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性低血压

( zhilixingdixueya )

别名: 风眩 , 体位性低血压 ,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 厥症 , 继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中医

简介:
眩晕、疲乏、脉弱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疾病
病机:
虚眩指因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劳累太过等,以致气弱血亏,心脉、清窍失其充养。
诊断:
1.可有家族遗传史。病情缓慢而迁延。
2.有头晕头痛视物昏花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多梦,面色的白等症。
3.血压长期低于正常值,收缩压<12kpa(90mmh)。
4.无器质性病变和营养不良的表现。
类证:
1.风眩:多见于中老年,血压增高,脉象多弦。
2.耳眩晕:多为突发剧烈眩晕,有恶心呕吐耳鸣,水平性眼球震颤,血压多在正常范围。
3.神劳:血压一般不低,且以情绪不稳定,精神易激惹而脑力易疲劳力特点。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气陷证:眩晕,气短,脘腹坠重,食后尤甚,神疲乏力,食少,面色萎黄,血压低,舌淡,苔薄白,脉缓弱。补气升提。补中益气汤加减
2.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头晕,多梦,健忘,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弱。补益心脾(气血)。归脾汤加减
3。心阳气虚证心悸气短,头晕头痛,胸闷,多梦,健忘,神疲乏力,畏冷肢凉,面白,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温补心阳。保元汤加减。
4.脾肾两虚证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短,食少腹胀,便溏,小便频数,余沥不尽,腰膝酸软,血压低,舌淡,苔白,脉弱。补益脾肾。大补元煎加减。
5.肾阳虚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或腰痛小便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性欲减退,面色白,血压低,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加减。

西医

简介:
直立性低血压是较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在立位时血压显著下降,可伴有脑缺血症状,取平卧位后,血压回升,症状消失。
病因:
病因不明。偶亦见有平卧位时血压降低的体位性低血压。病人从卧位改变为直立时,血压明显下降并出现脑缺血症状,称为直立性或姿位性低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少见的以自主神经系统为主的广泛变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直立性血压,常伴晕厥、发汗异常、阳萎和排尿障碍,亦可伴有震颤麻痹、小脑共济失调等,又称为shy-drager综合征、原发性自主神经机能不全或多系统萎缩症。
人群:
男性发病约为女性的3—4倍。多在中年后发病。
发病机理:
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的影响,下肢血管贮血增多,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低,上身血压下降。通过神经反射调节,使周围血管收缩,心率增快。促进周围静脉血回流的机械作用加强,加上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则可纠正上述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但如上述代偿功能失调,上身血压将显著下降,当收缩压降到6.67kpa以下,导致脑循环灌注不足,就会发生头晕、昏厥等症状。发生于平卧位的低血压见于孕妇,由于膨大的子宫压迫影响下腔静脉回流,如病人下腔静脉的侧支循环不足,则静脉回心血量将大减,心输出量下降。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将缓慢,血压下降。
病理: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最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脊髓侧柱交感神经细胞和迷走神经背核变性。此外尚有橄榄体、脑桥核,小脑、黑质-纹状体系统、下丘脑、脑神经核、蓝斑和苍白球等的变性。
诊断标准:
l.中年以上男性多见。
2.隐袭发病,病程进展较缓慢。
3.体位性低血压:卧位时血压正常,站立时收缩压降低6.6kpa(50mmhg)以上,伴头昏、视力模糊、无力、共济失调,甚至晕厥
4.植物神经症状:性功能、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和发汗等功障碍。
5.躯体神经症状:锥体束、锥体外系和小脑等功能障碍征象。
6.排除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其他各种疾病和因素。
诊断依据:
诊断本综合征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当病人从卧位转为立位后,每分钟测量血压1次,共5次,如收缩压下降6.67kpa左右,即说明有直立性血压降低。当孕妇从其他体位转为平卧位时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即说明有平卧位性低血压。本综合征需与单纯性晕厥相鉴别。
病史:
起病隐袭。
体征:
初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不明显。以后缓慢进展,可出现以下症状:①直立性低血压。病人直立位时感头重脚轻、头晕视物模糊、言语不清,甚至晕厥。血压降得太低时可伴抽搐。病人卧位时血压正常,取直立位甚至坐位时血压可降低4.0/2.7kpa(30/20mmhg)以上,但心率却不增快。初期需直立较长时间后才出现症状。至后期,则自卧位改为坐位或立位时,血压即显著下降而出现晕厥,故被迫而长期卧床不起。服用镇静剂、负重、用力等均能诱发直立性低血压。②其他自主神经症状。阳萎最为多见,其次为出汗异常,全身或局部先出汗增多后变为少汗或无汗。括约肌机能障碍也不少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或潴留,便秘大便失禁腹泻。还可有体温异常。颈交感神经受累时,尚可出现horner综合征。③躯体神经症状。病程后期,部分病人可有动作减少,震颤,肌强直,面部无表情,肢体伴随运动减少。慌张步态等震颤麻痹症状。也可有肢体共济失调,步态蹒跚,眼球震颤,构音困难,肌阵挛等橄榄、脑桥、小脑变性的症状,有的病人出现脑神经麻痹、肌萎缩、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等。
病情不断进展,通常在起病后5—15年严重残废或死亡。
直立性低血压有五类:
(1)原因不明的直立性低血压:较少见,男多于女,多在中年以上发病。立位时血压下降,有头晕眼花、腿软、眩晕乃至昏厥等症状,可有面色苍白,但出汗、上腹不适或恶心则少见。平卧后血压回升,症状消失,病重者常需长期卧床。病人常有阳萎、无汗膀胱直肠功能障碍,部分病人发病数年后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故本病可能属神经系统疾病
(2)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见于多种疾病,特别是脊髓痨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神经炎等神经系统疾病和血紫质病、淀粉样变性等。
(3)药物和交感神经截除术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前者主要见于应用交感神经节阻滞或节后交感神经抑制的降压药物,亦见于应用硝酸酯和亚硝酸酯类,以及脊髓麻醉和左旋多巴等药物
(4)其他情况引起的直立位性低血压:常发生于长期卧床的人骤然起立时,以及体质较差的人、孕妇、严重失眠后和极度疲劳的人长时间站立之时等。
(5)平卧位性低血压综合征(supine hypotensivesyndrome):见于孕妇,病人在平卧位时反覆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昏厥。
鉴别诊断:
根据直立位出现晕厥以及其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病史,通过测量卧位及直立位的血压和心率可确立诊断。但需与下列情况所致的继发性直立性低血压鉴别。血容量不足、血管抑制性晕厥急性心力衰竭、颅后窝肿瘤或血管病变也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但没有其他自主神经症状。服用交感神经节阻断药,guillain-barre综合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血卟啉病、延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等影响或损害自主神经传导通路的情况都可能引起包括直立性低血压在内的自主神经机能不全,但根据各自特殊的病史及检查发现,可资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好转:症状改善。
治疗:
对本病应采用综合治疗。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25—30cm。病人从卧位起坐或起立时动作应缓慢。取直立位后进行适当肌肉运动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可减少晕厥发作。当出现全脑供血不足的征兆时立即采取下蹲位或躺下,头尽量放低,可能有助。穿太空裤袜可避免直立位时血液汇聚于下肢。可给9-α氟化可的松和钠盐以扩张血容量。治疗期间每日早晚测血压,直至不出现直立性低血压体重明显增加时再减量维持。双氢麦角胺可增加心输出和引起血管收缩,使直立位时贮留于下半身的血液量减少。每日2—10mg对某些病人即有疗效,有的患者需每日剂量大于20mg才起作用。吲哚美辛(消炎痛)在日剂量达150mg时可使病人直立位血压提高2.7—4.0kpa(20—30mmhg),消除晕厥,对伴随的腹泻症状也有效。有些严重直立性低血压而多巴胺排泄增加的病人,应用卡比多巴(carbidopa)抑制脑外多巴胺的合成,症状可改善。有的病人取直立位后血浆游离去甲肾上腺素不增高而多巴胺却进一步增高,应用多巴胺能阻断剂甲氧氯普胺(灭吐灵)可取得疗效。也有应用普萘洛尔(心得安)使直立性低血压进步的。也可试用麻黄素25mg.每日2—3次,或哌醋甲酯(利他林)10—20mg。早晨、中午各一次。震颤麻痹综合征可用抗胆碱能药,l-多巴或加多巴脱羧酶抑制剂治疗。
中西医结合:
本综合征属中医的厥症范围,宜调灌苏合香丸玉枢丹开窍,或针刺合谷人中十宣发生于孕妇卧位性低血压,一般不宜用上述药物治疗。
1.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鼓励病人适当增加食盐摄入量,以提高血容量及动脉压。并注意高蛋白饮食。
2.单方验方大麻15g,附片10g,黑山羊肉250~500g,炖服。
3.西医西药:可用麻黄素、强的松等口服。

“直立性低血压” 相关论述

直立性低血压是指当直立位时血压过度下降,常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和晕厥
直立性低血压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是机体不能迅速调节血压,产生的原因很多。
当人突然站立时,重力使血液淤积在下肢和躯干下部的静脉内,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脏排血量一过性减少,引起血压下降。随后机体出现迅速的反应:心率加快和心脏收缩力增强,同时血管收缩,使血管容积减小。如果这些代偿机制减弱或损害,则会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最常见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原因是药物的副作用,特别是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尤其是用于老年人,如利尿剂,特别是大剂量的强效利尿剂,使体内液体的排出增加,血容量减少,因此血压降低。扩张血管的药物,如硝酸酯类、钙离子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能增加血管的容积从而也使血压降低。
出血以及呕吐腹泻、过度出汗、未治疗的糖尿病和艾迪生病等引起体内液体大量丢失导致血容量下降。
某些药物还能损害触发代偿机制的动脉内感受器;这些药物包括:巴比妥类、酒精以及治疗高血压抑郁症药物。损害调节血管管径神经的疾病也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压。这种损害常见于糖尿病、淀粉样变性和椎间盘损伤的并发症。
【症状和诊断】
大多数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在突然起床或久坐后站立时常出现晕厥头晕目眩、意识障碍、视物模糊等症状。疲劳、运动、饮酒或饱餐等可加重症状。脑部供血的严重减少可以导致晕厥甚至昏迷
医生可根据症状作出诊断。如果当病人站立时有血压明显下降以及平卧后血压恢复正常,就能确定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当然,应进一步找寻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原因。
【预后和治疗】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如果存在直立性低血压,则预后不佳。如果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原因只是血容量不足、使用了特殊的药物药物剂量不当,可以迅速得到纠正。
当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病因没有得到治疗时,应先采取措施减轻或消除症状。敏感的人坐起或站起时动作不应过快,尽量避免站立时间太长。当由于下肢淤血引起低血压时,配合使用弹性袜可能有帮助。当直立性低血压是由于长期卧床引起时,每日让病人坐起一段较长的时间可以改善症状。
麻黄素或去氧肾上腺素有助于防止血压下降。可摄入钠盐,如有必要可服用潴钠激素(如氟氢可的松)。没有心力衰竭高血压的患者可摄入高钠饮食或服用含钠药物(钠片)。老年患者应摄入大量液体,不饮酒或少饮酒。由于钠和水的潴留,体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增加(1.5~2.2kg),特别是老年人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如果上述措施无效,可以试用其他一些药物,如心得安、二氢麦角胺、消炎痛和灭吐灵等,不过这些药物虽然有助于缓解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但有发生严重副作用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