。
1.风热肠燥:
证候:大便秘结,二三日一行,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裂口色红。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肛裂早期,以大便干结,便时滴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舌红,苔黄,脉弦数为其辨证要点。②病机燥热结于肠道,耗伤津液,水不行舟则大便干结,腹部胀满,热盛迫血妄行则见便时滴血,大便干燥,排便努挣,致使肛门裂伤则疼痛难忍。
2.湿热蕴结:
证候:大便秘结或不爽,便后肛门呈周期性疼痛,时带鲜血,肛门坠胀,裂口溃疡呈梭形,伴有潜行瘘道,时流黄水舌苔黄腻,脉数。辨析:①辨证:此证多见于中晚期肛裂,以大便肛门周期性疼痛,坠胀,肛门时流黄水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湿邪重着,常先伤于下,湿热蕴阻肛门经络阻滞则肛门疼痛、坠胀、时流黄水、热盛迫血妄行则大便时带鲜血。
3.血虚肠燥:
证候:大便燥结,便后肛门绵绵作痛,出血量少色淡,面色萎黄,裂口灰白,边缘不整齐,肛门前后有哨及肥大乳头,舌淡,苔薄略燥,脉细无力。辨析:①辨证:此型见于年老、产后或失血病人,肛门绵绵作痛,出血色淡,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是其辨证要点。②辨析:血虚生燥,无以润滑肠道,则大便燥结,便后肛门绵绵作痛。血虚不能养肤,则面色萎黄,气血相依,血虚气也不足,故出现舌淡、脉细无力。
4. 气血瘀滞:肛门刺痛,便血,裂口色紫暗,肛门紧缩,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类证:
1.肛门皲裂:可发生在肛管任何部位,裂口表浅,常可见几处裂口同时存在,疼痛轻,出血少,瘙痒症状明显,无溃疡、裂和肛乳头肥大等并发症。
2.肛管结核性溃疡:溃疡的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齐,有潜行,底部呈暗灰色,并可见干酪样坏死组织,有脓性分泌物,疼痛不明显,无裂形成。
3.锁肛痔溃疡形状不规则,边缘隆起,质硬,表面凹凸不平,并有特殊臭气
和持续性疼痛,病理切片可以明确。
4.伏梁肛门溃疡溃疡发生肛门任何部位,形状不规则,底深,边缘潜行,疼痛较轻,常与肛瘘并存,伴有贫血腹痛腹泻,间歇性低热和体重减轻等伏梁的症候。
治疗:
一、辨证选方:治疗上遵循"通则不痛"的原则,应采用润肠通便为主的药物,而对年老、产后或失血病人引起本病者在治疗上则当治实不忘补虚,应以养血益为主,佐以润肠通便。
1.风热肠燥:
治法:凉血润燥止血止痛。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细生地20克,归尾10克,地榆15克,槐角10克,黄连6克,天花粉15克,生甘草10克,赤芍10克,枳壳6克,黄芩10克,荆芥6克。便结甚者加芒硝软坚散结
2.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化湿通便。方药:内疏黄连汤加减。黄连6克,栀子9克,黄芩9克,桔梗6克,木香9克,槟榔12克,连翘12克,乌药15克,薄荷6克,当归12克,大黄6克,首草6克。湿重者加苍术茯苓健脾燥湿大便出血者加蒲黄炭、侧柏炭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3.血虚肠燥:
治法:养血生津,润肠通便。方药:润肠丸。全当归15克,细生地12克,火麻仁20克,桃仁9克,壳12克。津亏者加元参、麦冬以养阴生津润肠;血虚甚者加首乌赤芍以养血补血;气血两亏者,配十全大补丸气血双补;若便后出血,色清淡者加黄芪藕节炭、阿胶珠以益气养血止血
4. 气血瘀滞:
治法:活血行气。方药:金铃子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二、专方验方
1.瓦松30克,马齿苋30克,五倍子15克,朴硝30克,川椒15克,防风15克,枳壳15克,侧柏叶30克,葱白10克。煎水熏洗。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日1~2次。
2.荆芥防风花椒各30克、透骨草艾叶各45克,煎汤熏洗。
3.枳壳蛤蟆草各30克。煎水外洗。
4.蒜梗30克无花果叶30克、葱白5根。煎水外洗。
三、其他疗法:
1.熏洗法:适宜于各种原因所致肛裂,目的在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敛口,方选祛毒汤,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具有活血止痛之功效,可促进肛裂愈合。
2.敷药法:此法用于各种肛裂,常用药如四黄膏九华膏、马应龙痔疮膏等,将药膏涂于病灶处,有清热解毒止血止痛作用。
3.腐蚀法:此法适用于裂口陈旧者,常用药为红升丹。用法:裂口外涂红升丹1~2次,化腐生肌,清除陈旧裂口,然后改用生肌散外涂创面,生肌润肤,活血祛瘀,促进创面愈合。
4.烧灼法:此法适宜于肛裂溃疡底部肉芽不清,并无其它合并症者,选用药物为5~10%硝酸银溶液或石炭酸溶液,在局部麻醉下,扩肛拉开肛门,完全暴露溃疡面,保护周围组织,用蘸有硝酸银(石炭酸)溶液的米粒大小棉签准确涂在溃疡面及其边缘上,溃疡面即成灰色,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洗2次。烧伤面上敷九华膏,无菌纱布固定。24小时后更换敷料。若烧灼不够,3~7天后重复烧灼1次。
中药:
1.麻仁润肠丸:每日2次,每次1丸。本方有润肠通便之功能,用于肠胃燥热大便秘结者。
2.栀子金花丸:每次6克、每日2次。有清热润肠通便之功能,用于风热肠燥性便秘引起的肛裂
针灸:
用于肛裂疼痛较重者。目的是通过对经络俞穴的刺激,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从而达到止痛止血和促进愈合的作用。叶松荣报道采用长强穴朝骶尾骨方向斜刺进针2~3寸,捻转使酸麻胀感或电针刺激传至肛门,使肛门有上提感,以此法治疗陈旧性肛裂,5~6次为一疗程,有效率达90%以上。

西医

简介:
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因反覆损伤和感染引起的皮肤全层裂开,以致形成慢性溃疡并疼痛剧烈的慢性疾病。根据肛门解剖学分析,肛裂发生绝大多数在肛门后侧正中,少数发生肛门前部,而发生肛门两侧者较罕见。
病因:
其病因与局部损伤、暴力排便、炎症因素、机械性损伤、括约肌痉挛、先天性肛门狭窄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人群:
男女均可患病,从临床观察,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老年人患病者极少。
发病机理:
本病常见于长期便秘病人,粪便干硬,排便时损伤肛管皮肤所致。另一种原因是起自肛腺体、肛隐窝感染向下蔓延,形成肛管皮下小脓肿穿破后,由于不断有感染来自隐窝,加之局部刺激使肛括约肌痉挛,造成引流不畅,因此创面不易愈合,成为肛管慢性感染性溃疡肛裂大多在后中线,少数在前中线,在两侧者很少见,因为肛管后正中部位的皮肤较为固定,且呈一弯度,故排便时易受损伤。此外直肠下端近齿线处后壁呈门槛样隆起,排便时也易遭受创伤而导致该处肛腺体、隐窝感染。肛裂稍被分开时呈纵梭形,长约1cm左右,上端接近齿线,基底部平,色浅红或稍白,无明显肉芽组织。其上端相邻肠粘膜常呈局限性肥厚,并伴有肛乳头肥大。裂口下端潜行有浅袋形皮垂,此皮垂因慢性感染而增大,突出于肛裂下端,称之为“哨兵”或“前哨”。
诊断标准:
肛裂诊断标准:
1.二期分类法
(1)急性肛裂(早期肛裂),裂口新鲜,尚未形成慢性溃疡,创面无硬结,无肥大乳头和裂
(2)慢性肛裂(陈旧性肛裂),裂口不新鲜,创面反复感染并有瘢痕形成。有肥大乳头和裂
2.三期分类法
一期即初期,裂口较浅,创面新鲜,边缘整齐,柔软而有弹性。无赘皮外痔生长。
二期即中期,创面大而深,侵入皮下组织,创缘隆起、充血、变硬而失去弹性,创面肉芽组织不新鲜。
三期即病变后期,由于肛裂反复发作,长期不愈,溃疡边缘结缔组织增生变厚,基底部可有潜行窦道或瘘管,裂口上端同时存在肛窦炎乳头肥大、粘膜增生变性,形成粘膜带。下端有赘皮外痔生长(裂)。
3.四期分类法
一期初发肛裂,肛管皮肤仅有表浅性损伤,创口周围组织基本正常。
二期单纯肛裂,肛管已形成溃疡性裂口且反复发作,无肥大乳头、裂及皮下瘘。
三期裂口呈陈旧性溃疡,并有肥大乳头及裂
四期裂口呈陈旧性溃疡,并有肥大乳头、裂、皮下瘘和肛窦炎
4.五型分类法
(1)狭窄型肛裂肛门括约肌痉挛收缩引起肛管狭窄,症状以疼痛为主,并有肛窦炎
(2)脱出型肛裂:由内痔混合痔乳头肥大、直肠息肉直肠粘膜脱垂等疾病发炎而引起肛裂,疼痛较轻,肛管无明显狭窄。
(3)混合型肛裂:同时具备狭窄型和脱出型肛裂的两种特点。
(4)脆化型肛裂肛门周围因患有皮炎、湿疹等皮肤病,引起肛管皮肤革化脆弱,造成肛管上皮多发性表浅性裂伤。
(5)症候型肛裂:因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肛管结核或其它肛管疾病引起的并发性肛管溃疡
体征:
肛裂主要症状是排便时及排便后烧灼性疼痛,并有痉挛性加重,持续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后始减轻。平时则感到肛口不适或瘙痒。排便时肛裂常有少量出血。症状的特点是:便秘、疼痛、出血互为因果。
1.便秘:多为直肠便秘。患肛裂的病人因恐惧排便剧痛,都有意推迟排便时间,减少排便次数,结果使粪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延长,水份被完全吸收,大便即变得越发干硬,一旦排便就会使裂口加深,疼痛加重。
2.疼痛:肛裂疼痛有其特点,即便时裂伤受到刺激,立刻感到疼痛,排便完毕,有短暂的疼痛缓解期,随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可持续疼痛数小时至十余小时。疼痛的轻重,时间的长短,各人虽有不同,但其共同之处是由排便而引起的.
3.出血:血色鲜红,多带于干硬大便的表面或染于手纸上,滴血较少,射血更少见。
4.瘙痒:局部瘙痒,甚至出现湿疹
体检:
肛裂的检查应以视诊为主,即让患者取侧位或膝胸位,放松肛门,医者用两拇指将肛缘皮肤轻轻向两侧分开,观察肛管是否有裂口。急性肛裂的特点是在齿线下缘至肛门皮缘之间可见一卵圆形新鲜裂口,色红、底浅,边缘柔软。慢性肛裂的裂口则多呈梭形,色灰白,底深,裂口边缘不整齐、质硬、有结缔组织增生,肛缘增生的结缔组织常会形成隆起的皮赘外痔,称为"哨兵"或"哨"。触诊肛门镜检查,因能引起剧烈疼痛和括约肌痉挛,所以如能通过典型症状和视诊即可确诊者,原则上不必要再作常规检查,必要时可在局麻下进行。触诊时注意肛裂基底部有无皮下瘘和内口,有无肥大乳头内痔息肉等。
鉴别诊断:
1.肛门皲裂:由于受肛门湿疹、皮炎、肛门瘙痒症等的影响,肛门周围皮肤革化后即可发生肛门较裂,裂口为多发,位置不定,裂口一般较表浅,疼痛轻,出血少,冬春季加重,夏季较轻,本病不会发生前哨和肛乳头肥大等并发症。
2.肛管损伤:常见于肛门粗暴检查,粪便过于干燥;损伤肛管。其特点是新鲜表浅撕裂,色鲜红,有出血,可发生在肛管任何部位,但以后正中多见。有外伤史和便秘损伤,一般均可自愈。
3.梅毒性溃疡:梅毒性溃疡又称下疳,病人有性病史,溃疡不痛,常位于肛门侧面,呈梭形,边突起,色红,底灰白色,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康瓦氏反应阳性。
4.克隆氏病的肛管溃疡克隆氏病常伴有肛管溃疡肛瘘肛瘘和肛管溃疡并存。这类病人必然有克隆氏病的一系列特征,例如腹泻贫血、间歇性低热和体重减轻等。
5.肛管结核性溃疡:结核性溃疡的特点是溃疡面可见干酪样坏死,底不平,色灰,潜行性边缘,呈卵圆形,有脓性臭味分泌物。脓汁可培养出结核菌。疼痛不剧烈,溃疡性裂口可发生在肛周任何部位。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肛裂愈合。
2.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肛裂创口不能全部愈合。
3.远期治愈标准:治疗后经随访2~3年肛裂未复发。
治疗:
肛裂早期经热水坐浴,服用滑润剂或缓泻剂。排便前溃疡局部涂以表面麻醉剂或用含麻醉剂的坐药等非手术疗法,有可能痊愈。如肛裂久不愈合或短暂愈合后又反覆发作者需手术治疗。肛裂的治疗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
一、非手术疗法:
(一)内治法:适应于各期肛裂。根据不同的致病因素和病变轻重,可采用相应的内治方法。
1.定时生理排便:符合生理要求的排便时间是早晨起床或饭后。晨起和饭后排便,可以不增加腹压,顺利地将粪便排出,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2.常用药物:5%硫酸镁5~20ml,酚酞1~2片,果导片2片,双酯酚酊2~3片,液体石蜡油10~20ml,上药选用一种睡前口服。
(二)外治法
1.坐浴:排便前用温水坐浴,使肛门括约肌松弛,减轻粪便对肛裂溃疡的刺激,排便后温水坐浴,可使肛裂溃疡内的粪便残渣洗净,减少异物刺激,减轻肛门疼痛和痉挛。
2.敷药法:对新鲜肛裂的病人,可选用马应龙痔疮膏,红霉素软膏外搽,消炎痛栓、洗必泰痔疮栓纳肛,有消炎止痛作用。
3.外洗: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于便后坐浴,以达消炎止痛。
4.局部外敷镇痛:可采用5%利多卡因软膏或2%地卡因软膏,外涂肛裂局部。可减轻肛门局部疼痛,缓解括约肌痉挛。
(三)封闭疗法:用0.25%布比卡因5ml,在病人长强穴作扇形注射,隔日一次,5天为一疗程,或用亚甲兰,地卡因注射液(亚甲兰0.25g、地卡因0.2g,蒸馏水加至100ml)局部封闭,每次5~10ml,每周1~2次。
二、手术疗法:肛裂的手术方法较多,应根据肛裂的不同症状和病理改变,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
(一)扩肛法:操作方法:病者取侧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麻醉,石蜡油润肛,将右手食指插入肛内扩肛。扩肛时应缓慢、柔和,逐渐加力,切忌突施暴力引起新的损伤,待肛门稍松解时,再插入左手食指,两指分别向反方向扩肛,至肛门完全松解,肛内能容纳三横指通过,术后每日坐浴,马应龙痔疮膏注入肛内,消炎痛栓纳入肛中。
(二)肛裂侧方括约肌切断术:本疗法适用于裂口新鲜的单纯性肛裂和溃疡性肛裂。切开方法:取侧卧位,麻醉同前,切口有两种,一种是在肛缘处1公分作放射状切口约1cm长,小纹式钳分离肛管皮肤和括约肌,再将其从内外括约肌间隙插入至齿线位置,用食指在肛内引导,用力穿破内括约肌,到达粘膜下,但不能穿破粘膜,将内括约肌挑出切口,可见环状肌纤维组织将其切断,挑出宽度不得少于0.5cm。指法扩肛,切口以丝线贯穿缝合2~3针以止血,酒精消毒,加压包扎。便后每日坐浴,更换敷料,五天拆线。
(三)肛裂切除术:本法适用于溃疡性肛裂伴有各种并发症者,如哨兵、肥大乳头、潜行瘘管及隐窝感染。手术方法:取侧卧位,常规消毒,普鲁卡因局部麻醉后,肛管直肠下端消毒,以组织钳将裂口远端包括哨兵在内一并提起,剪刀切除裂口至齿线平面,包括肥大乳头及感染隐窝,弯钳夹住基底部,丝线结扎,剪去残端,修剪皮缘,使之呈外大里小的形状,切断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皮下层,彻底止血,指法扩肛,凡士林油纱条压迫切口,纱布加压包扎固定。术后每日坐浴、换药,保持引流通畅至切口愈合。
(四)肛裂纵切横缝术:本法适用于溃疡性肛裂伴有瘢痕性肛管狭窄。手术方法:体位、麻醉同前。组织钳提起肛裂裂口外侧,切除裂口,包括哨兵、肥大乳头等,切断外括约肌皮下层与内括约肌,扩肛至肛内能容纳三横指。从切口近端进针,从切口远端出针,丝线贯穿缝口,使切口呈"∞"字形,再间断缝合切口两侧,全层贯穿缝合,不留死腔。若切口张力较大,可在切口外1厘米处作一弧形切口以减低张力。酒精消毒切口,敷料加压包扎固定。术后控制饮食及排便三天,第一次排便应灌肠排便,以减少排便时肛门局部压力。切口每日消毒,更换敷料,抗感染,3~5天拆线。
中西医结合:
治疗思路与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裂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方法。西医强调手术,中医重在整体调节。根据中医理论,肛裂主要因阴虚津乏,热结肠燥,大便干结,努挣排便致肛管撕裂,因此在治疗上应重在润肠软便,活血化瘀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淋巴回流及营养代谢,解除内括约肌痉挛,即可达到治愈。中医内服外用治疗早期肛裂常收奇效。对晚期肛裂仍主张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在于正确切断痉挛的内括约肌。内括约肌切断过少达不到治疗目的;切断过多又会给肛门功能带来影响。所以不管采用侧切或后切,切断的内括约肌不能小于0.5~0.8厘米,否则达不到治疗目的。

“肛裂” 相关论述

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慢性溃疡的一种疾病。西医亦口q肛裂。本病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男性多见于后正中,女性多见于前正中。临床以周期性肛门疼痛、大便带血、便秘为特点。
[病因病机]
由于过食辛辣、炙博之品,实热内生,热结肠腑;或久病体弱,血亏虚,津液不足,肠失濡润,粪便秘结,粪便粗硬,排便努挣,擦破肛门皮肤,复染邪毒,长久不愈,形成慢性溃疡
[诊断]
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好发于肛管6、12点,男性多发于6点,女性多发于12点。
主要症状为排便时肛门疼痛,排便后数分钟内疼痛减轻或消失,称疼痛间歇期,随后又因括约肌痉挛而剧烈疼痛,.疼痛持续数小时至十多小时。每次排便时这一疼痛过程称周期性疼痛。同时大便表面带血,或滴血,大便秘结
根据病程不同,肛裂分为两大类,即新鲜肛裂(早期肛裂)和陈旧性肛裂
新鲜肛裂:病程较短(约3月以内),疼痛轻微,疼痛时间较短,肛裂创面颜色鲜红,边缘整齐。
陈旧性肛裂:病程较长(约3—5个月以上),反复发作,疼痛剧烈,肛裂创面色灰白,创缘呈缸口样增厚,底部形成平整而硬的灰白组织(栉膜带)。由于裂口周围慢性炎症,常可伴发结缔组织外痔(哨兵)、单口内瘘、肛乳头肥大、肛窦炎、肛乳头炎等。因此,裂口、栉膜带、哨兵、肛乳头肥大、单口内瘘、肛窦炎、肛乳头炎7种病理改变,为陈旧性肛裂的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
一、结核性溃疡多为多发性裂口,不一定在肛管前后正中,疼痛不严重,其他辅助检查有助于鉴别。
二、早期肛管上皮癌肛门边有边缘不整齐、质硬的肿物或溃疡,发展迅速,活检有助于鉴别。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热结肠燥大便于结,数日一行,便时有肛门疼痛,便时滴鲜血或大便表面带血或便纸染血;舌偏红,脉弦数。
辨证分析:热结肠道,耗伤津液大肠失于濡润,以致大便秘结;便时努挣擦破肛门,则大便带血,肛门疼痛;舌红、脉弦数为内有实热之象。
治法:清热润肠通便。
方药;凉血地黄汤合麻仁丸加减。
(二)阴虚肠燥大便于结,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裂口深红,口于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血亏虚,津液不足,肠失濡润,以致大便秘结;便时努挣擦破肛门,则大便带血,肛门疼痛;阴虚内热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内有虚热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润肠。
方药:润肠汤加减。
二、外治法
(一)早期肛裂每天用生肌玉红膏外涂肛门内1—2次,每次大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二)陈旧性肛裂可先用七三丹搽于裂口,3—5天后,改用生肌玉红膏外涂伤口,再配合其他方法。
[其他疗法]
陈旧性肛裂主要靠手术治疗,保守疗法难以根治。常见的手术疗法包括扩肛法、切除疗法、肛裂侧切术和纵切横缝法。
(一)扩肛法
1.适应证早期肛裂,陈旧性肛裂且无结缔组织外痔、肛乳头肥大者。
2.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在腰俞穴麻醉或局部麻醉下,术者戴橡皮手套,并将双手食指和中指涂上润滑剂,先将右手食指插人肛门,再插入左手食指,两手腕部交叉,两手食指掌侧向外侧逐渐加力扩张肛管,以后逐渐伸人食指和中指,扩肛持续3—5分钟,使肛管内外括约肌持续松弛。手术中注意勿用暴力快速扩张肛管,以免撕裂粘膜和皮肤,术后肛管外涂消膏或黄连素软膏。每隔2—3天扩肛一次。
(二)切除疗法
1.适应证陈旧性肛裂伴有结缔组织外痔或肛乳头肥大者。
2.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局部消毒麻醉,以肛裂裂口为中心作一梭形切口,切除肛裂创面疤痕组织及栉膜带、哨兵、肥大的肛乳头。再切断外括约肌皮下部及部分内括约肌。切口向外适当延长,使切口成一底小口大的。v。字形创口,并用红油膏纱条嵌压创面,再用纱布覆盖固定,术后每天换药直至痊愈。
(三)肛裂侧切术
1.适应证不伴哨兵、皮下痿、肛乳头肥大等且病情较轻的陈旧性肛裂
2.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局部消毒麻醉,在肛门一侧(3点或9点)距肛缘1.5em处作一纵形切口,深达皮下,用弯止血钳,从切口插入(另一手食指伸人肛内),向肛门方向挑出部分内括约肌及外括约肌皮下部并剪断,再稍用力扩张肛门(使括约肌回缩),切口一般不缝合,外涂黄连素软膏后盖敷料。术后每天坐浴、换药,直至痊愈。
(四)纵切横缝法
1.适应证陈旧性肛裂伴有肛管狭窄者。
2.操作方法在腰俞穴麻醉下,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局部消毒后,沿肛裂正中作一纵切口,上至齿线上0.5cm,下至肛缘外0.5cm,切断栉膜带及部分内括约肌纤维,一并切除肥大的肛乳头、哨兵、肛窦,修剪创缘,游离切口下端的皮肤,以减少张力,彻底止血,然后用细丝线从切口上端进针,稍带基底组织,再从切口下端皮肤穿出结扎,使纵切口变成横缝合,一般缝合3—4针,外盖凡士林或黄连素纱条后再盖敷料。
3.术后处理进流质饮食3—5天,控制大便1—2天。大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再涂黄连素软膏。
[预防与调摄]
一、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及时治疗便秘,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
二、多吃水果蔬菜,防止大便干燥,避免大便粗硬,擦破肛门
三、注意肛门清洁,预防肛门感染。若患肛裂宜尽早治疗,防止出现其他病症。
[结语]
肛裂是指肛管直肠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慢性溃疡的一种疾病,西医也叫肛裂。以肛门周期性疼痛、便血便秘为临床特征。多因热结肠燥或血虚肠燥所致。分新鲜肛裂和陈旧性肛裂两种。血热肠燥证,治宜清热润肠通便,方用凉血地黄汤合麻仁丸加减;阴虚肠燥证,治宜养阴清热润肠,方用润肠汤加减。手术疗法是肛裂的重要治法,包括扩肛法、切除疗法、侧切法和纵切横缝法。

病名。肛门部肛管齿线以下深及全层之皮肤撕裂伤。多因血热肠燥,大便燥结下难,便时直肠收缩而肛门扩约肌极度松解,腹压加大之综合力而引致肛门周围某部之撕裂,裂口发于肛门前、后正中线处为多见。证见,患者多伴有大便干燥秘结,解便困难,大便时或大便肛门灼热疼痛,便后常见小量鲜血滴流。撕裂伤多呈梭形溃疡。其初起者,色泽红软而边缘齐整。若形成溃疡者,其边缘往往肥厚不整,或见底硬而色反白。预防重于治疗。保持大便通畅十分重要。治宜清热润肠通便。内服可选用麻子仁丸,可配合纤维丰富之食物与多食蔬菜果品。若证见阴虚者,佐以滋阴之品,可服用润肠汤。若系初起之新发生肛裂,即外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局部敷贴即愈。若久治不效者,当选枯痔散之类腐蚀其肥厚变硬处,然后外搽生肌散收口。其他亦可考虑运用封闭疗法,或施以手术治疗。

肛裂是肛管处深及全层的皮肤溃疡,大多发生在后正中部位,少数发生在前正中部位。
一、病因与病理
长期大便秘结的病人,因粪块干而硬,便时用力过锰,排出时裂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全层皮肤。肛管后正中部皮肤较固定,直肠末端位置由后方向前弯曲,因此肛门后方承受的压力较大,是肛裂的常见部位。粗暴的检查亦可造成肛裂肛裂多为单发的纵形、椭园形溃疡,反复损伤、感染,使基底较硬,肉芽灰白,裂下端皮肤因炎症、浅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发生水肿,形成结缔组织性外痔,称“前哨”。肛裂上端肛乳头因炎症和纤维变,成肥大乳头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是疼痛、便秘、出血。排便时干硬粪便直接挤擦溃疡面和撑开裂口,造成剧烈疼痛,粪便排出后疼痛短暂缓解,经数分钟后由于括约肌反射性痉挛,引起较长时间的强烈疼痛,有的需用止痛剂方可缓解。因此肛裂患者恐惧排便,使便秘更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创面裂开可有少量出血,在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检查时用双手拇指轻轻分开肛门口,即见溃疡面,新发生肛裂边缘整齐、软、溃疡底浅,无疤痕组织,色红、易出血。慢性肛裂深而硬,灰白色,不易出血。裂口下方为“前哨”(图2-107)。肛指和肛镜检查会引起病人剧烈疼痛,不宜进行。
[imgz]putongwaikexue110.jpg[alt]肛裂[/alt][/img]
图2-107 肛裂
三、治疗
新鲜肛裂,经非手术治疗可达愈合,如局部热水坐浴,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可促使肛门括约肌松弛;溃疡面涂抹消炎止痛软膏(含地卡因、黄连素、灭滴灵等),促使溃疡愈合;口服缓泻剂,使大便松软、润滑;疼痛剧烈者可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或保留灌肠,使括约肌松弛。
陈旧性肛裂 经上述治疗无效,可采用手术切除、包括溃疡连同皮赘(前哨)一并切除,还可切断部分外括约肌纤维,可减少术后括约肌痉挛,有利愈合,创面不予缝合,术后保持排便通畅,热水坐浴和伤口换药,直至完全愈合。近年来采用液氮冷冻肛裂切除术,获得满意疗效,术后痛苦小,创面不出血,不发生肛门失禁等优点。

肛裂是肛管下半部粘膜内层缺陷,由肛管外缘向齿状线延伸(图5.19)。
裂口常在一段时间腹泻便秘发生,一部分可以自愈,一部分则转为慢性。因为裂口的下段区域受躯体神经支配,因此在排便时会有剧痛。
当裂口受到刺激时会引起eas反射性痉挛。
【症状】
· 潮湿,肛门分泌物渗出
· 便血
· 瘙痒,烧灼
· 轻到重度疼痛,可和排便有关,也可无关
· 由于排便引起疼痛而致便秘
[imgz]weichangdonglijianchashouce100.jpg[alt]肛裂[/alt][/img]
图5.19肛裂——在肛管下半部分鳞状上皮层的一垂直裂口。
【诊断措施】
形态学诊断
直肠指诊
尽管可以提供重要信息,但由于肛裂病人的疼痛,通常不能进行此检查。
直肠乙状结肠镜
可以确定肛裂的部位和程度以及有关病理。
功能性诊断
肛门直肠测压
肛裂的诊断无须肛门直肠测压,且并无常规测压指征。
如做测压,可能会发现的异常如下:
· 肛门括约肌高静息压
· ias舒张、eas收缩正常——紧随ias舒张后有一立即的“突然”收缩。
· 当肛裂治愈后,此“突然‘收缩消失。

肛裂肛门内表面层的撕裂或溃疡
肛裂通常是由于排便用力过猛或干硬粪块损伤所致。肛裂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而痉挛又会影响肛裂的愈合。
排便时或排便后,肛裂会引起疼痛和出血,疼痛可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逐渐减轻,直到下一次排便。检查肛门即可诊断肛裂
【治疗】
软便剂或轻泻剂可润滑直肠并减轻直肠肛门的疼痛,减少排便用力过猛而造成的损伤。润滑性栓剂也有此作用。每次排便后用热水坐浴10~15分钟能减轻不适,增加肛门局部供血而促进愈合。若这些治疗方法无效,则通常需要作外科手术治疗。

是肛管皮肤受干硬粪便损伤引起的裂口,可因反复感染形成不易愈合的慢性溃疡;多位于肛管的后正中方,因该处是最易受压裂开的部位。肛裂一般为单个,溃疡呈梭形或椭圆形,因反复感染在其外侧出现一个装状皮块,称为“前哨”,在肛门口可以看到。其主要症状是在排便时肛裂处有剧烈疼痛,便后疼痛可持续一些时间,便纸上可见一些鲜血,病人常因疼痛害怕排便而致便秘
治疗当以通便软化粪便为主,每晚服石蜡油10毫升,用0.1%高锰酸钾温热肛门坐浴,一天2~3次,每次15~20分钟。医生可根据具体情况用20%硝酸银溶液涂抹溃疡、手指扩肛或肛裂切除术治疗。便秘不解决,肛裂可复发,故应常食新鲜蔬菜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