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肿瘤

( gaowanzhongliu )

别名: 岩 , 子岩

西医

简介:
睾丸肿瘤较少见,大多数为恶性。因其恶性程度高,为男性青壮年因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睾丸肿瘤以单侧多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睾丸肿瘤包括起源于睾丸组织本身和睾丸鞘膜的肿瘤,由睾丸本身发生肿瘤可分为睾丸生殖细胞性肿瘤和非生殖细胞性肿瘤两类,其中以睾丸生殖细胞性肿瘤多见,约占全部睾丸肿瘤的95%以上,非生殖细胞性肿瘤较少见,占全部睾丸肿瘤的5%左右,而继发性睾丸肿瘤则罕见,多数在恶性肿瘤广泛扩散而死亡的尸解中发现,多由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肺癌、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而来。本节主要论述原发性睾丸肿瘤
病因:
睾丸肿瘤的确切病因不很清楚,大多认为隐睾与睾丸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其发生肿瘤的机会比正常高20倍~50倍,甚至100倍,异位睾丸发生肿瘤与局部温度高、血运障碍、隐睾位置及内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如位于腹股沟部位的隐睾发生肿瘤的机会为1/80,而位于腹腔内的隐睾发生肿瘤的机会则提高到1/20。睾丸功能正常者,发生肿瘤的机会则明显减少。萎缩睾丸发生恶性病变的机会也较高,为1.5%~4%,可能与激素因素和萎缩过程中产生某种物质刺激其他组织恶性变有关。此外,遗传、内分泌功能紊乱、损伤、感染、放射线、化学致癌物质、环境影响及病毒等都有可能导致睾丸肿瘤发生
人群:
发病年龄多在20岁~40岁之间,正值性功能最活跃时期。
病理:
1)生殖性睾丸肿瘤又称生殖细胞性睾丸肿瘤,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该细胞通过单性生殖形成一群全能细胞,先表现为胚胎癌,如继续向三胚叶分化,便成为畸胎瘤,如再继续向滋养细胞方向分化,便成为绒毛膜上皮癌。若原始生殖细胞直接向性细胞分化便成为精原细胞。胚胎癌发生率仅次于精原细胞,为起源于全能分化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病理见肿瘤切面呈灰白色、颗粒状或光滑、肿大、质软,伴有广泛的出血与坏死,可破坏睾丸白膜向周围浸润。显微镜下见胚胎状分化不良的细胞,大小不一,多形或圆形,核大而分裂多。畸胎瘤为恶性生殖细胞或胚胎性全能细胞向胚层组织分化形成的肿瘤。由一种以上组织学类型成分构成,故又称为混合性癌。典型畸胎瘤生长较慢,睾丸一般都肿大,但也可以正常,白膜显得很不规则,伴有结节
2)非生殖性睾丸肿瘤也称非生殖细胞性睾丸肿瘤,仅占全部睾丸肿瘤的5%左右。这类肿瘤包括起源于睾丸基质组织、纤维组织、淋巴组织、肌肉组织、脂肪及血管等组织的肿瘤,分良性和恶性两类,其中良性占大多数。主要有间质细胞、支持细胞淋巴瘤、类癌、鞘膜肿瘤等。
3)睾丸恶性肿瘤的转移:转移途径有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直接浸润。淋巴转移为睾丸生殖性肿瘤重要的转移途径。血行转移途径多经精索内静脉入肾静脉而扩散至全身,也可经精索外静脉、输精管静脉入髂静脉而扩散。转移部位为肺、肝、骨骼、脑、腹腔内脏等处。睾丸肿瘤直接浸润周围组织后进一步的扩散是沿附睾或睾丸鞘膜的淋巴回流途径而进行的。各种睾丸肿瘤的转移特点也不一样。
4)睾丸肿瘤的分期睾丸肿瘤的分期方法很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是friedman分期方法,该法较简单,易于掌握。a期:肿瘤限于睾丸。b期: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诊断依据:
甲胎蛋白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诊断睾丸肿瘤中有一定价值。中胎蛋白是一种多糖蛋白,一般在胎儿的卵黄囊中合成。在75%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病人中,这种蛋白的含量增高。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诊断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另一标志物,正常时,只在妊娠期胎盘的合体细胞层才产生,它也是一种多粳蛋白。5%—10%的纯精原细胞病人hcg检查阳性;在非精原细胞的生殖细胞肿瘤中,阳性率为40%—60%。
发病:
睾丸肿瘤: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一般都是原发的,继发性极为罕见。原发性睾丸肿瘤: 原发性睾丸肿瘤多属恶性,并可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两大类,前者占90%—95%,后者占5%—10%。睾丸恶性肿瘤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2%,半数以上发生在25—46岁的青壮年。异位或未降睾丸中有3.6%—11.6%发生癌瘤,为正常睾丸的20—48倍。
体征:
(一)症状睾丸肿瘤的症状千差万别,有时十分明显,有时难以察觉,有时颇为奇特,给早期诊断带来了困难。有人曾将睾丸肿瘤的临床症状归纳为四种类型:①隐匿型:肿瘤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无明显临床症状;②急进型:起病急,进展快,迅速发展,症状明显;③缓-急型:开始起病发展缓慢,而后突然迅速发展;④不显著类型:睾丸原发灶无症状,首先发现转移灶的症状。睾丸肿瘤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
1.睾丸肿大多在洗澡或睾丸部轻度受伤后才发现,一般不伴疼痛,有的可有疼痛,多为隐痛。随着睾丸逐渐增大,患者会有阴囊坠胀感及病侧睾丸沉重感,用手托之似有托起石块般的感觉。当行路过多、站立过久或增加腹压时坠胀和疼痛加重。发生率约74%~91%。
2.急性睾丸疼痛比较少见,是由于睾丸肿瘤发生出血、坏死或缺血栓塞所致,其症状表现为阴囊睾丸急性疼痛,睾丸增大,局部肿胀,阴囊皮肤发红,伴有寒战发热,酷似急性附睾睾丸炎的表现。因而约有10%~20%的病人最初误诊为附睾睾丸炎。发生率约为13%~49%。
3.急性腹痛位于腹腔内的隐睾发生睾丸肿瘤,尤其同时伴发隐睾扭转,最初的症状即表现为急性疼痛。
4.男性乳房发育症这是由于肿瘤中分化较好的滋养层细胞产生大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所致,据统计发生率为10%左右。
5.男性不育睾丸肿瘤造成曲细精管破坏不能生精所致。发生率约为2.5%,双侧睾丸肿瘤更高些。
6.转移症状原发病灶无症状,首先出现转移症状,如转移到腹膜后淋巴结可以引起腹痛背痛;转移到骨骼会出现骨痛;转移到腹股淋巴结会引起该处淋巴结肿大和隐痛;转移到眼眶内容物会引起视觉障碍;转移到肝会出现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压痛等症,后期出现黄疸腹水;转移到肺和胸膜腔则会出现咳嗽咯血、胸疼等症状;转移到脑则可出现癫痫、视力障碍、感觉运动异常及颅内压增高等症状。转移症状发生率约为5%~10%。
(二)体征较小的睾丸肿瘤外观无明显异常,肿瘤较大时可见阴囊下垂、皮肤紧张、发亮,晚期偶见皮肤水肿,鲜红或暗红。睾丸触诊往往肿大,表面可以光滑,但有时也可扪及结节或分叶状感觉,压痛不明显,质地偏硬,有时坚如“石块”,手托睾丸有明显沉重感为睾丸肿瘤的特点。病睾不具囊性感觉,阴囊透光试验阴性。病变早期,附睾形态多正常,当附睾被睾丸肿瘤浸润后则失去正常形态并与睾丸不能分离。输精管和精索多正常。一般不提倡对睾丸肿块作活检,宁可手术探查,以免损伤性影响和刺激肿瘤诱发扩散与转移,影响疗效。
影响诊断:
1.放射性核素扫描显示睾丸增大,血流丰富,也可显示腹腔等处的肿瘤转移灶,骨扫描可见骨质破坏现象。
2.x线检查胸部x线可以发现肺及胸廓的肿瘤转移灶,排泄性尿路造影可观察腹主动脉旁及肾周围淋巴结的转移灶,双侧足部淋巴造影可观察盆腔及腰干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此外下腔静脉造影、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和骨骼摄片等检查,也可相应判断转移情况与指导治疗。
3.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具有灵敏度高、无损害等优点。睾丸局部检查能发现临床触诊不能扪及的微小肿瘤,鉴别睾丸肿块是实性还是囊性,并能区别肿瘤中心坏死液化与囊肿。腹部检查可识别腹膜后肝、肾、胰等有无转移及范围,有转移时可确定与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的关系。扫描不仅使睾丸肿瘤的分期更加准确,而且还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法。
4.b型超声波检查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能直接而准确地测定睾丸大小、形态,正确地鉴别阴囊内肿块为实性还是囊性,确定睾丸肿瘤睾丸外病变,并能估计病变的性质。也能探测腹膜后肿块及肾蒂附近有无转移性淋巴结,腹腔脏器有无转移灶等情况。
实验室诊断:
1.一般化验在病变晚期可出现贫血、血沉增块、肝功异常、肾功能损害等表现。2.尿促性腺激素测定当发生睾丸肿瘤时,可引起fsh和lh的升高。
3.血清乳胶脱氢酶测定恶性肿瘤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动常见增加,这是由于部分肿瘤组织坏死所造成。
4.血清或尿癌胚抗原(cea)测定有学者发现,睾丸肿瘤尤其是睾丸畸胎癌病人,约有80%显示血清或尿中cea的增高,可协助睾丸肿瘤的诊断。
5.甲胎蛋白(afp)测定主要用于胚胎癌和畸胎癌的诊断,对精原细胞、畸胎瘤及绒毛膜上皮癌不敏感。
组织学检验: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发生的年龄多在生殖功能最旺盛的青壮年。其分类主要是根据形态学,这类肿瘤中30%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因此采用形态学和内分泌结合的分类法。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特点是多向性。单纯或混合型的睾丸畸胎瘤发源于多向细胞,如临床常见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即属于这一类型,多为恶性。其中一半是单一基本类型的肿瘤,另一半则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常见如下。
(1)精原细胞:占全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35%—70%,常见于未降或异位睾丸。生长速度比其他睾丸慢,罕有浸润或穿破白膜者。肿瘤可能来自精母细胞,切面呈灰白色,间有黄色坏处组织。细胞分化不良、排列不整、分裂多者,预后不佳,约12%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精原细胞病人比其他类型的睾丸肿瘤病人的发病年龄约大5年,预后一般较好。
(2)胚胎癌:约占全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20%,细胞分化不良,细胞排列为片状、乳头状或腺体样。往往在一个肿瘤内含有多种细胞。偶有出血和坏死,恶性度较高,淋巴和血行转移较常见。
(3)畸形:约占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10%。生长较慢,肿瘤内有各种不同上皮细胞团、腺体、囊肿、骨、软骨以及神经等。由于各种细胞均分化较好,很少有局部或远处转移。当其中某一组织发展较快,也可恶变。单纯的畸胎瘤不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故不发生睾丸间质细胞增生现象。
(4)畸胎癌:约占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1/3。凡畸胎瘤所包含的各种组织中有分化不良者,皆属此类。畸胎癌不是一种单纯的肿瘤,多为畸胎瘸、畸胎癌、绒毛膜上皮癌以及精原细胞的混合体,有时可有神经细胞肉瘤的成分。
(5)绒毛膜上皮癌:是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较少见的一种,由两种细胞构成,即滋养细胞层和合体细胞层,两者排列犹如胎盘的绒毛。诊断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的两个特点是绒毛的形成和肿瘤细胞侵入血管,纯—的绒毛膜上皮癌较少见。对化疗不敏感。
睾丸肿瘤分布均匀,表面光滑,仍保持睾丸的卵圆形态。肿瘤质硬且较重,为实质性、不透光,正常睾丸感觉消失,附睾常不易模到,除在晚期肿瘤,精束阴囊多无浸润。胸部x线片可明确有无肺转移,静脉尿路造影,若输 尿管或肾脏移位,则可确定腹膜后肿块的存在。淋巴造影术可明确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转移,若淋巴结数目减少、淋巴结充盈缺损,或见到扩张的淋巴管,则应怀疑淋巴结有转移。尿中测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说明肿瘤内有滋养层组织。绒毛膜上皮癌是分泌这种激素最多的睾丸肿瘤
(1)间质细胞(leydig细胞):占睾丸肿瘤的2%—3%,大多属良性.少数为恶性。以及血浆内雄激素及雌激素均升高。在幼儿可产生性早熟症状,但在成人却引起乳腺增大和性欲减退等。睾丸切除后,以上症状迅速消失。
(2)支柱细胞(sertoli细胞):或称雄性母细胞,其组织结构为睾丸的曲细精管。此肿瘤发生于隐睾或两性畸形、发育不全的睾丸。病人可有乳腺增大的症状。
上述两种肿瘤,大多数为良性,睾丸切除可获治愈。但要随访。
继发性睾丸肿瘤:继发性睾丸肿瘤罕见,往往见于恶性肿瘤广泛转移的尸体。肿瘤可以经血行、淋巴途径或直接蔓延而至睾丸肾癌可经精索血管转移至睾丸。有些腹腔内恶性肿瘤沿腹膜鞘突而转移至精索及睾丸。亦可来自其他部位或全身性转移的黑色素瘤、白血病、网状内皮系统恶性肿瘤。
鉴别诊断:
应与急性化脓性睾丸炎睾丸鞘膜积液睾丸梅毒、腹股沟疝、精液囊肿附睾炎、精索和附睾肿瘤、附睾结核白血病睾丸扭转睾丸血肿等病相鉴别。
(一)急性化脓性睾丸炎睾丸肿大并有鞘膜积液时与睾丸肿瘤甚相似。但伴有寒战发热阴囊内疼痛,触痛明显,血象检查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抗菌素治疗有效,超声多普勒及放射性核素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睾光鞘膜积液:积液有囊性感,质韧,有弹性,透光试验阳性。b超和ct有助鉴别诊断。
(三)睾丸梅毒睾丸肿大呈球形,或有硬结,类似睾丸肿瘤。但其结节较小且较轻,尤其是睾丸感觉消失,触痛不敏感,并常有冶游史,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及梅毒螺旋体检查阳性。
(四)腹股沟疝:睾丸肿瘤的6.4%可误诊为腹股沟疝。此病也有囊肿物,但平卧位肿块可还纳,咳嗽时有冲击感,透光试验阴性,能扪清睾丸及附睾,肿块上方扪不清精索,但腹股沟皮下环增大。
(五)精液囊肿:位于睾丸精液囊肿易与睾丸肿瘤混淆。该病病史长,发展慢,体积小,肿块有囊性感,睾丸可清楚扪及,透光试验阳性,穿刺囊肿液呈乳白色,镜检时内含精子。
(六)附睾炎:可与发病突然的睾丸肿瘤混淆。但该病有高热、畏寒,局部疼痛并向周围放射,压痛明显,常累及输精管,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七)精索和附睾肿瘤阴囊肿大、坠胀,也可伴有鞘膜积液,但临床十分少见,检查睾丸正常,如附睾肿瘤累及睾丸或与睾丸肿瘤同时发生,则要经组织活检才能证实。
(八)附睾结核:当累及睾丸,产生结节时与睾丸肿瘤相似。但结核病变常累及输精管,形成串珠结节,附睾尾部的浸润与硬结,可与阴囊粘连形成窦道,直肠指诊时,可扪及前列腺、精囊有浸润与硬结,而睾丸肿瘤不会累及上述部位。(九)白血病:异常的白细胞增生与浸润,发生睾丸组织时可引起阴囊肿大和鞘膜积液,与睾丸肿瘤相似。但该病有发热、全身疼痛、进行性贫血、显著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等表现,周围血相及骨髓相检查可发现幼稚型白细胞异常增生。
(十)睾丸扭转:与急进型睾丸肿瘤相似,但本病有剧烈运动或阴囊损伤的诱因,疼痛剧烈,普雷恩氏征(prehn'ssign)阳性,睾丸上移或呈横位,可扪及精索呈麻绳状扭曲,多普勒超声仪及放射性核素扫描显示睾丸血流明显减少或消失。(十一)睾丸血肿:多有阴囊外伤史,皮肤青紫瘀血睾丸肿大坚硬,触痛明显,阴囊沉重,穿刺可见鲜血或褐色陈旧血。
睾丸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应考虑鞘膜积液、睾丸树胶肿、睾丸炎和附睾病变。
预后:
睾丸肿瘤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正确治疗,一般生存率较高。其预后取决于睾丸肿瘤的性质、分期及治疗方法。精原细胞采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和淋巴引流区放射治疗,总5年生存率约为87.5%;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采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加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5年生存率约50%。根据临床分期,精原细胞5年生存率约为a期81.8%,b1~b2期41.6%,b3和c期仅20%;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a期仅睾丸切除5年治愈率为32%,加用放疗48%,而睾丸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则82%。随着有效化学药物的不断发现,综合治疗的广泛开展,晚期病人的疗效也在不断提高。
治疗:
(一)西药治疗
主要为化学治疗,目前睾丸肿瘤化学治疗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
1.n-甲酚溶肉瘤素是我国首创药物,对精原细胞有较突出的疗效。成人每日0.15g~0.2g,分3~4次或睡前1次口服,总剂量6g~8g为1疗程。近期有效率达80%~91.3%,约2/3的病人可完全缓解。
2.溶肉瘤素对精原细胞疗效肯定,对非精原细胞无效,消化道反应较重。口服每次25mg~50mg,每周服药1次,总量0.15g~0.25g为1疗程。也可静脉注射,剂量同口服。
3.环磷酰胺对各种类型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都有一定疗效,大剂量应用,同时放射治疗,效果较明显,但缓解期较短。
4.光辉霉素对胚胎癌远期疗效突出,精原细胞有效率60%,绒毛膜上皮癌30%,多用于综合治疗。成人2mg~6mg,溶于5%~25%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或隔日1次,10~30次为1疗程。
5.更生霉素对胚胎癌、畸形绒毛膜上皮癌有效率为52%,多用于综合治疗,静注或静滴,每日6μg/kg~8μg/k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中,10日为1疗程,两疗程间相隔2周。
6.长春花碱对各种类型的睾丸肿瘤都有效,以畸胎瘤和胚胎癌效果最好。需大剂量投用,成人每日每公斤体重0.5mg~0.6mg,分2~3次静注,2天~3天为1疗程,间隔3周~4周可重复应用。
7.顺氯氨铂(pdd、ddp)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药物。有强烈的抑制肿瘤作用,对睾丸肿瘤最为敏感,尤其是胚胎癌。晚期睾丸癌的有效率达70%。是目前治疗睾丸肿瘤较理想的药物,已成为联合化疗的主要药物之一。静注,成人30mg溶于生理盐水30ml中,连用5天,一般间隔3周~4周可再用药。
8.博莱霉素(blm)抗谱较广,对各种睾丸肿瘤均有效,为联合化疗方案中的常用药物之一。静脉注射,15mg/次~30mg/次,1次/日或2~3次/周,总量0.3g~0.6g为1个疗程。化学治疗一般在手术及放疗后进行,多采用长春花碱、博莱霉素与顺氯氨铂(vbp)方案联合治疗。对精原细胞主要以手术及放疗为主,对腹部有巨大肿块及伴有远处转移c期患者,单用放疗效果不好,复发率高,可使用联合化疗以提高疗效。以前用过放疗的患者,可用无骨髓抑制的长春新硷代替长春花碱,按vbp方案联合治疗,使产生最小的毒性和提高耐受量,疗效较以往显著提高,有效率达84%。对少数反应不良,腹部仍存有肿块者,尚可于化疗后再进行手术或放疗。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如胚胎癌,畸胎癌、绒毛膜上皮癌等,对放疗不敏感,早期患者可在睾丸切除术及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后定期按vbp方案治疗。具体方法是在治疗开始的第1、2天,给长春花碱0.15mg静注;第1,8,15天博莱霉素30mg静注;第1,5天顺氯氨铂20mg/m2静注,隔3周1次,给4个疗程,有入报告治愈率接近100%。对晚期即腹部已有巨大肿块的b3期及有远处转移的c期患者,也可用vbp方案联合化疗3~4个疗程,但剂量有所调整,第1,2天给长春花碱0.15mg/kg静注,博莱霉素15mg/m2每周1次;顺氯氨铂100mg/m2,24小时静注,每3周1次,3周为1疗程。待肿瘤体积缩小后,再予切除。由于联合化疗使用顺氯氨铂,晚期癌的生存率明显提高。若病变仍进展者,可加用vp-16(etoposide,epe,表鬼毒甲醛糖甙)100mg/m2,每周1天~5天,隔周1次,共3疗程,或与顺氯氨铂加博莱霉素合用,完全缓解率达50%。免疫治疗也很重要,已开始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辅助疗法,可诱导或加强潜在的特异性肿瘤免疫,保护或恢复放疗、化疗、手术等引起的免疫抑制和调整某些病人的免疫反应。常用药物有卡介苗、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卡介苗的常用方法是皮肤划痕法,在四肢5×5cm皮肤上用消毒注射针头或三棱针纵横各划痕10条,以划破表皮稍有渗血为度。向划痕处洒敷卡介苗75mg~150mg,每周1~2次,10次为1疗程。根据病情每3个月~4个月重复治疗。转移因子皮下注射,每次2ml,每周1~2次,1个月后改为每2周1次。左旋咪唑,口服,每次50mg,每日3次,连服3天,停4天,可重复2~3次。若因放疗或化疗后出现白细胞减少,可用利血生、鲨肝醇、肌苷、vitb4、核苷酸、雌激素、雄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严重病人可输注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手术治疗:
睾丸肿瘤,不论是生殖性的还是非生殖性的,都应首先施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先控制精索血流,再分别切扎输精管和精索。并根据肿瘤性质决定是否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然后再选用放疗或化疗、中药等方法治疗。
(三)放射治疗:
精原细胞对放射治疗高度敏感。a期患者,于睾丸切除术后行预防性放疗。放射范围为腹主动脉旁及髂腹股沟淋巴结,2周~4周内给25gv~30gy。b1~b2期患者,除按上法放疗外,对局部淋巴结加照10gy,4周内完成,并对纵隔及锁骨上区进行放射。通过上述治疗,临床早期患者的生存率高达97%。c期则疗效不理想。
精原细胞对放射治疗很敏感,是术后治疗的重要辅助疗法。经证实的精原细胞,如无临床转移,应在睾丸切除后对腹主动脉旁、髂动脉旁,有时纵隔及颈部淋巴结给予预防性放射治疗。若临床发现腹膜后淋巴结有转移,则切除睾丸即予放射治疗,并辅以化疗。如已有临床广泛转移者,则睾丸切除术后可辅以化学治疗。中国创制的氮甲,对此病有较突出疗效,也可用于睾丸切除后及晚期病人,五年生存率为65.3%。此外,较有效的药物有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博来霉素、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及顺式二氨二氯铂Ⅱ这几种化学药物的联合使用及多个疗程的治疗,可使约1/3的Ⅲ期病人治愈。
胚胎、畸胎瘤、畸胎癌、绒毛膜上皮癌睾丸切除后,应进一步做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如病理检查为阴性,afp及hcg亦阴性,不必再用放疗后的化疗;若淋巴结病理检查为阳性,则应在放疗后辅以化疗。精原细胞的预后较佳,如病属早期,手术、放疗和化疗掌握适当,五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较晚期的精原细胞以及其他类则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预后较差。
睾丸非生殖细胞冲:非生殖性的睾丸肿瘤可来源于纤维组织、平滑肌、横纹肌、血管和淋巴组织。但这些肿瘤很罕见。

“睾丸肿瘤” 相关论述

睾丸肿瘤占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3%~9%,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5%~2%。睾丸肿瘤主要发生于生殖细胞,少部分发生于间质细胞。肿瘤位于体表,易于早期发现,近年来由于开展了综合性治疗措施,从而提高了疗效。早期精索细胞治愈率达95%,胚胎性癌和畸胎瘤的治愈率也达50%左右。睾丸肿瘤早期无典型临床症状,往往被忽略。早期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无痛性逐渐增大的睾丸肿块,而且多是在无意中被发现。随着睾丸肿块的增大,出现许多复杂的临床症状,当肿块被发现后,逐渐增大,自觉有沉重感,有50%的病人出现患侧阴囊、腹股沟部下坠感。当劳动、走路等活动过多时,症状会明显加重。正常的睾丸没有下坠感,只在睾丸有实质性肿大时,才出现下坠感,所以肿块及下坠感是肿瘤的早期信号,应引起重视。睾丸部突然出现疼痛性肿块,伴有发冷、发热及局部红肿,出现类似急性睾丸炎附睾炎的症状,此时极易误诊为睾丸炎附睾炎睾丸部的突然肿痛是在睾丸肿块发生后出现的,多是由于肿瘤内有出血、坏死或血管栓塞而引起的,所以虽有发热而白细胞不升高,用消炎治疗无效。隐睾症病人出现腹部或腹股沟部肿块,且逐渐增大,或原来无肿块,突然出现肿块,应想到睾丸肿瘤的可能。由此可见,上述症状是早期的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病变多限局在睾丸局部或病侧腹股沟区域。

睾丸肿瘤多为恶性,其发生率约占所有男性癌瘤的2%。根据组织发生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起源于睾丸生殖细胞的肿瘤,包括精原细胞、胚胎性癌、畸胎瘤、绒毛膜癌及内胚窦瘤等,较多见;另一类来自睾丸性索间质,包括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等,较少见。

睾丸肿瘤比较少见,约占全身肿瘤的1~2%,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右侧多于左侧,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隐睾患者睾丸肿瘤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20~40倍。
一、病理
睾丸肿瘤约96%起源于睾丸的生殖上皮细胞,根据不同成熟程度的生殖细胞,可发生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国内一组502例发生于生殖细胞的睾丸肿瘤,其中精原细胞占55.8%、胚胎癌22.7%、畸胎癌9.3%、畸胎瘤3.2%、绒毛膜上皮癌2.4%以及混合3.6%。上述类型中以精原细胞分化最好,绒毛膜上皮癌分化最差,恶性程度最高。
睾丸肿瘤转移较早,多经淋巴和血运扩散,其中精原细胞以淋巴转移为主,其它肿瘤除经淋巴转移外,还经血流扩散至其它器官如肺、肝、脑、骨骼等。转移肿瘤的病理类型可以与原发肿瘤一致,亦可与原发肿瘤不相一致,发生其它类型有生殖细胞肿瘤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睾丸肿瘤常无明显症状,或由于产生阴囊胀坠不适、患者发现睾丸肿大硬实而就诊。少数病人临床表现为急性睾丸炎发生睾丸红肿热痛、全身畏寒。因此,原发性急性睾丸炎经抗炎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患此病的可能。检查触诊睾丸肿大,但仍保持原形,表面光滑,质硬而沉重,附睾精管无异常。b超检查有助本病诊断,x线检查可了解有无胸部及骨骼转移。
睾丸肿瘤与鞘膜脊、睾丸损伤血肿机化、附睾睾丸炎等相鉴别。
三、治疗及预后
睾丸肿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精原细胞对放疗敏感,手术高位切除病变睾丸后、腹部可行预防性放射,5年治愈率可达90%左右,即使复发的腹部转移肿瘤,经放射治疗治愈率仍可达到50%以上。睾丸非精原细胞肿瘤,对放射线不敏感,手术切除病变睾丸后,尚须进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淋巴结组织检查未见转移、甲胎蛋白及绒毛膜促性腺素测定均为阴性,可继续观察不作其它治疗,否则需施行化疗。化疗常可选用2~3种药物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非精原细胞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预后不佳,五年生存率仅1/3左右。

(一)概述
临床上睾丸肿瘤以单侧发病多见,双侧睾丸肿瘤罕见,而且右侧多于左侧。笔者在多年临床中收治一位患有右侧睾丸肿瘤的40岁患者,经激光切除后,病理检查诊断为“精原细胞”,手术切除后至今健康。切除睾丸体积3×4cm[sb]2[/sb]。
1.病原  ①局部慢性刺激;②局部外伤;③内分泌紊乱;④局部感染;⑤睾症及睾丸下降不全。
2、睾丸肿类分类
(1)精原细胞 最常见,文献报道占睾丸生殖肿瘤15%~55%。其特点是肿瘤生长缓慢,体积大。
(2)胚胎癌 发病约占睾丸肿瘤20%。
(3)畸胎瘤 约占睾丸肿瘤的7%。
(4)畸胎癌 发病约35%以上。多为混合,绝大多数为畸胎瘤、脴胎癌、绒毛膜上皮癌构成。
(5)绒毛膜上皮癌  单纯绒毛膜上皮癌发病极少。
3、临床表现
(1)睾丸沉重不适感 绝大多数睾丸肿瘤共有的症状,而且为早期表现。
(2)睾丸肿大 常在无感染之中肿大,而且发展较快,质坚硬,表面高低不平。
(3)疾病 睾丸肿瘤发生内出血,肿瘤内中心区坏死,睾丸血供障碍而致疼痛。无明显白血球增高,经抗生素治疗无效时,睾丸急剧疼痛应想到有睾丸肿瘤的可能。
4、诊断 根据上述临床表面及体征:睾丸肿大,质紧硬,晚期表现凸凹不平,透光试验阴性即可确定。在初期睾丸肿瘤症状轻微,常不易引起病人注意,因而易被忽略。睾丸肿瘤的性质分类应待病理定性,然而忌行活检穿刺,此法可致肿瘤扩散,而且诊断率低。主张先行精索游离,临时阻断血流,取出睾丸切除可凝肿瘤的部分,立即行冰冻切片病检证实为肿瘤时立即切除睾丸
5、治疗 睾丸肿瘤的治疗,要获得比较好的疗效取决于肿瘤性质及早期诊断激光治疗的目的切除原发肿瘤,根据组织学结果以决定是用手术或放射治疗腹主a旁淋巴结。远处转移病灶最后治疗,广泛转移的应用化疗。孤立性转移病灶用光刀切除或放射治疗。
(二)激光术前准备
手术按斜疝修补术准备,严格无菌铺敷,术前12小时备皮。对病人行常规检查,包括b超、x片、心电等检查,检查nd:yag激光,刀柄于术前12小时消毒备用。作用功率30~40w。
麻醉:手术常采用局麻,较复杂的阴囊手术以及行腹股沟肿大淋巴结清除术者采用腰麻或者硬膜外麻醉。儿童不合作时采用全麻除外。
(三)激光手术
患者取平卧位,消毒外阴、阴囊、大腿前内侧、下腹部,铺敷。将光刀柄与光纤固定,选择腹股沟切口切除睾丸肿瘤。用光刀如执笔式切开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光刀运行比钢刀稍慢,暴露腹外斜肌健膜及外环。切开腹外斜肌腱膜直达内环,将腹内斜肌牵开后即可暴露提睾筋膜。将提睾筋膜分离,可见到腹股沟管内睾丸及精索。如睾丸远侧端有睾丸精索,用光刀切断。轻提起睾丸及精索,将其周围组织仔细分离。在近精索的近端切开部囊,游离精索后,在切断前应将输精管与精索血管分离,先用丝线结扎输精管,用光刀切断。同法结扎并切断精索血管。
继续做钝性分离远端精索,并把睾丸阴囊内拉出,暴露睾丸精索后,用20w功率光刀切断精索,将睾丸、附睾及远端精索一同取出。取出切断精索及睾丸后,检查有无出血,发现出血点用光刀止血。手术切口严格无菌操作,无感染可能,或者局部用灭敌灵液冲洗后按解剖层次缝合。手术不严格、切口可能污染者,在阴囊切开下方一小口,放置橡皮引流条。缝合伤口。
切除睾丸后,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转移性癌灶,用光刀彻底切除。
(四)术后处理
应根据睾丸肿瘤的性质选用适宜的治疗方法。术后除辅助抗炎治疗外还可行化疗、放疗。如系晚期,即已有腹部远处转移的睾丸肿瘤,应以化疗放射治疗为主,手术切除睾丸肿瘤为辅治疗应根据肿瘤分类,采用手术切除睾丸肿瘤为主,配合放、化疗治疗为辅。分类不良,有远处转移的睾丸肿瘤,应先行放疗,化疗控制后再切除睾丸肿瘤(可参照有关资料无法手术之晚期病人的治疗)。
术后检查手术切口有无感染,及时更换伤口敷料。对感染伤口、术后给予30mwhe-ne激光照射,一次15~20分钟,1日1次,7~10天一疗程。每次照射完毕,用无菌纱包扎伤口。有放置引流条患者,术手24小时必须更换无菌敷料,引流物多者更换敷料要及时。
此外,激光手术切除睾丸肿瘤后,在放、化疗的同时考虑用中药“扶正解毒膏”,组方参见膀胱癌中药治疗。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辨证施治。中药治疗应本着扶持机体免疫力为主,在机体免疫力加强后可以提高抵御肿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