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皮

( Chán Pí )

别名: 蛤蚆皮 , 癞蟆皮

蟾皮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痈疽;肿毒;瘰疬;肿瘰;疳积腹胀慢性气管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外用:适量,鲜用,敷贴;或干品研末调敷。
性味:
味苦;性凉;有毒
归经:
心;肺;脾;大肠经
各家论述:
1.《纲目拾遗》:贴大毒,能拔毒、收毒。
2.《本草求原》:贴瘰,艾灸。
3.《浙江中药手册》:为小儿五疳风药,又能利小便,消腹胀
用药禁忌:
饮片新参》:“表热虚胀者忌用。”
临床应用:
1.治疗慢性气管炎:取活蟾蜍将皮完整剥下,烤干研末,陈蜜制为丸或装胶囊。每次口服lg,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停药5天,续服第二疗程。观察334例,经第一疗程后,有效率为69.7%,二个疗程的有效率为70%。本品止咳、祛痰作用优于平喘。
2.治疗恶性肿瘤:方一:用蟾皮0.4g,儿茶0.4g,元胡0.2g,共研细末压片。每次1.0g,日服1次。连服2周后,每次增加0.2-0.4g,直至3周为一疗程。此药对各型胃癌均有不同程度疗效,对溃疡癌变的疗效最好,对胃癌合并幽门梗阻的疗效最差。胃癌患者服后能止血、止疼、促进食欲,并有缩小块、消除腹水的效果。临床可根据病情,在有利时期,配合应用中药、西药或手术综合治疗。经治疗胃癌48例,临床痊愈5例,显效10例,好转27例,效果不明显需并用手术者6例。
方二、有活蟾蜍剥皮,连头及眼睛一起剥下,挑破表面腺体颗粒,将蟾皮表面贴敷癌肿 患处皮肤上,如为深部癌症,按穴位贴敷,外盖油纱布,再覆以清洁纱布固定。每日敷2次。另以鲜蟾皮晒干,黄沙炒脆,研粉制成丸,每粒0.3g,每次3-5粒,日服3次(饭后)。或并用鲜蟾皮针剂,每次肌肉注射2ml(约含鲜皮2g),每日l-2次。用上述方法治疗食道癌、肝癌乳房癌、白血病淋巴瘤等267例(同时配合中药及化疗等综合治疗),近期好转99例(37.1%),恶化60例(22.5%),无变化56例(21%),死亡52例(19.4%)。
方三、用鲜蟾皮注射液作局部体注射,同时口服魔芋煎剂,疗程共3个月。试治子宫颈癌2例,治后检查宫颈光滑,阴道涂片及宫颈活检均阴性,达到临床痊愈。其中l例经手术作全子宫切除,宫颈连续切片亦未见肿瘤组织。
方四、用蟾蜍1只剥皮焙干研细末,分为10-15包。每次l包,日服3次。同时用鲜蟾皮贴敷脾区。l例何杰金氏病治疗后症状显着好转,体温恢复正常,周身淋巴结缩小,肿大肝脾缩小,血象有所改善(治疗中曾同时给予可的松、土霉素及一般支持疗法)。
方五、用新鲜蟾蜍皮一整张,煎成100ml,每日3次分服;或将蟾蜍皮文火焙干研粉,装胶囊(每粒约含0.25g),每次2-3粒,每日3-4次。治疗结肠、直肠癌患者17例,多数采用蟾蜍皮加手术切除。其中4例经剖腹探查证实为晚期结肠、直肠癌广泛转移,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经1年多随访,均已参加劳动。
药理作用:
1.对免疫功能的作用,华蟾素,从中华大蟾蜍全皮中提取的水深性制剂。华蟾素可显着升高正常与免疫抑制及致敏小鼠血清igg的含量,对体液细胞及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均有促进作用。腹腔注射0.1ml/只华蟾素注射液,连续14天后可明显地提高白细胞总数,增加小鼠的igg含量和家免的抗“h”凝集效价的提价,但对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只可增加19%。腹腔注射给予10ml/(kd·d)×7d则华蟾素对正常小鼠血清igg含量没有影响,可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同时还发现,华旬素对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下降、减少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入igg降低有缓角和对抗作用,亦可提高在抗原刺激下的机体血清igg抗体水平。
2.对乙型肝炎的抑制作用,华蟾素能明显抑dhbv的复制并且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以1ml/kg和3ml/kg华蟾素肌内注射给予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麻鸭,3ml/kg华蟾素对鸭肝病理有明显改善,但有3只麻鸭血清dhbv dna含量在停药后略有回升,提示工物未能完全抑dhbv直至破坏病毒超螺旋结构,同时临床观察和采用2215细胞体外试验的均发现,华蟾素抗dhbv疗效随用药剂量增加而提高。
3.抗癌作用,口服给予20g/kg华蟾素显着换制小鼠(s180)、小鼠肝癌实体型(heps)、小鼠网经只细胞(l2)等肿瘤生长,抑制率达30%以上;而8g/kg及3g/kg华蟾素对3种株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不显着,同时小鼠背毛柔润光泽、体重增加比空白组、环磷酰胺组明显,表明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强弱与剂量有一定的量效关系,亦提示它在抑生时,不伤害正常细胞。另有报道复方蟾皮胶囊具有辐射增效和一定程度的防御放射引起的副作用。从新鲜蟾皮中提得的阿瑞那蟾蜍精10μg对小鼠p388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为52%。
4.升高血压作用,300μg阿瑞那蟾蜍精可使大鼠血压升高5.33kpa(40mmhg),维持40min;当用100μg时血压升高3.33kpa(25mmhg),维持了12min。
5.毒性,腹腔注射华蟾素注射液20.4mg/kg(相当于临床用量500、100倍),隔日给药1次,间隔6天称体重1次,共计20天,未发现心电图和组织学有明显改变,但血检时,发现大剂量组在血小板数略升高及白细胞数略降低现象,两剂量对发育中大鼠的平均体重增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华蟾素应用时在剂量和疗程长度上仍需给予一定的注意且继续观察研究。
化学成分:
皮的特殊成分,一般与蟾酥相似,参见蟾酥条。另一种蟾蜍b.vulgaris formosus的皮含蟾蜍硫堇(bufothionine)、蟾毒色胺(bufotenine)、蟾蜍特尼定(bufotenidine);日本蟾蜍它灵(或日本蟾蜍甙元, gamabufotalin)、惹斯蟾蜍甙元(besibufogenin)、华蟾蜍它灵(cinobufotalin)、蟾蜍灵(bufalin)、蟾蜍它里定(bufotalidin或 hellobrigenin)、远华蟾蜍精(teloeiuobufagin)、去乙酰华蟾蜍精(desacetyleinobufagin)、去乙酰蟾蜍它灵(desacetylbufotalin);日本蟾蜍它里灵醇(gamabufotalininol)和一种天青色物质,蟾蜍色素(bufochrome),即三羟丙基蝶日索(trihydroxypropylpterisin)。
附方:
①治指头红肿生毒:活蟾一只生剥皮,将皮外面向患处包好,明日其毒一齐拔出,或发背对口等症,毒忽收,内如又起,再贴。切记不可将其皮里面着肉,即咬牢难揭。凡痘疹后回毒,亦可用此治。(《行筪检秘》)⑧治痈疮大虾膜一个,剥全身颇皮,盖贴疮口,于蟆皮上用针将皮刺数孔,以出毒气,自觉安静,月能爬佐疮口,不令长大。(《灵秘丹药胎》)⑧消肿退毒:干赡皮不拘多少,研为末,金银花露调敷。(《药颜启秘》金赡散)④治肠头挺出:蟾蜍皮一片,瓶内烧熏挺处。(孙思邈)
鉴别: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粗粉0.1g,加氯仿5ml,浸泡h,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醋酐少量使溶解,滴加硫酸数滴初显蓝紫色,渐变蓝绿色。
(2)取本品粗粉0.1g,加甲醇5ml,浸泡1h,滤过。取滤液2ml,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固体少许,滴加硫酸数滴,即显蓝紫色。
(3)取本品少许,加水10ml,水浸液置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显蓝紫色荧光。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扁平板状,厚约0.5mm,头部略呈钝三角形。四肢屈曲向外伸出。外表面粗糙,背部灰褐色,布有大小不等的疣状突起,色较深;腹部黄白色,疣点较细小。头部较平滑,耳后腺明显,呈长卵圆形,八字状排列。内表面灰白色,与疣点相对应处有同产大小黟 以浅凹点。较完整者四肢展平后,前肢趾间无蹼;后肢长而粗壮,趾间有蹼,质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微麻。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
2.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1.中华大蟾蜍,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体粗壮,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着;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鼓膜明显,无犁骨齿,上下颌亦无齿。前技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3、1、4、2,指关节下多成对,常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侧有缘膜,蹼常发达,内跖变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皮肤极粗糙,头顶部较平滑,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膜,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开瘰疣,排列较规则的为头的之瘰疣,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此外,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胫部之瘰疣更大,个别标本有不明显这跗褶,腹面皮肤不光滑,有小疣。颜色亦异颇大,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之黑色纵斑,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雄性个体较小,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2.黑眶蟾蜍,体长7-10cm,雄性略小;头高,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大,无犁骨齿,上下颌均无齿,舌后端无缺刻。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头顶部显然下凹,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前肢细长;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长序为3、1、4、2;指关节下多成对外常突大,内侧者略小,均为棕色,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胫;趾侧有缘膜,相连成半蹼,关节不明显;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皮肤极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外,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圆形疣粒,疣粒上有黑点或刺;头两侧为长圆形之耳腺;近脊中线由头后至臀部有2纵行排列较规则的大疣粒。体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满布小棘。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来源:
药材基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2.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先采去蟾酥,然后除去骨脏,将体腔撑开晒干。
出处:
出自《本经逢经》

蟾皮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消胀。治痈疽,肿毒,瘰疬肿瘤疳积腹胀慢性气管炎
①《纲目拾遗》:"贴大毒,能拔毒。收毒。"
②《本草求原》:"贴瘰,艾灸。"
③《浙江中药手册》:"为小儿五疳风药,又能和小便,消腹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研末,1~2钱。外用:敷贴或研末调敷。
性味:
本经逢原》:"辛,凉,微毒。"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活蟾蜍将皮完整剥下,烤干研末,陈蜜制为丸或装胶囊。每次口服1克,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停药5天,续服第二疗程。观察334例,经第一疗程后,有效率为69.7%,二个疗程的有效率为70%。本品止咳、祛痰作用优于平喘。
②治疗恶性肿瘤
㈠用蟾皮0.4克,儿茶0.4克,元胡0.2克,共研细末压片。每次1.0克,日服1次。连服2周后,每次增加0.2~0.4克,直至3周为一疗程。此药对各型胃癌均有不同程度疗效,对溃疡癌变的疗效最好。对胃癌合并幽门梗阻的疗效最差。胃癌患者服后能止血、止疼、促进食欲,并有缩小块、消除腹水的效果。临床可根据病情,在有利时期,配合应用中药、西药或手术综合治疗。经治疗胃癌48例,临床痊愈5例,显效10例,好转27例,效果不明显需并用手术者6例。㈡用活蟾蜍剥皮,连头及眼睛一起剥下,挑破表面腺体颗粒,将蟾皮表面贴敷癌肿虫处皮肤上,如为深部癌症,按穴位贴敷,外盖油纱布,再覆以清洁纱布固定。每日敷2次。另以鲜蟾皮晒干,黄沙炒脆,研粉制成丸,每粒0.3克,每次3~5粒,日服3次(饭后)。或并用鲜蟾皮针剂,每次肌肉注射2毫升(约含鲜皮2克),每日1~2次。用上述方法治疗食道癌、肝癌乳房癌、白血病淋巴瘤等267例(同时配合中药及化疗等综合治疗),近期好转99例(37.1%),恶化60例(22.5%),无变化56例(21%),死亡52例(19.4%)。㈢用鲜蟾皮注射液作局部体注射,同时口服魔芋煎剂,疗程共3个月。试治子宫颈癌2例,治后检查宫颈光滑,阴道涂片及宫颈活检均阴性,达到临床痊愈。其中1例经手术作全子宫切除,宫颈连续切片亦未见肿瘤组织。㈣用蟾蜍1只剥皮焙干研细末,分为10~15包。每次1包,日服3次。同时用鲜蟾皮贴敷脾区。1例何杰金氏病治疗后症状显著好转,体温恢复正常,周身淋巴结缩小,肿大肝脾缩小,血象有所改善(治疗中曾同时给予可的松、土霉素及一般支持疗法)。㈤用新鲜蟾蜍皮一整张,煎成100毫升,每日3次分服;或将蟾蜍皮文火焙干研粉,装胶囊(每粒约含0.25克),每次2~3粒,每日2~4次。治疗结肠、直肠癌患者17例,多数采用蟾蜍皮加手术切除。其中4例经剖腹探查证实为晚期结肠、直肠癌广泛转移,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经1年多随访,均已参加劳动。
化学成分:
皮的特殊成分,一般与蟾酥相似,参见"蟾酥"条。另一种蟾蜍的皮含蟾蜍硫堇、蟾毒色胺、蟾蜍特尼定;日本蟾蜍它灵、惹斯蟾蜍甙元、华蟾蜍它灵、蟾蜍灵、蟾蜍它里定、远华蟾蜍精、去乙酰华蟾蜍精、去乙酰蟾蜍它灵;日本蟾蜍它里灵醇和一种天青色物质,蟾蜍色素,即三羟丙基蝶日素。
附方:
①治指头红肿生毒:活蟾一只生剥皮,将皮外面向患处包好,明日其毒一齐拔出,或发背对口等症,毒忽收,内如又起,再贴。切记不可将其皮里面着肉,即咬牢难揭。凡痘疹后回毒,亦可用此治。(《行箧检秘》)
②治痈疮大虾蟆一个,剥全身癞皮,盖贴疮口,于蟆皮上用针将皮刺数孔,以出毒气,自觉安静,且能爬住疮口,不令长大。(《灵秘丹药笺》)
③消肿退毒:干蟾皮不拘多少,研为末,金银花露调敷。(《药奁启秘金蟾散
④治肠头挺出:蟾蜍皮一片,瓶内烧熏挺处。(孙思邈)
来源:
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等的
出处:
本经逢原

“蟾皮” 相关论述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蟾蜍科动物大蟾蜍及黑眶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物,经加工而成。
性味归经】甘、辛,温。有毒。入心、胃经
【功效】解毒消肿,止痛,辟秽浊
【临床应用】1.用于痈肿毒,咽喉肿痛等症。
蟾酥具有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痈疽肿、咽喉肿痛,常配合腐香、牛黄等制成丸剂内服。
2.用于暑天饮食不洁、吐泻腹痛等症。
蟾酥功能辟秽浊,故对暑天感受秽恶导致的吐泻腹痛,常与茅朮、雄黄麝香等制成丸剂应用。
【处方用名】蟾酥
【一般用量与用法】外用适量。内服每次一毫至二毫,为粉末入丸剂用,不入煎剂。本品有毒,不宜久服。
【附药】蟾皮:即蟾蜍刮去蟾酥、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性味辛凉有小毒。功能杀虫治痛,拔毒疗。适用于小儿虫积痛热,疡肿毒、恶疮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二钱,煎服。或入丸散中用,每次吞服量一般为一分至三分。
方剂举例】蟾酥丸外科正宗》:瞻酥、雄黄轻粉铜绿枯矾寒水石胆矾乳香没药麝香朱砂蜗牛。治疗毒初起及诸恶疮
【文献摘录】《药性本草》:「取眉脂,以朱砂麝香为丸如麻子大,治小孩子疳瘦,空心服一丸;如脑隋,奶汁调,滴鼻中。」
本草衍义》:「治齿缝出血及牙疼,以纸纫少许,按之立止。」
本草纲目》:「疗发背,一切恶肿。」

维生素a是脂溶性长键醇,有许多异构体。活性最高的并在哺乳动物组织中最常见的异构体是全反维生素a,,其结构式如下:
[imgz]pifuxingbingxue003.jpg[alt]视黄醇(retinol)[/alt][/img]
图17-1 视黄醇(retinol)
维生素a为板条状黄色结晶,溶于脂肪和脂肪溶剂,不溶于水。天然维生素a只存在动物体中。植物界的维生素a原,它往往以脂化形式存在,维生素a 原的醋酸酯和软脂酸酯常应用于医学和营养学。维生素a,特别是它的游离醇,对氧、酸和紫外线很敏感。维生素a[xb]2[/xb]和维生素a+分相近,但在β-藏香酮环上有另一个双键。维生素a[xb]2[/xb]与维生素a同时存在于鱼肝油中。
[imgz]pifuxingbingxue004.jpg[alt]维生素a的吸收、贮存和转运[/alt][/img]
图17-2 维生素a的吸收、贮存和转运
维生素a 的吸收,贮存和运输见上图。食物中的胡罗卜素在肠壁内能转变为维生素a。在这些类胡罗卜素中,β-胡罗卜素分子能在中间的双链处断裂,就能生时两分子的维生素a。事实上最大的转变率为50%左右,转变机制可能是末端氧化。
酯以断裂方式形成的维生素a能被主动吸收。吸收时可能与低密底脂蛋白(β-脂蛋白)相结合。乳化因子,如胆汁可促进其吸收。维生素a的吸收速度,已用来衡量脂肪的吸收速度。维生素a贮存于肝脏的枯否氏细胞(kupffer`s cell即星形细胞),贮存的形式是长链脂肪酸酯,主要是软脂酸视黄醛脂,并以前清蛋白-视黄醇复合物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营养不良时,维生素a缺乏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前清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运输复合物水平降低。
【病因及发病机理】
1931年胡传揆及frayier首先指出蟾皮病与维生素a的关系。成人每日维生素a正常需要量是4000-6000国际单位,婴儿及儿童为1500-5000国际单位,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需要量较一般成人增加50%左右。低维生素a发生的主要机制见下图。
[imgz]pifuxingbingxue005.jpg[alt]低维生素a的主要机制[/alt][/img]
图17-3 低维生素a的主要机制
实际上维生素a缺乏与一般低营养往往同时发生。有一部分维生素a缺乏可能由于运输障碍或缺少载体蛋白。
维生素a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健全所必须的物质,其中以眼、呼吸道、消化组,尿道及生殖系统等上皮影响最显著。维生素a缺乏时,上皮干燥,增生及解化。维生素a促进生长发育,当它缺乏时生殖功能衰退,骨骼生长不良,生长发育受阻。到目前为止,维生素a与上皮解化及生长发育的关系尚不清楚。此外,维生素a了是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的成份,维生素a缺乏时,对弱光敏感度降低,暗适应障碍,重症者产生夜盲
【临床表现】
本病以儿童及青年较多,男性多于女性,皮肤变化初起时仅较正常干燥,以后由于毛囊上皮角化,发生角化过度的毛囊性丘疹,主要分布在大腿前外侧,上臂后侧,后逐渐扩展到上下脚伸侧,肩和下腹部,很少累及胸,背和臀。丘疹坚实而干燥,色暗棕,多为毛囊性,针头大至米粒大,园锥形。丘疹的中央有棘刺状角质栓,触之坚硬,去除后留下坑状凹陷,无炎症,无主观症状,丘疹密集犹似蟾蜍皮,称蟾蜍皮病(phrynoderma)皮疹发生在面部,可有许多黑头,患者毛发干燥,缺少光泽,易脱落,呈弥漫稀疏,指甲变脆,表面有纵横沟纹或点状凹陷。
虽然过去一般将皮肤角化(蟾蜍样皮肤)归因于缺乏维生素a,但现在看来,这种病究竟是否与维生素a有关也值得考虑。更大的可能性是缺乏一种必需脂肪酸。
因视网膜杆细胞功能减退致暗适应功能减退,可发生夜盲症。泪腺上皮受累,分泌停止,脱落上皮细胞阻塞泪腺排泄管,而产生干眼病,尤其角膜外侧的结合膜干燥,形成境界明显的腊状白斑(bitot斑),呈圆或卵圆形,或呈尖端向眼角的三角形,表现特殊。结膜和角膜干燥,严重者产生角膜软化,甚至穿孔。
婴儿除有眼和皮肤病变外,可出现反复感染,精神障碍,生长滞缓及脑积水等。
本病病程较长,预后大多良好,如治疗不及时,可造成角膜穿孔
【实验室检查】
患者有暗适应障碍,血浆维生素a和胡罗卜素含量不足(正常人血浆维生素a含量40国际单位%,胡罗卜素含量85-266微克%)。
【病理变化】
表皮中等角化过度,毛囊上部有大的角质栓。毛乳头、皮脂腺和汗腺萎缩,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患者有营养不良,四肢伸侧有毛囊性角化丘疹,同时合并暗适应障碍夜盲,结膜干燥,角膜软化,结合暗适应检查与血浆维生素a水平测定而确诊。本症应与毛发苔藓及毛囊角化病鉴别,毛发苔藓多见于身体健康的青年女性,慢性经过,30岁后可慢慢消失,毛囊性丘疹中可见毳毛卷于其中,毛囊角化病有家族史,组织病理中有角化不良细胞。
【预防与治疗】
轻度维生素a缺乏可因吸收不良(如肠疾病、胃切除),代谢异常(发烧)或过份丢失(肾炎)而发生,去除有关发病因素,给予富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猪肝鸡肝羊肝牛奶、蛋黄、胡罗卜、菠菜韭菜荠菜莴苣叶、金针菜或果类杏干等。给予大剂量维生素a,每日口服20-30万国际单位,若口服吸收不良,可改肌肉注射,一般一个月左右好转,3-4个月后痊愈,使用时应注意长期大量应用维生素a可产生维生素a过多症。如有合并其他维生素缺乏,作相应补充。
近来研究表明,在维生素a缺乏症地区,每年或半年一次口服30万单位视黄醇油滴,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
维生素a过多的病例,常见于长期大量使用维生素a的儿童中,这种病的症状是皮肤改变(干燥而粗糙的皮肤),肝肿大和关节胀痛等。只要停止给予维生素a,症状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