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ínɡ )

别名: 薲草 , 四眼草 , 田子草 , 水对草 , 四瓣草 , 四瓣连船 , 山田芝 , 青萍 , 水灵台 , 月字草 , 田荠 , 田浆味酸酸 , 水吐丝 , 四叶莲 , 四叶苹 , 水铜钱 , 宾草 , 大萍 , 芣菜 , 四叶菜 , 田字草 , 破铜钱 , 四眼菜 , 四叶草 , 夜合草 , 水对菜 , 夜关门 , 水草头 , 水金花头 , 野连菜 , 十字草 , 夜里串 , 夜爬山 , 水羚羊 , 四瓣莲船 , 水浮钱 , 四蝶草 , 四面金钱草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止血,除烦安神。。主水肿热淋小便不利黄疸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白带月经量多;心烦不眠;消渴感冒;小儿夏季热;痛肿毒;瘰疬;乳腺炎;咽喉肿痛急性结膜炎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90g;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性味:
甘、性寒。
归经:
肺、肝、肾经
药理作用:
煎剂、酊剂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埃柯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全草含长链脂肪族化合物及含量较高的蛋白质成分,还含22(29)-何帕烯[22(29)-hopene],17(21)-何帕烯[17(21)- hopene],9(11)-羊齿烯[9(11)-fernene],香豆精(coumarin),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3,5-二羟基苯甲(3,5-resor- cyl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附方:
《纲目》:“苹本作薲。《左传》:苹蘩蕴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则薲有宾之之义,故字从宾。其草四叶相合,中折十字,故俗呼为四叶菜田字草破铜钱,皆象形也。诸家本草皆以苹注水萍,盖由苹、萍二字,音相近也。”又曰:“夏秋开小白花,故称白苹。”
性状:
1.性状鉴别 根茎细长,多分枝。叶柄纤细,长3-18cm,光滑,棕绿色;小叶4片,卷缩,展开后呈田字形,小叶片倒三角形,长约1.6cm,宽约1.7cm,上面绿色,下面黄绿色,气微,味淡。
2.显微鉴别 (1) 叶片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类面形或不规则形。栅栏细胞1列,排列不紧密;海绵组织为多列薄壁细胞,排列疏松,形成大型气室。外韧型维管束较小,平行排列。
(2)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排列整齐。皮层外侧有大型气室散在。木质部排列成环,由管胞组成,其内外均有韧皮部和内皮层,外侧内皮层凯氏点明显。皮层及髓部均由薄壁细胞组成。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水塘或沟边、水田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等地。
原形态:
植株高5-20cm。根茎细长,横生,分叉,顶部有淡褐色毛,茎节远离,向上生长1至数叶。叶柄长5-20cm;小叶4片,草质,无毛,倒三角形,浮于水面;叶脉扇形,网状,网眼狭长。叶柄基部生有1或分叉短柄,先端生有孢子果,果长圆肾形,幼时被密毛,后变无毛;孢子囊多数,大、小同生于一个孢子果内壁的囊托上,大孢子囊有一个大孢子,小孢子囊内有多数小孢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苹科植物苹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rsilea quadrifolia l.[m.brownii a.br.]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出处:
苹,首见于《山海经》。
1.《纲目》将之列入水草类,云:“苹乃四叶菜也,叶浮水面,根连水底,其茎细于、荇,其叶大如指顶,面青背紫,有细纹,颇似马蹄决明之叶,四叶合成,中折十字,夏秋开小白花。”2.《植物名实图考》云:“苹,四叶合成一叶,如田字形。”以上所述及附图,其原植物与本品一致。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安神截疟。用于泌尿系感染肾炎水肿肝炎神经衰弱急性结膜炎;外用治乳腺炎,疟疾疔疮疖肿,蛇咬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
甘、寒。
来源:
苹科苹属植物marsilea quadrifolia l.,以全草入药。春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热,利水,解毒止血。治风热目赤肾炎肝炎疟疾消渴吐血衄血热淋尿血痈疮瘰疬
①《本草拾遗》:"捣绞取汁饮,主咬毒入腹,亦可敷热疮。"
②《医林纂要》:"除烦,解热,消痰,行水。"
③《分类草药性》:"治妇女红崩白带月经不调,退火消肿。"
④《天宝本草》:"清心解热,去火毒。治螬,敷拨云散雾。"
⑤《陆川本草》:"凉血止血。治吐血衄血血热。"
⑥《南宁市药物志》:"治热淋。"
⑦《四川中药志》:"治火眼红肿,牙龈疼痛,热淋尿血,除瘰疬痔疮痈肿。"
⑧《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退癀定痛,行气逐瘀。治水肿脚气热疖毒,跌打扭伤,虫螫咬伤及疔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大剂量3~5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性味:
甘,寒。
①《纲目》:"甘,寒滑,无毒。"
②《食物本草汇纂》:"味辛酸,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寒滑。"
附方:
①治风火赤眼肾炎水气脚肿肝炎田字草三钱至一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②治疟疾:鲜田字草三至五两。发作前三小时水煎服;或用鲜全草揉细,发作前数小时塞鼻。(《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消渴:苹(暴干),栝楼等分。以人乳为丸。(《本草拾遗》)
④治吐血:鲜田字草二两,鸭肝一只。共捣烂,开水烫热顿服。(《陆川本草》)
⑤治热疮,肿毒:鲜苹叶一握。洗净并捣匀,敷患处,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妇女阴道红肿:四叶草五两。煎水兑白糖服。(《重庆草药》)
⑦治疔疮:鲜田字草捣烂外敷,每日换一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毒蛇咬伤:㈠鲜田字草全草适量,加雄黄末三钱,捣敷伤口周围。㈡田字草(鲜全草)二至三两,捣绞汁。冷开水送服,渣敷伤处。(《福建中草药》)
⑨治外伤腰痛:先将鲜苹全草六钱至一两,和醋同炒,然后酌加水煎,温服。(《福建民间草药》)
生境分布:
生于静止浅水里。常见于水池或稻田中。温带及亚热带均有分布。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泥中,细长而柔软,不实叶具长柄,长7~20厘米,叶柄顶端有小叶4片,十字形,对生,薄纸质;小叶倒三角形,长与宽1~3厘米,先端浑圆,全缘,叶脉叉状,下面淡褐色,有腺状鳞片。孢子果斜卵形或圆形,长2~4毫米,被毛,于叶柄基部侧出,通常2、3个丛集,柄长1厘米以下,基部多少毗连;果内有孢子囊群约15个,每个孢子囊群具有少数大孢子囊,其周围有数个小孢子囊。孢子期:夏秋。
来源:
为苹科植物全草。春、夏、秋均可采收。
出处:
吴普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