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睾肿瘤

( fugaozhongliu )

别名: 子岩

西医

简介:
附睾肿瘤临床少见,绝大多数为原发性,继发性可为精索肿瘤睾丸及其鞘膜肿瘤的直接浸润、前列腺癌的逆行转移、恶性淋巴瘤肝癌肺癌肾癌等的全身性扩散。常见的附睾良性肿瘤有间皮瘤(又称为腺样)和平滑肌,一般预后良好。附睾恶性肿瘤常见的有附睾癌及平滑肌肉瘤,恶性程度很高,早期即可发生转移,大多预后不良。
病因:
附睾肿瘤的病因很不清楚,因临床少见,故对此研究较少,一般认为,与诱发肿瘤的常见因素如遗传、损伤、感染、放射线、化学致癌物质、病毒等都有一定关系,其中与附睾炎的关系较为密切。
人群:
好发于20岁~50岁性功能活跃时期,良性的多在40岁以下,恶性的多在50岁以上。
病理:
附睾肿瘤多为中胚叶,以腺样最为常见,占50%以上。其发生来源意见不一,多数学者认为来自间皮、干非氏管、苗勒氏管等。镜下可见间质及腺样细胞,间质中可见网状纤维结缔组织、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及淋巴细胞浸润。依成分不同,又被称为腺纤维瘤,腺纤维肉瘤、血管样、淋巴腺及间皮瘤等。平滑肌也较常见,约为腺瘤的1/10,可能系腺样的偏向发展而成。其他肿瘤尚有纤维瘤、脂肪瘤、浆液性腺皮样囊肿、畸胎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硬胆脂瘤等。乳头状腺瘤是附睾中唯一的上皮肿瘤发生于附睾头部输出小管中,多为双侧性,可伴发hippel-lindau氏病。附睾恶性肿瘤罕见,常见的有附睾癌、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淋巴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恶性程度很高,增长迅速,早期可发生转移,转移途径同睾丸肿瘤
症状:
附睾肿瘤:实质性者十分罕见。大部分为良性,如腺瘤样、纤维瘤、囊腺瘤等。肿瘤体积不大,呈球形,有包膜。恶性肿瘤有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等。
附睾精液囊肿:较为常见大多位于附睾头部,体积大多仅0.5—o.7cm,有时可引起疼痛。
体征:
(一)症状: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肿瘤过大时可引起阴囊坠胀疼痛,晚期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时则可出现腰痛腹痛、胃肠道梗阻、咳嗽咯血血尿等症状。
(二)体征:附睾肿块多发生于附睾尾部,良性病变生长缓慢,肿瘤直径多在2cm以下。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呈球形或卵圆形,质硬,实体,有弹性,无粘连和压痛。也可质地柔软有囊性感,部分病人可伴有鞘膜积液。恶性肿瘤可发生在附睾的任何部位,与睾丸分界不清,生长迅速,表面结节状,不光滑,质硬韧,精索多被累及,与附睾界限也不清,有半数合并鞘膜积液。积液量少,张力不高,多为血性胶冻样液体,透光试验阴性。病侧阴囊可增大、下垂,皮肤可有轻度肿胀,表浅静脉扩张,附睾肿块直径多在3cm以上,甚至达儿头大小,累及整个附睾、睾丸或精索。
实验室诊断:
1.附睾肿块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发现肿瘤细胞。2.淋巴造影可见腹膜后淋巴结有充盈缺损征象。3.b超、ct、核磁共振成像可以发现肿块。
鉴别诊断:
附睾肿瘤很少见,又无特异表现,术前诊断非常困难,误诊率高达96%以上,常误诊为附睾结核、慢性附睾炎精液囊肿睾丸肿瘤、鞘膜积液等病,故在临证时必须详细检查,避免误诊。
(一)附睾结核附睾肿胀结节无疼痛。但结核结节局部不规则,质硬有触痛,输精管增厚变硬成串珠佯,阴囊部也可有窦道形成,分泌物镜检、培养或动物接种结核杆菌可为阳性。
(二)慢性附睾炎附睾增大,有硬结伴输精管增粗,常并发慢性前列腺炎触诊附睾尾部轻度肿大呈正常形态,尿常规及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可发现较多白细胞或脓细胞,病理检查见小管上皮肿胀管腔内有渗出物,间质内有炎细胞浸润。
(三)精液囊肿附睾处无痛性结节,为位于附睾头部的球形肿块,表面光滑,波动感明显。b超检查附睾头部有圆形透声区,其大小一般在1cm~2cm之间,诊断性穿刺可抽出乳白色液体,镜检可见精子。
(四)睾丸鞘膜积液阴囊内肿块,呈球形或梨形,表面光滑,囊性有波动感,透光试验阳性。诊断性穿刺后,睾丸附睾触诊正常。
预后:
附睾良性肿瘤预后良好,附睾恶性肿瘤则预后很差,多数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3个月~4个月内局部复发或发生肺、肝及腹膜转移,60%以上2年内死亡。
治疗:
(一)西药治疗参看“睾丸肿瘤”条。
(二)手术治疗
附睾良性肿瘤主要手术治疗,作单纯肿瘤切除术。边界不清楚者术中应行快速组织学检查,根据病变性质确定切除范围。组织细胞分化差者术后应定期随访。附睾恶性肿瘤则应早期施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并根据组织学类型选择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其中以淋巴转移为主的肿瘤如腺癌,应施以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术后可辅以化学治疗;肉瘤以联合化学治疗为主,可辅以放射治疗;未分化癌对放射治疗较敏感,应以放射治疗为主,必要时辅以化学治疗,具体方法可参照睾丸肿瘤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