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湿疹

( gangmenshizhen )

别名: 肛门顽湿 , 肛门湿疡 , 浸淫症 , 绣球风 , 风湿疡

中医

简介:
本病是以肛门部皮肤起丘疹、瘙痒、渗液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疮疾病
病机:
本病由脾胃湿热,外受风邪,相搏而成。如风盛则瘙痒不止,湿盛则糜烂流水,风湿互结,发为风湿疡。如日久湿邪凝滞,耗伤阴血肌肤失养,则见皮厚如革,干枯皲裂,发为顽湿。总之,急性者多因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慢性者,则多为血虚风燥脾虚所致。
诊断:
一、诊断:根据皮损表现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1.急性湿疡:发病急,病程短,初起时肛门皮肤损害可有红斑、丘疹、渗出、糜烂、结痂、脱屑等。轻者微痒,重则瘙痒剧烈,难以忍受,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夜间增剧。
2.亚急性湿疡:由急性湿疡迁延不愈而来,病情较缓慢,水疱不多,渗液少,尚有红斑、丘疹、鳞屑、痂皮、糜烂等。
3.慢性湿疡: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疡日久不愈转变而成,肛门皮肤增厚粗糙,呈苔藓样变,弹性减弱或消失,伴有皲裂,颜色棕红或灰白色,皮损边界不清楚,瘙痒剧烈,病程较长,常久延不愈,反复发作。
二、辨证:
本病的辨证,当首辨虚实,细察正邪之盛衰实证多以湿热为主,夹有风邪,舌苔腻,脉弦滑。虚证则多因血虚风燥,舌淡尖红,苔少,脉细数。其次当辨寒热,寒证渗液色清无味,病程缠绵,舌淡,苔水滑。热证渗液色黄味臭,发病急,舌红,苔黄。第三当辨瘙痒瘙痒剧烈,皮损红肿,多为湿热瘙痒日轻夜重,皮损结痂、鳞屑,多为血虚挟风。1.湿热下注:证候:发病急骤,肛门皮肤潮红,伴有丘疹、水泡、黄水淋漓,局部灼热瘙痒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肛门湿疹的急性期,以发病急,局部灼热、水泡,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失健运湿热蕴阻,下注肛门,外受风邪侵袭,充于腠理浸淫肌肤而见诸证。2.血虚风燥:证候:肛周皮肤肥厚,伴角化皲裂,皮损表面有抓痕和血痂。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心烦易怒,午后低热,夜寐不佳。舌淡苔白,脉弦细或沉细。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肛门湿疹的亚急性型。以患部皮肤角化皲裂、抓痕,心烦寐差,脉细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素体阴血亏损,血虚则生风生燥,肤失所养则皮肤干燥、粗糙。血虚心神失养则见心烦、寐差、脉细。3.脾虚湿盛:证候:肛周皮肤粗糙肥厚,伴有少量渗液,味腥而粘,皮肤表面因抓搔而产生抓痕和出血点,伴有鳞屑。口渴不思饮,大便不干或便溏、腹泻。舌淡,舌体胖,舌边伴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或滑。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慢性肛门湿疹,以皮肤肥厚、渗液、鳞屑,便溏、腹泻,舌体胖有齿痕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胃本虚,湿浊内生,湿久化热。湿性粘滞,重浊而趋下,袭于肛门腠理,水湿蕴内而见诸皮损。湿邪困脾,脾运不健,清浊不分,则见腹泻、便溏。4.热毒壅盛:证候:肛周皮肤红肿,痛不可按。皮损扩大,流脓流水。身热恶寒头痛乏力,舌红,苔白根部黄厚,脉弦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多为肛门湿疹急性化脓感染所致。以患部皮损流脓流水,身热头痛,脉弦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湿热之邪本盛,复染外毒,毒热之邪,壅盛于内,肉腐生脓而见脓水,热毒上壅则见头痛身热
类证:
肛肠痒肛门皱襞肥厚,可见苔藓样变,可有放射状皲裂,多数无渗出,仅见干性抓痕及血痂。
治疗:
本证的治疗,当在辨清证之寒热虚实的基础上,分别采取清热利湿养血润燥健脾益气的方法。切记以胃气为本。
一、辩证选方:
1.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方药:萆xie渗湿汤加减加减。萆xie20克,车前子(包)l5克,茯苓15克、莲子心10克,菖蒲10克,黄柏15克,丹参15克,白术20克,地肤子15克,龙胆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2.血虚风燥
治法:养血润燥,清热祛风。方药:滋阴除湿汤加减。制首乌24克,白术10克,车前草15克,泽泻10克,白鲜皮10克。桃仁10克,花粉10克,当归10克,蝉蜕10克,防风10克,丹皮l0克,银柴胡10克,苦参10克,白蒺藜8克。每日1剂,水煎服。或当归饮子加减。
3.脾虚湿盛:
治法:健脾益气燥湿祛风。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苍白术(各)15克,厚朴8克,陈皮8克,甘草6克,桂枝7克,泽泻10克,猪茯苓(各)15克,党参10克,防己l0克,篇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4.热毒壅盛:
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金银花20克,防风10克白正10克,当归尾10克,陈皮8克,赤白芍各15克,乳香8克,没药8克,连翘15克,公英15克,生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二、单方验法:
1.生地榆30克,马齿苋30克,煎汤100毫升,湿敷患处,每日2次,适用于湿热证候。
2.冬青叶100克加水500毫升,煮沸后取液湿敷肛门局部,每日2-3次,适用于各种证候。
3.蛇床子15克,苦参20克,川椒10克,艾叶10克,明矾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后静置候温,坐浴熏洗局部,每日2次,适用于湿热型和脾虚湿盛型肛门湿疹
4.花椒15克,枯矾15克,朴硝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后先熏洗患处。每日2次,适用于脾虚湿盛型证候。
5.10%明矾温热外洗,适用于慢性湿疹肛门作痒者。
6.番茄汁:番茄洗净后,用酒精消毒,去外皮,用纱布或灭菌铜丝网压出浆汁,用此外敕,每3-4小时更换一次。适用于湿热型湿疹
7.全蝎散:全蝎15克,白矾62克,冰片3克。将白矾入锅内化开后,加入全蝎,煅枯待冷后与冰片共研细末。用于慢性湿疹奇痒不止。
8.佗柏散:密佗僧30克,黄柏面20克,冰片2克,外涂患处。有渗出时干敷,无渗出时麻油调服。用于急性肛门湿疹
9.车前草100克,捣汁口服,适应症为湿热下注肛门湿疹
二、外治其他治疗:
1.湿敷疗法:急性期用马齿苋、黄柏或苍术黄柏地榆大黄苦参煎水,冷却后湿敷。或用5%硼酸溶液湿敷;
2.浸洗疗法:慢性期用苦参汤蛇床子苍耳子荆芥白藓皮枯矾,煎水浸洗。
3.敷贴疗法:用青黛膏或硼酸氧化锌软膏、肤轻松软膏,敷贴。亦可用青黛散外敷。
中药:
1.湿毒膏:每日2次,涂敷患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适用于脾虚湿盛证候。2.五倍子散:每日3次,涂敷在患处,能收湿止痒,适用于血虚风燥证候。3.硫黄丸:每日服2次,每次服1克,适用于湿热型急性湿疹。4.龙胆泻肝丸二妙丸:日3次,每次6克内服。适应证为湿热下注肛门湿疹。5.当归片:日2次,每次5片,适用于血虚风燥肛门湿疹
针灸:
针刺取主穴:血海三阴交会阴。配穴:脾虚足三里关元;瘙痒甚配太溪长强。采用平补平泻针法,每日1次。

西医

简介:
肛门湿疹是肛肠科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其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口及其肛周皮肤,也可延及会阴部以及外生殖器等部位。临床以瘙痒、局部分泌物增多、皮疹呈多形性、易复发为主要特点。由于其病程较长,分泌物反复刺激,故肛门及其肛周皮肤常常变厚、皮革样化,皮肤皲裂
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主要与变态反应、疾病因素(如消化不良、营养失调、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肠寄生虫病、肛瘘肛裂脱肛)、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人群:
本病任何年龄与性别均可发生
诊断依据:
肛门湿疹根据病史、病程,形态上具备多形性弥漫性,变厚和浸润,并发瘙痒,一般诊断不难。但必须分辨是急性、亚急性还是慢性湿疹,具体如下:
1.急性湿疹:发病较快,病程较短,初起时皮肤损害有红斑、丘疹、渗出、糜烂、结痂、脱屑等,可二至三种皮损并存。轻者微痒,重者瘙痒剧烈,难以忍受。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夜间增剧。
2.亚急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而来,病情较缓慢,水疱不多,渗液少,尚可见红斑,丘疹,鳞屑、痂皮、糜烂等。
3.慢性湿疹:常因急性湿疹日久不愈,转为慢性湿疹,或一开始表现为慢性者。肛缘皮肤增厚粗糙,呈苔藓样变,弹性减弱或消失。伴有皲裂,颜色棕红或灰白色,皮损界线不清,瘙痒剧烈。病程较长,常延久不愈,反复发作。
体征:
1.瘙痒:为初起症状,也是促使患者就医的症状之一,患者觉肛门及肛周皮肤瘙痒剧烈,自觉或不自觉的用手将内裤揩擦局部,方略觉舒适。2.肛门潮湿:由于湿疹的分泌物而引起,轻则肛门终日潮湿,有腥臭气味,内裤发黄变硬,重则内裤粘附于肛门上,需经常用手将内裤从粘附处撕开,夜间尤为加重。3.疼痛:往往由于患者觉肛门奇痒,用手搔痒后引起皮肤破损而出现疼痛。4.腹股沟淋巴结肿痛:由于湿疹局部感染后引起。
体检:
视诊可见如下特点:
一、皮损形态的多样性:初起表现为患处皮肤潮红,肿胀,向健康皮肤蔓延,呈"红斑性湿疹";继而出现散在或片状的小米粒大小的丘疹,呈"丘疹性湿疹";继续发展,丘疹充满浆液,形成丘疱或水疱,呈"水疱湿疹";感染后形成脓疱,呈"脓疱性湿疹";破裂后面渗液糜烂,呈"糜烂性湿疹";渗液干燥后,形成痂皮,呈"结痂性湿疹";治疗后炎症消退,皮肤覆以鳞屑,呈"鳞屑性湿疹"。以上各种皮损,在一个部位可以同时并存。
二、皮损的弥漫性:无论哪种皮损,均无明显的边界性,可向周围健康皮肤弥漫。
三、皮肤苔藓样变:无类哪种湿疹,由于反复发作,最终均可出现患部皮肤弹性减弱或丧失,皮肤增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脱失。
实验室诊断:
无特异性,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增加。
鉴别诊断:
1.肛周接触性皮炎:询问病史易发现接触的致敏物质,病变局限于接触物质的部位,皮疹多为单一形态,界限清楚。去除致病原因后可治愈,不再接触致病物质不复发。
2.肛门瘙痒症:患部仅感觉瘙痒,长期搔抓后,患部皮肤可有破溃、糜烂、皲裂等皮损改变。瘙痒多因外界刺激诱发,呈阵发性。
3.肛周神经性皮炎:初发仅有搔痒,后出现皮疹。皮疹呈苔癣化,不易有渗出。丘疹扁平,色正常,好发于尾骶部及阴囊,可耐受多种药物和理化刺激,为慢性经过,无渗出史。
治疗:
一、病因的治疗:医者必须认真仔细地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询问家中有无同患,有无哮喘过敏性鼻炎其他病,此次何时发病,发病可能原因,缓和因素,恶化因素等等。
二、药物治疗
(一)内服药:
1.抗组胺类药:可选择1-2种服用,盐酸苯海拉明、扑尔敏、非那根等。
2.非特异性脱敏疗法:可用5%溴化钙或l0%葡萄糖酸钙10ml静注,日1次。也可口服维生素c片500mg,日3次。
3.镇静剂:可口服冬眠灵25mg,日3次,或晚饭后与睡前各服1次。
(二)外用药:
1.对急性湿疹,渗液多的应用湿敷:可用5%硼酸溶液或5%醋酸铝溶液,也可用1:20硫酸锌铜溶液或2%雷锁辛,0.1%利凡诺溶液,热敷可用1:8000或1:10000的高锰酸钾溶液。
2.对慢性湿疹,可用3%-5%糠馏油糊剂或2%-5%的硫磺煤焦油糊剂,也可先用乳剂(配方:樟脑2g,薄荷脑2g,硫黄2g,水杨酸2g,香脂加至100.0g)薄涂一层后可再扑粉剂(配方:樟脑5g,薄荷脑4g,苯佐卡因log,氧化锌20g,滑石粉加至100.0g)。
中西医结合:
治疗思路与方案
肛门湿疹是一种比较难以彻底治愈的肛门周围皮肤病,因其病因不详,治愈后往往复发,迁延反复数年而不愈,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博采众长,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1.内治法以西医治疗为主,配合中药口服。西医认为本病主要因为变态反应而引起,故口服抗组织胺类药及使用非特异性抗过敏疗法、激素等可以收效。但对于可能因精神障碍引起的肛门湿疹,则应以中医治疗为主,辨证分型,并酌加舒肝解郁之中药,如柴胡郁金赤芍等往往可以收效。
2.外治法以中医治疗为主。西医对湿疹的外用药主要是减少渗液,降低局部的过敏反应,常用激素类药物,日久往往产生副反应,且疗效不佳。而中药辨证施治,用药注意整体性,药性剧烈的药物往往有反佐之品配伍,药性比较柔和,作用于局部,既可缓解症状,又无毒副反应,可以长期使用,故作首选。同时还可配合针灸疗法,以缓解症状,可谓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