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茵陈

( Línɡ Yīn Chén )

别名: 金钟茵陈 , 黄花茵陈 , 吊钟草 , 灵茵陈 , 吹风草 , 五毒草 , 徐毒草 , 土茵陈 , 角茵陈 , 罐儿茶 , 铁雨伞草 , 山茵陈 , 金花屏 , 油罐草 , 黑茵陈 , 铁杆茵陈 , 山芝麻 , 罐子草 , 油蒿菜 , 金壶瓶 , 山油麻 , 北刘寄奴 , 节节瓶 , 草茵陈 , 壶瓶草 , 野油麻

铃茵陈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祛瘀。治黄疸小便不利水肿腹胀,跌损瘀痛,血痢血淋白带过多,月经不调症瘕积聚,产后停瘀腹痛
①《滇南本草》:"利小便,疗胃中湿热,或眼仁发黄,或周身黄肿,消水肿。"
②《植物名实图考》:"治饱胀,顺气化痰,发诸毒。"
③《东北药植志》:"破血下胀,下血止痛,产后余疾,止金疮血,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症结,止霍乱下泻,小儿尿血。"
④《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利尿。治小便短赤,黄疸肝炎。"
⑤《贵州草药》:"解表,散寒热利湿祛风。"
⑥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治胆囊炎急性肾炎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研末。
性味:
苦,凉。
①《滇南本草》:"性寒,微苦。"
②《贵州植药调查》:"辛苦,凉。"
化学成分:
含强心甙和挥发油。
附方:
①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遍身发黄行草一至二两。水煎,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热闭小便不利行草一两至两半。水煎,调冬蜜服,日服一至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跌打损伤瘀血作痛:行草,研末,泡酒服。每次一至二钱,每日一次,服三至四次。(《泉州本草》)
④治血痢:鲜行草一至三两。清水煎服。(《泉州本草》)
⑤治血淋,小腹胀满:行草五钱。开水炖,加冬蜜冲,日服二次。(《闽东本草》)
⑥治白带行草一两。水煎,冲黄酒、红糖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感冒、咳嗽行草三至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炮制:
拣净杂质,去根,洗净泥土,稍浸,切段晒干。
性状:
干燥全草长30~60厘米,枝表面紫褐色,被黄白色短柔毛,基部毛较少或近于无毛,质坚实而硬,折断面黄白色,中央有髓。残留的叶片为黑褐色,多破碎不全,皱缩卷曲,质脆而易脱落。花序着生在枝端,花冠多数已萎落,花萼黄褐色,宿存,内萼通常藏有多数棕褐色的种子。以干燥无根、色棕紫者佳。
生境分布:
生于旷野、丘陵、平坡、草丛、路旁。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产江苏、安徽、浙江、云南、广西等地。
原形态:
行草(《植物名实图考》)
一年生草本,高25~70厘米。茎直立,上部分枝,通常被白色柔毛。叶对生,长2~6厘米,宽1.5~3厘米,羽状分裂,裂片3~4对,边缘常有不整齐的齿状缺刻,基部狭窄下延成叶状柄;苞片披针形至线形,近全缘或3浅裂。花单朵腋生及顶生,排列成总状花序;花萼筒状,长约2厘米,有短粗毛,先端5裂,外表有绿色纵棱10条;花冠唇形,黄色,长约2.5厘米,上唇兜状,全缘,下唇3裂,中央1裂片较大,外面被柔毛;雄蕊4,2强;雌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伸出上唇外,微向上弯,柱头略膨大。蒴果椭圆形,长约12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尖锐,胞背开裂。种子多数,黑色。花期8~9月。果期11~12月。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行草全草。8~9月间割取全草,晒干。
出处:
中药志
备注:
本品的带果全草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以及山东、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地区,作为刘寄奴使用,习称"北刘寄奴",为刘寄奴商品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参见"刘寄奴"条。

“铃茵陈” 相关论述

【药用】菊科草本植物滨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或茵陈蒿a.capillaristhumb的幼苗。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疸
【临床应用】用于湿热黄疸
茵陈苦泄下降,功专清利湿热,为治黄疸之要药,主要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处方用名】茵陈蒿茵陈绵茵陈、西茵陈(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附药】铃茵陈:即玄参科草本植物姻行草之全草。功用与茵陈蒿相似,但在北方许多地区将此品作为"刘寄奴"使用。
【按语】1.茵陈蒿苦寒清热利湿,功专治疗黄疸,力佳效宏,且随佐使之寒热,而能理黄症之阴阳,故为临床所常用。虽入利水之类,略有渗湿之功,然通利小便作用,并不显著。现据药理研究,本品有利疸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并有解热作用,足以证明数千年来的临床实验经验,确属宝贵。
2.古人认为黄胆的形成,是由于脾胃湿热蕴积所致,故以其为脾胃经药;然湿热必熏蒸肝胆,致胆之外溢而现黄疸,故近人又认为,本品归经与肝胆攸关,此乃认识之发展,且与实际相符合,所当于与以公认者。
3.茵陈虽为退黄要药,近人又用治急性黄疸性肝炎,凡属湿热所致,亦能奏效,则又不必拘之于退黄矣。
方剂举例】1.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栀子大黄。治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2.茵陈四逆汤(《玉机微义》):茵陈附子干姜、灸甘草。治寒湿阴黄手足逆冷,脉沉微细等。
3.胆郁通(《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茵陈郁金甘草。治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
【文献摘录】《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本草钩述元》:「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
本草图解》:「发黄阴阳两种,茵陈栀子黄柏以治阳黄,同附子、干姜以治阴黄。总之,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也。」